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开工厂-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罢了,我不去打扰他,即便用他,总得信他不是?”

    信他……见抚台默不言语。李辉便说道。

    “抚台,你前两天让在下去查探他的身份,在下已经查探清楚了。”

    “哦?”

    辛自修又问道。

    “回抚台,施公子其实也是朝廷官员,不过却是锦衣卫散职,去年从旧港回朝朝贡的后……”

    “是他!”

    猛然一惊,辛自修这才想起来确实有这么个人。

    “他不是在京郊的庄子里吗?怎么到了这?”

    “抚台,在下听说施公子,在卢沟河畔开了几家厂子,而且又与英国公府里一同开有煤窑,实在不知道他为何到了这。”

    “开有几家厂子……”

    闻言,辛自修坐在那里,沉思片刻后,才说道。

    “嗯,这件事,我知道了,那位张公子的身份查到了吗?”

    “回抚台,在下令人查过,张公子……倒是有一人与他同名,只是年岁对不上。”

    李辉的回答,让辛自修的眉头一跳,好奇道。

    “哦,那个同名的人是谁?”

    “那人是乌纱胡同张府的公子。”

    乌纱胡同张府!

    辛自修猛的一下惊站起身来,惊得半天都没有说话出话来,好一会才说道。

    “你说是,他们年岁对不上!”

    “确、确实对不上。所以,我觉得可能只是同名而已……”

    “天下同名之人何其之多,况且张姓本就是大姓,那张公子,不过只是弱冠,想来也就是往京城备考的外地士子而已。”

    辛自修看似随意的说道。

    “鸣安,你下去吧,这件事就此打住了,至于他们是什么身份,又与你我何干,只要能救这一方百姓既可,明白吗?”

    冷冰冰的盯着李辉,辛自修挥挥手示意他下去,然后那双眉头却皱得更紧了,坐在书案后,他像是在思索着什么似的……

    “出铁了……”

    随着铁匠铺里的一声吼,百斤的铁炉炉口被打开了,接着火红的铁水从铁炉中流出,在铁匠们眼巴巴的盯着铁水时,施奕文的眼睛同样盯着那装着沙模的木盒。

    在铁水倒入沙模,沙模的气眼不断的喷吐出烟雾的时候,马老四盯着模盒问道。

    “公子,这,这沙模真的能行?”

    他的语气中带着怀疑,昨天,衙门里的李典史领着这位施公子来到了铁坊,然后这位施公子拿出了一个图纸来,让他铸造铁器。

    “这铸铁,要先制泥模,待泥模阴干后,才能铸造铁器。”

    在得知泥模要用至少半个月的功夫才能阴干后,这施公子就突发其想用河砂等原料制成沙模。

    “肯定能行!”

    施奕文抬起头,看着身边的铁匠说道。

    “这沙砂模定型,不需要等泥模阴干,需要在砂子中放入成品零件模型或木制模型,然后在模样周围填满砂子,开箱取出模样以后砂子形成铸模。用起来,比泥模方便……”

    其实,现在施奕文在解释许多东西的时候,也有些烦恼,这样的反复解释,总让人有些无奈。

    “早知道应该让厂子里先做好东西。”

    只不过,那个时候并不清楚,这里到底需要什么。

    算了,就这么先对付着吧。

    看似信心十足的施奕文,心里却在敲着鼓,毕竟,这些工匠都是第一次用砂模铸造,万一要是有什么意外……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大不了重铸一次就是了。

    铁水流淌着,流进砂模中,那些扎出的气眼里不时的喷吐着白烟,很快,十几个铸铁就已经铸成了,在等待铸铁冷却时,施奕文显得有些焦急。

    “致远,瞧把你急的,先喝些水吧。”

    端着茶杯走过来的张静修,看着地上的砂模,然后轻声说道。

    “在卢沟那边,你命人造那些东西都没什么问题,更何况只是这么一个小玩意?”

