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开工厂-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一机顶千工的纱机,现在卢沟河两岸,大小布厂十数家,无不是用着大生纱,过去京城尽卖南布,而现在只见北布,北布价廉且质优,百姓尽受其利,还不等我惊讶过来,你又造出了能造福天下仓生的压水井,现在老夫倒是好奇,要是再给你几年的时间,不知你能给老夫带来什么样的惊喜,能给天下苍生带来什么福泽!”

    提及施奕文做的一桩桩事情时,张居正甚至用了“福泽”这个词,这样的称赞确实极为罕见,而面对这样的称赞,施奕文犹豫片刻,然后说道。

    “首辅少算了一件事。”

    取出一本书,施奕文说道。

    “下官还开了书局。”

    说话的功夫,施奕文便把手中的书呈给张居正说道。

    “这是下官回京后着人印制的《压水井法》,眼下已经印成了一万册,随时可以献给朝廷,再由朝廷分派各地。”

    看着施奕文呈来的《压水井法》,听着他的话,张居正认真的打量着面前的这个年青人,心底不禁有些触动,这么多年他接触过太多的人,但是像施奕文这样的人,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压水井法》可令天下百姓从中受益,从此之后再无饥旱之忧,单就是凭你制井的功劳,老夫都应该上书皇帝,封赏于你,说说你想要什么样的赏赐?”

    张居正的问题让施奕文的心底微微一愣。

    想要什么样的赏赐?

    这是需要我去想的吗?

    沉思片刻,施奕文直接说道。

    “下官不要任何奖赏!”

    “不要奖赏?此话可是真心?”

    抬头迎着张居正的目光,施奕文淡定的说道。

    “在下当初制井,就是为解天下百姓旱时所用,既然行之有效,在下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将此井推行各地,让百姓不再受赤地千里所困,不再有旱饥之忧,如此,在下也就心满意足了!”
………………………………

第226章 势单力薄(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漂亮话人人会说。

    施奕文也不知道,自己说的话到底漂不漂亮,他并不知道,但是他说的是实话。

    或许他无法体会饥荒带来的灾难,但是内心的同情心使然,却让他不愿坐视这一切,总希望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切。

    这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没有经过饥荒的现代人来说,他都会固执的相信,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

    压水井只是其中之一。

    在说出这句话之后,面对张居正的目光,施奕文笑了笑,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信与不信不重要。

    重要的是……漂亮话总是要说的。

    “这是你心中所想?”

    盯着施奕文,张居正正色反问道。

    “嗯,”

    轻应之余,施奕文又说道。

    “首辅推行改变,为的也是天下苍生,在下位微言轻,不敢像首辅那样操心天下大事,只能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此也就足够了。”

    “力所能及、力所能及……”

    沉吟片刻,张居正看着施奕文的目光显得有些复杂,他终于知道了为什么马自强、戚继光会对他倍加赞赏,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片赤诚之心。

    不要封赏?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天底下确实没有多少人愿意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的人,更没有多少人像他一样,能够这么全无机心。

    只可惜这样的人……终究是不适合为官的。

    心底感叹一声,打量着施奕文,张居正笑了笑,翻开那本《压水井法》说道。

    “这井法,你明日就着人送到部里,朝廷会在这几日把它送到各地,哦,对了,还有你说的那个模具,还有招标的办法,都一定送来的,”

    站起身来,神情肃穆的张居正对施奕文拱手行礼道。

    “老夫代天下百姓,谢过致远了。”

    “首辅客气。”

    施奕文已经习惯了这些大人物的道谢,随后他们又简单的聊了一些其它事情,在聊天的时候,张居正对施奕文于北直隶推行种植棉花的想法,同样也是大加赞赏,毕竟,即便是朝中官员也无法忽视种植棉花的利润。

