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风华-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佶苦笑一下,叹了口气。

    今日之事,应该到此为止了。

    但就在这时,却见得大殿一隅,有人上前道:“臣太子右庶子耿南仲,弹劾周铨恣意妄为,恃功而骄,指使家丁殴打官差。”

    他说的就是李宝接应周母时将看守桥梁的乡勇打倒之事,换在以前,这是罪名,但现在他提起,却是提醒赵佶,既然皇城司里有这么多狗皮倒灶的事情,甚至牵涉到了皇储之争,那么其迫害周铨,致使周铨不得不将母亲接走的事情,也该揭过了。

    从原来的谋逆,到恃功而骄,这罪名差得有点大。

    就是赵佶也没有想到,此时将周铨之事公开出来的会是耿南仲,他可是知道,自己的长子一点都不喜欢周铨,背地里还不只一次劝谏,说周铨以方伎小术媚惑天子,并无仁义大道可言,乃是浮佞之臣,不可重用。

    赵佶心中微微一凛:莫非太子现在改弦易张,与周铨勾搭上了?

    以太子的名份号召力,加上周铨的财力,赵楷根本不会是对手。

    他看了太子赵桓一眼,发觉长子也是满面错愕之色,显然对耿南仲这一手没有准备。赵佶顿时大悟,双方并没有勾结在一起,但面对赵楷这个共同的敌人,倒是可能走到一处。

    耿南仲此举,就是替太子市恩,只要周铨感激了,双方此前的一点点过节,自然可以揭过。

    相对而言,耿南仲比起嘉王身边那些人靠谱得多……

    赵佶略一犹豫,却见蔡京这老头儿慢悠悠从袖中拿出一封奏章:“老臣这里,有东海制置使周铨的一份奏章,他托臣转奏,只是老臣有些犹豫,因为其中文辞,颇有邀功请爵之意。”

    那份奏章与周铨关系不大,其实是董长青炮制出来的。

    周铨用人不疑,既然安排董长青处理京中事务,便将相应的权力交给了他,其中就包括在危急之时代替周铨写奏章。

    “哦,周铨有什么话说?”赵佶心里生出一丝厌意,今日这一切,若不是周铨的布局,那就出了鬼了。

    “他说辽国、金国和高丽,皆出兵于日本,如今已在日本攻城掠地,因为事情紧急,他在外来不及上奏,因此先已出兵,夺占一地,名为下关,其位置险要,辽金与高丽之船,尽从此过,也就是说,辽、金与高丽在日本之咽喉,已经为其扼住。加上日本,他一举扼住四国要害,功劳甚大,向官家请求封爵东海县侯。”

    赵佶听得此语,险些气乐了,但旋即他眉目一凝:辽金与高丽都出兵日本了!

    此前为大宋要不要出兵日本之事,朝堂之上就有过争执,大伙的结论是,日本擅自破坏两国间的贸易秩序,骄横不知尊卑,当伐之。

    实际上是为了扩大对日本的商品输出,掠夺日本的金银和铜矿。

    这是半资本化了的大宋上下集体意志,就是赵佶本人也无法阻挡。而且他也希望靠劫掠日本,为伐辽做好准备。

    只是大宋如此国力,尚且未曾准备好,那边被金国打得半残的辽国、野蛮人才建立没几年的金国、根本没有存在感的高丽三国,就已经抢先动手了。

    “此事可真,辽与高丽倒还罢了,据闻金国人方建国不久,此前尚是茹毛饮血,如何就能远征日本了?”赵佶问道。

    “金国乃女真人所建,近百年前,女真诸部,便已曾远征过日本,劫掠数千人为奴而还。自高丽去日本,不过一衣带水,船昼发夕至,高丽国弱,不能阻金国,故此使其得逞。”蔡京说到这,眉宇微微一抬:“此事皇城司未曾报禀陛下么?”

    赵佶顿时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而满朝文武则是吸了口气:不愧是蔡太师,这一记神补刀,莫说皇城司,就是赵楷,也要为此吃挂落了。

    真正和国家大政有关的消息没有打听到,却尽盯着大臣们内院使劲,皇城司的存在意义,实在是有限!

