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3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技术而言,制造含有棉麻的高级纸张没有任何问题,有问题的是贵金属纯度。

    当下白银划分两个成色,黄金划分四个成色,也是为什么会有金银铤、寸金银之分的原因。

    当下受制于冶炼技术,贵金属中含有杂质。当下流通寸银的纯度在百分之八十五,银铤的纯度百分之九十二至百分之九十五。

    因前者略泛暗色,民间叫灰银,后者纯度高发白,称之为亮银。所谓的雪花银,正是其纯度高而得名。

    黄金的成色就杂的多,含量低于百分之八十的寸金称七成青,因为光照之下隐有青色。八成左右因其金黄,称之八成黄,纯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黄金略呈紫黄,称之九紫,纯度百分之九十五的黄金,金中带红,故而称之十赤足金。

    眼下各国也无人敢于厚颜无耻的使用纯度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黄金,因此七成青已是绝迹,最多的是八成黄。纯度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黄金制成金铤交易。

    因而各国贵金属成色不同,统一计价后带来的经济影响十分巨大。

    除了工业技术问题,百里燕还担心纸币滥发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以及国内外市场和政治层面的认可。

    由于纸币与贵金属挂钩,而贵金属的总量少,当统治阶层利用信息垄断和滞后滥发纸币,外界并不知道国家持有贵金属的总量,而纸币可以无限发行,如若不加以遏制,当纸币印刷远超经济所能承载的极限容量,必然出现通货膨胀。

    当然,理论上可以通过制度约束纸币的发行,但即便是现代社会,纸币的发行受国家意志的控制,仍然是发行无度。更何况是当下君主制度下,个人意志高于一切。

    就此问题,百里燕未做直接表态,但有必要尽快做技术和政策的储备,发行与贵金属挂钩的纸币是大势所趋,处置的越晚,市场后果可能越严重。

    当晚,太子府中,方旦未能得到百里燕的许诺,让方伯十分恼火,其结果就是一状告到了西寰面前:

    “外甥女你看到了吧,百里燕明摆着就是欺负咱们呐,照这么下去,今年你舅舅得赔的血本无归呀。”

    “有那么严重嘛!”西寰板着脸说,钱的事她本来不过问,出了短斤缺两的事,她一个女人家,哪里能有什么主意。

    这时方旦说道:

    “表姐,爹在咸国每年的流水金银得有三十多万,从中得到的利钱利有五六万之巨。其中的一多半都是捎给国内,剩下才是咱家。而今三十多万金银,少说短斤缺两小三万,我爹非但分文未赚,还得倒贴,表姐你说这怎办!”

    “能有这么多!”西寰也是吓了一跳。

    她很清楚晋国的情况,鼎盛时期国库勾销了一年的年支出用度,一年能攒六七万金银那算是不错的收成,还等是风调雨顺鼎盛时期。

    现如今守着咸国的聚宝盆,晋国一年能有十五六万金银的贵金属收益,现在一口气少小三万,搁在四十年前,咸国经济最差时,国库刨开用度之处,两年也攒不下三万金银。

    想到这里,西寰忙问季锦昇:

    “季将军,能从王兄处弄些精准天平急用吗?”

    “这恐怕不能。属下虽然常年不在国中,但宫内的事情还是有些知晓的。税司所用天平秤民间无法仿造,也没有。而称量金银的天平秤甚为精密,每年能造数量有限,且许多时候得从砡工派和梁国购进。

    据属下所知,晋王宫内能用于称量金银的精良天平秤,也不会超过六十架,而且还不如咸国的精良。”

    “这么少!”西寰诧异,忙问:“可方才表弟说,咸王宫仅税金司、税承司、内府、以及各司原有天平秤一百二十余架,皆能称量金银,这还不算钱坊、百货堂和永兴城与瑞田、广信、麟城各地所有天枰,今日百里燕更是一口气送来五十架天平秤,百里燕的天平秤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殿下,这才是百里燕厉害之处。”

    季锦昇无奈道,西寰不解问:

    “季将军何意?”

