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流云引-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
他又回头看了一眼那身影“好了,咱们也走吧。”
在以后的很多年,那个衣诀飘飘,手中拿着大鹏风筝,穿过来来往往的人群,昂首阔步向前的背影,都一直在他的脑海里不曾淡去。君子如墨,一步一画矣。
夜色已深,山雾慢慢升起,流云山庄也隐入墨色之中,唯有居然堂的烛光透过窗纱朦朦胧胧。
穆长风站在廊下出神,雾岚穿过长长的回廊走到他身后,将手中的披风为他披上“先生,入夜了,当心惹了风寒。”
“嗯,可都安排妥当了?”穆长风问道。
“先生放心。”雾岚此人虽少言寡语,做事却极为可靠,除了要保护穆长风的安全,山庄的事务他也都参与其中。
两人一时无言,偶尔有几只虫鸣声也衬得愈发寂静。
忽地“笃笃笃”传来了三声轻微的敲门声。
两人对视一眼,穆长风率先迈下台阶。昨日管家送来有封信,说是有人送到山庄,务必交由长风先生。穆长风展信一看便了然,而这封落款署名为“杜照远”的信,便是今日他二人为何等待至深夜的缘由。
开门只见一五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面上虽带笑却显得疏离,恭敬的向穆长风作揖,道:“长风先生,在下萧明,半夜叨扰实在不安,我家老爷久闻云空山日出之景极佳,只是夜半山中寒气大,不知能否在山庄讨口热茶驱寒。”
穆长风点头应道:“自然无妨,快快请进。”
那中年男子侧身,那“老爷”才现身,端的是上位者之威严气概,衣着考究,器宇轩昂,见站在门口的穆长风,点点头笑着说道:“不曾想山中如此冷,不过倒也让我有机会拜访名动天下的长风先生,仓促而来,还望海涵。”
穆长风淡淡一笑,“大人客气,请随我来。”说罢伸手示意居然堂的方向,却等那老爷先行,自己微微落后一步,步履从容,挺拔如竹。
居然堂是流云山庄的正厅,厅内另有一小间作为穆长风的书房,他向来喜静,布置得也极为素净,隐隐有熏香的味道,沁人心脾。待到门口,萧明便不再进去,穆长风只吩咐雾岚“你去将先前那件灰狐皮的披风拿给萧先生。”有转头对萧明说道“夜里风大还是要注意些,那披风并不名贵,是我去年恰巧猎了只灰狐见它毛色极好,便亲手做了这件披风,今日正巧赠与萧先生,也算没有辜负。”
………………………………
第十一章 轻旋薄冰盛绿云(一)
萧明嘴上自然是千恩万谢,眼神中带了几分感动,他是当今太监总管,圣上跟前的红人,巴结他的人自然是如过江之鲫,莫说灰狐皮,就连最好的雪狐皮也有人送给他,正如穆长风所说,灰狐常见只是“亲手”二字情义千金,让他心中一暖,愈发对这位传说中的世外高人愈发敬重。
再说穆长风与那人进了书房,打开暗门,未曾想其中另有洞天,此间宽阔,置几件素木家具,几案,矮柜,火炉中偶有炭木轻微响动,烛光闪闪,清净淡雅,穆长风恭敬行跪拜大礼:“草民拜见陛下,恭请陛下万安。”原来那人便是当今圣上,景元帝杜敬巡。
杜敬巡亲自扶起他“先生不必拘礼,朕甚是钦佩先生的学识,特借此机会前来拜访,叨扰先生实属无奈,还望先生海涵。”早先说过杜敬巡登上皇位多年但本性纯良,虽出生于武将世家但祖上传下的尊师重道之风气已深入骨。
穆长风当下也是敬重几分,微微欠身笑道:“陛下赞誉,草民实在担当不起,前日偶得紫笋茶,此茶浓香鲜醇,还请陛下上座。
杜敬巡点点头,转身拂袖盘坐在上首,穆长风坐在他对面,面前早已摆好一套天青色汝瓷茶具,穆长风将茶瓶中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盏中已放好调好的茶膏,旋转茶筅,在来回的打击拂动之下,盏中绿色的茶汤慢慢发白,开始出现了乳白色的泡沫。不一会儿,泡沫越来越密集,并逐渐上浮,如细腻的积雪般覆盖在茶面上,经久不散。杜敬巡见他这般动作,从容优雅,是宛如浑然天成般淡然,暗暗赞叹,心道此人为人处世可见其手腕,一举一动隐隐藏着力道。
