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辅君-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另外几件赝品,其中宋克的两幅草书因为底价不高,分别被行知书院行知先生和友麓书院院正冯实秋以底价拍得,其他皆流拍被物主底价拍回。

    前一部分的拍卖持续了近两个时辰,在最后一件物品拍卖结束后杨敬、石迁二人总算松了一口气,杨敬宣布休息一刻钟后开始第二部分的拍卖。

    第二部分的拍卖为轮流拍卖,每家书院先各出一件物品,待六家书院依次拍完后再轮流拍卖第二件、第三件。

    一刻钟过后杨敬、石迁重新回到拍卖台,这一部分才是今天拍卖的重头戏。此时各家书院已经将第一件要拍卖的物品奉上依次摆在了案桌上,每一件拍品都用红绸铺盖。

    “今日募捐拍卖第二场的第一件拍品是国子监提供的叶瓖大师作品荷团龙尾砚,请石大人鉴定。”杨敬掀开左手边第一块红绸道。

    石迁先弯下身仔细的看着,然后双手小心拿起案桌上的砚台翻过来看了看底部,接着对着光线看了看,很快便确定了真伪道,“此砚石质优良,莹润细密,嫩而坚,润而滑,抚之如肤,磨之如锋,扣之有声,宜于发墨,确为龙尾山龙尾砚,看雕工为永乐年间由琢砚名家叶瓖雕琢,砚身密布颗粒状,对光可见砚体闪烁亮丽,兼以纹理灿烂,色拟碧天,砚底有阳明公题铭,实属砚中之精品,底价六千两。”说完石迁便将砚台放回案桌。

    杨敬接着道“荷团龙尾砚一方,底价六千两,每次加价最低十两银子,拍卖现在开始。”

    杨敬话音方落,一个高瘦的中年人便举手道,“六千零一十两。”

    另外一个人马上举手道,“六千零二十两。”

    “六千零三十两。”

    ……

    开始竞拍的人都很克制,几次过后便开始一百两一百两的往上加,最后国子监的这方龙尾砚价格定格在了八千一百两,被第一个叫价的那位做文房四宝生意的墨宝斋掌柜拍走。

    杨敬掀开第二块红布道,“第二件拍品是行知书院提供的一把刀,经行知书院几位先生鉴定只得出此刀乃战国时期的兵器,具体出处尚未得知,还请石大人赐教。”

    石迁右手拿起刀柄,入手微凉,左手轻托刀面,离得近了,只感觉寒气逼人。刀身通体黝黑晶莹,应是传说的陨铁打造。刀身形似新月,只在刀背中间有处如山脊般的突起,刀颚处无纹饰,似是陨铁原来的样子,有如山峦叠嶂。刀尖处镌刻些奇怪的纹路,似阴雕锦文又似云纹。

    石迁暂时不敢确定,因为这是传闻中的兵刃,后世多有仿制,但多仿其形而不得其神,他拔下两根头发放在刀刃处,轻轻一吹,发丝在触到刀刃的刹那悄然而断。

    此时石坚心里已有了几分肯定,但还要做最后的确认。

    众人只见石迁拿着刀兴冲冲的向外奔去,挡在门口的人一见石迁拿刀冲来连忙向边上躲去,拍卖厅虽人潮拥挤,但石迁很轻易的就来到了门外。此时已过酉时,天色偏黑,月亮已经升起,石迁一手持刀,刀尖指月,就见一簇晶光聚在刀尖,闪烁明灭。

    跟随石迁身后出来的人看到这一幕无不称奇。此时石迁终于可以确认这把刀就是传说中的寒月刃。因为刀尖独一无二的纹饰在兵器史上只出现过两次,可于刃尖聚日月之辉,一把是十大名剑之一的定光剑,另一把就是现在这个战国徐夫人的寒月刃。

    石迁提刀回到拍卖台,将刀放回案桌道,“此刀名为寒月刃,乃战国徐夫人所铸,经鉴定,确为真品,底价一万五千两。”说完石迁退到一边不再言语。

    杨敬站到台前接话道,“行知书院寒月刃,底价一万五千两,每次加价五十两,现在开始拍卖。”