    “哎,子宣,人不一样啊。”

    长叹口气,施奕文轻声说道。

    “其实,这种东西,还是厂子里制造的更合适一些。而且成本或许会更低些,不过……”

    犹豫了一会,施奕文又解释道。

    “像这样的小东西,又不能全都由厂子里制造,毕竟运费搁在那里摆着,在厂子里制造的话,受益的百姓顶多也就是附近几百里的百姓,再远了,就力所不能及了,就像铁锅一样,太远了,运费一高,百姓也就用不起了。”

    运输,在古代制造贸易的就是运输,在大多数时候,古人都是沿河运输,借助河流、运河贩卖各地物资,可是即便是水运也有太多的限制。

    终于,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砂模被敲碎了,露出了仍然火红的铸件,看着那熟悉的外形,施奕文笑了笑,扭头对张静修说道。

    “成了!”

    然后他又对铁匠吩咐道。

    “好了,接下来,再铸铁棍!”

    尽管铸件还没有冷却下来,但是对铸出来的东西,他仍然非常满意,不过其它的还需要很多原料,比如牛皮什么的,不过都是些零碎材料。

    在铁匠们忙活着铸铁棍的时候,施奕文又继续忙活着其它的事情,整整一夜,他都没有闲下来,而在他忙碌着的时候,张静修只是在一旁静静的看着,偶尔的眉宇间会闪过一丝忧郁……
………………………………

第213章 引得黄泉水(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第二天,天色未明,辛自修就与深州知县等人一同到了城外的王家村,虽说王家村临着河,可是那条通往滹沱河的小河的水位也下去了三尺余,只有河道中央仍然有一些河水流淌。附近的百姓为了抗旱,更是成日提着桶将少的可怜的河水提到田里,虽是杯水车薪,可却也救下了几亩田。

    可是即便是如此,对于百姓们来说,能救下来一亩,总有一亩的收成,那也是家人活下去,不至于逃荒甚至饿死他乡的希望所在。

    这天,田垄前挤满了深州府县各房的官吏,他们大都是好奇的打量着地上的东西——一堆手臂粗六七尺长的铁管搁在地上,而地上还有其它的几件铁器。

    “致远,这些都什么?”

    辛自修不解的问道。

    他这几天,就在铁匠铺子里忙活着造这些东西?

    “都是用来打井的东西。”

    施奕文笑着说道。

    在后世抗旱打井打的都是深层机井,用得都是钻井机,但是这个时代,既没有打井的钻机,也没有抽水机等设备抽水,所以,在图书馆里查找了个几个小时的资料后,书中的一张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照片上是压水井,那种在90年代的农村极为常见的水井。

    相比于机井,压水井只需要铸铁造的活塞水井和深入地下的水管,就可以通过活塞运动从十米深的地下提水,也就是三丈多深的地下。尽管人力压水井出水有限,但是在八九十年代,甚至直到二十一世纪的某些地区,仍然被用于局部抗旱,特别是在90年代,压水井更是被经常用于临时应急抗旱。

    而且打压水井的设备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几根两三米长、直径五六公分粗的铁棍。有一根铁棍的前端装有钻头:这是个头尖尾部比铁棍要粗的装置,就是靠它挤开泥土形成井筒。在打井时,这些铁棍可以通过两端的螺丝连接成一个整体。

    技术极为简单而且成本低廉的压水井,无疑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灌溉”设施,当然就是费时费力一些,但是一口井每天的出水仍然可以灌溉几亩地。虽然不够,但却也够用。

    “这,这些东西怎么挖井?”

    辛自修的问题,换来的是施奕文故作神秘的笑容。

    “抚台只管看就行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多一个时辰,就能打出一口井!”

    随后,施奕文选了打井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技巧,只要够深就行。只然后对一旁的铁匠吩咐道。

    “李得胜,就在这吧!”

    打压水井的方法很简单,在施奕文的指挥下,李得胜和几个铁匠铺的学徒,在他选好的地方先掘一个坑,然后倒入少量水,使土层变软,接着举起铁棍,尖头向下用力的向下撞击着。

    “这,这样也能打井?”

    周学昆睁大眼睛,作为挖井匠的他和其它的井匠是被官府请过来。

    “周老哥,这样打出来的井,又有个屁用?”

    “可不是,从古至今,这打井都是一锹一铲挖出来的,那有这样弄出来的?”