“陛下,请用茶。”穆长风抬手示意,杜敬巡赞许的端起茶盏,釉色通透,手感滑润,轻轻一嗅便知是好茶,入口醇厚。此盏配此茶,再加上窗外因夜色寂静愈发清晰的泉水声,也是他不曾享受过的清静,与征战四方时冉冉篝火大口喝酒不同,与端坐皇位时重重殿堂琼汁玉酿也不同。
杜敬巡闲适的长舒口气,“先生果真是如仙人般,令朕好生羡慕。”
穆长风拱手道:“陛下乃真龙天子,肩负国之重任,贤明仁厚,日理万机,臣民拥戴实乃明主,为国为民,舍这清闲又有何妨。草民无牵无挂,并无远大之志,只贪得浮生半日之闲,了了此生罢了。”
杜敬巡听此人说话云淡风轻,言语之间有敬亦有引导之意,顿感轻松,“先生不必以草民之称,朕敬先生深明大义,有意赐予先生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穆长风但笑不语,端起茶盏小饮,只是看似自然垂眸之举,眼中之神色已变了几遍,再抬头,却仍是波澜不惊似的模样。
“多谢陛下厚爱,草民自认闲散惯了,朝中之事繁复责任重大,陛下实在是难为草民了。”穆长风这句话说得看似轻巧,其实却也暗含深意,面对九五之尊这样的四两拨千斤之语以表明自己的拒绝之意,他心下说没有不安也假。
杜敬巡听他这样说当下一怔,片刻也释然了,爽朗的一笑“先生自有风骨,倒是朕疏忽了。”
穆长风也点点头,抬杯示意,两人对饮,只是各自心思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咳,今日朕来,是有要事求于先生。”杜敬巡正色道。
“陛下请讲。”
“先生当知道,朕这昆国江山来得不易,根基未稳,前朝尚有余孽意图掀起风浪,西境羿丹国也是虎视眈眈,朕之本意本想请先生重入庙堂,助我昆国安定四方,民熙物阜,奈何先生无意朕也不愿勉强。只愿先生可能指点一二,好让我昆国重熙累洽。”
杜敬巡抬手为穆长风斟了一杯茶,穆长风也不推辞,端坐着直视着帝王的眼睛,杜敬巡也迎着他的目光,彼此都想在对方的眼神里一探究竟,半晌,穆长风微微点头道:“草民敬佩陛下治国之谋略,帝王英明此乃昆国上下之幸也,我朝万世可期也。”
杜敬巡面上出现一瞬的喜悦,面色柔和了许多“先生如此说,朕便可放心了。”片刻,又道:“朕有四子,皇长子最得朕心,二子平庸许是未经历练尤为不显,三子四子年幼,朕自知心中虽有些许偏颇,但国之重任为先,敢请先生指点一二,朕必加以历练,为我昆国育一代明主,以承千秋万代。”
穆长风点点头道:“陛下苦心我亦感动万分,只是天机不可泄露,草民拜入师门时就曾立下毒誓,此生绝不妄自指点人命之事,以免引起祸端。师命不可违,还望陛下海涵。”
杜敬巡本隐隐有所期待,看穆长风说得如此坚决,当下虽有失落,却也知道世人敬称的长风先生不屈不折之风骨,他本也不是强人所难的人,做不出他人不情愿便上刑判罪之事“是我有所冒犯了,先生不必介怀。”
穆长风心下更是对这位景元帝多了几分敬重,虽登上皇位数十载,心中却无骄奢纵意实为难得。点头示意景元帝稍坐片刻,他自敛袖跪坐在安置满书的矮柜前,抽出一本书,略微翻了几页,低声道:“治国之道重在民心,民心稳固全因民之政,赋税、征兵适宜有度,重则民不聊生,轻则国之重负,再则,从商者低贱之道应舍弃之,农、工、商乃国之钱财之重道。。。。。。”
杜敬巡听罢暗自赞同,片刻,穆长风重新端坐在杜敬巡对面,双手将书摆在案上,此书并未著书名,杜敬巡翻开一看,书中字迹笔酣墨饱、行云流水,细细读之,言辞精炼,字字珠玑,全然是笔者对世事之观感,颇有醍醐灌顶之意。大喜过望,忙问道:“此书可是先生所写?”
