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木材,你买这么多的杉木作甚。”

    现在土地便宜了,手里也有钱购买建造厂房的木材了,朱氏纺纱厂就不能像以前那样,窝在一个棚子里了,需要建造正式的厂房。

    朱舜购买这一批木材,就是为了建造新式厂房,这件事给三叔说也说不通,只能转移话题:“三叔,你认不认识石灰窑的人。”

    三叔朱忠礼当了那么多年的牙人,五行八作的人基本上都认识:“石灰窑的窑工和管事,三叔都认识一些,想买石灰?”

    朱舜点了点头,把剩下的十两银子都交给了三叔:“暂时不需要,不过从下个月开始,三叔你让石灰窑的人,给咱们每个月送来一百斤石灰。”

    三叔朱忠礼知道朱舜做出任何一个决定,都是有原因的,也没去问原因,就去京城附近的石灰窑谈价格了。

    朱舜要建造的新式厂房,是一种建造在水上的水力厂房,也就是瑛国工业革命期间所建造的厂房,外观看起来类似于琼州府的船形屋。

    第二天,木匠们开始按照朱舜的指示,把杉木锯成一段一段的木桩子,撑着小船把木桩子打进水底。

    沿着河岸边一直向水面延伸了二十四米,每隔一段距离,打上一个结实的木桩子。

    西山附近的这段永定河,宽约一千多米,二十四米就连永定河宽度的零头都比不上,不过用来当做厂房,却是很宽了。

    按照朱舜的设想,最好是浇筑水泥,但现在还没把水泥研究出来,只能先用结实的杉木打桩子。

    耗费时间最多的杉木桩子打好了以后,接下来就容易多了,把杉木钉在桩子上,铺成地面,最后把屋顶和木墙建造出来,留好照明的窗户就完成了。

    铺成地面不是把整个地面给封死,按照朱舜的要求,每隔三米预留一个两米的水槽,可以清晰的看见水流‘哗哗’的流淌,用来放置水力机。

    新式厂房的宽度一共是二十四米,一排可以放置四台水力珍妮纺纱机,剩下的四米距离是预留的过道。

    一个多月以后,三叔朱忠礼看着建造在永定河水面上的壮观厂房,急的满脸通红:“三叔我平时挺会说的,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个厂房了。”

    朱舜注视终于成型的水力厂房,笑着回了一句:“正规。”

    三叔朱忠礼猛的拍了一下大腿,笑嘿嘿的说道:“读过书就是不一样,可不就是正规。”

    朱舜回头看着三叔朱忠礼,笑道:“三叔以后也要改名字了,改个正规一些的名字。”

    改名字?三叔朱忠礼感觉自己的名字挺不错,哪里要改,不过当他听到朱舜说出的几个字,差点高兴的手舞足蹈起来。

    “工厂主。”
………………………………

第七十九章 传染病的预防

    新式厂房建造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五台水力珍妮纺纱机再次赚了一百两的银子,这次也是没有全部拿来打造水力珍妮纺纱机。

    只把朱氏纺纱厂的规模扩大到七台,剩下的银子全部用来购买杉木,建造水力厂房了。

    七台水力珍妮纺纱机也不少了,一个月能赚一百四十两银子,但是对于朱舜来说还远远不够。

    朱舜的老爹是官窑的窑工,下一步的谋划就是建立一个水泥窑,争取尽快把水泥给研究出来。

    粗略估算了一下,建造一个小型水泥窑最少要一百八十两银子,这还只是建造小型水泥窑的价格,为了研究水泥的烧制,每个月还要投入一百两左右的银子。

    一百四十两,只剩下四十两了。

    另外京师大学堂的教材已经编撰好了,朱舜接下来就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工业的源动机上面,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必不可少的条件。

    蒸汽机。

    打造蒸汽机,需要大量的钢铁和橡胶,以明朝低的可怜的灌钢法,钢铁的价格奇高,更是受到了明朝的严格把控,吞下的银子更多。

    橡胶更是第一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而且这玩意属于有钱都没有地方买的东西。

    朱舜想起来橡胶就有些头疼:“瑛国有皇家学会,法国也有一个法国科学院。”

    “直到1736年,C·孔达米纳跟着法国科学院的南美考察队,去了一趟南美,才第一次发现了橡胶。”

