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今我咸国废黜奴隶,取消贱籍,推行新政,既有的激励措施与条令已不合时宜,且火器大量出现,急需新军制融入军中。

    但正如高长史所言,改军制关乎国运,最好是慢慢来,由外及内,由下至上的好,如果动的太猛,各军必生混乱。永兴侯虽然提议推新新军制,却也没说立即全面推行。

    或许会效仿永兴城,先在一处推行,而后用数年时间推广至全军,如此可有数年缓冲,期间若有不当,再做调整也十分容易,多半不会全面推行一步到位。”

    叛军投诚之后,为保持其战斗力,并使其继续为咸军所用,百里燕保留了叛军既有的军制体系,由此咸军存在有两套截然不同的军制体系,两者很难兼容,也不存在平行领导的关系,对裁军和整编都极为不利。

    以千夫长为例,叛军千夫长领兵多者能有五千人,少的只有五百,通常的在一千至三千人的员额,编制极为灵活。

    如此将其转化为咸军体制,千夫长上可至左右都督,下可至仕长,完全丧失了任职的标准。

    新军制的推行将,消除统兵数量的不均,产生的职务高低,同时军衔制度和俸禄制度的引入,将使军队更为公平,至少对多数平民阶层而言,军队将更为公平。

    但由此将导致既有的旧式军制的瓦解,和贵族在军队中专权时代的结束。

    由于咸国奴隶制的废黜,土地新法的实行,已不存在为获取人生自由,为博取高官厚禄为目标的激励措施,同时农、工、商三产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咸国本土的物质需求,传统既有的军事制度,已无法满足平民阶层对激励措施的需求。

    相反,继续旧体制下的强征制度,在物质生活富裕之后,还可能受到兵员惰性思维的损害,进而削弱军队战力。

    因此军制的革新与政治制度相一致,都伴随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调整。

    生产力的提升,物质生活的丰富,催生职业军人的出现是必然结果。

    在人人吃不饱饭的大环境下,吃饱饭本身是一种巨大的激励措施,而在能吃饱饭的同时,建功立业无疑是所有平民、奴隶最大的渴望。

    如今咸国废黜奴隶,不封土地,传统的激励措施不再具有可操作的空间,取而代之的将是固定的俸禄,配套的优抚政策,以及丰厚的赏金和相对应的虚爵。

    当世界一片黑暗,前途充满险恶,黑暗中的一点孤灯将给追求光明的天下众生以希望。

    所谓的人上人,不过是享他人之所无,而我有之专享,如今在制度和配套政策能做到这一切的,只有咸国。

    而归根到底,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度,除了文化催生的同文纽带,社会物质的优越感,催生的国家民族自豪感,很大程度上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认同感。

    环伺中原诸国,能如咸国变法,励精图治者,绝无仅有。只此一点,新军制的推行产生的正面积极效应,远大于由此产生的负面效果。

    然事情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七月中下旬,内阁最终的决意送至萱蒂,咸王不出所料的拒绝了所有改革措施。

    七月上旬,受累于粮草供应和人力不足,叛军全线转入收缩,神通忙于上关、下关两郡收割夏粮,然而却是发现人力严重不足,非出动兵力割稻难解问题。

    而此时叶信、关龙翔率兵挺进至下关郡,继续保持压而不战态势,同时利用沈暮驰与莫云风在潮城对峙的局面,令徐谨以骑兵,不断袭扰各地,使叛军无暇顾及收粮。

    至七月中旬,神通军中粮草基本断绝,军心浮动士气涣散,军纪无法约束,大批叛军与守将为活命投降咸军。

    当月下旬,下关郡南屏防线粮草断绝五日后,叛将投降公良晨,公良军大举进入下关平原,各地望风而降,神通无力继续维持,率部撤往上关郡。

    由于沈暮驰挡在潮城,莫云风未能及时东进截住神通,神通得以逃往上关。

    而得益于万川郡天险与世隔绝,万川全郡与上关东郡至八月上旬,夏粮征收顺利,神通率残部入上关郡得以补充。

    然此时各地投降风潮迭起,陈含信于蒙城反正,郡府童泊开城投降,令百里燕始料未及的却是神通走投无路之下东逃,并未如预料的向北逃窜与圣焱合兵,而是一直向东,准备逃入万川郡。

    闻讯消息,百里燕大为震惊。

    “坏了,神通这是要逃入万川,经由东平关东出万川,奇袭彭源郡!”百里燕展开地图找到万川,继续问道来人:“关龙先生可遣人去往彭源向赵帅示警?”

