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丁大人举荐有功,本将是要好好给你请功。待此战了结,本将军定保举丁大人一官半职。”

    “赵将军言重,下官怎敢贪功呢。”丁肃故作谦逊,心中已是想着日后如何高升。

    这时赵逊又言:

    “既如此,你先退下,本将有要事与魏贤说道。”

    “诺!”

    待丁肃退走,赵逊、钟衡二人悄然进帐,百里燕立身而起行礼肃拜:

    “魏贤见过赵将军、钟将军。”

    “嗯,免礼。本将此来只为劫粮一事。听闻钟衡将军所言,此次劫粮皆乃你之谋划。”

    “魏贤不敢贪功,若无钟衡将军果断,怕是再好的计策也是纸上谈兵。”

    “嗯,看来你还是谦逊之人。只是本将不明白,你如此年纪尽有这般巧思与武艺,着实令人费解。不过,你既已为我军效力,本将军自不能亏待于你,且此番劫粮你乃头功,按说超擢你为都统亦合乎军制。

    但你年纪尚小,又是文武双全的人才,故而本将军调你帐下听命,暂且屈居校军郎如何。”

    百里燕没有拒绝,果断接下任命:

    “既如此,在下愿替将军效犬马之劳。”

    “校军郎”类似伴读书童,就相当于将领的随从,主要干一些倒茶送水之类的杂事,没有职务、权利,是空额编制,亦不领取朝廷俸禄,但吃军粮,俸禄来自辅佐将领自己的薪俸。将军赋闲后,校军郎亦可作为门客保留离开军队,但校军郎依然还是军队编制。

    但凡是大都督、左右都督,皆可配校军郎,实际上配校军郎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任职到了大都督之上,诸如征东大将军、镇东大将军,以及太尉、大司马等等任职,就有开设幕府养门客的权利,校军郎自然成了没有意义的编制。

    此番伏击劫粮,钟衡损失三百多人,伤两百多,劫回粮草足可用大半年,解了赵逊燃眉之急,还连带拐来两千多民夫,八百多匹战马,其中一千七百多人是晋军抓的咸国、歧国、孙国人,剩下的则征召的志国、晋国民夫。

    其中的咸国、歧国人大多数被可以编入咸军,但想走也没那么容易。至于志国、晋国,要么投咸军,要么充当苦役、民夫,没有选择。于是原本只有不到七千人的赵逊,眼下已经小九千人。

    如果再算上连带杀翻了晋军五千多人,这么大的战功,平时封赏个左右都督都没问题。

    可人家也说了,你年纪太小,任命太高不服众望,而且你的运气成分占了多数,还得观察观察。

    与赵逊一番细说,随其来到中军大帐,赵逊就眼前形势询问百里燕说:

    “魏贤,本将原以为劫粮后晋军可能退却,你以为如何。”

    “晋军眼下攻打肥城正急,绝不可能半途而废。”

    “哦,何以见得?”

    “其实道理显而易见,在下与钟衡将军劫了晋军粮草,晋军时隔第二天却不追赶,以此来看,晋军定然料定我军劫粮人数不多,不足为虑。而且在下当时所用相攻之法便是考虑我军羸弱,贸然出击必遭惨败,故而令其自相残杀。

    晋军主帅只要事后问明详情,定能猜到乃我军急中生智,不得不如此而为。

    退一步说,咸军望亲江以东已无整建制大军,晋军无需追赶,只需等攻下肥城后,再做围剿,反而更加便利。”

    “嗯……所言果然透澈,难以置信此言尽是出自十六岁青年之口,倘若歧国能用你魏贤,歧国何愁国力不振。”

    “赵将军谬攒了。”

    “那以你所见,我军当下该如何谋划。”

    “赵将军定然已有用兵之策,不过在下以为,当下无论是何计策,皆无助于扭转咸国望亲江以东之颓势。眼下上策是撤往望亲江以西,重新整军再战。中策是死守尹秧城,只有死守尹秧城,在望亲江畔站住脚跟,可待咸军水军驰援。”

    “为何只能坚守尹秧城,如若我军进入尹秧城,岂非坐以待毙。”

    “非也,尹秧城城池随小,人口不多。向西为望亲江为后盾,陆路无法攻我,向东有府河为屏,若能以府河为屏障,晋军攻城之兵将一分为二,我军可以夜袭破其浮桥,而后重创尹秧城下之敌。

