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开工厂-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时间不早了,出来两个多时辰的朱翊钧,也没长呆在离开银行的时候,他特意看了一眼那辆马车,又看了看银行,然后对施奕文说道。
“这马车倒是挺快的,致远回头,你在这里留一辆备着,我出来玩的时候方便些。”
对此,施奕文当然没有拒绝,反倒是钱磊瞧着那少年离开时,随口问道。
“公子,那是谁啊,谱倒是挺大的。”
他是故意问的,瞧着那人虽然说年少,可气质却与普通人不同。
“等回头,车放在你这,他来了,让车夫送他就行。”
施奕文并没有解答他的疑惑,随后又岔开话题问道。
“最近银行的生意怎么样?”
“银行的生意还成,现在存在银行的款子已经破十万了,我估计今年到年底,咱们这的存款能达到一百万两上下,贷出去倒也不愁,这阵子我已经谈妥了几家,一成六的利息……”
听着钱磊的禀报,施奕文只是微微点着头,随后又问道。
“来的路上,我在南城那边看到新开了一个银行?”
钱磊如实的回答道。
“对,公子,上次我不是和您禀报,要开几家分行吗?现在,咱们银行最大的进项是承兑马车行的铜钱,每天往少了说几十万钱,多了上百万钱,要把这些钱全都换出去,非得开新行不可,我寻思着在南北两城包括城外开16家分行,哦,我还准备在张家湾开一家。”
“张家湾?”
施奕文不解的看着钱磊。
“公子,那天公子曾与在下说过银行要“通兑天下”,这银行只开支京城是绝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但什么事情都要一步步的来,所以在下寻思着,先在张家湾开设分行,公子别瞧张家湾与京城不过只有区区几十里,可那里过往客商云集,商贩携款少则数千多则十数万,既有现银也有会票,也正因如此,张家湾往京城的官道上,时常有匪盗出没,我寻思着,咱们要是在那里开设分行,兑换银票,必定可以从中获利……”
听着钱磊的解释,施奕文微微点头说道。
“获利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习惯!只要他们习惯了用银票,利润丰厚将会超过你我所能料想。”
相到先前与皇帝说的那句“习惯”就好,施奕文考虑了一会,然后说道。
“这样,今年暂时不考虑其它地方,先在临清、扬州还有南京,先在这几个地方开设分行,争取先让咱们的银票变成会票,在这些城市之间流通,这几个地方都是沿运河最大的商埠,先让他们习惯远程携带银票的方便,慢慢的再养成用银票结算的习惯,不过,一定要注意,一定要做好银钱兑换,银票的关键是信用。”
对于银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信用,没有了信用,所谓的银票就是一张擦腚纸,对此大明的百姓并不陌生,宝钞就是前车之鉴。
随后又和钱磊商量了一下开设分行的事情,回家的路上,想着银行要开设分行,推行银票,银票的问题自然摆到了施奕文的眼前。
“看来,是时候把石印机重新拾掇起来了,不能单靠空间里的那几台打印机。”
现在银行里的银票是打印机打印的,虽然制作的非常精美,但是A4纸并不是耐用,而且还有数量问题,毕竟空间里的纸是有限的,况且那些打印机和纸将来可以派上更多的用场。
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南京时制造的那台石印机。从南京带来的那台石印机,其实也就是木框式印机,原本是想在南京开书坊印书印报的,甚至与皇帝间的关系,也是从抄书开始,抄书的目的是为了印书,只不过直到现在,书坊都没办起来,至于那台简易的石印机也一直搁在家里落灰。
“先把书坊办起来吧!”