    “回副帅,得知消息的当天,叶大都督就派出了健宝马,前往彭源示警。”

    “当真是失策了,神通这是要鱼死网破,你先退下吧。”

    “诺!”

    待来人退出,百里燕看向赵安陵:

    “赵先生,神通东出万川的可能性有多少?”

    “少说八成。赵帅此时已攻入桑南郡,彭源郡兵力不足,神通此时东出万川,是必然之举。”

    “这道未必!”

    周空突然说道,百里燕深感意外,忙问道:

    “周将军怎会如此认为,有何依据?”

    “神通一路溃逃,兵力已不足六万,加之人心浮动军心涣散,其若贸然东出去攻彭源,且不说出关所面对的非是咸军主力,而是咸军控制下的城池,咸军只需死守各地,神通强攻之下一击不克,久战必累士气,神通不会不知此理。”

    “嗯,有理。”百里燕肯定道:“周将军继续说。”

    “以常理而论,神通避入万川,东出彭源似是必然之举,实则不然。假若神通反其道而行之,令我军误以为其要东出万川,而我军军情消息传递远快于叛军,因此赵逊有充足时间调兵遣将,倘若神通先在万川修整,待到赵逊率兵返回,然后倾全力一击,赵逊怕是要吃败仗。

    你可别忘了,赵逊手中可是没有骑兵的,而神通手中仍有沈暮驰骑兵,出关迎头痛击绝非难事。

    再有,叶信、莫云风主力牵制于川西关外,倘若我军料定神通东出万川,此时调兵东进需绕走下关,经由志国境内再入彭源,无论如何也来不及。

    故而仓促之下,要想拖住神通东出,唯有猛攻川西巨峡关,如此一来反而投鼠忌器正中其下怀。”

    周空的分析不无道理,神通入川东出面对的不是赵逊的主力,而是彭源各地的城池,守军虽然不多,但要一个个拔掉并不容易,这一点往往是被百里燕、赵安陵所忽略,而若绕过城池,神通身后并不安全,城池守军随时可能出城袭扰。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765章 无中生有(1)

    ();

    时下受制于军事思想和后勤技术限制,大纵深越线作战极少发生。攻城略地无不是正面一层一层的逐步推进,越过前沿多数城池而直击中枢的情况极少。

    如孙膑的围魏救赵,越过沿途城池,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需冒极大的风险,利用反常理的规则,出其不意的达到调动庞涓大军回撤的目的。

    战争受制于当时的后勤、士气和技术保障,军队的调动和出征,本是极为消耗国力的大型活动,调度十分不易。

    同时庞涓围攻赵国,抽空了国内主力,各地守军空虚,继而给孙膑制造了时间差,得以越过前沿而直插都城。

    而绝大多数情况下,遇到城池能围先围,能劝降的劝降,能灌水的灌水,迫不得已最后攻城。

    但无论攻城还是围城,都需要时间。若直接绕过前沿及纵身的城池,攻击敌后很难实现,

    且不说各地据守的守军随时可能出城袭扰,己方的辎重部队的行军速度,其实远不及主力的推进速度,因而规模以上的军队开进的速度十分缓慢,后勤辎重往往极易遭致袭扰。

    本质上而言,咸军之外的诸侯国,仍沿袭了旧军制的传统军队模式,而咸军经过十数年的建设和整改,军队作战模式由传统的正面硬刚,转变为机动作战,争夺地域空间。

    同时得益于辎重车辆和高效的后勤管理,咸军兵力的投送保障效率,是其他诸侯军的两至三倍,实现过肩越顶的跨线打击,直插后方的战略意图,有足够的执行力和技术保障得以贯彻。

    然在此基础之上,去揣摩对手的作战意图,显然并不合适。

    而神通却是那种极尽善于利用空间换取时间游戏的老手,因而咸军的过肩打击和穿插作战对其没有任有可适性。

    但这一次,当百里燕再次判断神通可能故技重施之际,其却反其道而行之,以时间换取空间,坐等赵逊撤兵南下,半途而击之,趁机打开北上的通道,撤往桑南郡与圣焱汇合。

    想透这一层,百里燕又问周空,这次就连口气也变了不少:

    “既如此,周将军有何良策?”

