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龙牙-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印盖到成绩单上,一定是因为长孙冲成绩特别好了!识字满分,术算就减两分,那就分别是一百分和九十八分了!是房遗爱的三倍都不止!

    杜如晦也闭口不言,杜荷的成绩单只是马马虎虎,于焕之老先生给孩子的评语是:“木讷,不奋学。”

    意思就是你家孩子有点呆,还有点不追求上进。这样的评语,杜如晦虽没有揍孩子,却也罚他在房间里跪了一晚上,给他讲了两个时辰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尉迟恭满面红光、笑呵呵地站了出来,他本来脸黑,这一“满面红光”后,看起来就像唱大戏的大花脸。

    “陛下,微臣也请求将镇国将军印用于盖成绩单。”

    李世民对这些手下的后代还是了解一些的,尉迟宝林天资愚钝,三岁才开始学说话,这样的孩子难道和长孙冲一样考的很好?

    “敬德,看你的样子,莫非宝林考得很好?”

    尉迟恭摇摇头:“宝林那孩子门门功课不及格,那分数可以说是凄惨得很。可是在教师评语里,熩国公、韩崇文、姚思廉、于焕之四位共评,说我家宝林虽然天资愚钝,却是勤奋好学第一人。

    勤能补拙,三年后,他们愿意让宝林再读一遍,必能有所作为!哈哈哈哈!”

    尉迟恭把尉迟宝林送进文院,其实就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不求孩子通窍,只要不是文盲就够了。

    程咬金看着自己兄弟在那里大笑,手更疼了……昨夜他收拾程处嗣直到半夜,太气人了!人家长孙无忌家的长孙冲号称“学问第一”,尉迟敬德家的尉迟宝林号称“勤奋第一”。

    到了自己这里,奶奶的,“程咬金家里的程处嗣‘顽劣第一’”!这还让不让人在朝堂上站着了!臭小子,你等老爹回去!非得再收拾你一顿!

    把朝廷大印用于成绩单,这于理不合,特别是长孙无忌的户部大印,那是实权大印,不是尉迟镇国将军的荣耀性大印可以比拟的。

    可是两个最忠心的手下开口了,他这个息日的老大也不能吝啬。

    李世民拍了拍桌子说:“户部大印、镇国将军印是朝廷重器,不可轻用,此例不可开!

    不过看在你们孩子一个成绩优异、一个勤奋好学的份上,朕破格给他们的成绩单盖上玉玺印,如何?”

    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大喜,程咬金等人大囧:完蛋了!以后谁家孩子成绩好,就可以抱着皇帝大腿赖玉玺印了。

    朝堂之上,皇帝亲自勉励学子积极进取,这是“盛文”的好事,就是魏征也不会跳出来阻拦。

    很好笑,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居然都怀揣着成绩单,当即就被盖上了皇帝大印。

    今天给弟弟开家长会……有感而发,明天和我高中时代的同桌聚会,喝多的话有可能会断更。

    为了和我聚一顿,那家伙转车来来回回多了近一千的路费,那我为他断更掉全勤也可以呀。

    “一起同过窗”,或者说“一起同过桌”,是最铁的关系,我大学时,隔着万水千山,他都给我邮生日礼物,感动吧。

    (本章完)


………………………………

第142章 暖……暖气?

    冷锋嘴角抽搐着,看着长孙冲和尉迟宝林拿回来的成绩单直感觉牙疼………在“长孙无忌”和“***”(看不清)的名字上,居然盖着皇帝大印!

    过分了啊,高官显贵之子的成绩单要求盖章,是为了避免学生私自签名,可是你长孙无忌和尉迟恭盖个皇帝大印是要搞事情啊,以后月月考试,难道你还要次次去皇帝那盖章?

    看看韩崇文那边平民学子的成绩单多实在,虽然父母不识字,只是按了一个手印,可是最起码真实啊!

