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也很好理解,宗伯泰细算之下,就觉得银行和工厂一样,能利滚利,能发钱,能养钱,和工坊制造产品异曲同工,于是干脆叫“钱坊。”
乔馫儿出生财阀世家,宗伯泰能算的过来的账,她自不在话下。这才片刻功夫,一本细账里外算的清清楚楚:
“乖乖我的侯爷,这么好的生意,谁出的的注意呀,躺着都能赚钱。”
“可不是嘛,但是铸造新币需要金银,而眼下国库空虚,新币不足铸币,故而为夫想从岳父岳母那里先借一些,然后再从他处筹措。这买卖要是做成了,可是不得了的生意。全国只要有钱,都必须走钱坊中过,你说这要多大的利。”
“是的是的,那么,馫儿明日就去和母亲说说。”
“诶…现在还不能,得谋定而动,否则消息泄漏,被他人抢了先机,或是被奸人所趁,岂不坏了国家大事。”
“侯爷说的是,那就等侯爷谋定之后,再与我母亲说。”
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乔馫儿简直是她母亲兰渊公主、父亲乔廉的复合体,兼具了小算和精明。
只以为银行办起来后坐等钱生钱,只看到了利益,却是不知道银行本身是不能产生任何价值利益的,银行的价值最终只反应在市场秩序和金融活动,通过市场和金融活动赚取其中的利润。
当然并不能一概而论,贵金属的产出仍是当下货币定价的主要要素,这要比单纯印发纸币具有约束性和保值力。
基本搞定了乔郡主,之后两日百里燕轮番伺候了其他女子,与其说她们伺候,不如说百里燕是伺候她们,此时百里燕方觉得女人多,也很麻烦。
九月初,陈韵风突然而至,代表姜闵、姜乾来试探百里燕底细。百里燕猜测无非两件事,一是南征财宝,二是广信地位。
过去六年间,罗松亭给姜闵出了一计“引狼看门,养虎驱狼”的计策,所谓引狼就是黑巾军,养虎就是晋军,让晋军以抵御黑巾军的名义继续赖在北海郡。
广信军再以提防晋军的名义,陆续把北海郡近一半的地盘给接管了,由于晋军仍盘踞北海,咸王愣也是没辙。同时姜闵、姜乾父子也只敢缩在北海不出,只派陈韵风过来问候。
百里燕向他陈韵风交了底,只要广信不造反,他活一天,保一天广信。
广信实际上已经处于半独立,拥兵八九万,税金田赋一分钱也不上缴朝廷,如此之巨的缺口,也是国库亏空的重要原因,短期内削藩无望。陈韵风还想问点什么,百里燕打发他去陔陵找姜蓉。
九月中旬,百里燕去了中兴城,得益于关龙翔出色的工作,中兴城屯田落实的非常出色,就是人口太少,过多的开垦土地无人耕种是极大的损失。
新附民的安置工作需要提前开始,百里燕从府上支取了五万寸银,又从国库调拨了百万铜钱和十万石粮草,用于采购所需物料,雇佣人力。
九月廿六赶回陔陵,却是没去宫里,百里燕去到卤侯府中准备打算借点钱周转周转。不过宗伯泰未一起随行,显然是有避嫌之意。
卤侯薛腾今年六十有四,当下而言,已是相当高龄。得益于贵族的物质生活和茶叶保健,六十四的卤侯身体还一直硬朗。但太子侧妃廉荟始终怀不上孩子,很是让卤侯放心不下。
见卤侯,百里燕躬身一礼:
“前时诸事繁忙,未能第一时间拜见卤侯,燕深感惭愧,在此向卤侯赔礼了。”
卤侯笑容慈和,示意百里燕坐下:
“永兴侯无需多礼,请坐吧。”
“谢卤侯。”
百里燕径自坐下,卤侯示意仆役奉茶,边喝,卤侯边道:
“老夫本想请永兴侯叙谈,却不想永兴侯繁忙,回城第二日便是去了永兴、中兴巡视,燕公子忠心可嘉呀。”
“卤侯过誉了,大王所托重任,燕丝毫不敢懈怠,否则有负于大王信任。”
“你若不来,老夫也是要去找永兴侯的,既然来了,也免了老夫遣人走一趟。”
“哦,不知卤侯找在下有何事商议?”
