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燧发枪的质量和产量,也能让每名工匠的月钱增加到七钱到九钱银子之间。

    养活一家三口,再娶一个妻子应该没什么问题了。

    可是这项改革还没有颁布,王恭厂的工匠们怎么就扎堆娶妻了,明朝也没有彩票。

    第一个把请柬交给朱舜的亲信匠头,感慨道:“自从皇上颁布了那道圣旨,咱们王恭厂的小伙子,现在比宝源局的年轻小伙子还要抢手。”

    “现在都不要聘礼了,争着抢着也要把女儿嫁给咱们王恭厂的工匠。”

    “兄弟们都说了,要是没有北平火器总局,估计这辈子都娶不到媳妇了。”

    这句话刚说完,十几个年轻工匠全部在朱舜面前,郑重的磕了三个响头,表情严肃的一起离开了,回去抓紧时间打造鸟铳。

    傍晚,焦掌柜回到家里,家门口围了一堆拿着礼品的乡绅,在过去就是他们焦氏宗族的族长请这些乡绅吃饭,都没有资格。

    今天在所有的焦氏族人面前出了一件邪门事,初一谁也没去拜访,冷冷清清的焦掌柜家门口,突然冒出来一堆乡绅。

    还都是手拿着礼品,过来拜访焦掌柜。

    焦氏族人因为是全宗族最有话语权的人,众星捧月的站在乡绅中间,满面红光的大放厥词:“十支?别说是十支了,就是一百支鸟铳。”

    “我说给赵员外,焦老六屁都不敢放一个。”

    “各位员外放心,只要有我在,鸟铳要多少有多少。”

    听到这些大放的厥词,乡绅们也不觉的有什么,全都乐呵呵奉承着这个过去看都懒的看一眼的小人物。

    毕竟,他是焦掌柜的族长。

    “那老朽就先谢过焦老弟了,过几天兵部的车驾司主事去我家拜访,到时候还希望焦老弟能够赏脸,一起作陪。”

    焦氏族长听见兵部的一位主事,呼吸不由的停顿了,那可是正六品的高官,能够参加这等宴会,死了也值了。

    听这位赵员外的意思,不仅是要参加,还要坐在主桌上作陪,这让焦氏族长惊喜的脑袋有些发昏。

    “主事?焦老哥要是赏脸的话,明天吏部清吏司的一位郎中,去老夫家里,希望焦老哥能够赏脸,一起作陪。”

    正五品重臣!
………………………………

第七十二章 孙堂倌娶妻

    焦氏族长都不是有些发昏了,亲耳听到这个邀请,一口气没喘上来,真的昏厥了过去。

    乡绅们急忙围了过去。

    等到焦氏族长醒过来,焦掌柜正好走到了家门口,焦氏族长热络的打招呼道:“老六,回来了。”

    焦掌柜看都没看他一眼,冷冷的说道:“我已经被赶出宗族了,不是什么老六了。”

    乡绅们脸上的奉承瞬间就消失了,呼啦啦的从焦氏族长身边走开,围住了正在开门的焦掌柜。

    焦氏族长一把抓住了赵员外,满脸谄媚的说道:“赵老哥,那个过几日的宴会。。。。。。。”

    赵员外猛的拉走了袖子,回过头来鄙夷的说道:“你也配。”

    说完这句话,赵员外换上一副笑脸,走到了焦掌柜身边,揣度怎么说话才能既巴结了焦掌柜,又不卑不亢。

    焦氏族长赶紧抓住了其他员外的袖子,都是如出一辙鄙夷的呵斥了一句。

    瞬间从天上跌到地底的焦氏族长,心里那叫一个后悔啊,恨不得抽死了自己。

    自己不过是一个有着二三十亩地的小族长,别说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都不可能结识这么多的乡绅,甚至是结识两位正六品正五品的高官。