    把长孙冲这个班的成绩单回执看完,冷锋长舒了一口气。

    唐朝的家长和后世家长没什么区别,写的回执里面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揍”,少一点的字眼就是“可劲儿揍”,程咬金更是直接让家将把“家法”送了过来。

    这里的家法不是指家庭宗族的法规,而是一根末端钻孔绑着布条的枣木棍子,额,用来揍人的。

    如果冷锋拿着这根棍子揍程处嗣,程处嗣必须乖乖挨揍,躲都不能躲,敢于反抗的,视为蔑视祖宗,就不配跟祖宗一个姓氏。

    家法是宗族的传统,或者说等同于“滥用私刑”,现在这个时间段,执行家法打死人,官府都不怎么干涉,顶多罚些罚金了事。像五姓那样的宗族,估计家法都打断了不知道多少。

    冷锋不主张体罚学生,可是连最方正的于焕之老先生都对冷锋的话嗤之以鼻。“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千古以来的信条,不是冷锋一个人独言独语就能倾覆的。

    皇后派人来把刘淑雯接回了皇宫,皇宫是她名义上的“娘家”,所以不能留在冷锋家里。

    孙思邈背着药囊也进了皇宫,刘淑雯治疗嗓子还要他在一边看着,更何况皇后又怀胎了,上一胎是流产,所以这一胎李世民格外重视,特意请孙思邈进宫看一下才会放心。

    重新变成孤家寡人的冷锋只能安心教学,看着在班级里鹤立鸡群的冯盎头疼得很。

    老子说过:“朝闻道,夕可死矣。”

    孔夫子也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冷锋也对别人说过:“活到老学到老。”

    年龄和学习之间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冯盎拿着他的一半财宝进宫“上贡”,讨要到了皇帝“允耿国公学习术算”的旨意。

    李世民在圣旨里对冯盎的行为大加赞赏,朝堂上下也是一片赞誉声。

    “既然就连尉迟宝林都背会了九九乘积表,那我们就开始学十位数的乘积计算,来,你们像我这样,把两个数字列成加法一般的数字………”

    冷锋在黑板上面教,冯盎就在底下认真学,魁梧的他坐在矮凳子上,看起来就像一个大猩猩。

    可是冯盎一点也不感觉窘迫,认真地记下冷锋说的每一句话,遇到没听懂的地方还很大气地问长孙冲。甚至就连冷锋留的作业,他也会认真完成。

    对于一个认真学习的家伙,没有老师会不喜欢,冷锋也是一样,所以给冯盎批改作业时也格外用心。

    批改完作业,已经错过了午饭的时间,不过食堂的厨子整天有大把时间,现在去肯定也能有吃的。

    很奇怪,冷锋在食堂遇见了一脸煤灰的李泰、李恪二兄弟。

    俩人在桌子上边啃馒头边拿着笔比划着什么,让食堂的厨子心向往之,虽然听不懂两个王爷在说什么,但一定是了不得的学问。

    现在文院还在打基础,所以这哥俩也被征用成了术算老师,今天这俩家伙看样子趁着业余时间鼓捣了什么东西。

    冷锋走到争论不休的两个人身边问:“你俩在吵什么?”

    李泰见是师父来了,大喜,拿着纸说:“师父,你之前教过我水的冷热对流,还有热传递等知识,还说过水是大自然中最经济实惠的冷却剂。

    徒儿突发奇想,如果用一个水箱把水困在里面,再接上管道,一端以火烧之,是不是可以像炕一样,可以用来取暖?”

    冷锋心里咯噔一下子,李泰这家伙简直就是妖孽啊!只是几种知识,他就产生了“暖气”的构思,真的……真的………真的是让人无话可说啊!

    “你的构思没错,不过你们两个在争执什么?”

    李恪说:“师父,水确实导热很快,可是徒儿在想,如果是用水蒸气通入水箱,会不会比水更方便?导热更快?”

    这TM又是一个妖孽!冷锋只知道有些食堂是用水蒸气的热气加热水池、对碗筷消毒的,可是具体工作原理只能猜测到加压上,确实,如果现在的技术能够达到应用水蒸气,确实比单纯的水导热很快。

    冷锋拍了拍两兄弟的脑袋说:“你俩的设想都很正确,不过李恪,你的想法在现阶段是实现不了的。

    所以,李泰,为师接管你的班级,再把你的想法完善一下,你去找将作监的工匠把‘暖气’造出来,并且装到咱们的教室。

    现在眼看就要入秋,教室那么大,到了冬天,不可能把窗户都打出洞生火炉取暖。”

    说完,冷锋按照自己脑海中记着的锅炉、暖气的样子画出了图。

    大唐的冶铁技术虽然不足以造出螺纹,但是他们应该能造出次一点的铁管,至于连接问题……没有橡胶,滴点水就滴点吧,后世暖气密封条件那么好,暖气不也偶尔会滴水嘛!

