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反正都能赚银子,不如去更为安稳一些的织布厂,虽说银子少了一些,最起码可以保住小命。

    随着工业革命在大明的深耕,人心和制度问题慢慢开始暴露了出来,好在朱舜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一直在让战略处的两位大才和经济署的黄宗羲不停的修缮赔偿制度。

    朱舜对于大明军火公司的赔偿制度也很了解,其中有很多赔偿细则还是他亲自草拟的,知道还询问赵斗米,那是因为他们站在铸炮车间里。

    借助询问赔偿制度这件事稳定人心。

    朱舜这尊活菩萨在工人心里的地位极高,家家供着朱舜的生祠,几乎把他当做神仙一样祭拜。

    朱舜就是要让这里的工人听见,听见他们很关心赔偿制度,让工人们放心赔偿制度可以有效的执行下去。

    大明的老百姓生活在一个处处不公平的世道,脑子里就没有公平两个字,胥吏的贪腐,乡绅的欺压,这些事情给大明老百姓造成了一个观念。

    不相信制度,相信人的承诺。

    这和朱舜过去所待的社会形成了截然相反的风气,凡是都讲究制度合约,只要有利益往来一定要按照规章办事。

    在这个减租制度都能让胥吏们变成加租制度的世道,老百姓只相信乡里有威望的乡绅大户的承诺。

    再怎么言而无信的乡绅,只要给了老百姓承诺,一定会去实现,因为这关系着乡绅在乡野的威望,如果食言了对于他的威望将是一个重大折损。

    工人协会虽然出台了赔偿制度,但是这些底层百姓出身的工人们,还是战战兢兢的保持很大怀疑。

    皇上下达的诏书都能朝令夕改,何况是工人协会的赔偿制度,不过朱舜要是亲口许诺了就不一样了,绝对会极大的振奋工人们的人心,不再有后顾之忧。

    赵斗米出身贫寒,很清楚一些徐积薪这等权贵子弟不了解的风气,着重挑了两条说道:“伤残的工人们一律安排到各个蒸汽工厂当个门房,还会在蒸汽织布厂安排一个纺妇的名额,支撑家里的收入。”

    “死亡的工人们家里赔偿五十两银子,遗孀安排进蒸汽织布厂,优先考虑匠头的评选,长子可以直接进入新式县学,不需要进行策试。”

    朱舜点了点头,平静道:“一定要保证落到实处,只要被本侯发现谁敢喝死伤工人们的血,革除他在工人协会一切的职务,另外送到顺天府衙门以贪腐的名义治罪。”

    在大明贪腐可是重罪,虽然针对的官员,但是对于偷拿官僚乡绅财物的下人们,衙门里的胥吏会往死里整治,这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毕竟大明的胥吏也是一位位员外老爷,家里也有仆僮婢女。

    当朱舜和赵斗米谈论赔偿制度的时候,附近的熟工们停下了手里的动作,竖着耳朵认真听了起来。

    当熟工们亲耳从朱舜嘴里肯定了赔偿制度,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乐呵呵的继续做活了,干劲十足,怎么都不觉得劳累。

