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九千岁-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班子都把这事情编成戏剧,到处巡回演出。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人山人海,无数百姓一边看一边夸赞、感叹大汉玄黄大帝和九千岁,更不要说这些深度迷信份子白莲教十长老了。
在白莲教十长老看来,孟仇说这话是真能做到的。一边是流芳百世、位列仙班,一边是害人害己、投胎做畜生,这让一向关注心里世界多过**世界的白莲教十长老彻底崩溃了。
“唉!九千岁,吾等愿意投降,为大汉玄黄大帝效力,为大汉玄黄大帝披荆斩棘!”
………………………………
第五十二章、哥,我该咋办啊?
那天晚上下雨打雷,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不会是老天爷看我这么缺德要劈死我吧?然后我松了口气,像我这样长得帅、聪明、有本事的人,老天爷应该舍不得劈死我,要不谁逗她乐啊!
大汉都城坂泉,皇宫养心殿
孟仇一脸忠臣蒙冤的表情,跟个木头桩子似得站在那里,是不是的呲呲牙、动动胳膊、扭扭腿。“吗的,装忠臣真难,还好本九千岁不是跪着,否则把小弟弟跪坏了,一辈子不举怎么办?”,一边站着孟仇一边“小声”嘀咕着。
“你小声说话能不能真小声啊?朕和吴伯听得见!”以手扶额,玄黄大帝无奈的说,他是真拿自己这个弟弟没辙了,要不不动手,一动手肯定捅个天大的篓子,气的自己这个当哥哥的无计可施。
本来今天玄黄大帝的心情很好,弟弟孟仇从江南凯旋,成功平定了大汉最大的毒瘤白莲教。而且还在江南求雨成功,大大收获了民心,使江南百姓对朝廷称赞有加。然鹅!孟仇一句话让这位大帝彻底不开心了!
赦免全部白莲教教徒,这种事情不是啥大事,被朝中的老古董骂几句也就没事了。但是你丫的居然要迎娶白莲教教主,还要在京城大办婚事?!!这事大汉朝列祖列宗答应吗?!你提前写奏折请示过吗?!
其实在玄黄大帝眼里,孟仇是自己的亲弟弟,一直以来为大汉王朝,为自己没少出力,这种事情倒不是不行。问题是朝中大臣搞不定,尤其是御史言官,那都是一群管不了的疯狗。整天吃喝拉撒之外,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处学疯狗乱咬人。
平时说孟仇权倾朝野、以权谋私之类的也就算了,反正没有真凭实据,说出大天来也没人信,奏折都用来当擦屁股纸。但这次可是迎娶白莲教教主的大事情,这群疯狗可是会抓到真凭实据的,到时候群起而攻之,就算是自己也扛不住啊。
“弟弟啊!这事情哥哥可以理解你,你把人家姑娘身子看光了,也跟她那啥了,荒山野岭、孤男寡女可以理解。但是你居然要大张旗鼓娶她,这可是万万不行的。你知道不知道这样做会给你招来多大的灾祸啊?”玄黄大帝开口说道,不管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好弟弟,不管不行。
旁边吴伯则是一脸的纠结,他年过古稀、孑然一身,膝下无儿无女,早已把孟仇和玄黄当作自己的儿子照顾、教导。但这次孟仇干的这件事,实在牵扯太多,让他不知如何开口。
这里面现在有两个死结:
一是白莲教与朝廷,与大汉玄家数十年的恩怨和斗争。白莲教意图颠覆大汉玄家的统治,不服朝廷管理,一方面蓄养士卒,积攒粮草和兵器,一方面暗中煽动百姓叛乱。这可是罪不容赦的大罪,要是换个皇帝,或者跟孟仇关系没这么好,绝对会先把孟仇宰了,然后把白莲教核心全部宰了。
二就是那些别有用心之人,会利用这件事情大做文章,硬逼着玄黄大帝处理孟仇,到时候不杀了孟仇,也得让孟仇罢官。这可是白莲教教主,你一个朝廷命官还是皇帝钦封的九千岁,应该一心为了大汉皇家江山社稷努力。平时你在朝中蛮横一点,时不时砍几个贪官污吏的脑袋,你都占理有证据,我们不能贪污受贿、亲戚、徒弟、狗腿子被你宰了也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但现在你自己居然敢迎娶白莲教教主!你意欲何为啊?你身为贵族,身为朝廷命官,居然公然迎娶白莲教教主!