    “关键是南洋那些国家的橡胶树,都是1736年以后从南美移植过来的,现在才是1630年,中间差了一百多年,上哪去找橡胶树。”

    现在正处于海上贸易极度繁荣的时期,想要找这种橡胶树,只能依靠朱舜认识的那个佛郎机人鲁维奥了。

    一个物品的普及,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还是那句话,没有钱一切都白搭。

    朱舜在年前的时候,已经给鲁维奥说过这件事了,橡胶的问题只能再等等了,现在最主要的是把朱氏纺纱厂给彻底的正规化。

    朱舜在水力厂房门口等了一炷香时间,等来了工厂主朱寿。

    朱家兄弟三个,分别叫做朱福、字忠仁,朱禄、字忠义,朱寿、字忠礼。

    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姓名,很少有取字的。

    朱舜的爷爷为了脸上有面子,花了半袋子冬粟米,找一位落魄秀才给家里的三个儿子分别取了一个字。

    及冠以后取的字,一是对于名的解释,二是对于名的延伸。

    那个落魄秀才也是个半桶水,就随便取了三个听起来好听的字,其实和名没有多大的联系。

    就算是这样,也是朱舜的爷爷这辈子干过的最光宗耀祖的一件事。

    工厂主朱寿跳下平沙船,手里还拿着一袋子石灰,大概十斤左右:“舜儿,你买这个石灰有什么用?”

    朱舜接过来这袋子石灰,走进了水力厂房,里面充斥着纺纱机的‘咔嚓’声和水流的‘哗啦’声。

    朱舜掏出来一把石灰,从水力厂房的北侧开始,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的撒石灰:“三叔你是知道的,这种砖木结构的房屋,容易滋生虫害。”

    “尤其是会出现跳蚤,跳蚤一旦多了以后,很容易出现传染病,嗯,也就是鼠疫。”

    “在杀虫剂没有出现以前,最有效的杀虫方法,就是在厂房内撒上石灰,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撒上一次。”

    这一段话,工厂主朱寿很多都没听懂说的是什么,但是有一点他听懂了,那就是鼠疫。

    以他一文钱恨不得掰成三文钱花的性格,竟是主动说了一句很奢侈的话:“舜儿,每个月一百斤够不够,不行的话,咱买上两百斤。”

    “石灰的价格和煤炭差不多,都是一钱一斤,咱们要是买的多的话,三叔还能再把价格压低几文。”

    朱氏纺纱厂现在最要紧的问题,就是传染病问题,毕竟纺纱厂的女工已经多达二十三人了。

    明朝人没打过疫苗,万一出现了传染病,就只能等死了,死的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百上千的死亡。

    只有等到二十世纪DDT和666大规模生产以后,才让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城市,摆脱了寄生虫和疫病问题。

    所以这个疫病的预防,在朱舜眼里的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研究蒸汽机,保住了朱氏纺纱厂,才有资本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朱舜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环套一环,有着严密而又缜密的计划,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了,都会影响接下来的计划。

    在水力厂房里面撒上石灰,这个方法虽然比较原始,却是最好用的一种方法。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毕竟随着朱氏纺纱厂的扩张,女工的数量不断增加,传染病问题会越来越严峻。

    朱舜接下来还有三手准备,撒完整个水力厂房石灰还剩下不少,交给了工厂主朱寿:“三叔,包括仓库在内,任何一个角落都不要放过。”

    工厂主朱寿那张整天嘻嘻哈哈的脸,换上了满脸的严肃,叔侄两人一起走进了水力厂房旁边的仓库。

    为了防止纱线潮湿,仓库同样是按照琼州府船形屋的样子建造的,叔侄两人踩着半米高的镂空木台阶,走进了仓库。

    两名专门搬用货物的女工,正在往木架子上堆放纱线,看见朱舜进来了,赶紧给朱舜行礼。

    朱舜本来是想用两名壮汉搬运纱线,刚说出口就被工厂主朱寿拦下了,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

    思维定式还保持着后世一些习惯的朱舜,忘记了明朝是一个礼教社会,没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明代女性是不能接触其他男人的,工厂主就另说了。

    叔侄二人把仓库所有的角落都撒上了石灰,一起走向了一个避风的角落,这里刚好是朱氏纺纱厂外围土墙的边缘。

    朱舜指着这个角落说道:“三叔,以后咱们纺纱厂的女工严禁随地大小便,要在这里建造一个女厕。”

