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行-第5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咸军第一镇李坚五万人,周德岩第二纵队一万五千人,鲍睿第三纵队一万五千人,外籍军五万人,合计十三万余人赶赴燕国增援,另调蒋杰出任燕国咸军司马使,总督咸军作战。赵焕暂代蒋杰指挥第一纵队与叶善第三镇坐镇梁国防御。

    但这一次可不是坐车,全程只能骑马。

    蓉城战役一起,无疑给会盟增添了几分压力,若胜,会盟不会顺利,至少诸侯们会产生错觉,乐观错判形势,给咸国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若败,会盟的结果会更糟,诸侯国为自保,势必要狮子大开口。

    :。:


………………………………

第1190章 资本运作

    正月间,咸王在鸿恩殿举行国宴,邀请诸侯使团参加,为开年后的会盟预热。国宴只是一个政治形式,背后的工作仍需要私下里与诸侯使团逐一接洽摸底。

    正月十八前后歧、卫、陈、赵四国四团陆续抵达,宋、徐、晋、志、孙、燕六国百里燕事先都已接洽,晋国、志国地广人多,价码都不低,公良修还是亲家,也一点不松口。宋国地广人稀,参战武装的价值都不高,同时又依附于晋国,给多少也是给的晋国。

    徐国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徐国地处最内陆,只要中原不丢,几乎不可能殃及徐国,加之千岳山威胁消除,而早年黑巾祸害至今没有恢复元气,徐国现在参战的积极性不高,暂时也没有武装的必要。

    至于燕国,百里燕已经运去一批武器弹药和燕国在咸国受训的军官,武器当中不少是缴获自腋目的武器,改造后也能使用。之后的资源分配,仍然要看蓉城战役如何。

    孙国方面,与益阳侯甄泰的结亲是唯一让百里燕不用太过操心。孙国的国力有限,如何武装其军队,规模依然是有限的,因而孙国日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协防驻扎梁国,北上作战仍需卫、晋、志三国出大头。

    正月廿一,百里燕先去拜访了卫国使团,此番出使的仍是卫国宰执楚业。

    卫国是唯一领教过咸军火器的诸侯,至今还心有余悸,加之这两年咸军汽车都走卫国过境,卫国权贵也是领教到了什么叫差距。这次会盟倒是颇有诚意,但百里燕却觉得不是卫王有诚意,是以楚家为代表的贵族势力的“诚意”。

    “卫王的诚意倒是令人刮目相看啊,楚大人。”

    “呵呵,天下大难当头,我王身为一方诸侯,出兵保境义不容辞。”

    “呵呵……”百里燕附和笑道,接着楚业的话往下问:“那贵国准备出动多少人马?”

    “只要陈、歧、燕三国能坚守住本国,我王愿意倾囊相助。”

    “既如此,本侯对卫王大义之举深表敬意。”

    “那我王的要求……”

    “楚大人放心,我王一定会谨慎斟酌,给卫王一个满意的答复。”

    “那就有劳永兴侯费心了。”

    卫王开出的条件倒是不如晋国苛刻,但却非常务实,除了军火以外,卫国索要的多数都是提高生产力的生产资料,如缝纫机、织机技术、收割机、良种、农业技术、养殖技术、基础冶金和低端制造技术等等。

    卫国目前的体制依然停留在奴隶制社会层面,伐卫一战后因为咸国的影响虽然有所改观,但仍然是奴隶制为主的贵族社会,这种社会对战争伤亡的情感承受力比现代社会要高得多。

    卫国死一百万人带来的社会痛苦和舆论影响,仅相当于现代社会死数万人产生的效应,在大敌当前,外敌入侵的大环境下,这个伤亡还能继续向上推,不得不说,落后的社会也有其一些自身的优点。

    而且卫国劳力的损失还会带来另一个现实好处,就是户口消亡,户口消亡,属于个人的土地也就没了,这些土地最终落入权贵手里。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性劳动力是社会主要经济来源,当男性劳动力大量死亡,户口内的女性和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在奴隶制社会体制下的存活率很低。

    当整个户口消亡,无论是法律上占有,还是现实占有的土地,最后都是收归朝廷和贵族。

    卫国要求的生产资料最终不会落到老百姓头上,而是落入以卫王直系和楚氏家族为首的量大权贵集团。

    利用得到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资料,大幅提高农业和社会产值,以获取绝对压倒性优势的国内经济权,相较于伤亡一些劳动力,核心的权贵集团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利益。

    不过这样也好,只要卫军肯卖命,百里燕不介意输出一些技术和设备,提升卫国的生产力,日后接管卫国也能更加便利,省去一些经济政治成本。

    离开卫国使馆,百里燕走在回府路上,想的却不是卫国。

    “狂澜,以目前的诸侯态度,你有什么建议?”

