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第一主播-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贞观十四年秋,太宗准备到同州围猎。当时秋收还没有结束,刘仁轨上表劝阻。

    太宗于是下诏慰劳说。

    “你的职位虽低,但竭尽忠诚以奉事国家,所论之事,朕都十分赞赏。”

    不久,刘仁轨被授为新安县令,累官至给事中。

    刘仁轨虽为官清廉刚正,但是为得宠的中书侍郎李义府厌恶。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刘仁轨因处理“毕正义案”得罪李义府,被贬为青州刺史。

    显庆五年,高宗发兵征讨百济,刘仁轨奉命督海运。

    李义府在明知时机不当的情况下,强行督促他出海。

    结果,船队在途中遇风沉没,死伤严重。

    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审讯。

    结案后,李义府对高宗说:“不斩刘仁轨,无法向百姓谢罪。”

    舍人源直心说:“海风暴起,这不是凭借人力所能预料的。”

    高宗于是仅将刘仁轨免职,以白衣(平民)的身份随军。

    李义府又示意郎将刘仁愿将他杀死,因刘仁愿不忍而作罢。

    同年,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平定百济。

    战后,刘仁愿被任为都护,与新罗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

    唐朝在百济设立熊津都督府,任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

    但王文度在渡海时病亡,高宗于是授刘仁轨检校带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统军。

    显庆六年,百济旧将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兴起百济复国运动,起兵反抗唐军,围攻刘仁愿于府城。

    刘仁轨与新罗军一起援救刘仁愿,并击退围攻百济军,与城中的刘仁愿会合。

    当时,苏定方围攻高句丽都城平壤已久,因战事不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

    刘仁轨自请留守百济。

    高宗令刘仁轨率部前往新罗,与金法敏商议唐军去留的问题。

    众将士都想回国,刘仁轨说:“按照《春秋》的义理,大夫出征国外,只要是可以使朝廷安宁、国家有利的事,就得专心一意地去做。如今皇上准备消灭高丽,首先消灭了百济,留下部队镇守,控制了它的要害。虽然叛贼强横,但它的兵卒劳役并不充足,我们应当磨好刀枪,喂饱战马,趁它没有准备,打它个措手不及,百战百胜万无一失。到了胜利无疑的时候,摆开决战阵势,驱马传递文书请求朝廷增派军队,声援接应,敌人就可消灭了。眼下平壤没有攻克,熊津又放弃了,那么百济死灰复燃,消灭高丽就不知是哪年哪月了。我们虽然驻进了新罗国,但这正像客人一样,发生了不称心的事,后悔还来得及吗?百济的扶余丰对鬼室福信心怀猜忌,貌合神离,势必支撑不了多久。我们应当坚守待变,届时再乘乱消灭他们。目前还不可轻举妄动。”

    刘仁轨的谏奏不但让高宗满意,众臣也交口称赞。

    事态的发展果如其料。在时机成熟后,刘仁轨先发制人,派人侦察扶余福信修建的真岘城军情。

    随后,他引新罗军乘夜袭击真岘城,悄悄攀墙,至拂晓破城而入。

    唐军自此“遂通新罗运粮之路”。

    百济王扶余丰猜疑鬼室福信争权,将其杀死。

    他又闻唐军骤至,急遣使者到倭国、高句丽求援。

    龙朔三年,倭国将领毛野稚子等率二万七千人攻新罗,朝廷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渡过渤海到来,与刘仁轨等会师。唐军士气因而大振。

    这时,众将讨论进攻目标,有人说:“加林城是水陆交通要道,何不首先攻打它?”

    刘仁轨说:“加林城地势险阻守卫坚固,进攻就会大量伤亡,守卫也会旷日持久。周留城,是敌巢,敌军头目都集聚在那里。如果攻克周留城,其余各城自然就好夺取了。”

    按照唐军部属,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国王金法敏于是率领陆军进发,刘仁轨则与杜爽、扶余隆率水军沿着熊津、白江进军,与陆军会合。

    刘仁轨在白江口遇上了倭军,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倭军大败。扶余丰脱身逃走,所佩宝剑被缴获


………………………………

第98章 刘仁轨传说

    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率领自己的兵众及倭军、耽罗国使投降,只有主帅迟受信占据的任存城还未被攻克。

    当初,苏定方灭亡百济,主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纠集溃卒,凭借险要地势接应鬼室福信。白江口之战后,二人投降唐军。

    刘仁轨展示诚意,让他们攻取任存城来证明自己的真诚,又为其补充军械、粮草。孙仁师认为此举可能会招致他们反叛。

    刘仁轨说:“我观察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真诚并有谋略,乘机立功,还怀疑什么?”

