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将有一计,兴许可用。”

    “哦,愿闻其详。”

    “眼下蛮军追击在后,我军不如将散出新附民尽数收拢,就地操练编成新军,同时分出两三万人马,沿婆嵩省外围继续向南,攻取中原民村寨收拢中原后民,迅速口大声势,而我军主力则继续在此与之对峙,待南下兵马壮大后,两军遥相呼应,再寻求破城歼敌之法,百里将军意下如何?”

    “这……此计好是好,但却是险了些,倘若蛮军一边增兵,同时又分兵追击,这恐怕就不太妙了。而且我军没有骑兵,马匹又甚少,此计颇有些难度。”

    “本将可率麾下志军,轻装简从一夜奔袭百里,可令蛮军无从追击。”

    百里燕忽然明白,公良文这是想让自己留在卡莱泽城外做诱饵,公良文自率本部兵马轻装简从南下。公良松、公良修此番都随苏方义留守谷中,公良文可谓毫无任何负担,即便遭遇追击,他仍有逃脱可能。

    思考片刻,百里燕决定应下此计:

    “既有志军健步士,将军此计又是多了几分把握。不知将军准备何时出发?”

    “下半夜便上路,大军暂由燕公子代掌握,还请小心谨慎。”

    “公良将军放心,燕定不辱使命。”

    与公良文说定,送其走后,百里燕回到营地重新调整部署:

    “司空南,让方亮即刻撒出人手,将外面还在劫掠的新附民收回来,收不回来的,但凡闹事自立者,带头者,杀无赦。”

    “末将遵命。”

    ……

    “白合。”

    “末将在!”

    “新附民收拢后,由你与御客负责新附民就地整训与操练。此外随军尚有妇女一万七八千人,幼儿孩童少年数千,务必看紧,任何滋扰严惩不贷。”

    “末将领命。”

    ……

    “卢皋将军。”

    “末将在!”

    “我军就地扎营,尚无营垒工事,也不用等到明日了,就今晚开始,就近砍伐树木,拆毁房屋,尽速修建大营。”

    “末将领命。”

    ……

    “蒋杰。”

    “属下在。”

    “新附民中尚有大量中原贼,你率老卒与御客尽速暗查,但记住,眼下非常时刻,不可明抓,只可暗中秘密行事,待其有投敌不轨之举,一旦坐实,秘密处决。”

    “遵命大人。”

    当晚后半夜,公良文率军星夜启程。

    而与此同时,纳基卡斯率军抵达卡顿森大营后不久,便又遭苏方义日夜袭扰不胜其烦,每次都是大举出动却不攻打,扔完火药、酒精炸死杀伤些人后便是退走。

    而且还搞出了便携式一次性的石炮车,拆了就走,临时组装打几炮就逃,临了东西也不要了,一把火烧掉,反正都是简易装置,山里有的是木头。

    如此零敲碎打偷鸡摸狗,数日间竟也打死打伤了金雪狄三两千人,联军伤亡微乎其微。

    亚布克继续率兵追击百里燕,等到得知公良文率军分兵南下,亚布克分兵辅助骑兵两万前去追击,此时公良文已经打下了一处城城堡,卷了两处中原民村寨,杀闹事者十数人,中原贼五十余人,后继续率军南下。

    等到两万轻骑追上公良文,其人数已从三万志军猛增至六万男丁,妇女近两万,合计八万余人,并得马匹数千,就地武装志军骑兵数千人,趁蛮军骑兵赶路夜间修整,连夜发动夜袭,大破辅助骑兵,再得马匹数千。

    百里燕忙于修造营挖掘地道,地道于两日后挖通,埋设火药数百斤,可谓是花了极大血本。

    收拢的新附民共计两万三千余人,跑了近四千,被方亮、司空南所杀闹事者达百人,其中不乏一些中原贼暗中挑唆蓄意破坏,极大震慑心存不轨者。同时又得劫掠粮草数万石,马匹、独角马数千,其他猪牛羊农具等不计其数。

    “将军,这些金雪狄人富的简直流油,家家户户皆有余粮,少的十七八石,多的二三十石,富户更是多多达成百上千石上万石,家家皆有鸡鸭牛羊与干肉,若非畜力不足,此番定是收获粮草、肉食二三十万石都是有的,这才是一城之地,比之我等中原百姓,简直云泥之别呀。”

