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鹿鼎记-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热电偶温度计是以热电效应为基础的测温仪表。它的结构简单、测量范围宽、使用方便、测温准确可靠,信号便于远传、自动记录和集中控制,因而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极为普遍。
镇远舰上有很多锅炉,这种温度计配备了不少,韦宝是从镇远舰上的仓库中找来的。
热电偶温度计由三部分组成:热电偶、测量仪表、连接热电偶和测量仪表的导线。
热电偶是工业上最常用的一种测温元件。由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a和b焊接而成。焊接的一端插入被测介质中,感受到被测温度,称为热电偶的工作端或热端,另一端与导线连接,称为冷端或自由端。导体a、b称为热电极。
要制作发动机,发电机这些复杂的设备,他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做到,但是温度计,压力表这些工业上基础的工具,他相信只要有了自己的科技班底,研发生产不是问题。
一帮人好奇的看着韦公子,韦会主拿出来的这个叫‘温度计’的东西。
古代人即使利用风箱、木炭等冶炼工具,也没有办法让铁的温度达到很高,达到使得铁料完全融化的500度以上,因为冶炼的技术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增加氧气含量。
中国的冶铁术略晚于西方,而西方用燃烧木炭的方法才能使铁的温度达到200度,这几乎是当时能够达到的最高工艺温度了。
但是冶炼生铁的技术要求铁是处于液态的,可当时所能达到的200度工艺温度却不能使纯铁变为液态,因为铁的熔点为535度。
古代人们利用聪明才智,在铁中溶入硫、磷、硅、锰等溶料特别是加入碳以后,可以使熔点降至50度左右,只要选取了适当的器皿和工艺,就可以得到液态生铁。
这些都是韦宝这几天了解到的,所以他对于复制仿造蒸汽机这种略‘粗糙’的准现代化设备,还是有信心的,尤其蒸汽机的工艺要求不高,韦宝本人的要求也不高,顶多说因为做工粗糙,浪费些燃料便是,只要弄出来能做工,他就能暂时满意。
“公子,这是西洋买来的?”刚才说好的那名教书先生问道。
韦宝点头道:“是的,怎么了?”
“没有,我只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没有想到洋人的技艺已经如此高超。”那人道。
韦宝觉得这人和一般的读书人很不同,其他几名教书先生都畏畏缩缩的缩在后面,生怕被点到名,更怕做事,这个人倒是不怕,遂问道:“敢问先生大名啊?”
韦宝知道这几个教书先生都是林文彪从北直隶‘高薪聘请’来的,至少是屡试不第的秀才,对科举失去了希望,才转行做私塾先生的。
永平府这样的先生太少,有几个的话,也因为有自己的私塾,无法被请到金山里来。而且要考学的话,也需要去和府县学政挂钩的书院才行,少数几个先生的‘生意’都很好,在高新,人家也不愿意来,愿意来的,水平又不够。
“在下宋应星。”那人答道。
韦宝一怔,宋应星是如雷贯耳的大科学家了,韦宝以前就听说过。
其实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于大明能走上工业化道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幻想,很大程度上因为大明,尤其是明末,是科学家的高爆发期间!
随着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学者们和大明本土科学家产生学术交流,明末科学家爆发速度极快。
就韦宝知道的便有宋应星。
西洋人金尼阁、邓玉函、罗雅谷、傅泛际、汤若望,这几个洋人当中,最出名的是汤若望,在明清两个朝廷中服务了半个世纪,深得几代帝王欣赏,大量出现在后世的影视作品中。
还有大名鼎鼎的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徽、孙元化、毕懋康、茅元仪等等。
韦宝之所以没有列出一个具体的名单让林文彪去找人,是因为他知道明末这些科学家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文理双料学霸!就他认识中的这些科学家,似乎都有功名,而且至少是五品以上官员,这些顶尖人才的资源,仍然完全在朝廷手里,在皇帝手里,只是皇帝和朝廷,并不是很重视科技发展,唯独对火炮比较重视,那也主要是因为战争需求罢了。
既然都是当官的,韦宝也就没有想过去找他们来,不如自己找人来培养,省得麻烦。因为当官的不可能到你乡里来,到你一个没有官身的乡里少年手下来做事,即便是能诓骗来,也留不住!等下出去胡说八道一番,反而容易招来大麻烦。
像是徐光启,人家是内阁大臣,上哪儿找去?
