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4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志国这些年国内起了重大变化,志王长子于盛元647年十月意外病故,在新立太子的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于是便是给了公良氏机会,而同时冒出了第三股势力。

    当下遵循立长制,长子夭折则下一个儿子接替。但发生在幼年期、少年期,这都还好摆平。

    怕就怕发生在太子壮年,而其他诸王子年富力强之际,太子一命呜呼,剩下的几个儿子都已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并在血缘上攀附了其他权贵,此时再另立太子,处置不当必将引发为政权的危机。

    志国恰恰在太子年富力强的时候染病暴亡,这就给其他兄弟创造了夺位的机会。

    要说志国的局面也是志王一手造成的,为解决勋戚专权把持军队朝政的局面,志王近些年陆续扶持自己的几个儿子在地方做大,并默许扩充实力,以卫戍王室,同时不断压制公良氏,逐渐剥离其政治资产。

    陶氏作为志王的拥戴者,自然免于了志王的削权,但问题就出在陶敛的大孙女嫁给了太子,二孙女嫁给了志王的第四子,押了两个宝,而志王二子没有政治抱负,但是品性极好道德高尚,而且文采非凡,就是没什么心眼儿,以相国上官太岳为首的文官集团都支持二子。

    然后说说公良氏,公良文、公良晨叔侄二人支持的是志王三子,原因很简单,这位三公子与四公子不对付,但是与二公子关系不错,更重要的是三公子相中了公良家的女儿。所以如果能拉住三公子,那就不用造反了,扶三公子登基,推倒陶氏全盘接收的风险要比造反的小。

    既然公良氏支持三公子,陶氏则有两个选择,支持二公子立为太子,或选择支持四公子立为太子。成本最小风险最低,应该支持二公子,如此名正言顺,公良氏即便反对,按惯例也无效。

    现在问题就出在陶家身上,志王倾向于二公子继位,陶家坚持四子继位,这件事上,陶家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志王二公子的舅舅害死了陶敛的次子。

    这件事得追述到千岳山一战,二公子的舅舅畏战怯战,未能赶赴预定地点接应,致使陶敛次子战死,这件事上陶家恨破一个大洞,要陶家支持二公子登基,日后就不得不面对被二公子舅舅排挤,乃至干掉的风险。

    当然,决定权在志王,志王可以指定四子继位,但公良氏必然不会买账,既然不选二子,那凭什么选四子,长子继承制,怎么也轮不到四儿子。

    于是原本两家独大的局面,形成三方僵持,以上官太岳为首的文官集团支持二公子,以公良氏为首的军事集团支持三公子,陶氏集团支持四公子,志王倾向于二公子,但举棋不定。

    在百里燕看来,志国现在不需要强人,而需要能够治理内政的行政型君主。而上官太岳精通历法、农业和财政,其非常清楚国内情况,由二公子继位,显然是最合适的。

    而三公子资质平庸,不适合出任君主,易被公良氏控制,四公子过于争强好胜,统兵可以,继承王位治理天下显然不行。

    但百里燕困惑的却是,公良氏为什么不支持二公子呢?即便日后有姻缘关系,支持二公子显然能直接打击陶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志王的猜忌和戒心,支持三公子显然不太明智。

    想到此处,他问公良修:

    “既然上官太岳支持二公子,而二公子为人谦和,你们为何不支持二公子,反支持三公子,不会是只为了一纸婚约吧。”

    “看来你也发现了端倪,不瞒你说,太子病故之后,二公子继位的呼声日益高涨。按理,三公子与二公子交好,大哥支持二公子,三公子也能理解。

    但二公子早看上了晋国公主,而志王多年前便与晋国和解,以便于日后腾出手来对付我家。现在二公子与晋国公主暗有私情,日后二公子登基,以上官太岳的秉性,结好晋国是必然之举。

    其若结好晋国,对我家并无影响,但对咸国并不一定有利。哪日晋国与咸国开战,上官太岳一箭双雕,先落井下石你咸国,而后让我家与陶氏共同领兵讨伐,如此一来上官太岳便好吐故纳新渐收兵权。

    而且陶氏与二公子关系不睦,我家若支持二公子,上官太岳日后势必用我家对对陶氏下手。陶氏若倒,上官太岳焉能放过我家。”