    围观的井匠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要不是因为知府老爷在这,估计这些井匠早就甩袖而去了,那里会有现在这样的好脾气。

    听着井匠们的言语,知县李益苦着脸,站在辛自修的身边。

    “抚台,你瞧,这,这未免也太过胡闹了吧!这,这样那能打井?打井可不是砸井?”

    “可不是,即便是这样打出一口三丈深的井来,又有什么用处?不过就是臂粗的井口,恐怕连提水都提不出来……”

    “嘿嘿,胳臂粗的井,就是打出来又能有个屁用……”

    周围的冷嘲热讽让辛自修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他闷声说道。

    “只管等一会再看。”

    对此,施奕文倒不在意,他只是指挥着几个铁匠“打井”。在铁匠们的努力下使带尖的钻头挤开土层,形成井筒,然后提起,再次撞击。很快一根铁棍就大部深入地内。接上第二根,再次提起撞击,接着又是第三根、第四根,发现越往下土竟然越松软,一次深入半尺!而且也不用提起向下撞了,两个人抓住铁棍用力下压,铁棍就缓缓深入。这下就快了,很快第五根都压入地内,大功告成!

    在铁棍抽出来之后,施奕文特意看了一下尖头,尖头处拖上来是滴着水的泥浆。

    有水!

    “把毛竹拿过来!”

    施奕文这边的话声刚落,那边李得胜他们就扛着一根大毛竹过来了,在后世压水井引水管都是用铁管,而在这里施奕文选择了毛竹。它的寿命虽然比不上铁管,但在这个时代来源广泛,数量充足,最重要的是它足够廉价,老百姓能用得起。

    忙活了半上午,井筒打成后,在众人的注视中,下了毛竹井管,然后一个铸铁的井头,被按了上去。

    井头按好后,早就急不可耐的辛自修急声头号道。

    “致远,这就好了吗?”

    尽管没见过压水井,可辛自修仍然感觉差不多已经完工了。

    “差不多了,等水引水上来,把泥浆排空就行了!”

    施奕文一边解释,一边将水桶里的水倒进井头,然后就开始压水了。在众人的注视中,铁制的井口随着他压动铁柄,黄色的泥浆水不时的被压出来。

    尽管只是泥浆水,却仍然让众人看傻了眼!

    “这,这怎么可能!”

    周学昆和其它的井匠,无不是惊愕的睁大眼睛,他们盯着那铁制的井头,盯着从井头里压出来的泥水,喃喃道。

    “这,这水是怎么出来的?”

    原本绝不可能出水的铁井头里,尽管压出来的是泥水,可却仍然让围观的人无不在惊讶之余露出满面的欢喜。

    神情惊愕的辛自修走到水井前,伸手接一捧泥水,尽管泥水仍然很浑浊,但是他仍然激动的喃喃道。

    “有水,有水,这下好了,这下深州百姓可有救了,这当真是引的黄泉水,救得天下人的好宝贝啊……”
………………………………

第214章 井法 (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一望无际的田野。

    在枯焦的田禾间,走着一两一少两个人。

    “赤地千里!赤地千里啊!”

    突然,年迈的老人仰起脸,口里发出一声骇人的长啸。他的声音沙哑,在喊出这句话的时候,那张脸上全是绝望,对将来的绝望。

    少年呆呆地在一旁看着,看着老人失魂落魄的模样。恰在这时,前面的田间传来百姓欢呼的喊声。

    “出水了,出水了……”

    激动的年青人不断的压动着水井的铁柄,似乎想要一下就把那水全都压出来似的,从井口压出的泥浆水顺着田袭流淌着,尽管只是泥浆水,可却让围观的百姓看到希望。

    “哎呀,真的出水了,真的出水!”

    “这可真是神了,铁棒往地上一戳,再装上根毛竹和井头,一压水就出来了。”

    “可不是,我的老天爷,那李井匠呢?当初他可是是说要是这铁井能出水,他就把眼睛给扣出来……”

    “就是就是,今个他要是扣眼珠子,也得让他给咱们村打上几口井来。”

    “打这铁井,又岂用得了井匠?”