    朱舜和赵斗米谈论完赔偿制度,福王世子定制的千斤红夷大炮平放在了一个水泥台上,学徒们拿着铁锤不停的敲打泥模,直到把所有的黏土泥模敲碎了。

    炮膛里面的黏土同样是清理干净,一个粗糙的铸铁炮管就制造完成了。

    学徒们赶紧清扫泥土把废弃的泥土运到专门堆放废土的地方,由专门的工人统一拉走废弃泥土,当做修筑工业之城的地基。

    朱舜走了过去,打量眼前的这根粗大炮管,炮沿和炮身表面有很多的毛边砂眼,看起来十分的粗糙。

    两名学徒负责清理泥土,剩下的两名学徒拿出了打磨工具对炮身进行打磨,直到打磨成黑亮光泽的炮身。

    大明的铸炮匠人一般对于泥模的制造没有任何的规范,只是凭借个人习惯进行铸造,只要肉眼看不出太大的差距大差不差就行了。

    这也就造成了同样是一种重量的火炮,有的铸炮匠人铸造出来的口径是70mm,到了另外一名铸炮匠人手里可能就是80mm了。

    在肉眼看来70mm和80mm,没有多大的区别。

    这样一来,就不能保证炮弹的气密性了,毕竟不可能耗费那么庞大的人力物力给每门火炮配备专门的炮弹。

    大明军队使用的火炮经常哑火,首先在铸造环节就有很大的问题。

    大明军火公司就不一样了,每一门铸造出来的火炮,都要经过游标卡尺、千分尺这些精密测量工具的测量。

    炮管的壁厚、口径、身管长度等等都要经过精密测量,凡是参数超过误差的,直接定性为残次品回炉重造。

    测量合格以后才进行下一步的炮膛打磨,炮膛打磨的光滑以后,还要进行一次参数测量,不合格的还是回炉重造。

    这也就导致了大明军火公司的火炮淘汰率一直居高不下,不过也让大明军火公司制造出来的每一门火炮都进行了标准化。

    别说是用肉眼观测了,就是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每一门标准化火炮几乎一模一样。

    大明军火公司制造的每一样火器,成为宗藩世子们最炽手可热的火器,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

第三百八十九章 实弹测试

    单单是这份严谨态度就值回炮价了,这一份严谨可是形成了一整套的标准化体系,不仅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发火率,还能让福王世子实现了绝密的炮表。

    大明的匠人们在铸造火炮的过程中看心情也就罢了,还把这些落后于西洋的火炮技术视作秘法,当做家传之密。

    技术的革新在于交流两个字,匠人们别说与旁人交流了,就算自家人也秉承着传男不传女的态度。

    只要是没有儿子或者侄子,情愿这门家传秘法失传了也不会传给女婿,在匠人们眼里女婿终究是外姓人。

    朱舜面前的这门千斤红夷大炮不凑巧的是个残次品,只能拉回去熔炼成铁汁重铸了,为了给他演示接下来的步骤,一名老实巴交不爱说话的铸炮匠头拉来了他那门合格的火炮。

    在行吊的吊动下,缠着粗大铁链的红夷大炮,在刺耳的‘吱呀’作响声音中落在了朱舜面前的混凝土平台上。

    这时,外面隐隐约约传来了钟声。

    老百姓家里连吃的都吃不上,更没有钱采买日冕和滴漏了,基本上没有时间的观念,秉承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习惯。

    在田地里做活没有时间观念可以,但在蒸汽工厂里做工,时间观念就很重要了。

    工业时代紧张生活和农业时代的散漫有很大区别,蒸汽工厂讲究效率,需要养成息刻必争的新风俗,改变过去在田间的得过且过。

    为了让工人们养成息刻必争的新风俗,每个蒸汽工厂里都配备了西洋自鸣钟,还修筑了一座钟台,专门有工人根据时辰撞击铜钟。

    大明的繁华城池在时辰观念方面,与乡野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比较繁华的城池都有晨钟暮鼓的规矩。

