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日后,长子又带回来一个消息,黄永发吐了一口鲜血,再次昏迷了过去。
根据东厂的清算,卖掉黄家在京城所有的产业,还差一大半的粮食。
派人去了一趟黄永发老家,把他们家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祖产卖了一半,才勉强凑够了粮食。
又过了几天,黄永发刚刚醒过来,还没缓过劲来。
长子又走进来了,痛哭流涕的说道:“爹,咱家的祖坟给人刨了,知县听说咱家祖坟有龙气,担心连累了他,连夜派人把咱家的祖坟给刨了。”
“听人说,爷爷还有曾祖他们的尸骨,被人扔的到处都是。”
已经连续好几天水米未进的黄永发,身子静养一两个月还是能恢复过来的,突然听到这个噩耗。
黄永发虚弱的身子骨再也撑不住了,喷了一口鲜血,憋屈死在了家徒四壁的硬木床上。
死在了最不想死的时间。
家业没了,祖产没了,就连祖坟也没了。
还有一生的心血,亲手毁在了自己手上。
世间再无……
晋商,黄家。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对赌的影响
经过十几天的传播,宋家百年来做下一桩桩善举只是为了买名,很快传到了江西奉新县老家。
奉新县的官僚乡绅一片哗然,也是一片喜色。
在如今的官场衙蠹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哪位官员不贪污反倒成了另类,还会遭到同僚的排挤,毕竟没有同流合污。
不贪污都是异类,更不要说善继堂宋家这种修桥、铺路、施粥、赈灾的书香门第了,简直就是奉新县官僚乡绅的眼中钉肉中刺。
善继堂宋家做了那么多的善事,不就更显得奉新县的其他官僚乡绅,是一群贪官污吏,地方豪强,早就想着怎么把宋家给整垮了。
现在这条消息,对于奉新县的官僚乡绅来说,不亚于自家长子高中了状元。
其中就数二酉堂阴家最为热络这件事,二酉堂阴家在奉新县也是一方书香门第,祖上在前朝曾经出过一位音律大家阴幼遇。
只可惜后继无人,慢慢落寞了,在奉新县众多乡绅宗族里,勉强还能保持第四的位置。
二酉堂阴家前面的那一家书香门第,就是善继堂宋家。
长房长子阴成德一直想把宋家拉下马,好让自家成为奉新县前三甲,得知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喜讯,第一时间骑着小毛驴去了蔡家。
蔡家作为奉新县第一乡绅,权势排在第一,名望却大大的不如排在第三的宋家,一直以来都被九峰堂蔡家视作奇耻大辱。
再加上蔡家早就垂涎宋家祖坟的那块风水宝地,巴不得彻底毁了宋家。
想要彻底毁了宋家也简单,就得从宋家百年清誉下手,只要摧毁了宋家最为珍视的东西,整个宋家也就垮掉了。
阴成德来到蔡家门口,立即被门房恭敬的带到了蔡家正堂,蔡家长子早就备好了明前茶,等着阴成德上门。
阴成德的身材相貌都很普通,唯一比较引人瞩目的地方,整个人的气质看起来阴郁,像是整天窝在家里算计别人的小人。
相由心生,阴成德的秉性也比较阴沉,走进正堂,开门见山的说道:“蔡兄,整垮宋家的机会已经来了,还请蔡兄把咱们奉新县有头有脸的乡绅请过来。”
蔡家长子已经着手安排这件事了,奉新县各个乡里的乡绅们,也陆陆续续的赶到了县城,就差一个牵头的人了。
蔡家长子有个比较特殊的癖好,喜欢把玩骨器,还喜欢请和尚在骨器上篆刻佛经,轻轻摩挲手里的佛经骨器,点头道:“这件事需要阴贤弟主导,明天就看阴贤弟的了。”
阴成德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糕点,想要扳倒宋家,需要借助蔡家的势力,打头阵的那个人只能是自己。
阴成德拱了拱手:“蔡兄放心,我心里有数。”
蔡家长子把玩着手里的佛经骨器,脸上渐渐露出了一丝轻松。
终于可以把宋家铲除了,宋家这座善人大山压在蔡家头顶,已经几十年了,给蔡家带来的压力极大。
蔡家迫于压力只能把好不容易搜刮来的银子,拿出来二三百两,赈济那些畜生一样的平民百姓。
那可是二三百两银子,足够蔡家长子再养一房小妾了。
第二天。
宋家学堂,梧桐树下。
宋家长子宋应升身穿一袭右衽长袍,手持一卷《二十四孝》,教授宗族年幼的孩子们读书。
刚刚念到卧冰求鲤,一名宋家子弟慌张的跑了进来:“大兄,不好了!”
