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舜也正等着这一刻,这段时间因为压力水井这件事,没少费心,为的就是完成另一件谋划。
京师大学堂招生。
朱舜在一大批官僚乡绅和商贾的注视下,走到了两只石狮子中间,开始说话了:“多谢小侯爷的看重,让我说两句吉利话。”
“诸位的时间宝贵,我就不在这里多说废话,只想说张焘发明了压力水井,这一场大富贵是他应得的。”
说完这句话,朱舜真的就不说了,从旁边丫鬟端着的托盘里,拿过一只金剪刀。
朱舜和怀远侯公子一左一右,剪下了红绸子中间的大红花,同时在一片编炮声中,张焘用力一扯大门口牌匾上的红布。
北平压力水厂。
官僚乡绅和商贾们虽然对这个喜庆的剪彩仪式很有兴趣,但是他们脑子里还在回忆朱舜刚才的那句话。
压力水井是张焘发明的。
压力水井的有多大价值,这些官僚乡绅和商贾们再清楚不过了,每年最少能给张焘带来一万两白银的收益。
十年就能达到十万家产。
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发明,官僚乡绅和商贾们想想就觉的可怕,他们要是贪污十万两白银,或者赚来十万两白银,不知道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张焘可倒好,喝喝茶,当当先生,悠哉悠哉的就把十万两白银赚到手了,谁还敢说西法党人都是崽卖爷田的败家子。
简直就是一座人形的宝源局。
朱舜看到官僚乡绅和商贾们脸上表情,知道这件事成了,初步改观了人们对于西方党人的败家偏见。
白露时节。
朱舜坐在新建好的京师大学堂后苑梅林里,吹着凉爽的秋风,慢慢品茶,良乡县知县亲自过来拜访:“朱大使好悠闲,张讲师可就苦了。”
青砖黑瓦的京师大学堂本来只有厢房、耳房、游廊、倒座这些普通建筑,怀远侯公子为了感谢朱舜,捐了一万两白银扩建了学堂。
朱舜站起来拱手道:“包知县今天怎么有空来这里,快快请坐。”
包知县瞧见朱舜这么客气,一点也没有因为自己认识几个大人物,鼻孔朝天的意思,暗暗点头:“本官今天是过来感谢朱大使的。”
“这段时间因为朱大使要招生这件事,良乡县的户籍人口,可是增长了很多。”
秀才的选拔,是由各个县衙主办,京师大学堂位于京城西郊的良乡县,只能选拔良乡县的生员。
不过为了考上秀才举人,更改户籍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良乡县知县这段时间因为户籍更改这件事赚了不少银子。
包知县早就想过来了,等到今天才过来,那是因为今天正好是京师大学堂正是招生的日子,作为一县之尊,过来帮忙坐镇,也算是还了一份人情。
京师大学堂前院是一片平坦的院子,此时摆放了一张张书案和官帽椅,坐着一位位少年和青年,甚至还有几名过来碰碰运气的白发老头子。
朱舜有些无语的的同时,看来自己通过压力水井这件事的谋划,确实是成功了。
试题一张张的发了下去,这其中避免不了有替考的人,可是当他们看到试题立刻就傻眼了,精通八股文的他们,根本不会做这些试题。
一炷香以后,开始收卷,正儿八经过来参加策试的人倒是做了不少,那些替考的秀才举人们,几乎都是交了白卷。
这种事早在朱舜的预料之中,毕竟替考这种事在明朝极其猖獗,屡禁不止,但是自己给出的试题可不是精通八股文就能做的了的。
收上来试题,朱舜又做了一次甩手掌柜,全部交给了张焘和王徵,由他们两个来批改试题。
朱舜则是去了京师大学堂专门用来做实验的实验院,继续研究蒸汽机了。
()
………………………………
第一百七十章 又是一个世界级天才
赵斗米就是这群考生中的一个,也是这些人里少见的举人,年少成名的他却不知道官场的黑暗,分明已经高中了进士,却被东林党给冒名顶替了。
赵斗米家里很穷困,进京赶考的盘缠还是母亲卖了嫁妆勉强凑齐的,已经没有回家的盘缠了,就算是有他也不敢回去。
