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时代1902-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光照本就不善喝酒,酒量一向是同学中最差的;听后急忙放下酒瓶道:“幸好先让闰农品尝!”

    张孝准似乎还未从酒劲中缓过神来,摇头感叹道:“若是汝为(许崇智)还在,必定会畅饮此酒啊!”

    对当初在东京时一同加入青军会,志同道合,如今却分散四方的好友们,无论是张孝准、王光照还是刘继业都是有些怀念的;尤其是那段无忧无虑、淋漓尽致的生活。

    屋内除了说话的三个当初留学东京时的同学外,还有正参谋官丁鸿飞、副参谋官祁匡训、参谋吴忠信和方振武、以及第一营管带徐立由、第三营管带关启平、第七队队官钱云拓等人;都是文学社执行委的成员。他们有些插不上话,彼此互相之间在闲聊着,神态略显拘谨,显然很难放松下来。

    此次晚上的聚会,是白天文学社总会之后,由刘继业提议举办的,本意是想自己离开一年,执行委的同志之间可能会有些生疏,正好一起聚一聚联系一下感情。

    明亮的月光从窗外射入屋内,众人所身处的地点是江宁城内秦淮河旁的一家茶馆。离开了军营,大家都是便装出席,也不按照等级围坐,而是随意地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一些与军务无关的共同话题。

    门外,两个刘继业从蒙古带回的男子已换上了亲卫的服饰,面无表情又安静地如同门神一般站在门的两旁。

    “云登,你来尝尝!”刘继业笑眯眯地将正在与吴忠信聊天的徐立由叫过来。

    第一营管带徐立由长相白净,戴着金丝眼镜斯斯文文的,听到刘继业的声音向吴忠信点头示意后急忙来到刘继业的跟前,不卑不亢地问道:“……文鹿有何吩咐?”

    “不必如此拘谨,大家都是同志,都是兄弟,放开一些!”刘继业笑呵呵地拍了拍对方的肩膀,以示无害。只是刘继业威严已深入人心,尤其是有些距离感的中级军官,因此此刻虽然都笑着称是,但是除了旧识张孝准和王光照外,依然无人敢放松。

    见徐立由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刘继业心中暗叹自己估计在这些人眼中已经成了敬畏有加、不易亲近的人了。虽然有些遗憾,但是对于树立领袖威望却很有好处,因此也就放弃了纠正的打算。

    “听允亮讲,你很善饮酒?”

    徐立由陪笑道:“哪有哪有……只能说略懂一二。”

    王光照之前聊得很开心,此刻已微微有些醉意,此时对徐立由笑骂道:“云登何必装!你酒量之大我还不知道吗?老实回答!”

    “若以你的酒量来算,人人都可称是酒仙了!”刘继业笑着调侃了王光照一句,听到的都忍不住笑出来。

    王光照闭上眼睛大声道:“若说酒量,叔平可比我差多了!”

    在一旁与丁鸿飞玩纸牌的方振武一贯面无表情的脸上出现些许变化,难得出声抗辩道:“在下天生便不得饮酒,每逢饮酒必定浑身瘙痒,却与酒量没有干系!”

    平日时常暗暗与王光照竞争的关启平此刻也落井下石道:“按西医的说法,叔平这是对酒精过敏,不算不算!承认吧,你王光照就是我们所有人酒量最差之人!”

    “我酒量虽不足,但不像某人酒品不端,每次喝酒都要出洋相!”王光照愤然反击。

    关启平喝醉了喜欢脱衣服唱歌,又偏偏五音不全,时常因此闹出笑话出来。此刻听到王光照掀老底,脸色顿时通红。

    “喝酒算什么、是好汉就在篮球场上比比!”关启平大声道。

    “我一只手都能赢你!”王光照毫不示弱。

    两人这么一打哄,原本拘谨的气氛就逐渐活跃起来。大家兴致勃勃地看着二人涨红了脸斗牛,纷纷发笑。

    篮球是刘继业引入第三十四标的另一项新事物,当初一引入便迅速传遍全标,很快操场边上搭建的几个临时球场便人满为患;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在长期枯燥的军营生活中都迅速迷上了篮球这个游戏。

    又有身体对抗、又有团体战术,而且还不需多大的场地,只要三四个人和一个球便可以玩起来,最适合一群精力旺盛,无处使唤的大兵!

