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4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种子的改良和积肥共同促进了亩产增加,同时稻草灰、磷酸盐、火山泥、人畜积肥生产的天然复合肥料的集中使用,改良了贫瘠土地。
除江东、岁当、东原、北海四郡之外,正如公良修所言,其余七郡亩产一石的田亩几乎绝迹,起步就是两石,亩产三四石几乎是普遍现象,乌坪作为黑土地,亩产七石还不是最高的,这几年的最高纪录达到了九石,既是土地肥沃的功劳,也是育种选种的结果。
乌坪及其以南的土地,今后不仅作为粮食的重镇,还将肩负培育农作物良种的职责。
种子的好坏,既是肥力催出来的,同时也是一代代培育出的结果。古时中国春秋战国,一亩薄产水稻的产量不过一百多斤,好的两百多斤,到清末,只有极少数的好田才产四五百斤,多数的田亩产量不过才两三百斤甚至更少。
之间跨越了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才将种子的潜力提曾了一倍,而建国后至今杂交水道亩产理论破吨,短短六七十年间翻了四倍不止,可见有计划的体系研究,科学培育,才是加速农业增产的有效手段,依靠传统单纯的选育种子提曾潜力,所需的时间何其之漫长。
有鉴于此,百里燕早在六年前开始着手农业体系化培育,并从中原各地优先收集不同品种的农作物种子,进行培育选取数个优良品种繁育高产种子。同时选派技术人员前往各地搜寻野生种子,为日后开立杂培育奠定基础。
归根到底,各国学走的不过是皮毛,真正的秘诀仍在于教育和先进的理念。
耧车厉害了吧,一头牛一个人一天能耕七八十亩旱地,可你耕的太多,有足够的人力收的回来吗。而我一亩地稻穗比你结的多,谷粒比你壮,一亩地产量是你两倍甚至三倍,同样的产能,需要劳力却只是你的三分之一,多余的人力能干更多其他的活。这就是生产力,人力是生产力,技术和知识更是生产力。
之后几日陔陵仍然沉浸在一片尾盘的余温中享受着最后的受益,卫国即将发兵的消息就像石沉大海一样不为人所知,百里燕琢磨着卫国派遣的使臣将在近期赶到咸国,心里却不着急。
他更担心各地已经上马的工程不能应为战争放慢进度,于是连续下发了两道政令,从各地再征募民夫十五万人参与工程建设,摆出一副咸国是在大兴土木,无暇顾及战事的姿态。
期间百里燕陆续视察了永兴生产部门与正在兴建的轩云城,姬丰虽然确定购买永兴设备的意愿,但合约一直没签,非是他又耍什么心眼,这件事牵扯的资金重大,他确实做不了主。
姬丰是八月初押送金银离开的陔陵,陆路绕行赶回梁国,一路车马颠簸,再快也得一月有余。待他天花乱坠说服天子及其国内一干权贵和守财奴,仍需要一番口舌和时间,不可能这么快。
可时间不等人,不可能一直拖到明年姬丰下单给付定金再调整生产,这样又得浪费一年时间的光景。
遂在**月拿到穆尼的资金后,百里燕着际调整生产重点,机械、齿轮、轴承、重型锻造四大工厂重点转向蒸汽机与各型机床生产,不惜代价扩大生产规模,以求在明年夏天之前,将四厂产能提曾五成。
待到姬丰订单和资金下来,基本上也是明年年中的事,然后再拖上半年,至明年年底,期间用一年半时间将产能扩张八成,此时再生产姬丰的订单,底气也更足一些,免得焦头烂额忙中出错得不偿失。
轩云城是安置永兴文化机构外迁新建的城池,置于永兴城与瑞田、乌坪之间,城墙围长三十里,墙高三丈。建成后的轩云迁入永兴城所有教育、科研、医学、生物、精密加工等核心资源。腾空永兴东城让出土地的同时,另起炉灶,形成永兴强工业,轩云重科研的新布局。
