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日月-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览怼N抑溃砝氏胱龅氖旅挥兴崂沟米。舶ㄎ易约骸T墩髅晒诺哪康氖俏舜蚧髀澹蚧髀宓哪康氖俏吮ǔ穑诵砝识现傅氖难浴K裕彝对蕹善薄!
没有人再说一句话,张国栋开口说道:“如果没有人再要言,我们投票吧。”
穿越大会最终以微弱多数决定了可以远征蒙古,但进军新加坡也要同时进行。另外,根据周磊和王谦祥的要求,榆林湾又向大同和宣府派去了2个自己人。对外联处处长范秋明被派到了大同,另外一个是广州办事处主任刘军,被派往了宣府镇。广州办事处主任由钱彬肃接任。
周磊的榆林堡终于落成了,这座城堡花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它成了整个宣府镇最坚固的堡垒。
耿瑞带着人已经将矿井和冶铁炉建了起来,现在就等着王谦祥那边送来煤炭就可以开工了。
刘军的到来让周磊兴奋异常,尤其刘军原先就是海军6战队的人,这让两个人有了更多的话题。
周磊和刘军站在新城堡的城墙上饶有兴趣的俯视着下面。
整个城堡被两条垂直的街道划分成了四个区域,正中央是一块空地,这是周磊设计的中央广场。兵营在西南角占据了最大的一块区域,所有的住宅被建在了西北角,一百多间土屋虽然很简陋,但是整齐划一。各地的流民66续续的招来了三四百人,全部都被安置在了土屋里,目前正在由榆林军的战士带领着开荒屯田。周磊通过管鸣珂又买了一批农具和将近一百条耕牛,现在开荒的度快了很多,大约有一千多亩地已经被开垦出来。
祠堂、粮仓等公共设施被安置在了东北方向,并且还搭建了一个戏台。榆林堡建成的时候,周磊从宣府镇请了一个戏班大唱了三天,可惜绝大部分的榆林军听不懂北方的地方戏。剩下的东南一块地方目前周磊还没有想好用来做什么,先堆放了一些乱石和杂物。
“周磊。”刘军用胳膊肘捅了捅周磊,“你看那。”
周磊顺着刘军指示的方向看过去,城墙外刚刚开垦出来的农田上,李中坤正在和他的孙女牵着耕牛犁地。
“你让我看什么?”周磊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让你看的是人。”刘军笑道,“那个女孩叫什么名字?”
“你小子。”周磊转过头也笑道,“你不是憋着什么坏心眼吧,广州城那么多美女你都不稀罕,跑到这找乐子?”
“什么叫找乐子,随便问问。”
“她叫什么来着?”周磊想了想,“好像是叫李慕青,他爷爷叫李中坤,读过几天书,但一直没中科举,他们家现在就这爷孙两个人了,其他的都病故了。”
“我就是问问。”刘军笑道,“你在这报户口呢。”
“一下子跟你说清楚了,省得你一点一点的问。”周磊换了个话题,“说正经的,家里的意思是真要去远征蒙古吗?”
“对,这是穿越大会的决议。”刘军答道,“具体怎么办还要看蒋北铭他们在北ing的情况,这个事牵扯的面有点大。家里的意思是咱们先把骑兵建起来,在草原上作战,没有骑兵根本不行。”
“建立骑兵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周磊搓了搓指头,“银子,有了银子就有骑兵。”
“我这次带了一部分银子过来,孙大雷算是尽了力了,差不多把家里掏空了。”刘军左右看了看没有什么人,又压低了声音说道,“耿瑞找银矿的事怎么样了?”