    司空南将所见所闻详细道出,颇是大开了眼界,百里燕却不以为然,他说:

    “且不说金雪狄人在关外奴役了大量中原后民,几乎免费替他们提供所有劳力。仅仅他们的铁质农具这一项,便是我中原所不及。

    金雪狄人铁器已是即为普及,耕牛遍及每户,甚至每户还有马匹、猪、羊、鸡、鸭、鹅等。而他们的小麦、大青稞一年可种两季,亩产虽只有稻米的六七成,但土地广大而肥沃,人均有田地二十亩以上,甚至三十亩都有,实行《保田制》,一户便是上百亩地。

    若不计我咸国新式耕作法,金雪狄百姓每户产粮,几乎是我中原每户产粮的一倍半之多,甚至更多。加之其国力统一没有内战,百姓更能专于农耕。”

    金雪狄本土由于长期不受战争和内战袭扰,其政治统治在宗教影响之下长期较为稳定,同时施行《保田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第529章 顶风作案(2)

    所谓《保田制》,既金雪狄人的均田制度,除贵族外,所有人生来有田地,同时贵族不得经营土地,只有不同等级的祭司,享有土地经营特权,如此便是限制了贵族掠夺农民的土地。

    《保田制》中规定,平民拥有土地之上的收获,而贵族拥有所有土地之下的收获,既一切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

    贵族通过垄断矿产和高附加值的生产资料,垄断了整个国家的高端经济。通过经济手段,从农民手中获取他们所需的其他资源。

    但根据百里燕的观察,《保田制》的雏形最早见于四百多年前“法天道派”所提倡的《民田制》,《民田制》提倡人人有其可以温饱不纳税的田土,以蓄养民力富国强兵。

    而贵族不应强占百姓土地,甚至主张废除奴隶、贵族以及社会阶层,消除社会不平等,推动君主立宪,架空天子和藩王,推行外朝长期执政,内阁定期轮换制,以改革积弊,统一天下。

    所谓外朝长期执政,通俗的解释就是,除部长、司长、高官、市长、县长外,其他处级、科级官员、公务员实行年限工作制定期升迁调动,既五年十年,根据绩效考核,以确定基层办事定官员的去留问题,以提高基层公务人员的治政专业能力,籍此裁汰平庸冗余者。

    内阁定期轮换以避免部长、司长等君主身边重臣长期把持朝政,出现能臣当政国家兴盛,奸臣当道,民不聊生的局面。

    但因法天道派思想过于超前,并损害几乎所有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诉求,尤其是权贵集团,最终被各国所剿灭,黯然淡出了历史舞台。

    而巧的却是,法天道派没落后的十多年,金雪狄人出台《保田制》,经过本土化后,大体沿袭了《民田制》的主要内容。

    几乎是实行《保田制》的十年后,金雪狄人废黜贱民,分田地,国力与日俱增,《保田制》的实行,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得人口增加,国力迅速增强。

    而铁器和耕牛的普及,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工具和经济现象才会大量出现,进而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事实上在百里燕看来,《保田制》固然是成功的,但难掩其背后的血腥和残酷。

    要农耕时代的权贵,放弃土地使用权,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作为农耕时代经济主要的收入来源,土地几乎就是一切,让权贵放弃土地利益,显然是不可能的,必然要引起利益分配不均,带来的权利斗争和内部分化,甚至是内战。

    为避免其内部的分化,金雪狄人就必须从其他地方,弥补权贵的利益损失,于是他们就把目光瞄准了北方的中原。

    金雪狄人在关外蓄奴达一百七八十万,甚至更多,在关内蓄养番籍民达数百万,这些都是月神王家族应许给权贵的特权。

    中原民、番籍民在权贵的奴役下,中原奴隶带来的土地、矿产的产出,几乎被无限制的剥削,不仅全额满足了贵族的贪婪,还为金雪狄人提供大量军需物资。

    通过剥削奴隶和对外战争,既转移了其国内权贵争权夺利的矛盾冲突,将之团结在月神王家族的周围,同时奴隶产出的经济效应,减轻了其老百姓的税收负担。

    此前百里燕百思不得其解,金雪狄人为何每二十年五至三十五年间发动一次北伐,一次出兵几十万,上百万,现在看来,其是通过奴隶的经济产出,积蓄粮草军需。从而不会因为突然北伐,而加重老百姓的税赋。

