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御客此时已经调转马头再次杀来,依然还是使出一招撩拨,蛮将正对方才一幕仍旧心有余悸,连刺两枪都未能将对方刺倒,心理此刻多有阴影,眼见御客横枪来撩,蛮将打算凑近看个清楚,倒底御客装备了何种神甲,能两刺而不透。

    于是竖起马槊正面迎击,岂料御客横枪撩来压根不是冲人,而是冲着蛮将胯下战马而去,结果这连撩带刺,直接是将蛮将胯下高头大马的右侧划出一道大血线,惊得马匹一阵狂嘶。

    吁吁……

    待到细看,才发觉战马右眼已是被划过的枪尖给刺瞎,马匹如同狂躁的野兽,耸直身体立住后蹄,一个跃马而起,将那蛮将甩下马鞍,重重栽倒在地,而后狂拖着蛮将毫无目的狂驰。


………………………………

第425章 斗将(3)

    见此惊险一幕,百里燕(既魏贤)忍不住啧啧称奇:

    “方才倘若蛮将一枪刺来,稍有不慎,便会被其刺倒,此人也是胆大心细,定是要在蛮将刺来之前,弯腰侧身,向后倒去,否则绝是避不开一枪。”

    “大人,此种斗法未免太险了吧,若是方才蛮将又是伸长一尺,避之不及可是必死无疑。”

    “呵呵,斗战实则招招是险,没有绝对的险招,只有绝对的生死,每次出击都是一次生死,与其避险,不如行险一战。方才那招撩刺便是极危,即便不使出撩刺,寻常情况下多半是要毙命,但若成功,便是胜了一筹。”

    两军斗将斗的是险,斗的是个人的胆魄和智慧,如三国演义那般,大战两百回合不分胜负那多半是假的。能战二三十回合,那已经是了不得的战绩,而且非得累成狗一般,活着回来的下马就瘫地上。

    斗将期间,双方死士身披几十斤铠甲兵器,承受空前心理、生理的压力,精神高度紧张,力量瞬间爆发,人体释放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以扩张心血管,增加人的反应速度,而这种生理上这种爆发力是不可持续的力量。

    每次力量的释放都是体力、心力、生理的巨大消耗,绝无交战两百回合,没有累瘫的战例,绝大多数斗将能厮杀上十五回合那算是厉害的,十五回合之内没有让招放水,都凭实力说话,能打成平手还活着的,双方死士都得刮目相看,打到最后各自罢战,谁也杀不下去。

    正如战场肉搏厮杀,都是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少的气力,最简单凶狠的手段解决对手,只有节省更多的体力和时间,才能活的更久,解决更多的敌人,积累更多的战功。

    如是电影演绎一般,张飞战马超,打了半天一夜不分胜负,那肯定是要把人累趴的。更何况战场之上身披甲胄手持利刃,份量可都不轻。

    因此老卒与新兵除了格斗技巧是否娴熟,有无见过血腥,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和体能分配,智力和机能因素当然也很重要。

    此时被伤了战马的蛮将血肉模糊,地面拖出一条血印,最终是被金雪狄骑兵所拦下,救下不省人事的蛮将。御客再胜一阵,联军爆发空前欢呼,鼓声擂的愈发震耳,御帅曹驰正示意写有“御”字的旌旗左右挥动,以示褒奖。

    出战御客手执短枪骑马折返己方阵前,正欲退回城中,金雪狄阵中又是杀出一人,追着正在退回城内的御客追杀而来。此时列阵待战御客纵马前去接应,拦住蛮将与之缠斗,以掩护胜者退入城中。

    但凡联军死士斗战,历来都有不成文的规则,既连胜两战者,即便没有军令可强行退场,除非强令继续出战。如此一可保战绩,二可振军心,第三,毕竟是连胜了两场,即便不是帅才,日后也是个将才,继续斗下去,难免体力不支,被斩落马下。

    待敌方替补上场,趁你虚脱要你命,来个胜之不武,既挫伤己方士气,同时也被敌方激将。

    联军连胜两战,士气大涨,随后不出意料的又胜两阵,金雪狄一死一重伤,士气大挫。

    不过百里燕对此毫无兴趣,斗将作为变相的角斗,无疑是一种纯粹为了厮杀而厮杀的野蛮做派,他此时更为关心的是金雪狄的猛犸战象,以及飞鹰兽。

    此两种动物对攻城破坏极大,而至今他也没从敌阵中发现猛犸和飞鹰兽踪迹,或许是金雪狄准备不足,攻城器械尚未组装完成,猛犸象被隐藏在了敌军大营之内并未出动。斗将既是为了提振士气,同时也能转移联军视野和注意力。