    且至关重要一点还在于,晋军以为我军已经溃散,短时内难以组织起军团作战,故而我军可秘密入城,待到晋军渡河至一半,大举杀出,杀晋军一措手不及。

    晋军围困尹秧城后,亦可令人破坏浮桥,而后趁夜偷袭城下晋军,使之首尾不得相顾,如此可长期迟滞晋军。

    不过即便如此,待我军进入城内怕也是坚持不了半年,尤其是城内数万张嘴,势必摊薄现有军粮。故而长久计,当速速催促援兵过江。”

    “如果本将军反其道而行之,向东而行收服失地,可行否。”

    “此乃下下之策。眼下咸国内情不明,赵将军麾下虽有九千人,实则能战者不足四千,与乌合之众无异。贸然绕道晋军主力后方收服失城,一者无望亲江以西咸军于粮草接应,二者我军等于深入腹地,粮草、兵员补给困难。

    至于第三,以我军之力,恐怕难以攻打两千守军以上之城池,故而向东无异于自投罗网。”

    “既如此,坚守尹秧城能否长久。”

    “恐怕无望,以将军麾下兵士,能战者不足半,即便皆能战,汇合尹秧城守军,恐怕也勉强过一万二,即便能从城内征召壮丁,亦不会太多。倘若晋军以五万以上之兵围而不攻,怕是难以久持,以粮草计,半年已是极限。”

    对百里燕提出的建议,赵逊细想了片刻后说:

    “既是死地,为何非守尹秧城不可。”

    “因为此地乃将军唯一之援兵所在,亦是大军退路,故而别无他法。”

    尹秧城四面环水,西面是望亲江,东、南、北三面被天然河包围,府河的由来便是“城府”之地而得名。府河距离城墙最远处五百多米,最近处三百多米,因季节不同,河宽数十米至上百米。

    城池东面距离府河四百米,有一个一字城,也就是一道防御城墙,只有一道墙,不是口字形的城塞。一字城有吊桥,通过吊桥链接河面浮桥进出两岸。

    所以晋军如果度过府河,势必要占领一字城,或者自己修浮桥。无论怎么过河,都会导致攻城部队和大本营被府河隔断,因为城下的空地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

    一旦浮桥、吊桥破坏,攻城部队就被切断退路,此时城中出其不意杀出大队人马,攻城部队转眼就成送人头大队。

    而且尹秧城距离望亲江西岸较短,是周边最近渡口中,唯一有城池拱卫的渡口,再远,就有可能暴露赵逊部行动踪迹。

    眼下望亲江距离肥城尚远,韩合大军一时半会儿够不着,不如趁着这个时候进入尹秧城扼守。只要占住尹秧城,便能为咸国大军过江占据桥头堡。

    韩合此番起兵,水陆两军共计三十万出头,其中水军十万,一半都在战船上,一半驻扎咸国、晋国界河。此外还有五万骑兵被牵制与晋国、咸国、志国三国交界警戒志国。因此晋国此番真正打头阵的先头正规军只有十五万,其余都是战斗力较弱的役兵、郡兵。

    又因前番与魏旦一战,晋军有些损失,一路攻城拔寨,又平添死伤,因此晋军主力实际数量也就十二三万。

    此外陆续又征召了二十万役兵,也就是短期强制征召兵役,以及万余人的募民军,总计进入咸国进内的的有三十多万。

    但是一路横扫过来占了咸国六七十城,每座城池和粮道都要派兵坚守,于是这二十万役兵都在守城,加上运粮护军、战俘看押等等,此番攻打肥城的晋军总数不会超过十二万,甚至只有十万,一旦攻克肥城,再向西、向北、向南挺进,还有将近二十座城池,照这么个占领和稀释速度,等到攻打尹秧城,韩合能够抽调攻城的兵力也就六七万人。

    赵逊如果引兵入城,攻城一方基本上要以三倍以上兵力攻城才能攻下,最好是四倍。也就是六万人以上,能保证一两月内拿下尹秧城。当然,这是较为乐观的估计,但以尹秧城的特殊地理,把握还是很大的。


