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一连串的抽丝剥茧,大明帝师这个空泛想法,落在了实处。

    朱舜叫来两名美貌丫鬟,在她们俩的服侍下换上了一身素服:“备轿,去太庙。”

    太庙。

    朱舜走出蓝绸湘绣轿子,守在正门五彩琉璃门两侧锦衣卫拦住了朱舜,没有皇上的特许,国公来了也进不去。

    锦衣卫知道工业伯朱舜和东厂督公王承恩的关系不一般,安排了一个人进去通传。

    朱舜站在门口静静等着,打量了几眼大明的太庙。

    建造风格和紫禁城很像,四周的围墙是红墙,重檐庑殿的顶部铺着黄琉璃瓦,雕栏全是汉白玉。

    不同的是,紫禁城里没有一棵树木,朱舜透过敞开的大门望向太庙里面,栽种了很多苍劲古拙的古柏。

    以那些古柏的粗壮,还有枝繁叶茂,少说也得有数百年了。

    一名锦衣百户挎着绣春刀从古柏中间的御道走了出来,抱拳道:“伯爷,请进。”

    朱舜跟着这名锦衣百户走进了太庙,贴赤金花的大殿内,崇祯神色憔悴的跪在祖宗牌位下。

    朱舜不能进入大殿,只能站在大殿门口,王承恩同样是守在了这里,脸色焦急。

    这位东厂督公看见了朱舜,就像看见了救星,焦急的说道:“工业伯想办法劝劝皇上,皇上已经一天没有进膳了,再这么下去龙体会垮掉的。”

    朱舜递给王承恩一个眼神,让他稍安勿躁,声音不大却能让崇祯听到:“皇上,现在不是伤春悲秋的时候,最主要的是如何剿灭这群流寇。”

    崇祯听到剿灭流寇,脸色更加悲戚了:“袁崇焕已死,谁还能剿灭流寇。”

    不论袁崇焕涉及多少利益,在崇祯心里这位辽东督师始终是大明最能打仗的臣子。

    袁崇焕死了以后,东林党为了推卸责任把洪承畴递上了的军情奏章送了上去,跪在太庙里的崇祯已经知晓流寇彻底成了气候。

    在这个贪官污吏横行军头林立的大明朝廷,唯一能剿灭流寇的人,只有镇守辽东多年的袁崇焕了,可惜他已经死了。

    朱舜说了一句话:“皇上,是否相信臣。”

    这六年来,朱舜把一件件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总能在关键时刻化腐朽为神奇。

    今天突来进入太庙,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难道。。。。。。。

    崇祯猛然转过脸:“爱卿请讲。”

    朱舜说了两句话。

    “臣今天要举荐一人,完全可以平定叛乱,还我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崇祯认真的看向了朱舜,王承恩郑重的看向了朱舜。

    在两人期待的目光下,朱舜吐出了第二句话。

    三个字。

    “孙传庭。”

    ()


………………………………

第三百一十四章 一万支斗米式步枪

    崇祯对孙传庭这个名字,倒是有印象,当初决定要修筑大凌河堡,就是他在朝堂上不卑不亢的传达了袁崇焕的意思。

    也仅限于印象不错。

    其他关于孙传庭的履历,政绩,籍贯等等一概不知,就这么把匡扶大明的重任交给了一个突然冒出来的人,未免太过草率了些。

    王承恩突然递了一句:“伯爷,这个孙传庭过去是个文官,现在只是曹文诏帐下的师爷,怎么举荐他担当这么沉重的重任。”

    “不如换成曹文诏,曹游击在辽东素来有辽东第一悍将的名头,应该比一个孙传庭更能打仗。”

    举荐个屁,大舅哥曹文诏就是因为剿匪死在了崇祯八年,朱舜打死也不会举荐大舅哥出来剿匪。

    朱舜没有说话,因为他知道王承恩这是明贬暗褒,是为了给崇祯吃个定心丸。

    这句话说完,本来还有些迟疑的崇祯,下到了一道诏令:“承恩,拟一道圣旨,宣孙传庭入朝觐见。”

    孙传庭终于要登上历史的舞台了。

    比历史上早了一年,亲手缔造了这一切的朱舜,心里莫名的有些激荡,脸上还有一如既往的平静:“皇上,臣先行告退了。”

    半句话没提帝师的事情。

    回到工业之城。

    朱舜第一时间去了军火公司,找到了正在钻研火炮的赵斗米:“斗米式步枪生产多少了,锥型铅弹有多少库存。”

