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魏王侯-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子先闻言,忍不住大笑起来。

    ……

    “春耕浅,秋耕深,”李国柱和黄父,黄母,还有十七百户一千多个男女丁口一并赤足走在田亩之中,或用单马,或用骡,或用牛,众人一起犁地,一起唱着春耕时的歌曲:“春耕如翻饼,秋耕如掘井,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不肯忙,秋天脸饿黄,耕好耙好,光长庄稼不长草,庄稼不认爹和娘,精耕细作多打粮……”

    歌声悠长,充满韵味之感,徐子先和李仪,陈佐才等人站在一旁听着,脸上都露出笑容。

    这田地已经翻过几次,灌过水,田都浸透了,粗耕过一次,且是深耕,石灰也烧过了,田里从原本遍布灌木和碎石,上一回就被清理干净了。

    然后再一次下肥,这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了河泥,早前用过一次,此次是河泥和岛上收集的粪便并用。

    味道当然是不敢恭维,很长时间徐子先都不愿走近到田亩之中。

    到了五月中,播种的时间终于到了。

    头一年的田亩还不算熟田,尽管采用了很多办法,但大自然的规律在,徐子先也不愿挑战它。

    种水稻的话这个时间也是正好,天气也好,事实上东藩可以种一季早稻,再种一季晚稻。

    占城稻早就传入大魏,最少在广州和福州都早就流传开来了。

    这种稻在有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在东藩没有办法三熟,两熟是完全可以的。

    如果将来有二百多万亩地,一年种两季稻,每次收六七百万石,两次收一千三四百万石,这个数字是相当的惊人,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徐子先努力到现在,就是想要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

第三百三十三章 农官

    在深耕之后,李国柱奉命小跑到徐子先等人面前,禀报道:“君侯,现在我们要开始将豆苗分株栽种。”

    “你们自做去,不要管我们。”徐子先笑道:“十七百户的刘百户官还在隔离所,他反复发烧,但好歹是挺过来了,你们好好做事,免得叫他在隔离所还悬着心。”

    徐子先在数日前曾经至隔离所,探视那些被隔离的病人。

    岛上的疫情还是在缓慢的发展着,一个隔离所都不够用了,现在又在建另外一个。

    这也是徐子先的坚持,隔离所建的极好,距离最近的定居点也有十来里路,虽然偏远,但风景秀丽,居住条件不差。

    所有的服务人员都尽量远离病人,除了大夫们和助手之外,发热病人都是被隔离开来,免得传染时疫。

    若反复发烧,就要加长隔离的时间,刘百户这样的病人已经进入二十来天,反复发烧几次,预计就算康复也得再过十天以上的时间才会被放出来。

    这些办法算是有效的杜绝了大规模疫病的爆发,但肯定还是会有起伏,另外也无法根治,现有的救治办法只是尽量挽救病人的性命,这也是值得庆幸的事,到目前为止,有一千多人感染了时疫,先后有三百多人治愈出院,但还有七百多人被隔离着,因反复发烧而最终不治身亡的,到现在还没有超过二十个人。

    这真的已经很值得庆幸了。

    听到徐子先的话,感觉到南安君侯的温和与善意,李国柱内心十分激动,忍不住抱拳道:“我等一定好好做,我们漳州流民,若不是得君侯救助,现在还不知怎样,若不好好效力,岂非是禽兽不如。”

    这种话徐子先已经听了很多次了,当下只是微笑回应,并没有多说什么。

    天气很暖和,四周放眼看去阡陌纵横,到处都是在深耕和种植豆苗的人群,一眼几乎看不到头。

    几百亩地就给人很空旷辽阔的感觉了,甚至视线最多能看出不超过千亩的范围,而眼前这十七百户的地盘就有五六万亩大,一千多人要在几天之内把所有的豆苗都种植下去,这个工作量也并不算小。