    联军出战两人连胜了四场,紧接着上午又斗十一场,联军毫无悬念大获全胜,未有阵亡。唯独第七场徐国死士出战甚是狼狈,险些丢了性命。

    倒非是遇上劲敌,而是前番几战联军赢得颇为轻松,徐国死士心生麻痹,结果也被金雪狄搞死了战马,仓惶逃回了阵前,颇是拆徐国的台面。

    十五阵斗将谢幕,时间方才午时四刻,曹驰正下令鸣金收兵关闭城门,金雪狄连输十五阵已是急红了眼,派出使者来到护城壕外,操着宋国口音骂骂咧咧要求继续斗将。

    “嘿嘿,大人果真料事如神,这厮还真是说的宋国话。”蒋杰乐道。

    “走吧,没什么好看的。杀了半天就是死伤十几人,除了消磨时间做些小动作,实在令人乏味。”

    “但是我军士气大振,军心可用。”

    “什么什么?军心可用!”

    百里燕刹住脚步,目光看去蒋杰,蒋杰以为是说错了话,忙是说道:

    “属下胡言乱语,还望大人恕罪。”

    “不,你说的没错,军心确实可用。”

    “大人的意思是?”

    百里燕小声说道:

    “御帅下午要用兵了。”

    “大人何以见得?”

    “你方才不也说了吗,军心可用。”

    “属下愚钝,还请大人指教。”

    “呵呵,走,路上再于你说。”

    金雪狄此来立足未稳,大型攻城战具尚未组装完成,城外寻衅列阵的蛮军只有十多万,也无战象、兽兵,极为利于突然袭击。况且上午连吃了十五阵败仗,联军士气大涨,金雪狄怒火中烧颜面丧尽,下午势必要找回面子。

    曹驰正只答应今日斗将三十阵,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此番出战者都是精兵强将,各个身手都不一般,目的便是激怒金雪狄,令其急于求胜,等到下午斗将至一半,或是蛮军再输十五阵求战,联军骑兵突然从关内正面杀出,金雪狄还不吃个大败仗,屁滚尿流的逃走。

    天南关南北两道城墙都有五道城门,一道主门四道便门,同时打开,短时内冲出一两万骑兵根本没有任何障碍,若是持续出击数万兵马,只需调度当,也极为便利。

    此时金雪狄立足未稳,其阵前兵力多为长枪、重剑和弓箭手,骑兵都在两侧和阵后,典型的保守阵形。

    此外,敌军兵临城下,联军出关作战,乃违反常理之道,能收奇效。

    关隘不同于城池,城池四面多半没有地形阻碍,兵力投送相对灵活宽松。关隘无不是扼险而守,两侧多有地形限制,即便是天南关南门城墙宽达十里,战线宽度依然是有限的,出击大军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敌军堵死在城下与敌阵之间,产生巨大混乱而自败。

    天南关外挖有极深的护城壕,退兵过程处理不当,就可能陷自己于万劫不复之地。但正因违反常理,极为有利于联军背靠城关发动突然袭击。

    众将此时纷纷走下城头,无论城外蛮将如何歇斯底里,愣是没有人理会,待百里燕走下马道翻上战马之际,以御客前来传令:

    “魏将军,御帅有令,请魏将军即刻前往军政治所商议军机。”

    “知道了,本将即刻前去。”

    待御客离去,蒋杰说道:

    “大人,御帅这是要谋发兵之事了吧。”

    “谋是已经预先谋好了,关键是如何调遣各诸侯国兵力,这才是当下军心可用的关键所在。若是士气低迷军心涣散,各诸侯国将领势必态度保守,绝不会甘愿去做急先锋打头阵。但现在士气高涨,颇有些胜算,各诸侯国态度较为灵活。”

    “那大人若是此时有兵在手,会否发兵一战?”

    “呵呵……”

    百里燕神秘莫测付之一笑,没有回应蒋杰所问。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没有标准答案。

    很多时候,形势比人强,迫于形势和遵守原则底线是完全两码事。

    即便是极端不利的险恶环境下避无可避,往往只能屈从于形势,尽可能避免己方损失。当其他人损失比你还大时,你才是最后的赢家,哪怕是惨胜,只要别人比你更惨,你就赢了。

    来到军政治所,诸侯将领尚未聚齐,志国公良氏、陶氏已经先到了,正欲曹驰正说着什么。志国作为中原霸主,是御客拉拢的主要对象,能说服志国先行出兵,志国周边各国多半不敢说个不字。

    见百里燕入室,曹驰正脸色略浮起几分喜色:

    “魏贤将军,来来!”