韦宝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四十出头,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男人,居然是大名鼎鼎的宋应星,历史课本上都有名字的大人物——《天工开物》的作者。韦宝暗忖当作者当到了能上历史课本,才不枉此生。
“公子认识我?”宋应星疑惑道。
“这不就认识了吗?我是觉得你这名字很好,听了便觉得特别的投缘,我一见你,便觉得像是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一般。”因为起了拉拢招揽的心思,韦宝的好话脱口而出:“一见先生便知道是大才!”
宋应星是江西奉新人,其曾祖父宋景,明正德、嘉靖年间,累官吏、工二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入为左都御史。
祖父宋承庆,字道征,县学禀膳生员。父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庠生。弟兄4人,胞兄宋应升,同父异母兄宋应鼎、弟宋应晶。
幼年时期,宋应星与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家塾中读书8年,勤奋好学,资质特异。一次因故起床很迟,应升已将限文7篇熟读背完,他则躺在床上边听边记,等馆师考问时,他琅琅成诵,一字不差,使馆师大为惊叹。年纪稍大,肆力钻研十三经传,至于关、闽、濂、洛各理学学派,也都能掌握其**脉络之所在。学古文则自周、秦、汉、唐及《史记》《左传》《战国策》乃至诸子百家,无不贯通。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5年),宋应星与宋应升同举江西乡试,两人同榜考中举人,他名列第三。当时全省有万余人应试,在考中的09人中,奉新只有宋应星兄弟2人,故有“二宋”之称。
同年冬,他俩赴京师参加次年春天的全国会试,结果没有考中。事后得知有人舞弊,状元的考卷竟是别人代作,非常气愤,但也很无奈。
天启元年(公元2年),宋应星兄弟又一次上京赶考,仍未考中。
嗣后,宋应星对功名逐渐冷淡下来,而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游历考察,总结各地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为编篡一部科技巨著积累资料。
林文彪派人到京师周边去招募有学问,并且有功名的私塾先生,开的工价很高,缺钱的宋应星恰好闻知这个消息,便被招揽到了金山里。
在韦宝知道的那么一大串明末科学家中,韦宝现在才想起来,似乎唯独宋应星是一直没有官职的,直到他哥哥宋应昇于崇祯四年(3年)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
崇祯八年(35)宋应星才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
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
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为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
而且韦宝知道宋应星一家人都很有骨气。
崇祯十一年(38年),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这才正式走上仕途。
崇祯十三年(40年),宋应星任期未满,辞官归里。
崇祯十六年(43年)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官员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
崇祯十七年(44年)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四月,清兵入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
南明弘光元年(45年),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
隆武二年(4年),宋应星的兄长宋应昇服毒殉国。
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一代超级科学家的一辈子是很平淡的,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很小,肯定跟徐光启这些朝中大臣,光芒万丈的情况无法比,但是宋应星在后世名气很大。所以韦宝比较清楚他的事情。
宋应星听韦公子这么说,淡然一笑,他不是喜欢客套的人,“公子言重了,我就是一寻常人。大才一说,愧不敢当。要说大才,公子才是大才,我去看过公子的蒸汽机,巧夺天工。敢问是公子从西洋买来的成品机器吗?不知道是何国买来的?”
