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4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位将军远道而来,本侯未及亲迎接,还望二位将军见谅。”

    “永兴侯身负大王使命,本应末将前来,怎敢劳烦侯爷亲临,末将与犬子有礼了。”

    陈家父子躬身行礼,百里燕忙扶二人,又还了一礼:

    “两位将军免礼,请随本侯前去屋中暂坐。”

    “谢永兴侯!”

    一番客套寒暄,百里燕引他二人去中厅安歇,让魏琦命人准备了些肉食与茶水奉于二人享用。

    “二位将军,一路而来可还顺利?”

    百里燕问道,陈瞿咽下口中牛肉忙说:

    “眼下已是入冬,北海风大浪急小船很是吃力,不过我军船大炮重,舱底有弹丸,倒也压得住,一路无需靠港,省了不少麻烦。天云登岸之后,末将已命人采买蔬果与鲜肉补给各船,以免生疾。”

    “嗯,此事做的极对。本侯虽未令你等靠港,但蔬果能吃新鲜的尽量要吃新鲜的,船上的橙子与罐头虽能解决问题,但吃多了也不好啊。”

    “侯爷说的是,橙子与玻璃罐头吃多了也腻得慌,出海十天半个月还行,之后要是天天吃,准得吐。好在每次出海返岗水手皆有轮换上岸,俸禄也高得多,否则这苦差事真没人干。”

    “说的不错,海军是要苦的多,伙食、疾病、大风大浪都是威胁,若是亏待了水手,便是朝廷的过错。对了,上次出航给你们配发的铁罐头吃的得怎样?”

    “侯爷不说末将都给忘了,上次的铁罐头确实不错,水兵都赞不绝口,不过最早的一批罐头打开后多数已经坏的不能再吃,于是都让末将丢进了海里。”

    “是嘛,看来保存期确实短了些。”

    瑞田生产玻璃罐头之后,百里燕开始萌发生产马口铁,既镀锡板罐头。

    原理上说,罐头很简单,就是一个圆筒两个罐底,实际操作起来技术要复杂得多,必须解决罐体制取机与灌口封口机,罐体制取相对容易解决的多,真正的难点是灌口封装,为此足花费三月时间解决灌口渗漏问题,最后是灌口胶。

    罐头的密封不全依靠罐头自身的冲压紧密性,灌口胶水的好坏也影响罐头的气密性。百里燕用了鱼鳔胶调和工业桃胶、皮胶制成封口胶,以解决灌口封装。

    由于没有电镀设备,镀锡板遂采用化学镀锡,修建专用镀锡池,将板材浸入其中,待完成化学反应后取出。如此基本解决了镀锡板的来源,但效率要比电镀低下的多。

    当然,也可以将罐头加工完成后镀锡,但冲压紧密的结合部将依然保持铁质表面,灌装液体之后仍会锈蚀而腐坏。

    制成的空罐头将被送往清洗车间过水净洗后,送去高温蒸汽灭菌,灌装食物后,最后再过高温蒸汽灭菌,上封口机封罐。经过数次工艺改进和调整,铁制罐头工艺基本成型,但保质期仍差强人意。

    分给陈瞿试吃的罐头有六种,每个品种各一万听,分别是硬饼干、午餐肉、红烧牛肉、红烧猪肉、水晶橙子、水蜜桃,保质期有三批,最早的一批是646年三月,最近的一批是今年四月,去年首批罐头水晶橙子、水蜜桃是全腐坏,红烧牛肉、红烧猪肉好坏参半,只有午餐肉和硬饼干幸免于难。

    百里燕觉得水果坏的如此之快,问题仍出在水果初加工阶段变质较快,同时缺乏冷藏和卫生设备,罐体加工有瑕疵,不排除封灌数月后已经腐坏。

    红烧猪肉、红烧牛肉的腐坏,罐体加工有瑕疵毋庸置疑的。至于午餐肉和饼干为什么不坏,这也很好理解,午餐肉太咸,脂肪密度高,罐体即便出现微小的漏气,脂肪也很容易堵住缺口形成蜡质,而硬饼干是纯粹的干货没有水分,漏气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瑞田眼下有两条制罐封口线投入生产,每条线每天一班能制六百个以上的罐头,一月能产三万五千听以上的罐头,以生产耐贮藏的产饼干和午餐肉为主,水果和肉制品较少,蒸汽机驱动的制罐机产量,总体产能比之现代电气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制罐线低下的多。

