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鹿鼎记-第3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山海书院同窗会是韦宝牵头搞出来的,也就一百来人,人数并不多。
要进山海书院同窗会,首先得是山海书院的人,曾经就读于书院,或者现在仍然在山海书院就学。
另外,山海书院同窗会的一百多人,多为富家子弟,本来山海书院的学子,也多由富家子弟构成,这年代,寒门是没有多少学子有条件上书院就学的,能找识字的人,教一些粗浅常用的字,已经算是家里很尽力了。
山海书院同窗会也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寒门学子,多为至少取得了童生功名的人,现在这部分,大部分都已经被韦宝招揽到了韦家庄,让他们在各个小学教书。
韦宝为这些寒门学子提供薪俸,并且让他们将家人都接过来,免于出去逃荒,全部将他们当成‘教师’级别对待,当成人才对待,给予优厚的待遇,否则这些人当中的大部分人得出外逃荒,别说继续进学,连存活下去都困难。
山海书院同窗会的现状,基本上也是辽西本地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明朝还是有地方团练武装的,像是辽西,大户就是地主,大户们基本有点自己的武装,在大明的其他地方也是这样,李自成不就死于地主武装手里。
据韦宝所知,在辽西,辽东,还有山东,在明末就有很多乡兵,不过不怎么出名,没什么霸气威武的名号。
人数也不多,除了吴家祖家这种超级大户,能上千人数的私家军队,其他的多为二三十人到四五百人不等。
明末的乡勇们,地主的私家军队,和清末的地主武装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明末的地主武装团练为什么要干掉李自成,清末湘军淮军为什么要玩命的攻打太平天国?因为起义军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
不管是明末,还是清末那些地主武装不可能是真的爱国,说到底,还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原本的历史中,李自成在北京抄了士大夫的家,儒家大师们自然和流贼势不两立太平兴国信基督教,这是断了地主老财们的根,地主阶级的最典型特征是什么?就是他们受过教育,都是儒家信徒。
儒家大师们和圣人们还不抄家伙和洪秀全干上。
清军入关后,任用前明官吏和地方士绅来消弭动乱,恢复社会秩序和帝制文官系统,开科举来保证士大夫的特权和地位,士绅所希冀的秩序和特权却得到满清新政权的认可和保证。
儒家大师们觉得,这不就是换个东家么?通过科举当官咱们还能和从前一样,至于玩命么?
从魏晋的坞堡主,元末的汉人军头,明清的地主武装,乃至民国的保安团,一脉相承,他们不关心谁当皇帝,不关心谁当老大,谁是什么正统,他们只在乎哪个东家能维护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士绅儒生们对抗李自成还是很给力的。
至少韦宝看来是这样。
目前的大明,各种势力殊死较量,政权戏剧般转换。
韦宝很清楚,不就的将来,不出十五年,大顺政权就能几乎一夜间控制大明北方。新政权旋即派军沿运河南下山东西部,明朝的地方政权望风披靡。
韦宝在想着今天怎么组织这次山海书院同窗会聚会的同时,想到了原来在上一世,看到的一则历史故事。
大顺军甚至可以在几乎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进入在南北漕运中居于中枢位置的运河都市济宁。
大顺官员看到了济宁的富庶,对城里不愿输纳的富户加以苛刑。
逃出城去的士绅开始酝酿重新纠集溃散的九营民兵和明政府散兵,形成对济宁城的包围。