    “哦……明白了,你是担心唇亡齿寒,被相国各个击破一个个收拾了。”

    “正是,否则叔叔与兄长也不能支持三公子。”

    “可这是你们志国夺嫡之争,你跑来我处做什么呢。”

    “我琢磨着,你必会出兵攻打卫国,因此如若我国发生内变,我家若占上峰,志王或许不容,极可能说服咸王在甘府、上关等地用兵攻我,故而咸国只要用兵卫国,便无分兵借口。”

    “此乃志国内政,志王怎会引狼入室。况且说,夺嫡之争发于都城宫变,若非是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焉能引得其他诸侯介入。而且我王也无兴趣插手贵国内斗,因此绝不会出兵的。届时倘若是你家占据上峰,我便更不会出兵。”

    “永兴侯将此事想简单了。当年奉阳君叛乱,波及咸国全境,最终还不是立即招来了晋国。如今咸国变法成功,多数土地收归朝廷,权贵被极大削弱,但志国却是迥然不同。

    各地封地权贵多如牛毛,人人皆有私兵,一旦宫变,无论成功与否,都将波及各地,而旧太子党羽尚未明确态度,其他诸子各有盘算,夺嫡即便成功,仍需弹压各地贵族。

    志王若是不满,召集陶氏旧部与各地勋贵奋起反击,内战将不可避免,为避免更大损失,志王便会向咸国求援,从背后攻我,届时以重利引诱咸王,咸王未必不会心动。”

    公良修分析得还是有道理的,有内政乃至内战引发他国军事干预和介入的案例不胜枚举,志国作为名义上的霸主,发生内乱其他诸侯显然不会介意这个时候捅一刀,尤其是晋国。

    公良氏如若夺嫡即便成功,但让志王感到不满和担忧,势必要发动反扑,以公良氏现在的势力,结果只能是演变成旷日持久的内战,无法迅速结束内乱,而一旦发展成内战,结果就很难料了。

    晋国表面与志国缓和,暗地里捅刀子的事做的多了,徐国虽然与志国结盟,但割走了滋源郡这块大肥肉心里肯定不舒服,难保不会出现当年晋国复刻拉着奉阳君打咸王的局面。而外部势力的介入,都不是公良氏、陶氏、志王所愿看到的结果。

    于是权衡利弊之下,要迅速平息内乱,减少大国干预的风险,唯有以重利诱惑咸王出兵,背后攻击公良氏,不给晋国插手的机会。

    咸国毕竟是晋国下邦,国土不大不小,人口偏少,邀请咸国出兵,理论上不用担心咸国会在事后趁机狮子大开口所求更多,若是如此,志王完全可以立马翻脸,回头找晋国乃至卫国磋商攻打咸国。

    而咸王出于利益考量,确实有可能接受志王的邀请,出兵攻打公良氏。如果不出兵,志王平灭公良氏可能性很大,日后两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裂痕。尽管事实上志国从来没按什么好心,但表面的和气总比撕破脸来得强。

    因此公良氏担心咸国出兵干涉,还是有些道理的,但也能看出志王对公良氏的不信任已经到了极点。

    “听兄的意思,志王似乎仍更信任陶氏,所以极有可能突然回心转意,支持四公子。”

    “正是,若是如此,便是只好联合相国诛除陶氏。四公子刚愎自用,非是做王的人选。而且其若为王,日后对我家不利。”

    “那你可想过,志王尚在,在其眼皮子底下发动政变,会是何种后果,而相国上官太岳又为何要支持你家。”

    “只要诛杀了陶氏,我家可支持二公子继位,以换取相国的支持。”

    “哦……”百里燕冷叹声,接着说道:“你们下手倒是狠啊,打着三公子的名义去杀四公子,诛灭陶氏。反手再支持二公子,如此一来你家从此独大,相国与志王不想选,也只硬着头皮与你家合作。不过你家到头来支持二公子,三公子会做何感想,你可曾想过。”

    “三公子与二公子交好,又是性情中人,只要得到女人,让他放弃王位并不难。”

    “看来……你们都算计好了一切。那么,此番前来我处,公良兄应该已是算计好了本侯了吧。”

    公良修神秘一笑,莫测高深的说:

    “还是方才问你之事,你何时出兵攻卫?”

