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慧丫鬟-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病母不在跟前,薛宝琴可以说是和哥哥相依为命,自小就聪明懂事,听完这些,心里格外欢喜,最后一丝担忧化为乌有,笑眯眯地道:“其实我们都知道陆家很好,陆大爷不嫌弃我们家满身铜臭之气,将妹妹许配给我哥哥,我们兄妹两个心里都极感激。没想到听姐姐这么一说,比我们知道的好了十倍。谢谢姐姐告诉我,等我告诉我哥哥,我哥哥肯定更加欢喜。”
薛宝琴模样儿长得好,宛若稀世明珠,笑眯眯地说话,声音软软甜甜,带点儿金陵的口音,令人看得赏心悦目,听得心里也格外舒坦。
紫鹃只想着,不知宝琴和梅家的亲事会不会成。
谁知,从贾家回来,黛玉想着宝琴性情为人,便下帖子请她和诸姊妹们赏花,又因宝琴跟随其父走遍许多山水,少受世俗束缚,天真又可爱,黛玉心里羡慕异常,独留宝琴住了三两日,犹未回去,薛家忽然来人报信,说梅家打发人给宝琴送东西来了。
虽然只有几样茶果点心,但却令薛宝琴心中一宽,眉宇间偶尔闪现的愁绪一扫而光,匆忙向黛玉和紫鹃告辞回家。
梅翰林是外放了,可是梅家还有人留守京城,至少梅翰林之子就留在京城读书。到了外放之地他的确可以继续读书,但外放之地哪有京城来得便宜?清江书院在京城,国子监也在京城,除了江南以外,京城的资源远胜外地。
薛宝琴随兄进京已经有一个多月了,薛蝌拜见过贾家后不久,就曾往梅家拜会过,原著上没详写此事,礼数上却有。
可惜,梅家待薛蝌淡淡的,也一直没有什么动静。
同样是定了亲,紫鹃就常常收到陆家送的东西,黛玉和江鸿尚未定亲,江家就以女眷的名义给黛玉送礼,梅家的没动静,越发显出对这桩婚事的不满。
此时梅家来送礼,紫鹃略一思忖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第一就是梅家之子尚未进学,现在清江书院读书,虽不在陆恒的启蒙之班,但陆恒是清江书院的先生,以后功名越高,只怕教的就不是启蒙之班了,启蒙之班也有许多权贵子弟,今陆家和薛家结亲,梅家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不把这件事放在心里;第二件事就是宝琴和黛玉交好,就凭贾家下人传播闲言碎语的速度,梅家不可能打听不到消息,也必然会考虑宝琴和黛玉的交情。
紫鹃能想通其中的道理,黛玉也能想到,幽幽一叹,道:“利之一字,害人不浅。”又问紫鹃薛家怎么和梅翰林结成了亲家,黛玉固然不在乎门第,但世人讲究门当户对,梅家如今瞧着不像是愿意结亲的样子。
这件事,玻璃早打听到具体情况了。
天气寒冷,百无聊赖,紫鹃精神一振,原著没有详细写明的,果然只有经历了才会知道来龙去脉,梅家和薛家结亲也是有所图谋。
薛宝琴和梅家定亲是在五年多前,五年多前薛宝钗十岁,薛蟠十二岁,薛大老爷还没死,薛家也没衰败,薛大老爷仍是王子腾的妹婿,贾政的连襟,和薛大老爷的兄弟结亲,梅家就和荣国府、王家成了拐着弯的亲戚。
梅家是士族,有地位,但家境清寒,根基浅薄,若没几门得势的亲眷只怕官职难以维持长久,贾史王薛几家很有实力,贾史王家肯定看不上梅家,于是梅家瞄准了薛家,可以人财两得,但人家薛宝钗志向高远,又远在金陵,最后就剩下当时在京城的薛二老爷了。
薛家根基深厚,家资饶富,薛二老爷疼爱女儿,又疼惜女儿的人才,不想让她嫁入商贾之家受人鄙视,何况“高门嫁女,低门娶妇”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俗语,于是两家是一拍即合。
原著中薛姨妈说是薛二老爷将宝琴许给梅翰林之子,其实不是,谁家像薛姨妈家那样上赶着男方好结金玉良缘?根据玻璃打听到的真相,是梅家提亲,薛二老爷应亲,正正经经地走了结亲的流程,放过定了,所以梅家和薛家都各有所求,遂结两姓之好。
可是,当年薛大老爷死了,次年薛二老爷也死了,薛蟠继承皇商资格后,薛家难减衰败之势,紧接着薛蟠孝期才出就打死了人,随即进了京城,再往后就更不用说了。
薛家大房衰败已成定局,名声又臭不可闻,而薛蝌虽比薛蟠强十倍,但是终究年幼,未知前程如何,目前仅是寻常商贾,反观梅家根据和贾史王薛四家拐着弯的一点亲戚关系,渐渐在京城站稳了脚跟,今年还谋了一个外放之缺,心里就有点嫌弃薛宝琴了。
京官虽好,但上面最不缺的就是达官显贵,所以做地方官员才是真正的威风八面,作为翰林院的翰林外放到地方上,梅翰林的官职不低。
而且,京官外放,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黛玉听完,问道:“这么说,梅家送礼给琴妹妹,又很愿意这门亲事了?”
