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主播-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突厥法”是唐代烟花青楼间盛行的一种习俗。
妓家们少至二三人,多至十四五人结群。
随后盟誓拜为“香火兄弟”,彼此间以兄弟相称。
如果有男子与这“香火兄弟”的那位女子相好。
则香火兄弟中的其她伎家将依据那相好女子的行第对与她相好的男子施以妇人的称呼。
“兄见呼为新妇,弟见呼为嫂”。
这种颠倒的称呼方式已经够雷人了。
更要命的是,某伎家若有了真心归属的情郎。
其“香火兄弟”的伎家多要来与她这情郎做一夕之欢。
云学“突厥法”,香火兄弟间又言。
“我兄弟相怜爱,故当共新妇也”
大唐民风开放,青楼只见风俗如此。
烟花青楼行中女子大多有那么些香火兄弟,鱼幼薇也不例外。
设若李行周真要跟她好上了。
鱼花魁的那些香火兄弟便可名正言顺来分一杯羹,求一夕之欢了。
鱼幼薇说完,似笑非笑的看着李行周。
毕竟这些日子往来轻音楼不少。
况且,卫寒霜也是在青楼待过一段时间的。
这奇怪的风俗李行周自然是知道的,哈哈一笑。
“大娘子说笑了”。
这句说完,迅即转了话题,探问起那个礼部郎中的爱好来。
鱼幼薇也不再就此说什么,顺着李行周的话头儿说起了她从香火兄弟处听来的岳郎中的一些情况。
事情说的差不多了,李行周复又留下一首词后起身要走。
“今日……便不走了……如何?”。
说出这句话时。
鱼幼薇的声音真是甜媚的要滴出水来。
与此同时,那只纤纤玉手也轻轻的挽住了李行周。
李行周不知道这位镇楼大娘子的话里有几分是真情意。
又有几分是为了借此手段笼络自己继续给他写词,
但这都不重要。
略一沉吟,李行周淡声浅笑道。
“醇酒虽美但醉后却难免头痛欲裂。”
“庵茶虽淡却胜在雅香清远。”
“你我莫论风月。”
“便做一个清淡如水却能历久弥新的君子之交如何?”
“我今晚要回家的。”
李行周微微一笑。
他伸手按在了鱼幼薇放在他胸前的一双娇嫩小手上。
轻声安慰着她。
“奴家知道,奴家是个风尘女子,配不上公子。”
………………………………
第56章 科举考官东方虬
东方虬接过名单,见上面几人虽然不是全都认识。
但知道的那几个却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这几人的父兄都是九寺六部乃至三省衙门的中层官员,也就是那种官职不高。
但都有些能力掌握着实实在在的权力,异日上升空间很大的那种官员。
梁王真是用心深远哪!
没有这张名单,也就不会有他这个帮办科举的机会。
事已至此,东方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王爷法眼如炬,既已见过说好,那必定是好的。今科若下官真能帮办考务,定当使野无遗贤”
“好,好一个‘野无遗贤’”,武三思看着东方虬笑了笑。
“那名单东方先生可都记住了?”