    台下一时有些安静,文人武将多用剑,大明朝武人即使用刀也是有些类似唐刀一类,像绣春刀那种,而做古董生意的商人一时能拿出一万五千两银子拍一把不知道要放多久才能卖出的古刀的极为少数,但他们不知道这把刀的价值远不止如此,石迁作价算是非常保守了。何况石迁介绍的不是很详细,许多人并不知道关于这把刀的故事,只有几个随石迁出去的书生才见识到了这把刀的魅力,而朱应安正是那几个书生中的一个。

    过了半天仍无人竞价,这第二场拍卖的规则与第一场不同,因为是石迁根据价值定的底价,若是流拍,这一场便算行知书院少了一件拍品,基本上这场拍卖就没有胜算了。

    就在杨敬准备宣布流拍时朱应安举手了,“一万五千两。”朱应安是石洞书院的学生,他之所以竞拍只是因为在看到这把刀尖的光辉时,觉得这把刀很不简单,虽然他不会用刀,但放着观赏也很不错。

    “呦,朱兄这是准备习武吗?拍了这把刀再蓄些胡子,确实比现在这副样子威武许多,你可要想清楚,这可是你一年逛楼子的银子。”方世鸿揶揄道,他是国子监的学生,又在行知书院受了窝囊气,行知书院输了他自然乐见。

    “瞧你那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这点钱小爷还瞧不上。还有要拍的没?没人拍这把刀小爷就收了。”朱应安回击道。

    果然并没人竞拍,寒月刃便被朱应安收入囊中。其实如果他不拍行知先生也会拍下,毕竟一万五千两比起五万两还是差了很多,何况第一局行知书院就退出竞争的话实在有损书院名声。

    “第三件,石洞书院宋定窑白瓷梅瓶雕莲花。”杨敬揭开第三块红绸,就把位置让给了石迁。

    见过了寒月刃,石迁对其他物件的兴趣小了许多,若非他只是一个从九品小吏,没多少钱财,那把寒月刃他一定会拍的。

    “北宋定窑白瓷梅瓶,釉刻莲花,品相佳,真品。底价五千五百两。”石迁拿起来看了看便放回了,有些意兴阑珊的道。

    古董商人向来对瓷器最是热衷,最后这件梅瓶竟拍出了八千八百两的高价。

    接下来友麓书院的唐寅的《茅屋风清图》鉴定为真品,底价三千两,成交价三千八百两。

    衡阳书院的宋本《太平广记》珍本,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等400多种,底价七千两,成交价九千六百两,由京城广报书局拍得。

    “本轮拍卖最后一件拍品为及第书院的《敬斋箴册》,请石大人过目。”

    石迁略一打量便看出了其中的问题,“赝品,底价二两银子。”

    及第书院院正王会锡十分诧异,因为他和及第书院另外一位负责鉴赏的先生完全没有看出任何问题,“我申请重新鉴定。”

    “不用了,为了节省时间我直接帮各位解疑吧,《敬斋箴册》为明初三宋二沈之一的沈度小楷作品,属于典型的台阁体作品,而且《敬斋箴册》代表了的台阁体的最高水准。其笔力劲道,气格超迈,其笔画粗不为重、细不为轻,其布局法度俱存,中规入矩,行列齐整,在风格上展露的是那种婉丽飘逸、雍容典雅、不激不厉的气度,颇有儒者之风。而这赝品无论从用墨、用纸、做旧,还是风格、笔画、布局都毫无破绽,算是与之前的《快雪时晴帖》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唯一的缺陷在于一点,大家请看。”石迁拿起作品用手指着其中一处道,“众所周知《敬斋箴册》是沈度书于永乐十六年,而这里写的却是永乐十九年。”石迁拿着《敬斋箴册》向众人展示。

    如此便不用再鉴定,即使是不懂鉴赏的人也知道这件拍品假的不能再假了。

    既是赝品,底价仅二两银子,在这重头的时候没人会对这件拍品提起兴趣,所以虽只有二两银子仍是流拍了。

    第一轮拍卖结束,国子监成交价八千一百两,行知书院成交价一万五千两,石洞书院成交价八千八百两,友麓书院成交价三千八百两,衡阳书院成交价九千六百两,及第书院流拍,一轮过后及第书院基本算是退出了竞争行列,友麓书院虽然没有流拍,但与行知书院的一万五千两成交价比起来,机会也不多了。
………………………………