    当初自己要是不说那句话,现在就是乡绅们的座上宾,光宗耀祖到祖坟都要冒青烟了。

    如今可倒好,眼睁睁看着这个天大的机遇从面前消失,狠狠的抽了自己一个嘴巴子,眼泪不停的往下掉。

    朱舜带给这些忠于北平火器总局的小人物的影响,远远不止这些。

    孙堂倌的家门也是聚集了一堆穿着绸缎的大人物,各个乡绅家的大管家,拿着礼品进入了孙家。

    那些曾经嘲笑孙家的胡同邻居们,眼珠子都要的瞪出来的是,还在孙家门口排了长长的一条队伍。

    前两天还在庆幸自己早早的离开北平火器总局的堂倌们,嫉妒的眼睛发红,嘴里不停的念叨。

    自己当初要是不走的话,排着队送礼的大管家们,去的就是自己家了。

    因为这件事,这几名堂倌的娘子都闹翻了,一天到晚的骂堂倌们没出息没眼力价,瞧瞧孙堂倌现在多风光。

    比这些堂倌们更后悔的是柳姑娘柳冬儿了,瞧见孙堂倌风光了,逢人就说自己要嫁给孙堂倌,到时候请他们喝喜酒。

    柳冬儿敢说这句话,那是因为从小到大把孙堂倌拿捏的死死的。

    十六岁那年的冬天,柳冬儿心血来潮的说是想去山上看雪景,让孙堂倌晚上一起去。

    孙堂倌屁颠屁颠的去了,等了一个晚上柳冬儿也没来,差点冻死在山上,最后还是李姑娘用小身板把孙堂倌,跌跌撞撞的背回了家里。

    第二天,柳冬儿睡到大中午的才起来,无所谓的说了一句睡着了,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只要是个男人,遭受了这样的侮辱,当场给柳冬儿一个巴掌都是轻的,孙堂倌还是像个跟屁虫一样,屁颠屁颠的跟在柳冬儿身后转悠。

    从小到大,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就因为这样柳冬儿在身子不干净以后,还敢盛气凌人的让孙堂倌准备一份厚重聘礼,才能下嫁给他。

    现在孙堂倌风光了,柳冬儿当然要再嫁给他了,至于孙堂倌同不同意?

    他敢不同意!

    就在今天,柳冬儿带着胡同里的女人们去了孙家,因为今天李姑娘也在孙家,她要当面羞辱这个从小就没什么存在感的李姑娘,然后嫁给孙堂倌。

    走到孙家门口,门口的积雪早就被邻居清扫干净了,柳冬儿像是个审视地盘的老母鸡,满意的点了点头,心想以后可以给这些邻居一些好处。

    柳冬儿也不进去,就站在孙家门口,娇声娇气的喊道:“姓孙的,赶紧过来迎接。”

    正常喊了一声,孙堂倌都屁颠屁颠的跑出来了,今天喊了三四声了孙堂倌还是没有出来。

    好面子的柳冬儿脸上有些挂不住了,看起来是自言自语,其实是说给胡同里的女人们听的:“应该是还没起。”

    当她第一次主动走进孙家,愣住了,孙堂倌正在收拾桌子,准备成亲了,旁边还站着李姑娘。

    柳冬儿正准备娇声娇气的开口说话,孙堂倌淡漠的扫了她一眼,平淡的说道:“柳冬儿,你是来参加我和九娘喜宴的吧。”

    柳冬儿听见这话,放心了,这个跟屁虫又在说气话了,摇头笑了笑:“最后给你一个机会,准备十两银子的聘礼。”

    “哦不,现在我要二十两银子的聘礼,要不然。。。。。。。”

    还没说完,孙堂倌牵着李九娘的手,走进了挂着红布的大堂,只留下了一句让柳冬儿不敢相信的话。

    “抱歉,这辈子我只娶九娘一人。”

    柳冬儿到现在还以为这是孙堂倌的激将法,无奈的笑了笑,不当回事的说道:“你要是再这样,聘礼可就要涨到三十两了。”

    “再说了,你一个小小的堂倌,能够娶到我算你八辈子修来的福气,别把自己真的当成个人物。”

    “你啊,就是个伙计,在火器总局的东家眼里,估计连个屁都不是。”

    这句话落下,过来参加孙堂倌喜宴的大管事们,想想也是,心里不免产生了悔意。

    他们作为乡绅家里的大管事,那是何等的大人物,老爷居然吩咐他们参加一个小小堂倌的喜宴,真是被世袭伯冲昏了脑袋。

    大管事们对看了一眼,准备把礼品拿走,离开这个寒酸的院子。

    “谁说的!”