    “眼下长孙国已数次遣使重利游说我王,贿赂百官,不过卫国气焰正盛,而长孙已经落下风,百官现在谈卫色变,加之两国签有协议,若无强力推动,短期内仍不会与卫国开战。”

    百里燕厘清利害,下刻话锋一转接着又说:

    “不过,我打算今年夏收之前出兵攻卫,最晚不会拖过秋收。因此即便陶敛若不能拖到那时亡故,咸国也不会出兵,公良兄大可放心。”

    “你此话当真?”

    公良修郑重问道,百里燕点头肯定:

    “当真。今年再不动手,往后将愈发不利,尤其是我担心腋目人即将南下,因此必须速战速决。”

    闻讯百里燕之词,公良修脸色古怪起来,他讽刺问道:

    “你还当真了!”

    “信不信由你,反正你志国躲在我咸国背后,来日腋目人南侵中原,也是我咸国首当其冲,你志国尽可以见死不救。”

    听了这话,公良修神色微变,又是严肃起来:

    “依你所言,世上真有这等杀之不死的怪物?”

    “不是说了嘛,信不信由你。你若不信,我此处有御客送来的笔录口供,兄不妨自己看看。”

    言毕,百里燕唤道魏琦:

    “魏琦!”

    少时魏琦推门而入:

    “侯爷有何吩咐?”

    “告诉大夫人,去我书房第三架第二行十六号上的朱漆匣子取来。”

    “诺!”


………………………………

第980章 疫苗

    经过两年的盘问,基本搞清楚了腋目人与白人的情况,腋目人大概有十五股势力,通过旗帜和制服能加以区分,与星球仪上划分的十五个区块吻合。

    白人内部在入侵之前有七个国家,也在内战,遭遇入侵之后,基本实现了战线统一,一致对外。

    但腋目人的战术非常厉害,总结起来一句话字:“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灭绝性屠杀人类。”

    腋目人会像制作陷进一样,预先编制一个巨大的牢笼,使用磁性战术,引诱人类主力军团和有生力量决战,将之全部歼灭。

    其登陆之后会不会急于扩张,而是先行占领沿海重要港口和滩涂,建立据点,然后从本土运兵增加实力,期间沿海搜索海岸线与附近大型岛屿,前后过程大致用了两年。

    待搞清海岸线走向和版图所处位置,其以舰队为先导,以外围大型岛屿为中转基地,通过前期的军事基地,攻击人类沿海大型城镇,与大型内河城镇。

    由于人类是逐水而居的聚居型社会,因此早期农耕文明严重依赖海上运输贸易与河道交通,当水路海路被切断,人类的交通运输线受到沉重打击,而同时大型的内河水域也切割了陆地板块,将河流与河流之间的陆地变成相对隔离的地区,而后集中兵力,对封闭空间内的人类实施扫荡灭绝。

    在此期间出于人类感情和族群利益,同时为打破河流封锁,人类势必组织整建制的大军团赶赴前线增援。

    腋目人利用人类的这种心态围点打援,最后演变成磁性战术,通过打击人类有组织的军团,以吸引其他人类军团和有生力量前赴后继驰援己方,最后反被腋目人全部歼灭。

    据白人交代,最大一场战役,七个邦国最多时组织一百二十万人投入作战,前赴后继陷入腋目人设下的圈套,最后被二十万腋目人围歼。

    腋目人不断的切割陆地,袭击城镇吸引人类有生力量增援的同时,放出狂兽人,既变异人类袭击人类的其他城镇,制造恐慌,打乱农业耕作周期和社会生产。

    从而激起人类内部的瘟疫和粮食匮乏,进一步逼迫人类谋求决战,待人类有生力量消灭殆尽,腋目人利用沿海建立的各大据点,开始向内陆推进,将人类赶尽杀绝。

    据白人交代,他们通过缴获,弄清了黑火药的成份和原理,后期陆续装备了一些劣质火器乃至火炮,但收效甚微,腋目人的屠杀几乎是单方面的,而且是毫无理由的屠杀,似乎腋目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吃人肉喝人血,为了吃人而杀人。

    少时魏琦取来匣子,随同一起捎带了一份苏方义的信。

    “侯爷,苏先生差人送来的快信。”

    “嗯,你退下吧。”

    “诺!”

