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风华-第1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纲点了点头,再次瞄了赵佶身边之人一眼,然后沉声道:“此事原本并不难查,朝中大臣,官家身边心腹,皆能看出其事当与东海郡公无关,但是,臣在查案之时,却发现一件事情,不能不禀报给陛下。”
赵佶听得此语,神情转为肃然,他隐约感觉到李纲的指责之意,再回头想想,当时自己认为是周铨所为时,确实,身边竟然无一人来劝,若不是茂德帝姬开了口,只怕怒火攻心的自己,当真要下旨宣布周铨为叛逆。
那样的话,朝廷与周铨的关系,就真正破裂,正合了辽贼、夏贼的心意。
“既知罪人是谁,如今当抓紧时间惩处,不可令罪人长期逍遥法外!”不等李纲继续说,赵佶身边,他方才屡屡注视之人开口说道。
李纲直视其人:“臣有不解,为何臣办案之时,郓王殿下要遣人送礼给臣,令臣将案情往周铨身上引!”
此语一出,赵楷面色灰败,眼中恨意滔天!(未完待续。)
………………………………
四三七、身居高位,恐不免责
李纲说出此话之后,还从袖中抽出一张帛布,将之呈了上去,梁师成望了望左右,然后亲自来此,接过帛布。
上面是长长的礼单,不仅标注了礼物名称,还有送礼者是谁,何时相送,送礼者目的如何。
别的各有不同,唯独送礼者的目的,却都出奇的一致。
“火烧艮岳之事,大逆不道,非周铨不可为也。”
“周铨此人,跋扈狂妄,火烧艮岳,非此谁何!”
“王莽礼贤下士日,孟德握发迎客时,李少卿勿要为周铨假相所惑,使其脱罪”
赵佶端着帛的手轻轻颤抖起来。
“臣从未发觉,东海郡公竟然是如此罪恶之人。”李纲板着脸,一字一句地道:“依臣之意,这帛上诸公既然如此确定,东海郡公便是纵火之事幕后真凶,当彻查之此,先自与东海郡公往来密切、联手开办东海商会者起!”
这上面的名字及其所属势力,倒有一半,都与东海商会有关,若是彻查东海商会,也就是要查这些人了。
“哈哈哈!”
赵佶此时当真是惊怒交加,他颤抖着手,看到最下边:“以少卿之才,穷治周铨之罪,令其伏法,则政事堂中,必有少卿位置也郓王赵楷之使,郓王,你有何话可说?”
赵楷瑟瑟发抖。
此事他当然知道,他深恨周铨,总觉得此次北伐失利,乃是周铨捣乱的结果,这破坏了他成为皇储的计划,故此想要报复。
而且他也希望将众人的注意焦点,从北伐失利转到周铨身上来,若是真能归罪于周铨,那么身为兵马大元帅,他身上背负的北伐失利责任就会小许多。
因奸贼作祟致使北伐失利和因为指挥失当致使北伐失利,两者意义完全不同。为此,赵楷派出自己的亲信,前去游说李纲,并暗示将来会让李纲进政事堂,成为宰执中的一员。
但赵楷根本不清楚自己的亲信在外是一副什么嘴脸。
为了能够“说服”李纲,他派出的亲信,可是威逼利诱,几乎将所有手段都施展出来,迫使李纲“收下”他的礼物。
甚至那亲信还直接说了,要将李纲送入政事堂,将原本的暗示直说,背后的区别非常大。赵楷现在还不是皇帝,甚至连太子都不是,他有什么资格将一个大臣提拔到宰执之位?
“郓王,你可有解释?”赵佶缓缓转过脸,看着赵楷道。
赵楷跪了下去:“儿臣儿臣并未如此说啊,定然是儿臣派出之人,擅作主张,儿臣也是想要替父皇分忧,希望早些找出真相,这才为奸邪所利用”
他哭哭啼啼为自己辩解,赵佶看了之后,颇有些失望地摇了摇头:“你先回郓王府吧,将你那手下送到送给梁师成。梁师成,好生审问,看一看背后究竟是谁在指使他胆大妄为!”
