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魏王侯-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急。”徐子先微笑道:“一切按编好的训练计划来,有什么不妥之处,东阳,虎臣你们提出来,我们再商量……”
两个武官俱是行了个军礼,他们知道徐子先有这个度量,若是真有不妥当的地方,当然要当面提出来,不提才会令徐子先生气。
“傅牧之又去鼓捣火炮了……”秦东阳跟在徐子先身侧,小声道:“纺车就等着君侯验收,傅牧之说君侯重火器,但火铳实在难搞,倒是火炮,可以按君侯设想的那样,以模具相合,一气铸成,看看效果怎样……”
当世火器已经初现雏形,但各国现在基本上还是冷兵器为主,不仅是大魏,包括天方,莫卧儿,贴木儿国,北虏的各个汗国,俱是全用冷兵器为主。
天方有少量的火器,但并不算重视,泰西各国据说用火器的为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也很难当得大用,所以还是用刀矛巨斧长剑和披戴铁甲为主。
大魏曾经有泰西人乘船而至,所以对泰西人也不算太陌生,知道其也是一块大陆,分裂成数十个大小不一的国度,而各国常备军很少,规模都是很小,打仗主要靠的是军功贵族……这倒是和中国春秋时情形差不多,打仗是君主,公卿贵族,大夫,士这些贵族们的事情,平民百姓最多打杂当辅兵,出生入死,为国舍生,那是贵族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军队规模小,多是贵族身份的职业军人,所以前来大魏的泰西武人,多半身披几十斤重的重甲,头顶的铁盔是有面具相连,将整个头部都包裹在内,只露出两眼。
铁甲也是全身甲,从肩膀到腿部,手部,脚部,全部以铁甲护卫在其中,武器则是连枷,大斧,长长的重剑和骑矛为主。
这些骑士其实都是战场上的好手,哪怕是对大魏禁军也能轻松以一敌五,但泰西人王国大小不一,实力不等,军队规模太小,对上庞大的天方国就相当吃力,哪怕是多个国家联手,在与天方国的战事中也是颇为吃力,一直被天方压着打。
由于诸国林立,战事不断,加上天方的压力,泰西人对新式战舰的建造,还有新式兵器的投入和试验倒是走在各大势力之前,据最新的情报来说,泰西人已经在广泛使用火器了,当然,还是粗劣的早期制成品,对大魏这种强于弓弩的国家来说,那些粗劣的火器毫无吸引力。
徐子先原本是想改造火铳,用大规模的火枪兵排列开来,将滚滚而来的东胡骑兵成排、射翻,这种场面想想都是令人开怀。
但事实告诉他,要想把火枪发展到对抗骑兵的地步,最少还得几十年的功夫。
就算是徐子先开金手指,也得有地盘,财力,大量的匠人,没有二十年的时间别想成功。
用几个匠人,改良一番就制造出射程威力超过神臂弓的火枪,那是白日做梦。
火枪改良相当困难,很多人以为小的器械易做,这是误解。
挂表比座钟难做,火枪比火炮难制,这才是正确的理解。
徐子先的打算是叫人先试铸火炮,他也懂的不太多,就知道泥模法,用铜不用铁,用铁铸炮在工艺和材料上更复杂,徐子先完全没有概念。
就算是火炮,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估计几年内能试制出成品就算不错的成绩了。
火枪就算了,最少十年周期起步,有这个时间,东胡人已经把大魏扫平好几回了,缓不待急。
四周渐渐安静下来,其实才九点左右,这是营区规定的就寝和休息时间。
新兵因为初来乍到,精神处于亢奋状态,倒是不一定能在这个时间安然入睡,不过也不打紧,最多两三天功夫,他们会挨着床就睡着。
这几天营区还会安置大量的新兵,多半是身高一米七到一米八左右的汉子,有的稍矮一些,但由于出身禁军或厢军世家,从小学习弓马骑射,身体素质出色,有技击基础和骑射基础,这样的人才就算身高稍有欠缺也会被留下。
也有少量的大个头,比如那个身高一米九以上的傻大个,走在行伍之中相当的惹人瞩目。
徐子先最终指示道:“要紧的就是层级分明,指令明确,使将士明白忠和勇才是立足的根本,然后后勤,器械,俱有保障,这样得到强兵并不难。”
秦东阳会意,说道:“君侯放心,我等一定将新兵训好,不负君侯所托。”