甚至吴伯和玄黄大帝现在据知道,那些言官和御史到时候会跟疯狗一样,一拥而上,使尽各种手段和毒计,逼死孟仇。到最后玄黄大帝还没办法为孟仇说话,他们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一心为了自己的私利,却满口江山社稷、道德、礼仪,把孟仇说的有口难辩,最终无奈自杀以谢天下。
两人都是孟仇的家人,自然不会是第一种,但这第二种却是极其难办。大汉王朝文人的权力极大,在前几代皇帝当朝时期,甚至有人说应当士大夫和皇帝共治天下,读书人可以公然批评皇帝不德等问题,皇帝却不能轻易杀读书人。
这就造成了少数读书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习惯,总认为自己饱读圣贤诗书,能够治国齐家平天下,皇帝是极其需要自己的。平时嚣张跋扈的不得了,就算之前被孟仇杀了不知道多少人,但还有这么一小撮人心里愤愤不平,想要找机会除掉孟仇这个“大女干臣”。
“呵呵,那群国之蛀虫、国之蠢虫?不就是之前总是享受特权,整日欺压百姓、为自己捞取好处,还满嘴仁义道德的垃圾呗?被小爷我杀了那么多人,居然还不知悔改?还想着杀了我,控制哥哥,然后自己一帮子仗着孔老二几句话就只手遮天?我呸!”闻言孟仇冷冷一笑,满脸杀气的说道。
“哥哥放心,这帮子读书人就是不长记性,整天不想着怎么样知行合一,为百姓谋福利,为天下苍生造福。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畜生,早发现早好,早点宰了免得以后误国误民!”很没形象的叉开腿坐在地上,孟仇不慌不忙的说道。
孟仇这么一说,玄黄大帝却不说话了,脸上露出思索之色,有一句话孟仇说的很对,也是他最担心的事情:皇权必须凌驾于一切之上,而不是什么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
在皇帝看来,打江山靠的是刀剑锋利、军队强大,治理江山则需要读书人的协助。但只是协助,而不是读书人跟自己一起管理江山!
“皇家的天威和权力不容侵犯,任何想要威胁、分割皇家权力的人,都必须死!”缓缓站起身来,玄黄大帝满脸杀气的说道,孟仇说的没错,这件事情一旦让读书人得手,损害的可不单单是孟仇的性命,还是大汉皇家的皇权!
对此孟仇则是一脸的理所当然,一方面这个情况他早有预料,一方面这是他对付大汉读书人的一个策划案:现在这些大汉的读书人,有一小撮人不是好东西,不老老实实干自己的事情,整天想着升官发财、金银珠宝。你说你想要这些自己努力啊,不努力,整天想着怎么靠一张嘴,拿孔圣人当枪使,骂别人是坏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在孟仇眼里,真正的读书人,饱读圣贤诗书的读书人,应该像自己的偶像王守仁,王阳明圣人那样,严格规范自己言行,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这段话说白了,你读了圣贤书就应该一心为国为民谋福利,让老百姓过上圣贤说的好日子,吃饱穿暖,不受外敌侵害、掳掠。关键是实干,而不是现在大多数读书人干的空谈,空谈误国!整天嘴皮子挺利索,挺能说,挺会说,结果实际干事根本不是那一套。
这是大汉读书人的通病,一个个说的很好听,治国齐家、平天下。一个个玩了命的读书、考试,然后当官了要么玩了命的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结党营私、官官勾结沆瀣一气,要么书呆子一个除了认死理,别的啥也不会,于国于民没有任何益处。
“哥哥,放心,这件事就交给我,绝对让这些国之蛀虫明白、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您说是不是要趁机把这些没用的还霸占官职的混球赶回家,让那些有用的人入朝为官,帮助哥哥您把国家治理的更好咩?”眨了眨眼,孟仇嬉皮笑脸的凑上前去问道,还假模假样的那把扇子给玄黄大帝扇扇子,弯着腰满脸献媚讨好之色,跟太监似得。
孟仇ps:劳资是九千岁,不是太监!