“啊……是”
刚才因要与梁王说话,东方虬一瞥之后倒没细看,此时闻言忙又将那张名单细细看过,默诵着在心底牢记之后,复又将名录恭敬的递还了武三思。
武三思接过,顺手在竹夫人旁边放着的那一架小灯树上点燃了。
不过片刻功夫,这张名录便已化为灰烬。
做完这事,武三思正待送客时,书房门口暗香浮动,走进一个三旬左右、有着无限风韵的美妇来。
梁王好女色乃是众人皆知之事,与此同样出名的是他不好少女专好美妇的癖好。
见这妇人进来,武三思脸上的笑容真挚了不少,
“稍后自会去寻你,怎么到这儿来了?也不怕客人笑话”
知道这是武三思的宠妾,东方虬忙站起身来,且微微半侧了身子,以示不敢直面亵渎之意。
“王府太大,庭院深深,王爷又不回府久矣,这不是怕王爷忘了去妾身那里的道路嘛”。
少妇做嗔做娇,举手投足之间风情惑人眼目。
对武三思说完,少妇转向东方虬,肃容敛裳行了一个端端正正的面见之礼。只让东方虬连忙还礼,口称不敢。
“这位便是名满天下的东方学士了……”,
那少妇显然是有备而来,但不等她把这些个弯弯绕的话说完,实在是疲乏想要送客的武三思便径直插话过来。
“罢了,你有什么事但直言便是,天色已晚,也不便累东方先生久在在王府迁延”
妇人闻言当即收声,与刚才的做嗔做娇比起来,此刻真是乖巧听话的紧了。
见她如此,武三思复又笑了笑,随即接过了妇人递来的那封书信。
一目十行的将书信看完,武三思笑骂道。
“好大的口气,你这个兄长啊还真就敢张嘴。我大周三百六十州,那一州没有乡贡生进京赴考?一科取中的进士又能有多少?他一清河张嘴就要四个进士,真当礼部是我梁王府开的商贾铺子不成?”
最后这句说完,武三思意识到话有不妥,遂又哈哈一笑遮掩过了。
东方虬如今对这个地名是最敏感不过的,一听到清河,自然而然的便想起了李行周,但他当然不会在武三思面前说出斗诗之事。
与此同时,他也明白了这位宠妾的身份。
都说梁王府内有一位崔夫人极得宠爱,其兄因此借势而起外放清河做了一州使君,看来那位崔夫人便是眼前这位了。
东方虬心下也是一松。
科举也有多个分科,最尊荣最受人注目,将来升迁最快的自然是进士科。
进士科一枝独秀,除此之外,明经科便是首选,再下来就是明法科了。
这三科之外,尚有明算、明书诸科。后来玄宗时甚至还开过明道科,盛唐边塞诗派的旗帜诗人高适便是经由此刻中举的。
总而言之,这科举分科近十,进士科独自矜贵,但也就属这一科录取人数最少,报考人数却又最多。
只要不是在这一科上打主意,其它的就好安排多了。
武三思打了个再明显不过的呵欠,东方虬知机,当即起身告退。
走出梁王府,再次坐上轩车。东方虬的心情已与来时有了天壤之别,这些天的郁闷恼怒也随之一扫而空。
以梁王的身份地位,以武后对他的宠爱。
今晚他既然能说出这番话,还一并塞了那两张名录,那东方虬帮办科举之事就是确凿无疑了。
科考起于隋,但将其作为选拔人才的固定制度却是在武则天手上完成的。只是此时定制未久,科考的诸般制度都不完善。
譬如主考,现在还是由礼部主司郎中领衔,直到玄宗朝时才认识到以一个五品郎中操办如此大事委实有些压不住阵脚,遂改为由礼部侍郎掌总其事。
说来只是一个帮办,但今晚的梁王府之行却使东方虬实实在在有了今科主考官的身份。
主考官哪!想到这个,东方虬就忍不住的会心一笑。
但激动过后他也着实有些发愁,这些个名额怎么安排,梁王这里不消说,其他那几位炙手可热的权贵府里要不要也走上一遭?
这可是结交他们的天赐良机呀!
