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4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此虽然商贾豪户没有因此损失钱财,但别人赚钱,他们没有受益,心里不痛快的同时,实际在变相贬值。
尽管当世人尚不不知系统化的金融运作体系,但切身的感受和多年从商的经验足以让普通商人感受到资本扩张带来的地位落差和生存危机。
于是这股怨气在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下,迅速传导至朝廷,并从丝绸向棉布、玉石、香料、皮毛等其他高价商品蔓延。就连一向老实本分的御史大夫李旭,也不免卷入经济纠纷,原因竟是没什么嗜好的李旭也不是铁板一块,他特爱美玉,于是这些年被玉石商勾搭上成了利益代言人。
当然,当下玉石的开采仍被官府垄断,百里燕主管财政后,由于勘探和采矿技术以及农业的发展,大规模开采玉石已具备成熟条件,继续压制玉石开采,非但不能将之转化为经济来源,同时私开乱采的情况无法避免,官府为此开刀杀人,说小只是几块玉石,说大了是国有资产,但为了这点东西杀头,实在得不偿失。
因此635年后,玉石的开采逐渐解禁,官府仍控制品质最好的玉矿和半数以上的玉石开采,同时玉石的品级种类严格筛选,但私人开采的玉石在品级之上的,一部分进贡,一部分官府出钱收购,其余归属私人所有。
同时玉石的加工也从永兴和咸王内府向外释放,允许私人加工玉石,并开放民间交易,允许普通人也购买佩戴玉石。由此十多年前玉石产业蓬勃兴起,新兴的产业产生新贵,形成新的利益阶层,不偏不倚靠上了御史大夫这个“大清官”。
除了中原人爱玉,金雪狄人也酷爱玉石,尤其是白通透的玉石料,被奉为上品,但无一例外都雕成球状或是半球装,更大的加工成雕像或是用器。但南方玉石资源稀少,远不如中原丰富,因此玉石在金雪狄人本土有很大市场。
由于玉石业的发展,如今普通玉石由贵族和富人阶层逐渐向中层富裕群体辐射,这个现象放在中原也是绝无仅有的。
………………………………
第864章 嫉妒恨
满朝文武对竞价和份额制的喋喋不休持续升级中,之后又传出卫国怼上公良修,原因也莫名其妙。因为志国能供应金雪狄人的特产并不多,所以底线很低,并没有指望能分多少好处。
现在忽然间竞价出货,志国本就不多的物产避免了被瓜分份额的风险,仅凭价格优势,志国的成本要比晋国低,比卫国更少。公良修细心一算,已超过预期,遂又去轩亭馆与穆尼密商摸清底线后于是心安理得的窝在馆驿静待交易。
然卫国与志国物产重叠较多,卫国心知公良氏有反叛之心,遂前去以模棱两可的条件换取公良修在交易上的让步,被公良修断然拒绝。
原因也很简单,公良修并不是全权负责交易的特使,他只负责与穆尼、百里燕联络协调,最后如何交割和供货由志王派驻陔陵的使臣决定,甚至竞价他也无法左右志国的价格。
退一步说,促成更大的交易对公良氏更为有利,如若让志国太失望,国内的局势只能令公良氏更被动,于情于理公良修都没有让步和暗中勾结的理由。
事情发展到这里,当局者无一例外都已发现,卫国、歧国、燕国、陈、赵等西海国几乎无利可图,其次是徐、宋两国。
于是一言不合,卫国使臣在志国馆驿大闹半日,最后不欢而散。
第二天一早,轮百里燕去梁国公使府上请姬丰去往永兴城“参观学习”,为此还备了永兴侯府的四轮马车供姬丰驱使。
坐在侯府的四轮马车中,姬丰心里本来不是很痛快,此刻更加不痛快。一旁同坐的姬康瞧出端倪,撩开车帘向外看了两眼,确定百里燕与李懿二人在前说话,姬康放心说道:
“三叔是为这四轮马车吧。”
“嗯,传说咸国有新式马车十分精巧,此前一直不得见,本以为咸国咸王怎么也该送一辆来坐坐,却不想如此吝啬。而今百里燕这辆四轮马车走在驰道上纵横驰骋,非但没有颠簸,甚至连声响都异乎寻常的小,就连车轴也是好铁。