想当初离开家乡的时候,已经夸下了海口,不考上进士绝不回去,结果却是落第了,哪里还有脸面回去。
没钱更没有权势的他,虽然心里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这样,在当今黑暗的官场,没有背景还得罪了东林党的自己,再是有才能也考不上。
后来听说京师大学堂的张焘发明了一种压力水井,十年可赚十万雪花银,赵斗米就想去试一试,做不成清知县,做一个富家翁也能衣锦还乡。
可惜公布成绩那天,赵斗米还是落榜了,以一分之差落榜了,不过这一次他没有任何的怨言。
京师大学堂在放榜的同时,也把试题放在了旁边,随便翻阅随便查看,赵斗米对照正确的答案,自己确实差了一分。
仕途已经没有指望了,倘若这条路要是再断了,赵斗米只有自尽一条路可选了,不甘心的他就想着再去尝试一次。
进入京师大学堂以后,正对面是两尊雕像,一尊是手持浑天仪的科圣张衡,一尊是手持算盘的算圣刘洪。
从大理石雕像旁边走过去,两侧是一排排松树,还有一片广阔的平地。
平地的尽头是一间间的讲师耳房,正中的正房内坐着朱舜和张焘两人,朱舜手里拿着一份名单,面带笑意:“不错,这一次一共招收了八名人才,两名天才。”
“加起来一共是十个人,数字倒是挺吉利的。”
张焘也是没想到民间还有这么多的遗珠,不过仔细想想也是,大明以八股文取仕,这也就导致了很多算学人才埋没了。
这样也好,整个大明就相当于一个人才宝库,等着他们去捡,还没有任何人竞争。
张焘想起一件事,问道:“山长,真的不收一分束脩,现在人还很少,倒是不用在意。”
“等到人多了以后,每年只是采买粮食就要花不少银子,还有各种研究经费,京师大学堂到时候怕是会成为一个吞金巨兽。”
朱舜正要说话,瞧见门口的阳光被挡住了,一名少年踌躇不定的站在门口,想要进来,又怕太过唐突有失礼节。
朱舜在策试的见过这名少年,也专门把他的试题拿出来亲自看了一遍,因为他是这批学子里唯一的举人:“赵斗米你有什么事进来说。”
赵斗米走进来先是郑重行礼,先给朱舜行了一礼,然后又给张焘行了一礼,礼节方面倒是做的滴水不漏。
察言观色本事也不错,知道这里是以朱舜为主,而不是看起来岁数更大的张焘。
赵斗米行礼结束,恭敬道:“这位先生,学生想再做一次,不知道可否宽容一次。”
“咕咕——”
这句话刚说完,已经两天没吃饭的赵斗米,肚子不合时宜的响起了咕咕叫,脸庞瞬间就红了。
朱舜在雕纹书案上随便抽了一张试题,站起来笑道:“现在也到吃饭的时间了,咱们一起去食舍吃饭,边吃边聊。”
说完,不等赵斗米拒绝,朱舜拉着他走出了正房,顺着广阔平地西面的青砖小道,来到了西面的广阔平地。
这里有一座规模不少的食舍,还有一间间空着的小馆,以后给学子们自己开个茶馆、香道舍、诗社等等附庸风雅的精舍。
食舍的管事是北平火器总局孙管事的妻子李九娘,原来在朱氏纺纱厂做工,现在由她带着几名厨艺不错的纺妇,在这里为学子们做饭。
京师大学堂以后将会是一处文风浓郁的学府,朱舜不想让这里掺杂太多的蝇营狗苟,规定了任何人都是两菜一汤,主食管够。
朱舜作为山长也不搞特权,老老实实的排队,好在京师大学堂还没有正式开学,只有他们三人,很快领了一个木托盘。
木托盘盛着一荤一素,还有一碗清场,朱舜又拿了两个馒头,坐在长条桌子上开始吃饭。
大明子民一直在为吃饱饭而努力,京师大学堂不收取任何的束脩,还免费让学子吃饱饭,已经够让赵斗米吃惊了,没想到还有荤菜。
赵斗米决定在这里吃饭了,也不扭扭捏捏作小女儿态了,拿了五个馒头,李九娘见他这么能吃,就多打了一份荤菜给他。
赵斗米感激的看了一眼李九娘,端着木托盘,坐在朱舜的斜对面开始吃饭。
今天的荤菜是鸡肉,肉量也很足,赵斗米吃了六个馒头总算是吃饱了,也不觉得难为情,大大方方的说道:“多谢先生。”
朱舜看着虽然家里穷困,但还能保持不卑不亢的赵斗米,明白了崇祯二年徐光启见到自己的感觉了。
自信的人,总是让人不由自主的重视。