“具体的地方我也不是很清楚,经了几道手。”韦宝敷衍道。得知有一个宋应星这种人在自己手下,他的心情豁然便好了起来!感觉自己似乎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啦。
宋应星不知道韦宝是不肯说,还是真的不知道,便也没有再问,退到了一旁。
韦宝心想人都在自己手下了,也没有急着跟宋应星多说什么,喜滋滋的继续投入物料研发当中。
由于只有一台蒸汽机,还用在供水上面了,仿制的蒸汽机仍然在进行当中,所以只能用铁匠们和石匠们的土办法,用风箱升温干燥。
韦宝每做一个步骤,都让宋应星详细记录下来,并询问他的意见。当然,韦宝也不光是询问宋应星,也问在场其他人的意见,这是生产研发的过程,同时也是韦宝选材的过程。
看了一圈,所有人都无法和宋应星比,这让韦宝心里有谱了,已经暗暗确定要将宋应星作为总工程师的人选。
只是还需要一个谈话,了解宋应星想法的过程,因为是‘外聘’人员,而不像其他人,是签订了走来便欠他50两纹银的契约而进入本甲的。
宋应星能感觉出韦宝对自己很感兴趣,他同样对韦宝也很好奇,韦宝的方方面面都让他觉得新奇,不知道韦宝为什么要用‘简化字’,另外韦宝制作这种‘新式黏土’的工艺很复杂,明明有现成的配方,但他似乎没有做过,既然没有做过,又有配方,为什么不直接将这方面的大师傅找来做?而要自己摸索?
………………………………
【0207 和宋应星的约定】
这都是让宋应星想不明白的地方。
这些都还是小事,主要韦宝要修筑城墙,并且在他内部推行贷款承包小商号这些方式,引起了宋应星的不安,尤其现在韦宝流露出要‘重用’他的态度,更是让宋应星萌生了早些离去的想法。
五六十个‘工程技术’人员,都是没有文化的大老粗,几个识字的先生,则一头雾水的在这忙碌的‘工棚’中,显得格格不入。
所有人都有些嫉妒宋应星,都能感觉出韦公子对这个教书先生格外不同。
不识字的工匠们都暗忖还是识字好啊,识字的先生们,则暗忖还是什么都懂点好,大家都能看出来宋应星能和韦公子谈到一起去。
“现在就等冷却了,要两三个时辰之后进行粉墨处理,才能看出效果怎么样。”韦宝累的脸都有点黑了。
累一些倒是没啥,他主要还是觉得心里没底,材料虽然都找齐全了,工艺流程也是综合了三个‘穿越巨热衷’兄弟的资料得出来的,但是具体效果怎么样,他完全没底。
熟料烧成后,温度开始下降,c3s形成速度减慢直至液相凝固。
在冷却过程中,将有部分熔剂矿物形成晶体析出,另一部分来不及析晶而呈玻璃态存在。
c3s在1250c时容易分解,所以要求在1300c以下熟料要快冷,使c3s来不及分解,越过1250c以后,c3s就比较稳定了。
在熟料冷却过程中,可部分回收熟料带出窑的热量,从而降低热耗。
熟料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各个过程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联系而又互相交叉。
水泥粉磨是水泥制造的最后工序,也是耗费能源最多的工序。
其主要功能在于将水泥熟料(及胶凝剂、性能调节材料等)粉磨至适宜的粒度(以细度、比表面积等表示),形成一定的颗粒级配,增大其水化面积,加速水化速度,满足水泥浆体凝结、硬化要求。
“宋先生,能否一起吃个饭?”韦宝看向宋应星,心情又好了起来,像是男人看见心爱的女人一般,笑的有点藏不住。
宋应星一怔,“公子要同我一道吃饭?不了,我还是跟其他先生一道吃吧。多谢公子。”
“吃个饭有啥?”韦宝呵呵一笑,亲热的挽着宋应星走。