    就在大管事们准备离开的时候,朱舜的幺弟朱玉走进了孙家大门:“孙堂倌,哦不,孙管事。”

    “我哥说了,你以后就是北平火器总局的管事,以后还请你多多费心鸟铳的售卖。”

    一名站起来的大管事,扫了一眼朱玉,见他穿了一身松江紫花布棉袄,就知道不是一般人,恭敬的问道:“敢问这位小少爷是?”

    朱玉把手里礼品交给眼眶发红的孙堂倌,淡淡的回应了一句:“我哥,朱舜。”

    这句话落下,所有的大管事们赶紧站起来行礼。

    “失敬失敬,原来是朱家的小少爷。”

    “小少爷长的真是一表人才,可曾婚配。”

    “朱小少爷,我家孙女年芳二八,不敢说大家闺秀,也是读过几本诗书,不知。。。。。。。”

    朱玉理也没理这些乡绅家的大管事,脸上的平淡换成一副笑脸,主动去和孙家二老打招呼。

    朱玉走了,这些年来一直以柳冬儿为首的胡同女人们,也走了。

    全部都是谄媚的走到了李九娘身边,这位十几年来从来都是被人呼来喝去的柔弱小娘子身边。

    “九娘,今天可真美。”

    “是啊是啊,以前怎么没发现,真是瞎了眼了。”

    “可不是哩,某个让人玩腻了扔了的浪蹄子,还想和九娘比,真是臭不要脸。”

    柳冬儿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雪地里,眼睁睁看着最不起眼的李九娘,嫁给了她曾经梦寐以求的富贵。

    站了很久。
………………………………

第七十三章 初中数学教材的威力

    元月,廿一。

    朱舜编写完七大基础学科的逻辑学,开始编写物理学和化学,这两门可是他最擅长的两门学科了。

    史上最年轻的数理化三料博士,可不是花钱买来的。

    窗外呼啸的大雪终于停了,几个弟弟在院子里堆雪人,五弟朱铁跑去王恭厂跟着总旗朱忠义练习刀法了。

    今天说是带他去一趟蜡烛寺附近的胡同,清剿几名谋财害命的喇唬,让朱铁见见血。

    朱舜放下手里的硬毫毛笔,搓了搓冻的写不了字的双手,心想着等哪天有钱了,一定要把纸糊的窗户换成琉璃窗户。

    纸糊的窗户防风效果,实在是不怎么样。

    还要换上一方好砚台,换上那种夏天不枯冬天不冻的砚台。

    朱舜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准备继续编写物理学和化学的初中教材,争取在新式学堂建立以前编写完。

    还没提起硬毫毛笔,三叔朱忠礼满脸堆笑的带着一名穿着精致棉布的中年儒生,走进了院子。

    中年儒生戴着一副西洋眼镜,身上穿着一身普通的棉袄,就像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书先生。

    朱舜看了一眼,就被中年儒生吸引住了,心里冒出了四个字。

    极具风骨。

    三叔邀着这位中年儒生进了正堂,扯开嗓门大喊起来:“舜儿赶紧出来,宋应星先生来了。”

    朱舜听见宋应星三个字,心里难免产生了得见青史名人的振奋,走出屋子,不卑不亢的拱手道:“见过宋先生。”

    宋应星的曾祖先后担任过工部尚书、吏部尚书、都察院最高长官,家学渊源,江西有名的书香门第。

    见了乡野出身的朱舜,还是妄图收下他两个儿子做门生的朱舜,换成一般人早就说上一句不自量力,拂袖而去了。

    宋应星却是温和的笑了笑:“你就是小朱先生吧,听犬子说小朱先生学究天人,宋某今天特来拜会,希望没有打扰到小朱先生。”

    朱舜从来没见过如此温文尔雅的儒生,在这寒冬腊月里,竟让人有了一种如面春风的舒适。

    以宋应星在清流的名望,一口一个小朱先生,喊的朱舜都有些惭愧了,淡然笑道:“学究天人不敢说,只不过对于几何算术有一些研究罢了。”

    宋应星眼里闪过了一丝赞赏,没想到朱舜不仅没有半点年轻人的盛气凌人,老成持重的像位淡泊名利的名士:“小朱先生难道不请我喝杯热茶吗?”