    如果有一百万奴隶,其一年所能供养的军队至少是八九万,金雪狄人的农业开放政策,使得粮食总产量提高,甚至更多一些,如果有五百万奴隶,其一年所能供养的军队就是五十万。

    如果将五百万奴隶三十年的经济产出积蓄起来,对冲掉权贵领主的百分之五十的收益,百分之二十的自然损耗,其五百万奴隶三十年的经济产出,折合成一年消耗,可以养兵六百万,折合三年消耗则能养兵两百万,折合四年的消耗,依然能在四年之内养兵一百五十万。

    这还不算其三十年间,从全国数千万人口中收取的税收,即便排除军事行政,以及阵亡抚恤的的开销,其此番出兵一百六十余万人仍是绰绰有余的。

    加之后勤全靠独角马转运,其几乎不用在后勤上消耗更多的人力和经济潜力,种种原因共同创造了这个畸形的怪胎。

    当然,以上仅仅是粗略的理论推算,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不过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当下,人口的增长不稳定,也不可控,如果奴隶大量减少,由此带来的产能降低,将影响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必然是牵动利益阶层。

    而且均田法最大的弊端是人口,如果人人都有土地,势必导致耕地的大量分配和土地破碎化,而土地是相对有限的资源,尤其是眼下南方是寒温带、寒带地区,土地的产出率远不如热带地区,当人口大量增加,有限的耕地将加剧土地分配。

    由于土地政策已经固化,由此带来生产关系和利益阶层的相对固化,进而阻碍了政策和体制的改革调整。

    为此每年分配的耕地,和各种原因死亡减少的奴隶,带来的经济和生产力损失,土地压力等等,迫使金雪狄人必须出兵北伐,获取外来的生产力输入。

    同时通过战争消弭青壮年,增加寡妇,缓解国内的人口增长,并加大对外的土地扩张,增加移民,疏导国内人口分配耕地的压力。

    因此金雪狄人现在的问题,根本是经济政策陷入恶性死循环。宗教、贵族利益的驱使下,丧失了内政改革的能力,于是就只能不断对外发动战争。

    但归根到底,并非中原文明落后,是中原土地实在太大,通讯远远超出了当下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极限,中央集权无法控制偌大的版图,分封后的结果,必然稀释各诸侯国国力。

    正由于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致使中原无法在国内有效推行行之有效的政治举措,从而错过了早期内政改革和技术积累的过程。

    同时过于分散的诸侯力量,也导致各国技术精英阶层的分散,如工匠、知识分子群体等等。这些人才的分散必然导致技术路径和研究实力的稀释,无法加速经验的迭代和积累,原始技术的积累势必缓慢。

    比之中原,金雪狄人有大量千里马,国土面积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一些,以时下的技术手段,千里马几乎可以在半个月之内抵达金雪狄全国的任何地方,中原却做不到。

    从晋国东海之滨,到陈国西海之源,直线纵横跨度少说两万七八千里地,日行四百里飞报,走直线也得跑两个半月,千里马也得一个月,更何况是行军作战,后勤保障何其之困难艰苦。

    正是得益于版图的统一,人才资源的资源的高度集中,金雪狄人的经验积累,乃至技术迭代发展才比中原要快。加之中原贼的潜入,窃取的技术和思想又加速了他们的发展。

    但相比金雪狄人将胜利和利益建立在奴役外族的血肉之上,穷兵黩武拥兵百万之众,秦帝国不知胜其几倍。

    秦扫六合一统中国,中国当时的人口基数不过两千万,秦始皇征伐岭南用兵五十万,北拒匈奴屯兵三十万,修长城发民百万,修阿房宫、秦始皇陵用民一百三十万,合计三百一十万人,所需后勤转运、生产耕种糜费无计,全国民力尽为其用,上至七十老儿,下至红妆妇人,尽数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帝国运动,死者无计血泪千里不尽。

    如果中原能形成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四五亿的人口基数,以秦朝的国体和动员效率,中原动员三五千万人投入战争与后勤绰绰有余,但现实是残酷的。