第十七章 募捐拍卖(三)

    第一轮过后,因为每拍一件物品便要停下鉴定一次,很多人拍卖的热情都被打乱了,所以杨敬宣布,从第二轮开始,每一轮拍卖前先鉴定真伪,赝品则在一轮最后拍卖并由石迁给出鉴定原因。

    因此第一轮过后所有参与人员都得到一些休息时间。

    很快第二轮的拍品已经鉴定结束,拍卖继续进行。

    “第二轮第一件仍是国子监的,所拍物品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手稿,经石大人鉴定为真迹,此稿说是《资治通鉴》手稿并不准确,经对比此手稿与《资治通鉴》通行本略有异处,准确的说应为《通志》手稿残卷,后来才改名为《资治通鉴》。此手稿残卷共四百六十五字,卷后附司马光手书谢人惠物状及宋代任希夷、赵汝述、葛洪、程夔、赵崇龢,元代柳贯、黄溍、宇文公谅、朱~德润、郑元祐等人题跋,且有宋代至今藏家藏印上百枚。起拍底价一万六千两,每次加价一千两。”

    按说此物价值要在寒月刃之下,然而在文人及商人眼中此物并非寒月刃能比。因此不仅是一些商人富绅,包括许多文人都在交流,沟通如何汇众人之力拍下这件文学巨宝。

    经过多番竞价,文人终是敌不过富绅的身家,最后《通志》手稿被一位富绅以三万七千两成交,此人自称是司马光第二十六代后人。

    “第二件拍品为行知书院的一株八百年人参。此物乃是石迁石大人及千芝堂掌柜共同鉴定,保守估计八百年以上千年以下,且为野山参,传说有生死人肉白骨之功效,然暂时无人考证,起拍底价一万两,每次加价一百两。”

    此物在文人看来价值尔尔,若是所有达官显贵来此,怕是即使百万求此一株人参也在所不惜,因为这些人最怕死。其实此时的定价也算准确,底价乃是千芝堂根据实际价格略低所定。

    此物竞拍过程中几家书院人等很少出价,竞价的只有琉璃巷的几家药铺和三公槐的几位侯爷、大人的管家,最后此株人参被方世鸿以两万三千两的成交价拍得。

    第三件为石洞书院的唐朝萨珊金币二十枚,底价三千两,以三千五百两的成交价被琉璃巷的一位古董商人拍走。

    第四件为友麓书院宋刻孤本《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共五十一册,一百六十卷,底价八千五百两,成交价一万三千两,由京城华昌书局拍得。

    第五件为衡阳书院的文徵明小楷《千字文》,真迹,底价五千五百两,成交价八千两,由苏州籍行商拍得。

    前几件拍品并无什么起伏,直到第二轮第六件拍品时才让众人稍微有了一些波动,因为第六件物品并未在案桌上,而是由及第书院两人抬到拍卖台上,起先引起众人注意纯粹就是因为大。

    “第六件拍品是及第书院的一箱图纸及手札等。”杨敬并未得到详细信息,只知道这些,“详细的清单由石大人介绍。”

    “此件拍品有些特殊。”石迁一边说一边用袍袖拂了拂箱子上的灰尘,又眯着眼睛吹了吹,待灰尘去的差不多了石迁方才打开箱子接着道,“此项文书乃是传言当年宪宗时期被尚为兵部郎中的刘大夏刘公焚毁的史料,所余者仅此一箱,包括宝船图纸、航海日志及所行海图。然皇帝敕书、船队编制及名单、账目等等许多史料皆已遗失。底价一万两,每次加价一千两。”

    文献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此话一直被大明官员百姓所推崇,奉为为民请命的典范,所以时至今日许多人对于这箱史料的认知也仅作为一个可以研究三保航海的珍贵史料而已。

    此时拍卖厅内听到是此份旧档案时激动不已的除了几个洋人外便是行知先生,行知先生曾与徐光启讨论过航海的重要性,二人唯一遗憾的便是这份《郑和出使水程》档案的遗失,如今失而复得,他怎么能不激动。

    行知先生陶皖华不自主的紧紧攥着身边一位夫子的袍袖,喃喃道,“这箱东西我一定要拍到。”

