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行-第5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里燕被软禁发生在二月初六,但消息在二月廿四送到了梁国,高勋联络了诚道派在陔陵的秘密据点,调拨了千里跃火速将消息发往梁国。梁天子闻讯喜出望外,火速派出以博源君姬丰为首的使团前往咸国,准备瓜分永兴遗产。
但没等高勋得到诚道派的进一步指示,事态渐已开始失控。
姜亥驾崩时正值年底,百里燕并没有按惯例拨付来年全国的财政款项,只做了预案。以临时拨款的名义,每两个月划拨一次,因此二月底正是给三月四月拨款的节点。
而且春耕在即,资金和农业资源的分配关系到整个农业发展,但这个时候新任大司农谭乐远未梳理完自己应有的公务,而是忙着到处应酬接受贺喜,所以直到下旬,他仍然没有正常上班,所以也就说不上对自己的职责有多少了解。
由于找不到谭乐的人,司农府堂官,司政使王楚梁只好硬着头皮将财政拨款的报表递给了丞相高勋。
“相国大人,这是二月三月所需拨付的预算开支,还请相国尽快批复。”
高勋抬头放下手中的笔杆有些不悦,他说
“此事不是一直由司农大人负责,为何要报予本相批复。”
“回相国大人,新任司农大人已有几日不曾见到,这款项批不下来。”
“嘶……”高勋心生疑窦,他说“此前永兴侯数日乃至数月一年不在任上,也不曾见司农府越级递奏本批复预算,为何此番需要越级上官批复。”
“启禀相国,永兴侯在任时,预算都是一年一拨或半年一拨,外加补充预算。但去年恰逢国丧,永兴侯认为新君登基,年底年初大量拨款不合时宜。因此先拨了两月,眼下已是月底,再不拨款,各地可就要启用预备金,到时再补发钱款,就需要核账销帐,会十分麻烦。”
听完王楚梁一席话,高勋有些明白了,却仍未当成一回事,只以为批复了即可。
“你且回去,待本相审阅后,下午再批复予你。”
“诺。”
。
………………………………
第1113章 新君风暴(4)
王楚梁转身退走,高勋拾起岸上奏本打开粗略一看猛吃了一惊,忙又喊住王楚梁
“王大人且慢。”
“相国大人还有何吩咐?”
“司农府每年拨款有如此众多项目吗?”
“回相国,此处还仅仅只是急需开支,仅占全年开支项目的五分之一。”
“五分之一!”高勋吃了一惊,他即刻想到姜亥在位时,财务一直未经他手,而是百里燕转呈咸王后由蒋浩内府负责核算,所以有内外账之说,他是不清楚司农府账目运作和开销明细的。
王楚梁递上来的奏本中罗列了三百七十二项支出,大体分为军费开支公务费用开支人事开支,农业补助开支教化开支防疫开支等等等,最让他不可思的是竟然有多大六十余项开支是需要朝廷倒贴的,总额占到了全部款项的三分之一。
仔细看完每项开支,高勋不禁费解。在他看来所有补贴性开支都是可有可无的,以教育开支为例,自古就没有朝廷出钱供平民上学的说法,也没有朝廷出钱给村里修路造桥的说法,更没有朝廷出钱补贴粮价国库亏本收粮的道理。
“王大人,此前多年永兴侯都如此批复的吗?”
“回相国大人,永兴侯在任时逐年订立的新规,每条款项皆有拨款之必要。”
“此款项中给二十一处村寨,修桥修路也合规?”