    每个繁华城池的晨钟暮鼓还各有特色。

    杭州晨钟是前三十六下,后三十六下,中三十六下。

    绍兴晨钟是紧打十八下,慢打十八下,一共六遍。

    到了浙江沿海的台州又不一样了,先七,再八,中间十八,最后三,一共三遍。

    各地不同的晨钟造就了各具特色的风俗,这也造就了很多喜欢听不同晨钟暮鼓的名士,时常远游各个繁华城池就为了听当地十分有特色的钟声。

    蒸汽工厂没有搞那么复杂,使用二十四时制,这样就能更加高效的利用时间了。

    一点到二十四点,几点了就撞几下钟,工人们刚开始还有些不习惯几年过去了已经逐渐习惯了。

    工人们的做活效率明显也比十二时辰制高了很多,二十四小时制不仅让他们有了紧迫感,还让他们有了地域观念的改变。

    只要听到蒸汽工厂的钟声就想到了自己在蒸汽工厂,不是在闲散的田间,多做一样工业品就多挣一分的银子。

    忙活了大半天了,这道钟声就是中午吃饭的声音,随着工人协会的待遇不断提高,中午提供一餐饭。

    朱舜也不搞特例,排队领了四个馒头,一份六必居的酱菜,坐在长条木桌上和赵斗米师徒二人一起吃了午饭。

    其他枪炮车间的熟工们在食舍瞧见了朱舜这才知道工业侯来军火公司了,惊喜万分,纷纷去找相熟的铸炮车间熟工打听情况。

    关于赔偿的事宜,很快就在熟工们之间传开了。

    吃过午饭,朱舜在所有熟工的目送下离开了食舍,熟工们眼里的敬仰比见了皇帝还要更甚。

    回到铸炮车间,那名老实巴交的铸炮匠头早就在红夷大炮旁边等着,瞧见朱舜过来了也没去说些虚头巴脑的奉承话,也没有贬低学徒抬高自己。

    铸炮匠头开始目测红夷大炮的身管,观测有没有明显的缺陷,这门红夷大炮的身管并没有凹痕或者不平整的地方。

    铸炮匠头又拿出了一个小铁锤,不停的敲击在红夷大炮身管上,伴随着‘叮叮呤呤’的清脆声响,勘察身管上有没有裂纹或者其他瑕疵。

    直到勘察完所有部位,没有发现任何的裂纹,肉眼观测就结束了。

    铸炮匠头拿来木塞堵住了炮尾用来插入火绳的火门,红夷大炮在粗大铁链的拉扯下竖了起来。

    几名学徒提着水桶从炮口往里面灌水,进行最后的裂纹勘察,灌满了以后并没有发现漏水的地方。

    操纵行吊把红夷大炮给放倒,里面的水通过地面的下水道排了出去,一根炮管就算是正式制造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进行实弹测试了。

    朱舜从头看到尾,土法铸炮看似简单,只需要浇铸出来一个身管,再安装一个木架子就可以了。

    但只是一个合格并且标准化的身管想要出厂,就需要这么多的步骤,很多事情知易行难了。

    朱舜等人一起来到了空旷的靶场,红夷大炮用行吊放在了一个骡车上,由骡子拉到了靶场。

    靶场里同样有一个用来吊起沉重红夷大炮的行吊,还有很多铸炮匠头带着学徒们进行实弹测试。

    朱舜等人的耳边不停传出来火炮的轰鸣,耀眼的火光从一排水泥炮台上喷射出来,俨然就是正在大战的辽东战场。

    铸炮匠头使用行吊把千斤红夷大炮落在如一线堤坝的混凝土炮台上,找到一个坑位落在了炮坑里面。

    直到这时正在测试火炮的铸炮匠头和学徒,还有一些正在修补混凝土炮台的基建工人们,才发现朱舜来靶场了,全部停下了手里的活计望了过去。

    实弹测试不能着急,需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来,铸炮匠头首先装了少部分火药,进行引爆。

    一步步的增加火药的份量,增加到可以放置炮弹的份量,放入了一颗熟铁炮弹,继续进行测试,直到用红夷大炮所能承受的最大火药份量测试过后。

    铸炮匠头停下了测试,观察红衣大炮是否出现了裂纹,没有任何的裂纹,这门红夷大炮装上炮架就可以出厂贩卖了。

    朱舜看完大明的铸炮法,从技术上而言,确实找不到增加火炮使用寿命的办法,除非七弟子徐积薪研究出来特种钢材,用更为耐用的特种钢材进行铸炮。


………………………………

第三百九十章 西洋铸炮法

    现在就连钢铁的量产化还没能实现,特种钢材的量产化更是无从谈起,只能想办法从技术层面上突破了。

    朱舜带着赵斗米走回了铸炮车间,询问道:“有没有尝试过西洋铸炮法。”

    赵斗米先是点头,又是摇头:“恩师,西洋的阳模铸炮法已经尝试过了,但是也无法做到让火炮炮膛最硬。”

    “火炮浇铸完成以后,冷却的速度影响火炮的机械性能,冷却越快质地也就越硬。”

    “要想让火炮的使用寿命提高,只有让炮膛的硬度最高,才能提高使用寿命,也就是说要让炮膛先冷却下来。”

    “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铸件一般都是从外向内冷却的,炮身先冷却,随着温度降低逐步向里面冷却。”

    “所以才会把浇铸好的火炮填埋在泥土里一到两天的时间,做不到让炮膛先冷却,只能让炮膛的冷却速度和炮身保持一致了。”

    朱舜很清楚弟子赵斗米所说的物理现象,散热速度和表面体积是相等的,炮身的表面积比炮膛要大,所以冷却的速度就快。

    炮身冷却的快就先收缩,这也就造成了炮身已经冷却硬化了,炮膛还没进行冷却结束,质地比炮身要软。

    往往会造成炮膛的变形,严重了炮膛内壁还会出现裂纹,残次品的数量提高。

    所以红夷大炮在铸造完成以后,一般都会进行灌水测试,测试已经完全冷却的炮膛有没有裂纹。

    要想提高火炮的使用寿命,技术难点在于炮膛的冷却速度。

    朱舜渐渐有了主意,就是不知道可行不可行:“斗米,喊来一名匠头演示西洋铸炮法。”