    朱舜笑了,拿出那本初中数学教材,交给了宋应星:“喝茶,哪有这本书能让先生心情畅快。”

    后世最普通的初中数学教材,对于明代科学家来说,几乎等同于《论语》原稿了。

    宋应星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几何算术,脑子里的疑问比起两个儿子多上太多了,自认为解决了很多的数学难题,当之无愧是一名几何算术方面的大家。

    今天看了这本初中数学教材,宋应星内心产生的震撼,远远超过两个儿子。

    就像在逼仄狭窄的山洞里行走了几十年,以为黑暗就是一切,逼仄狭窄就是世界的边界。

    看了这本初中数学教材,前方突然出现了亮光,寻着亮光走出去,眼前豁然开朗。

    一个广阔而又崭新的世界,出现在宋应星面前。

    如饥似渴的看了三分之一,宋应星果断合上了初中数学教材,感慨道:“小朱先生的这份学识,远远在宋某之上。”

    “即便是徐光启和王徵,怕是也比不上先生。”

    这本初中数学教材对于宋应星,有着堪比五石散对于魏晋名士的吸引力,但他还是果断把这本足够流芳百世的经典,交还给了朱舜。

    书香门第注重文化的传承,最为忌讳窃据别人的学识,宋应星再怎么难以忍受初中数学教材的魅惑力,还是不能继续看了。

    这要是传出去了,宋家的门风就彻底败坏了。

    朱舜把手里的初中数学教材,又交给了宋应星:“这本书就送给宋先生了。”

    宋应星保持了几十年的温文尔雅,就因为这本初中数学教材,差点脱口而出一句粗鄙的乡野话,险些出糗。

    深吸了一口冬天寒冷的气息,宋应星勉强让自己保持冷静:“当真?”

    不管是官僚乡绅,还是书香门第,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的传承,那可是一个宗族立足的根本,更是宗族能否香火绵延的基石。

    这么一本足以让当朝首辅,小心翼翼放在藏书阁最顶层的经典,说送人就送人了,宋应星第一次有了白日做梦的感觉。

    朱舜轻描淡写的说道:“一本书而已,以后这只是我交给学生的教材。”

    听到教材两字,宋应星不禁站了起来,郑重的给朱舜行了一礼:“小朱先生大公无私到了这个地步,当是我辈的楷模。”

    装的差不多了,朱舜就想着要把那两个世界级天才收入囊中了:“宋先生,你看收徒的那件事。。。。。。。。”

    师道庄严。

    师父挑选弟子需要一定的考验,同样弟子拜的先生,往往也是极为慎重,更何况是宋家这样的书香门第。

    师父的学识、品行、抱负等等,一样也不能少。

    尤其是师父的抱负极为重要,万一师父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是做皇帝,做弟子再怎么忠君爱国也要跟着造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朱舜知道自己在学识方面,肯定是打动宋应星了,品行也没问题,剩下的就是抱负了。

    朱舜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抱负,反而是问了宋应星一句话:“宋先生,你觉的现在的大明怎么样?”

    宋应星不明白朱舜这句话什么意思,不懂也不装懂,是宋应星又一个很好的品行,温和笑道:“小朱先生有什么话,就请直说。”

    朱舜转脸看向了门外,看向了呼啸着寒风的天空,说了一番憋在心里很久的肺腑之言:“现在的大明王朝,生存环境在不断的恶化。”

    “大旱、大涝、蝗灾。。。。。。。各种多少年都遇不见一次的灾害,接连不断的出现。”

    “一万万贫寒老百姓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平均寿命,最多只是三十四岁。”
………………………………

第七十四章 什么是工业化

    朱舜知道宋应星是一位心怀天下的真名士,要不然也不会在那本《天工开物》里,记载了大量关于农业科学种植的方法。

    目的就是为了普及他总结出来的这些方法,让天下的老百姓可以种植更多的东西,活的更好一些。

    一句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四岁,显然让宋应星有了极大的触动。

    朱舜既然开口说了,就不吐不快了:“大明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这个社会,我叫做农业社会。”

    “大明土地兼并严重,不到一成的人,掌握着几乎九成九的财富,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化,农业社会能够承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

    “按照王朝不过三百年的规律,要么爆发战争,要么发生大的灾害,毁灭一个朝代,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朝代,才会恢复农业社会的平衡。”

    “从大汉开始,农业社会一直重复着这个规律。”

    宋应星越听脸上的表情越是严肃,朱舜说了一半不说了,郑重问道:“那该怎么办?”