    待魏琦退走,百里燕打开匣子,将厚厚一摞的宗卷交给公良修:

    “这些都是御客送来的绝密消息,公良兄且自看。”

    公良修低头看了眼匣子内厚厚的文稿,半信半疑问道:

    “你们抓了活口?”

    “是外世的番民,被腋目人捉住后跳海逃入的中原。其中一人是二十年前被长孙国捉住之后逃走入了深山,又被山匪捉住,混迹二十年后已能说中原话,因此这些消息皆来自那人。”

    与公良修一番细说,百里燕径自拆看苏方义送来的函件,内容顿时让他担心起来。

    徐、卫、燕、央四国天花大量蔓延,徐国和梁国尤为严重,梁国都城更是津邺一月前一百五十余人死于天花,成为疫病重灾区。

    天子束手无策,这才想起去年御客示警,遂于月前遣姬康、李懿为使出使咸国求药,近期将至。

    梁国距徐国隔着卫国占领的孙国旧地,卫国的天花并不严重,梁国反比卫国严重其实并不意外。

    梁国贸易发达,往来人流巨多,而梁国是徐国的棉花、牲口、粮食、皮革、油脂等大宗商品的重要输出市场,贸易量巨大,不免通过人与贸易活动输入梁国,输入津邺,遭此大灾并不意外。

    见百里燕神色严峻,三心二意的公良修问:

    “何事如此担忧?”

    百里燕递过苏方义的信件给他看,公良修却不以为然:

    “瘟疫而已,有没发于在你咸国,你担心什么。”

    百里燕连连摇头沉声说道:

    “此病传染极快,一旦病发无药可治,四人得病一人必死,而其余三人终身留下残疾,轻者肌肤溃如麻斑,重者双目失明手脚残废,因而此病甚是险恶。

    乃是从外世番民传入中原,两年前已在御客总堂爆发过,数月内死者数千,甚为厉害。中原若是爆发此病,死者恐不下数百上千万人。”

    公良修闻信色变:

    “这么厉害!”

    “是的,不过并非无药可救。此前御客专讯各国,以牛疹取浆刺入人体可抵御此病,然各国均置若罔闻,这才由此大难。”

    “那,照此说来,梁国此番岂不危矣!”

    “是啊,这牛本就比人少,牛身上的牛疹不足以令所有人抵御此病,倘若大范围爆发天花,根本不等腋目人南侵,中原也将自乱。公良兄此番回去务必当心此病,你不妨在我这里先种下牛疹再回去。”新八一中文网首发 。 m。。

    “既然牛疹可抵御此病,我回去自己种也就是了。”

    “随便你,不过呢,有件事我得提醒兄,直接取用牛疹浆,有暴染其他不治之症危险,因此兄自慎之。”

    “依你所言,你咸国的牛疹便不会暴染不治之症?”

    公良修质疑道,百里燕点头肯定:

    “风险小得多。我咸国医术高明,经数年培育萃取有干净牛疹,故而暴染不治之症的危险小得多,约十五万人中有一人,只要施救及时,还能救回一命。”

    盛元647年提取牛痘病毒后培育工作一直不间断进行了两年,通过低温冷冻和其他物理技术手段杀灭了多数杂菌有害菌,提取到相对纯净的活疫苗。

    但距离纯净疫苗还有些差距,仍需要一个漫长周期的提取和培养,以彻底解决种株中的杂菌。

    当然,如果有现代科研设备和工艺技术,提取纯净病毒制成灭活疫苗也就是几天乃至几周的时间,而当下仍需要通过微生物的代际更新和人为工艺处里,以增加种株的数量,以至彻底消灭有害菌。

    不过百里燕也还是用了一些特殊手段,如抗生素。

    经过十五年不间断研究攻关,去年七月从白色霉菌中成功获取到第一种高纯度抗生素,命名为“卫士一号”抗生素。由于显微镜下菌群多呈六角、八角状,形似雪花,因此医学专用名词正式定义为“雪片白霉菌”。