………………………………

第48章 兵退尹秧城

    但是这里还有个变数,如果能够守住一两月时间,咸国从混乱中恢复过来,而晋军被拖在尹秧城下久攻不克,咸军水军陆续从北海进入望亲江增援。

    哪怕带不来多少援兵,但是水战若能逼平晋军水军,围困尹秧城的晋军就有可能担心咸军从背后登陆。如此晋军有可能腹背受敌,尹秧城的攻城很大可能会变成围城。

    因此死守尹秧城的第一个月至关重要,死守住第一个月,咸军水军有可能增援。

    而赵逊考虑向东收复失地,或是退入咸国、志国边界地带的森林当中,前者除非运气好,拿一下座大城池,利用民愤迅速征兵,然后借机扩大胜利果,实背后重击晋军,但可能性不大,征兵后的装备和操练需要时间,口粮也是问题。

    退入森林周旋也不现实,粮草补给困难,一旦晋军完成合围,甚至干脆放一把森林大火,就会像赶兔子一样,赶尽杀绝。

    “赵将军,坦率而言。晋军已经四十余年未有大战,故而以众击寡尚能胜之。而魏旦老将军之所以败,实则被晋军诱出,以两倍多兵力野战歼灭,纵然老将军善战,双拳也难敌四手。

    但倘若我军能集结一支大军,数量即便只有晋军三分之二,利用地势民心,也许尚能一战。”

    “你是说,晋军虽然势大,却不悉排兵布阵?”

    “非也,韩合乃老将,排兵布阵之道自然了然于心,关键在于都尉之下无人有过阵战,故而若能发动十万以上之兵,正面野战,可取胜晋军。”

    晋军最大的软肋是缺乏集团正面硬刚的作战经验,尤其是中下层军官,都是四十岁奔下,和平时间比年纪还大。而野战、阵战不是单兵格杀,需要宏观调动跟配合,稍有差池,轻则混乱,重则甚至发生踩踏事故。

    别看二十多天前韩合曾经大败魏旦,事实上是以逸待劳,十几万人一窝蜂的反杀五六万跑过马拉松,追了几十里地的咸军。

    就好像即将抵达终点的马拉松队员,看见终点之际,来了根绊马索,这还不算,地面上铺上一层钉板,不死也半条老命。

    使奸耍滑虽然是打赢了,阵战的经验并没得到磨砺。尽管一路打杀攻城战不少,但主力军团不可能龟缩在一个城池里面闷死,野战终究是解决有生力量的主要方式。

    因此可以利用晋军士卒阵战普遍经验不足的软肋,集中咸军精锐发动野战,正面击溃晋军,使之彻底丧失继续西进的实力。

    话虽然说的漂亮,但现实是眼下势单力薄,赵逊更没有决战的意图,于是百里燕说了半天,赵逊依然没有下定决心。

    而与此同时,远在万里之外的晋国都城平汤城捷报频传,晋王大悦,只是这天,随着王硕的军报传到,晋王再也开心不起来。不是别的,百里燕失踪了。

    说是失踪,其实就是跑了,当然也有可能死了,但是晋王更愿意相信是跑了。

    尽管捷报频传,但晋王总开心不起来,心里突然有种惴惴不安的感觉。而且最近晋王姒巍总是便血,心情一下变得更不爽,于是招范涛商议此事:

    “爱卿,此番百里燕失踪一事,是王硕私纵其逃,还是百里燕自己出逃。”

    “臣下以为,百里燕私自出逃可能颇大。王硕纵有豹子胆,也不敢纵其逃脱。而且以信中所言推断,当时我军即将与咸军魏旦交战,百里燕跟随后军,后军由公子姒昌警戒,姒昌又与百里燕有嫌隙,王硕若是藏有私心,断不能令姒昌负责后军警戒。

    故而臣下以为,乃百里燕私自出逃。”

    “既如此,下一步该当如何?”

    “大王应按计行事,谎称百里燕已死,且被咸军所杀,而后以出殡为名,继续讹诈歧国国力,并驻兵歧国。”

    “可万一百里燕逃回歧国又如何。”

    “大王为何不立即书信一封,暗中结好百里律。传闻百里律此人刚愎自用,且心胸狭窄,可将百里燕未死消息告知于其,百里律定暗中劫杀百里燕。而且必须棺椁抵达歧国,讹到歧国财力之后,再行告知。”

    “倘若百里燕先于我军抵达歧国,又当如何?”