    朱舜突然站了起来,目光坚定的说道:“第一次工业革命。”

    “只有工业化,才能提高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的产量。”

    “只有工业化,才能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延长老百姓的平均寿命。”

    “只有工业化,才能重建一个万国来朝的大明王朝,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朱舜突然又坐了回去,静静看着天空,不言不语。

    宋应星已经在编写《天工开物》了,在编写这本著作的时候,已经认识到工的重要性。

    但是宋应星怎么也想不到,朱舜居然把工上升到了业的程度,这已经不是士农工商里的一种户籍了。

    而是上升到了道统的地步。

    加上一个化字,让宋应星这位温文尔雅的名士,都感到了一股不寒而栗。

    工业化,朱舜这是要做董仲舒,要罢黜了儒家学说,让工业成为大明唯一的道统。

    不寒而栗的宋应星,突然头皮发麻,有一种对抗儒家学说的恐惧,也有一种改天换地的激奋。

    宋应星站起来摆正了衣冠,长长的作揖:“先生的先烈行为,应当受到我的一拜。”

    朱舜听到先烈两个字,嘴角忍不住抽了抽,想了想,这句话还真的是在理。

    先驱往往都成为了先烈,达尔文,伽利略,这些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例子。

    毕竟先驱们远超一个时代的眼光,很难被当时的人所接受。

    朱舜突然觉的自己说的有点多了,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先烈,只是有些可惜了两个世界级的天才。

    谁知,宋应星却是郑重的握住了朱舜的手臂:“以后犬子就交给先生了。”

    宋应星说完这句话,起身离开了这里,走到门口的时候,站在寒风里说了一句话。

    “就让宋士慧宋士意跟着先生,名垂青史吧。”

    这句话,却让寒风变的炽热了许多。

    过了很久。

    朱舜猛的拍了一下桌子,站了起来,看着拎着一壶茶走过来的三叔:“喝什么茶,三叔今天咱喝酒。”

    今天,是朱舜踏在大明的土地上以来,喝的最畅快的一次,也是醉的最彻底的一次。

    酩酊大醉。
………………………………

第七十五章 要结束了

    元月,廿二。

    仅仅过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宋应星就带着两个儿子沐浴更衣,拎着束脩,十条腊肉过来拜见朱舜。

    观礼的人也不多,西法党人和朱舜的三个长辈,还有宋家的几个长辈,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朱舜坐在正堂的太师椅上,喝过两个弟子的敬师茶,收下了这两名世界级的天才,把一本数学原稿给了老大宋士慧,一本逻辑学原稿送给了老二宋士意。

    在旁边观礼的西法党人,难得一见的全部出现了羡慕的表情,孙元化更是酸味十足的说了一句,老宋这下可发达了。

    西法党人昨天接到邀请的时候,已经看过了初中数学教材,知道朱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旷世奇才。

    这两本原稿的价值,在未来基本上就等同于孔子亲手写的《论语》,虽然《论语》不是孔子编写的,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

    宋士慧宋士意两兄弟却不想要这两本原稿,他们两兄弟听过老师朱舜描述了七大基础学科以后。

    老大宋士慧想要生命科学原稿,老二宋士意想要物理学原稿,朱舜从这一件事大致了解了两人未来的方向,就同意了。

    拜师结束,西法党人着急回去继续搞研究,没在这里吃饭,一个个急匆匆的回去了。

    宋应星知道朱家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就主动让人在绿蚁楼订了一桌酒宴,送到了这里。

    吃到一半的时候,刚好胡瞎子从城外风尘仆仆的赶了回来,汇报了城外的情况。

    朱舜听了他的汇报,也没让他走,就让胡瞎子一起坐着吃了。

    胡瞎子可不是见外的人,拿起一个东坡肘子就开始猛啃,还不停的大口灌酒:“嘿嘿,总算是让俺老胡逮着了。”

    “老朱,你可不知道,这段时间俺在外面吃了多少苦。”

    总旗朱忠义撕下一个鹅腿,塞进了胡瞎子嘴里:“当年最难的时候都熬过来了,这点小事,就不要诉苦了。”

    胡瞎子的这句话是说给朱舜听的,突然被揭了老底,嘿嘿一乐,继续在那胡吃海塞。

    在王恭厂外面潜伏的这段时间,比起以前深入女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