    好在畜力充足,肥料,水利都很充足,而且相当的方便。

    一户家庭种植一百亩到二百亩,豆苗是早就栽培了,现在长到合适分析种植的时节,每户家庭,每个人都在忙碌着。

    田埂上长出了浅浅的青草,徐子先就坐在田埂边上,身上被太阳晒的有些燥热,但还好,不至于叫人汗流浃背。

    四周是土地的腥味和粪便,河泥的臭味,还有青草的香气,以及那些分水渠道带来的水冲涮泥土时的味道。

    号子声,牛的哞叫声,马的嘶鸣声,还有水流声,不远处一处小树林里鸟儿的鸣叫声也是不停,给人的感觉相当的不错。

    护卫们散在田间四周,按着刀在巡行着,司从曹的管理很严格,就算是在这样的田间,四周都是官户农人,护卫也并不懈怠。

    事实上十七百户在内的所有百户,不管是猎社男子还是弓箭社的男子,要求和标准就是弓箭不得离身。

    就算是在耕作的时候,很多男子也是将自己的弓箭放在田间地头,只要跑十来步就能取得到。

    土著们已经被打服,近来也没有再烧荒,双方不仅相安无事,且很多土著部落已经开始与南安侯府进行正常的贸易。

    这使得人们更加心安理得的进行着劳作,辛苦是肯定辛苦,赶着牛或骡马耕地,但骡马和牛并不能做细活,培土,浇水,施肥,这些事还是得人来做,不管男女,包括所有能自己走路的孩子都得出一份力。徐子先没有出汗,但很明显,农田里的人们都是很快就汗透重衣了。

    但人们的精神相当愉快,喊号子之余,很多妇人都哼着小曲,在经过这一片田埂的时候,人们神情愉快的向徐子先施礼问好。

    现在所有人都对南安侯突然现身都不感觉奇怪了,君侯年轻,精力过人,每天陪武卒训练,带着府军翻山越岭的拉练,带着骑兵沿岛骑行训练骑术,巡看海边的小型城堡,查看船场里修复船只的进度,还得去澎湖视看水师,抚慰水师将士,阅看舰队……牧场更是徐子先隔几天就要去一次的地方。

    不止一次,人们在黄昏时分看到戴着梁冠,穿着白色或青色戎服,骑着大青马在官道上往返的南安君侯。

    高大,年轻,温和,对所有人都面带笑容,亲近而制定了详细的法规律条,任何人不得违反。

    温和的笑容之下也有不容触犯的威严,这几个月来,不守规矩,不能安心从事工业或农业生产,浮华浪荡,酗酒生事而被责打军棍,被驱离出岛的也有过百人了。

    任何群体都有好人坏人,流民中也有长期混下来而失去了生产能力的无赖混混,他们跟着上岛,却不能安心呆下来,宁愿混日子,对这样的人或家庭,南安侯府也不能容忍,把男子打上一顿,然后丢在船上,一路送到福建,在岸边直接丢上岸,户籍被注销,成为黑户,这就是他们最终的下场。

    这种处置并没有隐瞒任何人,南安侯府不要求人们累的吐血,但相对而言,侯府为所有人已经付出了过百万贯钱,这是一笔巨额支出,对朝廷来说都是如此,那么移民到岛上的人显然在头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舒服日子可过,都要付出辛劳。

    再过几年,壮劳力会输入更多,可能会有更强壮更能吃苦的人负责种地,而事实上来说,对这些移民和流民来说种地也没有多苦,在他们的原籍,他们一样要吃这些苦头,并且用劣制的农具,也没有牛马,要将人套在犁上来耕作,汗滴不止,而收获菲薄,甚至不能吃饱,半夜时妇人奶、水不足,孩童饿的直叫唤,这种残忍的景像才是人们生活的常态。

    象在南安侯府这里,对这些农人来说简直类若天堂,有什么辛苦是不值得的?

    “种豆在这个时候正好。”傅谦真是忙的满头大汗,在田间奔走,教导那些农人按他的办法来种植豆苗。

    在他身边是十来个农房的吏员,平均年龄在二十来岁左右,正是好学和能学习的年龄。傅谦是杂学大家,不仅是工匠技艺上的学识过人,农学也是一等一的好手。

    但徐子先不能把所有事都交给傅谦一个,大学堂和中小学堂还在筹建,农学堂已经开办,并且招募的全部是二十左右的吏员和生员,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入学。