    “北方地劣,百姓种粮只是勉强糊口,拿出几亩地来种棉,非但不会影响口粮,而且可以卖棉贴补家用,于北方百姓好处诸多,反倒是江南,百姓趋利,弃稻谷取桑棉,实在是不利于天下,毕竟江南水土肥美,百姓种稻既可得其利,现在反而取桑粮,而轻稻谷,实在是舍本求末,待到北棉兴旺之时,想必江南百姓也就会重操本业,如此,天下百姓亦可安稳。”

    与施奕文从夺回地利的角度出发不同,张居正更多是粮食的角度出发,在他看来北方种棉花反倒有利于江南重回渔米之乡的旧俗,这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对此,施奕文只是笑应道。

    “首辅所言甚是。”

    这是假话,也就是说来听听。

    在江南的几个月,他充分见识到这个时代大明,尤其是江南的城市化,仅松江一地就有几十万织布、纺纱工人。数十万人口的城市更是数不胜数,高度的城市化带来的市民阶层的涌现,这也是小说等市民文化繁荣的原因。在江南进入城市化之后,它们是不可能再回到所谓的“鱼米之乡”的。

    高度城市化的江南以及庞大的市民阶层,面对来自北方的工业力量冲击,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重新拿起锄头,重回田地间,显然不可能,他们必定会迫于生计,向其它地方寻找生路,江南未来的生路在什么地方?

    谁知道呢?

    又过了差不多半个多小时,施奕文从张府告辞后,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还是会忍不住思索着江南,并不仅仅只是江南的未来,更多的还是思索着未来江南可能的反应。

    面对来自北方的竞争,江南士绅集团必定会有所反应,他们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也许现在江南士绅集团还没有意识到威胁,但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施奕文非常清楚,任何进步,都会面对保守势力的反赴——工业化的北方与手工业化南方势必会发生冲突,而那种冲突势必会牵涉到双方在朝中的代言人。

    不太妙哇!

    施奕文的心里暗自寻思道。

    势单力薄!

    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相比于用了上百年时间形成的盘根错节的江南士绅集团,自己的力量实在是太过薄弱了。

    至于北方的力量……半闭着眼睛,施奕文首先想到了现在朝中与自己关系亲近的几人——英国公府,马自强,然后……势单力薄!

    不行,要尽快壮大自己的力量!

    又一次想到了,施奕文想到了压水井,然后自言自语道。

    “是应该在压水井上做些文章了。”

    其实从一开始的时候,之所以想要通过送模具的方式推广压水井,施奕文就有他自己的考虑。

    表面上看似大公无私的背后,总还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力量!”

    在吴才的面前,施奕文显得很直接,并没有隐瞒他人想法。

    “相比之下,我的力量实在是太过薄弱了,即便是在未来的几年中,卢沟河两岸新兴的工商集团发展壮大起来,也无法改变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影响力,还没有扩散到整个北方!”

    在施奕文感叹着势单力薄的时候,吴才并没有说话,他甚至不止一次的提醒过公子势单力薄的现实。

    “确实,公子,即便是咱们在卢沟干上十年,到最后,无非也就是拉拢一些京城里的勋臣和本地的士绅,算起来那些人总归还是势单力薄的。”

    看着公子,吴才直接了当的说道。

    “和江南比,是肯定比不上的,不说天下州县里有多少南直隶、浙江等地官员,就是这京官里头又有多少?咱们现在还没入人家的法眼,等到咱们入人家的法眼之后,到时候,恐怕就会麻烦不断了。”

    声音拉长,吴才又叹道。

    “别说是咱们,就是京中世代的勋臣,搁那些人眼里,也不够看啊,所以,这法子,必须得早点想。”
………………………………

第227章 现代化的生活(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谁成为首辅对我更为有利?

    有些事情总是需要提前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总好过临时来个措手不及,现在是万历七年,万历十年……

    那一年,张居正到底是怎么死的来着?

    不过,这一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张居正身后怎么办。

    对于施奕文来说,这才是他需要考虑的。

    “张四维、马自强、申行时……”

    念叨着这三个人的名字,施奕文的心里叹了口气,果然和历史上一样,一但张居正发生什么意外,论资排辈到时候就轮到张四维了。

    事情不好办啊!