    “依卿之意,周铨此言是否为真?”赵佶面无表情地道。

    “老臣之见,官家当遣使者,前去调停诸国,令其不得妄动刀兵,以免民生被害――若周铨所言是真,区区一东海县侯之爵,难酬其功,便是郡侯、郡伯,亦不为过!”

    众人都知道,若周铨说的是真的,他占据下关之举,让大宋在接下来的调停谈判中处于极为优势的位置,大宋甚至可能不需要调动大军,就能从日本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如此大功,封王都可,何况县侯

    关键是,这边皇城司要说人家谋逆,那边人家在为国拼命立功!

    此时蔡京说出此事,当真是大师级高手的神补刀,可以说,皇城司至少十年都别想再抬头了!(未完待续。)
………………………………

三六三、大戏余声

    就是赵佶也顾不得皇城司了。

    他现在是食髓知味,俗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在过了几年一边呼呼呼打胜仗,一边还可以大手大脚有钱花的日子后,让他再勒紧裤带去过数米粒的日子,他是绝对不干的。

    “此事关系重大,遣谁人为使比较好?”赵佶神情一动问道。

    “当由圣裁!”蔡京道。

    脸打过了,该给枣子了,这种事情,当然是赵佶自己决定,毕竟到周铨那里可是有大好处的。

    赵佶若有所思,从今天登闻鼓响就一直不顺的心情,终于好过了一些。不过关于这个使者的身份,他有一个打算,因此也就没有急着说出来。

    “使者人选待朕稍后再决定吧……诸位有事再奏,无事退朝。”他开口道。

    终于等到这一句话了!

    众人当然不愿意节外生枝,这一战看上去是太学生对上皇城司,背地里是周铨顶上嘉王赵楷,但本质上,却是臣权与君权发生了矛盾。赵佶想要强化君权,以特务机构来监视群臣,而群臣则希望限制君权,将这个群臣难以影响的特务机构控制在官僚系统之中。

    再看深一些,则是新兴的资本化贵族对皇权的一次轻微挑战,除了被当枪使的李纲、陈东、陈朝老等人外,在他们背后真正迫使赵佶与赵楷让步的,其实是包括部分宗室、外戚和蔡京这样朝堂大佬在内的新贵族。他们涉足工商业,即使不直接参与,也在为工商业提供原料,急切需要在大宋之外打开新的市场,而这又离不开周铨。

    因为不关系到皇权根本,又有蔡京这等极善于处理君臣关系的大家在,所以这次以皇权的稍稍退让告终。谁若是再节外生枝,闹得赵佶翻脸不认了,那可就前功尽弃。

    至于如何处置陈东与陈朝老二人,赵佶没有说,他越是不说,底下人就越明白,这二人极有可能要被夺去功名,发回原籍安置。

    大伙也都乐得装糊涂,这两家伙的利用价值已经完了,没有任何人会关注他们。

    陈东与陈朝老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如此,眼见朝会要散,二人犹豫着是不是也该走,这时已经有殿上武士上来,将他们夹住,嘴也捂上,直接拖了下去。

    死当然不会,但吃点苦头却是难免。

    陈朝老此前经历过数次政争,更有经验些,因此他一声不吭,虽然挨了两下,却没有吃太多苦头。陈东不懂,他刚才还意气风发,将一个亲王拖下马来狂喷一顿,此时正踌躇满志,因此拼命挣扎,结果吃的苦头就更大了些。

    被拖出了大殿,拖到偏殿中,有个他们不认识的太监行了过来,冷声道:“今日之事已毕,你们回去好生好抚好学子,勿要再多生事,否则的话,朝廷国法,就为尔等所设!”

    陈东被放开后,正咧嘴呼痛,听得太监这样说,他大怒地吐了口唾沫:“呸,便是你这等阉竖在侧,引进奸贼,才令天子受到蒙蔽,你还敢和我说国法?”

    那太监也是大怒,指着陈东正要喝令卫士痛殴,陈朝老见势不妙,在旁道:“今日我等可是面折亲王,你这个太监若是胆敢无礼,小心我们再去敲一回登闻鼓!”

    那太监到嘴的喝令顿时被堵了回去。

    这可不是太监权势倾天的唐朝,也不是后来太监掌握了特务机构的明朝,虽然童贯、梁师成等都手握重权,但那是他们个人,而不是太监这个群体。

    因此那太监恨恨地道:“且看你三人下场!”