“说不准。”梅家这么反反复复,谁能知道宝琴最终是何等结局?贾史王薛四家最后可是都败落了,紫鹃想了想,“不管怎么样,总比对琴姑娘不理不睬的好些。再这么不理不睬下去,即使世人知道是梅家背信弃义,琴姑娘也落不到什么好名声。”
紫鹃叹气,世人对女子终究是过于苛刻了些,竟是非人力可以扭转。
想想也是,自己的国家发展成为男女平等的社会,让女子有机会出门务工经商做官,走过了多少岁月,牺牲了多少男男女女,这是一个漫长的经过,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黛玉还要再说什么,有人递了拜帖来,说柳氏前来拜见。
黛玉看了帖子,甚是不解,她并不认识柳氏,倒是认识柳氏的堂妹柳馨,问紫鹃,紫鹃解释道:“就是柳姑娘的堂姐,我在柳姑娘那里给她把过脉,不知有什么事来咱家拜见,这都十一月了,谁家不在为年事忙碌。”
说完这番话,紫鹃心中起了疑心,她想起上回给柳氏诊脉后,柳氏问起史湘云,只是自己都推说不知,后来听柳馨说,柳氏一直在打听史湘云的情况。
黛玉回了拜帖,次日柳氏到来,问起荣国府的姊妹们,笑道:“我娘家陪嫁了个小园子极好,有好岁寒三友,我想等在下雪的时候请姑娘们赏花吃酒作乐,一呢,是请林姑娘和紫鹃赏脸,务必驾临。因我娘家和荣国府颇有来往,我已经下了帖子请荣国府的姑娘们。”
………………………………
第101章 :
上回说到柳氏亲自来请黛玉和紫鹃赏花,黛玉和紫鹃二人不免有受宠若惊之感。但凡请客,下帖子得到回帖即可,除非所请之人身份极为尊贵,否则哪有几个这样亲自登门来请?黛玉也不觉得自己有甚尊贵之处,更别说紫鹃了。
何况,紫鹃和柳氏有所接触,黛玉却是没有,今日还是第一次相见。
闻得柳氏说已请荣国府诸小姐,黛玉才见过她们,不至于十分想念,况且情分有限,只是想起荣国府有数位不姓贾的女孩子们,便问柳氏请了谁。
“只给荣国府下了一张帖子,请贾家的三位姑娘及亲戚姑娘赏花。”柳氏笑眯眯地回答。
一句话把住在荣国府里的女孩子们都囊括在内,没有落下一个,黛玉放了心,又从柳氏口中得知荣国府已经回了帖子,便道:“既姊妹们都去,我如何不应奶奶之请。”
柳氏道:“叫什么奶奶,咱们一辈儿的,你和馨儿一样,唤我一声三姐姐罢。”
黛玉很羡慕柳氏的爽朗大气,当即就改了口。
柳氏愈加欢喜,拉着黛玉说了许多话,紫鹃见她自始至终都没提起史湘云,暗暗松了一口气,她并不想让柳氏在她们这里听到史湘云不好的传闻。
“我看你提心吊胆的,怕什么?”柳氏走后,黛玉笑道。
“怎么不怕啊?”紫鹃抚了抚胸,喘口气,安下心,“和史大姑娘定了亲的卫公子就是柳三姑奶奶的表兄弟,极近的血缘,上回在柳姑娘那儿,柳三姑奶奶就问起过螃蟹宴,还说影响了史侯府的名声,问我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一概推说不知。不说别的,单史大姑娘在荣国府的一些言行举止就不大好,卫家得知,岂能当作不曾发生?”
也不对,红楼梦写到八十回,也没见卫家如何反应,要知道史湘云做的那些事情桩桩件件都不合身份。看来贾家未必就像自己所知的那样,任何消息都瞒不过外面,原著中卫家不就是不知道史湘云螃蟹宴、睡石床和怡红夜宴等事吗?