    看着冷锋画出的教室暖气布置构图,李泰的眼睛亮了起来,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如果能够在入冬之前完成,确实可以让文院的师生避免挨冻。

    想到了暖气,冷锋又想到了玻璃。

    没有玻璃的现在,百姓的房屋有的都没有窗户,就一个洞用来照明,天冷了就剩一个门是用来进出的。

    富贵人家虽然有窗户,可是糊上白纸,也免不了透风,整天查看窗户纸透了没有不够烦人的。

    皇宫算是天底下最奢侈的地方了,可是到了冬天,殿门也得蒙上纸、薄而透亮的兽皮,实在冷,那就里外堆上皮毛,在里面用灯烛照明就是了。

    这是昨天半夜码的……下一章可能会晚上才发

    (本章完)


………………………………

第143章 人与人之间

    玻璃就满足隔冷、透亮的要求,只不过怎么造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这东西沙子里就有,好像烧一烧就能造出来。

    把阎立本抓过来,把玻璃的制作方法告诉了他。

    阎立本拿着冷锋记载的烧制玻璃的设想,看了好长时间才说:“如果咱们书院用这种东西,会不会违制?”

    这种华丽的东西,如果装到窗户上,很容易惹人闲话的。

    冷锋笑道:“咱们文武院的建筑,不必遵守建制,可以随便造,这可是皇帝亲自给的奖励。

    至于违制嘛……你如果真的弄出来了,给文院装备好了以后,就给皇宫也送一些。送玻璃这种神奇的东西给皇帝,皇帝一定很开心,你就趁机要个使用权作为奖励,不是挺好的嘛!”

    茅塞顿开的阎立本,当即给韩崇文老先生写了请假条,优先做这件事情。

    韩崇文老先生自然会同意阎立本的请假条,在他看来,营造学习环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他小的时候,就如同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里记载的一样:“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后来成了教书先生,他宁可自己家里没柴禾烧,也要把草庐的火盆烧的旺旺的,让那些学子不必受严寒的折磨。

    如今既然李泰和阎立本请假是替学子们考虑,那么就必须支持。术算课缩短一些没什么,再朝国子监、弘文馆开口讨要几个术算老师就是了!

    如果提到“纯朴”这个词,很容易就会让人想到农民身上。

    大唐的农民是纯朴的,纯朴到了就算是白白捡便宜,都会心神不宁,寝食难安。

    天下文院的学子入学,会领到一年四季一共四套、制式的月白色衣服,冬天就不必再挨冻了。

    早晨是米粥馒头咸菜,中午和晚上是小米饭和炒菜,偶尔还会出现肉菜,平民家的孩子,平时哪里能有吃肉的机会?逢年过节,也不过是能喝到一点肉汤罢了,拳头大的肉,在十几双眼睛面前显得是那样的渺小。而在文院,吃饭从来都是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多么幸福的生活,更不要说还能学到千金难求的学识了!

    捡了大便宜的平民,心里一点也过意不去。特别是一个张姓的农夫,他的儿子在平民学子中学的最好,得到了“奖学金”。在为儿子的勤奋努力自豪之余,老张看着整整五十贯的奖学金也老脸发红。只是因为孩子勤奋好学就得到了这么多钱,他总觉得不妥。

    朝廷颁发禁令,禁止田间燃烧秸秆肥地,改为人畜粪便在化粪池处理后肥地用。

    既然不让烧秸秆,那么秸秆就能用于家里的锅灶燃烧所用了。

    往年都是在地里烧掉的秸秆,今年不让烧,自己家人口都在一个院子里,也烧不完,几家孩子在文院学习的农民一合计,决定把秸秆送到天下文院。

    人家天下文院到了冬天也是要烧柴取暖的,俺们不用给先生辛苦钱,那就送些柴禾吧!

    韩崇文现在就在处理这件事,那些农民赶着驴车,把柴禾往天下文院不远处一堆,就不言不语地走了,如果不是一个学子提起了父母的打算,大家还以为这是老乡在堆积秸秆呢!

    拦住一个刚刚倒了一车秸秆的老农,韩崇文拱拱手说:“老丈,你们为何要给天下文院送秸秆?”

