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隋第三世-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突厥人的死活?再说吧。
死光了,大不了去吐谷浑、吐蕃抓人。
顶点
………………………………
第299章:建成入隋营
灞上大营,隋军训练得如火如荼,只听巨大的喊杀之声连绵不绝、此起彼伏,两支着装不同的大军在军营外的旷野之上,相互冲击,高高地旗帜迎风飘荡,一为‘尉迟’字战旗、一‘牛’字战旗。
尉迟恭和牛进达刚放下骁果军,对接手的‘新兵’是各种不顺眼、各种不满,然后是感觉各种不合格,两人为了让‘新兵’尽快形成战斗力,搞起了对抗练习!
杨侗觉得两人有点揠苗助长了,但作为君王,谁不希望麾下将军这般卖命练兵?所以,从情感上同情这些降自李唐的兵,但是从理性上却认可二将的作为。
“启禀殿下,斥候传来消息,唐朝派出了使者,已到十里之外。”这时,一名侍卫前来禀报。
“使者是谁?”
都打成这样了,李渊要么滚,要么死,没有第三个选择,隋唐之间还有什么好谈的?
“正使是李建成、副使是萧瑀,由李道宗带领一千精兵护送而来。”
杨侗也有点意外,李渊难道就不怕自己把李建成这个李唐太子扣押吗?不过再一想便释怀了,李唐都败到这步田地了,李建成在长安和被扣押实则上没多大区别。
“见一见吧!”杨侗向一旁的杜如晦说道:“克明,你代我去迎接。也代表我们大隋和他谈谈,看是什么情况。”
一般谈判,都由副手先谈,谈得差不多了,再由双方首脑达成共识,签订协议,也可以说,主要工作都是由副使来完成的,杨侗身边没有什么文官,只能让杜如晦顶上。
“喏!”
“李唐是反贼,李唐太子这个身份我们可以无视,要让他明白,李唐已经濒临绝境,是死是活全在我大隋一念之间。但李建成是丽妃的长兄,为人也不错,这方面的礼节必须得给他。”
“卑职明白了!”
杜如晦行了一礼,便快步离开。
杨侗的目光又继续看向了比拼的两军,对于占据了百分百优势的杨侗来说,根本没有谈判的必要,李唐也没资格向大隋提一点点的要求。若不是跑掉一个李世民,若不是为了让关陇集团去搞南方世家,杨侗还真有些不想放过李渊了呢!
而把李渊放去南方的话,李唐的皇帝还是李渊,李家王朝还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党争的局面,如果把李渊和李建成搞死了,李世民理所当然成为李唐的皇帝,一个由李世民掌握的上下一心的李唐王朝,绝对比现在难对付百倍,所以,活着的李渊对杨侗价值更大,既如此,就让李家王朝继续内讧好了。
。。。。。。。
另一边,李建成在千名元从禁卫的护卫,快速向灞上驶来,望着熟悉的山峦,李建成眼中闪烁着不舍、留恋的神色,他的父皇关注军国大事,关中民生问题都压在他的肩膀之上,他时常微服私访,替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这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关中大地,他对这片土地上的感情不比任何人低,但李唐败了,他再不舍,也必须离开关中,去未知的南方寻求未知的未来。
“萧相国!你说,我大唐为何会如此?”沉默了良久,李建成向并辔疾行的萧瑀问道。
“殿下还记得杨侗说过的‘李唐七败’吗?”萧瑀反问道。
一败、李渊赢了狂妄自大、野心勃勃,败了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二败、李渊任人唯亲,表面宽宏大度,实则多疑寡恩
三败、唐军赏罚不明,开国将军多是盗贼出身,个个骄横自大,自以为有功于唐,无视军令。
四败、优厚关陇权贵,即使是无能的世家子弟也前途无忧,占据太多职位,使寒士苦无晋升之路。
五败、李唐王朝不敢妄动关陇贵族利益,却对穷苦百姓极尽盘剥,民心丧尽,底层百姓视李唐如暴秦
六败、李渊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放纵李建成和李世民发兄弟之争,内斗,从来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开始。
七败、李渊疑心病重、刚愎自用,凡事都亲力亲为,接二连三失策。
“记得!”杨侗列出来的‘李渊七败’,每一条都直指李唐的核心问题,李建成哪能不记得啊?李建成也得到了李唐失败的答案,也没有追问,总的来说,李唐今天之败,是国策、制度之败,是自上而下的朝廷高层之败。
如果不解决掉这些必败之因,李唐对付一些小诸侯或许没问题,但若是遇到大隋强军,肯定还会接着败。
但作为太子,他又能如何?