    旁边的夫子尚未听清行知先生嘀咕的是什么就见他已站起身来举手道,“行知书院出一万一千两。”

    这还是今日拍卖第一次第一个拍卖就在底价上加价的。

    “天主教会费尔南德出价一万两千两。”

    “我出一万三千两。”法兰西人阿德里安操着一口生硬的口音举手道。

    “一万五千两。”行知先生继续举手竞拍,这次一下加了两千两。

    “一万六千两。”不列颠人威廉也加入了竞拍的行列。

    “两万两。”费尔南德再次出价。

    此时行知先生有些为难了,今日行知书院准备的银两只有七万两,另外五万两是用来预备输了之后支付额外的捐赠的,可是这箱档案对他来说太过重要,思索了一会行知先生便冷静了下来,先观察一下局势吧,实在不行便先动用那笔银子,最后输了再想些办法补上。

    只是在行知先生略微停顿的片刻,及第书院的这箱档案便已经涨到三万两了,而三个洋人仍没有停下的意思。

    此时竞拍的三个人除了费尔南德已经来大明十几年了,并在城南教会传教,另外两批人皆是来大明的西方商人,这时的大明并不允许与海外通商,所有的贸易往来皆是以朝贡贸易的方式,即所谓“惟不通商,而止通贡”。各国官方使者以朝贡名义向大明献上“方物”,大明将对方所需物品作为赏赐颁发。此外,也允许贡使将所带多余物品与民交易,但“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这两批法兰西人和不列颠人以及另外几个和费尔南德在一起的佛郎机人都是来与大明进行朝贡贸易的。

    经过十几轮竞拍,价格已经升到了五万三千两,此时法兰西人似乎与不列颠人达成了什么协议,已经退出了竞拍的行列,此时只剩下佛郎机人费尔南德和不列颠人威廉。

    “五万五千两。”费尔南德咬咬牙接着举手道,此时已是佛郎机人的极限了,佛郎机商人只预备了四万五千两,而剩下的一万两则是天主教会为他们筹集的银子,若是不列颠人再次加价,他们也只能放弃了。

    不列颠人威廉和法兰西人阿德里安低头略微交流了一下便继续举手道,“五万六千两。”

    费尔南德摇了摇头示意放弃了。

    此时只剩下威廉一个人竞拍了,杨敬问了两声也没人搭话,五万六千两的价格已经大大超出及第书院院正王会锡的预期了,本来以为能拍到一万五千两就不错了,本来以为已经失去机会的及第书院现在却成了最有机会的人。

    就在杨敬准备宣布档案归属的时候,行知先生陶皖华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有些颤巍巍的举起手道,“六万两。”

    行知书院的几位先生全都看向行知先生,一脸的不可思议。

    行知先生边上那位夫子连忙拉住行知先生沉声道,“你疯了吗?”因为这件物品拍完很大可能胜出者就是及第书院了,那么作为输的一方行知书院必定要再拿出五万两银子,而行知先生已经花出去了六万两,哪里还有五万两可以出。

    行知先生不为所动,再次强调了一遍,“我出六万两。”

    拍卖厅的所有人都有些回不过来神,包括以为已经竞拍成功了的不列颠人威廉。

    杨敬看了看行知先生,又看了看不列颠人,职业性的问了几声,“还有人出价吗?”

    威廉继续低下头和阿德里安交流,这次交流的时间有些略长,他们说的是不列颠语,周围的大明人即使知道他们在讨论价格也完全无法听懂。

    就在杨敬有些不耐的时候威廉举手道,“我出六万五千两。”

    此时行知书院的夫子们总算松了口气,有人接就好。然而还没等他们完全平静下来,行知先生接着举手道,“六万八千两。”众位夫子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六万九千两。”

    “七万两。”行知先生知道,这是他所有能拿出的银两了,若是仍旧得不到这箱档案的话那么就只能认命了。行知书院的夫子也明白这些,于是心里都在喊着不列颠人再加一次价。

    然而不列颠人只能让几位夫子失望了,他耸耸肩道,“你赢了。”