    这些青年人学的都不错,其中有陈介,贾胜之,林子壮等人都是一时之学,学习很快,这一次种豆之事,农学堂的学员们出力也是极大。

    “肥种要分开。”陈介满头大汗的对身边的农人们道。

    他是个矮个青年,福州生员,有秀才功名但已经无心继续附学读书,主要原因和陈道坚一样,都是因为家贫。

    大魏的科举制度相比较明清要更合理一些,秀才只是入门,每隔三年考一次发解试,有了举人身分入京会试,如果不得中进士,则举人身份自然取消,要等下一次再重新考试。

    秀才没有太多特权,也不会有多少财富,如果家贫者就很难负担一次又一次的举人试和进士试,陈介试过一次,暂时是没有能力试第二次,南安侯府高薪招募人才,陈介在农学上的成就不低,顺利被招募,他是希望在这里赚取一些薪俸,养活妻小的同时能攒出下一次进士试的费用。

    不过,到岛上几个月后,很明显陈介的闲暇时间都用来钻研杂学农学,经学诗赋已经被他抛诸脑后了。

    这种情形很多,贾胜之,林子壮等人都是差不多的情形,这些年轻人都相当的聪明,只要愿意学就能在很短时间掌握很高深的学问。

    就以农学来说,很多人种了一辈子的地,也未必有这几个二十左右的后生懂得的多。

    “肥施半掌深,于种苗左侧下。”陈介用袖袍角抹了下额角的汗水,继续道:“半个月后第二次施肥,河泥与粪便各半,粪便不足便专用河泥,上层大半掌深,施肥三分之一,下层一掌深,施肥三分之二。粪肥在施肥前要发酵,用耙耙松,咱们没有起垄,施肥时要小心,不要抛洒浪费。”

    贾胜之和林子壮等人,则是帮着农人们分清株苗的长势,将弱苗甄别出来,弃之不用。

    这些事在农学上算是简单的学识,但和这个时代的特点一样,技术传播慢,甚至失传,不传。

    在这些才智之士面前,种了几十年地的农人们也只能保持敬畏,这便是知识的力量,而在大魏,在华夏,尊重智识之士一直是一种可敬的传统。

    “一种要深耕。”傅谦站在田埂上大声道:“要杜绝田鼠为患,一定要小心,大豆株苗的天敌便是田鼠。另外灌溉一定要保持,还有,除草更是每天都要进行,不得懈怠!”

    豆类的种植还是较为方便的,天时也正好。

    豆类分红豆黑豆黄豆绿豆若干种,种植范围最广,脂肪含量高,热量高,用途最大,可以做豆腐和榨油的当然是黄豆。

    东藩种植的当然是产量更大的黄豆,在北方一般是六月种植,九月到十月收获,是晚豆。

    江淮地方则种早豆,二三月就种植,夏天收获。

    东藩种植的是四月到五月中,到八月中九月初收获。

    如果顺利的话,收获豆类后就不种植作物了,培土,施肥,蓄积地力,到明年土地肥力就相当可观,可以大部份田亩种稻,一部份田亩种豆。

    也可以开出更多的土地来种豆子,用来肥田。


………………………………

第三百三十四章 海外

    傅谦嚷了几句后回到徐子先身边休息,一屁股坐下,然后用毛巾擦汗。短短时间,这个曾经不得志的文人变的精干黑瘦,两眼中满是精光,说话果决有力,连傅妻对自己丈夫也是极为满意。

    唯一不满的是傅谦曾考虑想纳妾,毕竟现在住的是三进的宅邸,四十多间屋子,除了妻子和几个儿女外,还有雇佣的五六个家仆仆妇,人少了房间显的空旷,可想而知傅谦将来会积攒更多的钱财家业,钱多的话也希望能多些儿孙继承。

    此事被徐子先给打消了,筹备中的明法学堂有很多兄弟争产闹到家破人亡的案例,多半是妻生子和妾生子的矛盾产生,厚厚一叠卷宗给傅谦看过之后,他果然不再提起纳妾的事了。

    “还得再忙五天不到。”傅谦对徐子先道:“现在有三万多人在田里忙活,每天每人种植五亩左右,由早及晚,一共不到十天时间,我们种植的面积是一百二十七万三千六百二十亩,嗯,差不多是这个数字。”

    傅谦半躺下来,喃喃道:“君侯,如果这事不是我自己做下来的,旁人给我说东藩种了一百二十多万亩豆子,就在这短短时间,我怕是以为他是个疯子。”

    “移民是从年后开始的。”徐子先也是半躺着,笑着道:“算来也有半年了,这不算什么。”