三千余人的新兵,训练周期最少半年,两三个月的时间可以练出好兵,但距离精兵还差的远。
除了体能训练,队列阵法训练,矟阵配弓箭的来回演练,还有水上做战的技巧,操船的技术,骑马,骑射,长途拉练,各种战法的训练,正面突击,防守反击,品字阵,倒品字阵,圆阵,方阵,方圆阵法,各种阵法之间的配合,各兵种的配合,各营,各都,各哨之间的距离,传令体系的演练,旗号金鼓的熟悉……要能叫每个兵听到鼓点知道按什么步伐速度前行,最少也得半年以上的时间。
加上娴熟的使用弓箭,使用障刀,长矟,巨斧等各种兵器来杀敌,骑兵要用长矟甚至更长的骑枪,还有使用障刀在马上砍杀,算好距离杀敌,保护好自己,半年的时间都远远不够。
还有披甲负重,长途行军的体能分配,甚至对后勤辅兵的考验也并不算小。
一支军队,战士是骨架,后勤是灵魂。
可以说,江滩之战时的南安团练是一支强兵,队列,技击,弓箭,俱过关了。但不要忘了,那是以逸待劳,在江滩等着敌人仰面而攻,身后就是家乡父老,主场作战的功效也不低。
要是将一千六百团练武卒拉出来,和那些蒲家的牙将和匪盗们易地而处,武卒能打成什么样,也是难说的很。
各种训练加上优厚的饷钱,多次征战,这才能锤炼出真正的百战精锐,南安武卒有一小部份人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比如随徐子先北上的部下们,欠缺的就是更好的装备和更多的经验。
其余的大部份武卒,还有待努力。
这也是徐子先再三交代,对武卒的训练不能放松,并且要开设识字班的原因所在。
………………………………
正文 第二百一十章 狂生
“三千一百余人,正好分成六个营,就用一二三四五六数字代替好了。”徐子先对秦东阳和张虎臣道:“等他们训练合格,半年之后才够格授旗,正式成为团练一营中的一份子。”
秦东阳和张虎臣均是抱拳:“是,君侯。”
现在团练是有三个营,忠信义三营分别由徐子先,葛家兄弟,秦东阳等人率领。
未来会有两个到三个营的水营,再编成一个营的步营,加一个都的骑兵营。
更有可能会成立专门的辎重营。
这一切还有待将来,最少在现在这个阶段,南安团练人数不宜超过三千人,所以多半的做法是最多再编三个营,一个步营,两个水师营。
走到营门处时,徐名提着灯笼等着,迎上来对徐子先道:“侯爷,有个叫罗方伯的在别院求见,孔参军说他身份贵重,现在正陪着说话,已经好一阵了。”
“罗方伯?”徐子先的消息渠道还是相当迟滞落后,金简在福州等地也设了情报站,但多半是收集的各家衙门和官吏私邸明面上传递的消息,对真正的大事,高官显吏们都会秘密会议,哪会那么容易传递出消息来?
等金简的人收到风,怕是福建路已经有不少实权人物知道消息了。
从这里还是看的出来徐子先现在的根基太浅薄了,不说齐王和赵王,还有林斗耀等人,就算是昌文侯府,消息来源渠道肯定要比徐子先多,并且准确。
昌文侯府在京师和各路的门生故吏多如牛毛,不少就是现任的官员,他们接受到高层消息的机会多,一旦有需要通传的,一封书信,派个机灵点的仆役送信过来便是,寥寥数语的书信,就可以通传重要的消息,而且还云淡风轻,根本不需要徐子先这样恶形恶状,专门拨付几千贯钱出来,成立一个专门的情报机构来做这样的事。
不过徐子先还是对司闻都的未来充满信心,未来司闻都下,会有靖安司,专门对内,军谋司,专门分析各方情报,对诸多情报进行战略层面的考量。军情司,则专门负责刺探对外的情报。
只要持续投入财力和重要的人才,司闻部门迟早会成长为参天巨树,从现在的贩夫走卒到官员,将领,内侍,三教九流,俱有耳目,有独特的情报收集,传递,汇总诸法。
现在的司闻都当然还是很弱小,但一株幼苗,如果始终不将它种下去,那么就始终只是意念,无法真正的成长起来。
“是兰芳国的世子。”方少群倒是一下子想起了罗方伯是何方神圣,当下轻笑一声,说道:“论身份,其确实是在君侯之上。虽然兰芳是小邦,但也有千万人口,一年千万贯的收入,也有数万强兵和水师,罗方伯是罗玉章之子,被册立已经快十年了,罗玉章老迈多病,国事也多由罗方伯执掌。其三年前曾经由福州至京师,建言大魏伐满刺加,其国与三佛齐愿出十万两黄金为军资,朝廷还是拒绝了。”
“十万两黄金……”不远处走过来的葛大,葛二兄弟二人听到了,葛二楞了楞,说道:“朝廷也能舍得?”