黛玉双眉一蹙,想起这事,郁郁地道:“记得。”
记得,当然记得,怎么不记得?
当日听紫鹃提起此事,黛玉就颇担心史湘云的命运,念着史湘云没有像紫鹃梦中那样拿自己比戏子,使自己成为众人的笑柄,她后来在荣国府再见到史湘云,就暗中点拨了史湘云几句,可惜她以为自己嫉妒她和宝钗交好,反而冷嘲热讽了几句,自己就不再说了。
紫鹃叹道:“好端端的,柳三姑奶奶突然请荣国府的姑娘们赏花,其中没有内情才怪!我就怕柳三姑奶奶是借此机会暗中考察史大姑娘。”
只是,原著中为何没有记载过柳氏其人?紫鹃心眼儿转了转,想不通其中的缘故。
以她的聪慧,也能猜到几分原因,就是她一直不认为自己有那等翻云覆雨的本事,所以不认为是自己改变了柳氏在史湘云这件事上的走向。
其实就像紫鹃猜测出却又不敢确定的一样,没有紫鹃替柳氏把脉并且确认的事情发生,柳氏即使请过太医,但太医都不确定,她也只能继续为生育问题奔波,自己的事情都忙得焦头烂额,哪里有时间去管卫若兰的婚事?现在则不同了,过不在自己,也就有心情了。
因为不能生育并不是自己之过,柳氏在紫鹃这里得到答案后,也不指望以后有子有女,便一口气给丈夫收了四个通房丫鬟纳了两个妾,自己反倒自尊自重,不和丈夫同房,只知吃喝玩乐,每次丈夫回房就含泪说为了子嗣,请他务必去姬妾房中,好让婆婆早日抱孙子。
天底下大多数做婆婆的都担心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不管高低贵贱,见柳氏如此,其婆母常夸她贤惠,待她越发和蔼可亲,也任由柳氏请人玩乐,以为结交达显。
不过,柳氏请女孩子们玩乐,都是在自己陪嫁的房舍里。
她今天说的园子又是一处陪嫁之所,位于外城,依山傍水,雪色迷离之下,更显得晶莹剔透,岁寒三友果然是松青竹翠梅花红,三色交相辉映,好看异常。
黛玉、柳馨、刘艾、石蕙和紫鹃等人都来了,顾娴进宫没来,顾婉也没来,牛兰芳染了风寒没来,李妍原本已答应要来了,谁知早起滑倒崴了脚,不得来了。紫鹃认为柳氏的主要目标是史湘云,等人到了,紫鹃就发现柳氏对史湘云特别亲热。
荣国府的女孩子们并不是人人都来了,来的人只有史湘云、宝钗、宝琴和探春,迎春和惜春都没来,邢岫烟和李氏姊妹也没来。
紫鹃轻轻拽了玻璃的衣袖一下,低声问道:“怎么是姐姐陪琴姑娘来?”
“我在老太太房里的最近几年,很少有机会跟着老太太出门应酬,今儿才明白为何你和林姑娘总爱出门玩耍了,果然人多热闹,好看极了。”玻璃感慨了好一会儿,才笑着回答紫鹃道:“琴姑娘住在咱们家就带了两个小丫头,年纪小,又不知事,老太太哪里放心叫她们跟着?就叫我和春纤带两个小丫头陪着琴姑娘来。”
“春纤!”紫鹃惊呼一声,这位在原著上可是林妹妹的丫鬟啊!林妹妹不住在荣国府后的现在,贾母把她给了宝琴使唤吗?
玻璃疑惑地回望紫鹃,道:“春纤也和咱们一块长大的,不过份例低,你难道不认识?”
紫鹃忙笑道:“认识,怎么不认识,我记得她名唤春儿,什么时候改成春纤了?”在她得到的记忆里,春纤这个名字是黛玉起的,十分雅致,别人可起不出来。
玻璃戳了她额头一下,“我说你从前极是细心妥当,怎么今儿倒马虎了?前儿林姑娘不是和琴姑娘在一处?两人叽叽咕咕地说了好半日的话,就是琴姑娘说起春儿,要给改名,林姑娘给改的,说初春之柳其色可知,莫若□□纤。”
紫鹃吐吐舌头,当时她正想着自己的心事了,哪里注意到黛玉和宝琴给丫头起名字。
姑娘们都随着柳氏共赏岁寒三友,玻璃张望片刻,反手拉过紫鹃,悄声问道:“若论人才,林姑娘最出出类拔萃,琴姑娘也不差,怎么容大奶奶只拉着史大姑娘?”