    有些事情需要提前做准备,但也就是仅仅只是如此罢了,心知自己无力左右大局的施奕文,最终还是把这一切都隐藏于心底。然后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在往铁厂去的路上,他可以清楚的看到现在这里的变化。

    曾经一望无际的田地间耸立起了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厂房,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在卢沟河边又新开了几家布厂,包括英国公在内的京中几家勋臣,也投资创办了织布厂。

    现在的卢沟河畔,就像是工业园似的,凭借着水力优势吸引着京城的勋室豪门于这里创办布厂。有了他们的介入,曾经看似铁桶一块的江南布匹对九边布匹供应垄断,也被打开了一条缝隙。

    “再有几年的时间,估计江南的布匹就会被挤出北五省的市场了。”

    自言自语着,施奕文来到了新村的工地上,在工地上到处都是劳作的工匠,他们正那里修建着一座座宅院,那些宅院是为工厂的工人们准备的。

    置身于如棋盘一样整齐排列的红砖瓦房之间,施奕文突然感觉有些时光的错愕,似乎像是置身于后世北方农村似的,一样的红砖瓦房,一样的前后左右整齐排列,只是少了些东西。

    高耸围墙、玻璃窗……

    前者是为了省砖,降低成本,至于后者,则是因为没有。

    “也许,应该办个玻璃厂,生产平板玻璃。”

    施奕文自言自语道。

    “似乎京城原来就有玻璃作坊。”

    尽管玻璃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但是玻璃却在中国发生了偏差,朝着仿玉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他曾见过这个时代的玻璃制品,根本不符合他的需要。

    “回头可以考虑一下,没准还能顺便把玻璃镜给解决了。”

    尽管在空间里有很多玻璃以及镜子,而且只要施奕文愿意,随时可以制出很多镜子,但直到现在,他还是没有把玻璃镜卖出去,之所以这么谨慎,一方面是因为那玩意的暴利足以让任何人为之疯狂,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不能让皇家觉得玻璃镜很廉价。

    如果办家玻璃厂,在生产透明玻璃之余,制一些巴掌大小的镜子,顺便挣点小钱,倒也不错,毕竟,各地,尤其是南方的那些土豪可不介意花大价买镜子。

    心底这么寻思着,施奕文来到其中的一栋已经盖好的房子里,屋子是典型的80年代北方农家小院——中间是进深8米的堂屋,两边是两间同样大小的偏房,分别隔开成四间卧室,再加上一旁的两间厢房,这屋子确实不错啊。

    红砖砌墙、墙缝沟填水泥、屋里内墙用麻泥糊墙,又刷了一层大白,那是用熟石灰调水做成的涂料。尽管每间卧室的面积只有十二平方多一点,但在施奕文仍然显得颇为得意,

    “要是再做个顶,这屋子就是搁90年代,那也新潮的很!”

    这些房子完全是按照八零、九零年代的标准修建的,能不新潮吗?搁这个时代恐怕就是一般的小地主,也不一定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指不定到了明年,这样的红砖大瓦房,就成了大明朝新家的标杆了!”

    得意之余,他走进一旁的只有七八平方的厢房,然后说道。

    “这间是厨房,这边搁案板,这边搁厨柜,这边……”

    话未说完,施奕文顿时愣住了,似乎自己忽视了一件事——厕所……似乎在图纸里也没有这个规划。

    “要不然,再弄个卫生间?正好连洗澡都一起解决了。”

    卫生间需要什么?

    需要抽水马桶,需要瓷砖……但更需要水!需要自来水,除此之外,还需要下水道。

    这些显然都在施奕文的计划之外,甚至就是图书馆杂志里的那些新农村规划里,也没有考虑到这些,毕竟,在八九十年代……真的没有人考虑到这些。

    “得了,就像京城里的百姓那样,直接用木马桶算了。”

    尽管嘴上这么说着,可是目光投向远处的工厂时时,施奕文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将来,将来随着工厂的增加这里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工厂、市镇,都会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到那时还这么因陋就简吗?