“哦?你真有办法?好,明日金殿犒赏有功将士,那些人应该会趁机发难。你只要做的好,朕不单答应你迎娶苏婉仪,还送你一笔丰厚的礼物,让你风风光光大婚,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说罢,明日你需要朕做什么?”眼睛一亮,玄黄大帝扭过来说道。
“嘿嘿您到时候不管发生什么都别说话,让太医做好准备救人就行!放心打不死人,顶多缺胳膊断腿!”
“唉!好吧。不对!你把哥哥我绕进去了,我怎么就答应你和苏婉仪大婚了?这不对啊!”
“咩哈哈,昨晚下雨打雷没劈死我,我就知道我这样的混球,老天爷舍不得收!”
………………………………
第五十三章、金殿混战
贱人自有天收,你贱自有我收!打不死你,也得打残你!打不残你,我也要把你打成一个货真价实的太监!
“这一拳,是为了上个月被你强暴,不堪受辱投井自尽的姑娘打的!这是证据,尸体已经挖出来了!你还敢不承认?哦承认是吧,那我可打了啊!列位臣工看清楚了,武御史对自己女干污民女的事实供认不讳,在证据和正义的本九千岁面前供认不讳!给我照死里打!”一把抓住武御史的手签字画押,孟仇满脸冷笑的说道。
哆哆嗦嗦伸出手指,武御史张了张嘴,最后还是满脸无奈的闭上了眼睛。一旁嬴勾冷哼一声,揉了揉拳头一招手,带着后卿、蒙獒两人动手就打!
“砰!砰!砰!”拳头砸在肉上发出闷响声,当嬴勾等人离开的时候,武御史已经跟个死人没什么两样,躺在地上只有出气、没进气。
“陛下!武御史纵然有错,也该由刑部缉拿审问!孟仇他身为朝廷九千岁,居然要求必须赦免白莲教妖女,还要大婚迎娶妖啊!”这时一旁大臣们才反应过来,一个言官跪倒在地,准备趁机反咬孟仇一口,结果话还没说完,孟仇拔出腰刀,直接一刀砍在这个言官腿上,后者抱着腿惨叫打滚。
“张大人!你终于蹦出来了!桀桀,刚刚好,我正要说您呢!”怪笑着,孟仇拄着腰刀蹲在地上,满脸狞笑着盯着这个言官说道。
“你休要血口喷人!本官饱读圣贤诗书,行的汉,坐得直!岂会害怕你这样的小人污言秽语,信不信啊!”强忍着疼痛,言官努力站起身来,刚想再骂孟仇几句,再次被孟仇一刀砍翻在地。
“行的汉,坐得直?张大人,那么本九千岁请问您:先皇在位期间,蛮族入侵,您当时被先皇委以重任,负责镇守潼关!当时蛮族驱赶八百百姓攻潼关,您不但闭门不战,任凭蛮族将八百百姓斩杀殆尽。事后还派兵去割去百姓头颅,冒充蛮族首级邀功。此事您怎么解释?本九千岁还想问您,割死人头也就算了,为何您还要亲自带兵去围攻潼关附近的张家村?杀戮三百多百姓,割去百姓头颅冒出蛮族首级?”刀尖直指张言官的鼻子,孟仇的声音很低,却清晰的传到在场每一个大臣的耳朵里。
而张言官刚刚还一脸怨毒之色的盯着孟仇,眼珠子直转,琢磨着怎么样反咬一口,让孟仇身败名裂,最好皇帝迫于自己的压力处死孟仇。但随着孟仇的诉说他的脸色开始一点点变得苍白,越来越白,最后白的像鬼一样。
与此同时,周围大臣看张言官的目光也变了,从同情、同仇敌忾到鄙视、疑惑,最后到惊恐、悲哀,一个个离得张言官远远的。
汉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大部分品秩不高,甚至很低,但其政治地位却极为突出。大汉王朝从汉初徐达开始,便从制度上赋予了言官广泛而重大的职权,其中尤其为人们所关注的是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所以,汉代言官身份独特,职权特殊,并以群体的面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威慑力量。
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监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十分重视对监察机构与监察制度的建设。而在这方面,汉朝所建立的监察制度与组织机构应该说是最为完善的,由此形成的汉代言官群体也十分独特。按照汉制,这个群体总人数一般保持在200人左右,为历代之最。