    “可不是,只要身体壮实,往地上一戳,半天功夫就能打出四五口中井来……”

    压水井的出现,完全颠覆了百姓对于水井的认知,一口口水井的出现,让枯焦的田禾再次返青,也让人们在这大旱中看到了希望。

    有时,在这样的时节,所需要的仅仅只是希望而已。

    这天傍晚,轿子刚在知府衙门前停好,已经奔波一天的辛自修就从轿中钻了出来。

    “老爷这么快就回来了?”

    老仆挑高灯笼照着路。

    沉着脸,匆匆进门的辛自修,边走边问道。

    “阿旺,施公子在吗?我有话问她!”

    阿旺听着,连忙说道。

    “老爷在见施公子?我这就去喊他……”

    “天色都这么晚了,我去见他!”

    说罢,辛自修就直奔后院,来到施奕文住的房屋前,就听到屋中传出的话声。

    “……压出水井的原理,就是把一根井管通入地下潜水层,井头上面有一个活塞,下面有一个阀门,这个活塞和阀门都是一个单向阀,使空气往上走而不往下走,活塞往上走时,阀门开启,可以将下面管子里的空气抽到上面空腔来,活塞往下走时,阀门关闭,空气从活塞边上冒出来,如此循环将下面管子里抽成真空,水就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抽上来了……”

    于房中踱着步子,施奕文说着,张静修则在那里记着。

    “致远,这什么是大气压?”

    笔尖一顿,张静修好奇的问道。

    “这个大气压……”

    正想要解释时,施奕文又说道。

    “子宣,这大气压解释起来倒也麻烦,其实,我编写这本《压水井法》,就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如何打压水井,至于原理,他们懂不懂倒没有什么关系,最关键的是把这井法传播出去,这样将来要是家家户户都打上一口压水井,我大明就再无大旱之忧!”

    施奕文的话,让正准备进屋的辛自修不由一惊,然后听张学敞问道。

    “再无大旱之忧?这,可能吗?”

    “怎么不可能呢?”

    手摇折扇,施奕文笑道,

    “打一口压水井,至多也就二两银子,一口压水井每天出得水可以浇十亩地,虽然费些体力,可总好过旱时无水可用吧,这一家一户只要有一口井,即便是碰着大旱,只要有这口井在,就不愁庄稼没有收成,如此,百姓也就再无大旱之忧了。”

    闻言辛自修走进屋来,语气显得有些激动。

    “致远,你这井法赶紧写出来,待压水井风行天下时,我大明百姓受益者又岂止千百万!待书成后,本官就上书朝廷,将此法推行全国,到那时,天下百姓必定再无大旱之苦。”

    相比于南方的偶发的旱情,北方隔三差五的大旱,不知让多少北方家庭流离失所、卖儿鬻女维持生计。作为河南襄城人的辛自修自然看到压水井推行于世的好处。

    收起手中的纸扇,施奕文笑道。

    “如此,就有劳抚台了。”

    “本官这里那谈上什么劳?”

    摆摆手,辛自修又说道。

    “不过,这压水井关键是要有铁铸的井头,要是没有井头,单有打井的井法,怕也没什么用处。”

    看着施奕文,辛自修说道。

    “现在,这深州城内外的铁铺虽全力铸造井头,可每天制出来的不过只有区区十几个,这十几个井头,别说是外地,就是深州府自己也不够用啊!现在各村为了争抢井头,纷纷加价购买,即便是加价也不得啊!甚至就县里都没有铁铸井头啊!”

    拿起桌上井法草稿,辛自修长叹道。

    “这井头虽说简单,可一个井头需要用铁将近三十斤,一个井头看似用铁不多,可单就是一个深州,没有几千个井头是万万不够用的,老夫今日与李知县去乡下的时候,村里的乡绅甚至请老夫许他们把城墙上钟楼里的铁钟拆下来铸井,可即便是如此,也不过只能铸出区区百余个井头,僧多粥少、僧多粥少哇!”