梁师成应了一声,人却没有动。
他很会揣摩赵佶的心意,赵佶这样说,其实只是给赵楷一个台阶下,想来赵楷回去不久,那个使者就会被自杀了。如此,皆大欢喜,赵佶的内心深处,终究是偏向赵楷的。
只不过赵楷今后的死敌,又多了一个李纲。
有人害怕,就有人高兴,最高兴的,莫过于太子赵桓。此时他是真心觉得,自己按兵不动既不为周铨辩护也不落井下石是明智之举了。
他看着李纲的眼神满是激赏,心中甚至难得诗兴大发,想要为李纲写一首诗。但李纲并没有回看他,只是盯着赵佶,等待皇帝下一步裁决。
瑟瑟发抖的可不只是赵楷一人。
李彦便是瑟瑟发抖者之一,他的名字与李邦彦只有一字之差,但他是宫内的太内宦之一,地位虽然比不上梁师成与童贯,离杨戬却也只有一点点儿。
李纲的名单上,同样有他的名字。他望了赵楷一眼,眼中满是幽怨,之所以参与此事,还不是因为他暗中支持赵楷!
正当他恐惧之时,赵佶叹了口气,缓缓踱到屋子的一边,这里挂着一盏玻璃马灯,赵佶将灯罩掀起,把李纲献上的名单塞到了火上,片刻之后,化成一片余烬。
他苦笑道:“朕都不知道,周铨得罪的人有这么多这么说来,他倒是孤忠之臣了。”
当他烧掉布帛时,李纲的眉头就轻轻一挑,不过未曾多言,待听得他这样说,李纲开口道:“臣亦未曾想到过,官家会轻轻放过此事。”
“卿是实在人。”赵佶感慨地道:“行了,此事到此为止吧,朕实在是不想多生波折。”
“如官家所愿。”李纲道。
“都是为了国事,周铨那边,也不必多说什么了。”
“臣晓得。”
原本在瑟瑟发抖的李彦不抖了,他长舒了一口气,跪在地上的赵楷也终于敢爬起来,这宫室之中原本紧张的气氛消失了。
唯有李纲,轻轻叹了口气。
“臣请告退”他轻声说道。
“李少卿辛苦,朕都记得了,梁师成,替朕送一送李少卿。”赵佶道。
梁师成又应了一声,这一次却行动得很迅速,陪着李纲走出了宫室。当他们来到延福宫长长的御道上时,梁师成叹气道:“李少卿,家家仍本难念的经,此事李少卿当明白?”
“下官知道官家之意,不劳梁公多费唇舌,下官一定会守口如瓶。”
“好,好,李少卿虽是梗直,却也不是不知变通嘛”
二人仿佛是打哑谜一般,别人不懂他们的对话,他们自己却是心知肚明。
向李纲施加压力最多的人,都是赵楷一党,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将赵楷抬上储君之位。
然后第二多的,就是宗亲,这些人虽然只是些没有实权的闲散王公,却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对赵佶本人,颇具影响。他们一是报复周铨烧了天水商会,二则还是想着东海商会若大的家当。
不能打倒周铨,他们就无法瓜分东海商会。
第三派则是一些想拍赵佶马屁的蠢货,这些人往往只是游说,不会带礼物来,若是扳倒周铨投了赵佶之意,他们自然会跳出来争这“首倡”之功,若是不合赵佶之意,他们就会将责任全推到李纲身上来。
总而言之,这些人对于真正的纵火者都不关心,关心的只是能不能借这次**实现自己的私利。
李纲叹气摇头的便是这个,泱泱大宋,朱紫权贵尽皆如此这大宋朝廷,确实需要重新振作一番。
而要振作大宋朝廷,就必须换相!
身为宰相的蔡京,垂垂老朽,在完成了摊丁入亩、以钱纳税的改革之后,便开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正是因为他如此,朝廷百官才会蝇蝇苟苟,朝中正人缺声!
要是要让蔡京离开中枢
离开延福宫后,李纲心中转着念头,却见前方一人向自己招手。他皱着眉,却不得不跟着此人,上得路旁的一座茶楼。
招呼他的是蔡攸的一个伴当。
事实上,暗示他要将放火罪名扣在周铨头上的人里,并没有蔡攸,这让李纲觉得有些奇怪,据他所知,蔡攸如今全力支持赵楷,按理说,也该和周铨势成水火才对。
如同上回一样,除了蔡攸之外,吴敏早就在茶楼之上,见李纲进来,笑着起身行礼:“恭喜伯纪兄。”
“何喜之有?”李纲摇了摇头。
蔡攸招呼他落座,面带微笑,倒不见什么紧张:“纵火之人查出来,伯纪就是为我皇宋立了一大功听闻是侍卫中有人勾结辽贼和夏贼做的?”