    “良策没有,但馊主意倒是有一条。”

    听到这里,百里燕笑道:

    “哦,什么馊主意?”

    “神通入川之后,定是要修整数日,然后坐等赵逊调兵南下半途迎头痛击,因而短时内仍不会主动出关。故而我军可将其从川东关外吸引至关西,引他从川西出来了。”

    “怎么引?”

    “主力撤出上关郡。”

    “嘶……当真是馊主意!那万一神通识破了计策,拒不西出怎办?”

    “可由上关出兵北上,去攻桑南西郡,赵逊攻桑南东郡,同时上关、彭源两郡城池,待打下了桑南郡,神通再无东出北上与圣焱在桑南合兵一处之可能。

    届时其只有两条路可走,或是趁机西出,向西北攻击,前往清田郡,或是死守万川至一兵一卒,直到粮草枯竭。要神通投降,断无可能。”

    清田郡位于上关郡西北,甘府郡以北,桑南郡以西,神通由川东经由彭源郡北上桑南,只能去桑南东郡,而桑南东郡与咸国丘南郡接壤,神通要获得足够粮草,只能西逃,最终仍是要去清田郡,要比经由上关郡前往清田多走少说一千五百里路不止。

    若调走莫云风、叶信主力北上攻取桑南郡,东出万川北上西进的道路彻底关闭,而且还要面对咸军数十万主力,神通确实有可能放弃东出,选择路途最近的上关郡直奔清田。

    然而咸军如今的后勤补给已十分困难,此前赵逊在彭源、丘南两以坚守为主,后勤运力所需有限,然出兵之后,百里燕的后勤运力降低了一半,加之各地叛军归附,公孙岳正在接管原山郡,咸军的后勤运力已不堪重负。

    以咸国国力,本不足以维持数十万人,攻击六个郡的后勤转运,但得益于四轮马车和大量驴马的补充,极大弥补缓解了人力短缺带来的后勤压力。

    而桑南郡并无大河,水军无法通行,加之林木茂盛,道路并十分不畅,莫云风、叶信此时北上,后勤供应将难以保障,维持住眼下的补给供应,已是非常不易,触角再深入桑南,将十分艰难。

    而且神通如果抓住这一弱点,不急着逃往清田,而是趁着咸军主力北上,而后方空虚,大肆的袭扰掠夺,莫云风、叶信两部人马还有被切断粮道全军覆没的危险。

    “此法虽好,但如今我军辎重转运十分困难,已经无力继续拓展,贸然调莫云风、叶信北上,风险极大,此法不妥呀。”

    百里燕否定道,周空反酸溜溜的讥讽他

    “都说你用兵胆大包天,如今怎么畏首畏尾起来了。”

    “用险得有本钱,眼下以安抚各地民情,巩固地盘为主,为此已经分走大量民力转运粮草补给,各军后勤转运十分艰难,贸然再发大兵,那叫不自量力。”

    “那就眼睁睁的看着神通东出万川脱逃?”周空反问。

    “不,也决不能让此事发生。”百里燕态度坚决,目光转向赵安陵问:“赵先生可有良策助我?”

    赵安陵神色凝重,始终沉默着,过了许久才说:

    “侯爷是不想强攻吧?”

    “叛军在巨峡、东平两关,内外都修筑有三道城墙,和不计其数的山头要塞,强攻无助于解决战事,反会徒增伤亡,战事至此,已无必要继续流血,换取一郡之地,故而本帅无意强攻。”

    “但眼下非强攻,无法拖住神通,即便强攻,短时内恐怕也攻不破巨峡关。在下思来想去,现在只有一法可行。”

    “是何法?”

    “诈他。”

    “诈神通?如何个诈法。”

    “入川自古两条路,东走东平关,西入巨峡关,只此两条别无他路。但倘若我军假意寻出一条路来,令神通起疑呢?”