    工厂主朱寿的脸上突然又冒出了笑嘿嘿的表情,想起来自己现在是工厂主了,要保持一定的威严,赶紧把贱笑收了起来:“妙啊,舜儿。”

    “一来,预防了疫病,二来,三叔可以联系附近的粪夫,把每个月产生的粪便卖给他们,正好贴补了石灰的花费。”
………………………………

第八十章 高炉水塔

    工厂主朱寿干了这么多年的牙人,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执行力很高,只要有了要紧事绝对不拖拖拉拉,马上就去做。

    建造女厕这件事关系着疫病,工厂主朱寿也不怕花钱了,两个泥瓦匠三天就能干完的活,不惜花费重金请了六个泥瓦匠,要求他们在一天之内把女厕和男厕建好。

    工厂主朱寿为了彻底放心,亲自监督这六个泥瓦匠建造公厕,瞅着多出来的四个泥瓦匠,心疼二弟直嘬牙花子:“以后可不能这么奢侈了。”

    “这一次可是多花了四斤粮食哩,按照现在的粮价,这四斤粮食可是能换四斤猪肉了。”

    心疼归心疼,工厂主朱寿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吃肉喝酒的钱该花,预防疫病的钱更该花。

    第二天,公厕全部建好了,朱舜解答完两名弟子关于学术上的一些疑问,撑着一只小船从河对岸驶了过来。

    清明过后,天气终于回暖了,朱舜身上的紫花布棉袄换成了凉爽的紫花布对襟,身上轻便了很多。

    现在天气暖和了,预防疫病的最后两件事正好可以提上日程了,做好了这两件事,就可以完全解决疫病问题了。

    朱舜走过来先检查了一遍公厕,确认没有什么纰漏,走向了水力厂房,工厂主朱寿长在里面亲自撒着石灰。

    等到工厂主朱寿忙完手里的活,叔侄两人坐在朱氏纺纱厂用来接待客人的正堂,开始商讨下一步的计划:“三叔,撒上石灰是为了不让房屋产生跳蚤。”

    “建立公厕是为了不给那些传染疾病的害虫,提供温床,咱们接下来就要从根源上杜绝这个问题。”

    说到从根源上杜绝疫病的产生,工厂主朱寿大致想到朱舜要说什么了,苦着一张脸说道:“舜儿,你可要想好,这个的花销可不轻。”

    朱舜知道三叔嘴上叫苦,其实心里还是认同这件事的,要不然就不是苦瓜脸,早就去搬救兵了:“三叔,我也知道花销很大,估计一个月最少十两银子。”

    “但是你想想鼠疫的危害,别说是十两银子了,就是一个月花上十五两银子也是值得的。”

    工厂主朱寿在心里估算了一下差不多也就是十两银子,听到十五两也值得,苦瓜脸更苦了,这得买多少酒肉啊。

    朱舜拿出了一张绘制好的图纸,交给了工厂主朱寿:“三叔,这是经过改良的湢,三叔安排人尽快把湢给建造出来。”

    湢是一种从唐代就已经出现的浴室,预防疫病在哪个朝代都是头等大事,唐代关陇贵族和山东世阀集团的府邸里面,湢是必不可少的建筑物。

    湢一般都是建造在灶房旁边,利用做饭的大火加热水源,挖出一条专用的排水道,一直延伸到浴斛。

    浴斛的旁边放置挂衣服的桁,还有比较大的浴床,坐在浴床上面舒舒服服的洗澡。

    朱舜设计的这个湢,其实已经和唐代的湢完全不一样,新式湢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个部分是水塔,先用青砖搭建一个全国大炼钢铁时的高炉,大概三米多高,超过湢的屋顶就够了。

    高炉的上面放着一个储水的铁制水柜,铁制水柜的底部侧面有数根铁水管,一直延伸到湢的房顶。

    接下来就是湢的第二部分,也是湢的主体,这个就简单多了。

    建造一间专门用来洗澡的湢室,湢室的屋顶是一个个的铁制花洒,每个花洒上设置一个手动的阀门。

    女工们在洗澡的时候,只需要打开阀门,花洒里面就会有热水喷出来,毕竟储存热水的水柜是高于湢室屋顶的,有着强大的天然水压。

    建造湢花费的银子,估计五十两银子就够了,这个钱还是出的起的,最让工厂主朱寿心里不情愿的是每天烧水的花销。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排在第一位,比起每天要吃的米还要靠前,可见柴的重要性。