“这十万烫手,拿不住。”葛存忠咧嘴一笑,说道:“十万黄金,抵得好几百万贯钱,但想拿这十万,朝廷得先出千万贯兴办水师,想想还是算了。”
“自家海盗不扫?海疆不顾了?”葛二不屑道:“真是顾头不顾尾。”
徐子先知道,要叫这几人发挥起来摆开龙门阵,再泡上一壶茶,怕是能扯到天亮去。当下笑着截断他们话头,对方少群道:“凤岐以为此人前来,还是为着水师之事么?”
“是的,并且更急了。”方少群是跟着刘知远在中枢的人,对诸多情事知之甚深,当下说道:“上一次不成功,这一次罗方伯奏请自京师朝觐,朝廷干脆拒其所请了。”
“六年一朝之期未至,他来是不合礼法。”
大魏在对外贸易上比较实际,对外来的朝贡诸国并没有太多超出其贡物的回赐,因为来也可,不来也无所谓,不做那种花钱买朝贡,博一个“万方来朝”的虚名。
这也是太祖定策,后人也不会轻易去违反。
这也使大魏国力最强时,藩属国也不算多的原因所在,毕竟没有好处,谁愿在自己头上凭白多一个婆婆?
被纳入大魏朝贡体系之内的有渤海,朝鲜,越南,占城等诸国,后来陆续加上暹罗和三佛齐,兰芳诸国。
一共也就是这些,倭国等诸国俱因为桀骜不驯,或是各种原因,并没有进入大魏藩属范围之内。
这也是兰芳遇到危急时向大魏求助的底气所在,若不是有藩属国的身份,大魏是理都不会去理。
但受制于国力,大魏对远在海外的兰芳和三佛齐诸国,实在是有心无力,只能坐视其被满刺加攻打。
满刺加初兴时,受制于暹罗,曾经也进入过大魏的体系之内,不仅进入还相当恭谨,其国王曾三次来大魏朝觐,还有两位国王死在燕京,至今在燕京城郊还有满王陵,也是宣宗御赐兴造的王陵,规模不小,令满刺加举国感佩。
后来天方势力进入满刺加,满刺加逐渐游离于朝贡体系之外,到其国主改称苏丹,彻底信奉天方教派之后,与大魏便是彻底分割开来,现在更是趁着大魏国力衰弱,侵吞掠夺南洋诸国,其实满刺加不仅是侵夺诸国领土,对前来贸易的船只也多有抢掠,魏人船只当然不少,只是大魏连几个海盗也奈何不得,对满刺加就更加无能为力。
这些虚弱在此之前还只是一种感觉,当三佛齐和兰芳等汉人王国一起求助,大魏表示爱莫能助之后,算是真正被人发现,满刺加近年来攻掠兰芳甚急,已经完全没有顾忌,方少群所谓的罗方伯此来更加急迫,六年朝贡之期未至就请朝觐,就是明证。
而大魏朝廷也是相当尴尬,允许其入京师,无非就是再拒绝一次,朝廷简直丢脸到家,允其所请,又没有那个实力和决心,只能装糊涂,不允罗方伯入京,至于所请之事,着其至福州与大都督府诸王,并安抚使等诸司官员商议。
朝廷的难处,福州的大吏们当然也明白,以福州之力,既不能叫中枢改变主张,毕竟先北后南这是朝廷的战略核心,不会轻易改变。
而以福州之力独自帮助兰芳和三佛齐,朝廷当然不会反对,甚至会支持,但林斗耀和赵王等人,怎么可能会为了一个海外藩属国,消耗掉福建路不高的实力?