    ……

    当夜,先是发现了金雪狄斥候,不久后又发现有一队万人的骑兵,由南侧迂,回从南门进入卡莱泽城。由于联军只围住东门,金雪狄人进出卡莱泽没有任何阻力。

    第二日,望远镜中已能看见二十里外金雪狄步军,于巳时左右,距百里燕三里扎营,人数七万左右。

    “大人,蛮军好像只有六七万人呐。”

    蒋杰说道,也是发现了端倪,司空南接过话说:

    “追兵有十万,而昨晚有一万骑兵进了城,少掉的两万定是去追公良文去了,而且还是骑兵。”

    “不错,应该是两万骑兵去追公良文。”

    百里燕肯定道,卢皋有些担忧:

    “公良文仅有三万人,不会有什么闪失事吧。”

    “不会。”百里燕否定了卢皋担忧,胸有成竹继续说道:“志军能日行百里,而且还是轻装简从,甚至能行一百二十里,金雪狄人骑兵跑得再快,但奈何高头大马耐力不行,一人一马连续追击,一日也就一百二三十里。而且马匹体力恢复远比人慢,我琢磨着,公良文若是知道骑兵追击在后,定会是以逸待劳夜袭骑兵。

    这些金雪狄人,只知中原联军兵戈不利,却不知我中原之博大精深,同等条件之下,其毫无优势可言。”

    中原马匹极为丰沛,徐国、宋国、卫国拥有大量马场,极大的刺激了中原各国装备骑兵,而步军为克制骑兵,战术战法花样多的让人眼花缭乱。

    志军以健步闻名天下,蛮军骑兵追击在后,如若不算好时间和路程,晚上极易遭公良军夜袭伏击。而且公良文有望远镜,完全可以提前发现追兵,晚上夜袭。

    (本章完)


………………………………

第530章 顶风作案(3)

    观察片刻,百里燕继续未完的内容说道:

    “蒋杰,我军粮草现能支撑几日?”

    “现有男女孩童十一万余人,能持七十三天左右。”

    “谷中能持几日?”

    “不计我军口粮,谷中还能坚持六十五日左右。”

    谷中粮草能供应三十万人支撑到四月底,约五十日,前后阵亡了些丁口,现在又出山十万人,剩余二十余万人能多支撑十余日,如此给在外大军腾挪出足够的周旋时间,而不用急着赶回丘比贡运粮。

    与诸将商定计划,百里燕重新调整了既有部署。

    将联军和新附民军调往前后左右四营,将刚刚收拢的新附民与女眷置于四营之间整训操练,以防生变。同时调白合、田鹏新附民军及司空南、方亮新卒营各一部人马,配合御客与各军老卒若干,负责新附民的整训。

    百里燕料定金雪狄人屡次吃亏,已丧失了势均力敌情况下,发动正面攻击的信心。多半是要从卡莱泽城中组织民军,或是坐等援军抵达,好以多欺少。

    而联军握有黑火药,编有弓弩兵,其绝不敢在没有优势实力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攻击硬碰硬。

    短时内,至少也是三五天之内,金雪狄人不会攻打营寨。但是四五天之内,公良军将在婆嵩省内毫无顾忌的四处劫掠,掳掠人口,而现在想起来,百里燕越发对公良文刮目相看。

    公良氏早年与咸国作战,也正是如此劫掠咸国土地和人口,一次便是掳走几十万人。现在近百年过去,公良文居然还留着压舱底的祖传秘诀,想来令人心有余悸。

    城下对峙了三日,城中金雪狄人开始蠢蠢欲动,正如此前所料,进入城中的骑兵迅速组织起了城内青壮年守城备战,城内兵力由此前的两千多人,在三天之内猛增到三万,许多都是从城外村中逃入城中的金雪狄难民。