穆长风点点头:“闲来无事之作,不求能入陛下圣目,草民敬佩陛下心境之广阔,方才未能助陛下排忧,方献上此鄙陋之作以告罪。”
………………………………
第十二章 轻旋薄冰盛绿云(二)
杜敬巡当然知道长风先生之作万金难求,也不屑于做趋炎附势之事,可见此书之重要,况且其中乃治国之良方,无价之宝矣,感叹道:“古人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与先生今夜交谈已受益良多,不曾想竟有如此厚福,更胜读过百年之书。”杜敬巡激动之意溢于言表,竟也改为普通称呼“此书先生为何并未著名?”
“一时想不到合适的名字,是草民大意了。”
“可否借先生笔墨一用?”杜敬巡目光落在案上整齐摆放的笔墨上。
“荣幸之至。”
杜敬巡笔尖站墨,略一思索,抬笔写下三字“治世集”,龙飞凤舞,力透纸背,“先生看此三字可好?”
“甚好。”
天色将明之际,内室中的二人一夜未眠却依然精神抖擞,但他们的谈话注定自此之后再无第三人知晓。
“先生,天亮了。”杜敬巡察觉窗外透进朦胧的光,“我已多年未曾如此放松过,日日紧绷着,我很是羡慕先生的肆意生活,远在江湖心怀天地。”
穆长风笑着摇摇头:“陛下肩负天下大任,草民不及万分,草民神思有限,不敢谈心怀天地,只是挂记着自己而已。”
聪明之人总是在言语之间你来我去,彼此猜测,杜敬巡早知流云山庄势力之广,却不知其根基有多深,穆长风明白其心思,不禁心中暗笑:心中有所猜忌是历代帝王通病,无人避免。
“与先生畅谈一夜,我知道先生碍于我的身份有所拘束,我特许先生可以以’臣’称之,我愿与先生结为挚友,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杜敬巡此刻竟以拱手之理相待。穆长风明白此前已拒绝过一次,此时再拒绝反倒不好,况且天子之友此等殊荣已是陛下赐下的极大的厚待。穆长风也拱手回礼“臣谢主隆恩。”
景元帝将随身携带的小匣递给穆长风,“先生不愿与我透露储君人选,可我心中已有所选,将此交给先生,若我百年以后此子可当重任,还请先生辅佐一二,若是个不成器的做了伤民害命之事,先生带我密信诛之,再立明主。”
穆长风闻言一震,此事事关重大,绝不是戏言,将要说话却被景元帝打断“这乃是我托付先生唯一之事,还请先生答应我。”
穆长风将木匣放于桌上,站起身来郑重行三跪九叩之礼。
景元帝见他答应下了,便以要去赏日出之名告辞而去。
穆长风远远送出门去,便将自己关在书房半日不曾出来,雾岚也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担忧的抱着剑坐在屋顶上。
再说杜维桢连日赶路终于到了承云猎苑,准备去拜见父皇却被告知景元帝不在帐篷中,便叮嘱小太监若是陛下回来了定要去通报一声,回到自己的帐篷,许是车马劳顿的缘故,还未更衣便躺在榻上睡着了。
日头渐上,景元帝早几日前就收到杜维桢的信,信上说最早今日便能抵达猎苑,他与萧明回来时,突然改了主意要去大皇子那里看看,走近帐外便看见霍安提着食盒从远处过来,见着景元帝忙将食盒放在一边跪下行礼:“臣恭请陛下金安!”
霍安是景元帝亲自指给杜敬巡的近卫,景元帝示意他平身,问道:“齐王可在帐中?”