    “御帅!”百里燕略施一礼道。

    “本帅与你介绍,这位是志国太尉公良义之弟公良文,这位是志国大司马陶敛将军。”

    曹驰正一番详细介绍二人,百里燕抬手略施一礼道:

    “魏贤久仰二位将军大名,见过二位将军!”

    一脸似乎慈眉善目的公良文颇为热情,抬手还礼说:

    “魏大夫名震中原,公良久闻大名,来日若能联兵平贼,我志国定助贵国一臂之力。”

    “公良将军过誉,比之公良大军骁勇善战,我魏某何足道哉,又岂敢相提并论,公良大军好意,魏某替我王谢过志王。”

    公良文满嘴恭维之词,无非是场面上的客套,国与国之间无不是利益关系,即便日后会盟,说好一起出兵,等到分好处的时候,翻脸比翻书还快。而且大司马陶敛一点表示都没有,显然公良氏与陶氏在政治立场上完全相左。

    咸国此前是小国,魏旦死后更不堪一击,一直以来都是志国吞并对象。即便沦为晋国保护国,志国灭咸之心依然不死。

    公良氏此时交好,无非是看上咸军战力大增,想日后利用咸国扳倒晋国。相反陶敛此时想的更多的是咸国山穷水尽,日后无法抵抗晋国吞并,不如日后找个机会,将黑巾军所占咸国丘南郡给占了不还,先压缩咸国的实力。


………………………………

第426章 调兵遣将

    说话之际,诸侯将领陆续抵达军政治所,曹驰正开门见山,和盘托出准备今日下午出关攻打金雪狄正面计划。正如所料一般,曹驰正事先说服了公良文、陶氏,志国未有反对,剩下只需要摆平卫国和晋国。

    晋国以王彦飞为首,大都督刘晃、林祁二人为副将军。王彦飞此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心狠手辣残酷有余,见风使舵也丝毫不落人后。

    卫国此番所遣乃名将征北大将军沈毕,镇南大将军杜振,大都督鲍炎三人。这三人在西海能说是名将,却从未在中原战场有过战绩,难知道深浅。但他三人都是卫国权贵背景,态度多半与卫国一贯的无赖作风一样。

    “王将军,本帅下午欲攻蛮军,王将军意下如何呀?”

    “城下奇袭兵不贵多,多则不利。御帅当以精兵攻之,本将此来兵少将寡,恐怕难当重任,还请御帅明鉴。”

    王彦飞婉言拒绝了晋军攻打头阵,曹驰正不动声色又问卫国将军沈毕:

    “沈将军,贵国呢?”

    “御帅明鉴,我卫国杂兵甚多,骑兵羸弱,而主力尚未抵达,若是担任攻打头阵重任,恐怕无法重挫蛮军,反倒可能挫伤自家士气。但若御帅下令,我卫国责无旁贷。”

    沈毕的态度压根没把十万杂兵的性命放在眼里,继承了卫国人命如草芥的一贯作风。要他打头阵也可以,最多拿人去填,好歹我也卖力吧,怎奈实力不济,所以要是输了,跟他卫国没关系。

    沈毕话音落下不久,此时众人目光无一例外投向百里燕,王彦飞语带讥讽说道:

    “魏将军名震天下,当为先锋,为何此来未带一兵一卒啊。”

    百里燕一声冷笑,大言不惭道:

    “呵呵,魏某大军若是到此,只怕各位将军脸上无光,还是慢些好”

    “狂妄!”王彦飞嗤之以鼻:“打了几个小埋伏,焉敢在此骄狂,依本将看,魏将军是怯战畏敌不敢讨战,故意怠慢行军拖拖拉拉。”

    王彦飞话音未落,百里燕接过话茬,反呛说:

    “哦,本大夫倒是给忘了,王将军当年是专打小埋伏,半道打了人家岐王郭夫人的埋伏,很是名震天下呀,竟连卫王也黯然失色甘拜下风。沈毕将军,魏某所言不差吧。”

    矛头挑向沈毕,沈毕面红耳赤竟无言以对。王彦飞当年强暴郭氏,劫走歧国二世子一事,也就是现在的百里燕,震动整个天下,卫王为此颜面扫地暴跳如雷,愣是派人去追了一个月没能追回,让王彦飞一骑绝尘跑了个没影儿。

    百里燕此言语带讥讽嘲笑,更多的却是这些年来的憎恨与厌恶。

    此时王彦飞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牙齿咬的嘎嘣作响,目中的戾气跃然脸上:

    “哼哼,本将倒是忘了,魏将军也是歧国种!”

