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百步也就是三百米左右,韩合非常清楚,除了强弩和床弩之外,还没有什么弓箭能射到三百米开外。

    只是不等其心中话音落下,便见夜空火箭徐徐划过空际,一片唆唆落地之声覆盖尹秧城东、南、北一百五十至两百步范围。

    火光刹那照亮大片地界,且与此同时咸军伏兵于暗处,火箭划过头顶之际缓慢而行,待到火箭落地,突然一个“杀”字四起,并伴随城内冲天鼓号,杀声一时间震耳欲聋:

    “杀!”

    “杀杀!”

    “杀杀杀……”

    杀气汹涌,以至于韩合梦醒惊魂:

    “咸军,咸军!”韩合惊呼。

    本来就是偷袭,还不点灯,咸军突然杀出,让韩合始料未及。

    更要命的还在于晋军登陆兵士以弓箭手居多,近战能力薄弱,除弓箭之外只有短刃,也就是比匕首好一点的短剑,咸军蜂拥而至,顿时杀了晋军登陆水军措手不及。

    一时间杀声震天,尹秧城内鼓号齐鸣,栈桥尚未建好,步军没有过河,水军登陆便陷咸军重重包围。

    韩合情急之下催促东岸晋军过河接应,但要命的是东岸晋军开路的是重步兵,在咸军一排火箭齐射之下暴露无遗,重步兵过河后由东向南北调动,完全暴露在咸军视野之下。

    此时战报不断,没人知道咸军到底有多少人。

    “报韩将军,咸军势大,水军不敌伤亡惨重,水军都督请求韩老将军速速派出援兵。”

    “可知咸军此番出战者到底多少人马。”

    “或是六千,或是八千,亦或者一万,卑职也不知。”斥候如实禀报。

    “一万!”韩合大惊:“咸军何来一万!”

    韩合痛心疾首,咸军此番杀出真要是有一万人,水军刚刚登陆的三千多人岂不成了瓮中之鳖。而且这黑灯瞎火双方混战在一起,弓弩手全无用武之地。

    要是添兵吧,就是添油战术泥牛入海,不添兵,等着水军被歼灭,战船被焚毁。

    正值韩合犹豫之际,王硕来报:

    “韩老将军,尹秧城东门打开,又有咸军杀出还有骑兵出没,怕是过河之兵危矣。”

    “快,速令东岸之军全力过河,绝不能错失今夜歼灭咸军主力大好机会。”

    “诺!”

    韩合断定咸军主力眼下被拖在府河南北河畔,与水军交战,遂是决定干脆将错就错,大举杀过河,将咸军消灭在城外。

    然百里燕料算在先,料定韩合判明咸军主力出城,必然不惜代价将咸军歼灭在城外,否则一旦缩回城中,在想歼灭咸军主力,只有硬着头皮攻城,而代价至少是三倍,这恰恰是韩合所极力避免的结果。

    当逻辑成为定势,在局势和战场态势的左右下,韩合必然会选择增援,若不增援,今晚又是上伤亡三千,一个昼夜就是六千,白白的牺牲将毫无意义,任何主将都不会接受这样一个结果,继续添兵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根本不会等到消灭晋军水军,而是杀到一半之际直接放火烧船。

    此时府河之内战船连战船,难以机动调度,一把火一烧,还不得火烧连营。

    已经登陆的晋军或是跳河游过河去,或是困死在河对岸。待到战船一起火,奋战南、北城外咸军迅速放弃追歼,掉头直接涌向一字城,阻击晋军重步兵。

    如此府河南、北两岸无法渡河,晋军孤注一掷,从一字城浮桥方向涌过府河,咸军又从东、南、北三面迅速包围增援水军的重步兵。

    即便你是重步兵,现在我人多你人少,在晋军大部队没渡河之前,便能将之歼灭,更何况百里燕准备了几百匹马。


………………………………

第56章 群体恐慌症

    战船大火一起,咸军兵锋如潮调转兵戈杀奔一字城去。

    此时赵逊、百里燕等人立于城头,以铜钟为号,敲击铜钟一次,黑夜中混战咸军按计撤回一部,敲击两次铜钟,其他各部撤回城中。

    如此交替掩护撤退,待到晋军大举杀过一字城,咸军且战且退有条不紊,始终保持激战接触,晋军不知不觉便被咸军引诱至尹秧城以东城墙下,待到最后一声铜钟响起,留下断后残余咸军全力撤回城中。