霍安答道:“回禀陛下,齐王殿下一早便到了猎苑要向陛下请安,只是这几日殿下连日赶路感了风寒,臣见殿下实在累极便劝殿下休息片刻,不曾想陛下前来,若陛下怪罪便责罚臣一人。”霍安是景元帝坐将军时亲信的儿子,此人口直心快与他父亲性格相似,景元帝也颇为欣赏,十岁时便安排在杜维桢身边,欲将他培养为左膀右臂。
“无妨,你手中提得是?”景元帝问道。
“回陛下,齐王殿下早上赶路还未进早膳,臣自作主张去膳房要了些米粥给殿下。”霍安提起食盒回答道。
“嗯,给朕吧。”说罢伸手要结果霍安手中的食盒,霍安哪敢不从,萧明想要帮着接过也被景元帝摆摆手拒绝了“朕不过是给孩子送个早膳,不必大惊小怪。走吧,去看看怿儿。”
萧明赶忙小跑几步掀起帐篷门帘,景元帝进了帐篷,一眼便看见杜维桢斜卧在踏上,被子也没有好好盖上,小脸泛着些不正常的潮红,见此状景元帝快步走到榻边,伸手搭在杜维桢额头,就触到了一手的热,忙让霍安去传太医来,他轻轻叫了几声:“怿儿!怿儿!”杜维桢高烧已经意识模糊,眼睛也睁不开,嘴中嘟哝几个模模糊糊的字节也没人听清,景元帝轻轻托着他让他躺好,又给他盖好被子,想要起身却发现杜维桢的紧紧抓住他的衣带,无声的笑了笑便坐回榻边握着杜维桢已经超出正常温度的手,萧明在旁边看到此情此景,心下一动,只叹此刻并无上下之君臣,只有人世间温情之父子。
在父子之情这一方面,景元帝一向做的好,亲自教导皇子骑马、射箭、甚至是学业功课,先皇帝在世时便是慈父,后来先皇抱憾而去景元帝一直自责未能尽孝,自己有了子女后,便将记忆中的温暖又给了皇子们,这也是满朝上下人尽皆知的事。
太医还未来,景元帝看着躺在榻上的杜维桢,担心之色在面上尽显,这是他第一个孩子,脾气性格甚至连长相也像他,也是最让他骄傲的一个,又是皇后嫡子,早早封为亲王,扪心自问,景元帝在大皇子身上的期望要远大于其他的皇子,亲自请了天下有名的先生教他读书,最信任的大将军教他习武,随着他渐渐大了,偶尔有朝堂之事还会问一问他的想法,在景元帝看来,只要杜维桢品行端正并无什么出格举动,储君之位可以放心的交由他。
………………………………
第十三章 轻旋薄冰盛绿云(三)
正在想着,太医匆匆进来“恭请陛下金安!”景元帝回了神,忙站起身来“不必多礼,廖太医快来看看。”廖太医应了,向前几步,坐在榻边矮凳上伸手把脉。那边萧明早早让小太监搬来椅子请景元帝坐了。
片刻,太医回禀道:“启禀陛下,齐王殿下乃是风寒之症,乃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并无大碍,几日便可痊愈无恙。”
景元帝放下心来,让太医去开方子煎药来,又忽然想起一事,转头看向旁边垂首等候的霍安:“齐王殿下怎会感染风寒,朕不是叮嘱过你们不可走夜路吗?”
霍安忙答道:“启禀陛下,先前几日确实未曾走过夜路,只是昨日路过平溪镇时齐王殿下听闻平溪花糕甚是有名,特地买来想献给陛下,那店家说花糕至多留存两日,殿下是昨夜连夜从平溪镇赶来的。。。。。。怕是夜里风凉才染了风寒。。。。。。是微臣照顾不周,还请陛下责罚。”说罢霍安磕了一记响头。
景元帝听闻此话,当下又怜又喜又气,直摇头道:“这孩子真是。。。。。。”
萧明也在旁边笑道:“齐王殿下此等孝心实在难得,这是陛下教导有方的缘故啊!”
正巧这时,杜维桢咳嗽几声似是要转醒,景元帝又起身坐到榻边,杜维桢忽然猛地惊醒,一睁眼便看见眼前的景元帝,当下急着要起身行礼却被景元帝拉住了“你快躺好休息!”杜维桢执拗着跪在榻上请安“恭请父皇万福。”景元帝让霍安扶着他半靠在榻上,亲自端过萧明刚刚呈上来的煎好的药,玉勺轻轻在碗中转了几转,笑道:“你小时候身子弱,这些汤药没少吃。。。。。。”边说边将玉勺送到杜维桢嘴边,杜维桢低头喝尽,因为苦直皱眉头,旁白的霍安连忙送上一盘子蜜饯,杜维桢连吃了几个果脯才压下那阵子苦味,景元帝继续说道:“怿儿,还记得吗?你小的时候每次吃药都要闹着朕喂你,后来你长大了身子骨硬朗了,药就极少吃了。”杜维桢也笑着点点头:“是,儿臣记得,有一次父皇上朝还未回来儿臣就抱着小药碗坐在御书房门口等着父皇。”父子俩相视一笑,都似乎是想起一些曾经极好玩的事情,一时间帐篷里笑声连绵。
杜维桢这几年跟着大将军习武,确实强健了不少,休息了一夜便好了很多,早早的起来去给景元帝请安。
父子俩一同用了早膳后,杜维桢跟父皇讲述这一路所见所闻:“父皇,儿臣此次经过七个镇,深觉金陵之外各地风土各有不同,百姓和乐融融乃是因父皇英明之策。”
“百姓所求其实并不多,无苛税,无征兵,无天灾,无饥荒,庄稼丰收手有余钱便足矣,与其一味要榨干他们的钱财充实国库,不如让他们富足后主动向各州县交税。”
“父皇英明。儿臣一路走来,愈走近云城便发现附近几处村镇民风之淳朴安定与别处不同,儿臣出宫以前,杨太傅正儿臣讲解《礼运大同篇》,儿臣眼光短浅,私以为这几日所见颇有“大同”之意。”
景元帝听他说到此事,并不告诉他原因,反而问道:“皇儿何以见得?”