    身为发起者的刘继业虽然并不常玩篮球,球技也很快被不少人给超越,但是他却明白这类球类运动能良好地促进战友之间的感情、化解矛盾,同时增强团体配合。古代中**队都有类似的运动存在,道理都是相同的。

    屋内的气氛不断转好,刘继业只是靠在墙角处,与不怎么喜欢热闹的方振武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话,聊聊其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等。

    方振武与刘继业是同年本是安徽人,出生于贫寒之家。他幼时丧母,父亲靠挑担卖油为生。由于家庭困难,从小方振武便挑水干活。艰苦的童年让他变得性格坚毅,同时在见多了世间不公后,变得嫉恶如仇。1906年初时,21岁的方振武从安庆武备练军学堂毕业,被分配至第三十四标的担任队官。

    此后他遵纪守法的性格被刘继业所看重,直接从队官被保举为二等参谋兼执法官,一下子跳了三级。在刘继业的影响下,出身寒微的方振武明白了世间的那么多不公平是腐朽的清廷所致,毅然加入新组建的文学社中。自此以后,方振武便一直是刘继业的忠实追随者。

    在方振武眼中,刘继业不光是长官、是领路人,还是真正懂自己的、相信自己的知己。

    作为回报,沉默寡言的方振武除了在执行委会议中用手中的票来支持刘继业外,也在日常的执法官工作中无比的投入、坚守其铁面无私的本质。

    聚会一直闹到将近深夜时分才最终散去。

    第二天上午,在军官宿舍中借宿了一夜的刘继业告别了头痛欲裂的张孝准和王光照,重新回到家中。

    入了别院,刘继业信步来到自家屋子门前,本以为青子会在外面与自己的族姐族妹们玩耍、或者带着孩子,却没想到一推门便看到她一个人坐在桌前放空。

    正准备上前却给她一个惊喜,却没想到她背对着刘继业却忽然开口说话,语气中少了刘继业所熟悉的温柔,而是多了些意义不明的语调……

    “我……不能忍受了!”

    。。。
………………………………

第159章 家事

    第一百五十九章家事

    “我不能忍受了!”

    刘继业心中一惊,笑容凝固在脸上,大脑仿佛瞬间空白,愣愣地看向青子……

    “……怎么了?”

    青子轻轻扭过头来,脸上似乎还残存着泪痕,一双漂亮的眼睛此时深深地看过来,望去只觉得深不见底,蕴涵着数不清的情绪。

    “继业,你还记得当初在日本的日子了么?”如同暴风雨前的平静,青子努力让自己的语调平稳,但刘继业却明显能听出青子语气里的波动。

    “也许你不记得了,可我却忘不了,那段日子对我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你从来都不知道!”

    即将决堤的大坝,已开始从裂缝中渗出水柱。

    刘继业咬紧了牙,看着青子渐渐激动起来,却不知该说些什么……所有的能言善辩,在此刻都化作了沉默。

    青子双目望着刘继业,两人四目相交。

    “继业……当年我在逃亡的时候遇见你,就如同遇见了生活中的救世主……是你撑起了青子的整片天空,是你给青子带来快乐,让青子获得了重新开始的勇气……一切都只因为你来到了青子的身边,给了我要与你结婚生子的信念,我才能背井离乡跟随你来到中国。刚来的那一年,你不在的那一年,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语言、陌生的家人、陌生的国家……但我那时却从不曾害怕或担心……因为我相信只要你从满洲回来,就一定会像东京那样继续留在我的身旁……”

    青子的语气渐渐平静下来,激动被哀伤所取代。

    “可是……一年后你回来了,却很少呆在家里。一个月的时间,算下来我们夫妻两人也只有三、五天的时间在一起。但是青子相信那也只是暂时的,等到继业你军队的事情上了正轨就不用这样忙碌了。所以,青子就一直地等待,等待着能够与继业你在一起的时刻。”