朱舜拿出那张试题,交给了赵斗米:“这一次好好做,只要通过了,你以后就能在这里免费吃饭,免费住下了。”
赵斗米郑重的接过了试题,从肩膀上的破烂褡裢里却出来一根快秃的毛笔,一个石头砚台,半只墨,跑到给饭的地方要了一点水,开始研磨。
研磨结束,赵斗米深吸了一口气,认认真真的答题,虽然朱舜没有规定一炷香的时间,差不多一炷香时间了,赵斗米后面还有几题没做,还是放下了毛笔。
赵斗米恭恭敬敬的把试题递了过去:“先生请过目。”
朱舜批改了过试题,刚好六十分,笑道:“过关了,你以后可以呆在这里了。”
赵斗米接过来批改好的试题,怔怔出神,等到朱舜离开了,这才想起来还没给先生行礼。
几个月以后,朱舜因为自己的这份善意,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收获。
九月初一,京师大学堂在没有进行任何的仪式,在平平淡淡之中就开学了。
赵斗米表现出了难以想象的勤奋,一天只睡两个时辰,每天寅时结束便起床念书,一直到晚上子时结束才睡觉。
每过一个月就去朱舜那里要一份试题,重新做一次。
直到立冬时节,朱舜拿着手里试题,心情大好:“没想到又是一个世界级的天才。”
()
………………………………
第一百七十一章 火箭弹
因为有着秀士和十万雪花银的双层诱惑,直到冬至时节,京师大学堂一共招收了二十名有着数理化天赋的人才和天才。
这些人里不乏家世不错的学子,却是隐隐以穷苦的赵斗米为首,显然赵斗米不卑不亢的人格魅力,获得了所有学子的认同。
也就在冬至这一天,朱舜决定收赵斗米为徒,把家里的三个长辈喊来,简简单单的喝了一杯敬师茶就算结束了。
京师大学堂有大明科学界的大佬王徵和张焘把持着,北平机械总局在初级工程师陈衢的管理下,不停的还债。
工厂主朱寿正在努力的扩张朱氏纺纱厂的生意,员外朱忠仁废寝忘食的烧制着一天就能赚二百两银子的水泥。
安排好一切的朱舜,把心思全部放在了研究第二代瓦特蒸汽机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冷凝水的交换。
第一代纽可门蒸汽机的热效率很低,蒸汽从蛋形容器进入活塞汽缸以后,为了让活塞汽缸变成真空状态,会往活塞汽缸的外面喷冷水。
这样就会让大量的热能消失,需要再次用煤炭把热能升起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煤炭,还让第一代蒸汽机的热效率变的很低。
朱舜现在就是想办法改变第一代蒸汽机的冷凝方式,只要改变了冷凝方式,在提高热效率的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的煤炭。
要不然第一代蒸汽机只能在产煤区才能使用,在不产煤的矿山,一分银子一斤的煤炭,价格本来就高,消耗怎么多的煤炭,采矿成本会大大增加。
朱舜思考了这么久,差不多有一点眉目了,只是还有一个关键点想不通,就是这个怎么把冷凝方式分离。
想不通暂时就不想了,朱舜离开自己专用的实验室,从京师大学堂的后大门走向了篱笆院。
新的京师大学堂建好了,那处见证了很多东西诞生的篱笆院,也没有拆除。
还是放在那里,只不过只有朱舜和四名弟子还有两位讲师能够进入,其他人是不能进去的。
渐渐的,这里也就成了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们最向往的一个地方,因为只有成了山长的弟子,才有资格进入篱笆院。
早在一个月前,北直隶就下起了大雪,平野再次变成了一望无际的雪原。
朱舜走出后大门没多久,就听见篱笆院传来‘轰’的一声巨响。
这一次的爆炸巨响,比起往常要响的多,甚至比红夷大炮发射的声音还要轰鸣,朱舜加快脚步走了过去。
篱笆院后面的雪原上,有一处爆炸过后的黑色深坑,在覆盖着白色积雪的平野上,很是显眼。