他能想到的解决之道其实就是尽可能多地积蓄钱粮,潜伏着练出精兵,而不是为了空泛的地盘,将精兵的精力透支干净,河湟地区的确是到手,可是转眼之间又丢得干干净净,地盘没有得到一寸,倒是精兵败光了。若非父皇过于看重地盘,有精兵坐镇的关中又哪会失守得这么快?
李建成想到的第二个办法是还要解决土地问题,到了南方以后,说服父皇将官田分发给百姓,将均田制推行下去,这样的话,就可以抓住民心,鼓舞士气,唐朝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同时还要解决内讧问题,李唐的内讧有两个主线,一是他和李世民的权力之争,二是朝中各个利益集团之争,唐军屡屡失败,很大程度上就和内讧有关,如果内部不团结,又怎能战胜隋朝?
当然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父皇的性格问题,如果他不能改掉任人唯亲的毛病,唐朝还会继续沉沦,对掌兵将军能大度一点就更好了。但这性格上的缺陷,只能寄望于李渊自己省悟,并改掉,因为即便是他这个当儿子的,也不敢说?
特别是在军权上,李建成更是连提都不敢提一下。
人们常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事实上谁敢不受,谁就是死路一条,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周亚夫之死的根子不就出在细柳营上吗?
外人尚且如此,军权对于皇帝和太子而言,更是一条不可触碰的鸿沟,如果李建成向父皇建议,让他放下军权,那他这太子也当到头了,甚至连脑袋都不保。
君父、君父,先是君才是父,如果哪个太子把顺序颠倒了,那么,哪一个太子就会倒大霉。在这一点上,李建成就做得很好。
李建成叹息一声:但愿父皇经此一败,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吧。只是不知这次谈判,大唐朝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想到这里,不由又是一阵自嘲,唐朝在关中除了一座长安城,还有什么?
“殿下!”
远处传来了喊声,李建成向东望去,看到一队黑点从远处疾奔而来,刚才他的士兵禀报道:“启禀殿下,隋军迎接之人到了。”
李建成心中一松,杨侗讲究礼节,意味他不会为难自己、不会扣押自己。虽然李建成对陈叔达说杨侗不会做出扣押使者这种事情,但实际上他还是很担心的。现在总算放心了。
不多时,杜如晦在百名骑兵的护卫下飞驰而至,他被引到李建成身前,杜如晦拱手施礼:“大隋谈判副使杜如晦,见过殿下!”
“原来是大隋科考状元,久仰了。”李建成笑着回了一礼,杜如晦之名他的确是久仰了,大隋故吏部侍郎高孝基有一双慧眼,观人眉宇,预卜前程,无有不准的。得到他好评的人都会一帆风顺,但他评人千万,只给予房玄龄、杜如晦下过最高评价,
此之点评,成为一时之美谈,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因此名扬天下。房玄龄如今是大隋的吏部尚书,更厉害的是,在高句丽大战之中,房玄龄以文人之身任命大隋北路军主帅,一战生擒高句丽莫离支渊太祚(宰相),和太大兄(副相)、号称高句丽军神的乙支文德,消息传到中原莫不为之震动,从而入列名帅行列。这不正是高孝基说的‘位极人臣’么?
房玄龄之名天下皆知,杜如晦在大隋的科考中荣获了第一名,这也使一些隋朝故老想到了高孝基对房杜说的“二贤当为兴王佐命,位极人臣,杜年稍减于房耳。愿以子孙相托。”
高孝基今已作古,但杨侗识人之能似乎比高孝基更胜一筹,凡事被他重用的,莫不是成就了一番大事。
杜如晦如今已经在隋朝为官,离飞腾之日恐怕也不远了吧!
想到大隋战将如云、谋士如雨的盛况,李建成妒忌惨了,他笑问道:“请问这里离秦王驻地还有多远?”