    赵斗米正在绘制的一张图纸,汇报军火公司最近的情况:“恩师,大明军火公司目前已经有两条兵工线,两条铅弹线。”

    “两条兵工线去掉那些残次品,每个月能制造四千支斗米式步枪,朝廷、曹游击、福王世子分别买走了一部分,现在还剩下一万支斗米式步枪。”

    “两条铅弹线每个月可以冲压出六十万颗锥型铅弹,军火库里大致还有两百万颗锥型铅弹。”

    兵工线开始展现工业化强大的量产能力了,居然还剩下这么多的军火,朱舜吩咐道:“当此国难,我等明朝臣子不能坐视不管。”

    “等到朝廷组建剿匪大军,你以工业伯的名义捐出去一万支斗米式步枪和两百万颗锥型铅弹。”

    斗米式步枪每支十两银子,一万支就是十万两白银,锥型铅弹每桶六钱银子,两百万颗锥型铅弹就是一万二千两白银。

    十几万两白银说捐就捐了?

    赵斗米和天才学子们全部放下了手里的硬毫毛笔,直直的看向了朱舜。

    官僚乡绅捐个一百两银子都肉疼的几天睡不着觉,朱舜出手便是十几万两白银,还是十几万两有价无市的军火。

    这是何等的气节和情操,才能做出这么为国为民的举动。

    朱舜没去在意弟子和学子们的想法,一心在想怎么改变孙传庭的命运,孙传庭战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士缺少甲胄武器。

    送给孙传庭的这一万支斗米式步枪就是为了改变他的命运,绝对不能让这位大明的最后一根柱石,就因为缺少一些甲胄武器战死沙场。

    七日后。

    一身戎装的孙传庭来不及换上朝服,立即去太庙面见了崇祯。

    君臣二人交谈了很久,具体谈论了什么无人知晓,就连王承恩也只能守在门外。

    第二天,孙传庭连升九级,担任从二品的陕西巡抚。

    临行前,崇祯再一次面见了孙传庭,面见的地点换成了谯楼。

    孙传庭这一次前往陕西剿匪,面对的是闯王高迎祥二十万大军,崇祯只拿出来六万两白银,粮草和甲胄武器一点也没见到。

    崇祯对于这位新任的陕西巡抚,心里多少有些愧疚。

    无钱无粮,孙传庭纵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操练不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士,分明是让他去送死。

    崇祯握住了孙传庭的手臂,很用力,神情真挚的说道:“朕愧对爱卿,国库因为连年的征战已经空了,只剩下这六万两白银。。。。。。。。”

    提到六万两白银,崇祯都有些说不出口,这一趟是去征剿二十万流寇,不是去赈灾,六万两白银还没有一千副棉甲有用。

    军情紧急,京城内外的官员早就急的焦头烂额了,孙传庭站在城头,却有一股山水皆静的气息,让崇祯焦躁不安的情绪安稳了很多。

    得知自己手里只有六万两白银,孙传庭心里忍不住叹息一声,好歹也给些兵器甲胄,六万两白银还不够操练一千能征善战的军士。

    孙传庭也明白国库里没有银子了,官绅不纳粮,流寇又在各省破坏老百姓的耕种,缴纳上来的课税是越来越少了。

    不过,行军打仗不是别的,没有兵器甲胄真的不行,孙传庭知道自己说出一些话没有用处,但还是要争一争:“皇上能否给些火器,臣可是听说各位重臣手里有不少鸟铳。”

    这次过来送行的还有一些朝臣,平日里瞧见哪里有了肥缺,这群最低不惑年纪的重臣们,一个个比年轻人还要生龙活虎,都能撸开袖子当场打一架。

    现在到了大明危急存亡的时刻,一个个成了缩头王八,能不说话绝对不大声喘气,就连视线都收了回去,生怕和皇上来个对视。

    就在前一刻,这群所谓的东林党忠臣一个个慷慨激昂的高谈阔论,唾沫星子飞溅的大谈救国之策。

    个个都是忠君爱国的忠臣,不知道的还以为城头上冒出来一批岳飞文天祥。

    一句重臣手里有不少鸟铳过后。

    城头上,只有呼啸的寒风。

    崇祯知道这帮‘忠臣’靠不住,但是最起码也能稍微表示一点心意,不奢求多少,每位朝臣拿出来十支鸟铳,足够孙传庭组建一支千人火器军了。

    谁曾想,这群‘忠臣’一粒米也不愿意出。

    崇祯注视这帮冷漠的臣子,很想厉声呵斥一句国难当头你们就是这么报国的,想到说了也是白说,只是把视线投向了城外。

    寒风呼啸,崇祯的内心却比寒风还有冰冷,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孙传庭,胸口闷的发慌。

    这时,一名小太监急匆匆的冲上了城头,惊喜道:“皇上!”