夜已深沉,但东方虬的心思却比这黑暗的夜色更深。
。。。。。。
东方虬期盼许久终于得到梁王武三思召见的同时。
李行周正走在抄手游廊上,却见赁处第三进院落中亮起了引路的灯盏。
暗夜中的这一盏灯火份外显眼,也将提灯那人清清楚楚的显照出来。
假如一切顺遂,考上了那就要做官,他极力想谋取的那个官职不仅是在京中,而且是在武则天眼皮子底下的宫城里。
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距离政治中心如此之近,设若他真是如愿以偿的做了官。
还能像现在一样避开,又能避得开那武李继承权之争吗?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正因为其没有答案,所以使得李行周的心绪愈发难以平静。
将将要走完抄手游廊时,天际的那一片厚重云彩散去,夏日明朗的月光如水一般洒照下来。
李行周缓步踱进后花园,正要回精舍时,却见园中远处西北角的那一丛竹林中似有点点烛火透出。
闲步过去,走不甚远却听到一阵鸣琴之声铮铮传来,这是一支从不曾听过的琴曲,却依稀有丝丝熟悉的感觉。
虽然琴曲不曾听过,但他知道是卫姐姐在弹琴。
脚步益发的轻微了,李行周走到竹林边。
看见林中设置的石桌石凳上。
卫寒霜正穿着那一袭白衣胜雪的流云裙在据案抚琴。
石桌上除了那具太古遗音外,尚有香炉一只,庵茶一瓯。
轻轻的进去,轻轻的坐下,轻轻的端起庵茶,琴曲悠悠,哀而不伤,国手技艺,王道之音。
李行周面如止水,心下却是波澜惊涛。
良久,良久,恰在那这一曲琴音收拍作结时,李行周蓦然张口长啸,啸声久久乃绝。
卫寒霜抬头看来,眼神中再不是以往的云淡风轻,而是有深深的讶然之意。
便正是这一片讶然,使她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神交已久,今日终得一见,实在可喜。夜深无酒,庵茶又实在太素,只能以此长啸为贺”
流云裙少女脸上有纯净的笑容如即逝昙花般绽放,“你……听出来了?”
“如果前些日子你早点像这般弹奏一首完整的曲子,想必我早就该听出来了”
“不……不迟”
眼见少女很艰难的似乎要长篇大论什么,一直盯着她眼睛的李行周蓦然淡淡一笑。
“我知道你还有身份!”
“你身上有太多的谜了,我也不想知道。”
“你绕了一大圈整治张易之肯定是有目的的,我不问。”
“我不问你是谁,你也莫要告诉我”
卫寒霜眨了眨眼睛,果然不再说话。
片刻之后,李行周突然又开口道。
“卫姐姐,你还是卫姐姐吗?”
那昙花般纯净的笑容再次闪现。
看着她这不见一丝半点杂质的纯净,李行周心底的骇浪惊涛终于慢慢平静下去。
“不错,你果然还是卫姐姐,这就够了”
鸣琴之声再起,李行周手持庵茶,背靠修竹缓缓闭上了眼睛。
任那淙淙的琴音流进耳中,流入心里。
鸣琴淙淙,幽篁青青,明月林中照,清风吹我襟。
李行周很快便沉进了琴音中,悠然忘我,平安喜乐。
仅仅过了两日,武后亲口敕令:东方虬以五品学士身份前往礼部主司帮办今科取才。
敕令后第二日,东方虬到礼部拜见堂官及侍郎。
随后便就正式开始帮办考务。
其所经手的第一件事便是鱼幼薇的闺蜜绿萝的姘头礼部郎中陈平安谴书吏送来的乡贡生补录名单。
自己第一天入职,两人分明就在一司之中,公事房之间的距离尚不足二十步。
这陈平安却不肯露一下面,这让东方虬的心情很不舒爽。
但与这比起来,补录名单上清河李行周那四个字更是刺的他心疼。
对着这份名单沉吟了许久,几度提起那管专用于勾销的朱砂笔又放下后。
东方虬最终拈起用于书写的羊毫,在补录名单下方陈平安的押书旁附署了自己的名字。
半个时辰后,这份正式生效的补录名单便以礼部令的形式张贴在了皇城宣仁门外。
今科共补录乡贡生六十四员。
清河李行周之名赫然位列第一!