    沙吒相如等最终攻克了任存城,迟受信独自逃往高句丽,百济的残余势力被全部消灭。孙仁师等人班师回朝,朝廷令刘仁轨率军留镇百济。

    百济两次遭受战乱,境内受到严重的破坏,刘仁轨命令对死者进行掩埋祭奠。

    他重新登记户籍,设置官署属吏,开辟道路,建设村庄,修复堤坝塘堰,救济贫困人家,鼓励农业生产,替他们建立土地神庙,百济的民众都安居下来。

    守军于是垦种土地,筹划平定高句丽。

    刘仁愿回到京城,高宗慰问他说。

    “你本是武将,但这次写来的奏表文书,都合乎礼仪,这是怎么做到的?”

    刘仁愿回答说:“都是刘仁轨的手笔,不是我能写出来的。”

    高宗赞赏刘仁轨,破格提拔他六级官阶,正式任命他为带方州刺史,并在长安奖赏一处住宅,加赐其家属。高宗特派使者送去盖有御印的文书,对刘仁轨进行表彰。

    在太宗贞观、高宗永徽年间,朝廷都特派使者慰问祭奠阵亡的将士,有的还把赠授的官职爵位转授给他的后辈担任。

    显庆以后,奖赏出征将士的事几乎不复存在。到平百济、围平壤时,有功的人完全没有甄别任用。州县征募兵役,人们不愿当兵出征,身体健壮、家境富裕的人,用财物到官府打通关节,都可以逃避征调。

    招募到的人都愚弱贫困,缺乏斗志。刘仁轨全面论述了不计功行赏的弊病,要求朝廷对出征将士给予慰劳奖赏,以便鼓舞士气。

    刘仁轨还呈递奏表,建议任用扶余隆,令其安抚百济民众。高宗对他的建议表示同意,并授扶余隆为熊津都督。

    当时,刘仁愿任卑列道总管,高宗令他接替刘仁轨驻守百济,然后二人再一起回国。

    刘仁轨说:“皇上巡视各地,还要筹划平定高丽。眼下正值农忙季节,如果官兵全被接替,新来的人不熟悉情况,万一这里发生变故,谁能保卫?不如留下原来的部队收割完毕之后,分批派他们回国。我应当留下,还不能离开。”

    刘仁愿不同意,说:“我只知道执行诏令。”

    刘仁轨说:“不对。如果对国家有利,知道该做就没有不做的,这是臣下应守的节操。”

    于是向朝廷陈述利害关系,请求留守百济。高宗同意,并因此认为刘仁愿不忠。

    麟德二年,高宗到泰山封禅时,刘仁轨带领新罗、百济、儋罗、倭国这四个属国的酋长奔赴泰山参加祭典集会。高宗非常高兴,擢升刘仁轨为大司宪兼知政事。

    乾封元年六月,刘仁轨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根据前后战功,高宗封刘仁轨为乐城县男。

    总章元年,刘仁轨出任熊津道安抚大使兼浿江道总管,作为司空李积的副手,协助其攻灭高句丽。

    次年,唐军回师,刘仁轨乞老归养,高宗加授其为金紫光禄大夫,允其致仕。

    咸亨元年,刘仁轨复出,被任命为陇州刺史。

    咸亨三年,刘仁轨入朝为太子左庶子。十二月,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

    咸亨四年三月,因“许敬宗等所记多不实”,高宗令刘仁轨等改修国史。

    咸亨五年,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刘仁轨率唐军横渡瓠芦河,攻克新罗重镇七重城。以功进封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侄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里为此感到光荣,把他的故居称为“乐城乡三柱里”。