    少时赵逊令下,黑暗中无数箭簇如雨而下,杀得过河晋军措手不及。

    晋军过河本是歼灭咸军主力,却是不料咸军且战且退,引诱晋军至城墙下,以弓弩疾射伏杀。

    最惨的还在于夜色昏黑,晋军遭遇咸军伏击之后又遭弓弩暗箭,惊恐之下近万人竞相后撤,以至发生踩踏、摔倒,恐慌情绪迅速蔓延,有甚者被挤入河中淹死,或是被友军误伤,景象之惨烈,可谓惨绝人寰。

    晋军混乱持续至天明,韩合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纵横驰骋戎马一生之所见,都没有昨晚一战惨烈。

    放眼望去死者数以千计,大片大片尸体倒在地上,脚下府河血流成河,哀嚎声不绝于耳,景象之惨,乃韩合此生未见。

    与此同时,尹秧城内也好不到哪儿去,昨晚突袭虽说重创了的晋军,咸军伤亡过两千。一共出动了一万一千多人,回来的不到九千整。百里燕忙于处置伤员,直到天亮未曾合眼。

    赵逊视察伤营之际,发现百里燕(既魏贤)身影,不免感慨:

    “不曾想,你也懂得医术。”

    “回赵将军,在下略是懂得一些医术,如今披甲待战,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本将军果然是小看了你,你可知昨夜一战,晋军死伤多少。”

    百里燕摇了摇头说:

    “尚不知。”

    “昨夜一战少说四千余人死于城下,城外目之可及处尸骨累累,如此算上侥幸逃回伤者,晋军昨夜死伤者甚巨。”

    “唉……”

    百里燕一息长叹,赵逊诧异,忙是问道:

    “如今晋军兵临城下,何故为晋军唉声叹气。”

    “在下本意并不想害命,事到如今,皆是不得已而为之。”

    说句不好听的,用超越时代的认知和理念消灭敌人,即便胜了,也胜之不武,只是迫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不杀晋军,晋军便得杀进城。

    昨日晋军损失了小三千人,晚上再损失三千四千水军,韩合已经被激怒,他咽不下这口气。

    再退一步说,咸军主力尽在城外,韩合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举歼灭咸军的大好时机溜走,势必要毕其功于一役,歼灭咸军主力于城外。

    殊不知百里燕且战且退抽楼梯,一边正面堵截过河晋军,一边撤人,一边撤人一边后撤,晋军一步步被引到城下,此时城外咸军所剩无几,一波弓箭袭来,岂不死个人仰马翻。

    最狠的还在于天黑惊恐,受到咸军多次打击,晋军犹如惊弓之鸟,惊恐之下杀到城下的晋军为躲避箭矢,就必须后撤。

    昨夜韩合最大的失算莫过于大举通过一字城浮桥,然局势摆在面前,不增援,水军的牺牲将付诸东流,咸军的主力将缩回城中,他别无选择。

    结队步兵集群穿过狭窄通道,进入开阔地界,且还是被河面隔断的地界,只要造成恐慌和巨大压力,即便是现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很难在群体恐慌下,不发生踩踏事件,更何况是当下人。

    结果是上万人涌过一条只够四人并排行进的浮桥,前面的往后涌,后面的往前冲,昏暗中势必造成踩踏、误伤,而且都是当兵的,手里拿着家伙,身上穿着甲胄,份量不是一般的重,加上地面有尸体,发生踩踏是大概率事件。

    迫于咸军的箭簇和突袭,晋军的人潮涌向河边,不少人都是挤入河中淹死的。

    至此,百里燕昨夜仍可再次杀出,将过河晋军多数歼灭,今天晋军阵亡少说也得七八千。

    冷兵器野战,多数情况下是溃散途中,追击造成的伤亡和俘虏占比最大,真正正面格杀,造成的整个战役伤亡比不如追歼造成的伤亡,当然也有许多例外。

    如果昨晚晋军阵亡七八千人,连带受伤至少万人以上,一夜之间,小小尹秧城下出现如此惊人的程度的死伤率,势必引起天下震动,更何况昨日和前些日的死伤累积起来,晋军的伤亡就是小两万人。

    面对这种压力,韩合势必要变本加厉的报复,而百里燕手中已经没有资源,他必须缓和现在的局势,拖延更长的时间。

    “赵将军,今番晋军受挫,日后势必加倍报复我军,故而日后势必万分艰难,但愿丁肃大人此时已经逃脱。”