    “殿下难道就未觉得,百里燕在永兴城二十年如一日,好似什么都在做,却又不知其用意,每到看透明白,却已物是人非。当年百里燕在永兴城大搞百工匠术,我等只以为百里燕是在密造兵械,而今日看来,但凡永兴万事商品,无不是百工匠术所造。

    而今这天平秤看似简单,实则精巧得很,百里燕轻易拿出五十架,足抵我晋国一国之力。而且据属下所知,咸国天平秤与秤砝,可精至一丝,而我晋国乃至梁国天平秤,却只有一毫,差之十倍。

    属下以为,咸国造秤容易,但要得其精髓不易。故而我晋国要得此精良器械,万般困难。”

    “说来说去,还不是砡工派相助。”

    西寰不屑道,季锦昇接话说:

    “但据臣所知,砡工派是助了咸国一臂之力,但永兴城的今日,百里燕功不可没,砡工派不过是从中协助罢了。”

    “照此说,天平秤还是得找百里燕索要。”

    “是的,不过照眼下这愈演愈烈的情势,全中原都急需精良天平秤,永兴城产力再高,恐怕短时内也很难满足咸国需求,要就此分给尹秧君一些,恐怕不太容易,而且百里燕巴不得公主殿下蒙受些损失。”

    季锦昇话音落下,方旦提议道:

    “表姐,表姐夫这几日忙在宫中盘查府库,我看还是让表姐夫去宫里要二十台得了,免得看百里燕的脸色。”

    “混帐话!”

    西寰斥道,方旦吃一惊:

    “表姐,我这不是着急吗。”

    “你也不动动脑子,太子好不容易重新扶正,为了一己之私索要天平秤,让咸王知道了怎么看。”

    西寰在晋国地位的日益稳固,晋咸两国贸易的越发紧密,也间接促使西寰在咸国地位的抬升,很大程度上成了遏制晋王野心的砝码,为此咸王重新扶正太子姜蛰。

    一来利用西寰的影响力,更好的平衡晋国。二来公良氏反叛征兆日益明显,不准哪天对志国开战,晋咸联盟合力攻志,总比咸国独挑大梁与志国死磕的强。

    西寰一顿训斥,舅舅方伯却未做阻拦,若没有西寰,也就没方家的今天。方旦说错了话,总归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外甥女,总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你还是给舅舅拿个注意怎样。”

    “我不正在想法子吗。这些天杀的狗贼,谁这么缺德,从金银上刮下一层皮来。季将军,此事你可有消息?”

    “暂时还没有,不过我倒是记得早年黑巾军曾用神水将白银变走,此术后被百里燕所破。现在想来,黑巾军祸害这么多年,此术或许被他人所获,用以牟利。

    而且如此巨额之数绝不是个人所为,弄不好是有诸侯国用心险恶,我看此事还是得找百里燕。要不我明日去永兴侯府找百里燕谈谈。”

    “嗯,就以本宫的名义,将他请来府上,本宫要当面问他。”

    第二天一早,不等季锦昇赶去永兴侯府,百里燕只带二十余人出西门直奔永兴城,季锦昇扑了个空。

    出城不久,驰道上马队飞驰,黄彻老当益壮纵马疾驰正奔陔陵而去,不为其他,正是去找百里燕。二人迎面相遇,百里燕已是猜到黄彻也是为短斤缺两而来。

    “黄老将军,此去陔陵也是为金银短斤缺两吧。”

    “嗨,永兴侯你可是说到老夫心坎里了。最近赚得金银总觉比以前少的太多,这两日又听闻金银十之五六短斤缺两,我这不是忙着去都城问你吗。这不巧了,到路上遇见永兴侯,也免得我这把老骨头给癫散了。

    此事既然都已传到陔陵,咸王可是有说法?”

    “实不相瞒,大王为此极为震怒,却尚无对策。我正赶去永兴城,找砡工派大师商议此事,短时内难有解决办法。”

    “那岂不是坐等亏本吗!”

    “亏的岂止是黄老将军一人,上至国库钱坊,下至我永兴侯府,亏几万金银那是少的,加起来恐怕买下一两个郡都够了!”