“是这样,想必永兴侯也听说了,东原郡各地皆采用了晒盐法,产量剧增。”
“此事在下已是知晓,盐价也是大幅降低,对咸国百姓无疑是有好处的。”
“但咸国盐价已不足六年前五成,虽说晒盐法省去大量人力和口粮,但利润却是少了不少。而且盐产剧增之后,志国压低了盐价,但是在志国得到咸国的盐后,却是按其国内高价出售,其所得利润甚多,而我等只赚他们的零头,因此这几年,我盐枭的营收少的厉害。”
“这个…盐价降低利润确实会少,但是在下此前算过,即便以现在国内的价格,但也省下了人力与口粮支用,盐枭应该比之前收入更多,即便志国压低了价格,但咸国内的盐市仍是被盐枭们掌控,盐价低了,老百姓吃盐自然也就多了,薄利而多销,国内应该比此前赚得更多,怎么会少呢?”
“但若只有都郡、永兴、中兴的老百姓吃的起盐,其他各郡还是吃不起,这盐价降下来,亏得岂不是盐枭?”
“嘶……这盐价降了下来,北海、东原、江东、岁当四郡老百姓反而还吃不起盐了,这岂非咄咄怪事!”
………………………………
第635章 利益交换
按说消费力因素不变,而商品价格下降,应该更能刺激消费,现在盐价砍了一半还多,老百姓反而还吃不起了盐,百里燕怎么也想不通里面的蹊跷。就是再穷,盐价砍了一半还多,总不能不吃盐吧。
这时卤侯继续说道:
“老夫与咸王曾数次派人前往各地详查,但都毫无结果,老夫希望永兴侯能尽快给老夫一个结果。”
“一定,在下一定尽快给卤侯一个满意答复。”
“嗯,老夫相信以永兴侯之能,定能查的水落石出。另外还有件事,老夫想问永兴侯。”
“卤侯请说。”
“老夫想知道永兴城自建立之后,每年所需用芒硝巨大,城内到底有什么,要如此众多芒硝做什么,与白碱可是有关?”
“哦,卤侯何以见得与白碱有关?”
“呵呵,那丁肃每季都从永兴城运走数以千石的白碱,故而老夫猜测,永兴城内定是有什么办法,将芒硝变成白碱,虽然丁肃拉走的仅是一部分,但城内定是还有其他用碱之处,可是如此?”
“真是瞒不过您老,芒硝确实可以是可炼白碱,而且是两种白碱,一种为纯碱,而丁肃拿走的则是火碱,比前者更为厉害,但并非直接炼取,需要复杂技艺,卤侯不是想做这火碱的生意吧?”
“老夫不管什么碱,只知这碱用处极多,若能大量获取,所得之利,不会比盐利少,永兴侯既能炼取白碱,不知能否割爱。”
“卤侯是想要白碱制法?”
“正是!”
百里燕万没想到卤侯会另辟蹊径谋求其他生意。
碱在当下虽不完全是官府垄断,但市场却是不比食盐小,皮革、冶金、染布、洗棉、漂白、造纸、冶炼、铠具等等都需要用碱。
当下碱主要来自天然采集的纯碱,既碳酸钠、石灰,以及草木灰。碳酸钠与生石灰反应可得火碱,但百里燕还没发现当下有用纯碱和生石灰加水反应制取火碱的技术的流传,砡工派也不掌握。
一则,可能是中原天然纯碱矿不多,主要以卤水和固体矿石的形式存在,当下勘探不发达,难以有效发觉和利用。
而来碳酸钠遇水生成小苏打,不易保存,虽然小苏打与生石灰同样能反应生成火碱,但这个过程不稳定,充满偶然性,即便出现了,以当下生产力和信息传播速度,也很难大范围普及传开。
如咸国就没有天然纯碱矿,至少还没发现,但是芒硝极为丰富,芒硝炮制后可入药,是因为煅烧后的芒硝生成硫酸钠,可间接获得火碱,其碱性稳定,且十分厉害
食盐作为当下最为垄断产业,获取的暴利极为惊人,火碱作为现代化学三酸两碱的重要部分,各行各业所需用量极为惊人。
当然,卤侯是不会看到日后的,但仅眼下生产所需的纯碱、火碱带来的利润依然非常巨大。
甚至不排除丁肃能在志国如此顺利的倾销火碱,是卤侯在背后拿丁肃当小白鼠,去志国、宋国、徐国试水。
想透其中利害,百里燕更是胸有成竹,也发现了与这些权贵打交道的手段。
略作考量,百里燕同意说道:
“既然卤侯开口了,若是不舍,今日此来反显得在下没有诚意,不过在下有一个要求,还请卤侯应允。”
“但说无妨。”
“制碱法有多种,眼下牵扯我咸国机密,故而还请卤侯派遣可靠之人前往永兴城,可另开炼池。
此外炼碱有些危险,务必遵守炼制章程,稍有不慎,便会栽入其中烧成白骨。记得六年前碱池扩建,有一新来之人栽入碱池之内,最后连骨头都没捞着,还请卤侯斟酌。”
“这好说,只要能得炼法,一切都从永兴侯安排。”
卤侯欣然允诺,百里燕继续说道:
“此外在下今日此来,着实有一事相求卤侯,因牵扯国本,还望卤侯鼎力相助。”
“说吧,但凡老夫力所能及之内,永兴侯大可说来。”
“其实,在下是想向卤侯借一万寸金,二十万寸银。”
卤侯闻讯猛吃一惊:
“永兴侯南征缴获甚多,怎突然要借如此巨财做什么,难道是大王不肯?”