“现在正在勘查。”周磊回道,“不过这事得秘密进行,不能让管鸣珂他们知道,所以进展不大。”
“要抓紧。”刘军说道,“家里现在也很困难,李福强马上也要去新加坡,王兆星的四条船去了登州,家里正在赶工新的战舰,现在到处都缺钱。”
“古云鲲不是去了登州吗?”周磊又问道,“我记得烟台那个地方不是有金矿吗,为什么不能在那里挖金子。”
“王兆星在给家里的信中提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是想先用战舰和火炮和陈应元换一块租借地。等有自己的地盘了再挖金子,古云鲲现在最重要的工作是先找石油。找石油没人管,谁也不知道找的是什么,但是要是挖金子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
“自己的问题还得自己解决。”周磊望着远方,“宣府镇这里还得靠咱们两个。”
“没事,等王谦祥的煤没问题了,咱们先卖点军火,那玩意可比肥皂、镜子来钱快多了。”
“那也得先挖出煤来。”周磊又说道,“还不知道王谦祥那边是什么情况。”
王谦祥这边的情况还算是顺利,范秋明到了大同镇之后,上上下下的打点了一番。整个大同镇,包括曹文诏都收到了榆林军送去的银子,王谦祥的行动自由度增加了不少。
范秋明和王谦祥站在一处高坡上看着下面的露天煤矿。大同左卫的煤炭储量极其的丰富,而且埋藏浅,可以直接开挖。
范秋明通过田从聘雇佣了几百人开始挖煤,当然田从聘是有好处的,每一吨煤,田从聘都要提成一两银子。随着产量的慢慢扩大,田从聘的腰包渐渐的鼓了起来,他已经连续给曹文诏打了2次报告,要坚决的把王谦祥这个财神爷留在大同左卫。
“谦祥。”范秋明问道,“田从聘那边有消息了吗?”
“有了。”王谦祥答道,“曹文诏现在已经同意咱们驻扎大同左卫了,上次我让人送了两支燧枪,曹文诏很感兴趣,他现在同意用战马来换咱们的枪炮。”
“范处长。”王谦祥答完又问道,“咱们这次卖给明军的枪炮和咱们自己的一样吗?”
“一样。”范秋明说道,“家里专门开会研究过这个问题。因为咱们要用明军来对抗满清,现在咱们不知道焘敏那边会制造出什么样的枪炮来,所以咱们不能偷工减料了。”
王谦祥没有再说什么。
“谦祥。”范秋明看到王谦祥没说话,解释道,“你是不是担心曹文诏会用咱们的枪炮来对付咱们?”
“嗯。”王谦祥老老实实的回答,“我是挺担心的,万一咱们和明朝翻脸可不太好办。”
“起码现在不会。”范秋明又说道,“许朗说的对,利益是最大的纽带。咱们现在如果能把枪炮卖给明朝政府的话,他们是不会和咱们翻脸的。”
“行了,现在说别的都没有用。”范秋明拍了拍王谦祥,“明天我把第一批煤送到周磊那边,你这边还得加紧。咱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远征蒙古了,快点把骑兵组建起来,这是咱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
“我知道,去了替我向刘军问好,很长时间没见他了,还挺想念这个当年的战友。”王谦祥说完又笑道,“我看咱们也别叫什么榆林军了,直接改煤矿工人得了。”
从大同左卫到周磊的榆林堡大约七八百里地,范秋明带着装满煤的马车队在一个排的榆林军护送下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才到达了榆林堡。
“可他妈累死我了。”范秋明在周磊的团部里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接过周磊递过来的毛巾擦了一把脸,“这次运来了3o吨煤,应该够你们用一阵子了吧。”
“先用着吧。”周磊在心里默默的算了一下,“按照耿瑞的说法,3o吨煤差不多能炼出1o吨的生铁,按照一支火铳4o斤生铁的消耗,应该能打造出15oo条枪。”
“那你们的火药怎么办?”范秋明问道。
“火药的事好解决。”刘军答道,“我们通过管鸣珂买了一些硝石和硫磺,自己搞了一些木炭,现在黑火药已经弄出来了。但是这里没有机械,目前还要靠手工打制,可能会很慢。”
“工匠呢?工匠你们找了多少?”