想着这些天来宫里已经送来了上千卷书,仅仅只是收藏的话,恐怕就有些太过浪费了,是时候把那些书刻印出来了,当然还有报纸也要一并办了。
定下这个想法之后,施奕文就立即着手办起了书坊,虽然京城的出版业远无法与南京等地相比,而且又有司礼监官办书坊在那,让令书坊和私家刻书者无法与之抗衡,但是在白纸坊一带仍然有不成规模的书坊。
也正因如此,施奕文选择了把书坊建在白纸坊,不过在工厂按图纸制造着印书的手摇石印机的同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释,需要雇工、需要请人,当然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我这间印坊与其它的印坊不同,它不需要雕版,而是通过转写的方式制版……”
面对书坊新雇佣的掌柜孙逢山,施奕文拿出一张纸对他解释道。
“所谓的转写就是将字或者画写在转写纸上面上,然后转印到石版上。在转写纸上写字不满意可以重来,没有毁版的顾虑。转写技法制出画是正的,不必翻转。不过,由于转写过程需要经过压印,转写纸上的图像不能精确地转移到版上,不如直绘法清晰,但是它胜在快捷……”
看着桌上那张纸,在书坊中干了半辈子,也算是精通印书的孙逢山诧异道。
“东家,用,这张纸就能制版?这……这纸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既然是转写纸,自然也就有它不一样的地方……”
施奕文有些得意的说道。
“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在京城书坊里找到一批擅长写馆阁体的字匠,毕竟,将来咱们的书,都是要“写”出来的。”
………………………………
第170章 工业初步(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这是什么?”
这天上午,刚进工厂院子里,赵士祯就被眼前看到场景给吓了一跳。
他看到了院子几个奇怪的大水缸,或正或倒扣着立在院子里,足有一丈多高。
“致远,你这是在忙什么?”
见施奕文在那里忙活着,赵士祯不解的问道。
“制绿矾。”
正指挥着工匠搭建“缸塔”的施奕文如实的回答道。
“制绿矾?制它干什么?”
“印书。”
“印书能用着它?”
面对赵士祯的不解,正忙活着施奕文倒也没有继续解释,而是指挥着工人继续搭建“缸塔”。
想“写”出书,必须要有足够的转写纸,这种纸倒也不复杂,只是在普通纸上涂上一层明胶、白颜料混合物,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毕竟无论是明胶或者白颜料,都可以买到现成的,只需要按比例配制成的混合液刷在纸上就行。当画在纸上的油性字迹压被向版面时,通过擦水使涂层溶化,将纸粘在版上防止移位,揭起转写纸时使纸与写图形颗粒分离。随后也就石版印刷中最关键的步骤——对石版的前腐蚀,毕竟石版印刷就是通过腐蚀制版,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关键的化工原料硝酸。
硝酸的生产倒也不复杂,通过硫酸加上土硝,加热处理得到。尽管在京城卖的就有“绿矾”,也就是硫酸,可昂贵的价格和有限的产量让施奕文不得不考虑自制硫酸,进而制取硝酸。
尽管图书馆里有生产硫酸的“铅室法”资料,但最后施奕文还是选择了“土法塔式硫酸”,这是五十年代在抗战时根据地发明的“缸塔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七塔式土法制造硫酸”。
在附近的窑厂定做了一批特制的大缸后,施奕文就指挥着工匠把大缸每两个为一组,一仰一俯口对口立起来,再用碗口粗的铅管管,把对接好的大缸连起来,用粘结剂粘牢构成了密闭的空间,就成了由五组大缸组成的蒸馏塔。运用铅室法制造硫酸的原理,用大缸结成蒸馏塔代替铅室。
采用简易“塔式法”不过只用了六天的时间,工厂里的就制出了第一批硫酸,相比于制酸,只有在指导着工人制造硝酸时,费了一番功夫,虽然这些工人在进厂多少识一些字,但是他们并不懂得如何使用温度计、比重计,这些都要重头培训。
“大家看,通过比重计来测量它的比重……”
在制酸棚内,忍受着酸雾的刺激,施奕文在教授工人制酸时,脑海中冒出了另一个念头,也许应该考虑办一个技术培训学校,专门培训技工。
看着身边的工匠,施奕文自然又想到了工厂里的学徒,他们现在随着师父们学习,基本上还能凑和着,可是将来呢?