………………………………
第57章 大唐的第一次科举
礼部乡贡生补录名单一出,对于李行周而言便是大事底定。
剩下的这些时间里他便只需安心备考就是。
亲自往宣仁门看过名单做了确认。
他便将三碗倒的事情交给了大熊和柿子。
李行周便正式禁足,专心于后花园精舍中埋头读书习琴。
每日诵诗习赋之余,李行周放下书卷。
于精舍中或随卫寒霜习琴,或听卫寒霜鸣琴。
手持酒盏,看着窗内窗外的明月、竹影、那透窗而过的清风微微拂动衣襟。
总有今夕何夕。
恍然似入聊斋世界的幻觉。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赴京士子越来越多,洛阳洛阳越来越热闹,秋去冬来,时间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
李行周隐于精舍之中,琴书为伴。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转眼间新桃换旧符,却是除夕佳日到了。
除夕逢大雪,整个洛阳银装素裹,清美绝伦。
还有一个月便是科考之期了,作为后世的李行周深知冲刺的重要性,是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恍然又回到了后世高考前的那段岁月。
毕竟后世一直是搞这个的,他也并不以此为苦,真真沉进去之后,每每有所收获之时,反而快然于心。
三天上元节期间,洛阳城可谓是举城狂欢,李行周依旧守着青灯黄卷,怡然自乐。
随着科考临近而气氛紧绷的洛阳士林间开始慢慢传递出关于李行周的一些新消息。
去岁,清河李行周先是如彗星般崛起。待礼部公布了乡贡生补录名单后,其人又用崛起时同样的速度深藏起来,真是起落之间飘忽不定。
说实话,士林间这么多年里还真没遇见过如此行事的人物,是以士子们对这个甚少被人所见的李行周极感兴趣。
许多人更将其评为今科取中的热门人选。
因是如此,关于李行周的这些新消息便迅速传播开来。
“生僻字”等诗几天间便已在士林人尽皆知,甚或还传进了皇城之中。
清河李行周因为兄弟与人争讼之事也很快传开,但最喜欢听这事儿的却是市井百姓。对此事的评价也一如清河时一样,士林中一个看法,坊间普通百姓们又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看法。
时隔数月之后,李行周再度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只不过前一次是他主动走上潮头,而这一次却是硬生生被人推上去的。
当潜心准备考试的李行周知道这股风潮时,距离科考之期已不足五日。
面对这种事情本就很难有绝好的应对方法,遑论时间还这么短?
此时就是要做些什么也来不及了。
在如此关节的时刻纠缠于这样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乱了心态,影响到马上就要到来的科考,一番静心思虑过后,李行周果断决定不予理会。
考试终究是要看卷面的,考场上表现不好,即便能把这风潮消弭下去又有何用?
考场上表现的好,便是这风潮再烈又有什么用?
李行周在意的只是这次科考,以及科考后的那个官职。至于士林风评,还是那句话:
任你如何评说,任你如何看我,我自是我!
便在这股针对着李行周的风潮演化到最烈时,科考之期到了。
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早晨。
李行周像其他几千考生一样,提着装有笔墨纸砚、饭食饮水以及三条蜡烛的考篮来到了贡院门外。
随即在经过一系列的查验之后。
李行周时隔一千三百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
只不过,这一回的高考是唐朝版的。
数千人聚集的贡院里落针可闻。
考官们走动时特意放轻的脚步声都能如夏日惊雷般传出很远很远。
初拿到题目时李行周心中还忐忑不已。
及至看到那最重要的诗题以及其对韵脚的限定时。
李行周何止是心神大定?
简直就要忍不住的仰天长啸了。
苍天有眼哪,此次进京以来的诸多不顺。
谋取乡贡生名额的艰难都在这一刻给出了补偿!
唐朝进士科考试中所考之诗的体裁固定为律诗。
除了体裁外,且对试题和押韵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论说起来,这一次进士科的诗题其实并不好作。
一般士子拿到这个题目百分之百是要头疼不已的。
李行周之所以兴奋到想要仰天长啸的地步。
就在于这个极其险僻的诗题他是见过的。
高考考场上突然碰到一道分值高到能影响将来录取结果,却又极难的题目。
偏偏这道题目你之前曾在很生僻的资料上看到并做过。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那当然是……
爽飞了!