李纲刚刚才向赵佶禀报,这边就得到了消息,哪怕他们的消息是从开封府得来的,也太过灵通了些。这也证明,大宋高层就是筛子,什么秘密都保不住。
“证据确凿,就是他们干的。”
“当真是大胆伯纪,你觉得官家会如何处置此事?”蔡攸说到这,看到李纲不愿意回答的模样,身体前倾,诚恳地道:“主要是,官家会如何对周铨!”
“还不是照旧。”李纲道。
蔡攸轻轻用拳头拍了一下巴掌:“一直这样,可是不行,要么就让周铨去海外,封为藩王,不许归国,要么就得限制,不可如此下去了,便是周铨本人无反心,他手下伙却想要富贵啊!”
对此,李纲深以为然。
他望着蔡攸,正色说道:“天下局势至此,公父子身居高位,恐不免责也。”
蔡攸愣住了,这还是李纲第一次如此教训他!
“太师年迈,公正当壮年,又受天子信用,乃为宣和殿大学士,理当振作精神,一扫旧弊,匡扶朝政,有所作为才是,再如此苟且下去,恐便是周铨不反,国家亦有板荡之难!”
这么大胆的话,传到言官耳中,肯定是罪名。蔡攸先是怒,然后凝神,再接着他肃然起身:“还请伯纪教我!”
“朝廷当中人才稀缺,公何不进言圣上,拔掖贤才若朝廷有贤才可主持中枢,可牧守四方,何虞周铨一人?”
蔡攸苦笑:“家父与某为此颇多争执”
蔡攸确实更忠于赵佶一些,他也想着向赵佶举荐人才,但是蔡京却害怕有人会威胁到他的相位,对于那些有才有望的人,总是想方设法贬斥打击。
听得蔡攸以此为借口,李纲目光炯炯:“既是如此,何不请老太师荣养?”
此语一出,刚才还笑嘻嘻的吴敏脸色顿时大变,就是蔡攸,也神情异样!未完待续。
………………………………
四三八、孽子
蔡京复相至今,已经过去许多年,期间也有不少人挑战他的相位,可是都被他一一化解。
就是赵佶,也有些厌倦他了,想要请他退休致仕,可是蔡京却仍然屹立不倒。他的手段奸猾,等闲人物,根本不敢提出此事,就连赵佶,也寻不着借口。
蔡攸哪怕已经与蔡京分道扬镳,可毕竟二人关系是儿子与老子,李纲直接在蔡攸面前说请蔡京退休荣养,其冲击之大,可见一斑。
蔡攸脸色变来变去,好一会儿才道:“恋栈不去,如之奈何?”
“此次北伐失利,便是一个契机。”李纲说道。
这次北伐,若论责任,身为宣抚使、副元帅的童贯明显责任最大,其次便是副宣抚使王黼与兵马大元帅的赵楷。至于蔡京本人,在开战前就屡次提出,时机并未成熟,开战之后干脆就装病不出,直到战败消息传来,才进宫收拾残局,若说这是一个契机,蔡攸实在有些不理解。
“官家需要有人背负北伐之责,童贯与王黼尚不足以塞天下之口,若不推到周铨身上,那么朝廷之内,就必须有人出来担责。太师虽然在此事上无过,但身为宰相,无功便是有过了!”
蔡攸坐正身躯,长长吸了口气,又缓缓吐了出来。
“官家只需要一个理由,而蔡公你则需要给官家这个理由!”李纲又道。
蔡攸缓缓点头,他算是彻底明白李纲之意了。
蔡京本人有没有责任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需要他有责任,朝廷需要他有责任,而蔡攸自己也需要他有责任。
此前人们陷入北伐本身,却忘了一件事情,身为执政的宰相,莫说北伐惨败,就连水旱灾害,都可以说是宰相的责任!
一念及此,蔡攸站起身,但又坐了下去。
“此时真是时机么,若是……若是家父致仕,却换了尚不如家父者,如郑居中辈?”