    “其实,你自己不也挺怀念抽水马桶的吗?”

    在过去的一年中,尽管施奕文一直在适应着这个时代,但总归还是会怀念另一个时空的许多基础的生活设施,自来水、淋浴、抽水马桶等等这些再寻常不过的东西,在这个时代都成了某种奢望。

    即便是家财万贯,这一切仍然是可望而不可求的,甚至在他把小台灯悄悄的带入这个世界,供自己夜间读书照明的情况下,这些与自来水有关的生活方式,仍然距离他很难,只能偶尔的在空间里怀念一下那种便捷的现代生活方式。

    在大多数时候,其实自己的生活和这个时代的人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要不然……就试一试?”

    朝着远处的卢沟河看去的时候,施奕文的心里忍不住冒出了一个念头来,他甚至想到了当初与万历结识的一幕,那个时候,不就是忽悠着他办自来水厂嘛。

    其实,自来水厂又有什么难的?

    无非就是一个水厂而已!

    自己都办起了好几家工厂,现在在办一家水厂又有什么难的?即便是有些困难,那也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技术问题罢了。

    终于,施奕文的心里作出了一个决定——建一家自来水厂!
………………………………

第228章 自来水(第一更,求推荐,求收藏)

    “我们要在这里建一家自来水厂!”

    置身距离工厂足足有数里之远的河边,施奕文指着河边的一块地对徐思诚说道。

    “自来水厂?”

    徐思诚不解的问道。

    “对,就是水厂!现在这里有包括咱们的铁工厂、纱厂在内,一共有了十三家大小不等的工厂,算起来工人已经有七八千人了,这些工人现在是住在宿舍内,但很快,他们会在这里建起房子,就像那些流民一样……”

    手指着工厂附近的一些简陋的屋棚,施奕文说道。

    “这些原本只是为了在工地上务工,聚集在这里的流民,有很多人已经做起了小买卖,专门做工人的生意,还有不少人进了厂子,这里看起来有些混乱,可谁都能看出来,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市镇,将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自然有用水的需求,总是靠着水夫拉水车送水,肯定不是办法,水夫拉水车送水,吃水肯定够用,但是将来这里肯定还会出现染布厂之类的用水大户,甚至就连同铁工厂那边,每天也需要很多少,咱们不能等到水不够用的时候,再去考虑这个问题,现在就要着手解决它。就在这……”

    手指着河边的空地,施奕文笑道。

    “在这建一家自来水厂,就是用管道供水水厂。”

    其实,用管道供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早在罗马时代,就已经使用铅水管供水,即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在英国也有管道供水,当然水只是通过管道运到伦敦中心,居民们必须自己搬水。而早在百年前,伦敦就拥有超五十公里的输水管道,既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或者铅制的。到了十八世纪中期,铁制的管理基本取代了木制的管道。

    因为遵化铁厂的产量足够满足要求,所以施奕文自然选择了铸铁管道,这并没有什么技术困难,相比于管道,真正难题在于自来水厂的整体设计。

    尽管有些困难,但最后施奕文还是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找到了《农村简单自来水工程》的简易技术资料。

    通过地形查勘,施奕文选择建立水厂的位置,位于距离工厂四里有余的河边,那里的海拔高出工厂数米,比较容易借助自然海拔供水,水源的位置既不太高也不过低。

    因为这个时代的河水并没有化学污染,所以可以直接套用简单自来水工程里取地表水的方式,直接从河中取水,在河堤的另一边挖掘几个水池——原水反应池、过滤池。

    “光启、云山,你们应该知道将明矾溶液,也就是硫酸铝钾倒入浑水,搅拌后,会生成许多絮状沉淀。这些沉淀吸附水中的微小颗粒,逐渐沉演,生水澄清。这就是明矾的“混凝作用”。”