    “此事本将军心中有数,想他韩合过河不成,必将用石车、床弩毁我城墙挫我锐气。”

    床弩或弩车射程基本都超过四百米,甚至青铜弩臂的弩车会更远,从府河东岸完全可以射击尹秧城城墙,当然,准头会差不少。应该推过河再用,但现在过河受挫,韩合恐怕不敢再次贸然渡河。

    其次,依靠人力拉动的石砲车的的作用距离有限,两三百米是个极限,杠杆式投石机五六百米,巨型配种杠杆投石机会更远,但时下技术和工程力学差强人意,能把石头抛出五六百米命中目标,已经是老天保佑。

    百里燕曾看过晋军攻城,投石机操作并不现实,或者石块过沉、过散,甚至只能扔出两三百米。

    尽管精度、距离都差强人意,但用来殴打城墙这种大目标,根本不在话下。府河东、南、北,除了北岸距离略远,投石机器械够不到以外,东、南都在投石机最大射程之内,其中东面城墙完全暴露在投石器械范围之内。

    就在尹秧城内备战正浓之际,韩合熬红了双眼坐镇军帐,正审问昨晚抓获的咸军伤兵。

    虽然是败了,而且败得很惨,但也不是全无收获。昨晚一共抓了伤员咸军四人,一个还能说话:

    “只要你说实话,本将可保你不死!”

    “但求将军饶命,在下一定知无不言。”咸军士卒求饶道,看得出来年纪已经很大。

    “那老夫问你,这尹秧城内,倒底有多少咸军,守将乃何人。”

    “回将军话,尹秧城中守军至少一万三千余人,守将乃大都督赵逊。”

    “一万三千人!”韩合与众将皆大吃一惊,下刻忙又催问:“咸军何来一万三千人!”。

    “乃赵逊将军前些日率军秘密入城。”

    听到这里,坐下姒昌嗤之以鼻:

    “一派胡言,咸军主力早已被我军击溃,何来万人大军!”

    “不,在下句句事情,城中确有一万三千人。”

    此时韩合若有所思,示意姒昌坐下,随后问道一旁王硕:

    “王硕将军,赵逊此人你可曾听闻。”

    “有所耳闻,此人本在咸国西郡出任大都督,大概去年调来望亲江以东驻防。”

    “那此人谋略如何,莫非自劫粮以来,皆是此人所为。”

    “怕是如此,只是不知为何赵逊未曾编入魏旦所部,与我军在九里坡决战。若是九里坡赵逊溃败,我军亦当知晓。以目下来看,赵逊极可能是奉魏旦之命,整肃役兵备战,而后再与魏旦合兵,却不料魏旦被我军所破,其不得不退入尹秧城中固守待援。”

    “嗯,此言有理。”

    听到这里,韩合再问降兵:

    “本将问你,城中粮草还能支用几日。”

    “三四月,尚能支用三四月用度。”

    “城中除赵逊一人外,还有何人统领守城兵马。”

    “一者右都督钟衡,二者右都尉姚盛,三者校军郎,对校军郎。昨日、昨夜谋划击败将军的,据传是此校军郎之谋。”

    “校军郎?!嘶……”韩合起疑,接着追问:“校军郎乃何人,姓甚名谁!”

    “魏贤,校军郎魏贤,年不过十八九。”

    “你可确定!”

    “千真万确,确是校军郎魏贤谋划。”

    听到这里,韩合看了眼王硕,随后命人把降兵拖走。

    韩合沉默了许久,却是想不通一个十七八九岁的校军郎,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

    “王硕将军,此校军郎魏贤你可曾听说。”

    “未曾,毫无印象。”王硕肯定了摇头。

    “那便怪了,区区青壮竟能说动大都督赵逊言听计从,莫非上次劫粮也是此人设计?”

    韩合越想越像,上次劫粮一事就事发蹊跷,现在回想起来,越发更像。

    “像,太像了!”

    “像什么?”王硕问。

    “上次劫粮定是此校军郎魏贤所为。”

    “何以见得?”