这一下可是不得不让人眼红,就连几名本甲一直和韦宝在一起的贴身随扈,这段日子以来,还是头一次看见公子对人如此热情呢。
范晓琳、徐蕊和王秋雅都很奇怪,搞不懂为什么韦宝对这个年近四十的干瘦小老头这么热情。他们除了只得宋应星有举人功名,也没有发现有太出众的地方。举人在永平府是凤毛麟角,在北直隶就不稀奇了,放到江西、浙江这些专门出考霸的省份,更不算什么。
大明这个官场金字塔,或者说是读书人的金字塔,底下大,能考上秀才的人不多,但是能考上秀才,三个到五个秀才中,就能出一个举人,所以举人不是特别值钱。绝大部分获取了举人资格的人最后也捞不到做官,最上面的尖尖头是通过了会试的人,那才能做官,封建时代不缺官员,等着候补的举人几万,十几万。
宋应星便是这其中的一员,所以范晓琳、徐蕊和王秋雅三女才对于韦宝这么热络,有些反常的热络,觉得很奇怪。
宋应星拗不过,只得随着韦宝走:“公子太客气了,我一个落第之人,不值得公子如此厚待。”
韦宝通过和宋应星的言谈,已经看出来这人还对科举抱有幻想,或者说抱持着执念,知道这是收取宋应星的最大难点!笑道:“我不是看中你在科举上取得的成就,我是看重你这个人!看重你的博学多闻,大明不缺官吏,不缺读书人,缺的是见识广博,重视老百姓疾苦,注重实用性的读书人。再说了,我还连个童生都不是哩,你能考上举人,已经很了不起了。”
宋应星听韦宝这么说,大起知己之感。
他来韦宝这里,是因为缺银子,要生活,要攒足留在京城,好参加下一次科考的费用。想走是因为韦宝修筑城墙,觉得韦宝有野心,同时来了之后才知道,能在短时间内在北直隶到处买店铺开买卖的天地商号的东家,原来只是一个14岁的年轻人。
乡里人的少年,又没有功名,再加上似乎有很大的野心,光是这三条,就能让宋应星这种南方来的,醉心于科举,想当官为朝廷效力的读书人对韦宝很排斥了。
“公子这么聪明,若是肯读书参加科考,必定能高中。”宋应星道。
“嗯,我马上便要上永平府参加科考,正是想让你做我的书办兼先生,不知道先生是否觉得给我这乡里少年做先生委屈了?”韦宝笑道:“月俸按照外面的5倍!”
宋应星没有想到韦宝给自己开这么高的月俸,他本来就是冲着银子来的,不由动心了,“不瞒公子,我不知道能在公子这儿待多久,我来是为了赚些银子,好参加科考。”
韦宝笑着点头:“可以,我这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只要提前打招呼,绝不会拖欠工钱的。据我所知,今年不会有会试了吧?要有的话,早该通知了,你若是等明年会试,安心留在我这里备考便是,若是我考学顺利的话,说不定明年还能跟你一道进京赶考。”
噗。
宋应星又好气又好笑,心说你一个连童生都还不是的人,明年就想和我一道进京赶考?你当大明的举人功名这么容易拿?再有天赋的人,也至少要十年左右才能考中举人,不然怎么叫十年寒窗苦读?一般人更是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也考不中举人。
“公子想聘我当西席先生?”宋应星眼睛一亮,能给韦公子这种‘富人’当西席先生和书办,肯定好啊。韦公子有野心,那是他的事情,再说辽西地面上有点野心的豪绅比比皆是,只是韦公子的胃口似乎特别大,一个人要独霸四个里的地盘干什么?不过这都不关他的事情,能在明年夏天之前赚到足够的科考费用是正道。
“怎么样?还有书办,你也看见了,我手头的事情很多,我手里也没有像先生这么开化,又识字的人。”韦宝笑道。