    数月的测试显示,卫士一号是广谱抗生素,暂未发现人体过敏现象,后期仍需两只三年的临床病例研究,以获取更多的病历数据。

    但并不妨碍百里燕将之用于牛痘病毒的中其他细菌的杀灭,尽管有些产生耐药菌的风险,初期少量合理的使用,对疫苗的研究无疑具有极大的帮助。

    有鉴于抗生素的作用巨大好处,百里燕责令益草堂微生物研究所展开工艺化生产论证,基本确立了使用蜂蜜和乔豆粉发酵培养卫士一号的生产工艺,将于今年五月在益草堂投产,受到设备和技术工艺制约,一期暂作为试验项目,产量不会太大。

    翌日,内阁会议上百里燕通报了梁国天花蔓延的消息,咸王态度谨慎:

    “疫病之事马虎不得,咸国历来为疫病多发之地,天花又如此凶恶,此事爱卿以为当如何处置?”

    “回大王,此番津邺发生天花,天子令姬康、李懿二人出使,本就不妥。天花必随其车马与人进入我国,难保不会传入我国,臣建议应立即严查其使团所经之处,对沿途村县城池开展接种,将疫病控制在沿途,尽可能不使之扩散。至于今后其他郡县若发此病,也只能逐步推进接种,暂还无力在全国推广。”网更新最快 电脑端:

    言毕,太子接话说道:

    “所经之地人人接种药物,少则几万人多则十几万人,花费不在少数,永兴侯打算如何处置?”

    “天花乃是恶性疫病,传染广泛,但是种药后终生可御,因此收益深远。尽管价格有些贵,但臣建议应由朝廷承担多半,百姓承担少数。另外优先孩童、少年、青年接种,孩童可以免费,而后是三十五岁一下成人,最后是三十五岁至十四五岁,四十五岁以上的可以不接种,如果接种应有个人承担多数。

    如果按十万人计,朝廷需要支出五万至六万贯,以此类推,两千万人就是一千万贯,如果分摊到十年间,财政上确实有些糜费。但眼下药物供应不足,因此短期内仅能满足每年五十万至七十万人使用。”

    接种一次的牛痘疫苗的价格为八株新币,约合八百文钱。这个价格能买小一石的大米。就事论事,折合人民币,也得四五百块钱。

    即便只接种一次,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家几口人都接种,花费也在四贯钱以上,尽管咸国经济大为改善,要一家人拿出四贯钱去接种看不见的药,积极性不会太高。

    以都郡地区为例,除永兴、瑞田、轩云、瑞田四地实行费用摊派普遍接种外,去年一年全郡选择自费接种疫苗的不过三万六千多人,还都是家庭富裕的阶层,普通老百姓难以消费得起,或者说抱着省一点是一点的心态。但如果将费用降低百分之六十,情况则要好得多。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帝国行》,微信关注“优读文学 ”,聊人生,寻知己~


………………………………

第981章 防疫

    疫苗价格如此昂贵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成本和投资回收并不是主要开销,真正的开销是防疫站和保温设备。

    疫苗保存需要低温环境,修建防疫站必须修建冰窖,配发保温箱,主防疫站甚至需要扩建容量,配备二氧化碳保温器,这笔费用的投入大多的。

    除此之外,疫苗的培养需要周期,产能十分有限,百里燕初期接种目标定在二十五岁以下人群,以及教育精英阶层,暂还没有满足两千万人口的疫苗生产能力,适当调高价格,赚取一些利润回哺医药行业,同时也不至于蜂拥接种,导致疫苗的浪费。

    当然,也可以土法接种,直接采集牛的牛痘自己接种,但未经处里的牛痘带有其他不明致病菌,引起人体免疫系统过敏症的概率较高。

    从过去两年间陆续接种的情况来看,土法接种的死亡率约在两万五至三万分之一,远比地球上高得多。

    这意味着当前环境中的牛痘含有地球牛痘所没有的致病微生物,亦或是人体体质存在某些差异,因此土法接种未经基本灭菌的牛痘风险远高于灭菌种株。

    仅以三万分之一进行统计,咸国一千七百余万人自行土法接种,将有六百人因此而死亡,数字不大,但在临床上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要知道,有些恶性疾病的发病率才十几万几十万分之一,接种疫苗比伤风感冒风险还高,显然是离谱了。

    李懿、姬康一路大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