    “工业伯说国难当头,捐献一万支鸟铳和两百万颗铅弹给朝廷用来剿匪。”

    崇祯立即转头看向了小太监,直勾勾的盯着小太监问道:“你说什么?”

    小太监被崇祯脸上的神色吓了一跳,还以为自己说错话了,唯唯诺诺的不敢说了。

    从后面走过来的王承恩,郑重其事的大声宣扬起来。

    “工业伯捐献一万支鸟铳和两百万颗铅弹!”

    ()


………………………………

第三百一十五章 实业家入京城

    崇祯第一次在这么多臣子面前失态了,失态的露出了帝王心思:“满朝文武竟只有朱舜一个精忠报国的忠臣。”

    不苟言笑的王承恩,却是笑了,指向了城外:“皇上,不止一个。”

    “宋老爷子得知朝廷出兵剿匪,捐助五十万石土豆面粉。”

    一名军士一个月的口粮不过三石,一年三十六石,五十万石土豆面粉足够一万大军吃上一年还多。

    东林党重臣不清楚新式鸟铳的价钱,却知道土豆面粉的价钱,一石六钱银子,五十万石土豆面粉就是三十万两白银。

    三十万两白银说捐就捐了?

    东林党重臣自己捐个三十两都肉疼,听闻有人捐了三十万两白银,全是嗔之以鼻的不相信。

    城外的情形容不得他们不相信了,因为已经成了事实。

    城外的平野上突然冒出一行行小黑点,密密麻麻,排满了整条官道。

    等到一行行小黑点走进了,东林党重臣们望见那是一辆辆骡马车,上面堆放着高高的麻皮口袋。

    这一次,正如当年宋老爷子散尽家财也要赈济大明子民,还是亲自赶着骡车前往了城门外。

    在路上刚好遇见了熟人。

    周员外、吕员外、焦掌柜、孙管事。。。。。。工人协会的工厂主们全都来了,这一次没有谁要求工厂主们过来,都是自发而来。

    焦掌柜早在几年前就辞去了北平火器总局的掌柜,自己开办了一家蒸汽纺纱厂,凭借长子是朱舜的弟子,蒸汽工厂开办的有声有色。

    官道上,全是各种骡车驴车,吆喝声、骡马叫声、车轱辘转动声混在在一起,显得极为热闹。

    焦掌柜赶着驴车靠近宋老爷子骡车,先一步拱手道:“老太爷好大的手笔,官道上的骡马最少有一半是宋家的。”

    宋老太爷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了,比起病入膏肓的徐光启稍微好一些,笑的力气都快没有了:“国难当头,我等实业。。。咳咳。。。实业家,应当为大明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绵薄之力?

    排成一条条长龙的骡马车,驮着的可是价值三十万两的粮食。

    焦掌柜以前不懂朱舜嘴里的实业家是什么意思,望着半截身子入土也要亲自赶车的宋老太爷,终于明白实业家这三个字的分量。

    以实业救国为己任。

    以实业兴邦为毕生夙愿。

    焦掌柜想到自己也是实业家,脸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温醇笑意:“是啊,我们是实业家。”

    “大明的实业家!”

    在朱舜很多理念的影响下,不论自家的工厂大小,所有工厂主们自发的赶来,送来了一车车粮食,一车车布匹。

    就连那名漆匠也是送来了一车顺天大幅布。

    那是他一半的家财。

    漆匠不是工人没能分配一处水泥住宅,自掏腰包在工业之城东区买了一座靠近工业大道的楼阁。

    二楼住人,一楼平时卖些果脯蜜饯,后院堆放货物。

    这间胡记果脯铺子门口停着一辆骡车,装着满满一车的顺天大幅布,旁边还有七八辆骡车,全是一些小工厂主的骡车,等着胡漆匠一起去给孙传庭送布匹。

    胡漆匠为了今天这个特殊日子,专门换上一身崭新的松江紫花布冬袄。

    喜滋滋的刚要出门,打了大半辈子光棍刚娶没有几个月的小娇妻,拦住了胡漆匠。

    小娇妻没读过什么诗书,又在乡野间长大,性格比较泼辣:“姓胡的,把老娘的棉布给放下,当官的剿匪关你什么事,你的脑袋是不是昨晚射出去了。”