    百里燕针锋相对:

    “对了,魏某正是歧国种,还纯的很呢。怎么,王将军没向韩合老将军讨教讨教,歧国种的厉害?”

    王彦飞睚眦欲裂,左手摁着剑,若非曹驰正镇着,他能一剑将百里燕人头砍下。

    “哼,本将不与你这庶子一般见识。”

    “不敢……”百里燕阴阳怪气道。

    此时诸将议论纷纷,一段小插曲再次勾起当年歧国二世子在卫国被王彦飞掳走的往事。曹驰正此刻是保持沉默的,他没有指望联军能“联”起来,但在摸清了各国态度之后,如何规划日后的部署,曹驰正已有心计。

    “诸位,既然卫国、晋国不愿攻打头阵,那便由我御客与志国率先攻打头阵,待本帅先发大军攻入阵中,蛮军两翼合围之际,宋国、徐国攻其左翼,晋国、卫国攻其右翼,诸位可还有异议?”

    “本将有异!”王彦飞率先反对。

    “王将军有何见教。”

    “宋国乃骑兵主战,当与我晋国合力,为何与徐国合兵,却令我军与卫国合兵。”

    “势有强弱,兵有长短,宋国、徐国精于骑战,强强联合战力愈坚。故而本帅先发大军攻入阵中之后,蛮军从两翼合围,宋国、徐国骑兵强力出击,攻击其左,可收出其不意之效。

    待蛮军左翼溃败,晋军、卫军最后出击攻其右翼,可免巨大伤亡。倘若宋国与晋国合力,徐国与卫国合力,强而不强,弱而不强,岂能收效。”

    御客、志军打头阵乃是用强,宋国、徐国精于骑战,合兵强力出击,可迅速攻破蛮军左翼,而不至于拖泥带水,让攻入阵中的御客、志军背后遭袭。

    同时宋国、徐国两国领土接壤,同是千岳山相邻的大国,在南境有共同的地缘利益诉求,没有根本的政治利益冲突,让宋、徐两军合兵战力只会更强,有利于降低伤亡,达成战术目标。

    而且徐国眼下在千岳山兵力只有五万人,在天南关的兵力稀少,宋、徐联兵出击,实则是宋军为主。

    若让晋国与宋国联兵出击,宋国势必沦为晋军附庸,战力非但不能发挥,还可能削弱,而徐国就只能与卫国十万弱兵合力,如此既不能增强战力,同时很可能无法完成战术部署。

    晋国与卫国一个在东海,一个位于西海,算是未来的两强,因歧国驻兵一事两国多有摩擦,但还没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让他两国联兵,几乎不用指望物尽其用,但也不会拖沓联军后退,王彦飞与沈毕势必各有保留。

    尤其是沈毕麾下十万杂兵战力羸弱,王彦飞是出名的凶残无道,他二人合兵之后,王彦飞担心的是沈毕可能抵挡不住坑害晋军,而沈毕则担心王彦飞此人阴狠,令卫军前去送死,因此他二人各有牵绊相互提防,反而不至于战力削弱,还可能增强。

    御帅面前,各诸侯国多少还是得卖各给面子,没人想在战后莫名其妙就丢了性命死了儿子,还不至于干出置联军于不顾,不声不响的拔腿就跑。

    因此此番出关的顺序是志军、御客打头阵,待陷入阵中之际,宋、徐两军骑兵强袭蛮军左翼,将其击溃,稳住先发军团背后,此时晋军、卫军最后出击,攻击蛮军迂回右翼。

    晋、卫两郡战力不及宋、徐联兵,蛮军辨明情况之后,势必将主攻矛头指向晋、卫联军,以谋求从右翼突破。此时御客、志军已经攻杀多时,迅速撤入城中,而后晋、卫联军紧随撤入,宋、徐骑兵最后撤退,还能反杀尾随晋、卫追杀的蛮军。