“非也,其中另有缘由,待在下与卤侯细细说来。”
将钱坊之事与卤侯一番细说,卤侯更感吃惊:
“以金银铸铜钱,会否过于糜费了?”
“是有些糜费,但是对稳定铜钱币值好处极大,也更利于在他国购买交易,如此我咸国铜钱将更为值钱,从而能流入他国交易,而无需在用铜钱兑换成金银,再兑换成他国铜钱,或是以纯金银交易,对我国将更为有利。”
“但老夫听说,有些豪强能以铜钱炼取铜,而后坐等铜价、铅价上涨在卖给官府赚取差价,如此不会重蹈覆辙吧。”
“卤侯请放心,在下已核算过。由于煤炭为朝廷所控,豪强以铜钱取铜法,眼下以木炭为主,成本相对较少。而参入金银之后,要从铜钱中练出金银,就只能以价格较高的煤炭炼取,且需要分数次,故而成本高昂,还不能完全炼出,因此极不划算。而且新钱中金银不会太多,故而炼取金银的本钱极大。”
“那为何不用南征带回的财宝呢,如此岂不更为充裕?”
“万万不可,卤侯既知盐产剧增之后盐价暴降,这金银流入民间之后,其也遵循此理,故而金银也会变得不值钱。还可能被晋国所卷走,因而在下与大王约定,暂时不用此宝藏,直到情势好转之后,再从长计议。”
“那好吧,永兴侯于我咸国有大功,老夫虽不知政略,但大王既然将重任交予永兴侯,老夫也信得过。既如此,老夫即刻命人筹措一万寸金,二十万寸银运来,若是不够,永兴侯只管开口便是。至于何时偿还,也不急于一时。
对了,燕公子方才说,入股分红是为何意?”
“哦,是这样,筹得金银铸成新钱之后,将以利息吸引百姓或有钱者存入钱坊,钱坊则用此笔钱用于农工商,而由此产生利润或为金银铜钱或为商品。
这些皆可作为利钱,以当月或当季度货物价格,支付到期利钱。而分红则是如卤侯这般先行垫入巨资者,年底盈利后的利润划分。
当然,如若亏钱,则无分红,亏损则由垫入巨资者承担。但归根到底,钱坊是国库担保,因此只要情势好转,都是只赚不赔的生意。”
“老夫怎觉得说了半天,倒底还是先借老夫的钱急用嘛。”
“呵呵……”百里燕尴尬笑着:“卤侯所言也不差,钱坊之法确实是拆借法,但以前拆借只能个人之间,现在拆解,则可向全国拆借,如此各地贵族封君封侯,只需将本钱存入其中,定期吃取利钱,而钱坊则用这笔钱,兴办农工商周转腾挪。”
“这倒是个好办法,永兴侯你就放心去办,老夫必会鼎力相助。”
钱坊归根到底还是国有机构,有国库和宝藏担保,国力企稳回升之后只会赚,不会赔。
当然,行政机构的贪污腐败是不可忽视的毒瘤,再赚钱的母鸡,没有好的环境,也有饿死的时候。
与卤侯商定筹款之事,百里燕没急着向咸王汇报,而是等了几天,等卤侯将意思传给咸王。
九月三十这天,为了弄清全国田亩、税收及铸币情况,百里燕连日忙到天黑,尽管知道其中水分很大,但心中依然得有个数。
离宫时,天色已黑,蒋杰每天跟着上下班鞍前马后的,百里燕还没想好如何安排他去何处任职。
想将他调入宫中,但又担心政治斗争的残酷,调他去统兵,以他的能力,出任都尉都绰绰有余,但百里燕又害怕自己不在身边,他又太年轻镇不住,着实让人为难。