说句难听的,赵王等人最为担心的事,怕就是与兰芳一交结,蒲行风,颜奇,李旦等人便攻了过来,那时候可是会焦头烂额,上得罪于朝廷,下不见谅于士绅百姓,真是前后作难,两头难讨好。
所以赵王等人,尽管雄心勃勃,对罗方伯的所请,还是只能四个字回复:爱莫能助。
“原来如此。”徐子先状极满意,笑着对方少群点头致意。
身边有一个智计超群,并且长期接触过高层消息的幕僚真是件大好事,最少方少群现在说的这些,李仪和傅谦,孔和等人怕就是不知道。
徐子先本人也不是太了解,毕竟他就算是转世重生,除了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之外,对别的军政大道真的了解不多。
前世的他一个被人排挤的破落宗室,哪有什么消息渠道可言?
罗方伯就算是在福州呆上一年半年,把有指望的权贵都拜访到了,徐子先怕是永远都会在名单之外,根本没有被拜会的资格。
“其来拜会,对君侯是件好事。”
“凤岐何意?”
方少群微微一笑,意思是徐子先在装傻……不过他没有明言,这一点面子还是要给主上的。
徐子先确实是在装傻,他听完端底之后,心里便是只有一个念头,不管罗方伯要什么,要开出什么样的条件,先答应了再说!
不管能不能做到,或是做了合不合适,也是先答应了再说!
这样一个孤悬海外,以华人贵族为主的国度,其国力应该是和福建路相当,但由于贸易更发达,财赋自主,不需要上交中枢,其国力积累当然远在福建路之上。
而罗方伯是掌事的世子,麾下好歹有一支舰队,加上私兵有十万大军,千万臣民,这样的人和徐子先这种刚当上同知知州就叫部下兴奋无比的侯爵,身份地位也是相差极远。
不管从地盘,实力,地位,还有声望名气,罗方伯都远在徐子先之上,他若是来寻徐子先做什么交易,当然是答应下来再说!
“现在还不能细谈。”徐子先道:“见面再说,凤岐随我一并去。”
方少群一拱手,笑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看来凤岐对那个罗方伯还是很欣赏?”
“是的。”方少群淡淡的道:“其弱冠就掌国事,在强国欺压凌迫之下苦苦支撑,其国势在其父时江河日下,这十年来却是撑了下来,可见其能力威望俱是上佳,若不是此时窘迫被逼,如果能有机会给他好生从容经营,怕也会成为一方雄主。”
“那还真是可惜了。”徐子先道:“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也真是难说的很。”
“还是英雄造时势。”方少群若有所指的道:“若罗方伯真的如大魏太祖那般,现在就是他提三尺剑去平满加刺了,而不是万里之遥,跑到福州来求人。他是英雄,但成色还差一些。”
李仪和秦东阳,张虎臣等人跟着徐子先一起去见客人,众人听着方少群的话,俱是面面相觑,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良久之后,秦东阳才摇头一笑,说道:“狂生。”
“是有才学的狂生。”李仪道:“只要他有益于世子的大业,其狂又若何?”