    胡漆匠已经走到了门口,在门口等他的小工厂主们听到这句泼辣的大骂,哄堂大笑起来。

    胡漆匠立即涨红了脸,平日里对于小娇妻百般恩宠的他,板着脸说道:“让开。”

    小娇妻挡在车架旁边,瞪着已经到了不惑年纪的胡漆匠:“老娘就是不让,你能把老娘怎么样。”

    放在平时,胡漆匠看见娘子瞪圆了眼睛,当场就软了,开始低三下四的说些好话。

    但是今天不行,今天是孙巡抚出征的日子,时间可不等人,急的他脸色更红了。

    两人对峙了有半盏茶功夫,眼看工业大道上的骡车越来越少了。

    卑躬屈膝了大半辈子的胡漆匠,突然挺直了腰板,一巴掌扇在了小娇妻脸上:“你给老子让开!”

    小娇妻捂着通红的脸蛋,呆呆的看着胡漆匠,她怎么也不敢相信没骨气的胡漆匠,为了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当官的,竟然敢打她。

    孙管事赶着三辆驴车正好路过了这里,刚好看见了胡老哥挺直腰杆的一幕,忙不迭给了他一个台阶:“胡老哥赶紧走,再不走就赶不上孙巡抚出征了。”

    胡漆匠打了小娇妻以后,双腿立即有些发软,听到孙老弟的催促,迅速跳上了车架,扬起鞭子抽了一下骡子:“对对对,赶紧走,再不走就赶不上了。”

    身子缩进车架中间,用布匹挡着自己,生怕被小娇妻看见。

    这样的一幕,发生了很多,心思各异的工厂主们在看到那座雄伟京城的一瞬间,心里只剩下了一个念头。

    我们是实业家。

    两腿发软的胡漆匠,不仅不软了,还站了起来,望着绵延不见尽头的骡马长龙,自豪的大吼了一声:“我可是实业家。”

    周围的小工厂主们听到这一声大吼,内心激荡不已,全都是站了起来。

    满脸自豪,放声大吼。

    “小的也是实业家。”

    “我也是,我也是。”

    “哈哈,咱现在也是实业家了!”

    我是实业家的鬼哭狼嚎,彼此起伏的响彻平野上,有一种难以言明的豪情。

    放声吼完,胡漆匠与其他工厂主们对视一眼。

    哈哈大笑。

    城头上。

    王承恩继续吐出一个个名字:“周员外捐献布匹二十车,吕员外捐献布匹十二车,朱舜三弟子的父亲焦掌柜捐献布匹六车。。。。。。。。”

    崇祯望着绵延而去不见尽头的骡马长龙,眼睛发热,似是有些东西要掉下来。

    再也说不出话来。

    只是在心里默默记下了这些都不能算是名字的名字。

    灯笔


………………………………

第三百一十六章 超级大国计划

    孙传庭有了火器粮食布匹,临时招募了一千多名丁壮,前往陕西去上任了。

    在临走以前,对着那些自称为实业家的作坊主们,躬身长揖。

    孙传庭提前出山去对付闯王高迎祥了,朱舜准备开始自己的第二步了。

    工人会馆。

    朱舜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继续抽丝剥茧:“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流寇是永远征剿不完的,杀死了闯王高迎祥会有李自成,杀死了李自成也会有其他人继续成为闯王。”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流寇问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流民、财赋。”

    流民问题极其严峻,流民在各地流窜,盘踞在各省州城省城附近,平日里经常干一些抢劫偷盗的事情,扰乱各地的稳定。

    等到闯王高迎祥在官兵的围剿下损失了手下,这些流民就是流寇最优质的兵源,这也是流寇越是征剿人数越多的原因。

    经过抽丝剥茧,第一条脉络就很清晰了,只有解决了流民问题,就能釜底抽薪的抽走闯贼的兵源,一点一点的耗死闯王高迎祥和李自成。

    怎么解决,就需要先搁在一边了,流民问题和土地兼并是一体的,是三千年来永远走不出的一个怪圈。

    要想跳出这个怪圈,明朝就要出现一位拥有大魄力的皇帝,效仿太祖进行土改,实现土地国有化。

    朱舜只能先搁置这个问题了,开始抽丝剥茧财赋:“朝廷没钱,主要因为朱元璋和朱棣给后代挖了两个大坑,一是官绅不纳粮,二是国家养猪计划。”