    在工人们挖掘着水池的时候,施奕文仔细的向他们解释着自来水处理的原理,因为没有氯气等现代化学水处原料,所以只能按照杂志上的资料,用最原始的方式处理水。即便是在古代明矾也都是常用的水混凝剂,所以,对此徐光启等人倒也不觉得的新鲜。

    “而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是这样,首先将混凝剂倒入原水反立池,充分搅拌混合,待絮状物沉淀,导引上层清水,分流至过滤池,在那里经石英砂过滤,得到澄清洁净水,最后经过风力提水机提到水塔上,再经由水塔加压后输人管网,最后送至千家万户……”

    风力提水机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机械,只是利用风能驱动活塞式水泵提水,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结构都颇为简单,相比之下,甚至比砖砌水塔更容易一些。有铁工厂的那些熟练工人在,无论是制作风车还是活塞式水泵都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老师,什么是石英砂过滤?”

    提问的是李扬,他是工厂学徒班里的学徒,因为非常聪明,才被徐光启拉到了他的学习小组里,他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

    “石英砂过滤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清洁法。在野外的时候,如果我们急于取用水,也是用沙子或鹅卵石滤过的方法,生水变得澄净,沙石颧粒小、表面积大,可以吸附杂质絮凝沉定,起到净化水的作用,当然用木炭的效果更好。而石英砂具有坚硬、耐磨、高密度、抗腐浊、载污力强、使用周期长等特点,是水处理的理想材料。用石英砂滤料可用于截留水中的悬浮胶体和颗粒杂质,起到清洁过滤的作用。一般来说,过滤池中的石英砂,使用期3…5年……”

    其实还差一个消毒的过程,但是受限于时代的技术水平,也只能因陋就简了。

    随后施奕文又领着这些学生,来到正在施工中的水塔,因为地势效高的关系,所以水塔只有六米高,砖砌的水塔内部除了有防渗层外,还需要设立保温层以保证它在冬天时不会结冻。

    用来保持和调节给水管网中的水量和水压的水塔现在只是刚修建好一个基座,其实施奕文更愿意修建那种铁架结构的水塔,只不过受限于技术原因,最终还是选择了砖砌水塔。

    尽管水塔还没有建成,在水塔朝着“工业园区”的方向,已经挖掘出了一米深的壕沟,考虑到冬天的防冻需求,铸铁水管被直埋在壕沟里,在人宽的壕沟中,工匠们正在用麻丝等手段连接的着铁水管。

    这些直径十厘米内径八厘米的铁水管,每一根的长度只有三米,都是在遵守铁厂铸好后送到工地上的。

    “通往主城区的主输水管道是内径是八厘米,而支线是内径是五厘米,按照初步的计划,自来水暂时不直接进入百姓家中,而是采用每条街巷留下一个水龙的方式集中供水……”

    在施奕文解释着水管管网的直径与组成的时候,他听到有人轻声问道。

    “这么多的铁管就这么埋在地下,万一要是有人起了歹心,把水管都给偷走了,到时候怎么办?”
………………………………

第229章 商埠(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万一要是有人起了歹心,把水管都给偷走了,到时候怎么办?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说话是庄子里佃农的儿子许一鸣,他的话让施奕文愣住了,他想到当然不是地下的水管,而是将来的铁路,万一要是有人偷铁轨怎么办?

    “按《大明律》,凡窃盗得财者,以一主为重,并脏论罪,为从者各减一等。按朝廷律令窃盗实为重罪,寻常人绝不敢轻易独犯。”

    听着徐光启的解释,施奕文倒没有在意,他突然想到了后世铁路上的备用轨,就那么搁在路边,也没多少被偷,就是再往前满清那会,百姓穷得都揭瓦扒梁了,铁路不也好好的运行了,也没听说有百姓偷盗铁轨导致铁路运行不畅的。甚至一战那会铁价贵到几斤就换一块大洋的时候,也没见着那几条铁路被贪利的百姓给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