“此正是时机,郑居中老迈,以其上位,则不过是又一位蔡太师罢了。我观陛下心意,若是换相,必用年壮者,能与学士相抗者,不过是王黼、李邦彦等寥寥数人罢了。王黼此次败阵,其罪非小,官家不会深究童贯,不会追逼郓王,那王黼则须担待罪名。李邦彦此前为周铨吓破胆子,数度出京,耽搁了资历……”
李纲举起手指,将有可能与蔡攸竞争相位的人一一例举出来。
蔡攸微微点头,这么说来,此次北伐失败,对他来说还是好事!
当初北伐之时,他也曾试图争取副宣抚一职,只是被蔡京强烈反对,这才便宜了王黼,如今一看,还算是因祸得福了。
“学士如今要弄清楚的,就是官家是否厌了老太师,老太师虽是无过,可北伐之时,他身为宰相,称病不出,这就是过!”这一次开口的不是李纲了,而是吴敏,他兴奋至极,握紧拳头道:“老太师为国辛劳太久,以致身体不适,正合荣养!”
这一次,蔡攸再无犹豫。
他站起身,匆匆向李纲和吴敏拱了拱手,然后向着皇宫方向前去。
茶楼之上,李纲看着他的背影,向吴敏苦笑道:“离人父子,非君子所为也,你我二人,如此行事,也不知是对是错。”
“若不如此,岂不坐视朝廷就此沦落?”吴敏叹了口气:“只恐事情不顺,为了大义,便是做些离人父子的事情,又算得了什么。”
“会顺的,人心思变啊!”李纲道。
蔡攸匆匆跑到了宫中,得知他求见,赵佶郁闷的心情稍稍缓解。与这段时间憋闷的事情关系不那么大的近臣,恐怕也就是蔡攸一位了。
他当然不知道,在周铨被攻讦得最厉害之时,蔡攸其实也是跃跃欲试,但只因其子蔡行弃父去投周铨,这件事情让蔡攸大受震动,行事缓了几分,故此才避过了这场风潮。
“卿此时前来,必有所言,不知是何事啊?”此时赵佶左右,太子赵桓、郓王赵楷等,都已经离开,唯留宫女与内宦在边服侍,还叫了一群优伶,什么侏儒啊小丑啊等等,在此唱百戏取乐。
虽然很热闹,可赵佶的心情始终不愉。
“臣是来向官家认罪的。”蔡攸道。
“卿家何罪之有?”赵佶一惊。
“父之过,子当受之。臣父为相,年迈体弱,精力不济,致使国家颇多艰难,令君上忧心,此臣父之过,即为臣之罪也!”
蔡攸心思太热切了,他甚至都不怎么掩饰,但他所说话语,正合了赵佶之意!
赵佶早就对蔡京不满,身为皇帝,谁都不希望遇到一个强势的宰相,而蔡京如今为相日久,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加之他连番改革都获推行,声望亦高,让赵佶十分忌惮。
因此,他沉默了一会儿,才慢慢道:“虽是如此,可是朝廷如今,却是离不得蔡相公。”
也就是说,只要朝廷能离得蔡京,便可以将之免职了!
这是蔡攸第一次从赵佶口中得到确认,他希望蔡京去职。
蔡攸定了定神,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沉声说道:“朝廷自有法度,不因一人而存,亦不因一人而废。如今圣明在上,群贤再下,再选拔干才,则天下大治自然可期!”
见赵佶还在犹豫,蔡攸又语气沉重地道:“况且北伐失利,固然是前线将士之责,然而后方岂无过乎?宰相总理阴阳,调和上下,若是精力不济,必然误事……”
这就是将北伐失利的责任,分了很大一部分给蔡京了!
别人这样说,或许蔡京可以自辩,可现在说这话的是他儿子,就算蔡京在场,此时也唯有瞠目结舌不可应辩的结果。
赵佶对此却是极为满意,甚至可以说,这让他眼前一亮!
此前北伐失利的责任,都在童贯、王黼、赵楷等身上,可是赵佶明白,仅凭这些人,无法堵住天下悠攸之口。
原本蔡京对北伐执不赞同态度,甚至为此称病不出,责任归不到他头上,但现在不同,如蔡攸所言,总理阴阳的宰相,因身体原因不能履行职责,那就是不称职,就是有责任!