有鉴于永兴城用地依然紧张,尤其是西城大量修建的高炉和炼焦厂用地甚多,百里燕考虑明年先扩建西城,在西城外围再围一层城墙,而内围的城墙将继续保留,形成内外城的格局,而城东教育部、医疗、可言门迁出之后,腾出的地方将用于兴建机械工厂,短时内用地尚不紧张,晚一两年扩建城墙尚不碍紧。
但总这么在兴建工厂与扩张城墙间一起大兴土木,确实不是什么长久之计。要知道若干年后工业城市的规模远非城墙所能约束,北京的环城古城墙总算是面积很大了吧,而今哪里还能束缚北京市区的发展。
可在当下,战争对固定资产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永兴城工业如此集中,一场战争足以令咸国国本灰飞烟灭,不修城墙显然是不可取的。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884章 该来的还是得来
半年间全国各地都在大兴土木,正如公良修所看打探到的消息,咸国亩产三四石已是极为普遍,四五石也不在少数,即便只征收三成的田赋,总量却是二十年前的七成田赋的七至八倍。
有了粮食,有了工业生产和养殖,大兴土木所需的人力支用开销通过做工,以实物或现金反哺给民夫,如此在中原竟也成了独此一家的风范。
当各国还在以奴隶贱民和苦役做工的时候,咸国已经跳出了历史的束缚,做工不仅能吃饱饭,能吃好,还有钱拿,何等的羡煞旁人。
于是近些年边境上举家逃难至咸国的流民不在少数,百里燕来者不拒,甚至还鼓励外国流民迁往咸国,不仅给予土地,还编有户籍,令其生产以自救,免税三年,三年后复征。
十一月二十,三百支预生产后膛纸壳定装步枪全数交付,这是继去年夏天生产九十五支试验用枪,第一批预定型步枪下线,而一切得益于高速钢的出现,让生产出现了转机。
永兴步枪枪管的长度将近超过八百五十毫,没有无缝钢管挤压机,用搞高锰钢调质热处理加工制成的劣质钻头,要打通一根实心圆钢极为耗时费力,也根本不太现实,至少打通后保证内孔所需的粗加工精度和余量将是很大问题。
而高速钢制成的加长钻头只需上钻机定心装夹,将之两端各打一个直径十二毫,深度四百五十毫的深孔,两段将其接通,然后再上拉孔机,经由粗拉孔、半粗拉孔,热处理,最后精拉孔,一根滑膛光管就此完成一整套加工流程,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不止十倍。
有鉴于此,百里燕甚至开始考虑设计膛线拉刀与同步旋转协调器,但最后否定了这个打算,首先前者的设计比普通光孔拉刀复杂得多,刀具容易崩裂,后者需要协调膛线加工过程的旋转角,否则即便有拉刀,未必能拉出膛线。
其次是当下仍以扩张基础加工产能为主,实在没有必要分配设计和制造产能去攻关膛线设备,能凑合着用再说吧。
十一月廿二,经过两天的验枪,百里燕在远离永兴城的武备营靶场观阅打靶,一排排枪声夹杂着火药味道让人心头为之激动,二十六年前,百里燕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六年后的今天会有枪有炮。
“侯爷,十发子弹射击完毕,是否派人效验靶墙。”蒋杰飞快说道,举手投足间满是干练与锐气,充满了朝气与蓬勃。
此时百里燕放下望远镜,摇了摇头:
“不用,这里都看得清楚,传令再打十发看看。”
“诺。”
滑膛枪的精度必定有限,圆头铅弹定型之初正是考虑到这一点,遂在弹丸尾部开有大孔,弹丸的直径略要比枪孔小几丝,当火药点燃之际,弹丸尾部的大孔热胀顶住枪管壁,进而将弹头挤压于内壁从而有助于提高精度,但代价是枪口初速会很低,同时精度也没高太多。
又是十发排枪打完,百步之外的松木墙靶布满弹孔,仔细观察若久,百里燕说道:
“换靶场,卧姿射击,每人二十发。”
“诺!”