“我让张维庆雇了一些工匠,管鸣珂也送来了一些,不过是要付银子的。”周磊笑道,“先看看情况吧,实在不行就多招募一些流民,有技术小组把关,火枪的质量应该不会差到哪去。”
“要抓紧。”范秋明说道,“还要考虑到远征蒙古的问题。”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四章 远征蒙古
北京城里的蒋北铭等人也在商量着远征蒙古的事情。
“家里已经同意咱们远征的事了。”蒋北铭拿着刚刚从葛涛那里取回来的情报,“但是家里的意见是要咱们说动崇祯,让明军也参加这次行动。”
“这个不用家里说咱们也得这么做。”韩万涛说道,“光靠周磊和王谦祥的两个团根本不行,没有几万人是打不了蒙古人的。”
“许朗,你那边什么情况?”蒋北铭问道。
“我去找过王承恩和温体仁。”许朗答道,“他们的态度都是模棱两可,我估计他们是在揣测崇祯的意思。”
“那崇祯是什么意思?”张海问道。
“这个还真不知道。”许朗笑道,“咱们不是那么容易就见得到这位万岁爷的,不过据王承恩说,他觉得崇祯应该会支持这个想法的。”
“为什么?”韩万涛不明白为什么崇祯会支持远征。
“道理很简单,争强好胜呗。”许朗笑着解释道,“自从北铭给崇祯看了那幅世界地图,咱们已经把这个年轻的万岁爷的心理勾起来了。这次的远征是在为他开疆拓土,他能不同意吗。再说了,他爷爷的时候,三大征英名远播,他怎么着也得赶上他爷爷吧。”
“那温体仁为什么模棱两可呢?”
“温体仁考虑的恐怕是费用问题。”许朗说道,“现在的朝廷不比万历年间,任何的战争打的都是钱,崇祯没钱了。”
“这的确是个问题。”蒋北铭看了看其余三个人,“如果这次要远征,军队人数起码要几万,咱们负担榆林军还可以,但是绝对负担不起这么多的明军。”
“其实我倒是有个想法,就是不知道合适不合适。”许朗说道,“据史料的记载,现在的蒙古人口一共大约是五六十万的样子,撑死不会过1oo万。咱们这次远征的目的是要阻止蒙古和满清的联合,最不济也要消耗掉他的实力。而蒙古的实力其实就是人口,所以我想咱们能不能来一次扫荡。”
“你想怎么扫荡?”张海问道,“不会也是三光吧?”
“不用三光,两光就行。”许朗笑道,“抢光,烧光,把所有的蒙古人全迁回到内6来,控制住他们。”
“你这个办法不行。”蒋北铭摇了摇头,“虽然说同化他们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就目前而言,不切合实际。先别说咱们几万人的军队根本控制不住所有的蒙古人,就算你把他们强行迁回来,怎么安置也是一个大麻烦。如果安置不好,一旦这些蒙古人作乱,那可就等于是给自己找麻烦了。”
“那怎么办?”许朗让蒋北铭说的没主意了,“要是这个办法不行的话,总不能真的屠城吧,咱们谁都干不出来这样的事。”
“最好的方法还是拉拢他们。”蒋北铭说道,“最少也要让蒙古人保持中立,不要倒向皇太极。”
“这都是后话,你们扯这么远有什么用。”韩万涛不满意了,“咱们还是先商量一下怎么解决这次远征的费用吧。”
“如果不能把蒙古人迁回到内6,那么咱们移民蒙古怎么样?”张海提了个建议,“几万军队可以在蒙古实行屯田,或者招募一批愿意去蒙古的人,反正大草原上有的是地方。”
“你这个建议也不行。”蒋北铭又给否决了,“知道为什么中原王朝几千年都要修长城吗,咱们是农耕民族,对不能耕种的土地是没有兴趣的。你就是白送土地也不会有人愿意去那么遥远而且寒冷的地方。”
“许朗,你怎么不说话了。”韩万涛问道,“你平时不是鬼点子最多吗?”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许朗抬起头说道,“咱们现在只考虑到了在军事上怎么对抗满清,但是咱们忘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战场也可以打垮他。”
“还有一个战场?什么战场?”蒋北铭等人一起问道,“你说的是谍报方面?”
“不,不是谍报,是经济,咱们要是能打垮满清的经济,那就事半功倍了。”
“许朗,来,让我瞧瞧你的脑袋是怎么长的。”张海搬起了许朗的脸,“咱们说的是蒙古问题,你好家伙,直接跳到了满清上面。”
“这不都是一回事吗。”许朗拿开了张海的手,“咱们远征蒙古不就是为了打垮满清吗?”