    “这要看你想干什么,在目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想要调和现在的矛盾确实不太容易,需要额外的变量。”

    “但这个变量不可能天上掉下来。”

    “是的,诸侯的思维还停留在地方割据,和更低层次的自我利益世界观层面,跟他们讲全球战略,百年大计,无异于对牛弹琴。

    而且他们现在最担心的不是外部入侵,是战后你怎么处置他们。很显然打是打不过咸国的,所以必须尽可能在目前的战争中拖垮咸国,最好是两败俱伤。

    他们才能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政治资本,从咸国的工业技术中攫取技术资源,拖上三十四五十年,等他们业发展出工业体系,咸国在要想统一诸侯成本将非常巨大。也正如腋目入侵你们,咸国的工业基础给其造成了巨大阻碍,是一样的道理。

    当文明差距越小,高一级文明消灭兼并低一级文明,所需使用武力和经济的代价更大,这个道理在日后会越来越凸显。

    你如果现在不能调和内部的问题,日后进入星系文明,会遭遇更多这样的问题,甚至是更强大的文明,现在还好是有同族诸侯能提供外部变量,到时候能帮人类文明的只有人类自己。”

    “我明白了,我想。我有办法了。”

    刚才一丝灵感闪过眼前,百里燕隐隐想到一计,或许能破当下的僵局,他调转方向改道前往云仓派楚世元宅邸。

    腋目入侵后,云仓派在长孙的产业都撤回了中原,梁国被入侵后,云仓派的总堂随之迁到了万川郡,主要资金和宝库也从梁国撤往了咸国,投入市场和实体产业。

    这些年各地的投资和新办的中小企业,超过三成都是云仓派搞起来的私营企业,一来让流入咸国的资金有个运转的地方,二来不至于大量资金闲置,而丧失价值,而钱只有不断转起来,才能不断的钱生钱,蛋生蛋。

    见到楚世元时,奇奇卡与古思弥汗都在其府上做客。

    奇奇卡是楚世元的常客,他现在是陔陵第一大“闲人”,中原战局再乱,也影响不到他们,有事没事经常要去走街串巷,每次出动都有一些经济上的往来。

    为了便于从咸国获取军事和技术援助,开战不久,古思弥汗就将西蛮驻梁国的使馆搬到了咸国,北海海运中断后,咸国与西蛮的贸易都依赖内河的漕运。

    古思弥汗与楚世元倒是故交,但战前往来并不频繁,开战后海运中断,漕运需要过境许多诸侯,难免要被讹诈一些,他只能托云仓派提供保护运送货。

    一番寒暄过后,百里燕径自入座一旁,古思弥汗很是殷勤的说道:

    “近日在下本想去贵府上拜访,但寻思着侯爷日理万机,心想还是过一阵再去,没想到侯爷今日能大驾光临,真是好巧呀。”

    “古思弥汗大人客气了,只要本侯在城中,大人随时来访都无妨,不必劳心专挑日子。”

    “呵呵,那是那是,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永兴侯平易近人,正是因为如此,在下才于心不忍打扰您呐。”

    古思弥汗的恭维水准见涨,不知道是与奇奇卡混迹久了,取到了“真经”,还是这现年泡在咸国花花绿绿见多识广阅历见长,总而言之古思弥汗比十年前更加油滑。

    与古思弥汗客套过后,楚世元插话说道:

    “永兴侯亲来拜访,不知可有楚某有何效劳之处?”

    “说来真是惭愧,在下确实有一事希望贵派帮忙。”

    “永兴侯但说无妨,不知是何事?”