牵着飞羽,把马缰交到百里燕手中,蒋杰问道:
“侯爷,为何非要每日骑着飞羽来往宫中,坐大王赏赐的车辇那多气派。”
“坐车辇是气派,但在路上要浪费多少时间,骑飞羽要快得多。再就是车辇体形巨大,所过之处无不要让路,既是扰民,也让有些搬弄是非者以口实攻讦本侯。”
“可太子、鼎炀侯、轩亭侯、卤侯无不乘坐大王赏赐的车辇,也不见有人非议,为何侯爷乘坐车辇,要遭致非议呢。”
“你在军中呆了多年,对朝政之事知之甚少,这朝堂就是一把看不见的刀子,杀人根本不见血,你还年轻,今后跟随本侯多看少说,往往说错一句话,就可能掉了脑袋。”
“属下明白。”
其实当下政治氛围还算开明,允许思想包容百家争鸣,还远不及明清时期扼杀言路,压制思想创造。但小心谨慎总无大错,毕竟五千年的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时刻让人警醒。
走出宫墙不远,迎面驶来一辆华贵车辇,打着轩亭侯府的灯笼。
百里燕的飞羽也是陔陵出名的宝马,即便不认得百里燕本人,见那高头大马,也是知道是百里燕的飞羽。马夫随即停车,回头与车内兰渊公主说:
“公主殿下,前面像是永兴侯。”
“车停下,唤他过来。”
“诺!”
车夫停住马车,打着灯笼迎面上前至百里燕跟前:
“阁下可是永兴侯?”
“正是,前方是轩亭侯府的马车吧。”
“是,夫人正在车上,请侯爷移步说话。”
百里燕翻身下马,将飞羽交给蒋杰,随车夫来到车旁,兰渊公主挑开车帘,借光透过缝隙看了眼说:
“永兴侯请上车吧。”
“岳母至此,可是有要事?”
“进车说话。”
为避嫌,男子一般不能随意进入大户人家小姐或夫人的车乘,女子守妇道,也不应让非亲非故的陌生男子进入车中,儿子和女婿则另当别论了。
………………………………
第636章 币改
百里燕登上马车钻入车中,车夫赶着马车一路向轩亭侯府而去,蒋杰等人牵着飞羽紧跟在后。
车中点着一支永兴城出产的蜡烛,有甘蔗粗,很是亮堂。兰渊看着自己女婿,越看越喜欢,遂是笑着说:
“刚去你府上,得知你不在,我便是来宫里找你。”
“岳母大人可是有急事?”
“馫儿前几日都与我说了,又说予你岳父,商议两日觉得你这个注意挺好,今个下午我进宫与王兄也说了此事,王兄和卤侯也是商议了许久,说是要考虑考虑,似乎是不放心,所以今晚找你去我府上再议议,是否还有什么纰漏。”
“如此说,岳母大人是同意了?”
“丞儿、馫儿还有你岳父都说能赚钱,不过这个钱坊到时谁做主,你可定下了?”
“税赋与铸钱皆有税金司承揽,出了公孙岳之后,税金司现已划归税承司,如今又虽调入司农名下,但还是大王做主,但如果日后若要自行开立钱坊,也可自行做主。但眼下一切以国事为先,先设国立钱坊,待日后时机成熟,只要符合章程,自行也能开立钱坊。”
“如此说,新置钱坊分利最大的还是国库?”