二弟子宋士意站在一个木架子旁边欢呼,不停的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三弟子焦勖满脸的狂热。
大弟子宋士慧蹲在不远处,一口一口的抽着旱烟。
新近招收的四弟子赵斗米,也是大笑起来,不过他的身边摆放着一个东西。
朱舜瞧见四弟子赵斗米身边的东西,有些震惊,没想到火器时代的国之重器,竟然出现了。
一根四米多长的平衡杆上,绑着一个锥型子弹。
只不过这个锥型子弹要大的多,长度大概一米左右,宽度也有一米,整体呈现着一种完美的流线型。
这个东西的名字在未来大名鼎鼎,凶名赫赫。
火箭。
朱舜真的忍不住震惊了,这才什么时候,火箭弹就已经发明了,比欧罗巴早了一个多世纪。
英格兰皇家海军使用这种火箭,只用了两万五千枚,就夷平了丹麦的首都,还是夷为了平地。
赵斗米听见身后的动静,转过身子瞧见了恩师,做事颇有滴水不漏意思的他,恭恭敬敬的行礼:“见过恩师。”
朱舜走过去,抚摸着火箭,压住心底的震惊问道:“这是你发明的。”
赵斗米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正是徒儿发明的,只不过是根据祖上发明的火箭溜,进行的一系列改装,让火箭溜更加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
姓赵,还祖上?
朱舜在看到九十分的策试,就知道自己捡到宝了,没想到捡到的还是一个宝藏:“你的祖上是赵士祯?”
赵斗米点头,恭恭敬敬回答道:“是的,恩师,赵舍人正是家祖。”
朱舜得到了肯定,心里的激动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激烈,但他只是拍了拍赵斗米的肩膀,拿走了他手里的火折子:“射程多少。”
赵斗米也是第一次试验这种已经脱胎换骨的火箭溜,摇头道:“徒儿也不知道,这种新式火箭溜研制出来没多长时间,今天是第一次试射。”
朱舜以前只摸过各种枪械,还没玩过火箭弹,二话不说拿着火折子点燃了火箭。
只听‘咻’的一声,火箭在火药的推动下,迅速飞了出去,划起一条弧线落在了远处。
“轰!”
朱舜感觉地面都震动了一下,火箭落地的一刹那,发生了剧烈的爆炸。
地面上的积雪瞬间就被掀飞了,同时还有许多黑色泥土溅出去,留下了一个深坑。
赵斗米在过来的时候,拿了一个皮尺,朱舜让他拿着皮尺的一头在这里站着,自己亲自测量。
皮尺只有五十米,每到一个五十米就做一个标记,从标记处继续测量,一共是标记了六次。
四百米!
竟然达到了四百米。
朱舜正在发愁军火公司没有压轴的重武器,没想到赵斗米带来这么大的一个惊喜,已经不是重武器,直接来了一个国之重器,射程还达到了四百米。
朱舜都能想象上百枚火箭齐射的画面,如果换成上千枚火箭,这个画面估计必然会被载入史册。
朱舜吸了一口冰冷的寒风,压下心里的燥热,询问道:“斗米,这种火箭溜还没有起名字吧。”
赵斗米察言观色的本事,比起在官场混迹了大半辈子的张焘还要炉火纯青,看到恩师的表情,再配上这么一句话。
赵斗米瞬间明了:“还请恩师赐名。”
朱舜看着远处的两个深坑,想着火箭威力和射程,轻轻的吐出了四个字。
“东风1型。”
()
………………………………
第一百七十二章 崇祯四年的年终总结
赵斗米听到东风两个字,立刻就想到了两句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赵斗米只是觉的自己改进的火箭溜很不错,但是没想到在恩师心目中的地位那么高。
高到了足以扭转战局,甚至改变天下格局的地步。
朱舜看着露出了喜色的四弟子赵斗米,脸上的笑意也是很浓。
崇祯四年的立冬时节。
历史上的第一枚火箭,升空了。
朱舜为了激励赵斗米,也是希望他能一直发挥火器方面的才能,而不是把这种世界级的才能浪费在其他地方,引导道:“斗米,好好研究这种火箭。”
“最多十年,火箭会让你成为百万家资的乡绅。”
百万家资!