容大奶奶就是柳氏,柳氏夫家姓容,亦是有爵之家。
曹公笔下美人各有瑕疵,除宝琴外,都不是十全十美,描述史湘云的相貌时,只述其姿态气质,甚少提及相貌,其实就是因为史湘云虽是美人,但相貌连三春姊妹都比不得,何况黛钗琴等人,不过气度却是着实讨人喜欢。
怎么说呢?史大姑娘爱说爱笑,爱咬着舌头说话,娇憨可爱,在人看来,属于看着十分喜庆的那种,而且她体态健美,身体健康,更是众人所喜。
闻得玻璃询问,紫鹃心中叹息一声,摇头表示不知。
玻璃自言自语地道:“让我想想,容大奶奶,哦,我想起来了,史大姑娘的未婚夫婿不就是容大奶奶的两姨兄弟?怪道呢,莫不是容大奶奶给咱家下帖子就是想见史大姑娘?不然怎么会突然下帖子,以前可是没有的。”
除了黛玉,没有一家闺阁千金给三春下过帖子,由此可见三春在京城达官显贵之家眼里是多么的隐形,多么的不受重视。
紫鹃越发佩服玻璃的八卦能力,真是不可小觑。
柳氏已知螃蟹宴等事,虽然以南安太妃为首的一干人对史湘云观感都不错,但柳氏心细似发,不免派人接触荣国府的下人,已确定流言属实,嫉恶如仇如她,心中气愤无比,怪道卫伯夫人和史侯夫人两个一拍即合呢。
柳氏也不想尽听人云亦云,故有今日近距离观察史湘云之事,见她言行举止和众人不同,确有坦荡爽朗之风,但她极其推崇宝钗而压黛玉,柳氏心中就有些不喜了。
人的好坏,不是用别人的不好,来烘托另一个人的好。
柳氏又想起史湘云在荣国府的所作所为,虽未打听到全部,但那些打听到的已经令她想起来就忍不住眉头紧皱了,今日见了史湘云一面犹不敢十分确定,恐误解了她,毕竟确实是个极娇憨极讨喜的女孩子,索性在赏花之后又使人接触贾家下人,暗中查访。
可巧,这回接触的是金珠之母。
贾赦和邢夫人在荣国府受到的怠慢不知凡几,一个外面借住的丫头都敢怠慢,贾赦和邢夫人如何不怒?不过是无法和她一个女孩子一般见识而已。而金珠又因绛纹石戒指一事记恨史湘云,着实打听了史湘云不少的不合礼数之处,其母自然也清楚,这日吃酒时有婆子提起姑娘们性情为人,说到史湘云,金珠之母忍不住滔滔不绝地叙说邢夫人一房的委屈,着重点明史湘云巴结二房践踏大房的事实等语。
柳氏得到回禀,立时便遣人唤来卫若兰。
她之所以打听史湘云诸事,正是受卫若兰所托。莫看卫若兰年纪轻轻,但他自幼没有亲娘照应,平时全靠自己,所以早早就想打听史湘云到底是何为人,奈何他是男子,手里也没什么人可用,继母又不能深信,唯有拜托这位极疼自己的表姐。
卫若兰默默听着,当他听到史湘云住在潇湘馆,虽不确定是否在定亲之后给贾宝玉做过针线,但在文定前后确实做过扇套子等物,卫若兰脸上已有些怒色,再听到史湘云单独和宝玉商量吃肉等事越发觉得有失体统,又想起先说的金麒麟一事,不觉涨红了脸,拉着柳氏央求道:“姐姐,我想退了这门亲事,好歹帮我一帮。”
柳氏长叹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桩婚事未必能退得了。”但凡卫父心里有这个儿子,就不会答应聘娶一个父母双亡的女孩子为儿媳妇,偏他任由填房夫人为所欲为,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压根就不看重卫若兰。
………………………………
第102章 :
说话之间,柳氏忍不住暗暗佩服佩服史鼐夫妇和卫父卫母。
从明面上来看,卫若兰和史湘云一个是世家公子,一个是侯府千金,年纪相配,才貌相当,真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任谁听了,不知详细内情的都要说两家用心。
实际上呢?都是表面风光。
卫母不想给卫若兰挑选真正的名门千金为妻,无非是不想让卫若兰有妻族之力可借,所以选了自幼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姊妹的史湘云,一点都不用心。
史家的想法倒是容易让人理解而不鄙弃,以史湘云的身份,和卫若兰定亲,已是史湘云的福分了,接下来才好为其他女儿们说亲,哪怕卫若兰在卫家不如弟妹受宠,但也是才貌仙郎,身份出身也高,底下女儿们说亲的人家门第也不会差。