    黄彻闻讯瞪目如鼓大吃一惊:

    “乖乖我滴天,这么多!这他妈谁造的孽,老子非扒了他的皮不可。”

    黄彻在德康驻扎至643年年底,卫国接管德康之后退往了甘府,又驻扎一年。但其子黄飚642年年初到了陔陵替黄彻接受封赏,并在王眷村落了户,并且开起了赌场。


………………………………

第816章 集团公司

    王眷本是永兴河以东不远处的小村,只因永兴之战让王眷成了勤王军家眷安置之地,尤其是各级权贵当时都带着小妾,因王眷地理位置便利,都安置在此。

    此后永兴城建立后,黑巾军退往咸西郡,王眷的后勤意义丧失,然而永兴城的发迹,让王眷成了物流集散地,由于已经渐成规模,而永兴城又不让闲杂人等入城,王眷自然成了商贾权贵进货的落脚点。

    同时永兴城对外销货必须有个前哨出货的货栈,王眷有现成的地利条件,于是一拍即合,王眷成了“小商品市场”。永兴城的货源出城堆在王眷,外地的客商在此洽谈生意办理交接。

    历经二十年时间,如今的王眷人口虽然不多,却是富人权贵云集的宝地,号称“小陔陵”,久而久之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这赌博就是其中一大赚钱行业。

    百里燕当政后,基本遏制了赌博猖獗的毒瘤,十年间陔陵赌坊一家未增。同时对于赌坊、妓院等特殊场所,实行许可备案制度。

    642年大封大赏的降将都拿到了不菲的安家费,见到陔陵的富裕和繁华,降将心中渐生安逸享乐之风,遂有人在陔陵置业,有人择选择到王眷落户“享受人生”,黄彻则在王眷开赌档。

    一则是其本性不改,二则百里燕授意其在王眷开设赌坊,因为当年正值修补税法,百里燕有意将赌坊、妓院纳入暴利行业实行全面征税,遂默许黄彻在王眷收拢吸纳降将的资金,合伙将赌场做大。

    王眷虽然城小,但其资本密度不容小觑,尤其是东原、岁当、北海、江东四郡的权贵,当年都参加了勤王,永兴城崛起之后,吃上了永兴贸易的红利,家底不可不为丰厚。

    开放王眷的赌博业不仅能将之变为消金窟,瓦解权贵抵抗的意志,同时将王眷变成一个集娱乐消费为一体的新都市,通过征收博彩重税,为国库增加额外收入。

    因而过去数年间,百里燕陆续在王眷城内外开设了赛马场、斗鸡、斗牛,试点彩票,还让永兴城制造专业赌具,供应王眷使用。

    于是以黄彻为首的降将集团,在短短几年内敛财无数,不仅消除了多数降将的危害,还将当初招降纳叛的资金多数回流到了国内促进经济流通,增加国库的财税,

    现在出了短斤缺两的恶性事件,黄彻的损失不会少,弄的不好,还可能赔本。

    安抚了黄彻,百里燕先打发他回王眷,并让人知会王眷的县府,正式出台解决方案之前,黄彻赌坊暂按斤两征税,不计数额征税。

    赶到永兴之际刚过巳时,城外的小作坊轰鸣不断。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城池的功能逐渐从军事防御,逐步向工业发展让步。

    此前城池多用于保护经济和政治目标,主要核心工坊和政治官僚机构都在城池之内,即便其他诸侯国,目前仍延续此种格局。唯独咸国经过二十年变法,城池功能出现根本性转变。

    由于生产力的飞速提升,城墙束缚了城内用地,商业、工业、服务产业最大的特点是以行政和基础设施为核心扩散。

    而初级产品工坊对基础设施的依赖则不如商业服务产业急迫,同时商业的发展让城市用地水涨船高,许多城内的工坊面对巨额土地出让金的诱惑,自然有了搬离城区的动力,从而通过拿到土地出让金,在地价更为便宜的外围重新置业,扩张产能。

    由此形成商业往城中集中,而占地最大的生产型产业向周边迁徙,直到城中周边土地价格也水涨船高,最后就变成城墙外也出现了成片的制造工坊。

    永兴城在百里燕管制之下,土地尽数为国有,除民生必须品和生活设施,城内的商业设施极少,绝大多数是工业、教育、官僚机构,因此城内工业极为集中。

    城外的工坊,部分是早年对风力水力需求建设,部分是城内无关紧要,占地大,规模大的产业向外迁徙,为城内更多的核心技术重要产业腾挪土地,这也是年百里燕分化产业迁往瑞田、麟城的主要原因。