在施奕文寻思着如何创办这所学校时,一个年青人远远的瞧着他,神情显得有些紧张,他就那么站在那等着。即便是正在教着工徒,施奕文也注意到了这个人。
“哲培,那个人是谁?”
施奕文对徐思远说道。现在徐思远是这间工厂的管事,之所以选择他,既是因为工厂一直没有合适的主管,另一方面是施奕文发现徐思远对这方面也很有兴趣,有时候儿子的兴趣必定受父亲的影响,徐光启会对西方水利工程机械等实学产生兴趣可能也受到他的影响。
“是厂里的孙铁匠,年纪轻可手艺好。”
徐思远抬眼看了下,认出了来人。
“去看看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找我?”
听着吩咐徐思远便走过去问道。
“孙铁匠,可是有什么事找东家?”
“那、那个徐管事,小的造了个东西想给东家看看。”
原本正培训着工人的施奕文一听,立即来了兴致。
“造了个东西?什么东西?”
“回东家,就,就是个制造螺丝的机,对,机床。”
生产螺丝的机床!
施奕文惊诧道。
“那我可得看看。”
因为厂子里有三百多个工人都把家按在工厂附近,所以在工厂旁早就形成了一个小市集,孙铁匠的家也在厂旁,不过是三间砖土结构的草房,进了屋,就着有些昏暗的光线,施奕文看到屋子里有一台木制车床,尽管看起来很简陋,可是车床应该具备简易要素都具备了。
“公子这是我做的机床,专门用来生产螺丝,无论是马车还是火枪,都需要大量的螺线,之前我们生产螺丝,都是手工打制,然后用螺线转旋出来,费力不说,而且生产的速度很慢,所以我就寻思着,能不能用换个法子。”
在孙铁匠解释着的时候,施奕文仔细观察着这台车床,这台尽管车床非常原始,它是通过螺丝杆使刀具滑动的用来车螺丝的车床,刀具不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的。看起来似乎与百年后没有推广的贝松有些类似。
“东家,你看,想要什么样的螺丝,无论是马车的大螺丝,还是小螺丝,都可以通过调整这个丝杆来制出来……”
孙铁匠一边解释,一边示意儿子转动车床的转轮,伴随着金属切削时刺耳的声响,用肉眼都能看到铁钉上的螺纹正在生成,而切削下来的金属屑也旋成一团螺旋。
“这,这……”
惊讶的看着一枚螺丝被车了出来,然后又目瞪口呆的看着调整车床后车出的大螺丝,徐思诚喃喃道。
“居然能这样造螺丝?”
惊讶之余,他又问道,
“要是我估计不差的话,这个刀钢肯定得用上好的钢料吧,要不然,肯定是不行的。”
管事的话让孙铁匠的脸膛微红,有些尴尬的说道。
“就是和刀用的太快,钢火要选最好的,要不然,制不了一百个,刀就钝了,想弄好钢不容易……”
“这个没问题,想要好钢咱们自己炼。”
盯着那台简易的车床,施奕文毫不犹豫的说道。
“这台车床还有改进的余地,木架容易变形,可以考虑用铁架,还有这个刀架……”
在指出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后,施奕文抬头看着孙铁匠。
“怎么样,你觉得这么改的话,能改成吗?”
当然能改成,再进一步改进的话,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兹利机床,它是第一台螺纹切削车床,它带有丝杆和光杆,采用滑动刀架——莫氏刀架和导轨,可车削不同螺距的螺纹。
“肯,肯定行……”
在脑子里想着东家指出的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孙铁匠惊讶之余,脸色也微微变了变,倒是他儿子瞧着了,随口说道。
“东家,顺着你的主意这,这么改了,我爹还有钱拿吗?”
………………………………
第171章 要查账(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当然有钱!”
少年的话,让施奕文哈哈大笑道。
“不但有厂子里买这台机器的钱,我还准备给你爹额外的奖金,作为奖励!”
看着面前的惊喜不已的少年,想到先前的那个构想,施奕文又问道。
“我准备在厂子里办个技术学校,你可有兴趣?”