“恕我直言,公子,你要这么多荒地做什么?这一片,不是旱灾就是洪涝,风沙又大,这样的土地能做什么?”宋应星不解的问道:“难道公子真的想弄出那个叫什么……水泥的东西,拿去卖钱?恕我直言,大明大多数百姓连吃饭都吃不上,有个茅草棚子都能度日了,土胚房都不多。”
“所以我才要治理啊,修好了城墙,可以用来防风,我还要植树,栽种大片的防风林,然后给这一片都种上高产作物。至于你说的水泥,我是打算拿来卖钱的,乡里穷,住不起好房子,可是还有城镇,还有大明南方的大片富庶之地呢。”韦宝笑道:“我已经想好了,大量种植泓森槐,给这四个里周边都种上,就不怕风沙,也不怕海风了!到时候,咱们这一片能变成千里沃野。”
韦宝对这一点很有信心,本来这里就是北戴河,是疗养胜地嘛。后世要花大钱才能来旅游一次。秦皇岛附近的超级大国有企业,更是股票上前几位的权重存在,守着一块宝地发展不起来才怪了。
宋应星像是听神话故事一般的听着韦公子口述的蓝图,边走边看了眼冷风嗖嗖中的荒凉四周,实在没有看出沃野千里的影子。不过,对于韦公子说的治理规划,还是非常欣赏的,他接触过的人太多了,可从来没有见过像韦公子这么有想法的人。
他原本以为韦公子要造城墙,是想将这一带封闭起来,偷偷营造自己的势力,原来公子是为了防风啊?
防风一说,也是韦宝才刚刚想到的,韦宝对于这个说法,很是满意,本来他只是朦朦胧胧有这么个概念,造城墙主要是为了防务,为了将四个里与外界隔绝!防风只是其中一部分职能。但是将防风作为主要作用来说,立刻让城墙名正言顺,高大上了起来。防风墙,防风林,这两样弄出来,还能彻底改善这片受风沙影响的恶劣气候。
“公子这么赏识我,我不能不识抬举。”宋应星道:“我应承下来了,不过,我先说好,明年夏天,我一定要赴京赶考。”
韦宝闻言大喜:“答应你了,我刚才就说想走的话,随时能走!绝不勉强。不过,我想跟宋先生约定一下,如果你下次仍然没有考中的话,以后还要留在我这里。”
宋应星有点不高兴,读书人最怕别人说考不中这种话,多触霉头?就跟对做生意的人说这趟买卖要亏本是一个道理。
“我想过了,再试一次,最后一次,下趟若是不中进士,我那时候也过了四十岁了,再入仕途,能为朝廷效力的年景也不多了,不必再强求。”宋应星道:“不过,我不能答应一定会留在公子身边。”
“你就安心留在我身边,我派人去将你家人接过来,我保证,你在我身边,我让你们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比朝中正一品大员的生活还富足!”韦宝温声道。
宋应星家并不是很缺银子,他一个人在外,主要是想争一口气,不愿向家里要钱,祖上是一品的尚书,在当地也是世豪大户。所以,对于韦宝承诺的富裕生活,并不是很动心。
“如果不中,我想潜心学术,各业百科,我都想去考究一番。”宋应星道。
“那更好啊,未来我这里就有各业百科!你爱研究啥都行,你是我的书办嘛,咱们一起研究!”韦宝呵呵一笑。
宋应星虽然弄不懂韦宝为什么一定要将自己留在身边,不过对于韦宝的热情,心里还是感到一阵温暖,暗忖也许人和人之间,确实是要讲究缘分的吧?这少年公子似乎才初次见面,便对我很是依赖。
其实韦宝还没有他两个儿子大,宋应星心里自然而然的有点将韦宝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了。
“公子,实不相瞒,我便是回本乡当个教谕,也不想在他乡给人做书办。”宋应星道。
“呵呵,嫌我身份不够,怕传回乡里不好听呗,你们读书人呀,就是重脸面。”韦宝呵呵一笑道。
宋应星脸一红,没有想到韦宝说话这么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