    向陈瞿了解完海军建设,百里燕话锋一转,将腋目人之事和盘托出告知与其,陈家父子的反应与市井舆论出奇的一致,只以为是妖言惑众的讹传,然在百里燕反复确认之下,陈瞿再也笑不出来。

    “怪物这般厉害,让咱们活人岂还有活路,侯爷莫不是说笑吧。”

    “非是本侯寻你陈将军开心,现在有御客为证,长孙国的天船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些年中原所现火炮火药,均是源自于腋目人。如今形势已迫在眉睫,海军应加快练兵。此番回国后,本侯即刻增调内河水兵予你海军,三年内海军兵力应增加四倍至五倍。”

    “这么多!”陈瞿吃了一惊,与儿子陈殿交换眼神,思索片刻后又说:“可眼下没这么多万石战船呐,唯一的一艘两万石船也才刚刚下水,还不能即刻交付,三五年后如何能应战。”

    “战船之事陈将军无需担心,实在不行,届时征用万石商船也要凑出两百艘来。”

    由于工业规模制约和造船工匠的不足,战船造价和火炮配属费用高昂,大批量建造存在经费缺口和日后的维护与军饷支出,海军短期内的急速膨胀势必成为咸国的累赘,拖累经济发展,百里燕此前的重点侧重国内经济建设,海军只作为试验性质的新式军种。

    初期的目标定在二十年后健全第一支足以自卫兼备远洋作战的主力舰队,因此计划是按二十年订的,当前军舰开建较少,而民船开建多,以民船利润回哺海军,同时国库协调拨款,以解决海军经费。

    咸国如今只有万石战船十三艘,加上年底之下还将下水三艘,也才到十六艘。第一艘两万石战船八月份下的水,经过为期三月至半年海试调整,将于明年上半年交付海军,另外两艘在建两万石战船后年才能下水。

    而按去年计划的生产计划,650年左右还将有三十五至四十五艘万石战船下水,652年后再有十艘两万石战船下水,这个规模充其量仅有六十艘左右的战船。战时便能靠征用商船凑数,不计吨位和排水量,这还仅仅只是战船的差距。

    真正的差距是技战术,海军建立至今仅有数年,严重缺少战场锤炼与战术养成,传统水军作战和剿匪已不能适应舰炮作战的需求,海军战术战法这一块,咸军仍是一片空白,尚且还不知道有没有在战争中学习成长的机会。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咸军645型舰炮正在替换637型碳钢炮,射程威力均远超腋目人舰炮,同时燧发撞击点火减少了延迟开火带来的射击误差。

    但鉴于前装滑膛炮舰炮决战多数发生在一里之内,咸军火炮射程的优势实际上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因此届时仍是谁炮多决胜负。

    百里燕最近一直考虑扩大船工培养,增加建造规模,同时最好能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在规模、人力、技术、成本四要素同时实现突破,建造的周期可以大大缩短,成本大幅下降,届时实在不行,三班倒靠人力强堆也是可行。


………………………………

第960章 门中谈(1)

    “非是本侯危言耸听,形势如此,还望陈将军今日起务以海军为重,加紧水兵操练,半刻不得怠慢。”

    “此事干系重大,需得由大王与司马府下达批文,末将现在也没兵可调呀。”

    “陈将军放心,回国之后即刻会有批文。另外,从明年起,外海无需继续探索,集中力量操练水兵,将我咸国以北外海水域海况全部摸透,以利来日作战。”

    “末将得令。”

    “将军远道而来,本侯即刻安排二位歇息几日,暂在津邺城中小住几日,待天子登基大典结束之后,二位将军再回天云港也不迟。”

    “多谢侯爷体谅。”

    陈家父子起身行礼,百里燕与魏琦说:

    “请两位将军与随从去东厢暂歇。”

    “属下明白。”

    待陈家父子离去,一直未曾说话的的宗伯泰担心说道:

    “此事咸王与内外朝恐不会信,侯爷还要有所准备。”

    “先生所忧不无道理,天下人皆不信,要大王采信恐怕不易呀。而且海军如此消耗财力,大王恐怕也不会同意大举建造战船。

    不过海军非是我主要重点,即便现在全力建造战舰,五年后也不过两百余艘万石战船,相较于中原绵延数万里的海岸线,简直杯水车薪。因此本侯重点仍在步军与城池要塞,只要陆地尚在我军手中,届时只要能拖上五年或是十年,便会有专机。”