    曹驰正如此安排,既恰到好处调合了各诸侯国之间既有的政治利益冲突,同时将各军长处发挥至极。而志军与御客同时杀入阵中,又是强强联合,左翼又得宋、徐骑兵加持,胜算极大,志军不会损失过大。

    现在志、宋、徐三国都不反对,咸国兵马未到,百里燕不表态,就是默认了部署。剩下卫国、晋国,除非不出兵,不出兵的后果王彦飞、沈毕是很清楚的。

    “诸位,可还有异议。”

    曹驰正沉声问道,目色左右扫过众人,施压意味浓重。话音落下片刻,见诸将再无反对,曹驰正继续说道:

    “既如此,我御客出关骑兵三万,志军步军一万。宋军骑兵三万,徐军骑兵五千。晋军骑兵一万,卫国骑兵一万,步军一万。各军即刻调兵遣将,务必于申时二刻南门就位,依号令行事,诸位可都清楚。”

    “我等谨遵御帅将令!”

    诸将异口同声,曹驰正随即与各军约定战术暗号,各军届时以军旗号角为令,协调进退。少时诸将散去,临了曹驰正单独留下百里燕问话:

    “魏将军,今早本帅见你手中持一铜棒,窥望已久,不知是何物啊?”

    “回御帅,此乃我咸国新制远目镜,可观远处风物如若近观,极为便利。”

    言毕,百里燕掏出随身望远镜,拉长之后递给曹驰正交其使用。

    “此物果然神妙,乃是水晶所制吧。”

    “正是,魏某此番南下携带有六十余支用以出售,筹措军资。”

    百里燕语带深意,曹驰正心领神会。这么好的东西,多半不可能是免费的,更何况是昂贵水晶所制。想到这里,曹驰正问道:

    “不知此镜作价几何?”

    “五百寸银。”

    百里燕毫无羞耻说道,曹驰正却是眉头也没皱一下,反应出乎意料。

    “得此远目镜洞敌如观火,五百寸银倒也值得,若能广为联军所用,战力必能大增。魏将军可否卖予本帅二十支。”

    曹驰正张嘴就是二十支望远镜,百里燕愣也是意外:

    “御帅既然开口了,魏某自当奉上。不过御客筹资颇为不易,金银之物也就免了,不知御帅能否拨付些煤炭、草料、粮秣、草料,以供我咸军支用。”

    “一些粮草煤炭罢了,何足道哉。本帅今夜便让人予魏将军送去。”

    “谢御帅。”

    御客在南境的势力要比宋、徐、卫三国影响力大,且有零星的煤矿开采,和平时期五万常备御军及其家属实行集体屯田制,集中放牧畜牧,在千岳山的经济垄断性强,加上近两年陆续筹措到的粮草,御客在中原地区算不上强势,但在南境却是举足轻重。

    眼下储备的战略物资对于三十五万御客大军而言相对充裕,咸军能得到御客的补给,今年的冬天要好过的多。


………………………………

第427章 再斗

    百里燕(既魏贤)毫不犹豫,回营后令蒋杰取来另外十九支望远镜去曹驰正处,并附带了保养维护指南。

    蒋杰送完货后返回驻地,颇为不解问道:

    “大人,望远镜此等绝好物件,若是被外军得去,日后若与我军交战,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讨苦吃。”

    “此话是没错,短时内确实帮了各诸侯国,但日后我军会有看的更远的望远镜,眼下不过是小试身手打开些销路,先让我军找个立足之地,也让大王能够多一块金银的收入。待日后有了更远的望远镜,这可就由不得他们了。”

    蒋杰的担心不无道理,望远镜【注1】的出现,对当下而言无疑将提升战场视野,增加感知判断能力的前瞻性装备,各国相安无事一致对外之际尚且没有问题,日后南境战事平息,各国战火复起,望远镜反会带来很多麻烦,百里燕当然清楚这个道理。

    此番制造出售的望远镜,都是四倍左右的单筒望远镜,日后技术工艺日趋成熟完善,还可以制造八倍、十二倍甚至更高倍数的天文望远镜。届时各国即便有了四倍望远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要想买,就得花钱。

    此时蛮将在城外叫骂半天,接连换了三人前来叫阵,曹驰正皆未予以理会,直到未时一刻,联军吃饱喝足,蛮军十多万人城外站了半天,开始吃饭之际,曹驰正下令擂响战鼓,准备斗将。

    两军阵前相持半日不动,阵前吃饭的情况经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