汉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大部分品秩不高,但政治地位极为突出。这是因为,从朱元璋开始,汉朝统治者便从制度上赋予了言官广泛而重大的职权,如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百官、按察地方等,大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和言事范围之内。所以,汉代言官身份独特,职权特殊,对汉代的政治运作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言:“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由此可见,统治者对言官的道德品性及政治素质的要求是非常苛严的。从汉代选用言官的情形看,以下几条是最基本的:一是“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二是必须正派刚直,介直敢言;三是学识突出,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又能博涉古今。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甚至对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
言官这玩意有多厉害,又有多不是东西,孟仇自然心里清楚,言官这群奇怪的生物必须加以控制,否则就是国家之害:
明代的言官在政治舞台上也确实声名赫赫,在诸多重大问题上都做出过震撼人心的举动,尤以对皇帝的规谏最为突出。如嘉靖皇帝沉溺斋醮青词,不理政事,御史杨爵痛心疾首,上书极谏,被下诏狱,备受酷刑,数次昏死,仍泰然处之。其他言官得知后即冒死声援,也付出了血的代价。由于言官对于皇帝的德行非常关注,那些游戏国事、昏庸不振、生活奢靡、长期怠政的皇帝就经常遭到言官的批鳞谏诤,以致于皇帝也怕起言官来。如万历皇帝一日在宫里演戏嬉乐,忽闻巡城御史呵呼声,亟命止歌。为什么呢?他说:“我畏御史。”监督、制约朝廷重臣则是明代言官的主要职责,而从明代的历史看,几乎无一内阁首辅没有受到言官的弹劾和抨击,其中大部分首辅都是在言官的舆论攻势中倒下政坛或离开要职的。最突出的史例是在严嵩专权乱政的20年间,言官从未停歇过对严嵩父子的斗争。虽然言官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重则被杀害,轻则受杖责、遭流放,但仍然弹劾不止,终使严嵩父子得到应有的下场。
明代政坛上为祸甚烈的宦官,同样是言官监视、打击的主要对象。那些依靠皇帝或皇后逐渐权势熏天、炙手可热的宦官,经常受到来自言官的舆论制约和冲击。如在万历年间,神宗皇帝聚敛天下财富,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鱼肉地方,大批言官即纷起抗争,交章弹劾,言辞亢直激烈,不断给神宗皇帝施加压力。正是言官的努力,终于使皇帝与宦官的上述劣行得到遏制。此外,在明代,言官在澄清吏治、除暴安民以及发展经济、维护边防等方面,也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在明代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可见到言官主动而积极的身影,而不少人也是在言官的职位上崭路头角。如人们熟知的刘基、夏言、于谦、王守仁、王世贞、郑晓、唐顺之、海瑞、袁可立、杨涟等都曾担任过言官,并在言官职位上留下铮铮响名。当然,更有许多言官为忠贞职守而鞠躬尽瘁,留下了动人的事迹。
万历时皇帝宠信后宫,弄权误国,朝纲废弛。二十三年九月,景德门遭雷击,巡城御史袁可立上疏针砭时弊:“近年以来,议论兹多,致干圣怒,摈斥不下百十余人。岂言事诸臣尽不可用耶?如使诸臣为济私,孰与缄口持禄,附会保全之为便?使诸臣为市恩,孰与将顺曲从,得君固宠之为愈?使诸臣为沽忠卖直,亦必其人有怀忠慕直之心,耻为依回淟涊之态者。如概弃不用,臣恐謇谔之士不蒙甄录,相率噤口结舌,国家大事谁复为皇上言之!(《睢州志》)”。疏上,夺俸一年。袁可立不为动,再次上疏,矛头直指皇帝:“礼祀不亲,朝讲未视,章奏不以时批答,废弃不皆录用,传造日增,赏罚日滥,非所以尽修省之实。(《睢州志》)”。袁可立尖锐地指出时局之严峻:“西虏跳梁,播酋负固东海,倭患未熄,中原灾害频仍”,力谏皇帝“亲郊祀,勤朝讲,批章奏,录遗贤,明赏罚,化朋党”(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疏上,触怒神宗皇帝,他还抗旨斩杀了万历皇帝的弄臣,皇帝最终于万历二十四年正月初十将袁可立削职为民,沉冤达二十六年之久。“公陟山西道监察御史,数梗言罢归。”(王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夫人宋氏行状》)朝中大臣为袁可立鸣冤者十数年不绝,帝皆不听,史称“震门之冤”(钱谦益《牧斋全集》)。