宋家长子转身看向了那名宋家子弟,放下手里的书卷,从书案上拿出一条经常给孩子们擦口水的手巾,递了过去:“九弟,何事这么着急。”
宋家老九胡乱的擦了一把脑门上的汗水,焦急的说道:“阴成德那个狗东西,勾结了县内所有的乡绅。”
“说是宋家的祖坟阻碍了县里的水利,要把咱家的祖坟给挖了。”
宋家长子想了想,摇头道:“阴成德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幕后的主使应该是蔡东阁。”
“九弟你立刻去把宋家子弟全部召集起来,记住,这次一定要把宋家藏在地窖里的竹枪拿着。”
“自从京城传来诽谤宋家清誉的消息,我就担心有一天,没想到来的这么快,看来这一次无法善了了。”
心急如焚的宋家老九看着大兄,镇定自若,有条不紊的一步一步处理了这件事,心里也就没那么慌张了:“知道了大兄。”
宋家祖坟。
聚集了大批手持竹枪铁刀的各家子弟,多达上千人。
历代王朝治理地方,向来都是政令不下乡,乡里自治,有了纠纷矛盾都是由乡绅出面解决,这也就造成了历代王朝都很头疼的一件事。
宗族械斗。
宋家子弟跟着宋家长子来到祖坟,看见这个阵势顿时吓傻了,宋家男人一共才二三十人,对方乌泱泱的少说也有上千人,怎么可能打的过。
宋家长子让宋家子弟站在原地不要动,神态自若的从上千人里面走过去,一步一步,神态自若。
这群凶神恶煞的各家子弟本来以为宋家长子会被吓的屁滚尿流,没想到宋家长子这么的神态自若,当场就被宋家长子的气度镇住了,自动让开了一条道路。
阴成德最是看不惯宋家长子这副永远神态自若的气度,也是神态自若的笑道:“以前因为宋家的清誉,县内的老百姓还会帮你们。”
“现在宋家的清誉彻底毁了,没了老百姓帮宋家,我劝你还是趁早让开,免得死于宗族械斗。”
说到宋家的清誉毁了,乡绅们就说不出的畅快。
“哈哈,阴兄说的对,让你修桥铺路赈济施粥,现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吧。”
“就是,就是,现在别说是奉新县,整个天下谁不知道宋家全是沽名钓誉之辈,做了善事就是为了买名。”
“可不是,像宋家这样的伪君子,还不如死了算了。”
宋家不求任何回报,做了百年的善举,到头来竟然落了一个伪君子的骂名。
宋家长子心里生出一股极大的悲痛,险些落下泪来,情绪有些低落:“公道自在人心。”
“伪君子!”
“伪君子!”
“伪君子!”
那些受到煽动的各家子弟,愤怒的喊出了伪君子三个字,上千人一起喊出来,汇聚成山呼海啸,一遍又一遍的冲击着宋家子弟的内心。
平白无故遭受这么大冤屈,宋家子弟的眼泪瞬间就流了下来。
天底下谁不想过上好日子,他们不惜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每天吃糙米,吃青菜,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乡民活下去。
没想到,换来的竟是一句伪君子。
宋家长子的眼泪不停的在眼眶里打转,但作为长房长子的他,必须要坚强,始终不让眼泪落下来。
紧紧抿着嘴唇,压抑住内心的悲凉说道:“奉劝各位还是回去的好,本县堂尊为人刚直,宋家如果有人死在这里,谁也逃不了罪责。”
阴成德看到宋家长子这副凄惨样子,高兴的差点仰天大笑:“本县父母官过去是敬佩宋家的清誉,经常帮衬宋家。”
“你觉的现在还会帮衬宋家吗?”