    “大王试想,百里燕倘若流落异乡,又身无分文,他何以过活。且不说用腿走到岐国,这兵荒马乱的,纵使他有武艺在身,无人相助,又能奈何。更何况倘若他投靠他国,岂非落下被我晋国讨伐的口实。

    若是塞骞助他,那便是御客自找没趣,被我王知道,依然要捉其回来,而且还能讹诈歧国。故而百里燕自己跑了,亦不能改变时局。”

    范涛信誓旦旦,殊不知前番韩合大胜魏旦,皆因百里燕,只是王硕没写罢了。

    也就是在晋王得到百里燕消息的第二天,病入膏肓的相国公叔阔闻悉消息,当时气的险些丧命,由此病情急转直下,不久后病情恶化,不幸抱憾病亡。

    之后不久,韩合率军攻破肥城,晋军伤亡亦是惨重,韩合决意修整数日整饬士气,同时派出侦骑,搜索前番劫粮的咸军踪迹,准备加以剿灭。

    赵逊在闻讯肥城失守之后,决心采纳百里燕之策,向尹秧城靠拢。于是派出人马暗中联络,同时准备拔营启程。

    这天中午,百里燕正在河边钓鱼,钟衡突然而至:

    “校军郎真是好兴致啊,此时竟有如此雅兴在此垂钓。”

    百里燕(既魏贤)放下鱼竿起身说:

    “原来是钟衡将军,此来莫非是赵将军决意合兵尹秧。”

    钟衡牵着马过来,走近一旁说:

    “确是如此,本将前来便是知会校军郎,即刻动身。不过本将尚有一事不明,还望校军郎明言。”

    “将军可是为了能否守住尹秧一事。”

    “正是,倘若我军推入尹秧城,万一被围,将是四面环水难以突围。久困之下粮草枯竭,届时我军为之奈何。”

    “那将军以为,晋军若尽数占领咸国望亲江东土,尚有尹秧城未破,晋军又如何。”

    “必当是全力攻城,拿下尹秧。”

    “不错,尹秧倘若能拖住晋军,且久攻不下,晋军若从本土征召役兵,短时难以赶到,故而只能抽调他处守军前来攻城。届时晋军被我拖于尹秧城之下,士气大挫,他处又守军空虚,咸军只要以五万兵在望亲江登陆,不消几日便能夺取周边城池。

    届时晋军已是疲惫之师,士气低落伤亡惨重,焉能再战。而且,望亲江乃咸国以东之屏障,失望亲江,则门户洞开。咸国水军从此无用武之地。故而在下断定,只要能拖住晋军,明年定有转还余地。”

    “原来如此,本将军怎就未曾想到。校军郎果然是读书人,对时局见解竟如此透彻。”

    “将军过誉了。咱们走吧,鱼也钓的差不多了。”

    收起鱼竿提着鱼篓,百里燕随钟衡折返大营。大营昨日开始便提前做饭,准备大量光饼以备行军食用。

    由此前往尹秧城,徒步行军需要三天多,路上一律不埋锅造饭,防止被晋军哨骑发现。

    回营之际,军需令丁肃瞧见百里燕身影,一脸灿烂笑容:

    “校军郎,近日别来无恙啊。”

    “呦,丁大人,怎么,您这是有何指教?”

    “校军郎渔获不少吧。”

    丁肃边说边笑,百里燕算是看出来了:

    “丁大人是想要鱼。”

    “还是校军郎明事理,既如此,拿来吧。”

    “给丁大人是可以,不过丁大人需替在下办一件事。”

    听到条件,丁肃立马不乐意:

    “当下粮秣匮乏,赵将军已经下令,不得擅自分粮。”

    “在下何曾向丁大人索粮,在下只是想让丁大人命人多砍些毛竹,随后一同运往尹秧城。”

    “毛竹?你要毛竹作甚?”

    “在下自有妙用。如何,这可值这一篓渔获。”

    “好吧,本官这就令人前去砍伐毛竹。”

    挑出一条大鱼,百里燕将鱼篓全部交给丁肃,随后径自去了伙营,杀鱼吃肉。

    约莫中午过后,全军拔营启程,赵逊令百里燕总督后军粮草辎重,一连穿山岳林走了四天,才抵达望亲江畔尹秧城一字城外。来到城下,过河来出迎的是守将都尉姚盛。

    “末将姚盛,参见赵将军。”

    “姚将军免礼,尹秧城城防如何。”

    “回赵将军,城池失修多年,恐难以抵御重兵围攻。且在八十里外,已经发现晋军哨骑,想来晋军大军不日将抵尹秧。此外……”

    姚盛欲言又止,赵逊追问

    “此外何事。”