迅速改换靶场,已经备下的松木墙靶又是留下一片密密麻麻的弹孔,隐约间百里燕已是发现端倪:
“果然如此,还是趴着射击精度更高啊。”
“侯爷,卧姿射击的命中率确实一直高于站着或是蹲着射击,但却不利于若是后排的枪手瞄准射击。最好还是一排站着,一排蹲着,一排卧着,三排交替渐进射击火力最强。”
“嗯,说的不错。但此抢乃是滑膛,命中精度确实并不高,因此只能密集射击以求密度覆盖,如若全趴着就成了零敲碎打。但卧姿这一战术动作却是少不得,不能因噎废食,今后或许是保命的大本领,切不可轻视之。”
“末将明白了。”
永兴步枪的使用了动能更大的硝化棉钝化后的无烟火药,威力远大于黑火药,后膛装填的气密性,使之弹丸有效射程接近四百米,而有效精度却不足百米。
这个距离仍在志国朝天弩覆盖范围之内,倘若两百步外朝天弩结成五万人的大阵,一次发射两万五千支巨弩箭,对永兴步枪的杀伤十分巨大。
退一步说,但凡是抛射箭矢,无不是以面跃顶覆盖,而步枪的射击绝大多数情况是线和点从正面直线射击,很难超越射界越顶射击,因此卧姿能避免最大的被弹面积,对枪械是有效的,但遭遇集团型抛射兵器的覆盖,趴着和站着的区别不是很大。
当然,这是极端案例,百里燕不会傻到用自己的步枪兵与敌方有组织的弓弩阵正面对冲,至少也会以火炮为依仗,步炮协同作战。
观阅完毕射击操练,百里燕亲自装填打了几枪,后坐力还是蛮大的,毕竟口径达到了14。5毫(约合13毫米),装药很大,动能不可避免高得多,一旦被这种弹丸集中要害,最好的医疗条件也救之乏术。
“真是好枪,可惜只能装一发子弹。”
百里燕感慨道,这时蒋杰接话说:
“如若能装备一两万支,编练成阵列阻隔于大阵之前,一分钟间齐射十数万发子弹,威力足可骇敌,那时便不愁一发子弹少了。”
“理是这个理,但短时内不会大量生产,依然还只能用人命去搏杀。不过如今已经有上好的炮,倒也不担心列国凭空冒出个妖怪出来。”
预定型生产的三百支枪是过去一年多间测试改进的产物,只为验证改进后的可靠性和技术要求,说是基本定型也不错,因此百里燕仍没有批量列装的打算。
此外工业产能不足,当下的重点集中于设备扩张,批量生产需要腾挪工业产能,这并不划算,这也是百里燕不急于卷入战争的原因之一。
最后,枪械生产不能完全依靠通用机床,需要定制一批专机,尤其是钻孔和枪机配件的生产,需要专机流水生产,以保证精度与零件的通用互换性,如此又得耗费人员设计专机腾挪产能生产配套,实在不划算。
二人说话之际,一兵士来报:
“启禀侯爷,有陔陵大司马的函件。”
“拿来我看。”
接过兵士手中的函件,内容是卫国使者已经抵达丘南郡雾聊,最快四五日内能到陔陵。
此前十月十五日前后隐约得到卫国调兵北上的消息,现在卫国使臣不期而至,可见发兵前的外交准备工作已到了最后关头,不排除卫王移驾至孙国旧地,拉近与中原的距离,以缩短消息传递的时间,方便决策。
阅后收起函件,百里燕随即与蒋杰返回永兴,去见宗伯泰与赵安陵。
说明来意,宗伯泰稍作思索后先道:
“卫国既然未向东线调集重兵,可见卫王定是有把握不令诸侯救援长孙,或者至少迟滞诸侯出兵。这与当初侯爷所谋借以歧国为借口,有所相背,侯爷可要当心卫国有惊人之举。”
“可本侯实在想不出卫国还能如何惊人,难不成还能吓破本侯的胆量?”
百里燕不以为卫国能有什么筹码可以阻止咸国出兵,除非卫国已经看破咸国短时内没有出兵的打算,于是想在咸国生产调整完成之前,打垮长孙再向东推进。但知道咸国经济全部运作计划的寥寥无几,卫国根本不可能知道百里燕不开战的目的是为了加速发展工业。
当此情况下,卫国要搞出什么重磅炸弹,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思索之际,一旁坐着的赵安陵说道:
“其实宗伯兄担心的不无道理,但也言过其实了。”
宗伯泰扬着浓眉,似是诧异,忙是问道:
“贤弟缘何如此认为?”