    但在百里燕看来,这些匆匆组织起的民军,论个人技能和士气,远不如备受奴役欺压的中原民。

    中原民心中始终压抑着怒火和仇恨,只要能组织起来,凝聚人心,其战斗意志和杀意极为鉴定。

    方亮的新卒营是百里燕用咸军老卒一手拉起来的队伍,论战力,不输联军。白合、田鹏的矿工和新附民军经过西山外几场厮杀见过血后,现在无不是恶狼,放出去都是凶猛野兽。

    对峙进入第四天,金雪狄人的援兵迟迟不见踪迹,百里燕估摸着,苏方义一定是拖住了西山外的蛮军,使之寸步不能离,越是如此,百里燕反而越发担心起另一件事。

    每年的三月底四月中上旬,金雪狄人的开往前线的补充兵员,将经过婆嵩省中路线开往千岳山,万一这个时候扑过来,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公良文还不知道这个情况。

    思索之际,蒋杰将今日的午饭送入帐中,一大块白煮的牛肉,两张光饼。

    “大人,用饭了。”

    “将士们都能吃上肉吗?”

    百里燕话音刚落,蒋杰嬉皮笑脸说:

    “大人您是不知道,这金雪狄人富得流油,家家户户都有耕牛猪羊鸡鸭,田里随便都能抓到一头牛,仅前番新附民掳来的牲口,得有好几千,如今还不是天天杀猪宰羊。”

    “哦,我倒是把这茬给忘了。我们中原连年征战,人丁骤减农事荒废,家畜都是精贵的很,吃上顿肉,实在不易。难得如此大方,我军反倒是不习惯了。”

    “可不是,兵士们都是穷苦人出身,有些诸侯军一月半年都吃不上一顿像样的荤腥,如今好吃好喝,混个饱死鬼,总比憋屈死强。”

    “是啊……细想起来,我中原百姓可等贫苦,而金雪狄人却如此之富庶,他们却还要想着劫掠奴役我等,此等贪婪之徒,实在令人之所不齿。”

    伸手拿过一张光饼,百里燕顿觉有些厚实,定睛一看,果然要比中原光饼的直径小得多,但更厚,他蹙着眉问道:

    “此饼为何如此之厚啊?”

    “哦,是这样大人,谷中时,我军所用大多为中原凹地大锅,或是工匠重打之后的圆釜锅。我军一路而,来只带了干粮,未带锅具,故而只能劫掠金雪狄人锅灶暂用。他们的锅灶皆是大口平底,平底锅灶摊我军薄饼十分不便,故而只能摊金雪狄人的厚饼。”

    “原来是这样。”百里燕吃了口光饼,当真是硬的搁牙,嚼的牙口发酸。这时却是心念斗转忙是追问:“蒋杰,烙饼的平底铁锅有多大?”

    “大概这么大!”蒋杰用手比划了两下说道:“少说得有两尺,大的可能还不止。”

    百里燕闻讯眼前一亮立身而起:

    “太好了,快,随我前去伙营!”

    “大人,您这是?”

    百里燕喜出望外放声笑道:

    “呵哈哈,有计了!快走,去伙营。”

    徒步来到伙营,各军各营正在排队放饭,无不是吃的津津有味。百里燕现场查看了金雪狄人所有的平底锅,有大有小,小的一尺多,大的两尺多,甚至还有三尺的大平底锅。

    “大人,您这是……”蒋杰不解问道。

    “去,让伙头以此种两尺大铁锅做大饼,饼厚三寸,直径两尺。”

    蒋杰闻讯大吃一惊:

    “大人,这么大的饼谁吃呀?”

    “只管去做,少时你便是知道了。记住,让伙头将饼烤熟了,但是不要烤焦。”

    “哦……”

    两刻多种过去,金黄诱人香气扑鼻的大饼制成,厚度三寸还多,直径两尺。没错,这就是传说中的锅盔。

    秦军扫六合一统中国,秦军甲具不足,便是以锅盔为甲,边吃边走,边吃边杀,既是压缩干粮,又是打仗铠甲,不仅能防箭矢,还能格挡刀枪,极为便利

    “大人,这大饼可够好几人吃的。”

    百里燕笑着摇了摇头:

    “你马上便知道妙用。去,将卢皋、司空南、白合、方亮、田鹏,以及各军都尉以上武官请到我中军。”

    “遵命!”

    百里燕在营中架起箭靶,将锅盔固定在箭靶上,少时诸将来到营中,只以为是有军事行动,但当见到百里燕要射箭,众人大惑不解。

    “将军,这是何意?”司空南问道,来时路上蒋杰已将大饼之事细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