如此豪车,我梁国未有,天子未有,咸国连大夫都能享用此等车驾,着实令人嫉妒。”
“是啊……都说咸国辎重大车都用铁轴,此前侄儿也不相信,此番再来咸国,委实难以置信。想我梁国仿咸国四轮车不过七八年,非但不及其木车,而今咸国以用上铁轴,装货之巨大令人吃惊,我国更难以追赶。继续如此任其发展,咸国早晚要成中原大患。”
“岂是早晚要成大患,而今已成大患。你看看百里燕骑的健宝马,再看看拉车的挽马,哪一匹不是一等一的好马。想当年咸国连战马都要得向你父亲借,这才多少年过去,咸国已是中原诸强之一。若是再有二十年,形势将如何,谁也难料。”
“既如此,三叔又为何要答应支持咸国留足舍缺继续养虎为患呢。”
“唉……三叔也是迫不得已呀。你还没看出来,卫国现在已经疯啦。”
“疯了?为什么疯了。”姬康问。
“我中原列国金银奇缺,咸国推行新式耕作法后,各国粮食年年增长,许多百姓日渐富足,而咸国产力颇高,又促使志、晋、宋三国为其供应大量棉花、大豆等物,咸国则将之变成布匹等向往中原。
百姓手中有了富裕,便要购买货品,这原本并无问题。但咸国大量生产,并推行新政,铸发金银通宝,不仅令各国铜钱变得一文不值。
交易时金银交易更为频繁,同时金银也大量流入咸国,虽然一部分被其花掉,但另有一部分被其囤了起来,其他的则被铸成了铜钱,长此以往,中原各国铜钱将被咸国新币逐出市场,而金银被咸国囤积之后,越来越少,最后咸国将用新币控制各国贸易。
倘若咸国军力疲弱倒也罢了,可恶的却是咸国军力强盛,而百里燕又不见其死,这就没办法了。
此番蛮人前来交易,本是大量获取金银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却偏偏出了竞价之法。如此一来,卫国根本无利可图。而其他诸侯手中的金银却大量增加,此消彼长之下,咸国又推行留足舍缺,卫国将备受打击。
恼怒之下,卫国必然要发兵讨之。”
“既然卫国要发兵,于我梁国有何干系,打垮了咸国岂不更好?”
“怕就怕没将咸国打垮,令我梁国陷入囹圄呀。你想想,咸国而今每年从晋、志、宋三国购买大量货物,三国也能从咸国获得上等货物与大量金银铜钱,咸国垮了,对三国均无好处,反令卫国做大,这是其一。
其二此番短斤缺两之事本就是卫国一手策划,祸害咸国的同时,也满世界祸害其他诸侯。倘若咸国完了,咸国损失几十上百万金银,其他诸侯也得跟着赔本,谁能做这等亏本的交易。
最后,这次交易卫国难有收获,咸国推行留足舍缺必然与其他诸侯共同进退,卫国没有选择之余地。届时开战,咸国有百里燕,志国有公良,卫国即便不败,也难全胜。如若败了,我梁国物料供应将受重创,若不提前谋划退路,数年后非得亏得血本无归。”
姬丰同意留足舍缺的同时,等于把卫国给卖了。商人不同于政客在于,商人的眼光永远着眼于经济利益,当商人变成政客,政治外交就成了牟利的平台。
姬丰敏锐察觉到风向的转变,正让局势变得微妙起来,如果卫国在战争中失败,割地什么的对姬丰没有意义,卫国和孙国旧地大量原材料因为战争而中断供应,才是最大的经济损失。
相比于近在咫尺的卫国,姬丰开始倾向于远离战争前线的晋国,如果晋国的万石船队能够两年内成型,从晋国进口原料将避免战争带来的投资风险,甚至日后姬丰的船队成形,能从中原各地筹措原料。
马队走的很快,李懿不时要问东问西:
“舅舅,咸国的驰道修的真宽,比我梁国的都宽一倍还多,花费一定不少吧。”
“其实也不多,从盛元628年叛军元气大伤龟缩咸西之后,咸国陆续编列了辎工营,屯田开荒的同时,也修整道路。十八年间陆陆续续平整拓宽了全国主要道路,兴修了大量堤坝与蓄水堤坝。所以均摊到每一年,其实并不多。
此外辎工营每年大量种粮养猪,不仅能供应驻军,还有结余进入国库,因此拓宽修路花不了多少钱,倒是在甘府兴修堤坝,倒是花费了大量钱粮。”
“那为何咸国的屯田能经营的如此之好,各国也陆续效法咸国编列辎工营,始终不如舅舅,这是为何呢,难道其中另有奥妙?”