    一直没有存在感的另一名太学生满心都是幽怨:出风头的事情,都让陈东陈朝老二人做了,自己连名字都没有露一下,可为何被人记恨,就有自己?

    众人散朝之后,蔡京却故意留到了最后。

    如他所料,他还没有出宫,便有一位内侍从后边追上来:“官家召太师前往延福宫。”

    已经换了一身便服的赵佶,背着手在转着圈子,蔡京来了之后也不赐座,算是表达自己的不满:“太师觉得,周铨是否真无反意?”

    这不是正式朝会,而是私下里谈话,因此话语可以直接一些。蔡京恭敬地一弯腰:“前几日,周铨遣其使者来见老臣时,使者说了一句话,老臣愿转述于陛下。”

    “哦?”

    “狄丘无城,东海无主。”

    这一句话董长青说给蔡京听时,蔡京就非常欣赏,觉得这句话说到关键了。

    赵佶默然一会儿:“此言是何意思?”

    “官家所虑者,乃是周铨私藏利器,故此怀疑他有不轨之心,但这天下大势,岂是一两件利器能左右?若他试图谋逆,有几件事情不得不虑,要粮草,要铁器兵甲。能为周铨父子提供铁器兵甲者,唯狄丘而矣,但狄丘并无城墙,又无险可守,官家若有疑心,一纸调令,将周傥调离利国监,另委他人为知监就是。若是周傥不肯去职,那就是他父子有反心,相反,若周傥愿意去职,陛下何必吝啬一个东海侯呢?”

    说到这,蔡京又笑了一下:“大理段氏,于我大宋,何功之有,陛下都以郡王封赏,周氏父子经营狄丘,我大宋钢铁产量已增数倍,水泥产量更是年年翻高,国库充盈,丰亨豫大之状,自古未有。臣得逢盛世,见明君用能臣,外能开疆,内可富民,老臣这般庸碌无能之辈,亦可因人成功,实在是幸甚,幸甚!”

    赵佶听了他这样说,嘴角总算往上弯了弯。

    确实,目前大宋的局面前所未有的好,这一切,都和周铨有关。周铨与其父周傥,只用了七八年时间,就让大宋的钢铁产量水泥产量翻着跟头向上长。

    这对父子,功不可没。若真无反心,封爵王侯,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若去周傥知利国监之职,当另任何职为好?”赵佶又问道。

    “暂时不宜重返京师,以老臣之见,可以工部侍郎提举京东西路常平公事,驻地便在应天府。”

    蔡京这个主意出得好!

    至少赵佶是这样认为的,周傥虽然爵位颇高,但品秩并不高,现在拜为工部侍郎,那可是从三品的高官,可以说跻身于朝廷中品秩最高的行列之中了。而提举京东西路常平公事之职,主管一路通货有无、物价平抑、工坊矿场桥梁渡口水利堤坝等等诸多杂事,却不直接管理民政,手中也没有兵权。

    可以说,这个建议既顾及了赵佶的担忧,又不致于让周傥觉得皇帝对他太苛刻。

    “非是太师,不能出此策也。”赵佶叹了口气,和蔡京相比,王黼还是太嫩了,自己想要以王黼取代蔡京,似乎还得再过两年。

    “这是周傥,周铨那边,也须另有表示。”蔡京提醒道。

    “朕晓得,只不过,卿以为遣何人为使合适?”赵佶又回到了朝堂上他问而蔡京不答的那个问题。

    蔡京仍然拒绝回答,赵佶催促了几回,他才勉强道:“非陛下亲近之人,不可为此使,一是显陛下诚意,二是安周铨之心。此前周铨私接其母,必是有人做得过度,令其不安了。”

    赵佶哼了一声,说来说去,就是皇城司那帮子废物,收买监督之事做得太过粗糙。

    他盘算了一下,蔡京所说的亲近之人,他自己年迈,显然不能为使者,王黼与周铨不合,也不能为使者,童贯不在京中,梁师成脱身不得……这么算来,可堪为使者的,只有蔡攸了。

    “令郎如何?”他问道。

    “犬子不行,以其为使,不能显官家亲近。”蔡京道。

    “朕左右之人,怎么还不显亲近……哦,朕明白了!”赵佶念叨了一遍,突然大悟。

    谁是他亲近之人?