占据济宁城半月的大顺首领对每况愈下的局势愈来愈局促不安,在五月十一日命令所有停留在城里的士绅到城隍庙集合,以便监控和进一步勒索。
士绅们在通向城隍庙的路上有意放慢步伐,密商对策,一面赴庙,一面密传四关乡兵头目与城中士兵之解事者,谋求里应外合抗敌。
兵勇乔装潜入城中,在居民中鼓动、领导公开暴动。
形势陡然逆转,至午夜大顺军全部被歼。
士绅举行了祭奠崇祯皇帝的仪式,同时发牌各州县,擒拿伪官,传檄各路,号召忠义。
几天内附近的多数地方政权纷纷回到忠于明王朝的势力手中,不久,大顺政权在山东土崩瓦解。
前明官吏和地方士绅在各地建立起基层政权,恢复社会秩序。
阶级决定立场。
流贼动了儒家地主们的利益,李自成居然还抄士大夫的家,地主士绅们自然是和李自成不共戴天。
至于清军入关后么,与反抗李自成剥夺他们的特权、家产的归旨一致,士绅指望满清征服者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在新的统治秩序里寻得庇护。
在满清征服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士绅选择顺服异族占领者并与他们合作,一反稍前他们对待大顺政权的排拒态度。
其实大顺军乍至之时,济宁及山东各地大都没有马上发生激烈对抗,但当士绅、富户的财产、权利、地位和社会秩序被践踏时,出于对“割富济贫”的恐惧,他们开始反抗,驱除了李自成的农民武装。
相反,在清初,士绅所希冀的秩序和特权,却得到满清新政权的认可和保证。
改朝换代过程中出现的政权空白加剧了治安恶化,山东西部饥民结伙成寇,严重地威胁了士绅—地主阶级的地方霸权。
孤立无助的士绅与李自成、地方土匪发生冲突,而清政权却是以他们的救星面目而出现的。
进占山东之后,满清统治者任用前明官吏消弭动乱,恢复社会秩序和帝制文官系统。
在这样的政治生态里,逃难到南方的士绅回到家乡,获得宽宥,并恢复了原来的财产和身份。
而运河贸易和水利基本设施的恢复,也促进了地方城乡社会的安定。
清廷还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科举考试以换取士绅的支持。
士绅需要秩序,其实他们在相当程度上象征着秩序。
士绅对政治权力,或者说稳定的国家权威的依赖,决定了他们在政权和士绅关系中温顺和合作的终极立场。
总的说来,尽管满清征服者与汉族合作者之间存在所谓正反交杂的双重矛盾心态,彼此还是取得了某种相互适应。
前者需要后者的帮助用儒家符号去统治中华帝国,后者依赖前者的力量获取和保障他们自己的利益并施展政治抱负。
在这种有博弈色彩的交易中,满清统治者恢复公共安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准许士绅的权益,重建他们通向仕途的路径。
士绅对帝国权力的依赖揭示了他们独立自主性的缺乏。
于是,不难理解在晚明士绅社会里发生的许多富有革新性的事情,何以没有导向任何结构性的、实质性的变迁。
明清王朝更替最终也无法跳出传统意义上“王朝循复”的窠臼。
在这个公式内,满清政权也完成了从一个暴力闯入者到一个帝国制度传承者的角色转换。
韦宝觉得,自己现在构想的势力扩张,也跳不出这个框框,就算自己是辽西本地人,在辽西地面上的扩张,稍微有点牌面,不会像建奴们的嘴脸那般惹人天生嫌恶。
但利益扩张的本质是一样的,自己必须遵守秩序。
这个秩序就是不能太狠的从韦家庄周边的地主们身上挖肉,毕竟他要发展,需要和这些人打交道,需要这些人的扶持,就像他将天地商号的销售部分打包形成股份有限公司,将原先韦家庄四个里的大大小小的里正甲长们都拉拢到身边,只是杀掉了其中最顽抗的几个人而已。
韦宝面对的情况,其实和李自成,和建奴政权,是同样的。
这次聚会,主要是为了召集那些曾经就读于山海书院的富家子弟联络感情,至于要如何做,韦宝之前就已经有构想了,此时又在房里,边抽烟,一边默默完善了一遍,觉得可行。
清朝的团练定制于雍正初期,官方叫法是拣选民壮之制。