“启禀相国,永兴侯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只有村村通大路,方能促进商货运转,改变闭塞局面。
而今仍有许多村庄道路艰难,消息闭塞,又因为道路闭塞加剧了村子贫困,青年劳力无不外逃。于是村中更拿不出钱修路,因此只能由朝廷拨款。待路桥修通,五到十年内,当初修桥铺路的拨款便能通过当地的税赋收回,因此长远看并不亏本。”
“既是村中青年劳力出逃,为何不加以限制,禁止随意迁徙,如此地方不就有了劳力了吗,有了劳力,就有土地耕种,就有粮食和余力,不就能修路了。”
“相国有所不知,咸国战事频繁青壮年劳力损耗极大,近些年虽有好转,但随着咸国工商业不断扩大,需要大量劳力生产商品,而种地的收入却不如做工多,而且还不累,因此更多人更愿意做工。
而做工的多了,自然需要更多人力,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禁止人口流动,有些地方一直贫困,人力束缚在当地,而有些地方虽然有钱富裕,但缺少劳力,因此只有放开户籍流动,才能市场自行选择。
否则有钱人没处花,穷人没钱赚,势必变成内患,久而久之大量农民入不敷出,便会发生民变。”
“如今咸国亩产最低者也有两石多,多者四五石,七八石,缘何还会造反。”
“回相国,粮食是能吃饱了,但还需要肉油布匹食盐肥皂牙刷纸张蜡烛乃至油盐酱酱醋等坛坛罐罐都需要。而粮食大增之后,粮价下跌,粮价下跌后变卖所得只够百姓勉强过的好一些,能吃饱肚子,但算不上过的很好,比起城里差得远了。
此外国库每年贴钱收购粮食,便是为了让农民不至于粮价过低而伤及生计,所以国库需要拨款以补贴收购粮价,以维持基本的平稳。
而生产一切所需用品有需要人力,因此只有让人力自由流动,朝廷适当控制,由市场自行决定,方能让经济运转稳定有序。”
王楚梁说了一大通,高勋赫然发现自己竟没听懂,他挥了挥手示意王楚梁退走,静静坐在相国的位置上寻思着,他忽然想到百里燕之前曾经说过,他无法得逞。现在看来,百里燕的报复正在逐步显现端倪。
正值他在寻思之际,西寰找过了过来,高勋忙上前行礼
“王后殿下。”
“罢了,相国大人免礼吧。”
“谢王后。”
待高勋收起礼数,西寰不快说道
“本宫问你,大王现在何处?”
“启禀王后,大王退朝后便去了百灵园。”
“胡说八道。”西寰怒斥道,接着又说“百灵园中本宫早已去过,大王根本不在。”
“这……”
高勋愁眉不展,他确实也不清楚咸王去了何处,这时西寰已经很是不耐烦,她又说
“相国大人即刻给本宫一封手令,本宫要派人前往永兴轩云瑞田沭阳麟城。另外,即刻免去周空第八镇军之职,改由庆忝君米垣接替。”
高勋听了一惊,他忙问
“王后殿下,此事应由大王决断,后宫不宜干政。”
西寰闻讯脸色顿时一沉
“高相国,你可别忘了,没有本宫,你能有今天吗。不妨告诉相国大人,诸侯正在蠢蠢欲动,咸国死力一战恐怕在所难免,我晋国虽自愧不如咸国,但没有我晋国支援,咸国覆灭不过迟早。
本宫奉劝高大人,你这个相国如果还想做长一点的话,就听本宫的话,否则本宫日后可不能保高大人还是咸国的相国。”
西寰撕下了伪善的面具,高勋冷笑着,他说
“呵呵,咸军天下无敌,诸侯来犯不过飞蛾扑罢了。王后殿下还是请回吧,国政无需王后操心。”
“哼,那我们走着瞧,相国大人!”