    次年,刘仁轨入朝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监修国史,仍旧主持政务。

    仪凤二年五月,吐蕃进犯扶州临河镇,唐军兵败,朝廷任命刘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以图取吐蕃,“於是始有久戍之役”。

    刘仁轨的建议屡遭中书令李敬玄反对,他因此怀恨在心。刘仁轨明知李敬玄不是将才,但是因为一心想报复李敬玄,所以上奏道:“西边镇守的重任,非李敬玄不可。”

    李敬玄推辞不掉。次年九月,李敬玄在青海之战中兵败,被贬为衡州刺史。

    永隆二年,刘仁轨兼任太子太傅。

    不久后,他上疏请求致仕。高宗同意他辞去尚书左仆射之职,仍以太子太傅之衔知政事。

    永淳元年,高宗游幸东都洛阳,留皇太子李显在长安处理军政事务,令刘仁轨与裴炎、薛元超辅佐太子。

    次年八月,李显奉诏赶赴洛阳,由唐昌郡王李重福继任留守,刘仁轨任副留守。

    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驾崩,皇太后武则天执政,加授刘仁轨为特进。

    光宅元年二月,李重照被废,刘仁轨又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专任西京留守,独自主持长安的留守事务。

    武则天特意写信给刘仁轨,将其与留守关中的西汉名臣萧何并称。刘仁轨却以年老体弱为由而上疏推辞,请求免除自己的留守之任。他还乘机陈述西汉吕后乱政败亡之事,以申明对武则天的讽谏之意。

    武则天得诏后,派侄子武承嗣专程前往长安慰问刘仁轨,向其解释道。

    “今日因皇帝正在守丧不能开口发布政令,眇身我(武则天)暂时代替他处置政事。劳您从远处劝诫,又上表声称年老多病要辞职,内多责备抱怨,使我忧虑不安进退无据。你又说‘吕后被后代耻笑,吕禄、吕产给汉朝带来灾难’,比喻实在深刻,使我欣慰和惭愧交集。您忠贞的操守,终始不变;劲直的气节,古今罕比。开始时听到这种话,怎能不感到迷惘;静而深思,足为借鉴。而且宰相之位,是百官的楷模,何况您是先朝旧臣,为远近所注目。希望您以匡正补救国事为怀,不要以年迈为由请求退休。”

    不久,朝廷进封刘仁轨为乐城郡公。

    垂拱元年(685年),刘仁轨遵从新令,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历史上,在公元685年,正月二十二日(3月2日),刘仁轨逝世,享年八十四岁。武则天为其辍朝三日,命在京官员依次到他家中吊祭,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唐中宗李显重新即位后,因为刘仁轨是“春宫旧僚”,追赠他为太尉。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年间,经刘仁轨之孙、秘书少监刘冕申请,玄宗下诏为刘仁轨立碑,并赐谥“文献”。

    天宝六载(747年)正月十二日,刘仁轨与尚书右仆射褚遂良、司徒高季辅一同配享唐高宗庙廷。

    而此时的刘仁轨还并没有去世。

    李行周陪同刘仁轨一起阅兵,只看见兵甲林立,战阵如山,好久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了。

    刘仁轨长长的呼出了一口气,他已经垂垂老矣,能再次进入兵营,自然是感慨万分。

    刘仁轨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他一生都没有离开军队。

    龙朔元年(661年),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会合新罗兵,大破百济军于熊津江口,解百济府城镇将刘仁愿之围。

    次年,与刘仁愿共败百济于熊津东。在孤军无援之际,说服部众,坚守观变,伺机拔数栅,并攻取要塞真岘城。

    龙朔三年,率水军于白江口击败援救百济的倭军,焚其舟400艘。百济平后,刘仁轨奉命留镇百济。他修屯田,训士卒,以图攻取高句丽。

    乾封三年,辅佐司空李积灭亡高句丽。咸亨五年,率军攻新罗。次年,破其要镇七重城;又遣靺鞨军渡海,攻新罗南境,杀获甚众。

    仪凤二年,又任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以防御吐蕃。

    英雄当持三尺青锋,死当马革裹尸还。

    刘仁轨看到台下的士兵们,精神瞬间恢复过来了。

    “将士们,左武卫威武!”