    “此事还需借一步说话,不知楚门主意下如何。”

    “请随我来。”

    随楚世元来到后堂游廊下无人处,百里燕接着方才的话继续说道:

    “眼下诸侯会盟多有不顺,原本这会盟与贵派并无瓜葛,但有一事却只有贵派能做得。”

    “哦,还有何事能难倒永兴侯,非我派出面不可。”

    “本侯想借贵派人脉与渠道借钱给诸侯,这笔钱则由本侯与咸国承担。”

    “这个……”楚世元想不透百里燕究竟何意,他忙又问:“咸国钱坊财力雄厚,以咸国名义出借岂不更为妥当方便。”

    “此事楚门主无需过问,在下只问这个忙帮是不帮。”

    “帮,当然得帮。只不过在下实在想不出侯爷是何用意,如果借出这笔钱,利息作何价。”

    “比我咸国钱坊贷款利息低便可以,所获利润贵派与我国各半如何。”

    “这不好吧,如今正是咸国用钱时,我派既未出钱,又得好处,恐日后为人笑柄。”

    “楚门主多虑了,君子之财取之有道,既是本侯借贵派渠道,贵派既是出了大力,所获都是应该的。”

    “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但不知永兴侯准备借贷多少钱款,借期多久。。”

    “暂未定总额,但不会小,待我与大王商议后,再与阁下另行商议。不过此事还请楚门主保密,莫要泄露了风声被诸侯所知。”

    “永兴侯请放心,此乃门内规矩,在下一定严守秘密。”

    :。:


………………………………

第1191章 资本输出

    与楚世元商定细节,二人随即又返回正堂。待落座后,奇奇卡好奇问:

    “司农大人何事如此神秘呀。”

    “哦,一些私事,不方便说的私事。”

    “是嘛,本使正好有件事想要询问司农大人,不知道开往我族的海上航运何时能够开通呀。”

    “眼下仍有大量腋目舰船徘徊于远海,且有铁甲罐头船相伴,贸然出海风险甚大,今年上半年恐怕不会开通航运。不过可以派遣一艘或两艘空艇,往来灵境岛与中原大陆之间,输送一两百名贵邦留学生倒是无妨。”

    去年江东海战后,虽然没有造成海军的损失,但腋目舰队撤走后并未走远,以二十到三十艘舰船为一队分遣舰队,每队有两到三艘的铁甲舰,大约有三队分遣舰队徘徊在远海,通往灵境岛的海运无法继续维持,已中断十四个月有余。

    眼下海军战船还没有能力对抗铁甲舰,而鱼雷快艇的航程有限,数量还不足以取得战术上的优势。

    攻击一艘舰船,至少需要同时发射三枚以上的鱼雷,船首一枚,船体中部一枚,船尾一枚,而且要算准前置量,提前发射,才能保证可能有一枚或两枚鱼雷命中。

    对付一条战船就需要两艘鱼雷快艇,三十艘需要六十艘,即便海军主力介入战斗,两到三艘的铁甲舰依然是巨大威胁。如果不巧遭遇两支分遣舰队,势必要吃亏。

    此外甭看鱼雷艇是海军坚挺中最吨位最小,火力最弱的作战单元,但要求却不低,艇长、副厅长至少具备高中学历,艇员至少初中生。

    由于鱼雷艇发射具没有火控雷达,也没有机械计算表,其实也不可能有,而鱼雷艇与敌船始终处于两两运动当中,因此鱼雷必须提前敌船抵达交汇点之前发射。

    因此鱼雷艇与敌船都存在有运动前置量,如果有火控雷达,这些都由计算机完成弹道解算,现在只能由人脑迅速完成。

    通过判断敌我双方距离,与鱼雷速度,我方相对速度,代入公式当中,提前发射鱼雷,如此才能在鱼雷航线与敌船交汇点上发生撞击命中。

    因此还不同于咸军目前的风帆战舰,鱼雷艇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兵种。

    一艘艇就需要消耗正副艇长两个高中生,大量编列鱼雷艇,就需要更多高中生。

    而眼下教育规模虽然很大,但高中阶段的生员仍然无法满足升学与工业人才培养。

    因此高技术装备,打的不仅仅是装备,更是人力资源。【注1】

    而在没有舰队伴随航行和保障情况下,鱼雷快艇单独出战不足以远洋作战,无疑是去送死。

    与奇奇卡闲扯之际,堂外仆役来报:

    “启禀门主,内府总管严大人已到前院,要找司农大人。”

    楚世元看向百里燕说:

    “永兴侯,严聪是来找阁下的。”

    “定是大王有唤,在下就先告辞了。”

    “那好,阁下请自便。”

    辞了楚世元,百里燕来到前院见到严聪:

    “严将军,可是大王有唤。”

    “正是,请司农大人速随本将回宫。”

    “那好,走吧。”

    严聪接管内府之后,连带掌管了密探,百里燕在城内的行踪他基本能够掌握,但也不是绝对。咸王有密探做眼线,他百里燕也有御客可用,御客的效率要比咸王密探高得多。

    此时咸王移驾至百灵园,就地铺开了用具摆起烧烤摊,烤着各式肉串,烧着滚烫的火锅,空气中香气四溢,弥漫着香料和鲜肉的美妙滋味。

    百里燕姗姗而来,见咸王如此兴致,多半不是什么坏事召见他入宫。待到近前,百里燕躬身行礼:

    “臣百里燕参见大王。”

    “嗯,永兴侯免礼,过来与寡人一起用膳。”

    “谢大王。”

    待百里燕落座,咸王隔着火锅的热气边吃边说道:

    “永兴侯与楚业谈的如何,卫王是何条件。”

    百里燕从怀中取出楚业的条件转给咸王,而后说:

    “卫国条件稍作调整,臣以为可以接受。”

    “哦!”

    姜蛰心感诧异,忙是放下碗筷接过书函仔细阅看,片刻后说:

    “卫国就只要求这些?”

    “是的大王,就这些。不过有些需要调整,并不能全盘答应他们。”

    “那司农大人可知卫王为何要价如此之低。”

    “臣以为原因有三,其一,当年伐卫之战,卫国被我国打怕了,以现在两国国力,咸国灭卫只在朝夕,这也是臣当年主张攻卫的原因,若无此一战,卫国断然不会如此的贴服。

    其二,卫人骁勇而野蛮,倘若有志国相当的经济与国力,志国断然不是卫国对手,而骁勇孔武之人一旦被征服,对强者甚为尊敬。更何况当年先王在世,对卫国恩威并重,卫国虽然因战有损,但这些年却也从我国经济运作中获得大量实惠与好处。

    其三,卫国获得的好处最终都会落入权贵与卫王手中,既然有好处,权贵阶层自然是乐意的,而百姓在他们眼里不过是草芥而已。

    因此如能用人命换取实惠,他们肯定会去做的。而且此番是保家卫国,用外族生番的手杀死一些草芥,不仅不会引发民怨,相反还能美其名曰为了天下苍生,此种两全其美之事,恐怕也只有一次,卫国定会抓住机会谋取更多的经济好处。

    而晋国、志国则不同,晋国、志国体制比卫国领先一代,经济上与咸国连接紧密,已经发展到农业经济关键节点,其无论在如何发展,经济总量增幅有限,且与人口挂钩,人口增加,经济才会大幅增加。因此若不发展工业、商业,志国、晋国永远没有追赶咸国之可能。

    而卫国尚未摆脱旧奴隶制,解放民力,因此工业、商业是发展不起来的。”

    “寡人明白了,志国、晋国索要各种好处,无非是想壮大国力,好在日后咸国元气大伤期间奋起追赶。”

    “正是。倘若最终中原取胜,按他们的算计,咸国人力与经济必然元气大伤,战后只能专注于恢复国力,因此他们有十数年甚至二十年时间发展国内工业,但臣断然不会顺了他们的心意。”

    “这是为何,莫非诸侯不能发展工业以自强吗?”

    “不能。”百里燕肯定道,随后继续说道:“工业之本源自教化,教化不兴,工业则无从谈起。咸国变法三十年,臣当年先变革土地,同时兴教化,至今已有三十栽,如此才得以在全国基本推开初教,重点城镇开设中教,只有都郡东郡才有上等学问。

    诸侯若要发展工业,必先兴教化,且不说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其能否招揽精通先进学识之人才还是未知数,倘若臣严禁咸国人才流出,诸侯若自行兴办教化,只能说是痴人说梦。

    此外,土地、权贵、商贾、户籍、农业、人与人之等级,都制约着教化与工业发展,倘若教化不能普惠于民众,只在权贵富人间传播,又何来做工的工匠,何来那么些大师。”【注2】