……
………………………………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一章 会面
外间传来梆子的响声,这是已经二更天了。
和幕僚谋臣计较定了,罗方伯也是性格坚毅,大事不过夜的性格,当即准备了千多贯的礼物,带着人前来拜会徐子先。
至别院才知道,徐子先虽然辛劳竟日,但并没有休息,晚上又带着人去巡营去了。
“这样行事,何愁其大事不成?”同样是杰出之士,罗方伯能感觉到徐子先经营基业的用心和果决。
但这些事还是只能羡慕,他却是没有办法仿效。
国中虽然认可他,并且承认世子监国的地位,但上头还有诸多的好几十人的叔父辈,有宗亲,也有执事的外姓长辈,兰芳国立国之时,就是一群漳州来的商人彼此约定,不可受制于土人和外夷,既然长久居于此地,又是人多势众,财雄势大,不如自立一国,虽然从此不是魏人身份,但臣服大魏,身为大魏藩属,永远忠于大魏也就是了。
当时立国时,好几十家大商人是立国的核心,罗家只是最大的一家,被众人公推出来当家作主,这兰芳国却并不是罗家一家的产业,不要说罗方伯只是监国世子,就算是其父罗玉章,决断大事也是要和诸家一起商议,这是立国时的传承,非人力可以改变。
“君侯真是忙碌。”看到匆匆进屋的徐子先,罗方伯叹一口气,由衷的道:“虽然君侯忙碌成这样,我心里还是十分的羡慕。”
徐子先笑道:“世子说笑了,且容在下拜见。”
海外诸国,惯称国主,在大魏国内是视同郡王,大魏的爵位体系内,亲王,公,侯,只此三级,而海外诸国主,一律视为大魏的郡王,位在亲王之下。
不要看其是国主,在大魏这里,不可能与宗室重镇的亲王等同。
从实际出发,又不会称某国主为郡王,只称国主就可以了。
其国内受封王爵的贵族,在大魏则被视为侯,与徐子先的地位相当。
这种变通和相对实际的姿态,也是使海外诸国与大魏相交时还是感觉相对的平等,也容易替其保留几分尊严。
“海外之人,抱团图存,妄称一国之主都是笑谈,何况在下不过执国政的世子罢了。”罗方伯对徐子先道:“若南安侯要公事公办,在下只能引避告退。”
“也好。”徐子先不是抱残守缺的人,也对罗方伯的来意很感兴趣,当下看看左右,说道:“世子此来必有要紧之事,我们是单独谈,还是众人一起?”
罗方伯道:“在下身后诸人都是信的过的部属,如果君侯怕事机外泄,我可以叫他们退避……”
“不必了。”徐子先道:“我的这几位部属也是信的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好,这才是成大事者的胸襟度量。”罗方伯赞一声,又看看徐子先身边的方少群,疑惑道:“这是大参府邸里的小方先生?”
“见过世子。”方少群坦荡一揖,说道:“大参府的过往已经烟消云散,刘公已经身死,现在方某在南安侯府替君侯效微薄之力……”
见到罗方伯略有怀疑的眼光,徐子先微叹一声,背主之人果然很难得到信任,眼下的盟好条约还没有谈,罗方伯对方少群这个变数心存疑虑也是相当正常之事。
徐子先对罗方伯道:“世子若信的过我,便可信的方凤岐。此次入京,若无凤岐,在下恐怕难以活着回到福州。”
“原来如此。”罗方伯微微点头,示意自己已经明白。
尽管徐子先并没有说出太多内情,能将话说到如此地步已经算是相当的坦诚,也说明了其对方少群的信任态度,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再追着此事不放了。
方少群在一旁微闭双眼,脸上傲气依旧。
徐子先若是有些微的迟疑和不信任,他当然是转头就走。
丈夫当然想以功名立世,但如果遇着的不是信之不疑的主上,也就没有必要浪费心智,虚掷光阴。
方少群已经错过一次,可真的不想再错第二次。
还好,徐子先信之不疑,坚决果断的打消了所有对方少群的质疑。
方少群虽然不言不语,脸上保留着傲气,但内心却是翻滚激荡起来。此次跟随徐子先南下,当时是无奈之举,以当时京师的环境,还有方少群过往的身份,朝中大吏,不会有人收容于他。
以方少群曾经在中枢的地位和身份,想流落江湖也不可能,很可能他前脚出京师,后脚就会被朝廷派人追赶抓回,下大理寺狱,不将他关起来,很多人都不会放心。
只有跟着当时身份特殊,所有势力都恨不得其立刻出京南返的徐子先,方少群才能安然离开,原本是打算在福建过度一段时间便离开,现在这种心思却是迟疑和模糊起来。
南安的局面,徐子先本人的雄才大略,还有其信任的态度,都是令得方少群感佩异常,那种不安于位,随时求去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位是长史李仪,司马秦东阳,录事参军孔和……”
徐子先将李仪,秦东阳,张虎臣等人一一介绍给罗方伯。
“这几位是我兰芳国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