技术学校?
少年诧异的看着厂子的东家,目光中尽是不解,别说是他不明白,就连同徐思诚也不明白。
“就是专门教你识字,教你算术,教你这些机械原理的地方,学成之后可以直接在厂子里工作。”
尽管施奕文的解释非常笼统,但是孙铁匠的儿子还是答应了下来,在他看来似乎这技术学校和学徒没有什么两样。
“不就是学徒嘛。”
离开孙铁匠家后,徐思诚随口说道。
“也差不多吧,”
施奕文点头说道,
“既然如此,那还有必要办这个什么技术学校吗?就招一批学徒,在厂子里让师父们带着就是了。”
“当然不一样。”
施奕文摇头说道。
“那种师父带徒弟的方式效率太低,一个师父最多也就带三五个徒弟,而且徒弟要像伺候亲爹一样伺候他们,否则还不一定能学到真东西,这种养成方式不适合咱们的工厂,再在这家工厂只有不到六百人,可慢慢的工人只会越来越多……”
朝着厂子的院墙看去,施奕文继续解释道。
“而且随着简易机床的投入使用,将来工厂里技术需要大批具备基本读写能力的熟练工人,国为工人在使用机器的过程中,对机器的性能、构造、运行原理以及修复、维护的方法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所以,最起码的读写能力就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初步的几何知识和机械知识也是必要的……”
看着工厂大门前道路两侧的摊贩,完全是一副热闹的小市集模样,几百个工人家庭的迁入,吸引了附近的商贩,同样也繁荣了这里的市集。未来随着工厂的扩大,这里的只会变得更加热闹。
“除了这些之外,在新的工厂制度下,工业化的生产还需要工人具备遵守工厂制度、纪律、诚实、服从等相关的品质,而且从工厂未来的发展来看,我们需要的建立一整套学徒培体制,直接在工厂里培训,像技工教育之类,如果不同工厂有密切的合作,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的……”
想到自己所熟悉的那种专门的教育机械创办的技术学校,施奕文的心里叹口气,那种学校大多数除了浪费时间之外恐怕也就是套取资金了。
“而且我们的这个学徒招聘,不需要像现在工匠招徒弟那样,要磕头拜师,要有保人作保,还要签生死契,不服管教打死勿论之类的都没有,咱们这个学徒怎么说呢?就是招练习生,一期对外招200人,培训期间给一定的津贴,比如每个月一两,或者再少一些,谁都可以来报名,然后咱们测试一下,考一些基本的识字、算术……”
回忆着某一时期的学徒制,施奕文慢条斯理把初步构想说了出来,最后还特意强调了一下纱厂学徒的培训,毕竟,纱厂全都是用新式纱机生产,即便是对于纺纱能手而言,纱厂的设备也是极为新鲜的,所以就更需要培训学徒。
有时候,许多构想不过只是灵光一现,毕竟施奕文本人也不是全才,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想到所有的事情。即便是想到了实施起来也不一定会那么顺利,就像学徒如何教授,谁去教授,诸如此类的问题,最终都需要去解决。
而这一切自然都落到了徐思诚的身上,毕竟,他是工厂的管事,原本就过熟师的他对于教学倒也不陌生,不过对于学徒培养却是根本就不了解,不过在教育上一些事情往往是一通百通的,从工厂里挑选出几个手艺过硬的师傅,给他们出额外的银子,让他们在学堂上传授手艺,然后再带着学徒到厂房里“实习”,平常还需在课堂上学习识字、算术,尽管以后世的眼光来看,这种学徒培养显得有原始,但至少总算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从零开始,一点点的摸索,甚至就是施奕文自己也需要一点点摸索如何管理企业,从没有做过生意的他,同样也是在摸索着,尤其是随着车马行、银行以及工厂的先后创办,一些事情自然也就摆到了眼前。
这天晚上,作为钱磊从城里来到了石台庄,之所以半夜赶来是因为有一件很秘密很重要的事。
“东家,有人偷钱!”