    显庆五年。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平定百济。战后,刘仁愿被任为都护,并率领左武卫驻扎在新罗。

    此后十余年间,左武卫一直都是在刘仁轨的统帅下。

    刘仁轨走上演武台,拔出自己的长剑,振臂高呼。

    他的话并不多,但是却是那么的震撼人心。

    “大将军,威武!”

    “大将军,威武!”

    。。。。。。。

    台下的士兵附和着,他们举着长枪声嘶力竭的呐喊着,整个左武卫都被这股声浪吞没了。

    李行周这次是真的服了,刘仁轨果然是个天生的军人,只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引起如此效应。

    李行周很清楚,有了刘仁轨,左武卫真的会成为复兴李氏的中坚力量。

    刘仁轨将剑放回剑鞘,双手平举,等士兵们安静下来后,大声笑道。

    “今天刘某很高兴,没想到离开左武卫这么多年,大家居然还如此拥戴我,刘某再此感谢各位兄弟厚爱了。另外,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人!”

    此时的刘仁轨已经八十余岁了,而且已经是大唐一等一的权臣、重臣。

    但是说起话来,依旧带着点行伍之气。

    仅仅两三句话的功夫,就让自己与左武卫之间的隔阂全没了。

    “李学士,上台来!”


………………………………

第99章 茅房在哪里

    听到刘仁轨的喊声,李行周面带笑容,大踏步的走上了演武台,面对如此众多的左武卫士兵,李行周没有怯场。

    这时候如果有一点点害怕,那以后自己就别想在左武卫混下去了。

    “这位是我跟你们请的幕僚先生李行周,从今天起,他就是我左武卫的一员了。”

    刘仁轨指了指李行周,对着士兵们大声问道。

    “欢迎李学士,欢迎李学士!”

    “各位兄弟,遗爱谢谢大家厚爱了,以后我们就是兄弟了,还请大家多指点小弟啊。不怕大家笑话,如果没有各位指点的话,我连茅房在哪里都不知道!”

    李行周拱拱手抱了抱拳,这好话谁不愿意听啊。

    虽然自己是太平宫安排到左武卫的,可是实际上确实一点实力都没有,跟个大头兵没啥区别,所以现在自己还是低调点好。

    至于什么练兵,那纯碎是太平公主对自己的一个考验。

    别看这帮子大兵现在很拥戴自己,那可都是看在刘仁轨的面子上才会如此。

    要想真正的赢得他们的尊重,还得拿出点真本事才行。

    “哈哈,少将军,找不到茅房没关系,随便找个没人的地方解决下就行了,咱们左武卫这么大,还能缺个撒尿的地方?”

    这话也不知道是哪个大爷说的,真是够绝的。

    按他这理解,左武卫军营岂不是成了撒尿的地方了。

    从话里就可以听出来,这位老兄肯定没少干过这种事。

    刘仁轨哭笑不得的看着手下这帮子大头兵,还真是够直接的。

    幸亏这里没有什么御史之类的官员,不然非让人笑话死不可。

    刘仁轨觉得不能再让这帮子人搅和了,再继续下去,还不知道能说出什么话来呢,于是赶紧挥挥手笑道。

    “好了,今天到此为止,都去操练吧,校尉以上将官到我大帐中来一趟!”

    刘仁轨转身走下了演武台,那帮子士兵也作鸟兽散了。

    李行周撇了撇嘴,刘仁轨还真是够明智的,这要是让这帮子大头兵再嘟囔下去,估计整个左武卫就要变成茅房了。

    这些大头兵可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有没有歧义。

    反正是怎么直接就怎么说。

    左武卫的主将大帐除了宽敞一点,就没有其他亮点了,一张桌案,一幅地图,就这些东西。

    刘仁轨坐在案子前边,李行周很自觉的站在了刘仁轨身后,乖乖当起了一名亲兵。

    唐初的时候,十二卫的编制也是有上下之分的,就如左武卫,全军下辖30个府,每府达到了1000人,因此算起来,左武卫30000名军队编制已经算是高了。

    像右武卫,明明是和左武卫平起平坐的,但是编制偏偏只有20府20000人,这一比较,就高下立分了。

    因为此事,其他的十一卫大将军可没少跟武则天发过牢骚,但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左武卫战功彪悍呢。

    要知道,大唐有12个卫,这一合起来就是高达40、50万的机动部队了。、

    这亏得是贞观盛世的积累,不然哪个王朝也受不了啊!