    想着乡下各村争抢井头的模样,辛自修忍不住摇头长叹道。

    “这个好办。”

    听辛自修这么一说,施奕文便笑道。

    “铁料不够就办铁厂炼铁就是了,嗯,我在遵化那边就有一家铁厂,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直接从那边买铁过来,甚至直接铸成井头,铁厂生产的井头可以经运河运过来……”

    提及自己的铁厂,施奕文的眼前顿时一亮。这倒也是一桩不错的买卖,自己怎么把这茬给忘了。铸压水井也需要大量的铁,这不正是扩大销路的好时机吗?

    “哦?是么?”

    辛自修脸上立即浮起喜色,他看着施奕文说道。

    “你有铁厂?那就再好不过,此事就由的致远操办,不知致远以为如何?”

    对于辛自修的这个要求,施奕文当然不会拒绝,救人赚钱两不误,这也是好事。所以也就答应下来了,毕竟,这本身就是件好事。
………………………………

第215章 分散(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两天后,施奕文一回到工厂,就立即组织工厂开始制模生产压水井的铁井头,与在深州时用砂模铸造不同。因为需要大规模生产,所以改用铁模铸造。

    铁模并不是什么新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在铁范铸造,其中有铁农具范,制作精巧,构造完善,工艺水平很高。直到现在各地铸锅、铸农具等大规模铸件时,也都是用铁模。

    因为压力井原本就没有什么技术难度,有了模具以及充足的铁料,不过只是一天的时间,就铸造出了数百个。

    “现在一天可以造的600个,按这个产量的话,一个月差不多可以铸两万个……”

    沉吟片刻,施奕文摇头说道。

    “产量还是低了些,既然是救灾的物件,要赶着天时,这样再增加一些模具,让工人加加班,争取一天造2000个以上,这样一个月就能造六万个……即便是六万个,也还是不多啊。”

    施奕文长叹了口气,这个时候,他更加怀念另一个时空里,让人羡慕嫉妒恨的工业能力了。

    “北直隶百姓又岂止百万户,受灾的百姓差不多有几十万户,哎,只能说勉强够吧!”

    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一家工厂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即便是把卢沟铁工厂全部的产能都用上,也不可能满足北直隶的需求,面对这样现实,施奕文也显得有些无奈。

    “公子,即便是造出六万个,也能活民不下数百万,这也是大功德了,”

    徐思诚看着神情无奈的施奕文说道。

    “况且,你不是让书楼那里刻印《压水井法》了吗?想来不出几年的时间,这压水井必定会风行于世的。到那时天下苍生也能从中受益。”

    天下苍生……徐思诚的话,让施奕文想到了几十年后的崇祯大旱,陕西几年不雨的旷世奇旱,靠着井深只有不到十一米的压水井,有用吗?

    不过随后,他又想到另一种可能,也许再过几十年,在自己的努力推动下以到时候技术水平,兴许都已经可以打出深井用蒸汽机,甚至柴油机抽水了。到那时机井的深度可以达到上百米。

    “但愿如此吧。”

    默默的点点头,施奕文看了一眼图纸,然后说道。

    “现在咱们厂的铸造成本是多少?”

    “回公子,一个井头用铁三十一斤六两七钱,一斤铁市价是一分银子,虽然咱们厂用的遵化铁厂的铁,成本比市价低上五成,不过在计价上,仍然是按市价采买,所以铁价就是三钱一分六厘加上化铁用焦以及工费,一个井头的成本不超过四钱二分,我初步定下的出厂价是一两一钱五厘。”

    在徐思诚一一道出井头的总体成本时,施奕文深思片刻,然后说道。

    “我们的成本不到五钱银子,是因为我们的化铁成本低,我深州的时候算过,民间的铁匠铺铸造,成本不会低于八钱,我们卖一两一钱,铁匠铺的利润就会少很多,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他们把就近生产,在短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百姓受益,所以,我们可以把出厂价提高一些,这样,铁匠铺有利润,他们才会纷纷铸造的井头,他们从中获利的同时,才能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有时候,产品定价并不一定会遵循市场规则,就像二战时日本为了动员民营企业生产军火,把武器价格提高了一成,以激发民企生产军火的热情。而在备战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