    真的不算什么。

    这个历史时空的时间节点相对比较含糊,但还是能判断出来这是文艺复兴百年之后左右的光景,欧洲开始复兴,和天方人争夺东欧到中东的地盘。

    在海上欧洲人开始殖民,到处都是他们和天方人争夺殖民地和财富的战场。

    各国都开始大发展,商业发展相当蓬勃,原本的小规模的领主制度开始崩溃,大规模的各种行会占据主导力量,再过百年,王室和贵族们都靠边站了,资本的力量开始主导一切。

    在资本初兴时,也大约就是这个时间点,英国有了羊吃人运动,并且有了大量的雇工式的庄园。

    庄园主们将自耕农家庭组织开除出自己的庄园,开始大量使用雇工。

    他们发觉原本要二十个家庭耕作的土地,雇佣五个健壮的壮劳力,使用充足的畜力和优良的工具,获得的生产效率反而比更多的家庭组织要更高效,产出更高。

    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被迫到城市里寻找工作,正好资本在兴起,大量的纺织工厂吸纳了壮劳力,海外殖民吸纳了更多破产的农民家庭,大量的英国贫民和爱尔兰贫民踏上了去殖民地的船只,全球殖民开始了。

    在东藩,徐子先没有把所有官户变成雇工的打算,但在其后的甘蔗田,茶园,还有豆田,势必会使用大量的雇工,雇工和官户形成良性的竟争关系,这样对徐子先这个大庄园主是最为有力的情形。

    小家庭模式的官户是稳定的基石,也是以后官吏的最大来源,更是最好的征兵对象。

    他们会以保护所得的一切为目标,稳定,坚毅,敢战。

    这也是盛唐时的府兵,唐中后期的节度使也有相当的战力,使用的是职业军人。但唐初到中期的疆域,无数场赫赫有名的胜仗都是府兵们在大将军的率领下打出来的。

    唐的府兵来源于自耕农,来源于建国初期的授田,每家每户由国家授给足够小康生活的田地,然后他们替国家服役,自备战马,横刀,骑枪,弓箭,然后替国效力,出身入死。他们就算战死,有子弟继承家业,生活不会困顿,所以府兵们勇于冲杀,保卫他们所拥有的一切。

    在府兵冲杀的时候,他们身后是自己的田亩,家人,充足温饱的生活。

    当土地兼并开始的时候,贫富不均,上欺凌下,府兵制度便由此崩坏,唐朝只能改府兵为募兵,授节度使长期镇边,这就是祸乱之源。

    东藩现在的一切都做的很对,鼓励工商,对外贸易,最大宗的产出是粮食,最多的群体是自耕农,所有的土地在法律上属南安侯府,但人们获得了充足的土地,温饱至小康的生活,男子们势必要为这些甘愿抛洒热血,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府兵制。

    更加高端,更多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比如成立贸易公司,每个投入付出多的人获得的红利就越高。

    土地,自耕农,商行,船队,贸易,军队,这是一个更高端的府兵制,会产出一定数量的职业军人,但充满着府兵的责任感。

    小小的岛屿,迸发出更强的力量,这并不是奇迹和痴人说梦,而是基于时代的进步。

    如果是在千年前的汉唐之际,管制更严,人力更少,船只更少,贸易的幅度小,除了可以做最原始的屯田之外没有别的出路。

    而荒岛之上的屯田不会有什么结果,只能在大陆上发展,如曹操和李家那样,曹操是宦官势力和士大夫势力的结合,他的根基不如袁氏,所以他战胜袁氏集团就相当困难,而可以横扫张鲁刘表这些弱势的势力。

    到了唐得天下,无非就是源自北魏六镇产生的关陇武装集团的支持,李家屯田养兵,李世民可以横扫群雄,唐军的后勤能力是最重要的原因,没有别的。

    如果是那个时代,徐子先现在的身份地位想获得士大夫们的财力和人力支持,几乎是没有任何可能。

    群雄逐鹿的时候,慢一步可能就再无机会。

    如朱元璋那样顺势而起,剪除群雄,逆天北伐的存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就只有他一个人而已。