    刘仁轨扫了一眼看了看自己手下的十几名将官。

    笑着点了点头,从这些人眼睛里就可以看出来,虽然过了这么久,但是这些人还是拥戴刘仁轨的。

    刘仁轨最怕的就是因为自己离开时间太久,失去对左武卫的控制,所幸的是,自己手下这些将官还是很忠诚的。

    “呵呵,大家不用这么严肃,把大家召集起来,就是想简单的聊一聊,你们也知道我已经很久没有管过左武卫的事情了,所以想找你们了解一下情况!”

    听了刘仁轨的话,十几名将官的扑克脸也轻松了一些,一个年轻点的将官抱拳恭敬地说道。

    “大将军,你可以放心,虽然这几年你很少来左武卫,但是左武卫的操练一刻都没有停下过。末将说句不是自夸的话,咱们左武卫认第二,还没人敢认第一!”

    “哦?朴将军说的很是真的?”刘仁轨抚着胡须笑眯眯的问道。

    “启禀大将军,末将所言属实,不敢欺瞒大将军!”

    说话的是一个五短身材黑脸大汉,他叫朴景隆,是新罗人。

    刘仁轨带着左武卫跟高丽作战多年,部将中也招募了很多当地人。

    这朴景隆一点也不把自己当做外人,当朝就打起了包票。

    他这一说话,低下的将领们也纷纷应到:

    “末将等不敢欺瞒大将军”

    众将官全都抱拳大喝道。

    “很好!”

    刘仁轨很满意这样的答复,在刘仁轨的心中,军人是不能够放松的,即使是天下太平,也不能停止操练,因为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这个道理。

    “各位将军,今天让你们聚在一起,除了了解下军队操练的事情,还有其他事情想跟各位商量一下!”

    刘仁轨虽然是在用询问的口气说话,但是这些将官可不敢托大,全都抱拳道。

    “但凭大将军吩咐!”

    “大家不要如此,其实这件事我还是想听一下大家的意见。”

    刘仁轨伸出一只手平静的说道。

    “事情是这样的,李学士曾经跟我说过一套特殊的操练之法,但是我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行得通,所以想先找几府士兵考验一下。如果李学士的操练之法确实可行,到时我们再推广到全军,不知各位有何想法?”

    刘仁轨说完之后,众将官便思索了起来,看了看刘仁轨身后的李行周,却又没说话,很明显是有点忌讳李行周的身份。

    看到如此情况,刘仁轨笑了笑说道。

    “众位但说无妨!”

    一个年轻的项将军想了想这才拱手说道。

    “大将军,如果只是试行的话,倒是无妨,只是末将认为还是挑出三队士兵为好,毕竟李学士没有带兵经验,士兵太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刘仁轨摸着胡须想了想沉吟道。

    “林将军所言甚是,那就按你说的办吧,那这些士兵从哪一营抽调比较好呢?”

    “大将军,末将愿意从七营抽出三队士兵以供李学士进行操练!”

    一个留有短须,相貌俊朗,年约三十四五岁的将军抱拳笑道。

    “呵呵,燕将军,你倒是挺积极的啊,这李学士想要人,又岂能单招你左营的兵?”

    林将军有点不乐意了,立马大声说道。

    “大将军,既然燕将军如此豪爽,那我林云怎能小气,我九营也愿抽出两队士兵,末将也对李学士的操练之法挺好奇的,所以请大将军能够准许末将在一旁进行观察。”

    李行周一看这情况,心里早就乐开花了,这俩人都是好人啊,不过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这一下给他这么多士兵,他还真不一定管得过来。

    “二位将军,谢谢二位了,我看这样吧,左右两营,各抽调两府士兵如何?”

    李行周一看这个林云和那个燕将军又对上眼了,赶紧想了个折中的法子。

    “呵呵,你们两个,还是这样,一点事就瞪眼睛,我看就按照李学士的说法吧,每营抽两府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