    “此等谋划见识,若是咸军惯用伎俩,我等怎能不知,若非后起新秀,我等定然不知。”

    “既如此,韩老将军准备如何应战。”

    “今日起,以床弩、巨石攻之,日夜不停。老夫不信,咸军一万三千余人以血肉之躯,焉能挡我滚石飞箭。”

    于是这天开始,晋军开始连续长达十天的“砲轰”,石块乱箭铺天盖轰击城池,起初几天,早前挂上城墙的泥草垫起到了较好的防御效果,随着攻击日趋饱和,强度越来越大,泥草垫不堪重负,城墙砸出千疮百孔。

    咸军就隔着河,天天用石头砸,百里燕躲在藏兵洞里整天提心吊胆,这石头根本没个准头,万一哪天砸自己头上,自己才刚刚开始的好命,岂不就此葬送了。

    虽然这么想,但眼下别无他法,只能忍着。

    而与此同时,咸国政局自晋军入侵之后发生了微妙变化,外部压力促使各地叛军,尤其是立场相对平和而不激进的权贵士大夫,再次倒向以大王姜亥、丞相公孙岳为首的改革派,如此此消彼长,叛军日渐式微。

    加之国内舆论的转向,晋军入侵激起的民愤,迅速烧向全国。


………………………………

第57章 一相无能害死千军

    这日,尹秧城被围的第十二天,一封紧急军情直飞咸国国都陔陵,消息传到咸王姜亥手中,姜亥连夜召见丞相公孙岳急商江东战况:

    “公孙丞相,大都督赵逊发来紧急军情,河东之地尽皆丢失,眼下只剩尹秧城还在我军手中,寡人以为,应当速速派军前往接应。”

    公孙岳接过赵逊亲笔,看后问道:

    “大王,此信何来!”

    “乃赵逊麾下军需令,现已查明。”

    “那此人何处。”

    “尚在南凌,还需四五日才能抵达陔陵。”

    “眼下晋军封锁江面甚严,我军曾多次遣人过江,皆音信全无。如今赵逊倘若仍在坚守尹秧城,且已过去十多日,尹秧城倒底如何谁也不知,那赵逊又是如何传出消息。”

    “据边关来报,紧急军情乃志军抓我赵逊军需令遣归我军,寡人以为,志军不想令晋军占我江东之地,故而将军情交予我军。”

    “但倘若是志军设计,我军此时调动大军过江,岂非自开门户,令志国入侵我江西之地。”

    公孙岳认为,如果此时发兵去救赵逊,志军会乘虚而入,起兵攻打咸国江西土地,咸国将有亡国之危,跟百里燕的判断南辕北辙。

    百里燕(既魏贤)判断志军无力北上入侵咸国,因为咸国老百姓的日子比志国更难过,现在就接手咸国的烂摊子,对志国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志国上上之策是让咸国起兵东去,志国坐等晋军和咸军死斗,如此既能博得美名,又能看着晋军、咸军相互消耗,何乐而不为。

    现在公孙岳极力劝说咸王姜亥再等等,等攒足了力气再和晋军一较高低。

    于是这份紧急军情到此石沉大海没有回信,等到多日后丁肃受召入宫,最后也是落得个打入大牢待问的下场。

    恐怕百里燕自己也绝不会想到,千里之外朝堂之上坐着一位绣花丞相,险些耽误了自己性命。

    紧急军情石沉大海,尹秧城成了咸国望亲江以东最后一座仍在坚持抵抗的城池,晋军围困一月有余,最初十天“砲轰”之后,一连发动四次大规模攻城,均未能攻下尹秧城,眼看残垣断壁间毫无生气,韩合却始终未能攻下尹秧城。

    这天,韩合前往伤营视察:

    “医官令,受伤将士是否已妥善安顿。”

    “回韩将军,多数残废将士已经转运回后方,其余留下者皆能再战。”

    “嗯,老夫明白。待明日援军赶到,届时攻下尹秧城,我军将士的血,绝不会白流。”

    围城以来,尹秧攻杀一月,晋军连死带伤超过四万七八千,尤其是砲轰之前第一次试探进攻和夜袭,晋军就阵亡了七千多人,伤四千多,占了四分之一。

    此后一连攻城,原本已经攻入城内,可谁知道百里燕把尹秧城内挖了大坑,好不容易攻进尹秧城的晋军陷入坑中,然后沸水猛油一灌而下,死伤者不计其数,随后又被泥土乱石填埋,惨状令人发指。

    不过咸军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连拼杀月余,守军还能站着的已经不足一千五人,轻重伤员超过三千。遇难者尸体根据百里燕指示,最开始还火化,由于两军尸体实在太多,木柴油脂捉襟见肘,烧已经来不及,只能做简单处理,一部分埋在了城外,部分顺着江水飘走。

    韩合视察完伤营后回到中军大帐,此时王硕已经到了:

    “王硕将军,你怎么提前回来了。”

    “实不相瞒老将军,北地爆发瘟疫,已经传入咸国江东,我此番提前赶回,便是与将军商议此事。”

    “瘟疫!”