“差不多吧。”
银行作为新兴事物,必须符合当下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物质生产基础,所有章程条例需要从头开始,作为个人和官方的多方出资架构,严格意义上并非国立银行,是混和制银行。
但就当下而言,以卤侯、轩亭、永兴、咸王四大最高阶层为首的政治官僚核心集团,代表了国家权利,既是国有,亦是贵族私有,很难从性质上区分公还是私。
兰渊公主的野心不小,只以为是私有的银行,坐等下蛋生钱,殊不知银行本身是不会生钱的。
当晚的饭局也不出所料的围绕着谁出任“行长”而展开,兰渊恨不能将自己的儿子闺女都推上行长的位子,彻底霸占了好处。
第二天早朝,消息尚未传开,早朝一如既往进行,除了几人外,包括鼎炀侯父子在内的内外阁员仍蒙在鼓里,朝会结束后,咸王在广渊殿内殿召见高勋、卢皋、百里燕。
“永兴侯啊……”咸王来回踱着步子说道:“事情寡人已听卤侯和王妹说起,与高卿商议之后,寡人也觉得可行。不过有几件事,寡人还是放心不下,永兴侯能否替寡人释疑?”
“大王请说。”
“这卤侯、轩亭侯、永兴侯、寡人筹建钱坊,利钱最后如何细分?”
“原则上是朝廷的和大王的钱坊,因此利钱无论是亏是赚,都因上缴国库和大王,但如果这样,卤侯、轩亭、永兴所出银钱,就成了认捐,说到底,是臣欺骗了卤侯与轩亭侯。
故而卤侯、轩亭、永兴应该分利,但考虑到国库的现状,至少在国力稳定之前,不应分利,而积累的利钱,最初几年能免则免,留待日后再分。”
这时高勋问道:
“那国库与钱坊是隶属关系,还是国库与钱坊最终将两者合一?”
“国库财政将监管钱坊,无论是朝廷的钱坊,还是日后民间钱坊,都受到朝廷监管,但若非违反律法和钱坊章程,朝廷不应干涉日后民间私人钱坊的运作。
至于会否合一,这倒不会,钱坊的钱,除了最初的筹建本金,其余存款皆非朝廷所有,故而两者不存在合一可能。但国库若有余钱可用于钱坊,国库若是亏损,可暂向钱坊借贷,等日后有钱再还,这也是臣筹办钱坊的初衷。”
“可愚兄思来想去,这天下金银少,铜铁多,如若参杂金银铸铜钱,国库的金银将大量流出,燕公子可曾想过?”
“想过,但有利必有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中原金银稀缺不假,一旦铜钱中加入金银,即便是咸国境内,也将是非常惊人之数,但同样也会提曾新币价值,便于对外交易与流出。
而且钱价不易贬损,从而也更方便我国新币在其他诸侯国兑换金银,因为我咸国新钱本便含有金银,加上铜的本价,以新币兑换金银,我国还有利可图。
如此一边以新币流入其他诸侯国,同时一面以我新币之强势,在他国兑换金银回国再铸新币,如此交替往复周而复始,我咸国新币将占据中原交易主动。”
“那日后他国也效仿此法,我新币会否有损我咸国国本?”
咸王担心问道,百里燕如实说:
“大王所问一语中的,想必等其他诸侯国发现我新币好处,定会跟风仿效。不过臣有三策可以应对,还请大王放心。”
咸王、高勋二人目光交错,高勋忙问:
“永兴侯,我与大王思来想去,以我咸国国力,日后国力再盛,也远不及卫、志、长孙、晋四国,四国若也以金银铸铜钱,咸国必被其所败,如何能取胜。”
“高大人所言极是,一旦新币好处被各国发现,必会跟风。但他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咸王眼前一亮,忙是问道:
“永兴侯何意?”
“大王,这金银铸纯金银币,与铸寸金寸银没有二致,但加入铜、锡、铅,乃至铁之后,便没那么容易,掌控稍有差错,便会影响新币质量,成为劣币。而我咸国工造之术强盛,铸造此种合金新币毫无障碍,故而新币质地优良,是为良币。
其次是金银添入铜币需折价配比与金属配比,金、银、锡、铜、铅、铁各有占比,谁多了铜钱或许值钱,但钱币难铸,少了钱好铸,但币值下跌,故需精心计算其配比。
其三,想必卤侯也与大王说了,新币因铸币冶炼困难,若以炼钱获取金银铜,其耗费木炭、煤炭极大,将不划算。但臣另有办法可降低耗费炼钱,一旦他国也效法我国以金银铸铜钱,我国可收各国诸侯新币,回炉炼取金银铜等,为我咸国所用,故而臣有多种办法反制他国。”
铸造合金币,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