宋家长子张了张嘴,想要辩解两句,还是沉默了。
阴成德似乎是要彻底击垮宋家长子,继续说道:“县丞、主簿也不会来了。”
“估计现在正破口大骂伪君子,没想到敬佩了这么多年的宋家,竟然是这副嘴脸。”
阴成德走过去,盯着失魂落魄的宋家长子,大笑起来:“明白的告诉你,宋家的祖坟我们挖定了。”
“善继堂宋家从今天开始,也注定要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尽管宋家长子不愿意承认,但心里清楚这已经成为了事实,不可更改的事实。
这位这辈子最大愿望就是站在梧桐树下,看着宋家孩子们一代又一代成长起来的宋家长子,彻底绝望了。
难道宋家的祖坟,就要毁在自己手上。
“应升先生莫怕,俺们来了!”
随着一声莫怕,绿油油的田野间冲出很多身穿粗布麻衣的乡民,手拿锄头、耙子、镰刀围了过来,把奉新县乡绅们围在了中间。
漫山遍野,数以千计。
阴成德怎么也没想到,都到这个时候了,这帮子愚昧的乡民还会帮宋家,转身走过去大喝道:“宋家做这么多年的善举,只是为了买名。”
“你们都被利用了,也被宋家给骗了。”
一位古稀年纪的老人,在孙儿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走了过来,言语激烈的打断了阴成德:“宋家为了买名也好,利用也罢,俺们这些庄稼汉子不懂。”
“俺们只知道,俺爷爷,俺爹,俺,还有俺儿子,孙子,都吃过宋家的粥。”
“俺们不管宋家到底是为了什么,俺们只知道,宋家代代对俺们有活命之恩。”
或许是过于激动了,古稀年纪的老人,差点把手里的拐棍敲在阴成德脑袋上:“今天,谁要是敢动宋家,俺们就敲烂他的脑袋。”
古稀老人当年也在东南边疆杀过安南人,见过血,像是当年在军伍那样,把拐棍当成雁翎刀举了起来:“活命之恩!”
“活命之恩!”
“活命之恩!”
“活命之恩!”
奉新县还有附近几县的乡民们突然跟着古稀老人大吼了起来,手握着农具,死死盯着面前的乡绅子弟们。
宋家长子听着这一阵阵更加响彻旷野的大吼,立刻低下了脑袋,身体微颤。
爷爷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阴成德吓的连连后退,缩在人群里不敢说话了。
蔡家长子站了出来,凡事喜欢预留后手的他,估算过这种情况,但是可能性很小,没想到真的发生了。
瞧见乡绅们已经出现了退意,蔡家长子为了稳定人心说道:“各位放心,我已经提前和巡检司的赵巡检打过招呼了。”
“自古民不与官斗,等到赵巡检带着巡检司的兵丁过来,这些愚民自动就会散去。”
这句话刚说完,那位赵巡检果然带着上百名巡检司兵丁,头戴范阳笠,身穿军袄,手持长枪,冲了过来。
人数多达几千人的乡民们,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慌忙散开了,只有那名古稀老人还站在路中间。
蔡家长子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各位,我没说错。。。。。。。。。”
话还没说完,赵巡检带着兵丁们越过了数千乡民,大手一挥,高声喝道:“给本官把这些乱臣贼子围住了,今天本官倒要看看,谁敢动宋家!”
蔡家长子和乡绅们全都用看白痴的目光,看着赵巡检,这个丘八疯了吧,都这个时候了还护着大势已去的宋家。
很快,他们就知道赵巡检为何这么做了。
上百名兵丁后面,还有几十名差役,只不过这些差役手里拿的不是红缨长枪,而是仪仗。
排头有两名差役,手里拿着肃静牌、回避牌。
紧随其后的两名差役,手里高举的仪仗牌,分别写着工部侍郎、代天巡狩。
只是这两名差役拿的过低了,蔡家长子和乡绅们没有看见,很快又被后面的东西吸引住了。
中间有两名差役扛着一面铜锣,旁边有一名差役手拿木槌,准备敲锣。
再往后,差役们手里拿着乌鞘鞭、金瓜、尾枪、乌扇、黄伞等随行仪仗。
距离比较近了,差役就开始敲锣了。
鸣锣七次,蔡家长子等乡绅们还是那副平淡表情。
鸣锣九次,蔡家长子等乡绅们的脸色变了,七次是知县一级的官员出行,九次是州府一级的官员出行。
鸣锣十一次,蔡家长子等乡绅们脸上冒出了冷汗,有几位乡绅差点跪在地上,这代表着一方封疆大吏省级官员出行。
让他们吓尿裤子的是,鸣锣还没停止,再次敲了两次。
鸣锣十三次。
这次就连最是沉着稳定的蔡家长子也站不住了,这代表着中枢一级的京官来了。
蔡家长子等乡绅们赶紧探着脑袋看去,看见了一件绯色官袍,上面绣着孔雀补子。
正三品大员!