    “平均亩产能到多少?”徐子先坐直身体,傅谦能不顾形象,他却只能稍稍放松一下,那么多人时时刻刻在看着他。

    上位者有上位者的荣耀,权力,金钱,但也有无形的束缚。

    据说所有的天子坐椅都是四边不靠,官家富有四海,但就是没有一把可以舒舒服服坐着的椅子。

    “不好说。”傅谦道:“东藩的气候很适合,豆子也是喜欢暖和的天气,温润些更好。只要注意防虫害,防田鼠,时时锄草,我想每亩一石以上是可以保证,多了不敢说。”

    “这还是咱们已经深耕几次,水利做的极佳,还上了河泥堆肥。”傅谦笑道:“很多新田种豆子,能收几斗就不错了。”

    “我觉得能到两石。”徐子先道:“咱们可能收几百万石,过亿斤的豆子。”

    “现在豆子卖三百钱一石,”傅谦道:“谷子卖五百到五百五十钱一石,油就贵的多了,还是榨油赚。”

    “现在粮价还没有到高峰。”徐子先道:“榨油是肯定要的,还可以给各官庄的作坊做一些豆腐分给官户,军队,工厂,船厂,船队,都可以给相当多的豆子,咱们中国的船只向来会在船上做豆腐发豆芽来补充维生素,这个天方人不懂,泰西人也不懂,所以他们经常会得败血症。”

    “我明白了。”傅谦道:“豆子保存要脱水,防潮,这事在东藩不好做,但我们能做好,现在就筹建吧,准备建大型的仓库。”

    “要比你想的还要大。”徐子先道:“底下还有稻米,棉花,生丝,茶叶,糖,要分门别类,建在军营内里地方,最好找个四面环丘的所在,可以建丘陵上,易通风,防守,防火。”

    “好的,”傅谦坐直身体,答应一声,接着笑道:“君侯还真是事无巨细,皆能考虑周全,相比之下我就差远了。”

    “当你能综览全都的时候,都势要推着你多想多考虑。”徐子先脸上也有些疲惫,他道:“如果想的不周全,那么最终的结果会叫自己难以接受,还是不要为难自己,凡事多想想,多想几步比较好些。”

    “牢之不知道怎样了。”傅谦盘腿坐好,感慨道:“咱们这里算是欣欣向荣,如果船队在吕宋和倭国都先一步建立贸易关系,咱们的布,茶,丝,糖,都能顺利的出售,侯府在东藩就真的发展起来了。”

    “此事不必急。”徐子先倒是很悠然,说道:“第一,牢之是个很能干的人,虽然年纪比我还小几岁,但已经历练很久,非一般的人可比了。其二,咱们的货质优价廉,打开销路,甚至供不应求是理所当然之事。”

    傅谦点了点头,勉力起身,又是向远方的田亩中走去。

    ……

    “呃……”陈道坚吐了几口酸水出来,甩了甩脑袋,终于是清醒了过来。

    福一号经过数日的航行,终于抵达了长崎港的码头。

    这一片海域还是和澎湖一样,蔚蓝的海水,简陋的码头,所不同的就是有各式各样的人群,大片的海船停泊在港口各处,船帆有升有降,船只有入有出,显示出与澎湖截然不同的繁忙景像。

    几天的船上时间还未使得陈道坚精神和体力崩溃,只是略感不适而已。

    年不满二十的后生精神体力都处于人生的巅峰期,陈道坚吐了几口酸水,又痛痛快快的喝了一壶清水,整个人都是缓了过来。

    福一号的船长郑绍来,副长林清臣,贸易副使林贵,正使当然是陈道坚,不过众人知道,陈道坚这一次主要是亲身参与,其后会向南安侯汇报,汇总经验,他不可能长期担任正使。

    船上的甲板长黄来贵在下令放下船帆,船只在倭国这里会停泊较久的时间,毕竟这一次要建立长期合作的贸易关系,寻找靠的住的贸易伙伴,以在此前的经验来说,倭国这里的大商人很多,但最好是找当地的大名来打交道,这样可以在商业上合作,在当地的很多权益也能够得到保障。

    郑绍来指一指停泊在远处一处港口里的船只,俱是大船和战舰,他小声道:“陈正使,那里就是康天祈的船队。”

    “他们和倭人是一体吗?”

    “也不算。”郑绍来道:“康天祈只是在这里放着一支舰队,其人在琉球居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