“首先卫国北伐长孙,之初本是侯爷为打破与金雪狄交易,而设下竞价之计,令长孙受益而卫国失利的诈计,故而卫国北伐长孙,我等都知晓,但各国诸侯并不知晓此事。
而现在却不同,局势已经明朗,卫国伐长孙已成定局,诸侯皆知,当此情况之下诸侯如何做想,这是卫国所需考虑的。倘若卫国清楚知晓志国不愿卷入此战,而晋国又畏缩不前,此时再对付我咸国,恐怕就容易得多了。”
“嗯,赵先生言之有理。不过这么一说,本侯反又觉宗伯先生所言亦有理。倘若卫国已经明晰各国诸侯所想,必然要利用此等态势争取时间,先击溃长孙。志国、晋国各有其软肋,唯独我咸国兵强马壮,倘若此时与长孙合力,击溃卫国,所能得到的收益极多。
因此卫国若要阻止我国发兵,或至少令我国按兵不动,定有惊人之举可震慑我等。”
天下不是只有你一个聪明人,卫国收编了当年愚论派的原班人马,各个都是精于算计,道行高深的庙里大佛,如若摸清了志国、晋国的心态和底线,剩下的就是如何让咸国退出战争。
咸国如今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世人皆知咸国有图强图霸之心,卫国重兵北上,在诸侯看来正是咸国出兵一争高下的大好时机。卫国若要保证东翼的安全,就必须迫使咸国退出战争。
此前与长孙使者柴湘闹掰之事可大可小,这只是借口的伏笔,关键在于如何运作,但卫国并不会清楚相国会以生丝为借口向长孙国发难,因此卫国要保证咸国退出战争,必须有足够的筹码,而这个筹码是什么,能让咸国束缚手脚不能出兵,着实令人琢磨不透。
至少经济上卫国已经没有还手余地,能招架住即将而至的留足舍缺已是难得,实在想不出其在政治上能有什么恐吓之举,还是说军事领域又搞出了什么邪门歪道,令唬住人,这倒是不得不防。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885章 献宝
百里燕两世为人,他当然清楚知道技术的发展趋势,但当世人是不清楚的,但难保说卫国搞出了自以为是的厉害武器,想籍此震慑咸国。
想起来当年黑巾军大搞硫酸、硝酸、盐酸十几年,连王水都被整了出来,之后被卫国收编,真难说会不会搞出什么东西。
翌日,百里燕回到陔陵,先去见了丁肃。歧国的生意由其子孙打理,但歧国隔着太远,消息传递生意来往都不太方便,从五月间至今,歧国输入咸国的产品增加额有限,究其原因仍是今年的生意来不及订货,都要排到明年才能供应。
卫国即将出兵的消息隐隐在上层已经传开,但报纸上却没有任何有关与此的消息,长孙国使臣柴湘陆续收到本国的指示,最近与西寰府上来往频密,却唯独没有去向咸王拜会,其中的原有柴湘有苦难掩。
打发走柴湘,西寰即刻招来季锦昇、顾晨二人问计:
“季将军,本宫听柴湘之意,似乎胸有成竹之色,你说长孙国会否苦心练兵,战力已今非昔比,能与卫国一较高下?”
“这个……”
季锦昇面露难色,他无从回答西寰所问,因为他从未与长孙国交过手,也不曾亲眼见过长孙国军容,退一步说,最近几年也没有听闻长孙国步军作战有什么长进。
至少说连桑南、蜀田、清田等郡的黑巾余孽流寇至今尚不能剿灭,要说有把握与正值国力强盛的卫国一战,他也不信。但柴湘的口气却不似是托大,更像是很有把握的样子。
西寰见其不语,遂是又问:
“季将军有何难言之隐?”
“启禀殿下,属下倒是不觉得长孙步军会是卫国对手,但柴湘信誓旦旦的这么说,也不像是虚言。不过,柴湘只是驻派咸国使臣,不应该与公主交涉才是,属下以为,重点还在于长孙派驻平汤的使臣会与大王说些什么。
倘若长孙一面在咸国故作镇定,一面向我王求援,这也未必不可。”
“既然长孙不敌卫国,在本宫面前故作镇定又有何意义呢。”
西寰反问道,季锦昇捻着泛白的短须思索着说道:
“确实有些怪异,属下一时间也难猜透。要不静观其变,且看柴湘如何与咸国交涉。”
“静观其变是要的,却也不能干等着。顾晨。”
“属下在,殿下有何吩咐?”