“呵呵……屯田屯田,屯来屯去得看屯谁的田。若是屯你家的田产,还不给你家好处,你愿意吗?”
“那当然不行,自家的田岂能给他人种,还分文不得。”
“这就对了,归根到底,田归谁很重要。咸国之所以顺利推行新政,正是解决田土归属。倘若土地都归贵族,而百姓只分得极少土地,甚至没有,还如何屯田。
既然要振兴国力,必先令百姓富足,唯有百姓有了自己的田地,能过上好日子,才会卖力的耕作。倘若是你,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却好要日夜不休的做工卖苦力,你说你会为权贵拼命卖力吗。”
“不会。可我还是想不通,既然新政有如此诸多好处,为何各国均不能收咸国之效呢?”
“这个嘛……说起来复杂。其实咸国新政并未落实到各地,只有都郡、丘南、咸西以及新归四郡推行最好,北海、江东、动员、岁当四郡新政仍不尽如人意。懿儿有空可去这四郡看看,去了便知道为何他国变法不得咸国之效,个中缘由都在其中。”
咸国新政的顺利推行,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黑巾军的屠城,解决了根深蒂固的地方权贵和富人阶层,消灭了上层群体留下了利益重新分配的操作空间。
同时摇摇欲坠的咸国政权当时急需稳定政局的强心针,咸王饥不择食之下,只得将全部希望寄托在百里燕身上,由此扭转乾坤让咸王的已有信心推行新政。
如若没有政治空间和咸王提供的舞台,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能在旧贵族奴隶制度下推行一系列改革,充其量可以作为个时代的道德标杆被世人所称颂,而后在一世荣华富贵中安享一生。
反观北海、东原、江东、岁当四郡,核心权贵阶层完好无损,新政的实行的结果远不如其他诸郡。
李懿不解各国盗版咸国变法为何失败,归根到底李懿并非政客,其对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敏感性差,无法看到治理国家的深层次本质是利益蛋糕的分配和做大。
当然,并非所有诸侯的改革均不见效,至少所有诸侯国在农业技术推广上是不遗余力,几乎所有诸侯都获得了农业技术改革的成果,就连远在西海边陲的西蛮人也不例外。
为此各国都感觉良好,粮食的增加意味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传统农业国力的积累,当囤积粮草足够丰足,也就给了某些野心膨胀感觉良好者以开战的底气。
此外公良氏治下的新占土地在咸国经济输血下,土地政策还是比较成功的,战后恢复很快,加之铁器、耧车的流入,农业基本恢复至战前水品略还有升高。
经济也受益于百里燕资本的运作和廉价商品的输入,大量咸国新币的流入撑起了当地的市场和资金,为公良氏洗钱和走私提供了渠道。
………………………………
第865章 开眼(1)
一行人抵达永兴城已是下午,蒋杰、苏洪事先得知消息,一早率兵等在城外恭候百里燕驾临:
“末将苏洪参见侯爷。”
“末将蒋杰参见侯爷。”
“两位将军免礼。”
“谢侯爷。”
二人一口同声,收回礼数,下刻蒋杰说道:
“侯爷,砡工派段掌门已在总堂恭候多时。”
“城中都准备好了吗?”