    “如此依司农之言,诸侯无法兴工业以自强。”

    “正是,不能。另外臣刚从云仓派回来,正有一事要想大王禀报。”

    “何事禀报。”

    “臣以为,当下诸侯所提之条件能回绝的回绝,能砍的砍掉一些,实在无法回绝的,只能明着吃一些亏,暗地里还得捞回来,如此才能保证最大的团结,解决腋目危机,然后再回头收拾诸侯。”

    “那如何从暗地里捞回来。”

    “臣打算以云仓派之名,由我咸国出钱,令其暗中向诸侯国放贷。”

    “什么啊!”咸王吃了一惊,忙又说:“眼下财政虽然宽裕,但岂能如此借贷与诸侯,那要多少钱款才喂得饱他们。”

    姜蛰着实被百里燕的提议给吓的够呛,因为过去四年多咸国陆续向长孙出借了一千多万,至今一分钱没还,家里虽然富裕,但地主家也没余粮可以随意挥霍。

    但这时百里燕却说:

    “大王若是以为只是单纯的借贷那就错了。”

    “将钱款借于他人,难道不是借贷?”

    “大王别看今日借出几百上千万,日后得到的汇报将是十倍乃至百倍,而且还仅仅只是钱财上的收益,政治上的收益将无穷无尽。”

    “司农是何意?”

    “那臣斗胆问大王,天下富商为何最终选择逃入我国,而不是逃往卫国、志国、徐国、赵国乃至千岳山,按说那里远离海岸,更加安全,却偏偏要入我国。”

    “自然是咸国更安全,可保他们财产与家小。”

    “对,但只是其一。富人对自己的财富与家小视若珍宝,但安全不只是全部,富人更需要医疗、教化、赚钱的机会、发达的商业,稳定的政治,健全的法统,而这些,唯有咸国应有尽有。

    臣之所以过去数年间降低税赋,甚至减免百业一些赋税,其实正是为了笼络那些逃入咸国的富人,将钱投入咸国的工商业。同时臣允许开放一些瑞田、永兴、麟城的小产业,用他们的钱,发展我国的实体小产业。

    如今数年过去,这些大小作坊与产业主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多如牛毛,即便不恢复税率,去年年底所得税款,也大大超过了四年前。如此往复循环发展,咸国的轻工业在外部资金驱使下迅速发展,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是过去三十年间所没有的。

    但天下富人毕竟是少数,越往后,流入咸国的富人将越来越少,一方面是诸侯限制富人转移钱财,一方面局势趋于稳定,那些富人在家乡毕竟有人脉有田土,逃难途中也有风险,如此最后流入咸国的商人会越来越少。”

    “那这与我国暗中借款与诸侯何干?”

    “那大王想过没有,已经进入咸国的外籍富商在战后回国怎办。”

    “这……寡人倒是不曾想过。”

    “那臣就仔细给大王道出其中的利害。这些进入咸国商贾,部分仍会选择留在咸国,因为咸国更发达,有更完善的医疗、教化、政令、法统,能保障他们的权益和未来。

    而有部分则会回国,这些人中无外乎三种,一种是依附于母国权贵富商与权贵裙带,他们多数是生不由己。第二种是爱国者,想着在咸国学到了一些皮毛,见识了一些技术,便想带着骨干与产业回国发展母国。第三种是投机者,他们自以为得到了一些技术,便想回到母国利用,当地的市场大发横财。”

    “嗯,言之有理,那司农准备如何应对,可否立法管束之。”

    “不可。钱财如流水,善于趋利而避害,只可引导之,不可横加阻拦,否则咸国赖以为生的威信与法统便毫无信誉可言。

    商贾极重信誉与政治安定,更重视自己钱财的来去自如。故而不可以法统强留他们,相反应该引导他们。倘若不听劝,官府应该出资买下他们的产业,如此可避免一些技术被带走。

    现在臣再说说为何要暗中借贷钱财予诸侯,如今战事已非执刃相搏杀,拼的都是钱,是人命,糜费如无底洞,战争一日不结束,便一日耗费财政。

    诸侯之所以漫天要价,一方面是咸国确实财大气粗,工业强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