这群县内的乡绅,知府都没见过几面,何况是来自京城的中枢重臣,当场就有乡绅瘫坐在了地上。
徐光启走下官轿,身边有很多知县一级的官员,还有很多州府一级的官员,小心陪着笑脸。
徐光启没和任何人打招呼,板着脸走了过去,走到阴成德身边的时候,也没说话,只是轻轻摇头。
就是这么一个轻微摇头的动作,却让在场大大小小所有官员记住了,最多半个月,阴家必然家破人亡。
徐光启走到神情呆滞的宋家长子身边,笑着轻轻点头,从怀里拿出一张熟宣,举在了头顶:“圣上为了表彰宋家百年来的善举,御赐牌坊一座。”
宋家长子猛然抬头,看见了上面的四个大字。
很快又把脑袋低了下去,失声痛哭。
其次立功。
………………………………
第一百二十七章 纽可门汽缸
八大晋商变成七大晋商过后,天气越来越冷,女真人今年少了一支大晋商的辎重供应,今年冬天的日子应该更难过了。
这些都是朱舜除掉黄姓晋商的连锁反应,也是朱舜的目的之一,朱舜现在可没有心思关心女真人过的怎么样,正在全心全意的打造纽可门蒸汽机。
霜降时节刚过,也不知道时间怎么过的那么快,明年就是崇祯四年了。
朱舜给自己下了死命令,必须要在崇祯四年以前,打造出来第一台纽可门蒸汽机。
又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在小雪时节这一天,放置纽可门蒸汽机的场地建造好了,湖泊一样的浅水池也挖掘好了。
朱舜开始组装和打造纽可门蒸汽机,由于没有蒸汽机床,无法对汽缸进行精密加工,汽缸只能纯手工打造,精度很难保证。
纽可门蒸汽机的两个汽缸,是用精钢打造的鸡蛋形状容器,里面放置一片由大气压推动的活塞。
活塞使用橡胶制作,福王世子的海船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出海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到现在还没回来,活塞的问题只能先搁置了。
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打造汽缸,而汽缸最重要的部分是漏气问题,只要汽缸打造的不够精密,就会出现漏气问题,这个汽缸也算是废掉了。
朱舜待在将作间里面,一点一点的加工精钢汽缸,连续废掉了六七个精钢汽缸,终于在小寒时节这一天,在寒风里打造出了第一个不漏气的精密汽缸。
今年的小寒时节是十二月初一,距离除夕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朱舜欣喜的看着匠作间里的这个精密汽缸,算是最好的一个新年贺礼。
万事开头难,掌握了窍门,第二个汽缸打造起来就轻松了不少,估摸着最多废掉两三个精钢汽缸,就能打造出第二个精密汽缸。
谁知道朱舜只是废掉了一个精钢汽缸,在大年二十八这一天,打造好了第二个精密汽缸。
朱舜把第二个精密汽缸小心放好,忍不住得意了一句:“果然,天才干什么都很快。”
精密汽缸打造好了,接下来就是等着福王世子送来橡胶了,朱舜脱掉身上的破旧对襟,换上一件干净的紫花布棉袄,锁好匠作间走出了蒸汽机建造场地。
在这里呆了两三个月了,也不知道家里什么情况了。
朱舜的小毛驴这段时间交给了宋家的马夫来喂,建立了近代第一家织布厂的宋家,虽然在努力的降低棉布价格,努力的提高纺妇的月钱。
架不住飞梭织布机的效率太高了,一匹布等于两匹布的顺天大幅布,一个月可以织造出高达十七万匹。
过去距离穷困潦倒不远的宋家,现在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了,蒸蒸日上。
从乡下的破烂宅子搬了出来,在京城买了一处两进的宅子,家里的丫鬟、家丁、马夫各种仆役,达到了三十人。
江西老家因为有了那座牌坊,更是了不得,知县、县丞、主簿这些当地的父母官,在建造牌坊的时候,为了巴结宋家一起出钱把宋家祖坟也给修缮了一遍。
宋老太爷一直想重建祖宅,当地的父母官二话没说,要人给人,要地给地,差点没把宋家祖宅给建造成苑林。