“一切准备妥当,恭候博源君大驾。”
“很好。对了,怎不见小莲子。”
“哦,她在家带娃娃。”
“听说又怀上了是嘛。”
“嘿嘿……”蒋杰抓耳挠腮道:“没当心给怀上了。”
“你可节制点,能生能养固然是好,但养了太多日后兄弟齐心倒也罢了,如果兄弟不齐心瞎折腾,你这个当爹的得负责。”
蒋杰是个能生的种,小莲子过门后一连生了两胎,加上原配陶氏生养的三胎,共育有五子,而今小莲子再次怀孕,蒋杰就是六个孩子的爹。
此时姬丰、姬康叔侄二人刚下马车,正被眼前雄伟壮观的风车、水车震撼。
“几年不见,永兴城外风车、水车又见增多,仅此方圆二十里之内,要比三叔封地的还要多呀。”
姬康说道,姬丰负手背后不无感慨说道:
“各国竞相效法咸国风水两车,成事者却寥寥无几,看来这其中奥秘,还在这永兴城中。光从外看,是看不出的门道的,走吧,去见百里燕。”
叔侄二人徒步来到马队前,百里燕将其介绍给蒋、苏二人:
“这位是梁国博源君,其他两位少主你二人应该都认识。”
“末将见过博源君。”
蒋、苏二人携手行礼,姬丰哈哈大笑:
“呵哈哈……二位将军无需多礼。永兴侯,可以入城了吧。”
“今日时辰已晚,本侯已安排各位先去砡工派总堂,与掌门以及左右掌门会见,明日再行观览也不迟,博源君总不至于在乎一晚吧。”
“既然如此,那就先去砡工派吧,多年不见,本君也甚是牵挂砡工掌门,那就请永兴侯带路。”
“请!”
为应付博源君的突击检查,百里燕昨日让魏琦知会了蒋、苏二人,并给段颂之透了底,事先做了准备,将城中不该出现的东西暂时停工关门,同时安排好了参观路线,只让看该看的,不该看得一样不给。
刚入城,姬丰便吃了一惊,放眼望去高塔林立建筑密集,建筑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彷如小山一般挡住视野,给人以无比震撼。
“永兴侯,那些高塔冒着黑烟是为何,是窑场烧柴?”姬丰手指远处冒着滚滚浓烟的烟囱问。
“都不是,是一种机器冒得烟,用烟囱引上天空,以免在城中聚集。”
“机器也要烧柴?”姬丰匪夷所思。
“那是当然,但烧的不是柴,是煤。走吧,博源君明日都会看到的。”
单台的蒸汽机烧煤总量有限,其实不会产生太多的黑烟,水蒸气是主要泄漏气体,但烧煤总要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其他黑色粉尘物质,传统的蒸汽机只能任其排放,经过阳光折射之后,原本并不很黑的烟柱与天空形成反差,由此看起来烟很黑。姬丰看到的高塔,正是大型蒸汽机水汽夹带的烧煤黑烟形成的烟柱。
永兴东城经过搬迁改造,城东城中形成科教和密集聚居区,外围是噪音较低的工坊、科研和办事机构,最外围是大型加工生产车间。
近年来水泥的生产,同时得益于陵寝挖掘和建造,建筑工程学的发展令城中陆续建起大型水泥钢筋和砖混厂房,钢筋和角铁的广泛使用,让厂房结构更为坚固,比传统木质建筑容积更大,空间使用率更高,足以容纳超高超长的大型加工设备。
姬丰看到的“小山”就是大型厂方的水泥墙和屋顶,远看成排的建筑就是山,近看才知道是供人进出的厂房。
“我的乖乖,舅舅,这等砖房真高呀,得有三四丈高吧。”
“嗯,与永兴城墙相当,梁国肯定没有吧。”
“真没有。除了王宫的楼阁,有数丈之高,其他还真没见过。”
李懿感叹之际,姬丰、姬康叔侄二人眼睛看的发直,脸色愈发沉重起来。
少时来到砡工派总堂,段颂之、程济源、宝宁三位掌门率一班大师及其子弟百余人恭候在外。
“永兴侯大驾光临,老夫有礼了。”
“段掌门客气,段掌门与博源君已是旧认,就不用本侯介绍了吧。”
“是的,老夫与博源君相熟多年,与两位少主也颇有来往。今日博源君能大驾光临,老夫倍感荣幸啊。”
段颂之一番殷勤客套,姬丰抬手上前躬身行礼:
“多年不见,段掌门身体安好。”
“一切都好,多谢博源君当年出手相助,老夫至今感激不尽。”
“砡工派天下名门正派,本君理应出手相助。今日前来叨扰,还望段掌门见谅。”
“博源君言重了,分内之事举手之劳,何言叨扰。”
“呵哈哈……本君今日大开眼界,日后还望段掌门不吝赐教啊。”