    “但是那一天变得越来越遥远,让青子慢慢都遗忘了……”青子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好像青子的生命中,继业逐渐淡出了……甚至青子都要想不起来为什么要来这个国家。”

    “我……”刘继业嘴唇动了动,却没有再发出声响。

    “然后……就是怀孕和又是一年的离别……”

    青子轻轻抚摸着自己的小腹:“也许是等了太久了,青子已经好像习惯了等待,那时好像也死心了、想着也没办法,就那么慢慢地过下去吧……慢慢地,就用时间和灰尘把青子与继业的爱情遗忘了吧。不要再去想与他天长地老、不要再去妄想有一个不同于任何人的幸福婚姻,就那么生儿育女……然后到老了再悔恨当初为何要来这个国家吧……”

    “但是继业,你从蒙古回来后,见到你的时候,青子本来已经死心了……却不知为何,又活热起来。那天在大院见到你的时候,青子在怀中抱着那孩子,却忽然想再试一次!”

    青子的语速骤然加快,神情激动道:“也许、也许!这一次继业回来就会不一样,就会有改变,就会回到那个陪着青子坐聊通宵,谈天说地,相互温暖温存的继业!!”

    “可是……你回来的第二天就走了……就去了军营,又开始处理起你的事业来……而这个家,除了多了那孩子之外,好像就没有半点变化……依然是那样的安静、依然是那样的冰冷。”

    “这个国家……这个家,就如同青子小时候的那栋空荡荡的大房子一样,那么的阴森、那么的寒冷……”

    泪水忽然从眼眶中流出,青子双手捂住自己的嘴巴,身子区下来,痛苦地大喊道:“可是青子不甘心呐!真的很不甘心呐!!为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青子来这里究竟是为什么?有什么意义?没有了爱,只是如同行尸走肉那样,就像、就像、就像一个机器,每天动着却没有了灵魂……这样无趣的生活,本来是青子最恐惧的!!青子就是因为不想过那样的生活,就是为了逃离那栋大房子,才和继业君一起离开日本的啊啊啊!!!”

    青子发现小时候最恐惧的噩梦变成了自己如今的生活……

    哀莫大于心死。

    哭泣的眼睛紧闭着,泪水如同了堤,浸湿了青子的衣角。

    情绪的过度激动让青子显得有些体力不支,脸色也越加苍白,她扶着椅子慢慢站起来,然后如同没了魂一般重新坐下。

    已完全明白了青子心情的刘继业不禁打了个寒颤,一直以来……不,自从结婚以后,青子便一直如同是温柔贤淑的化身,一如绝大部分日本妻子一样安心在家当贤内助,尽心尽力服侍丈夫、对丈夫从不忤逆……

    对于自己而言,爱情和家庭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一小部分而已,是雄伟霸业之余的点缀……但是对于青子而言,这却是她的全部啊!

    以前无论遇到何种情况,刘继业都会苦思冥想找出解决的方法,可现在,竟像个木头似的,被青子的话狠狠的钉在地上,怎么也挪不开步。看见青子这般委屈,他心头一阵阵酸楚……

    青子说的没错,自己甚至已经有些想不起来最初遇见青子时的模样,和她那时吸引着他的个性了……就那么不知不觉地冷落着她、无视着她的感受和需求,一下子就是好多年……此时此刻青子的爆发,是这么多年所积累的无数怨楚和委屈!

    而此时距离两人初次见面,也不过才过去了不到五年。可短短五年的时间,竟让妻子对自己从爱人变成了陌生人。

    片刻的沉默,望着靠在椅子上轻轻发抖,脸上一道道泪痕的青子,刘继业慢慢走到她的面前,缓缓的跪下,握住她的冰凉的手,将脸深深埋进她的双膝。

    青子看着这个男子竟然此刻跪在她的面前,惊的说不出话来,只是痴痴的望着他。

    “……青子……错都在我,让你失望了……但是给你幸福是我最大的愿望,且给我一个弥补的机会吧!”