宋家为了感谢扭转宋氏一门命运的朱舜先生,特地买了一顶高档轿子送给朱舜,朱舜坚决不收,还是骑着崇祯御赐的那头小毛驴。
宋家没有办法,就专门安排一名马夫,把朱舜的小毛驴给伺候好了,按照辽东大马的草料喂养小毛驴,这段时间因为吃的太好了,小毛驴都长出了不少的肥膘。
朱舜来到简陋的京师大学堂,二弟子宋士意在旁边的永定河岸边,搭建了一个棚子,钻研第二代织布机。
正在攻克第二代织布机的最大难点,由人力改成水力,实现机械化生产。
朱舜走过去看了看,以二弟子宋士意世界级的天才,还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朱舜笑了笑,没觉的宋士意进展慢了,要知道1760年发明了的飞梭织布机以后,直到1785年卡特莱特才发明了水力织布机。
中间相隔了二十五年。
英格兰的纺织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却要到1800年,距离飞梭织布机的发明足足有四十年的时间。
大明还有十几年就要灭亡了,朱舜肯定等不了四十年。
只要能在十年以内发明水力织布机、动力织布机,建立完整的近代纺织体系,朱舜就心满意足了。
朱舜给二弟子宋士意定的目标,是在崇祯十年以前,发明动力织布机。
崇祯十五年,大明的纺织业基本实现机械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最大桎梏,其实是各种基础的物理知识。
蒸汽机的发明,就是因为帕平发明了高压锅,首次发现了大气压和热力的物理关系。
纽可门也是明白了蒸汽的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这才逐步的发明了可以实际应用的第一代蒸汽机,纽可门蒸汽机。
有了初中物理教材,二弟子宋士意就相当于踩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虽然理论和实践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朱舜相信,以二弟子宋士意的聪明才智,最多十年就能根据基础物理知识,发明动力织布机。
朱舜看完宋士意的进度,离开了永定河岸边,去京师大学堂看看大弟子宋士慧怎么样了。
朱舜刚刚走到京师大学堂门口,愣了一下,几个月不见,京师大学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倒不是京师大学堂怎么样了,还是那几间茅草屋,还是那个篱笆院。
只是北直隶这片光秃秃的荒地,出现了大片大片的绿意,朱舜目测了一下,少说也有五亩地长出了粮食。
全是宋士慧一筐一筐泥土,改造出来的下田。
放眼望去。
京师大学堂的东面,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绿油油麦苗。
寒风的吹拂,翻起一层层的绿色波浪。
大弟子宋士慧,黑了,也瘦了。
蹲在一株瘦小的槐树树苗下。
默默抽着旱烟。
………………………………
第一百二十八章 朱舜的面子
朱舜看到宋士慧这副样子,大为欣慰。
从今以后,宋士慧对得起京师大学堂大弟子的身份了,也能扛起朱舜最为重视的一杆大旗。
农业大国。
大弟子找到了他未来要走的路,朱舜彻底放心了,骑着小毛驴去京城,看看福王世子有没有回来。
北平的冬天来的越来越早了,十月初十立冬就下起了雪花,冬至过后雪花很快变成了鹅毛大雪。
官道上的积雪厚厚一层,陷过了小毛驴的驴蹄,行走的十分吃力。
朱舜裹紧身上的紫花布棉袄,眼前的雪色平野上只有来来往往的马帮和商队,几个月以前遍地都是的灾民,几乎是没有了,全部都聚拢在朝廷设立的各个粥厂旁边。
快要进入广宁门,官道的不远处正好有一处粥厂,朱舜看着老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