    此前他想的是身边的近臣们,但若是身边近臣合适,蔡京为什么不直说?

    因为蔡京真正推荐的,不是这些近臣,而是皇子!

    再亲近的近臣,哪里比得上皇帝的至亲骨肉来得合适。只不过大宋皇子,等闲不得出京,至少赵佶自己的记忆里,在真宗皇帝之后,似乎就不曾有过。

    这是一个机会!

    赵佶明白了蔡京的意思,被派出去的人,当然不会是太子,太子为国本,不能出京,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赵楷。蔡京的意思,就是让赵楷为使者,事情是赵楷惹出来的,最后由赵楷收尾。若是赵楷做得漂亮,周铨与他关系由冷转好,那么赵佶再想改易太子,外边就有一强援。

    相反,若是赵楷做得差了,错过这机会,周铨彻底支持太子,那么也就怨不得赵佶不改换太子了。

    从一个政客的角度来看,蔡京这一手没有什么错,但赵佶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心中终究有些不忍。

    他还是希望,无论自己是否改易太子,赵桓与赵楷兄弟关系能够和睦,至少不要酝酿出兄弟相残的惨剧。

    这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想了好一会儿,赵佶也没有下定决心,见蔡京似乎有些倦意,他只能先将蔡京放出,让他回府休息。

    独自犹豫了一会儿,赵佶终于有了一个决定。

    “召嘉王来此。”他向内侍吩咐道,末了,他还补充了一句:“只召嘉王一人。”(未完待续。)
………………………………

三六四、日本局势之变与环球航行计划

    四艘大船停泊在海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胡静水每天一大早就会来到码头边上,远远望着这四艘大船,而且他一望就是望个一整天。

    他实在是太喜欢船了,好船成痴,特别是象在海州见到的这些船,无论是外在造型,还是它们的性能,都完全符合他心中最好的船形象。

    只不过他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人的监视之下。

    四艘装配大炮的战船,是周铨手中最大的秘密,哪怕现在大炮的消息彻底泄露,也仍然执行最高级别的保密措施。胡静水这样整天绕着船打转,有几次还试图混进军用码头,想要就近观察,如何会不被注意。

    只不过另有原因在,所以才暂时没有处理他罢了。

    胡静水看得如痴如醉的时候,一个人悄然出现在他身后,轻咳了一声。

    但是胡静水没有什么反应。

    那人有些无奈,在胡静水肩上拍了拍:“这位胡先生。”

    “啊。”

    胡静水这才回过神来,他不解地望了那人一眼:“有何事?”

    “你不是要拜会周制置么,如今周制置有空,请你前去相见。”

    胡静水顿时跳了起来,眉开眼笑地道:“太好了,太好了,终于有机会买得这船了!”

    来告知他消息的人悄悄白了他一眼,炮舰岂是那么好买的,且不说造价更胜过一般商船,如今船场也绝对不外售。

    胡静水跟着那人七绕八转,没多久终于看到了周铨。周铨先是歉意的一笑,然后道:“胡先生有大理国王的介绍信,原本该早见的,但是近几日事务繁忙,一直不得空余,还见胡先生见谅。”

    周铨并不是在说客气话,这段时间,他确实忙得不停。

    虽然还未收到京师那边的最终消息,但有关太学生对上皇城司的情况,董长青已遣人来报了。听得董长青为了洗脱他的罪名,在京城中挑起如此重大的政治风暴,周铨当时都呆了。不过仔细想想,让赵佶对他个人的怀疑,变成皇权与臣权之间的冲突,倒是一个破局的好办法,这样一来,他就不是孤身一人对上皇权。

    但真正让周铨这几天忙碌的,是来自日本的消息。

    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辽、高丽还有金三国,在日本终于真正联手,三国在熊野迎击日本朝廷派出的大军。辽国动用的兵力只有一千人,但有一万日本仆从军,高丽动用军力五千人,外加五千日本仆从军,金国动用兵力两千人,还有四千日本仆从军,这样三国总共凑出了两万七千军队。

    日本朝廷派出的军力是两万有余,加上地方豪族派来的援军,一共三万九千人。双方在熊野大战中,最初是辽与高丽联军和日本人对上,战局僵持,毕竟此时日本的战术战法还极为简单,而辽与高丽人凭险坚守,日本无力攻坚。后来日本一支部队试图从山道入岛根,却被不知何处而来的“山贼”所阻,其迂回攻击的意图没有实现,而金国的援军在东海商会的默许之下,突袭吴浦,威胁日军补给与后路。