“岂敢岂敢,老夫已备下薄酒,诸位赏光前往一叙如何。”
“既如此,本君正有诸多不解,正要向段掌门讨教一二。”
姬丰一改方才凝重,掩饰去脸上的焦躁与失落,与段颂之等人攀谈甚欢,仿佛是找到了发家致富的不二法门,正准备大干一场,但进城的第一顿正餐却让姬丰甚为震惊。
原因很简单,砡工派的消费待遇与勋贵别无二致,甚至比贵族吃喝的更好。桌上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无所不有,用当世标准,已经是上等国宴的水准,而这还是门派的招待标准。
砡工派历来主张“勤俭节约”,衣食住行较为随便,产品精良而废品很少,究其原因,还是物质匮乏和生产力低下所致,每一样产品的背后都意味着资源的有限,必须精工细作保证合格率,因此很少设宴款待外宾。即便是皇亲国戚亲自造访,多数情况下准备的都是茶点,摆桌酒宴还是很少见的。
但自从迁入咸国后,不想大吃大喝也很难,收入的增加,生产力的暴增,让食品不再成为稀有资源,就是不想改善生活也很困难。毕竟没人愿意看着外人整天吃香喝辣,自己守着金银珠宝,却死守门规饿的面黄肌瘦心里发慌。
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的好事并不现实,企业要想留住人才,改善基本福利是重要举措。
而今仅吃穿住行一项,梁国已经不具备与咸国争夺人才的基础条件,其他诸如工业规模、科研基础、人才培养、医疗条件、学术氛围,梁国无一能与永兴城相提并论,要想挖走砡工派,几乎不可能。
宴席上姬丰不忘试探一二,段颂之没有丝毫保留之意,极尽所能答疑解惑,姬丰对此半信半疑:
“段掌门,机器真能替人做活?”
“那是自然的,但凡世间之妙法,无论风吹云动,或还是潮起潮落水涨水退,只要加以约束,知其道理,便可以人智慧化为机械,从而代人做活。
想必博源君也看到了,而今咸国四轮马车近半数都用上了铁轴,无不是以机器将铜铁削去,若是以人力做工,数以万计的铁轴非得十年能成。而今只需数月甚至数十日,何等之便利呀。”
“那照此说来,咸国能有今日,都是机器所为!”姬丰追问道。
“嗯,正是。就连卖出的剑甲,也无不是机器锻打所得,否则以人力做工,不仅价格昂贵,产量远不及今日。”
姬丰想象之中只觉得能替人干活的机器应该长成人的形状,或者干脆是就是智能机器人,否则无法解释段颂之所讲的一切。
当然,由于姬丰只是封建农耕社会的贵族商人,不可能有更多的见识,自然无法想像机械化生产的场景。
此时宴席有些沉寂,姬丰、姬康二人心情既是复杂,唯有李懿继续没有心肝,该吃吃该喝喝,毫无顾忌。
见姬丰神色起伏,百里燕择机说道:
“博源君,砡工派门内有机造门,今日不妨暂在砡工派暂住一夜,先领略一番如何?”
“机造门?何为机造门。”
姬丰不解问,段颂之接话说:
“机造门专司新式机器研究,是本派近年来所建新门,博源君与两位少主不妨前往观览,明日再观永兴城机器生产,心里能更加明白。”
“那…本就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机造门”是砡工派集左、右门和本门接受新式教育子弟大师重新筹建的科研攻关部门。砡工派历来左右两门独立研究各自技术,互为竞争关系,技术的发展和创造都依赖于传统的经验积累和粗糙的认知。
教育系统化后,最先收益的是科研体系的正规化、集中化、体系化,成立自己的科研攻关机构是必然结果。
正如永兴城一早创立设计、技术两署,前者负责技术研究攻关,后者负责将应用技术改进,以及将图纸变成产品,形成科研攻关,生产制造研发一条龙模式。
当然,技术科研中心作为核心秘密,别说是博源君大驾光临,就是天子舍下老脸,段颂之未必开放给外人。归根到底,还是砡工派想赚姬丰的钱。得到百里燕默许之后,对其开放有限的产品成果。真正的教育、研发、技术等核心部门,根本不会出现在其面前,所以本质上没多少干货。
………………………………
第866章 开眼(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