    走出农耕军事体系的,工业化的人才和军备积累是个中长期的过程,海军舰船制造周期漫长,百里燕已经没有时间和经济资源用于武装海军,短短三五年时间也不足以改变海军的劣势。

    但中原地大物博,有足够的空间和人口市场开展内部贸易,对大陆以外的海外贸易的依存度为零,即便丧失制海权,内河亦有充足的空间用于贸易运输,因此关键仍在陆军。

    当下的海军充其量仍停留在单纯的封锁和沿海侵略,没有航空舰载机与导弹的威胁,海军的对内陆的辐射仅先于大炮射程之内。

    咸国有坚固的要塞和城池,有射程超绝的新式火炮和单兵武器,但凡敢于靠近的舰船,陆上要塞开火的效果远比海上舰船强得多。因此咸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守备望亲江入海口,守住内河造船厂,集中更多资源装备陆军。

    翌日上午,百里燕应邀前往诚道派的总堂会见陌舂子。

    相比愚论派、雄论道立场模糊,倾向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人得可做皇帝”的政治主张,诚道派是坚定的保守派。早于二十年前黑巾叛乱,广叔子上门纳言献策,撮合咸国与梁国合作,面对共同的敌人,当时倒也愉快。

    然而此后咸国崛起,垄断钢材与珍珠,情势由此了变化,作为潜在可能的强国,诚道派的态度大变,这次的会面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但一定会是最肮脏的。

    诚道派的驻地设在城西南的桃春湖畔,占地得有七十亩,乍看没有出众的楼阁殿宇,也没有华丽的殿堂道场。但放眼望去联排的厢房错落有致,格式风格的塾堂星罗棋布,塾堂间座无虚席跪满门生,台上先生大师讲着道理,台下门生听的认真,一派朴实无华传道授业的“盛景”。

    之所以说是盛景,很大程度上是愚论派和雄论道的谋略失败和助纣为虐,促成了诚道派的兴盛。说的难听些,坐以待对手毙,躺着成了赢家。

    从根本上说,诚道派无不是在毒害下一代青年,传播落后思想,浪费极为有限的知识分子,继续为其错误买单。

    梁朝乃至此前历代王朝君主制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政策的不合理,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诚道派僵化的维持固有的传统政治主张,即便他百里燕不推翻,自有推翻他的人。

    松散的分封君主制,早晚要被中央集权帝国制取代,抱残守缺不知变革,最终必被时代所唾弃。

    当然,百里燕站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上可以说这等风凉话,对于时人而言,历史的局限性禁锢了思想的延伸,诚道派的认知无法透过现实的表面,看透统治权利的背后本质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自然也提不出改革现状的举措。

    会见陌舂子的地点安排在总堂的“贤人舍”,意含复杂给人以无数联想。“贤”可以谐音“咸”,也可以是“贤哲”,也能是“魏贤”,往近了说,是天子。

    陌舂子年纪并不大,正值盛年,四十有五,还是相当的年轻,仅比百里燕长上三两岁,相较于前几任,做了没几年就驾鹤西去,这位足足年轻了十岁以上。

    在此之前,陌舂子此人百里燕略有耳闻,但对其人了解的却是不多。

    观其面目也是慈眉善目,中等身材一席紫色粗布深衣,长相没什么出众,眉毛有些稀疏,眼睛略大,口鼻与常人相仿,下颚有长须,两鬓有短髯,面相平平看不出倒底有何毒辣之处。

    但从医学角度出发,此人精力应该很旺盛,至少是那种爱管闲事的经常操心的一类。

    陌舂子之外,舍中左右各坐诚道派门主、大师二十余人,与其说是会谈,更像是兴师问罪。

    “在下咸国永兴侯百里燕,应邀前来,在此有礼了。”

    恭敬行一大礼,舍内中央正坐的陌舂子边打量边说道:

    “永兴侯请坐吧。”

    陌舂子示意右侧第一排紧挨的座塌,百里燕再施一礼道:

    “谢大师。”

    待他落座,陌舂子先说:

    “永兴侯今年贵庚啊。”

    “本侯今年四十有一。”