    除永兴城外,陔陵这座商业大都市经过二十年发展,城内早年占地较大的私人工坊,如今多数选择卖地换钱,搬到城外,由此在城外形成大片工坊区和商业易货区,并陆续形成商业地段和居民区。

    考虑到当下环境背景和国防需求,扩张城墙劳命伤财,城墙的发展永远赶不上生产力和土地利用发展速度,不可能因为产业向外扩张,就把城墙修到外围。

    如果任其城外自由发展,是方便了个体户和私人经济,但打起仗来不仅影响作战,同时经营户的损失不是一般的大,进而导致伤及国家经济。

    尽管咸国如今国力强盛,被攻到都城下的可能已经不大,但日后商品经济发展,其他郡县主要大城市同样要面临相同问题,本土作战的可能仍旧存在。

    鉴于形势发展,百里燕于644年年底专门出台法令,重新规范了城池外用地的范围,尤其是城下两里之内不能兴建任何可供隐蔽的永久性设施,阻挡射击视野,将城外土地其适当规范起来加以疏导。

    进城后,百里燕马不停蹄赶去砡工派总堂,就扩大天平秤与掌门段颂之协商。

    砡工派尽数迁入永兴之后,技术路线出现严重分化,以大师程济源为首的左门,是接受百里燕先进教育最早的分支,比右派足早了四五年。

    右派迁往永兴城后,左门已完成原始基础人才积累,而掌门段颂之来的更晚,由此形成左门理论学科强于掌门、右门情况。经过最近几年发展,差距越拉越大。

    左门基本形成制图、机械制造、机械设计、科研攻关一整套完整科研体系,相反右门基础人才远不及左门,设计能力不足,基本沦落为专精加工、冶金冶炼、木工技术、勘探找矿流派。

    由此形成左门以技术科研为主,右门以加工和勘探为主,掌门制定方针的格局。

    得益于近些年来的教育发展,永兴城人力技术储备日见充足,大体构成永兴、砡工量大技术集团的大格局。

    见到段颂之之际,左门大师程济源,右门大师包宁皆不在,只段颂之正与新生代大师商讨今年开春后选拔新人进修高等学科一事。

    百里燕不期而至,正让段颂之如见甘霖:

    “呵哈哈,永兴侯来的正好,老夫正与诸位商议考核一事,永兴侯不妨替老夫参详参详。”

    百里燕抬手行礼忙说:

    “不敢当,贵派之事理应由贵派自决,本侯班门弄斧,着实不妥。”

    “诶,永兴侯谦虚了。永兴侯之能旷古奇今,我派能有今日成就,永兴侯功不可没。如今咸国人才辈出,而我派新辈凤毛麟角,老夫甚是焦急呀。永兴侯不妨给老夫出个主意,以解我派之忧。”

    “此事本为贵派家事,本侯也不好过多涉足,既然掌门相请,本侯拒绝委实也不妥。关于贵派人才遴选之事,在下以为,仅靠贵派内部子弟选拔,日后恐远不能满足发展所需之人才。故在下建议,贵派应从永兴城子弟中招募新人,加以培养。”

    砡工派就像一早期的国有企业,不仅有沉重的家属负担,其企业技术和岗位传承多数情况下都在内部完成,儿子继承父亲,孙子继承祖业,上代做什么,下代还干这个职业。外人想要进入,也可以,但条件非常苛刻。

    此种模式对于缺乏技术的青铜农耕时代,既是保护技术秘密的高墙,也是通过技术谋生的重要手段,抱团的技术势力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极受重视,因此有其必然的存在原因。

    然而当外部出现技术竞争,并且以国家行为推动整体技术革新,此种老国企的经营方式必然出现人才来源狭窄,机构臃肿,财务负担沉重,而技术保守最终破产的结果。

    永兴城历经二十年发展,尤其最近十二年间,依托蓬勃的教育发展和砡工派的帮助,单论冶金、机械、设计、制造四类高端人才的规模是砡工派的数倍,基础型工匠群体是其十倍以上,面对国家主导的技术发展,背后是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服务于一个项目。

    而砡工派充其量是一家跨国合作老国企,既没有先进的管理,也没有合理的人才来源,面对国家集团的技术竞争,不进行体制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倒闭破产是早晚的事。