    “弥补……?”青子似乎没有想到一直都无比坚定的刘继业会如此说,愣愣地不知如何反应。

    “是的!”刘继业说的坚决,双眼直视青子,言辞陈恳无比。

    青子微微挪了身子,试图将继业拉起来,可她身体已非常虚弱,根本拉不起高大的刘继业。

    于是,青子也蹲下身子,同刘继业跪在一起,环住他的身子,紧紧的拥住自己的丈夫。她用双手捧起丈夫湿了泪的脸,虽然饱经风霜,可还是掩不住的英气的眉目与坚毅的面容。

    “以后我会多多在家……况且离我上任还有一个多月,这段时间就让我好好陪伴在你身边吧!”

    青子并没有回应,脸侧靠在刘继业的肩上,闭起双眼。

    经过了方才情绪的发泄,又得到了丈夫的道歉和忏悔,青子此刻已慢慢平静了下来。

    “……嗯”

    青子轻轻地嗯了一声。

    。。。
………………………………

第160章 预备立宪

    第一百六十章预备立宪

    冬去春来。

    刘继业与青子重归于好,两人重新达成默契。刘继业努力放下了手中的活儿,将时间都花在陪伴家人中;不是在家照顾女儿,就是带着青子上街或者出城玩耍、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夫妻俩的关系也慢慢重新回到了当初在日本时同居的样子。

    随着时间在欢乐中悄然流逝,距离正月初一的日子也愈发接近了。

    自从刘继业穿越后,1902年、1903年和1904年这三年的春节是在日本度过的、1905年则是在满洲战场上。1906年虽然在家,但当时忙于成立第三十四标的事务,也就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两天在家,其余时间都留在军队中。

    真正参与到过年的准备和张罗中,自穿越以来还是第一次。

    就在刘家上下开始张灯结彩准备过年的时候,朝廷那边又再次传来了‘利好’的消息。

    清廷正式宣告开始筹备设立城镇乡以至厅州县各级自治研究所,筹设咨议局,定于1909年完成。按照宣告,各省咨议局职能由初议的仅有向督抚提供意见、参与立法、评断下级自治会纠纷、接受民间请愿而将在未来逐步提升至有权质询督抚之施政,及议请更正;督抚如无异议必须施行咨议局议案、以及议员有言论免责权。

    如此咨议局待完成之时便将成为如西方地方议会一样的存在,其选举主要由士绅参与,由选民选出选举人再选出议员,而选举权及被选权有财产、学历、资望出身及年龄等限制,有利士绅力量之集结。

    地方自治一直被作为新政和立宪运动的核心部分;早在1906年袁世凯就已于天津成立地方的“自治研究所”及天津县议事会。而经过1907年时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后,各地立宪公会纷纷建立,呼喊地方自治的浪潮一波盖过一波。

    因此清廷的这一举动可谓顺应了大部分士绅的诉求,得到了全国大部分人的认同。当然,革命党会将之视作清廷的又一迷惑性动作,是伪善的虚伪举动,但是却并不妨碍全国各地士绅们摩拳擦掌地想在即将成立的咨议局里大展身手。

    不过在此之前,清廷已经颁布施行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其中包括削减各省督抚的财权和军权将之收归中央、并设立民政部统领全国巡警道。此外,新近成立的度支部也在1907年的时候颁布《清理财政明定办法六项》,负责统一各中央地方衙门收支、统筹外债借还、考核各省银号,以及规定对各省越时造报财政之惩处,此外度支部已确立将制定全国预算。

    这些举动再加上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西方新式教育的兴起,以及慈禧太后亲自颁布的《预备立宪大纲》,让清廷的改革似乎从表面看充满了诚意和坚定,许多人已对中国的立宪运动表示乐观,甚至断定未来十年清廷所承诺的立宪定能实现。

    持相似观点的,不光是国人,还包括大量的外国人……

    #########################################

    “恭喜你,老朋友!”