西寰未做纠缠,转身头也不回的走了。她知道,一场风暴及将席卷全国。
而高勋的想法与西寰不无相同,他必须等到天子特使抵达咸国后才能与西寰谈判,否则晋军先一步入永兴城,天子最终极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为拖延时间稳定局面,高勋批复了王楚梁的拨款要求,随后直奔王宫书库和御档案,寻找与经济有关的存书。
百里燕执政后陆续丰富了宫中书籍,内容包罗万象,但唯独没有科技和经济两项,所以高勋找了一整下午,均不见与商品经济有关的书籍,于是火速差人赶赴轩云永兴,下令调走两地图书馆全部书籍。
当天夜里,高勋的人最先赶到了永兴,闻讯高勋要调走图书馆书籍当即被苏洪等人严词拒绝,轩云城中同样如此,蒋杰薛博林同样拒绝了来人要求,并把电话一直打到了卤侯卢皋府上。
高勋当晚从电话中得到回绝答复,即刻下令免除苏洪职务,改派他人出任永兴太守和县尉。于是第二日苏洪未做任何抵抗,交出了永兴防务,高勋开始搬运永兴的图书。
而蒋杰有薛博林的关系,薛博林又是卤侯薛崇的后台,动蒋杰就是动薛博林,同时蒋杰身居武备营院长,牵连全军关系,不能贸然动。
事情发展到这里才刚开始,姜蛰继位后虽然也每日上朝,但政务都撂给了内阁。
这一招非常厉害,因为内阁虽然分成了两派,但姜蛰派系并不占上峰,因此内阁制仍然没有被打破,同时虽然免除了百里燕的职务,但百里燕扶持的体系仍然在运作,因此要废黜内阁制,逐步恢复外朝制,恢复君主权利,就必须打击瓦解百里燕的党羽,以及订立的制度。
所以西寰不见姜蛰人影,正是因为姜蛰正在秘密筹划着另一件惊天大事。在他唆使下,御史大夫李旭纠集了御史秘密彻查了百里燕执政以来的全部账目,当然,他们查到的都是明账,暗账在百里燕手中。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永兴城的钢铁生铁产量与所有账目对不上这是事实,所以姜蛰现在要弄清楚百里燕倒底“黑掉了”多少钢铁和生铁,然后大干一票。
百里燕被软禁的消息在三月初传到了志国公良氏府上,公良旭因前来报丧,倒也没有受到波及。正值他一月底准备返回时,却被父亲公良修劝住,让他暂缓,等局势明朗后再回国,结果就等到了百里燕被软禁的消息。
“父亲,岳父他不会有事吧。”
公良旭问公良修,这一点上他没有父亲公良修看的清楚。
“难说,但从消息来看,你岳母并无激烈反应,想来应该是百里燕早已经做下安排,否则的话,以你岳父的性格,定是已经杀进了咸王宫改立他人为王。现在看来,你岳父不想流血,故而再等等吧。”
公良修现在其实不担心百里燕,所有信息都显示百里燕一直按兵不动,这让他联想到当年南征时,百里燕每次按兵不动时最终都能一鸣惊人,这一次也不会例外,但他真正担心的是自己大哥。
公良晨闻讯百里燕被软禁后欣喜若狂,已经摩拳擦掌等着落井下石火中取栗,所以这个时候不能轻易冒险。
当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时,长孙国也没闲着,张阶得到长孙国主曹琼的授意,欲向咸国讨还清田桑北桑南三郡。当然,以长孙现在的本钱根本不够这个资格,所以张阶还在等一个人,那就是博源君姬丰。
此贼还在赶往咸国的途中,因此张阶的命令尚不能付诸行动。但其他势力已然争相张开了血盆大口,吃相难看的瓜分着咸国的财富。
西寰派出了方伯顾晨等人暗中积极活,动约见医学教育工业科研上的技术人员,并许诺以重金利诱他们即刻搬离咸国前往晋国效力,不从者轻则恐吓,重则以人身伤害迫害。
同时晋国驻扎在岁当郡的北军十五万人包围了周空第八镇军,十万人未经通报,正在向陔陵开拔的途中,似乎大战一触即发。
三月上旬,高勋得到永兴书籍后粗略观之下那是大吃一惊啊,各类学科五花八门不计其数,其中所讲内容前所之未有,说是天书也不为过。
而与此同时,王眷期货开始暴跌,只用了七天,所有大宗商品价格跌倒了二月初价格的百分之二十,铁价更是断崖式下跌,跌倒了原价的百分之二,期货市场一片哀鸿,王眷城中每日跳楼城自杀者达百余人,连续五日的崩盘引发自杀狂潮,超过八百人以各种方式自杀,股市期货已然成为贪婪和的发泄场。
同月,发生于十四郡数百县的封地运动极大挫伤了农民对朝廷的信赖,土地政策的巨大变动几乎在一月内制造了三百余万失地人口,并从农业向商业蔓延,经由商业传导至工业原料供应,至四月间各郡商业由扩张转入收缩,由良性通货膨胀变为恶性通缩。