    百里燕早瞧出砡工派根深蒂固的体制问题,然数年来一直三缄其口未曾说破。

    究其原因,一是砡工派资格在那里,刚搬入永兴城就说三道四,难免引起砡工派警惕。

    二是百里燕不希望永兴城做大之前,让砡工派做大,成为日后技术泛滥的罪魁祸首。

    最后,砡工派不完全是技术型公司,还参与政治活动,与梁国的私下活动从来没有停止。

    与其供着爷爷,不如让市场潮流让其吃些苦头。

    当然,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行为和技术理念封锁,将其搞倒闭,但砡工派也有其优良传统。

    其严谨的行业操守和传承精神,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物质产品。没有长期的积淀和自我修养,难以形成自上而下的行业效应。

    砡工派屹立于乱世数百年,这种职业操守和传承精神远比其产生的利益更为宝贵。这也是百里燕看重砡工派,继续助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

第817章 尖端技术

    就百里燕所提建议,段颂之显得很是无奈:

    “侯爷兴许知道,本门外收子弟极为严苛。向永兴招募子弟虽说可行,但门规所限制,实难为之。”

    “段掌门,此事只是本侯一家之言,如何而为皆由贵派自决,不过本侯建议贵派不如先开道口子,招募一批永兴子弟摸索几年,几年后如何那时再说,现在不用急着就此事开禁,也免得触及贵派门规,不知掌门意下如何?”

    “嗯,此事容老夫与左右两门商议后,再回复侯爷如何?”

    “行啊,在下随时欢迎。”百里燕欣然允诺,而后话锋一转说道:“不知段掌门与诸位可有听说金银短斤缺两之事。”

    “怎么,此事难道还惊动了咸王?”

    段颂之诧异问道,百里燕点头说:

    “嗯,十之五六少了一钱还多,若是寻常流转损耗,绝无这么多。是有人用了化学手段,将金银放入其中炼走了。”

    “嗯,此事老夫也已听门下大师说起,有化学手段可将金属化走,而后在令之显形。当年黑巾作乱,老夫记得也曾有神水讹诈之事,实则却是硝水,侯爷此来可是已有应对之法?”

    “嗨……在下已经考虑多日,实在束手无策,只好前来与掌门商议增加生产天平秤,倘若机械不够,可以人力制造,越多越好。怕是不用多久,便会蔓延至整个中原,届时九成的银子买走十成的货,我国岂不亏得血本无归。”

    “嘶……有这么多!”

    段颂之吃惊,现场众人面面相觑:

    “竟然少了一成,这未免太多了吧。”

    “是啊,金银流转虽有损耗,但不至于缺损如此之多,能有半钱已是极多,这少了一钱半,永兴城的普通货物出货净利润也才两成,少了一成半,还得纳实额的税,真是要血本无归呀。”

    “真不知道谁这么缺德,明摆着是冲咸国来的。”

    “嗯,不错,咸国每年金银流转数以百万计,少一成半,得几十万,放眼中原诸侯,哪国一年能有几十万金银,根本没有啊。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卷走几十万金银和货品,当真是不要脸了。”

    众人议论纷纷,百里燕隐约听出了些端倪,似乎砡工派在这件事并没有受害者应有的心态。稍作思考,百里燕忙问段颂之:

    “段掌门,眼下短斤缺两之事波及甚大,可我怎觉贵派似乎未受影响,这是为何?”

    “呵哈哈……”

    段颂之闻讯大笑,百里燕更加困惑:

    “本侯难道问错了?”

    “呵呵,非也。侯爷应该知道,但凡世间万物,皆有人眼不可见之损耗,如水滴石穿之功,铁杵成针之力,皆是磨损所致。

    故而我派一直清楚金银钱币流转于世间,必有损耗,故而历来收受金银都得足量过秤,因此但凡列国或商贾与我派交易,无不是以足量金银交易,绝无人敢于欺我。”

    “哦……明白了,也就是说,贵派所收大宗金银,皆是足额交易,而非市面流转之金银。”

    “也不完全如此,偶尔也有缺额,我派必会过秤,若有缺失即刻令其补足,因而一直以来倒也相安无事。但各诸侯国金银多来自市面流转金银,而税款来自于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