“既然你说到经济问题了。”蒋北铭若有所思的问道,“许朗,你再想想,咱们这次远征蒙古能不能让明朝政府有钱赚。如果能赚钱而不是花钱,那么可能明朝会答应这次的远征。”
“赚钱?怎么赚钱?”韩万涛先问道,“要想赚钱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抢,要么做生意。但是你看见过谁拿着刀枪和别人做生意的?”
“也不是没有。”许朗说道,“184o年的鸦片战争不就是英国人拿着刀枪来和大清朝做的生意吗?”
“你的意思是咱们要去和蒙古人做生意吗?”张海又问道。
“对。”许朗答道,“6老原先讲明清历史的时候你们都听过俺答封贡。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而对明朝的好处是明朝北边,的确上百年不用兵革。但是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断了相互贸易,蒙古的势力迅衰退下去,这才让皇太极有机可乘。”
“可是要是重开贸易的话恐怕不那么容易。”蒋北铭说道,“咱们到北京这段日子也接触了不少大明的官员,真正能支持和蒙古人交好的没几个,而且现在崇祯对蒙古的政策也是颠三倒四,这才导致了蒙古最后倾向于皇太极。”
“正因为如此,所以咱们才要抓紧时间争取。”许朗解释道,“自从努尔哈赤开始,满清就对蒙古各部落拉拢瓦解。林丹汗死了以后,皇太极更是威逼利诱。如果咱们现在还不给蒙古人一点好处的话,那么就等于把蒙古拱手相让给皇太极了。”
“可就算是做生意能赚银子那也得有个周期啊。”韩万涛想起了自己上辈子做生意的经验,“咱们现在需要的是前期投资,谁能出这份钱?”
“有人能出。”许朗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
“谁能出?”众人齐声问道,还居然真的有出钱的?
“晋商。”
晋商的历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则天的父亲武士貜。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的就是凭借当时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
到了明末,一些山西商人即以张家口为基地往返关内外,从事贩贸活动,为满族政权输送物资,甚至传递文书情报。据清实录载,天命三年1618,时有山东、山西、河东、河西、苏杭等处在抚顺贸易者16人,努尔哈赤“皆厚给资费,书七大恨之言,付之遣还”。山西商人在关内外的贸易活动,对后金政权在物资上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后金政权对于山西商人也给予礼遇和重视。山西商人对清统治者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起到了配合作用。
后金崇德三年1637,皇太极曾命满族贵族带领1oo名内地汉族商贾,携带货物到归化城贸易。清兵入关,军费支出猛增,财政十分困难,对此,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曾建言:“山东乃粮运之道,山西乃商贾之途,急宜招抚,若二省兵民归我版图,则财赋有出,国用不匮矣。”因此,后金政权对山西商人多采用招抚政策。
顺治初年,清政府将山西旅蒙富商范永斗召为内务府皇商,人在内务府,赐产张家口,受朝廷委托,往来关内外,岁输皮币内府。清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及历朝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大都得到过山西商人的财力资助。
许朗简单的介绍了一些晋商的情况,张海第一个叫道:“既然你知道晋商现在在为皇太极传递情报,那你怎么还敢用他们,不怕他们把咱们卖了吗?”
“这个没什么好怕的。”许朗说道,“商人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谁能让他们赚钱,他们就投靠谁。我们几千年来一直都是重农抑商,这才造就了商人地位的底下。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人利用起来,利用他们的资本,那么一来银子的事就好解决,二来也可以把他们拉拢过来。诸位,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对于任何的中立势力,你不去拉拢,满清就会去。我们与其把他们推到满清那一边,为什么就不能为我所用呢?”