    老农认出是韩崇文,两个手做出怪模怪样的姿势拱拱手:“老先生,俺家孙子在天下文院学习,这地里的秸秆以前都是用来肥地的,现在有更好的方法了,秸秆就用来烧火了。

    可是俺家人口简单,冬天烧不了那么多的秸秆,这不,就给天下文院送来一些,文院这么大的楼,烧火取暖一定很费。”

    韩崇文说:“老先生,文院宗旨,不向学子家长收一丝一毫的钱财好处,你们这么做,可是陷文院于不信之地啊!”

    老农立刻激动起来:“哪个敢说文院不信?老汉第一个拿扁担跟他拼命!文院说不向学子家长收一丝一毫的钱财好处,也这么做了,可是,如果是俺们自愿的,就不违反文院的规矩了!………”

    ………………

    “这该如何是好?”

    书院办公室里,韩崇文把今天的事情说了一遍,与各位先生讨论这样做,文院是否是“不信”。

    于焕之最古板,敲敲桌子说:“书院所说,不收就该不收,一口唾沫一个钉,如果不是为了文院今后的发展考虑,就是高管子弟掏钱走后门,老夫都不会同意!”

    姚思廉也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乱。咱们文院虽然不大不小,也应该有信誉,规矩不可更改。”

    “可是这样做会寒了学子家长的心,人家一片好意来送柴,咱们硬生生的不要?举手不打笑脸人,所以咱们应该再慎重地考虑一下。”满身灰尘的阎立本说。

    文院的紧急高层会议,所有的教师都必须进场,阎立本刚打算开始实验,就被叫了过来。

    阎立本说的没错,推辞,有的时候是一种很严重的伤害,农民都把秸秆拉过来了,你不能再让人家拉回去吧?

    冷锋拿着文院留存的招生告示说:“书院招生告示所言,是‘不向学子家长收取一丝一毫的钱财好处’,而不是‘不收取学子家长一丝一毫的钱财好处’。这个‘向’字,很值得琢磨琢磨!”

    于焕之呸了冷锋一声:“这是玩文字游戏!”

    “玩文字游戏有的时候很管用。”冷锋从桌子上跳下来说:“如果这个理由您不满意,那那些农民再来时,给他们一些钱就是了。”

    姚思廉闻言大怒:“有辱斯文!这是人家的一片好心,怎么能用钱财来衡量?”

    冷锋掏了掏耳朵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微妙,好心这个东西,是别人的善意,只要别人给,咱们最好就要像兜面子一样兜着。秸秆用来烧火,又不是咱们老师受益,是所有的学子受益啊!”

    额额,码出来了,明天还有可能请假,请原谅我,三年不见了,下一次我们见面又不知道多久。

    (本章完)


………………………………

第144章 婚房和通房丫鬟

    众人讨论许久,最后决定收下秸秆,但是于焕之坚持要给送秸秆的农民回礼,至于回什么礼,回多少礼,就完全是他老人家的事情了。

    冷锋现在可没有时间处理这些事情,他必须抓紧时间把暖气这个东西的模型弄出来,然后给自己的婚房弄一个!

    没人道啊!难怪电视剧里男女结婚多半都是在夏天。

    昨天回家找东西,原来的冷府已经被红色的海洋彻底淹没了,为了装扮好这里,老元特意撇下天下楼的产业回来和老李一起操持。

    可是在这红色的海洋之间,却偏偏多出了一个青色的大石头—帐篷!

    直到问了老李,才知道这是冷锋的婚房!

    这可就是开玩笑了,现在已经有了凉意,难道晚上他和刘淑雯就在这个破地方洞房?帐篷旁边就是俩人的卧房!

    唐初的婚礼习俗继承了北朝的习俗,还没有演变成后世电视剧里的那种样子,好多规矩都是有点颠覆常识的,也不知道哪位皇帝在位期间把这些怪习俗废去的。

    既然只能从众,那就自己给自己福利吧!

    阎立本在将作监叫来了一群铁匠,各个都是不次于铁生的好手。

    “好手”就是有好手艺,虽然打造出来的管子不直也不圆、暖气片也没有层次就是个铁箱子,可是接头裹上牛筋、鱼胶熬制出来的“填缝剂”,通水实验时短时间居然没有漏水!