杜如晦答道:“尚有五六里左右。”
“既如此,那我们抓紧一点。”
“喏!”杜如晦自无不可。
李建成和杜如晦并驾而行,笑道:“杜先生一直跟在秦王殿下身边吗?”
杜如晦笑道:“我的官职务秦王府记室参军,自然是跟在秦王身边,说起来,并不是朝廷的正式官职。殿下身边没有什么文臣,让卑职暂代副使一职,并不是刻意怠慢。”
“理解。”李建成笑了一笑,试探着问道:“听说秦王从辽东凯旋归来以后,水军又出发了,莫非高句丽战事尚未结束?高句丽之战关系到我族尊严荣辱,我们也非常关注此事,只不过辽东太过遥远,消息不畅。”
这个情报关系到杨侗是否急于回师,如果杨侗在辽东战事不顺,李唐或许可以据长安而待援军。李建成看似随口询问,一颗心却悬了起来。
“呵呵,若是人人都如殿下这么想,如果人人都能捍卫民族利益;那才是我族之幸。”杜如晦这漫不经心的话语之内绵里藏针,讽刺唐朝和突厥勾结,令李建成大是尴尬,杜如晦心下好笑,接着说道:“高句丽当年被秦王击败,若非我中原内部不稳,早已将之覆灭。高句丽丢失了辽东以后,这些年一直偃旗息鼓,只是最近中原四分五裂,以为我大隋无力护边,便再次兴风作浪,为了防止高句丽再次仗大,秦王殿下放弃内部之争,毅然出兵。高句丽经我大隋文武远于将之的征伐,又被大隋收复了辽东,高句丽早非当初之高句丽,仅只四战,便已攻其都城。为了运回多如山的战利品,水军这才再次扬帆远航,除了战利品,还有七十多万名高句丽人也要运回来。”
李建成还能说什么呢?想到薛万均残忍的用八万具突厥人尸体铺成人梯之壮举,李建成忍不住有些发怵,感觉隋朝军方自上而下,个个都是疯子,而自己的妹夫则是疯子的头头。
“运这么多高句丽人做甚?”萧瑀问道。
“修路、修河道、加固堤坝都需要人手。而我族百姓每一人都是宝贝,秦王殿下舍不得奴役,至于这些异族,是死是活,大家都无所谓。”
“说得好!”
李建成忍不住夸赞起来,民重于山也一直是他的理念,杨侗这个狠人有这种想法,真不简单。至于异族人的死活,鬼才在乎呢。
这也让李建成暗自叹息,难怪隋朝均田到户、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税制、拥兵制、义务教育、科举制度等等利国利民政策能推行得很顺利,关键还是杨侗这个大隋首领重视啊!
而自己的父皇却把大量田产赏赐给皇亲国戚,造成无田可分的困境,这一对比,令李建成扼腕叹息、十分沮丧。
众人走了几里,从一队队士兵旁边经过,参与训练的士兵足有数万人之多,人人斗志昂扬。
“好一支强兵,若我大唐的军队皆是如此,何愁天下不平?”李建成对身边的李道宗低声道。
李道宗一脸尴尬、一头黑线的说道:“殿下,这些士兵原本就是我大唐将士。”
李建成闻言一怔,他停下战马,向参与训练的士兵望去,只见这些士兵对他们视而不见。
李建成呆立半晌,只听一阵阵喊杀之声大起,有军官大喊道:“我大隋军队升迁的唯一途径就是军功。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任何人都不例外。你们从军打仗,家人会分到田地、税赋全免。若是不幸战死,不仅有丰厚的抚恤金,你们的父母孩子由朝廷赡养抚养;残了,朝廷也会给安排一份养家糊口的也职务,每个月都有补贴。”
士兵更加振奋了,喊杀声响起一片,李建成又是长叹:连这么简单的奖励,唐朝都办不到。将士哪愿意为唐朝用命效死?换成是他李建成,他也不干。
李建成的心情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又走了一会儿,隋军大营更近了。
这时,罗士信带着一队骑兵上前,抱拳施礼道:“奉殿下军令,唐使只可带二十人进营!”