    朱舜知道三叔在烦心什么,在设计这个新式湢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好了燃料问题:“三叔,咱们纺纱厂的西面大概有七十家左右的无烟煤窑。”

    “无烟煤的价格是比较贵,一钱银子一斤,但是无烟煤的伴生矿烟煤,可不怎么值钱。”

    “咱们又不是在室内烧火用不了会产生毒气的烟煤,这座烧水的高炉是在室外,再怎么烧火也不会毒死人。”

    工厂主朱寿习惯性的拍了一下大腿,笑嘿嘿的说道:“你看三叔这记性,怎么把烟煤给忘了。”

    “那些没人要的烟煤,都在京西堆成一座座小山了,拿过来烧水最好不过了。”

    想到一座座烟煤小山没人要,喜欢捡漏的工厂主朱寿坐不住了,今天就准备把烟煤的价格给谈下来。

    最近的一家无烟煤煤窑,距离这里也就三四十里的路程,还是在朱氏纺纱厂的上游。

    借助湍急的永定河运送烟煤,烟煤花钱最多的运费几乎花不了什么钱了。

    撒石灰、公厕、湢这三步解决了,就剩下最后一步了,朱舜又拿出了一张图纸,上面绘制着一套衣服。

    衣服的款式就是明朝最普通的女式对襟,只不过在胸口上要用染料印上朱氏纺纱厂和编号。

    朱舜把图纸交给工厂主朱寿,继续说道:“如果洗过澡以后,还穿身上那件多少天也不见得洗一回的衣服,还是会滋生跳蚤这些害虫。”

    “三叔你回头去宋家买来一批棉布,按照这个样子裁剪一批工作服,一个女工发两套。”

    “每天上工的时候,要先洗澡,然后换上新的工作服,旧的工作服需要马上清洗,洗过以后放在外面晾晒。”

    “反正上面都有编号,三叔安排人每天检查一遍,防止有人偷懒不洗澡。”

    又是建造湢,又是发放工作服,肉疼的工厂主朱寿都快喘不上气了,病怏怏的回答了一句:“三叔心里有数。”

    撒石灰和建造公厕,彻底杜绝了滋生害虫的外在条件,湢和工作服,彻底杜绝了女工携带害虫的内在条件。

    疫病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

    处理完预防疫病的最后一件事,朱舜放心的离开了朱氏纺纱厂,好久天没去王恭局,今天过去看看情况。
………………………………

第八十一章 机械匠

    女真人撤离京城以后,崇祯第二天在朝会上论功行赏,执意要把朱舜提拔为军器局大使。

    朱舜的心思都在研究蒸汽机上,哪里还有闲工夫管理军器局,当初发明燧发枪和线膛燧发枪,只是借助王恭厂掌厂作为跳板,获得当时所需要的权势和地位。

    朱舜如果只是平头老百姓一个,以当时的情形就连棉花都买不来,更不要说一步步的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了。

    朱氏纺纱厂已经走上了正轨,京师大学堂也建立了,别人巴不得升官发财,朱舜却是巴不得辞官,把所有的精力用在研究蒸汽机和培养人才。

    崇祯哪里会放过这么一个大才,见他实在不愿意接手军器局大使的位置,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辞官。

    玩了一招帝王心术,攫升军器局大使张焘为工部都水司主事,张焘过去不过是九品大使,都水司主事可是正六品,可谓是一步登天了。

    张焘作为一手提拔朱舜为匠头的老恩主,又给他取了表字,这手帝王心术落下,朱舜就必须承皇帝的人情。

    军器局大使不接受也得接受了。

    崇祯考虑到朱舜在火器方面的天赋,就把王恭厂单独拎了出来,王恭厂提升为王恭局,下面设立火枪厂和火炮厂。

    单单一个王恭局的设立,其实还暗藏了崇祯的两个谋划。

    一是把王恭厂的火药作收回来,亲眼目睹了新王恭厂的爆炸,崇祯哪里还敢把火药作交给别人,当然要收回来交给二十四衙门管理。

    二是继续让朱舜发挥火器方面的天赋,研究出来新式火炮,最好是能研究出来射程超过十里的国之重器。

    朱舜在一帮子东林党咬牙切齿的表情下,勉勉强强答应了升官的要求,只不过提了一个条件,自己可以自由决定点卯的时间。

    官员点卯,早在太祖年间就有严格规定,别说是旷工了,就是迟到了,轻了都要打板子,重了可是要发配充军的。

    朱舜可倒好,别人求之不得的升官,不想升,还要自由决定点卯时间。

    东林党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内阁的几位宰辅也是言辞激烈的弹劾朱舜,御史言官们更是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