    地点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的大清国外务部部堂一座很西式风格的会议室里,身着正服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一边除去礼帽,一边伸出了手,用带着爱尔兰口音的官话问候着。

    问候的对象,穿着满清一品大员朝服的袁世凯脸上堆满了微笑,非常熟练地与朱尔典握手,然后请入座位。

    朱尔典与袁世凯面对面在圆形议事桌前坐下,在朱尔典身旁,一个四十余岁的男子,正是曾参加彰德秋操的英国记者莫理循。他跟在二人后面,脸上挂着开朗的微笑,等候朱尔典为他介绍。

    “一年时间没有来这里,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啊!”朱尔典打量着房间的布置和环境,看到如此西式的装修,知道是眼前老友的功劳,不由得笑着赞赏道。

    朱尔典对自己所来的衙门并不陌生。在1901年改制为外务部之前,这座东堂子胡同一直是大清总理衙门的所在。同样的,他对眼前的袁世凯更为熟悉;二人早在朱尔典1888年担任北京公使馆馆员的时候就认识、而到后来朱尔典由于工作出色被派往朝鲜担任汉城领事后,与同驻朝廷的袁世凯的关系就愈发密切起来。

    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时日本曾试图暗杀袁世凯,当时便是朱尔典出手援助,运用关系用英国的兵船将袁世凯从朝鲜护送回国。1898年朱尔典升为英国驻华代理公使后,他与袁世凯的私交便已发展到了彼此都视对方为密友的层面。

    “公使不介绍一下这位绅士吗?”袁世凯温和地看向莫理循。

    朱尔典笑了笑,将手侧指向身旁开口介绍道:“这位是泰晤士报的记者莫理循……莫理循,在你眼前的这位大人便是大清**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大人!袁大人与我是旧交情,也是一个对大英帝国非常友好的官员。”

    莫理循大大方方地倾身向前,朝袁世凯一边伸手,一边用感叹的语气说道:“一直听说大人您的大名;远东这块土地能有今天焕发一新的局势、中国越来越接近民主和富强,都是因为大人您的功绩啊!!”

    “莫先生过奖了!这都是太皇太后的圣明和朝廷上下同僚的努力,些许成绩还不足道哉。”袁世凯自然不敢据功己有,笑着摇了摇手。

    莫理循对袁世凯所表达的善意并非单例,它背后代表的是大量西方人对清廷在态度上的转变;西方人眼中义和团期间那陈旧、落后、愚昧、散发着腐臭气息的中国形象在和约后的几年时间里并未得到改善,在华的西方人无论是传教士还是商人都对慈禧太后和清廷充满了不信任感。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1905年。随着清廷受日俄战争的刺激而开始认真执行立宪、随着新政各项措施的展开,传教士对清政府的努力也表示认可和同情。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令废除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科举制,这一举措深得传教士的赞许。有些人甚至认为废科举的时间1905年9月2日将会作为“新中国”的诞生日而被记载在历史上。同在1905年,抗议美国排华法案的抵制美货运动爆发。传教士多认为这一运动是中国新生活的征兆,意味着中国的觉醒。

    一个传教士传回国内的篇文章中概括了当时中国的新形势:“整个中国渴望改变;科举制成为过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政府也开始懂得其存在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私利;爱国的精神正在产生,抵制美货运动是最初的表现;对宪法和重组军队的要求已经得到回应;禁止缠足、女子教育、新建筑风格、治外法权都是热烈讨论的问题。”这一时期,清政府另一项特别引起传教士关注的举措是禁烟。传教士长期以来致力于禁烟运动,对清政府最终颁布禁烟条例表示赞许,称之为“最惊人的改革”。

    虽然对中国还有批评,但在华外国人的主流观点已转变为同情和理解,许多人都判断未来的亚洲将是中国重新崛起的时代;《巨人的觉醒》、《中国的觉醒》、《新中国的发展》等一系列对清廷和中国积极正面描述的文章和书籍纷纷涌现。

    然而由于西方长期对慈禧的不信任、以及她在义和团时糟糕透顶的表现,因此如今的情况下西方人虽对中国改革改变了态度,但是在心底里却依然不愿意相信那个老巫婆般的女人会转性。这种情况下,长期作为新政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形象出现的袁世凯,便被中外各方都给予了厚望,被视作真正引领了新政和立宪的开明官员。

    不过莫理循与朱尔典的到来并不单纯是为了来表扬袁世凯的政绩,而是有着其他的目的:津浦铁路。

    早在1899年,为了修建在陆地上贯通南北的津浦铁路,清廷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便曾与英商汇丰银行、德商德华银行草签了《津镇铁路借款合同》,借款740万英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