李道宗看了一眼李建成,征求他的意见,李建成点头道,“按规矩来办。”
顶点
………………………………
第300章:棋子
不久后,李建成在罗士信的带领下,走向了中军大帐。
杨侗像是好客的主人,孤身一人在门口,仿佛等了许久一般,他看到李建成,笑着招呼了起来:“建成兄,快请。”
“劳烦仁谨久候,罪过罪过!”
李建成见杨侗用私人称呼,沉重的心情也舒畅了许多,这样谈话的氛围最好,双方都没压力。
杨侗笑着打趣:“越来越有魅力了!就是憔悴了些。”
李建成今年三十一,正是有作的大好年华,身材消瘦高挑,微黑的俊脸英气勃勃。只是他神态疲乏,眼中带着难以言喻的倦意。
“还不是你害的?”李建成没好气的说道。
“不是我,是该死的世道。”杨侗辩了一句。
两人一起大笑了起来,仿佛是知己久别重逢,谁能想到这是一对大敌。
“萧公!”杨侗又和萧瑀见了礼,这个也是亲戚,是杨广和萧后一手带大、一手为大隋培养出来敌人。
到了军帐当中,主位这边只有杨侗和杜如晦、罗士信。李唐则是李建成、萧瑀、李道宗。
“想必建成兄,也急着给长安带回好消息,那咱们就开门见山的谈吧。”众人入坐以后,杨侗直接开口道。
“如此也好。”杨侗的提议,正合李建成之意,他问出了心中十分不解的问题:“我大唐在关中只剩长安一城,唐军主力也尽溃在凉州,即使有援军到来也不是隋军的对手,仁谨何以放过我大唐君臣?”
“首先是门阀制度,门阀制度源于汉,因曹魏‘九品中正制’而兴盛。永嘉之乱至今,南朝北朝更迭纷纷,始终无一朝善始寿终,北魏算是久的,但仅只百年又被周齐分裂。这背后,都是门阀制度在做怪。”
“孝文帝也想改革,却不幸误入歧途,以致门阀之风不弱反强,宇文泰建关陇门阀,最终得以立国,可北周还是毁于门阀之手。”
“我大隋受让于北周,没有用一种流血的暴力方式将旧制度打烂,才导致以关陇贵族为代表的各个利益集团依然十分强大。这些人,心中只有家族利益,从不考虑社稷天下,更不在意百姓死活,他们不仅把持地方官府,使政令出不了京城,而且还垄断学识,阻隔寒士上进之路,使寒士入仕升迁无望。当寒士怨恨积累到一定时候,必然会爆发,这是我大隋立国之初就存在的最大问题。武帝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给寒士机会。但世家大族强大的力量又使他不得不妥协,最后通过科举上来的极少数寒士只能担任低品小官,在升迁无望之下,他们投靠豪门,反而成为世家大族至上之鼓吹者。”
“昔日,关陇贵族不满足北周给予他们的利益,才推出文帝以隋朝取代北周。但是我大隋王朝不仅无法满足关陇贵族的要求,反而做出损害他们利益的事情,于是他们又把你们李家推到出来争夺天下。”
“你们李家依仗关陇权贵走到这一步,但你们李家也付出了七八成的官位去回他关陇权贵。故而,你们李家即使最后得到了天下,恐怕你们李家王朝的命运也跟我大隋一样,稳不住两三代。”
这个道理当然不止杨侗一人知道,各方势力高官心里都明白,但也只有杨侗和他麾下的文武敢大明其白的说出来;李建成和李道宗固然心中有数,却绝对不敢当着萧瑀这个南方士族的领袖人物说出来,因为他们李家需要这些世家大族打江山,不敢得罪他们,这就是杨侗和其实势力最根本上的不同,因为他始终都不依赖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再恨他,也没办法在现在的大隋搞事。
其实当年王莽建立的新朝,虽然很快被扑灭,但那却是自夏商周以来,第一次动摇世家大族之根本,仔细想想,杨侗现行的许多政策,与王莽所推行新政多有类似,可惜,王莽没有杨侗的手腕和强势,最终在世家反扑中昙花一现。
杨侗所走的路和王莽有些类似,都是想打破世家大族家天下的制度,建立利于时代发展的制度,无论成败,光是这魄力都当得起枭雄二字!而且某种程度上说,杨侗已经成功了,看冀州、幽州、并州、雍北,每一地都是民心似铁,只要这个制度在,李唐便是有十倍兵力都难以攻进。
作为一个聪明的人,李建成又如何看不出世家门阀的危害?但他不是唐王,即使他是唐王他也玩不转杨侗这一套,因为李唐从起事那一天起,他们的发展已经定型了,他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像杨侗这样把阶级矛盾摆到台面上当武器,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无需杨侗打,李唐自己就完蛋了。
“天下毒瘤莫过于门阀,门阀之毒莫过于关陇!但只要是毒,都应该切除,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大乱大治。”
杨侗下完了定论以后,淡然的看着李建成,似笑非笑的说道:“如果我统一天下太快,先有家、后有国的南方世家肯定会降了我。要是成为自己人了,痛恨这些毒瘤的我,又有什么理由舞动锋利的屠刀呢?”