    韩合此前让王硕前去催粮,王硕从粮秣官口中得知,晋国北地和咸国沿途爆发瘟疫,导致大量民夫、苦役病亡,粮秣补给由此耽搁。王硕闻讯只好提前返回,与韩合商议此事。

    韩合思酿良久,仍觉攻城为上,只有攻下尹秧城,与咸国一战便到此终结,两国从此隔江对峙,咸国再也无力收服江东之地。

    “老夫以为,尹秧之战就在这三日之内,只要熬过三日,尹秧城必克,你我务必再熬三日,三日过后再行班师。”

    “只是我军攻城屡次遭到咸军暗算,上次眼看攻入城中,却遭算计陷入坑中,无辜惨死数百人,伤者不计其数。此番咸军得以喘息,我军若是再攻城,咸军不定还有毒计。”

    王硕担心道,韩合沉声说:

    “正因如此,待援军赶到,我军渡河后,弓弩在后盾甲开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纵使咸军再有毒计,我数万大军势如排山倒海,他咸军又奈我何。”

    连月攻城,致使韩合十万大军伤亡小五万人,剩下五万多人士气低落疲惫不堪,许多人连续奋战几昼夜,撤下来时直接栽在地上,更可恶的在于咸军屡次使诈,令晋军损失惨重,要不然也不能连死带伤四万七八千人。

    除了城内挖坑之外,百里燕还折腾了火钳矛、沸水缸、龙牙板、铁蹄钉之类的攻防器具。

    火钳矛其实就是把长枪、长矛、钩镰戟给用木柴烧红了,然后去撩人、砍人、刺人,由于冷兵器杀伤力更多来自于力量和刺,因此往往非致命部位一刺不一定会死,但是烫红的兵器这么一刺,戳在任何部位都会引发溃烂化脓和血液感染,基本上也就玩完了,无疑增加了死亡率。

    龙牙板也叫狼牙拍,有点像檑木,南北宋时期出现的城防用具,龙牙板上钉满铜钉,两头拴着锁链,锁链的长度正好距离地面两尺距离,当敌人攻城时,正面向外抛,而且是长达两三米,宽一尺多的龙牙板往下扔。

    由于宽度较长,狼牙拍受锁链长度限制,产生“荡秋千”效应,当触及锁链长度极限,狼牙拍开始回荡,此时城下攻城的士卒多半都在城下,无论是拿着什么兵器防具,这么大一根狼牙拍不论是砸中还是被扫到,都是放倒一大片,而且极其之惨烈。

    铁蹄钉就是龙牙板挂城墙上,你只要登城就一定得过铁蹄钉。到时候让你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要说最缺的的还是沸水缸,由于东城墙破坏尤为严重,百里燕不得不临时建造瓮城。所谓瓮城其实就是把城门给堵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瓮城。

    只不过用粘土、陶土、泥土堆起来后,做成了一个巨大的器皿,然后再地下刨洞,烧柴,器皿内放水,大量的放水,最后在地下烧开水。

    待等晋军攻城之际,尤其是攻城门,水这个时候也烧开了,城门一破,十几吨开水倾泻而下,结果堵门口的晋军那叫个惨。

    此外还有诸多韩合、王硕根本就没见识过,更没想到的新鲜玩意儿。要说百里燕也是被逼得没办法,要不然也不能用惨无人道的手段。

    就在韩合、王硕琢磨若何攻占尹秧城之际,赵逊站在残垣断壁间愁眉不展,身旁是背上被砍了两剑的百里燕,手还打着绷带挂脖子上。

    丁肃送信一月有余,至今咸军大军连个消息影子也没有,这就让赵逊觉得,当初百里燕描绘的至少可以死守半年的故事有点托大。

    “魏贤,事到如今,我军所剩无几,咸军若是再不过江,我军恐怕将要全军覆没。”

    “除非丁肃被抓,信使被杀,否则在下如何也想不通咸王为何不派援兵。时间上算起,水军早该多日前抵达,即便不上岸,也该有水军踪迹,想来实不可思议。”

    估计百里燕做梦也不会想到,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