闻得卫若兰想退亲,柳氏提到卫父和卫母不会同意卫若兰退亲,又提到了史鼐夫妇如今并不在京都,十月份才出京,恐怕还没到任上,即便回京谈退亲一事也是三年之后的事情了。
“说到这个,起先我想史家定是受不了京城中对他们家的嘲讽,说他们家苛待侄女,才想办法外放出京,等风声平息再回来。现在见到你,我怎么觉得史家有点怕你们家知道史湘云的所作所为然后提出退亲的意思?”柳氏突然开口,仔细想一想,不是没有道理,“史家二姑娘三姑娘也到说亲的年纪了,谁家不在京城说亲,非到外地?保龄侯外放,保龄侯夫人大可带着姑娘们留在京城,等定了亲事后再去任上团聚。”
卫若兰一怔,迟疑地道:“不至于此罢?我看史家其他人倒还规矩。”
他也见过史家的公子,撇开史家内囊罄尽所致的俭省,其余方面史家做得很周全,就是他们家已经穷了,接人待物都是好的,没有比别人家差过,即使人人都说保龄侯府苛待史湘云,明眼人如卫若兰也清楚史家对史湘云一点都不差,该做的都做到了。
柳氏摆了摆手,“世上就没有不可能的事情,谁知道呢?可惜他们已不在京城,到底是不是如此想法,我们不得而知,只能胡乱猜测一番。”
卫若兰忍不住问道:“三姐姐,当真没有办法退了这门亲事?”
柳氏叹了一口气,点头道:“暂时没有。就是有,我也不是你的父母,不经过你父母的同意,和保龄侯夫妇的同意,退亲是完全不可能。”早知史湘云定亲后还是这么个性子,当初就该想方设法地破坏掉这桩亲事,哪怕寻个门第略低但行为规矩的都比她强。
卫若兰咬了咬牙,满心愤怒和无奈。
他今年已经有十四五岁的年纪了,又因继母对他如同隔靴搔痒,故知事甚早,柳氏这么一说,他就知道自己的婚事至少在三年内没办法退掉,三年后也不能确定。三年,他当然等得起,可是想到史湘云冠着自己未婚妻之名住在荣国府里,每日和贾宝玉一干人东游西荡,吃喝玩乐无所不为,他几乎就能想到身边人笑话自己的模样。
世道就这样,未婚妻不规矩、未婚夫浪荡,世人都会笑话有不规矩未婚妻的男子,也会笑话有浪荡未婚夫的女子,就算嘴里不说,心里也会幸灾乐祸,尤其是这个年纪结交的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向来不如年纪大的人稳重。
即便是不喜欢出门的贾宝玉也结交了不少世家子弟,何况受到正统教育的卫若兰?和冯紫英沈青云一干人玩得比贾宝玉还好,时常互相打趣。
像江家和林家议亲,定下三年之约,亲事虽未定下,但谁不羡慕?
从消息传出来起始,江家就不再替子说亲,也不对,自始至终江家就没为江鸿向谁家提过亲,一直都不曾说过。林家倒有人提亲,但没应过,如今也不再接待媒人了,规规矩矩,江鸿和林姑娘也没传出行止不当的闲话,可见这才是礼节。
江鸿是好的,林姑娘也是好的,不相信外面传说他们名声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家家户户都有人应酬交际,亲眼见过就会逐渐了解,逐渐清楚是否名副其实。既然没有不好的话传出来,那必然名声必然不是假的。
反观史湘云都和自己定亲了,还这般百无禁忌,怎能不让人伤悲?
卫若兰眼里含泪,道:“三姐姐,我不在意史大姑娘父母双亡,也不在意她有无嫁妆,横竖封妻荫子靠的自己本事高低,因此,只盼着她行事稳重有分寸而已,怎么就这么难呢?谁家的女孩子们定了亲像她似的和宝玉打打闹闹,半点儿不知忌讳。怪道今年夏天我见宝玉佩的一个扇套子有几分眼熟,绣工可不就和文定那日史家的回礼有些仿佛。现在回想,宝玉竟有好些随身针线都是出自史大姑娘之手,既有时间做这些,怎么就跟人抱怨说做针线累得慌?还传出闲话?惹得旁人都笑话我,说我不想办法解决未婚妻之累。”
“有什么话好说?这已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情了,所幸只知史家没钱,并不知史大姑娘给贾宝玉做针线等事,要是知道这事,那才是真正的笑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