赵斗米现在连一百两银子都不敢想,何况是一百万两白银,别说惊喜了,这个数目多到吓住了他。
赵斗米咽了咽口水,准备谦虚两句,突然想到恩师最后一句话说的是乡绅,而不是商贾。
难道。。。。。。
赵斗米忍不住伸手去抓朱舜的手臂,还没伸出手,又是吓了一跳,暗骂自己昏了头,这可是对于恩师的大不敬。
恭恭敬敬行了一礼问道:“恩师,刚才说的是乡绅?”
朱舜笑了笑,看来贫苦出身的赵斗米没能抵御乡绅的诱惑,别说是他了,天下任何一个贫苦出身的人,都抵御不了乡绅的诱惑。
乡绅在家乡可是地位、权势、财富的象征,赵斗米要是能把赵家变成家乡的乡绅,估计都巴不得自己去世,下去给祖宗们汇报这个好消息。
不过火箭这种东西,暂时还需要保密,朱舜不会告诉西法党人,更不会给崇祯说了。
太子明年就要三岁了,再过三年就是教育太子,改变太子世界观的最佳时期,是时候筹划一个谋划,成为太子的老师了。
朱舜笑了笑,没有回答四弟子赵斗米的问题,凡事就怕琢磨,越是琢磨,赵斗米就会越发的认为新式火器是改变他命运的唯一办法。
朱舜还有别的事情要做,拍了拍四弟子赵斗米的肩膀,回到实验室继续研究第二代蒸汽机。
赵斗米看着恩师离开的背影,若有所思。
小寒时节,距离年关不到一个月了,朱舜给两位讲师和学子们放了假。
王徵家在山西,路程比较远,张焘租了一辆驴车,亲自送恩师回家了。
今年,王徵回老家实打实的衣锦还乡,每个月的月钱高达一百两银子,回去的时候买了一堆京城特产。
双塔寺李家冠帽、前门桥陈内官家首饰、大棚栏宋家靴,当然少不了绿蚁楼的剑南烧春,花了王徵三四十两银子。
因为宋家卖的廉价顺天大幅布,京城棉布的价格回归了正常价格,一匹布只要五分银子。
不过属于奢侈品的绸缎,价格还是偏高,一匹苏州产的苏绫卖到三四两银子。
王徵一咬牙一跺脚,买了一匹苏绫,找了一家手艺精湛的裁缝铺,做了一身绸缎盘领衣。
就在放假的第二天,王徵穿着那件人生中第一件绸缎盘领衣,坐着驴车衣锦还乡了。
从大年二十五开始,朱家的那件破烂宅子,又是多了很多给朱员外磕头的贫寒老百姓。
门口再次多了七八顶轿子,让破破烂烂的黄村多了一分贵气。
今年的祭祖饭,多了一个人,老家远在浙江的赵斗米,没有地方去的他,就被朱舜喊到家里来吃饭了。
经过一个月时间的相处,朱员外和朱柳氏对于这个懂事的小徒孙很喜欢,看着赵斗米整天忙前忙后的给员外朱忠仁倒酒,给朱柳氏烧锅。
这让急等着抱孙子的二老,减轻了对于孙子的思念,徒孙虽然没有血缘上的关系,但是就情感上来说,其实和孙子没什么两样。
师公要是去世了,他们这些徒孙也是要披麻戴孝的。
酒过三巡,工厂主朱寿笑的极其畅快:“大哥,咱们家的老宅,明年就能翻修了。”
“你可不知道,现在的朱氏纺纱厂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员外朱忠仁放下酒碗看了过去,乐呵呵问道:“能赚多少钱?”
等到二哥也看过来了,工厂主朱寿伸出了十根手指头:“一千两!整整一千两银子,这是咱做梦也不敢想的数目。”
百户朱忠义显然也被一千两这个数目惊住了,本来还想多说两句话,又是拿着酒碗不说话了。
员外朱忠义脸上的表情,有些僵硬:“一个月一千两,一年不就是一万多两,这也太吓人了。”
工厂主朱寿得意的嘿笑一声,然后开始商量怎么翻修老宅,听到大哥说要用琉璃大瓦,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