    “这个……恐怕不易吧。神通盘踞此地多年,对各郡了如指掌,而且此前戍守万川的叛军乃是叛军嫡系主力,对万川地形更是熟稔在心,如何能以地形诈他们。”

    “话是如此,事无绝对,偌大的万川,山脉纵横沟壑林立,谁又能保证偌大的万川绝无第三条路。我军只需抽走一部人马,并放出消息说,我军已探得一条入川的通道,而后以小股疑兵投入山中,以迷惑神通,制造出我军小股人马已经入川之假想。”

    “但要是神通不予理睬呢?”

    百里燕半信半疑,赵安陵却胸有成竹,十分肯定地说道:

    “在下有七成把握,神通必中此计无疑。”

    “这是为何?”

    “假若赵帅不从桑南郡撤兵呢。”

    “不从桑南撤兵,那就得是神通必须钉死在川内,倘若我军佯动失败,神通东出,赵帅可就是腹背受敌呀。”

    “不错,只有赵帅不从桑南撤兵,神通才会相信我军从川西寻到了第三条路。而且以侯爷的‘通天手段’,找出第三条路还不容易。”

    听到这里,百里燕恍然明白,这是无中生有之计。

    进出万川只有东西两条路,千年以来还从未有第三条路,但凡是没有绝。换做是别人无中生有捏造一条路,神通多半不会上当,但百里燕如今是全天下无所不能的代名词,他说能有第三条路,神通确实有上当的可能。

    同时赵逊在东线继续向北攻击,做出咸军丝毫不担心叛军东出万川,攻击彭源的假象,一面拖住神通争取更多的时间,一面火速从上关郡川西巨峡关外调兵遣将,返回彭源堵住东平关,将神通闷死在万川郡。

    思酿再三,百里燕决定一试。

    “我看此计可行,神通而今如丧家之犬,士气低迷人心浮动,退入万川少说修整五天,加上穿越万川,徒步至少七八日,只要能再拖住他四五日,上关的兵马就能调往彭源。就这么办吧,我即刻修书给叶信、关龙翔,令他二即刻调兵彭源。”

    “侯爷且慢。”

    赵安陵劝阻道,百里燕不解追问:

    “赵先生还有何不妥?”

    “调走兵马不能太多,也不能调骑兵,只能调步军。如若调兵过多,神通定会疑我一面放出消息掩人耳目,一面调兵东进。只有一边对巨峡施以压力,一面分兵东进,给其以我军随时可能从西面突破假象。如若用骑兵,半月虽能赶到,但神通定会察觉,届时他马不停蹄的东出东平关,等不到骑兵赶到,他便会北上强袭赵帅。”

    赵安陵话音刚落,这时周空说道:

    “从巨峡前往东平,绕走上关、下关、彭源三郡,沿途少说得走近一千七八百里的路,步军一个月都赶不到。不骑马,如何能在二十日内赶到。”

    “周将军无需担忧,正因为我军不能骑马,神通才不会起疑。”

    赵安陵胸有成竹,周空大惑不解忙是追问:

    “这是为何?”

    这时百里燕说道:

    “周将军有所不知,当年邵平之战,本帅与神通皆以马匹为脚力,以博取时间。如若我军以马匹充当脚力转运步军,神通必然识破赵先生计策。但倘若不用马匹,二十日之内将两三万人送到彭源,神通断然想不到。”

    “这怎可能,即便是强行军,二十日也走不了一千七八百里路。”

    “靠腿走当然是走不了两千里路,如若用马车装,那就简单了。”

    “什么啊,用车装!”