    这等情形之下,那些前来支援的豪族首先动摇,紧接着,在战前私自离军赶往日本关东地区的源为义,打着“勤王”的旗号,召集两万余关东武士、民兵,进军东海道,扬言要入平安京,得知消息之后,日军整个崩溃,在退逃途中,平忠盛掌握军权,带着一万余人逃回仓敷,其余全军尽皆覆灭。

    此时日本已经顾不得诸国入侵之事,白河法皇与藤原忠实的矛盾,在内忧外患下彻底暴发出来。而藤原忠实因为有源为义为外援,不象历史上那乖乖接受被解职的命令,相反,指责院政所的诸人乃是佞臣,法皇所倚重的北面武士是乱党,他以“退位法皇当出家,不得干令朝政”、“还政于当今天皇”为名,召源为义入京。

    面对此局,白河法皇有些慌了,这老头玩女人厉害,搞阴谋也厉害,但是面对真刀实枪就没有那么厉害了。原本他可以倚仗的北面武士,如今都在外作战,不是在与三国的战斗中伤亡,就是给平忠盛笼络过去,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逃离平安京,赶往仓敷,与平忠盛会合。

    这消息传来时,周铨都有些惊奇。

    虽然整个日本政局的变动,也有他推动的结果,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原本以为要等到战局大定之后才会出现的日本分裂局面,竟然提前了。

    归根到底,是周铨低估了此时日本面临的社会危机。

    这些年来的走私极大地打击了日本的小农经济,原本数量就不多的自耕农和城市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他们成为山贼盗匪的同时,也成了廉价的农兵来源,而为了争夺商业利益的控制权,日本皇族与公卿的矛盾激化,地方上的豪族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制约。

    内部矛盾加上三国入侵这外因,整个日本的大动荡不可避免。

    在这过程中,一件小事,周铨没有放在心上,从日本传来的情报中,将这件小事也放在微不足道的地方附带了一句。

    在日本鸟取县,东大寺与平氏争夺极为激烈的这一片群山中,一个自称侯秀吉的日本人,自夸得到了大宋东海商会的支持,聚集一群农民、野僧、破产手工业者,还有熊野之战中溃败的部分军士,自立政权,扬言要推翻日本的“三座大山”,在其背后,真正的支持者,是在该地极有影响力的东大寺。

    虽然知道分析未必可靠,接到这些情报之后,周铨还是带着自己的小团队,进行推演,预测日本的局势走向。他们得到的结果很有意思,日本将会面临一场类似于中国东汉末年的大分裂,地方豪强将会真正控制权力,而皇族、公卿的时代将会结束。

    保守地估计,也会发生日本的关东、关西对峙局面,至于四国、九州二岛,极有可能在外国势力的扶植下,形成半**的政权。

    总之,周铨分裂日本的计划,似乎要提前实现了。

    如何让华夏在这场分割盛宴中获取最大的好处?

    周铨的目光不免再度投向了南面。

    流求甚好,但不能让日本人去,那里离大陆近,还是由华夏本土之民开发比较让人放心。如今被称为蒲哩噜的吕宋一带,却适合大量驱使日本人为农奴、矿奴,进行开垦拓殖。

    那一带,也盛产黄金和铜矿,若是能开发得出来,有日本、流求、蒲哩噜三地的产出,哪怕不去美洲,也有足够的贵金属,支撑华夏完成产业革命和第一轮海外扩张。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周铨才会抽出时间来见这胡静水。

    他看了此人的资料,乃是广西钦州的一位海商,曾经跑过石塘航路,到过蒲哩噜。只因经营不善,连折了三艘船,如今境地颇窘,但在广西当地还是有些门路,才能与大理王室交好。

    段和誉上回朝贡回国,在钦州时见了这胡静水一面,被他说动,于是写了封书信,将他介绍给周铨,同时还附有资助他的八十两黄金。

    两人寒喧已毕,胡静水很直接地说道:“小人此前求见制置,是为了购船一事,小人知道制置这边有一种新船,名为剪式飞船,如今尚不对外售,小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