    “哦……那是正值壮年呐。”

    陌舂子此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听者有意。说简单了叫“你真年轻啊”。说复杂了“你还想再活三十年继续祸害吧。”

    百里燕不打算接话,遂是原话奉还叉开话说:

    “掌门大师今年四十有五,还是如此神采飞扬精神矍铄,本侯甚是羡慕啊。”

    “呵呵……比之永兴侯日理万机操劳国事,在下实不敢当啊。想当年师伯广叔子曾言,永兴侯一力降十会天下无双,日后必有大作为,如今来看,师伯所言果然非虚呀,呵呵……”

    陌舂子浅然一笑,笑的极是从容,就好像一切都看的很淡很淡。然这个“一力降十会”却是深藏玄机。

    “一力降十会”通俗理解是一切阴谋在绝对力量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正常理解是中性词,偶尔偏向褒义,但多数情况下是形容野蛮生长带来的意外收获。

    仔细细想品味陌舂子的深意,“一力降十会”显然是在指百里燕以一人之力扭转了中原局面,令咸国短短二十年内迅速崛起,野蛮打乱了既有的政治格局,让事情变得一团糟。

    对此,百里燕付之一笑:

    “呵哈哈……陌舂子高抬本侯了,鄙人焉能以一人之力扭转乾坤。若无我王信任,无将士奋死,无百姓拥戴,纵然本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撼动乾坤之力。一切功劳皆是我咸国君臣百姓之功劳,本侯岂敢独揽功劳。”

    “永兴侯谦虚了吧,又是炼钢铁又是生珍珠,而今永兴大业已成,永兴侯富甲天下又正值盛年,难道就没想点别的?”

    “呵呵……本侯只想我国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我王长命百岁万寿无疆,本侯便已心满意足,至于其他之事,本侯又何必操那份闲心呢。”

    “而今咸国国力强盛钱粮充足,永兴侯就此置于仓库之中不免浪费了吧。”

    “陌舂子此言差异。”百里燕反驳道,接着又说:“钱是用来花的,花了可以再挣。粮食可以用来囤,但我国粮食亩产丰足,囤粮毫无意义,而我王怜惜百信疾苦,故而田赋甚少,因此我国钱粮实在说不上丰厚。此事我咸人尽知,陌舂子如此孤陋寡闻,不免太大意了呀。”

    “呵呵……”

    陌舂子冷冷一笑,打心底根本不信百里燕的鬼话。

    其实百里燕所言并不虚,咸国国库实行财政预算制度,因此年底理论上不存在结余,实际当中存在的结余都转入钱坊用于存款投资和贷款业务,因此国库预算排满之后,除了留足应急资金外,账面上没有多余的钱。

    而咸国的粮草储备已经全面开放,划分县、城、郡、国库、市场五个大块。只有国库粮归朝廷直辖,各县、各城、各郡均有自行储粮草,朝廷给予最低储备下限,下限之下为朝廷用粮,下限之上为地方自用自调用粮,籍此设立下限,可激励地方种粮、筹粮发动生产。

    同时也实行定点专营制度,每年田赋征收过后,由朝廷设立的粮食机构以铜钱和生活用品实物,向农民购买多余口粮。

    而受惠于农业技术增产和施肥,较低的田赋使得农民有更多的余粮用于购买生活物品,朝廷能在田赋之外,获取更多的粮食,用于市场销售亦或国库储存。

    既能促进新币和货物惠及下层人口,同时类似这种“产品、铜钱下乡”的措施能让商业末端延伸至每一个自然村,激活国内的消费和市场。

    然这些举措到了外人眼里恐怕就变味了,首先国库账面上没有钱,粮食囤积在各个行政区块,陌舂子想当然的认为咸国是藏匿了钱粮掩人耳目,好为日后扩张积攒实力。

    当然,百里燕也不否认他搞扩张的野心,但完全用不着躲躲藏藏。


………………………………

第961章 门中谈(2)

    此时此刻陌舂子面无声色,心里却全然不信百里燕所言,他捻着短须缓缓说道:

    “永兴侯以为,当下卫国与长孙之争,谁能胜出?”

    “自然是卫能胜出,长孙必败无疑,此等明了之事,陌舂子无需问本侯吧。”

    “哦,永兴侯何以见得卫国定能胜出?”