各地舆情民情如雪片半飞往陔陵,还好只有都郡东郡开通了电话和有线电报,这要是都开通了电话,这个时候多半已经打爆了总机。
。
………………………………
第1114章 新君风暴(5)
四月上旬,博源君姬丰与侄子姬康入境咸国,进入丘南郡时二人坐的是火车,一路开往陔陵,经过永兴铁路桥时,姬丰心里是沉重的。他已经得到消息,咸国一年能冶炼十万万斤的铜铁,所以他此行过来,正是为了永兴城而来,他要彻底的搬空。
就在姬丰叔侄二人一路坐火车东进时,高勋已然全无分寸,百里燕的报复来的比他想象的更为凶猛,确切的说,百里燕报复的手段,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
“大王,截止到今日午时,期货市场亏损达两百七十余万,各国商贾蜂拥在王眷府衙他yào shuō fǎ,而在各郡,仅仅一个半月间新增失地农民三百余万,而眼下农民家中尚且还有余粮,倘若拖到今冬,不仅失地农民还将大幅增加,恐怕时常日久激发民变,还请大王火速决断。”
高勋把球踢给了姜蛰,姜蛰来回踱着快步心里其实更加恼火,原因是经过两个月的查账,他竟然发现至少有超过四亿斤的钢铁、生铁、铜、锡、青铜与永兴产能核对不上,另有超过七百万斤的各种商品去向不明。当然,这不是一两年的积累,是百里燕634年全面执政以来,十九年间陆续积累的,所以现在没人必姜蛰更加震怒。
“够了!”咸王喝斥道,接着气汹汹说:“期货市场即刻关停,失地百姓去租贵族的土地,难不成还能饿死他们吗。”
“大王,关停期货一事是否与轩亭侯商议,此事一直由钱坊督办,理应有钱坊负责。此外农民若族贵族土地,当下的田法与税法都要更改,否则贵族将无利可图。”
“那就改,如今亩产三五石之粮田不计其数,就是只收一半的地租,百姓难道还能饿死不成。”
“修改税法需内阁同意,而且田租税法一改,将波及永兴物料供应,乃至牵连国库,大王应该慎重。”
“这不不行,那也不行,那要寡人怎么办,难不成没他百里燕,寡人的江山就垮了吗。要内阁同意是吗,那好,传寡人旨意,内阁即刻前来广渊殿中,寡人好好好问问他们。”
“诺!”
姜蛰正找不到撒气的地方,他准备摊牌。
半个时辰过去,内阁除大司农谭乐外,轩亭侯、御史大夫李旭在内齐聚广渊殿,卢皋一月未曾露面,这一次也来了。
诺一言作为所有内阁中最没有利害关系的托孤大臣,他小心看着咸王愤怒的脸色,谨慎问着:
“不知大王急招我等前来有何事吩咐。”
下刻咸王坐回榻上问:
“各国今日有何动向?”
“回大王永兴铁产量泄露后铁价骤跌,各国诸侯应该刚刚得到消息,决断正在送往咸国途中,因此尚未受到诸侯消息,不过各国驻陔陵使节就近期王眷之事,已经数次约见臣要求咸国稳定市场,否则他们将向本国控诉,此事臣此前已经数次面禀大王,大王应该知道的。”
“寡人是知道的,但也有寡人不知道的。”话音落下,咸王一个冷冽般的眼神扫向乔家父子,这二位都是脸皮奇厚之人,对于姜蛰这般稚嫩的目光,还吓不倒他们:“轩亭侯,寡人的姑父。”
“老臣在,大王有何吩咐。”
“姑父可知道永兴侯在钱坊有多少存款。”
“这个……这不太好说呀。”
乔廉故作推脱,咸王接着又说:
“不太好说是因为钱太多了不好意思说,还是不能说啊。”
“根据钱坊订立的规矩,原始股东账户在本人不同意情况下,没有超过两位或两位以上股东首肯,是不能查原始股东账户的,所以臣不能说。”
国立钱坊成立之初只有四个原始股东账户,咸王、卤侯、轩亭、永兴,在未争得本人同意情况下,查询账户资金需要征得至少两个股东的认可。
其实这是单方面为姜亥开通的后门,因为无论任何时期,姜亥总能让卤侯配合,所以姜亥永远是知道百里燕在钱坊有多少钱的,而百里燕却不能知道咸王在钱坊存了多钱,转入转出过多少资金,所有的流水账目他都查不到,这一块一直是内府经手,即便钱坊也只能询问不能过问。
得到这个讯息,姜蛰又问乔廉:
“那姑父同意寡人查账吗。”
“这……”乔廉瞥了一眼众人脸色,都是一副不同意,但他最终还是向姜蛰屈服了,他说:“截止到去年,我女婿在钱坊的账户共有寸银一百七十四万余,寸金九万三千六百余,新币一千百七十二万余。”
姜蛰闻讯如此一笔巨款非但没有震惊和心动,反而问:
“就这些?”