    “城中粮秣吃紧,怕是只能维持三月不到,百姓已经食不果腹。不知赵将军可有粮秣补给。”

    “有粮,你我合兵之后,尚能全程支用四五月用度。四五月之后,便只能听天由命了。不过,何故未见尹秧城太守,太守钱玉何在。”

    “回禀赵将军,钱玉跑了!尹秧城本为江岸重防,此前魏旦将军令卑职率两千人前来增防,便是为了谋取进退之路。不想赵玉趁末将立足未稳,连夜率守军出逃,故而眼下连同末将属兵与民军,不过四千余人。”

    钱玉为尹秧城太守,守军该有三千,前番魏旦为防止晋军由水面登陆,先掐断沿江防线,于是令姚盛率领两千人增援尹秧,这样一来,守军该有五千。但结果是太守钱玉率军出逃,此时估计已经投靠了晋军。

    赵逊想来恼火,恨不能杀了钱玉。


………………………………

第49章 阳谋

    问清详细,大军渐次入城,百里燕倒是没急着入城,亲自围着府河,在周围勘察地形,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尹秧城堪称是一马平川,除了府河之外,视野开阔无险可守,方便大军团野外调动,同时也没地方隐藏,也有利于守城军队瞭望敌情。同时由于府河环绕,不存在发动穴攻的可能性。

    地形勘察结束,百里燕(既魏贤)最后进城。进城不久,便被赵逊招去太守府商议军机。

    “姚盛将军,本将引荐一下,这位是本将校军郎魏贤。”

    赵逊引荐道,姚盛诧异:

    “竟如此年轻,阁下年纪绝不过十八九。”

    “在下今年十六,往后还有劳姚盛与诸位将军指点一二。”

    百里燕深施一礼,众人不可置信。

    一番寒暄过后,赵逊主持防务,开始分派任务。

    入城后,赵逊实地视察了城防,因此第一件事便是加固城墙。

    尹秧城虽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却因地处腹地,城池修缮率很低。此前也未曾料到晋军会趁着咸国内乱大举进攻,还一口气攻到望亲江畔,以尹秧城现在的情况,肯定是招架不住几次进攻。尤其是一字城,已成残垣断壁,根本守不住。

    “姚盛将军,城墙修复可有难度。”

    “回赵将军,眼下缺乏土方、石料、器具,短时内怕是难以修复。”

    姚盛为难道,赵逊却说:

    “即便是拆房,也得将城墙修好。”

    “诺!”

    “此外,江西岸可有消息,能否遣人过江联通消息。”

    “不能。江面晋军封锁严密,若非尹秧城矗立江边,怕是早已攻上岸上。末将曾经六次派人过江,皆杳无音讯。眼下即便是熟知水情的渔民,恐怕也难以渡江。况且眼下冬令节气,江水冰冷,难以潜水渡江。只有等到明春,方有可能潜水渡江。”

    姚盛话音刚落,百里燕若有所思说道:

    “赵将军,在下有一事正想禀明。”

    “但说无妨。”赵逊看向百里燕,仔细听着。

    “入城之前,在下已勘探府河周边地形,发现附近有陶土,不如趁着晋军未到之际,令人挖掘,而后或以修补城墙,或以烧制石方,如此可利于我军修缮城墙,亦能增强防备。”

    “哦,此处有陶土!”

    赵逊眼前一亮,看向姚盛,姚盛道:

    “末将不知此事,似也未曾见当地有烧陶匠。倘若有陶土,确实可用于加固城墙。”

    由于劳动生产力很低,技术也不发达,绝大多数城墙都是土坯墙,并没有包砖。

    即便是古代中国,包砖城墙也是唐朝逐渐兴起,但也没有大规模包砖,直到到了明朝朱元璋开始,全国自上而下开始了大规模城墙包砖。

    眼下尹秧城就是土坯城墙,因此土坯城墙的损毁率比包砖城墙高得多,加上当地地处江边,泥土含水量大,不是夏天晴天,修复城墙的难度很大。

    如果采用陶土,可以先用陶土烧成规则或不规则砖石,然后累砌,再加以粘土夯实,如此可以很快修复城墙。同时也能烧结陶块砸人。

    商定修复方案之后,赵逊调集城中百姓,前往府河东南一里处挖掘陶土,正如百里燕所言,果然发现陶土,随后就近伐木开炉,连夜烧砖。

    而与此同时,尹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