杜维桢略一思索,回答道:“书中道:‘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一句,儿臣一直怀有疑虑,可是前日儿臣因走夜路经过渡平道时,发现此处人家确实夜不闭户,儿臣有心探测一番,假借马儿缺了粮草的由头叩门,竟然家家迎之,还为我们准备了些吃食,村民也是彬彬有礼之人,使得儿臣为之前想法深感惭愧。 ”
景元帝听此大笑:“此地的确是百姓安定丰饶之地,此地虽有州府郡县,但有流云山庄势力极大,流云山庄传承百年之久,历代在此,云城能有今日,流云山庄实在功不可没。”
“流云山庄?太傅倒是屡次向儿臣提起云城穆氏一族,今日得见,不枉此行。”
景元帝点点头,不再言语。
而此时的流云山庄。
书房中,雾岚的声音难得急切起来:“先生,此时召明山、生白回来是否不妥?”
穆长风摇摇头“雾岚,你可信天意?”
雾岚略一思索,在点头应道:“自然是信的,当年我被恶人追赶命悬一线不知到何处去时,只见有红光落入流云山庄方向,我道是老天要为我指一条生路,便拼着一条命撑到这里,得先生所救才活下去。”
“我能保生白一时,却不能保他一世,他与杜氏有前世纠葛未断绝,注定此生还要再续恩怨,天意如此,造化由他吧,你让生云去接应他二人吧。”穆长风转身又到内室去了,雾岚几欲张口,最后低低的应了一声“是!”也转身出去了。
穆长风坐在内室的画像前,画像上一人,四十多岁的模样,站在松树旁,一席白袍随风,抬起的手臂上正落着一只雄鹰,甚是潇洒,脸庞坚毅,目光淡淡,这便是上一任流云山庄庄主穆九安,旁边摆着景元帝给他的那支木匣,一把酒壶两盏酒,穆长风仰头饮尽一杯,看看木匣,又转头看向画中的人“师父,这便是你给我说的:不可与天争斗吗?”
穆长风又给自己斟满酒,一饮而尽“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古树有记载,扶桑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偎。我原是不信世上竟然有两人真如同扶桑树一般,无论转世几番都要重逢,偏偏当今陛下长子与生白就是这样的命数……一个是储君,一个是前朝遗孤……师父,这真是命运安排吗?”
………………………………
第十四章 只在人情反复间(一)
穆长风这样说着,却全然没有注意到眼角不知何时留下一行清泪,沉寂了半晌,他站起身来,朝着那画像深深地作揖,复而抬起头“师父,如此看来,生白注定要卷入与杜家的纠葛中,两两同根,相生相依,这是他命中的劫,我已无力可挡,可古书中却忘记提一提那照料扶桑树的仙童,仙童每日以天河水养之,使树生得不至于杂乱……”说着,他从袖中拿出两张纸,与那木匣中的纸放在一起,喃喃道:“此乃命矣,此乃命矣……”。
这三人今生如何,且向后看。
四月十六春猎结束,皇家卫队已经浩浩荡荡返程,而此时穆生白一行人也在灵州回云城的路上。凤城城郊的小路上,三五个人骑马扬鞭簇拥着一辆马车平静快速的前进着。
马车内,一中年男子将沏好茶的茶递上前,对正在看书的男人说道:“老爷,咱们已经进了凤城了。”
那男人闻言接过茶向车窗外看去,林间道路也算平坦,丛丛掩映间,不远处梦泽湖波光粼粼。“怿儿!”他对着窗外叫了一声,接着原本在车前骑马的少年调转马头,靠近车窗问道:“父亲有何吩咐?”“你也骑了一路,且进马车来歇一歇吧!”那少年却摇摇头笑道:“谢谢父亲,不过此地风景甚佳,骑马也是一件乐事,孩儿还不累!”这便是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