    周空闻讯大吃一惊,百里燕很是肯定:

    “对,用四轮辎重车辆转运步军。我军一辆四轮辎重马车可装十五石,每石约合一百十七斤,每三石折合两名装备精良的甲士,一辆车能装七人至八人,以七人计,一千辆车可装七千人,两千辆就是一万四千人。一万四千人精锐铁甲军,堵在东平关,就靠川内的几万残兵败将,神通如何能出得来。”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766章 无中生有(2)

    ();

    经过十多年的生产和战损,咸国如今是名副其实的万乘之国,眼下跑在战区和全国各地的四轮辎重马车足有万辆之多,可载十五石货,空间极为宽敞,坐下七八人不成问题,相当于六十万人的运力,合计漕运、畜力、民力,实际相当于一百五十万的人力在为四十多万大军供应一切所需的军需供应。

    经过近期的招降纳叛和扩张,咸军实际需要多养近三十万叛军,索性德康的粮仓尽数为咸军所有,缩短了中继补给所需的时间和路程,否则漫长的补给线路,将最终拖垮咸军。

    四轮车以两匹挽马牵拉,不更换马匹,满载情况下日行最多七十里,与步军伴行保持常速四十至五十里。如果合理安排车场,及时更换挽马,只要天亮,可以不断在路上跑,尤其是夏天,日长夜短,只要人受得了,日行一百五十里不是问题。

    但多数情况下,四轮马车只用于运货和拖运伤员,是很少用于转运步军,一是道路状况不允许,二是运力紧张,装了人就不能装货,而马车通常载货与步军伴行,装人显然是不允许的。

    正因为极少用于装人,神通绝然想不到咸军会以四轮马车运走两万人调往彭源。

    当然,这种车坐一两天可以,人机功效太差,坐久了忍受不了,而且这么好的东西,价格自然不菲。

    由于技术上的制约,加之人力匮乏,自从有了四轮辎重马车后几乎,是往死里招呼着用,咸国十多年间陆续制造的四轮马车,合计出口在内,共计有一万八千多辆,仅损毁一项,多达五千多辆,每年花在采购维护上的费用也不少。

    但得益于职业化的流水作业和金属木工机,集约生产的成本大幅降低,传统制造一两四轮辎重马车所花费的成本,是现在的两倍还多,而效率更高,且不能保证零配件的互换性。

    换做是二十年前,根本是天方夜谭,别说是四轮马车,就是两个轮子的马车,放眼中原也凑不出两万辆。如今咸国以一己之力,享万辆车乘,国力之强盛,可见一斑。

    未免被神通察觉,百里燕并未从叶信、莫云风军中抽调辎重车辆和马匹,只从从甘府、昌尹、下关三郡抽调全部辎重马车,调用驮马四万余匹,沿途划分十六个站点,每百里一个站点,提前将驮马赶往指定站点,车到即换马修整,无需顾及马匹的体能,第二天可继续赶路。

    三日后命令送达叶信行营,此时神通刚入巨峡关未久,叶信即刻停止追击,分出两万步军火速南下前往下关。消息于一日后传入巨峡关。

    “启禀天王,细作来报,据传言咸军发现了入川小路,昨日突然调走的两万人马是南下奔小路而去了。”

    宋何飞快说道,神通目光落在万川郡山川地形图上半信半疑,这时巨峡守将秦鄂说道:

    “末将经营万川十数年,对此地了如指掌,天王绝可放心,上关、下关、彭源、桑南四郡绝无第三条入川之路。”

    “这恐怕难说。”沈暮驰担心道:“万川郡千里之地,崇山峻岭极多,秦将军如何晓得犄角旮旯没有小径可走。”

    “倘若是有,为何我军盘踞在此十数年却不知晓,而咸军一到,却凭空找出一条路来,如此岂非咄咄怪事。”

    秦鄂言毕,神通赞同说道:

    “秦将军所言极是,我军经营各郡多年,没有道理我们不知的小径,咸军乍到此地就能找出小路,此定是诈计。至于那两万人马,宋何,那两万人马是何装具?”

    “回天王,皆为铁甲步军,是叶信部的主力。”

    “这就怪了,叶信此时调走两万精锐做什么去?”

    “会否是提防公良军?”秦鄂猜测道。

    “不像。”神通否定道:“公良军过江还来不及,不至于此时与咸军反目。这样吧,大军先在巨峡关整饬五日,五日后再观咸军动静,若无异样,即刻向东平开拔,现在都散了吧。”

    “诺!”

    众人异口同声,之后陆续散去,唯独秦鄂仍在堂中,神通随即问道:

    “秦将军还有何事禀报?”

    “天王,眼下情势紧迫,大军若走,末将和弟兄们何去何从,还请天王明示。”

    “万川扼控天险易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