三百年唐朝,定制举行的科举至少也有两百多年。
但在这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在除了李白之外几乎所有旗帜诗人都参加过的进士科考场上却罕有名篇佳作。
原因就在于这种考诗的方法规定太死,诗人们又太紧张,所以难有佳作也就很正常了。
但万事总有例外,尽管这极低概率的例外是凤毛翎角般的存在,但终究还是有的。
杜甫没有在进士科的考场上留下足可传世的经典名作。
维没有,孟浩然没有,高适、岑参、白居易、元稹、李商隐、杜牧等等都没有。
但有一个人却正是凭借着考场上的一首科考诗扬名诗坛,并最终登上了其所处时代的诗坛巅峰。
尽管他后来又写过很多诗,其中也有不少好诗。
终其一生,这首在考场上写出来的科举诗仍然被公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人便是唐大历时期当之无愧的试坛领袖,位居大历十才子之首的钱起钱仲文。
他参加的那场考试中,给出的诗题就是《湘灵鼓瑟》。
时空错乱也罢,蝴蝶翅膀也罢。
总之这道本应该在中唐时才会出现的考试诗题居然提前出现,还堪堪被李行周碰上了。
苍天有眼!
以堪称三百年唐朝诗歌史上最巅峰的“科考诗”来迎战这次科举,这要是还考不中……那简直就是没天理了!
这样的可能性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虽然考试还远远没有结束,李行周心中已是笃定无疑。
心情大好,在这个无比紧张的考场上,在所有士子们都埋头苦思,不敢稍有分神的考场上。
李行周甚至放下了手中的羊毫细笔,抬起头向北方的天空投去了带有温暖笑容的悠远一瞥。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李行周确实是不学无术,但是他碰巧会背这一首诗。
事实上,这也是他来参加科举的底气。
是的,不管题目是湘灵鼓瑟还是什么。
李行周都会写上这一首诗。
相比于唐朝之后的科举,乃至于后世的高考,这时的考试时间算是最短的,早进晚出,仅仅只有一天……再加一夜。
李行周走出监管严密的贡院时,初春的夕阳尚不曾完全落尽。
“三条烛尽钟初动,七转丹成鼎未开。
残月渐低人扰扰,未知谁是谪仙才?”
礼部令:“士子有日间答卷未竟者,准予燃烛三条”回头看看贡院,再看看考篮里不曾动过的那三条蜡烛。
行周安闲的笑了笑,今晚贡院里的那些个士子们怕是多要做竟夜之思了。
之前闭关禁足多达数月之久,此刻既已考完。李行周便彻底将这事扔到了脑后。
拉着极不愿出门的卫寒霜在洛阳城内外疯玩了好几天。
因是要出门四处乱串,李行周便循着上次的先例让卫寒霜换上了那身青衣小帽。
依旧是帽子怎么戴都不正,过一会儿必定歪歪斜斜。
本该是处于最爱美年纪的卫寒霜对此一如既往的云淡风轻,。
打扮停当,李行周满意了之后,就毫不负责任的牵着卫寒霜城内城外的乱逛起来。
先逛城外,名满天下的龙门石窟必然是要去瞻仰一番的。
外虽然现在还不是踏青的好时节,但号称老子炼丹处、以及天下葬地最佳的邙山也少不得上去走走。
卫寒霜走得动就走,走不动了就拽拽李行周的衣角,这时李行周就会停步俯身,背起卫姐姐继续走。
倒不是卫寒霜正走不动,习武之人这点算什么。
只是享受这种感觉罢了。
逛完城外逛城内,热闹的南北二市当然是要去的,白马寺也不能少喽;
各种特色吃食,尤其是各国胡人们开设的食肆那也是一定要去吃吃的。
吃完一家又一家。
大唐十大名酒自然也不能漏了。
喝完一瓯又一瓯。
这次第,真是怎一个爽字了得呀!
科考完后能有李行周这般心境,能像他这样疯玩儿的毕竟是少。
其他那些个乡贡生们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