明代言官这种敢言直谏的风节和精神,源于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传统的浸染和塑造。在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的激励下,众多官僚士大夫都恪守为君为国为民的基本原则,直言谏诤,所谓“臣言已行,臣死何憾”,其中虽也有愚忠的内涵,但于国于民于社会还是有益的。特别是明代言官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一批言官忠实地履行着监督与纠察的职责,对于朝廷的各种权力体系起到了一种较强的制约与规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遏制了由于权力带来的弊端以及衍生出来的种种腐化因素。其中也有个别言官无事生非迫害忠良。
孟仇今天的目的就两个:迎娶苏婉仪,让大汉的言官们学会做人!
“来人啊!把张大人拿下天牢,克日开刀问斩!”用看死人眼光看了众大臣一眼,孟仇低声喝道,马上有士卒走进来,把张言官带走。
整个过程中,满朝文武鸦雀无声,没有任何动作和声音,就连之前叫嚣的最欢的言官都闭上了嘴巴,一个个跟乖宝宝似得看地板。此时连续看到十八个大臣被孟仇打得半死之后,拿入天牢,所有疯狂的文官都清醒了下来,脑子里想明白了三件事情:
1、这天下可是玄家的,不是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的。
2、孟仇既然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之前这些大臣的“罪证”,那么找到他们的罪证也不难,谁没犯过错、干过坏事呢?
3、从头到尾皇帝一言不发,说明心里是支持孟仇的,他们继续折腾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这就是孟仇的高明之处,动手下,孟仇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敌人,直接把其中最厉害、最能折腾、最喜欢害人的家伙确定、划分出来,然后全部找到证据,当场打成半死。
有了这些鸡杀给猴子看的好榜样,其余的猴子就都老实了。
“各位臣工,还有谁要参我啊?”
………………………………
第五十四章、有偿打人
有偿打人,一品官五千两,二品官三千两,三品的一千两,三品以下官吏必须组团超过三人才可动手,一次八百两,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嘿嘿,爷就靠这赚钱了!”满意的看了看牌子上的字,孟仇嘿嘿一乐安心睡觉,准备第二天发财。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无数大臣已经在宫门外聚集,等候上早朝,也就在这个时候孟仇坐着马车来了,还带来了一面大牌子。
有了昨天的经验,知道孟仇不好惹,所有大臣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勋贵,一看到孟仇的马车便马上躲避,害怕遭受无妄之灾被孟仇抖出一堆罪证,暴揍之后扔进天牢。
大家虽然一个个看上去人五人六,平时见面彬彬有礼、斯斯文文的,但谁不知道谁啊?没几个好东西,一个个满肚子坏主意,谁长这么大没干过坏事的?万一被孟仇抖出来,丢了官帽子是小,斯文扫地、名声臭大街可就完蛋了。
随着孟仇的马车越来越近,大臣们忽然发现,马车上挂着个牌子,随即一个个凑过去、眯着眼睛看上面的字,以防孟仇又出什么坏主意。当看清楚之后,除了少数几个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