    这个口子一开,可就破坏了一个制度,只要是读过书的人,都明白蚁穴溃堤的道理。

    眼看朱舜又要面临腥风血雨的弹劾,崇祯耍了一个小手段就解决了这件事,在王恭局大使前面加了权知两个字。

    朱舜骑着毛驴来到王恭局,重新建造的王恭局已经建造好了,耗费了整整六千两白银。

    王恭局的衙门和外墙,全部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绿瓦,大门檐顶用的还是琉璃大瓦,檐角坐落着一对脊兽。

    王恭局的大门口,仍旧没有放置镇宅的石狮子,放置了两门很唬人的红夷大炮。

    朱舜顺着三层石阶走到大门前,守在门口的小旗和军士们,立即给朱舜行了一个军礼。

    王恭局的军士全都是从辽东边军退下来了的桀骜不逊之辈,在他们心里袁督师第一,老子第二,想让他们行军礼,边军第一猛将曹文诏都不够资格。

    朱舜能够得到这个待遇,不是因为了别的,就是因为他给了军士们活路,养活全家的活路。

    迈过门槛,是一条青石板铺成的道路,走到一半的位置,一座五蝠云纹仪门立在中间。

    走过这个仪门,前面就是王恭局的公廨衙门了,朱舜没有走进公廨,去了一趟火枪厂的军工线,象征性的巡视了一圈。

    火枪厂的掌厂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暂时由朱舜兼任,原来的贴厂和佥书全部调走了。

    只是替换几个小吏,崇祯居然是亲自过问这件事,询问朱舜想要换成谁。

    朱舜建议崇祯换成在东厂立过大功的番子,让这些已经暴露的番子,继续为国效力,也让崇祯安心。

    这些在权贵府邸少说也潜伏了十几年的番子,处理日常的事务不一定有小吏们熟练,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贪污,更不会被东林党所收买。

    巡视完军工线,朱舜走进了王恭局驻军的驻地,百户朱忠义带着一队军士出去巡逻了,留下总旗胡瞎子和总旗杨秃子操练不熟悉燧发枪的老兄弟。

    这两位在边疆亲手砍下过八旗兵脑袋的骄兵悍将,在新来的中年汉子惊愕的目光下,一溜烟跑到朱舜身边,主动给朱舜打招呼。

    整天板着一张脸杀性又重的杨秃子,堆着笑脸说道:“朱大使过来巡视啊,来来来,这边请,看看我这一旗的军士怎么样。”

    站在校场操练燧发枪的军士,有几个过去是杨秃子手底下的老兵了,很清楚杨秃子是个什么桀骜脾气。

    当年见了总兵祖大寿都敢鼻孔朝天从他面前走过去,现在怎么见了一个文官,服服帖帖到了这个地步,难不成这个文官是袁督师的私生子。

    就算是私生子,杨秃子看在袁督师的面子上,顶多不摆出鼻孔朝天的样子,却不会主动打招呼,更不会谄媚的像个堂倌。

    见了鬼了。

    要是杨秃子一个人这样还好理解,在边军最精锐的夜不收里都能排进前十的胡瞎子,那脸上的表情,比鼻孔朝天的杨秃子还谄媚。

    杨秃子在朱舜面前要是堂倌的话,胡瞎子就是龟公。

    胡瞎子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这些杀人不眨眼的边军们明白了,为什么会这样,换了自己也会这样,甚至还感觉两位总旗谄媚的有些轻了。

    胡瞎子弓着腰,给朱舜拍了怕身上不存在的尘土,谄媚笑道:“朱大使,你看。。。。我儿子什么时候去纺纱厂。”

    杨秃子正在懊恼自己怎么没给朱舜拍打尘土,听到这话,赶紧抬起脑袋,紧张的看着朱舜。

    水力珍妮纺纱机已经七台了,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