    这样的水箱型暖气足够应付秋日的寒气了,比帐篷里生炭盆强了不知道多少。

    虽然实验时接口没有漏水,可是没人敢保证就一直不会漏水呀!“实验”就是实验各种情况,看看会发生什么。

    所以漏水实验过后,众人又开始实验烧水…………

    和貌似悠闲的冷锋不同,刘淑雯现在可谓是历经磨难。

    自从孙思邈给她定了目标后,她每天都在认真完成,甚至会偷偷地加一千次。

    那令孙思邈都说“奇苦无比”的药,简直苦到了天际!每次刚刚入口,就会苦到让刘淑雯忍不住呕吐出来。

    可是她还是坚持着喝掉了定量的药,不为别的,就因为昨天晚上她发出了第一声不再沙哑的“wo”音。

    因为声音的难听,刘淑雯很不想开口说话,甚至有通过用手比划和别人交流的想法。

    孙思邈的药很苦很苦,给她定下的任务很难很难。

    可是为了自己的嗓子,刘淑雯充满了斗志,她不希望以后别人都会说:“熩国公的夫人,是个沙哑嗓子的女人。”

    皇后看着满头大汗犹在“a”“wo”…不停的刘淑雯,忍不住走过来拍拍她的肩膀说:“休息一下吧,我给你带了你最爱吃的冰淇淋。”

    刘淑雯摇了摇头:“不……了,孙……神医说我……吃药期间要忌生……冷荤腥。”

    尽管这一句话是断断续续的,可是她的嗓音出奇的不再是沙哑的,而是已经回归了正常一点的声音,皇后听到后很是欣慰。

    挥手让随行的宫女们退下,皇后说:“我这次来是和你商量个事儿,你和冷锋就要成婚,可是你连个丫鬟都没有,我看柔姬就很合适,你俩也是熟识,她今年也已经十九岁了,在曲艺苑这么久,精通人情世故,有她陪着你,也好帮着你处理一下家事。”

    所谓的“通房丫鬟”,就是女子出嫁前的贴身侍女,多半会作为“妾”和女子一同嫁入夫家。

    刘淑雯疑惑道:“娘娘是想让……柔姬做妾?这怎么……可以,柔姬辛苦……了这么多年,怎么也要嫁……到良人家做大妇的,嫁到我家里做妾多委屈……呀。”

    皇后笑道:“常言虽道:‘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可是事实却不是如此呀,冷锋好歹是个高人,现在也有熩国公的爵位。

    现在他虽然只是一个将军,可是大唐各种大事,都有他的参与,说是宰相也不为过。

    这样的身份,怎么也不至于辱没了柔姬了。”

    刘淑雯开口想要说什么,却被皇后掩住了嘴。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感觉家里多了一个妾,自己的心上人就会“移情别恋”,不再一心一意地喜欢你?

    别傻了,傻姑娘,男人呀,只是对新的女人感觉新鲜,真正能够相濡以沫的,还是家里的顶堂大妇。

    陛下后宫虽然没有“佳丽三千”,但是三百还是有的,上次秦王府刺客事件过后,整整半年他都没有再去其他嫔妃那里,而是守着我。

    杨妃阴妃她们,哪个不比我漂亮?哪个不比我身材好?

    说这些不是在和你显摆我的圣眷,而是告诉你,以色娱人,色衰则爱弛呀。

    冷锋身份尊贵,或许不会有平妻,但是一定会有不少妾的。别的大妇嫁到丈夫家里,都会带通房丫鬟的,到你这里可不能例外呀。”

    刘淑雯忍不住咳嗽了两声,皇后的话,信息量有点大,她一时半会儿有点捋不清。

    “柔姬已经被我调回了宫里,明天你们俩见见面,好好说说话。”

    说完,皇后又在桌面上放下了一本大小接近A3纸的一本书,然后急匆匆地就离开了。

    刘淑雯好奇地拿过书,只是翻开后看了第一眼,就扔了出去,双手捂住了眼睛。

    那是一本《春宫图》………

    皇后回到了两仪殿,柔姬早已等候多时。

    柔姬是曲艺苑的苑主,也是皇后曾经的贴身婢女,或者说……通房丫鬟!

    李世民和皇后成婚时,柔姬还是个没长开的小丫头,于是李世民就嫌弃地没要。

    可是现在十九岁的柔姬,反而美艳得盖过了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