“你说的这些是这么个道理,不过咱们还是再找找温体仁吧。”蒋北铭最后说道,“看看大明朝廷到底能出多少钱,能派出多少军队,听听他们的意思,咱们再好好筹划一下。”
温体仁在自家的客厅里接待了蒋北铭和许朗两个人。
“两位辛苦了。”温体仁笑着看着两个人,“这些时日两位一心为万岁爷训练神机营着实的不容易,朝廷上下对你们都有不错的评价。”
“下官没什么辛苦。”蒋北铭先客气了一句,“这些还都依赖温阁老的照顾。”
“蒋将军言重了,老夫没什么照顾,还是你们自己的本事。”
“温阁老。”许朗觉得还是开门见山的好,温体仁打太极的功夫恐怕在整个大明朝廷是数一数二的,“下官此次来是想请教温阁老,对远征蒙古的事情朝廷有什么意见?”
“这个问题嘛。”温体仁眯起了眼睛,“我们内阁同司礼监也商量过,恐怕很难。现在咱们的银子都花在了辽东和九边重镇,要想去蒙古,银子不好办啊。”
“可是阁老。”许朗说道,“逆金皇太极已经数次征伐蒙古各部,现在蒙古只剩下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等几个部族还没有归附逆金。如果咱们不行动,让皇太极征服了整个蒙古,我大明朝北方就会全部被逆金所控制。”
“许千户,你说的这个问题老夫也曾想过。”温体仁又眯起了眼睛,“但还是银子,银子不好办啊。”
蒋北铭看了看温体仁:“阁老,如果我们远征蒙古能赚到银子呢?”
“赚银子?”温体仁的眼睛睁开了,“蒋将军,历来作战都是花银子的,不知道蒋将军能用什么办法来赚银子。”
“呵呵,阁老。”蒋北铭笑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咱们同蒙古人重开互市如何?”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五章 晋商
“和蒙古人重开互市?”温体仁又眯上了眼睛,“蒋将军,此事非同小可,恐怕朝堂之上又要有一番争论。”
“还有。”温体仁提了一个和韩万涛同样的问题,“即便万岁应允和蒙古人重开互市,那么远征蒙古的银子还是没有着落。”
“阁老不要担忧。”蒋北铭笑道,“银子的问题下官已经想到解决的办法了。”
“你们能解决?”温体仁不太相信蒋北铭的话,“你们有这么多银子吗?”
“阁老抬举下官了。”蒋北铭答道,“下官哪能拿出这么多的银子,不过有人能拿得出来,但这事还需要阁老同意。”
蒋北铭简单的说了一下同许朗等人商量的计划,让晋商捐银子。当然这种捐助不是白捐的,要给这些商人一定的好处。蒋北铭的意思是朝廷方面要给与嘉奖,甚至可以赐予功名;具体操作方面,朝廷可以允许这些商人组建私人武装和商队,跟随大军远征蒙古,并且允许他们在蒙古筑城贸易,甚至要默许他们的劫掠。
温体仁听完了蒋北铭的解释沉默不语,良久才说道:“这些人能靠得住吗?”
“靠不靠得住还不是阁老您一句话的事吗?”蒋北铭答道,“只要朝廷能够给他们好处,他们是不会有什么异心的。”
“这样吧,老夫还要和司礼监商量一下,还得听一听万岁爷的意思。”温体仁端起了茶杯,“请。”
“王承恩,你们司礼监是什么意思?”崇祯拿着内阁的奏折问道。
“回主子。”王承恩答道,“司礼监的意思是赞同内阁的意见,让晋商捐助这件事可以让曹文诏去具体做。咱们的人传回来的消息,榆林湾的人到现在还没发现有什么异常,既然他们想去征服蒙古,那就让他们去。要是真的能干成了,一来可以将他们的兵力再分散一些,二来对咱们朝廷也是有好处的。”
“可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啊。”崇祯还是有一丝的疑虑。
“主子,奴才同温阁老商议过了。”王承恩说道,“这次榆林军没有多少人,充其量就是大同和宣府的2000人。咱们从京师和当地再抽调一批军队,主帅由咱们的人去担任,主子再派一个得力的监军,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既是如此。”崇祯想了想,“那就批红吧。”
组建远征军的消息被快速的传递到了大同和宣府。崇祯毫不吝啬赏赐的功名,本来崇祯朝吏部大行监生加纳事例,如同卖官鬻爵,甚至明文规定恩贡和岁贡生“加纳运副、运判、州判”。比如“恩、岁贡加运副银一千二百两,准贡加银一千三百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