杜如晦会心一笑,这是他向杨侗进献的主张之一。
李建成一头黑线道:“这便是你放过李唐的原因?”
“关陇权贵外战外行,内斗内行。我需要李家为首的关陇权贵斗死关东士族、斗死南方士族、斗死巴蜀士族!等你们搞死了一大半世家大族,然再去收拾一个干净的巴蜀、荆扬。”
“尉文通、王万昌、刘霸道、孙安祖、高土达、张金称、刘元进、郭子和、孟海公、卢明月、徐圆朗、翟让、孟让、薛举、梁师都……”杨侗如数家珍的一口气说了几十个死掉的义军首领名字,然后说道:“若无他们将天下搅乱,若无他们搞死各地的世家大族,我得到的冀州、幽州、并州、雍州、半个凉州也不会这么干净,各项改革必将困难重重。他们虽是旧隋的掘墓人,但他们却是‘消灭门阀制度’的先驱,我要感谢他们。”
杨侗接着说道:“他们是消灭门阀制度——这盘大棋中第一批牺牲掉的棋子,而你们李唐和王世充、李密、窦建德、萧铣、杜伏威、林士弘、沈法兴、李子通也是我的棋子。这盘棋还没走完,我又怎么舍得自断膀臂?”
“棋子?”李建成涩声笑道:“原来天下英雄,在仁谨眼中,都只是棋子而已?”
“世事变化无常,谁是棋手、谁是棋子?谁又能说清?棋子也好,棋手也好,都是推动时代正常发展的先驱罢了!我比王莽成功之处,在于,不仅把新政深入到了两千多万人口的骨髓和灵魂之中,还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各项制度,哪怕把我搞死的王朝焚了书,也焚不完藏在几百万个家庭中的书籍。只要毁灭不完,终会有人延续下去。说吧,你找我干嘛?”
“我们这颗棋子需要撤离的时间,希望国中圣手宽限几天。如何?”李建成没好气的说道。
萧瑀见李建成口气非常冲,心下咯噔,生怕脾气并不太好的杨侗生气,正要解释之际,却听杨侗毫不在意的说道:“多给你们两天时间。三天后,你们从蓝田出武关。”
萧瑀愕然。
杨侗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你的条件呢?我不认为你没条件。”
“除了我在长安城外说的那些。再加一条,你们不能强迫百姓、将士南移。”
李建成沉思起来,隋朝推行的是均田制,而唐朝没办法执行,百姓和将士们肯定不会跟他们南迁,世家大族的佃农和农奴更不会走,失去了关中近千万人口,这会给李唐造成极严重损失。但转念一想,才发现自己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若是惹恼了杨侗,他把长安攻破了,那真是大势去矣,于是有些艰难的点头道:“可以。”
“公事说完了!”杨侗笑了一笑,向萧瑀说道:“我有私事和建成、承范要说,萧公先回去吧。”
“这!”萧瑀有些犹豫。
“也不是什么大事,是关于秀宁的消息。萧公在外面稍微等下即可。”杨侗明白萧瑀的担心,大度的一笑。
“喏。”
萧瑀在杜如晦和罗士信的带领下退了下去
等三人走远,杨侗向李建成和李道宗说道:“秀宁有孕在身,你们要当舅舅了!”
“当真?”李建成大喜过望,李秀宁的近况也是他在意的事情,即使杨侗不说,他也会问。
“秀宁跟我远征高句丽之际,怀上了这孩子。是远征高句丽最大的战,惊喜!”
“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