    此时行知先生才松了一口气。

    其实不列颠人后来是和法兰西人两家的钱财合在一起共同竞拍,否则他们任何一家甚至都比不过佛郎机人,即使行知先生喊出了七万两他们仍有一万两的余地,但是法兰西人阿德里安并不认为这箱两百多年前的资料值这个价,已经约定好如果超过七万两他们就退出竞争,而剩下的不列颠一家就完全拿不出这么多钱财来竞拍了,所以只能放弃。

    两轮拍卖结束,国子监总成交价四万五千一百两,行知书院总成交价三万八千两,石洞书院总成交价一万两千三百两,友麓书院总成交价一万六千八百两,衡阳书院总成交价一万七千六百两,及第书院——七万两。
………………………………

第十八章 募捐拍卖(四)

    接下来是第三轮拍卖物品的鉴定时间,众人又可以休息片刻,只是这次鉴定的时间略长,因为最后一轮的拍品也鉴定出了赝品,经过石迁和各学院先生的共同鉴定才得出了结论。

    休息的过程许多人都在讨论行知先生花七万两竞拍那箱档案的事,几位夫子也围着行知先生询问,有的询问花这么大代价拍这箱档案的原因,有的询问后续如果输了如何付那五万两,关于后续五万两问题行知先生只说了一句“我会想办法筹措。”便应付了过去。至于为何竞拍,行知先生与几位夫子讲了许多关于这箱资料及航海的重要性及意义,但几人只是摇摇头叹息而无法接受。

    “第三轮的竞拍开始,第一件拍品是石洞书院的董其昌先生的《临怀素自叙帖册》,确为董先生真迹。底价五千两,每次加价五十两。”杨敬有些乏了,第三轮拍卖便交与石迁进行,石迁一身鉴赏的本事就是学自董其昌先生,因此提到董先生时话语中格外的尊敬。

    听到第一件拍品竟是石洞书院的,所有人都有些意外,因为是顺序拍卖,前两轮石洞书院前面都是国子监和行知书院,而这次都跳过了,再加上之前石迁和几位书院的鉴赏先生一同鉴定的情况,有些人便想明白了其中的问题,国子监和行知书院的物品应该是被鉴定为赝品放在最后了。

    此时台下只有朱应安没想到这一茬,还格外的兴奋,拉着张之极道,“子瑜,快拍快拍。”

    “怎么,这册书帖是元廷兄之物?”张之极看朱应安那样子便有些猜到了。

    “那是自然,现在有几人能求得香光先生的字,这可是整整一册,我也是好不容易才从我爹那里偷来的。”

    张之极可是听过成国公对香光先生的字画作品嗜之如命,这整整一册书帖被偷来卖掉,只怕若是被发现了这位小公爷回去不是要被打死吧。

    “谁让老头子除了香光先生的字画没其他什么东西可让我偷呢,要么就是些瓶瓶罐罐的我也不知道哪个值钱哪个不值钱。”

    “那我可不拍,否则你爹还不打到我家里抢回去。”张之极道。

    “子瑜,你就当帮我一个忙,钱我来出,拍回来我再给老爷子还回去不就发现不了了,你想我自己捐的东西自己再拍回来多惹人笑话。”朱应安冲着张之极双手合十作揖道。

    “那好吧,我就帮你一回。”张之极看了一眼朱应安那搞怪的样子有些好笑。

    一会儿的时间已经竞价过几轮了,价格已经到了五千五百两,张之极举手道,“五千五百五十两。”

    又经过几轮竞价,最后被张之极以五千九百五十两拍下。

    如此便预示着此次拍卖会石洞书院已经输了。

    “第二件拍品是友麓书院的徐渭徐文长的《驴背归林图》,以写意见称的徐文长留下的人物画迹并不多见,右上为徐渭自作五言律一首,此作署有年款,文长作品少有年款,凡署年款多为后期作品,且有文长、徐渭之印、钤印天池山人,徐文长作品有此三印者绝无仅有,经鉴定为真迹,底价八千八百两,每次加价一百两。”

    在徐渭死后大明流传许多关于徐文长的故事,有真实的,有杜撰的,因此文人雅士对徐渭甚为推崇,他的作品虽然年限不久,但价格极高,一些稀少的作品要超过董其昌许多。

    最后拍卖的成交价为一万两千五百两。

    徐渭的这幅《驴背归林图》成交价虽然不低,但因为前两轮差距太大,友麓书院也已经失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