另外,就是战争债券的事情,上午时宗室们前来,说动了赵佶,可是他也明白,只要蔡京在相位上,想要真的放开手脚来做此事,几乎就不可能。
蔡京极善理财,说白了,就是善于搞钱供赵佶花。无论是宫中的奢侈生活,还是筹钱修艮岳,蔡京都出了不少力。但对于债券之事,特别是战争债券,蔡京一直不太赞同,觉得风险太大。
想到这里,赵佶关切地问道:“如今蔡相身体如何,接下来善后之事,更要花费精力,也不知他能不能撑得住。”
蔡攸闻弦歌而知雅意,他向赵佶拜了拜:“多谢官家过问,臣无它事,请告退。”
“你去吧。”赵佶挥了挥手。
蔡攸匆匆离开延福宫,上了一直等在宫前的马车,向车夫下令道:“回府……不是学士府,是太师府!”
如今他与蔡京分府别居,若不说清楚来,马车就带他回自己家了。
坐在马车上,他心情甚是激动,明白自己此行,若不成功,恐怕就会面临父亲凶猛的报复。权力之争,从无父子,到时候他若失利,别说官职,还能留在京师当个安乐翁就已经不错了。
再回忆了一遍,他深吸了口气:如今就是最好机会。
此前官家不动他父亲,因为他父亲还有大用,一方面可以稳定朝纲,另一方面可以震慑周铨。
在某种程度上,周铨就是他父亲放纵出来的结果,而他父亲又利用周铨对朝廷的威胁,稳固自己的位置。
这一次不同了,朝廷与周铨的关系将进行新的调整,事实证明他父亲对周铨的威慑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没过太久,蔡攸回到了太师府。
他有近半年时间,都没有回到府中,虽然父子已成政敌,但好歹他是这里的主人,因此仆役之流,都不敢阻拦。
“老大人在何处?”见有管家上前迎接,蔡攸开口问道。
“太师正在书房会客,大爷可需要小人通禀?”
“我去拜见一番,不需通禀。”蔡攸说完,匆匆便赶向蔡京的书房。
此时蔡京书房之中,他正笑着与客人闲聊,所聊话题,也是如今京中最热的战争债券问题。听得外边脚步声,蔡京正待相问,就见蔡攸已经到了门前。
蔡京眉头微皱,请客人稍待,向蔡攸问话道:“你今日如何得空来此?”
蔡攸却是快步入内,一把抓住了蔡京的手腕。蔡京年迈,蔡攸壮年,蔡京挣了挣,却没有挣脱。
扣住蔡京之脉,蔡攸仿佛是在诊脉一般,过了会儿问道:“大人脉势舒缓,莫非身体有不适之处?”
蔡京冷冷看了他一眼:“并无不适。”
在他目光逼视之下,蔡攸松开了手,讪讪地道:“宫中尚有事情,儿子先告退了。”
才走到门口,蔡攸忽然想到自己儿子蔡行,他翻过身,向蔡京跪下,磕了几个头,这才起身离开。
他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让客人摸不着头脑,不禁问道:“太师令郎这是……”
原本心情尚好的蔡京沉默了一会儿,才叹息道:“我做差了……你肯定是想不到的,此孽子希望老夫身体有恙而罢去相位!”
他口中如此说,心里亦是沉到了底。(未完待续。)
………………………………
四三九、避而不见
虽然春节已经过去了,可是应天府还是张灯结彩,上任不久的应天知府恭恭敬敬站在城门前,等着从西面来此的车驾。
“回禀老爷,仪仗离城只有十二里了。”
一骑快马回来,向他禀报了康王车驾目前到的位置,这位知府微松了口气:这样就好。
近来大宋颇不太平,特别是在伐辽失利之后,各地骚动,盗贼再度兴起。从京城到应天府这段,倒还算好,因为有农会的缘故,盗贼不敢接近计划中的铁路沿线,否则必然被农会群起而攻之。
“只不过这农会,究竟不是出自祖宗之法,若我当政,还是要将之罢去。”这位知府心中暗想。
如今的应天知府名为孙傅,他与周铨其实是熟人,当初作为使者,与周铨交涉接替苏迈的海州知州的便是他。
也正是凭借这交涉的“功劳”,他颇受一些人的赏识,特别是西京中那些门生帮吏盘根错节的老人的赏识,成功成为应天知府。
他成功地掩盖了自己的倾向,没有表露出自己对周铨推出的新事务的厌恶,所以朝廷认为,他能够在铁路问题上与周铨良好合作,早些将此事办妥来。
“东海郡公呢,他怎么还不来?”问完赵构等人的行踪之后,他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