    “要想解决官绅不纳粮,几乎等于消灭官僚地主阶级,比土改还要困难,只能从国家养猪计划入手了。”

    朱舜抽出了一张泛黄纸张,用简体字在上面开始罗列大明的国家养猪计划,从中分析出问题的根源。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造反成功,为了防止藩王们有样学样,废除了宗藩的行政权,只保留了经济权。

    大明给予宗藩丰厚的俸禄和大量田产,好吃好喝的在封地养着,一辈子混吃等死,不能出封地,更不能参与朝政。

    当初宗藩的人数少,大明养着宗藩毫不费力,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数目急剧膨胀已经成了明代一个巨大的寄生阶层。

    直到天启六年,宗藩人数多达六十二万七千四百二十四人。

    朱舜在砚台里蘸了蘸墨汁,提起写下了山西、河南等各省的名字。

    山西,每年课收上来的粮食是一百五十二万石,宗藩的禄米支出却达到了三百一十二万石。

    河南,每年收缴的粮食是八十四万石,宗藩的禄米支出达到了一百九十二万石。

    除了江南以外,各省收缴的粮食还不够宗藩禄米的一半,这就需要从江南的粮赋里抽调绝大一部分去养猪。

    朱舜抽出了另一张泛黄纸张,开始在上面书写简体字。

    这些宗藩吃掉朝廷庞大的赋税,还占据了大量不用缴纳赋税的庄田。

    嘉靖四十年,景王就藩赏赐了两百万亩庄田。

    万历十七年,潞王就藩赏赐了两百万亩庄田。

    天启七年,瑞王就藩赏赐了一百五十万亩庄田。

    ……

    朱舜放下手里的毛笔,看着泛黄纸张的一行行数字,怎么让大明财政喘口气,已经落在是实处。

    只要收回宗藩手里的庄田,大明财政就能脱离崩溃边缘,多支撑几年,多为工业革命争取几年的时间。

    朱舜把两张泛黄纸张烧掉,平静道:“备轿,去紫禁城。”

    崇祯已经回到紫禁城处理政务,经过通传,朱舜走进了暖阁。

    崇祯坐在暖阁里,处理积压很多的奏章。

    朱舜走到崇祯面前,说出了自己已经抽丝剥茧很清楚的谋划:“皇上,派兵征剿流寇只是治标,要想治本,就要从根源上解决流民问题。”

    内阁首辅温体仁和帝师孙承宗已经谈过这个问题了,只有彻底解决流民问题,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闯贼。

    但是流民问题困扰了大明几百年,哪里是那么轻易解决的,崇祯只是点了点头:“爱卿所言有理。”

    朱舜知道崇祯不会相信真的有办法解决人数庞大的流民问题,更不会相信有人可以让大明跳出三千年来的怪圈。

    但是,朱舜是个例外。

    朱舜不再谈论流民问题,反倒是说起了宗藩问题:“大明的财赋情况,臣是了解一些的,臣有一条计策可以帮助朝廷收回大量的钱粮。”

    崇祯听到收回钱粮,来了兴致,放下手里的御笔,看向了站在黄绸御案前方的朱舜:“爱卿但说无妨。”

    朱舜拿出了一张精美的吴纸,上面用隶书罗列宗藩们大致拥有的土地,交给王承恩呈了上去:“只要把宗藩手里的土地收回来,朝廷便有钱粮整顿武备,消灭流寇,对抗北方建奴了。”

    崇祯每年看着一笔笔庞大的禄米送到宗藩手里,肉疼不已,但也只能肉疼,要是不给宗藩禄米了还不得起来造反。

    朱舜知道崇祯在想什么,平静道:“皇上,如果给宗藩们一个做皇帝的机会,宗藩会如何?”

    “工业伯!”低眉顺眼站在旁边的王承恩,突然厉声大喝了一声:“不要以为你没读过诗书就可以胡言乱语,造反是要杀头的!”

    朱舜知道王承恩这是在帮他开脱,继续说道:“请皇上明示。”

    崇祯瞧见朱舜的表情这么认真,还以为他这是要逼宗藩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