“想办法摸清长孙馆驿其他人等口风,越快越好。”
“诺!”
卫国与长孙交战原本与西寰八竿子打不着,柴湘莫名其妙找上门来,让西寰隐隐察觉一丝不对劲,但哪里不对劲她着实吃不准。
而与此同时,柴湘去往西寰府上的消息传到了国政监,百里燕闻讯之际极是纳罕:
“见鬼了,柴湘去太子府上找西寰做什么,西寰连晋军的主都做不了,还能催促咸国出兵不成。”
“会不会是托西寰给晋王进言,好促成晋王一起出兵。”高勋猜测道,百里燕摇了摇头:
“不像。晋军肯定会出兵,但不会出力。而且卫国兵马都压在中原西北,远离咸国更远离晋国,晋军若是远征,粮草供应将受长孙控制,晋军绝不会远赴万里之外作战,既有可能将北军移往长孙东南替换当地长孙军,或是移防至我甘府郡给卫国以东线压力,但充其量是做做样子,绝不会主动寻战。
况且说,王太后去世后,西寰能左右晋国朝局,但不意味着能左右晋王用兵,这完全是两码事,故而柴湘去太子府上,看似没有道理,但一定有文章。”
听闻百里燕分析,高勋不无担忧道:
“无论怎样,卫国若是出兵,晋国参战,我咸国恐也难置身事外呀。”
“嗯,战事一起难免一场血战,不过卫国并未向思水江边增兵,也许卫国不想与我军开战也未必。其此番遣使而来,一定另有所图。”
高勋并不赞同,遂反驳道:
“未调大军防御,未必不是暗有准备。永兴侯用兵多年,不会不知兵不厌诈吧。”
“高大人说的也是,其不曾增兵确实不意味着没有暗中准备。但是战是和,仍需看晋国和我王意思,眼下你我也难料定。”
卫国确实未曾向咸国甘府郡思水江段西岸增兵,不仅仅是咸国情报证明这一点,御客情报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意味着卫国准备孤注一掷,全力一击长孙。
此外卫国不增兵不等于不会增兵,晋国土地辽阔,其本土南方有大量海拔两千米至三千五百米的高原草场,千岳山也有草场,因此马匹极为充沛。其可用作军马的各等马匹多达数十万,用于转运步军将十分便利。
如若咸军贸然攻过江去,卫国人完全可能先击溃长孙,而后抽兵骑马东进,在咸国抢占滩头不久,堵住咸军西进去路,这反而令咸军陷入东西困境之中。
但最让人意外的仍是柴湘,柴湘去见西寰并不能改变任何局面上的平衡,更不可能左右影响咸国出兵与否,一时间倒是令百里燕看不太透
时间很快到了十一月廿七日这天下午,卫国使臣抵达陔陵,并向外执府通报了觐见咸王进献宝物的请求,此举再一次出乎百里燕预料。
由于竞价交易,咸国与卫国不睦,当此即将用兵之际,卫国前来进献宝物,按常理也不可能说服咸王按兵不动,很显然晋国的压力相比,卫国进献的宝物根本不值一提,更何况咸国现在什么都有,卫国又能进献什么好东西。
然而翌日承宏殿早朝,卫使携三件宝盒入殿觐见咸王,确确实实是带了东西来的。
“外臣卢贾拜见咸王。”
卢贾躬身行礼,朝堂两侧文武百官此事心中皆注目而视,都在猜想着三件宝盒之内装了什么。
咸王身着华服雍容坐于殿之上缓缓说:
“卫使免礼。”
“谢咸王。”
卢贾收起礼数,此时诺一言辣面火烧的上前说道:
“你卫国兴不道之兵,而今野蛮行径天下皆知,卫王遣阁下前来莫不是想以三寸不烂之舌欲令我王弃仁义而坐视不理乎。”
“呵呵……”那卫使一声冷笑,根本不打算理会诺一言,直面咸王说:“咸王,本使奉我王之命前来献宝,贵国外执使不分青红皂白一番疾言,未免有令人齿冷。”
诺一言挑头发难,本是昨日咸王与众内阁商议的策略,咸王压根谈不上心里不痛快,至于是否“令人齿冷”,在这个不要脸皮无敌的时代,根本就是玩的套路,正常的国家真没什么人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