乔廉似乎没听懂,肯定的说:
“就这些。”
“真就这些吗!”
姜蛰这次口气更加的强硬,乔廉也听出了咸王是在暗示什么,可他实在想不出咸王暗示的到底是什么,于是说:
“大王,真就这些,而且这些存款中半数都是流动钱款,都是需要投入商业运营的活钱,故而定期需要转出转入,仅此而已。”
“看来姑父对永兴侯还不够了解呀,御史大夫。”
咸王示意李旭,李旭上前应命:
“臣在,大王有何吩咐。”
“把你查的账目报给报给诸位大人听听,只要报对不上的,其他的太多,不要耽误时间。”
“诺。”
此时卢皋、赵焕、张佑、乔家父子仍然一头雾水,并不知情私下李旭已经核对过账目。下刻李旭从下属手中接过账目,边看边说:
“经过下官两月的核对,经查,自盛元634年起,有将近四万万斤的钢铁、生铁、铜、锡、青铜去向不明,超过七百万斤的各种商品不翼而飞,二百七十万匹布,四十二万匹各等丝绸,一万万两千万斤的盐,两千万斤的糖,十二万斤的茶叶下落不明。这仅是司农府查到的账目,与永兴城历年产量的落差。此外军械司账目至今未曾找到,尚不知实额。”
李旭此言一出众rén dà哗,即便是高勋也没想到姜蛰竟然会背着他干了这么桩大事。
要说贪污吧,当官儿多少有点,有的时候根本是想沾些公家的便宜罢了,但要说能贪成这样的,恐怕纵观历史也找不出来第二个。
这哪是贪污啊,根本是窃国大盗呀。而且少的铜铁够诸侯生产几十年的总量,仅此项装备的甲兵千万都够了。不禁令人高度怀疑李旭所查账目是真是假,第一个反对的正是卢皋。
“大王,永兴侯光明磊落大公无私,这些账目差额会否有误,而且这可不是小数,都乃是上万万的天数啊。”
“卢司马所言极是,故而寡人才要问轩亭侯,永兴侯在钱坊倒底存下了多少钱款,若是按去年价格计算,仅此处的差额就得有几万万新币吧,当真是天下巨富第一奸商啊。姑父大人,你说是吗。”
“这,这……这话说的也真是的,大王表妹夫怎可能贪墨这么多,更何况永兴产业尽为大王表妹夫所有,他岂能贪墨自己的商货。”
“哼!”咸王怒哼道,下刻说:“有无贪墨寡人看的是事实,如今账款在此,难道还能有假。”
这时赵焕上前说:
“大王,司农府账目复杂,李大人初涉此道未必能厘清脉络,定是有所疏忽才会落得如此天大差额,臣建议重新复查。”
“臣也建议复查。”
诺一言附议,张佑、卢皋、乔丞等均附议,咸王顺水推舟,口气却是充满杀机:
“既然诸位要求复查,就由永兴君牵头复查账目,但寡人丑话说在前头,如若账目依然如此,诸位准备给寡人怎么个交代!”
此一言既出,众人心中不免开始担心,卢皋说:
“此事干系重大,应向永兴侯问明来龙去脉,或许任有账目尚未计入其中,大王应该慎重。永兴侯于国于民皆有大功,更有有功于中原,还请大王三思,莫要……”
卢皋话音未落,殿外彦平来报:
“启禀大王,叶大将军从清田赶回,有十万火急之事需像大王禀报。”
“叶将军不在军中戍边,没有王诏前来陔陵做什么。”
姜蛰质问道,彦平忙说:
“清田、桑南、桑北民众哗变,第三镇军一部五百余人率部哗变,杀死了茂风君全家七十余口,杀害护兵两百余人,携带大量qiāng zhīdàn yào遁逃,三郡形势已经无法控制,第三镇军现在被乱民分割在七处无法行动,叶将军请求火速驰援。”
“逆贼逆贼!”姜蛰咆哮着,目光尽赤:“去,速命叶信前来见寡人。”
“诺!”
叶信第三镇军原本驻防在咸西、丘南一代,清田、桑北、桑南三地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