钱磊的一句话,让施奕文不由一愣。
“谁偷钱?”
“现在我也不敢肯定,但是车马行那边的流水肯定有问题,这个月往行里交的钱比过去少了不少,差不多一成。”
钱磊的话让施奕文一愣,沉默了一会他才慢悠悠道。
“车马行每天进项至少有六十万钱,而且没有固定的额度……一成,会不会是因为天气转暖,坐的人比冬天少了?”
“天气热了,坐车的人少了,确实有可能……”
下意识的施奕文觉得可能是天气的原因,毕竟,两文钱看似不多,可是对于节俭惯了的人们来说,当然是笔额外的开支。天气转暖之后,肯定会有些人选择步行。
看着东家,钱磊缓缓的说道。
“可这并不是原因,我觉得车马那边的帐肯定有问题,我觉得东家应该派人过去查帐?”
见东家没有说话,钱磊又说道。
“东家,车马行的帐册最是混乱,既有人员工钱,又有马料,又有车损,这么多帐目里,只要做帐的做得花俏一些,收支算起来没什么问题,肯定也就没问题了,但我总觉得里面有问题,又说不出问题在哪里,而且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我是外人也不便插手,就是东家,也不能大张旗鼓地清查,免得寒了人心……”
………………………………
第172章 金融的基础(第三更,求推荐,求收藏)
尽管嘴上说的轻松,可是实际上,施奕文并没有放松这件事,几天后,随便寻了一个借口,他就命人把车马行帐收了过来。
他甚至没有让银行里派人查账,而是自己直接看了起来,虽然学的是工科,可是在读大学的时候,为了未来的就业,他曾和许多人一样,试图把证都考全,助理会计师资格自然也是其一。尽管后来没有考证,但是对财会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当他拿到车马行的帐薄时,立即看傻了眼……不是因为复杂,而是因为太过简单了。不过只是简单的流水帐,甚至连“三脚账”那种在单式记账基础上演进而成的不完全的复式记账方法都算不上。
随即施奕文猛然惊醒,现在是万历年间,别说是“三脚帐”这种不完全的复式记账方法有没有流传开,至于“龙门帐”这一复式记帐法也得等到崇祯年间,才由山西商人发明。
也正因如此,这个看似四平八稳流水帐,在施奕文的眼中,根本就是漏洞百出,不过也就是几张表格的事情。他甚至都不需要到空间里求助电脑就能算个明白。
目光落到车马行的账簿上,一笔一笔的车马行流水从眼前晃过,尽管有近200辆马车每日的进项,上千匹马每日的草料、精料、料盐等诸多开支,甚至还有小到马粪售出的进项等等,可是条理很清楚,看起来似乎也没有任何问题。
不过,当初在补习班学会计的时候,老师的那句“不做假账的会计不是好会计”对施奕文的影响很大,车马行的账房是做了几十年帐的老账房,这样的人做起账来自然是四平八稳,让人抓不到把柄。
不过,对于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施奕文不来说,想要找到账簿上的猫腻很容易,但是现在他的注意力并不在账簿上。
他在想着另一件相关的事——记账方式的落后,以及其可能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银行那边?
靠这种记账方法,肯定不能满足银行的发展需要,甚至落后的财会制度以及记账法,还很有可能导致“汇通天下”化为泡影。
“票号为什么直到清代才出现?很有可能就与记账方法的革新有很大的关联,如果没有傅山发明的“龙门账”,恐怕就没有后来的票号。”
心里这么寻思着,施奕文反倒不怎么在意面前的这份账簿了,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复式簿记”等现代会计学引入到企业之中,这是企业发展的必须。
不过在此之前,杀鸡给猴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施奕文冷笑两声,取过一张白纸,然后开始在纸上画起了表格。
通过那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表格,施奕文轻松的找到了一些漏洞,然后轻易的把那个贪墨有手法给倒查了出来的。
不多,也就几百两银子而已。
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