    赵斗米看到恩师脸上的表情,难道恩师有了解决办法?赶紧去找来了一名精通西洋铸炮法的铸炮匠人。

    等到这名铸炮匠人走过来,居然是一名穿着青布对襟的红毛番,来自荷兰的铸炮匠。

    赵斗米看出了恩师心里的困惑,解释道:“这是二叔花银子从西洋人那里买来的,那些西洋人真是不知圣人教化,毫无人性可言。”

    “为了一些银子居然抢着把西洋的铸炮匠和学者送到松江府,听过来送铸炮匠的管事说,西洋人贩卖本国子民的热切都快达到疯狂的程度了。”

    大航海时代的船长和所谓的航海家们,确实是一群人渣,为了金银没有不敢做的事情。

    大明的晋商也好不到哪去,和那些渣滓一个德性,只要有银子通敌卖国那叫一个卖力。

    朱舜想到那群通敌卖国的晋商,心情就有些不痛快,等到工业革命在北方五州府彻底铺开,有的是时间慢慢弄死这帮卖国贼。

    师徒二人交谈了几句,西洋铸炮匠开始演示西洋的阳模铸炮法了。

    首先要制作一个阳模,西洋铸炮匠拿来一根作为支撑体的锥型木材,用草绳密实的裹缠出大炮的形状。

    裹缠出的阳模要比炮膛小很多,阳模表面距离炮膛最少有30厘米,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裹缠完毕,两名学徒用黏土和水也搅拌出了大量的泥浆,西洋铸炮匠把这些黏土泥浆一层层均匀的涂在阳模表面,每一次都要等干透了才继续糊下一层。

    因为只是演示,没有那么多时间在这里等着一层层泥水涂上去,西洋铸炮匠演示了三四层就让几名学徒搬来了一个涂好的阳模。

    西洋铸炮匠拿出铲子刻刀等工具,在干透的阳模表面进行矫正,就像大明铸炮法雕刻石蜡一样,把阳模矫正的和炮膛一致。

    朱舜在旁边看了一段时间,就在西洋铸炮要开始演示下一步的时候,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阳模再刷几层,最少要比正常阳模厚1厘米。”

    厚1厘米?

    赵斗米不解的看向了恩师,难道是要铸造更大口径的火炮,但也不对,哪有只大1厘米口径的火炮,只有不符合标准化的残次品才会只大1厘米。

    朱舜也没有解释,只说了一句增厚最少1厘米便不说了,这个时候京师大学堂学子们听说山长找到了先冷却炮膛的办法,陆陆续续放下手里的研究走了过来。

    就在西洋铸炮匠完成对新阳模的制作,负责军火研究的京师大学堂学子们基本上都到齐了,给朱舜行过礼以后站在旁边观摩。

    新阳模制作完成,照常开始了下一步的制作,在阳模表面涂上一层石蜡,保正阳模变的很光滑。

    阳模制作结束,接来下就是制作火炮的铸模,也就是包裹火炮的外部模具。

    西洋铸炮法铸模所用的泥料就多了,除了黏土以外,还需要陶土、细沙,外加水混合而成的半流质泥浆,一层层的涂在阳模上。

    铸模也需要很长时间的自然阴干,好在铸炮车间对于铸炮匠的铸炮技巧没有硬性要求,一定要统一。

    不是什么都需要统一的,这样也不合理,毕竟铸炮匠的手艺都是熟练了几十年才达到如今的地步,只要能够按时交付统一口径的火炮就行。

    西洋铸炮匠的匠作台有已经阴干好的铸模,朱舜等人走到摆放铸模的地方,继续观看。

    西洋铸炮匠先是观察了其中一个铸模的阴干程度,干硬的程度差不多了,取出了阳模。

    铸模和阳模之间提前涂了一层石蜡,很容易就把阳模取了出来,两名学徒抬着阳模放在了旁边。

    铸模完成以后,接下来就是要制造型芯了,一个由黏土制成的圆柱体。

    型芯的制造也需要耗费时间等着黏土阴干,西洋铸炮匠不远处的混凝土地面上,摆放了虎蹲炮、五百斤野战炮、千斤攻城炮等提前制作好的标准化型芯。

    西洋铸炮匠走过去拿了一个虎蹲炮的型芯,装在了主模具里面,最后和大明铸炮法一样,埋在了铸铁炉旁边的混凝土圆坑里,用泥土填埋好。

    完成这一步,西洋铸炮法就结束了,接下来只需要把融化的铁汁浇铸进去,就能得到一根虎蹲炮的粗胚了。

    只要各项参数合格,就能装备出厂了。


………………………………

第三百九十一章 技术突破口!