    陌舂子故作多此一问,百里燕不打算继续拖泥带水,直截了当道:

    “想来消息或是已经传开,亦或是尚未传到,但本侯今天不妨明说吧,我咸国无意与卫国为敌,因此已正式签订修好国书,因此卫国与长孙如果厮杀,皆与我咸国无关。

    而志国内患不绝积重难返,已无力出兵干涉卫国争霸,眼下能出兵的唯有晋国。想来此番晋国洲涯郡瑶城损失甚惨,晋国短时内想要出兵助战,恐无可能。当此局面,卫国焉不能胜。”

    话音刚落,只闻陌舂子一声咆哮

    “呵哈哈……”

    百里燕故作不解,问他道:

    “大师难道是在嘲笑我王?”

    “呵哈哈……老夫是在笑永兴侯用心良苦啊。”

    “哦,本侯是用心良苦,但大师所言似乎另有歧义吧,敢问大师所言何意呀?”

    “永兴侯无非是想坐等卫国与长孙两败俱伤之后,突发大兵而击之,好渔翁得利罢了。只可惜呀,局势恐不会如永兴侯所愿呐。”

    “大师此言谬矣,我王自登基以来以仁信治国,既是签下修好国书,便是决心与卫国修好,断不会出尔反尔。况且说,眼下腋目人南下侵我中原迫在眉睫,本侯当以大局为重,焉能在此时向中原同胞落井下石,如此岂非不仁不义之举。”

    百里燕脸不红心不跳,一副大义凌然振振有词之色,却令陌舂子听的刺耳,他讥诮说道:

    “永兴侯还真信天下有这等不死的怪人。”

    百里燕反问陌舂子道:

    “大师难道不信?”

    “天下尽在天子脚下,苍生无不俯首称臣,纵有异兽怪物,不过蕞尔小贼不足为虑。想永兴侯也是博闻光学之人,此等道理焉能不知。”

    陌舂子这话往简单了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天空、大海和土地都已经是天子的家产,所有的生命都是天子的奴仆,所以有什么没有什么天子都很清楚,即便有些怪物啊奇兽啊,其实就跟出去打猎杀怪一样的简单。

    如果说的复杂一些,这个世界天子认为有多大就有多大,所以天子认为没有的,一定就是假的,所有的生命都该尊敬的崇拜天子的威仪,即便有不长眼的怪兽跳出来作恶,也是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而你百里燕的那一套就是歪理邪说,赶紧放弃吧,真理在老夫,在天子的教诲当中,不要再执迷不悟害人害己了。

    听到这里,百里燕终于明白萧公毅的心情了,萧公毅尚且还只是当世之人中意识超前,能有危机感的极少数上层人物,但其也不知道腋目人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百里燕两世为人,见过的世面多了去了,腋目人根本应该是存在于生化危机中的传说级外挂,他这个穿越过来的补丁根本解决不了这个BUG。

    他尚且解决不了的外挂,天子放个屁顶什么用。与其说是找死,不如说是愚昧无知,而且陌舂子居然言辞凿凿,又这般说:

    “自这腋目怪人消息散出,世人皆惊,无不终日惶恐手足无措,而你永兴侯却籍此机会私下活动,接洽各国使节勋贵,过去一月间,想来定是捞的了不少好处吧。”

    百里燕听了无语,他正色说道:

    “陌舂子大师既如此认为,本侯也无话可说。不过本侯今日话放此处,本侯所行之举皆为天下苍生,为我咸国百姓,为我王谋得一息安身立命之地,所得钱款均为日后抗击外敌入侵所用。

    天下人信也好,不信也罢,本侯行的正坐的端,身正不怕影斜,此言今日立于此处,来日必有应验之时,到那时,各位莫要后悔呀。”

    言毕,立身而起,百里燕行礼欲走:

    “恕不奉陪,本侯告辞了。”

    “永兴侯请留步!”

    陌舂子道,百里燕转身问他:

    “大师还有何事赐教。”

    “方才永兴侯口口生生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咸国百姓,为了咸王,为何独独没有天子名分。”

    百里燕冷笑道:

    “本侯家破人亡时,天子可曾为歧国,为本侯母亲言过公平,我咸国身处为难之际,梁国兵士可曾为我王流过一滴血,南境危在旦夕时,天子又可曾出一兵一卒,既然没有,本侯为何要奉天子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