    到了这一步,赵斗米和京师大学堂学子们全是愁眉苦脸的不停叹气,不管是大明铸炮法,还是西洋铸炮法,最大技术难点就是怎么先让炮膛冷却。

    一名不修边幅看起来很邋遢的京师大学堂学子,用力在脑袋上抓了几下,脸上的表情比起孕妇难产还要难看:“山长,刚开始学生尝试过在炮管里灌水。”

    “也就是当炮管冷却了三四炷香以后,炮管基本成型了,往炮管里灌冷水,谁知道炮管受到刺激直接崩裂了。”

    “就算是没有崩裂,炮膛也变的很脆,发射不了几发炮弹就炸膛了。”

    这名京师大学堂学子名叫万机,是赵斗米的重要副手之一,铅铁燃烧弹的研制成功就有他很大的功劳。

    万机似乎是很长时间没有整理仪容了,脑袋上的发髻像个鸡窝一样,乱糟糟的,他还伸出五指像个鸡爪子一样不停地抓来抓去:“后来根据这一点做了很多实验。”

    “把水换成羊尿驴尿,换成温水,甚至把黏土型芯换成了较为冰凉的石头,液体固体全部实验了很多次。”

    “灌入各种液体的时间也不停的调整,从大明军火公司成立以前就开始实验了,折腾了两年多还是没有任何突破。”

    “太难了啊。”

    鸡窝少年万机说到两年多都没有任何的突破,同样是发髻乱糟糟黑眼圈很重的京师大学堂学子们,脸红的不敢看朱舜,甚至不敢把视线落在那个方向。

    羞愧的恨不得跳进圆柱形深坑里,用黏土把自己给埋起来。

    赵斗米在这些学子们面前,很罕见的没了大大方方,略微低下了脑袋,脸颊涨红。

    京师大学堂学子们对于这极其愕然的一幕,却没感到任何的愕然,还觉的军火学院院长赵斗米的反应很合理。

    这件事实在是太羞愧了,羞愧到也就万机能说出口,其他人连想到这件事都感到羞耻。

    愧对了山长的期望,愧对了山长每年投入的那么多银子。

    几乎成了这些意气风发学子们的人生污点。

    过去在七大学院里地位最高的他们,平时碰见了其他学院的同窗们,都是笑声爽朗的过去打招呼。

    现在别说是去打招呼了,远远的看见其他学院的学子们,赶紧从旁边的小路避开,匆匆离开,每次都是落荒而逃。

    从地位最高,到不敢见人的落荒而逃,这其中的差距让一些军火学院的学子们几乎得了忧郁症。

    听说工业之城里面的大明军火公司建好了,过去不想像硫酸实验室学子们那样搬出去的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的把被褥搬到了大明军火公司,快到像是在躲避鼠疫。

    没想到搬到了大明军火公司,这么多人,这么多年,还是没有任何的进展。

    这些不懂人情世故,一腔热血报效大明的京师大学堂学子们,怎么承受的了。

    一个月前,有一名京师大学堂学子羞耻的上吊自杀了,好在带着骑士团四处巡逻的鲁维奥发现了这件事,及时救了下来。

    从那天开始,自杀的例子越来越多了,就在昨天同时有五名京师大学堂学子自杀。

    赵斗米吓的给每名京师大学堂学子配备了两名家丁,日夜不休的盯着他们,保护好这些好不容易才培养起来的科学火种。

    赵斗米为了不让恩师朱舜担心,就一直没说这件事,朱舜要是知道了,放下手里一切事宜也要过来想办法治好这些得了抑郁症的京师大学堂学子。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还一直被自我否定,患上抑郁症的几率很高。

    朱舜低估了这些京师大学堂学子一心报国的热忱,没能想到这么快就有大批京师大学堂学子得了忧郁症。

    朱舜不知道倒也无妨,只要实现了技术突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