各省州县例设民壮五十名,每不足额数馀亦仅供杂役。刑部尚书励廷仪奏请团练民壮,令各州县拣选民间壮丁,务足额数实,给工食分派学习鸟枪手二十名、弓箭手二十名、长枪手十名,选其尤壮者各一人充头役,不时操练,务使技艺娴熟,皆堪应用,奉行不力者罪之。
这50人里不仅有长枪弓箭,也装备有4成火枪,而后又让这些人担负地方上的治安。
这些人的领头人,“毎名岁给工食银六两”,这只是相当于一个绿营兵半年的工资。
清朝就用这种民团来减少军费开支。
因为民团中领头人受过军事训练,而且有一定量力的火器,所以在川楚教乱时,民团才会打的比绿营好。
为了更好的利用民团,民团人士在嘉庆时便开始进入体制。
罗思举、桂涵就是以团丁的身份提拔进了绿营,最后以从一品提督致仕。
这也让民团与体制的联系更为紧密。
到了太平天国时代,团练的权限虽被扩大,但整个过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演变,不是从无到有。
明朝民间没有这种合法的武装,就算晚明时代贸然去搞,结果也只是更多的整出辽西辽东一帮山大王来。
韦宝觉得,不考虑政治,单纯考虑目前明末近乎瘫痪的经济因素,就应该将防务全部交给各地的地主民团,这种民团几天就能像雨后春笋一般遍地都是,就算别的地方不搞,辽东辽西和北直隶,这些建奴和蒙古人有可能破关劫掠的地方,便应该搞起来,那样的话,朝廷几乎只需要出一个人的银子,就能起到5个士兵的作用,将大大缓解经费压力。
为了打仗,横征暴敛,将经济直接拖垮,这是大明灭亡的主因,因为地主阶级已经对皇权,对朝廷失去信任了。
韦宝现在因为意外,偶尔的获得了辽西辽东一帮世家大户的大笔钱财,其实也有点这么个意思,所以,三年后还一半银子回去,这种缓和矛盾的方式,是韦宝能想出来的最好的解决矛盾的方式,韦宝推崇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做人做事留一线,不必针尖对麦芒,这样,日后也好相见嘛。
“公子,款待同窗会的人的酒菜都安排好了。”过了一会儿,王秋雅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吴二公子来找公子。”
韦宝坐起身,出门:“吴二公子来了?”
“嗯,在偏厅等候。”王秋雅道。
韦宝点头,去偏厅见吴三辅。
“韦公子呀,你怎么才回来?上哪儿去了?”吴三辅见韦宝来了,立刻起身,劈脸便问。
“怎么了?我昨天上山海关去有点事情,才刚回来。有啥事吗、”韦宝不解的问道。
“你还问我。你呀,我在爹爹面前帮你说了多少好话?这下全完了。我爹能来你韦家庄,已经很给你面子了,你怎么能连着两顿饭不相陪呢?这太失礼了。”吴三辅直爽的对韦宝道:“还有,你不是喜欢我妹妹的吗?怎么又跟赵克虎的女儿不清不楚的?你去山海关,是不是为了送赵克虎的女儿回去?”
韦宝一汗,暗忖老子啥时候说过喜欢吴雪霞了?知道还是那天李成楝对吴三辅胡说八道,说自己喜欢吴雪霞的事,“我去山海关不是为了赵里正的女儿,我们只是顺路,恰巧一起走而已。我不是让我义兄和韦家庄的几个主要管事相陪吴大人吗?哪里是故意怠慢?确实有些急事要办嘛,你爹这也太容易生气了。”
“别说那么多了,现在赶紧去向我爹陪个不是去,你呀。”吴三辅拉着韦宝,一脸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韦宝被吴三辅拉着向外走,“去赔礼可以,不过,我这顿饭不能完全陪同吴大人啊,你不知道吗?咱们邀请了同窗会的朋友们来,已经来了一大半了,难道不要接待他们?”
“我去接待他们就成,你这顿饭好好的陪我爹,另外,你这顿饭千万别乱跑。我爹与人进餐,最烦旁人中途离席,会很不高兴的。”吴三辅答道。
韦宝嗯了一声:“那我在去见你爹之前,先见一见同窗们,这总可以吧?总不能人家来了韦家庄,我这做东主的不露面吧?”
吴三辅犹豫了几秒钟,“也行,那咱们先去见一见同窗们,你不能留下喝酒,说几句话便去陪我爹。”
“知道了。”韦宝呵呵一笑:“用不用这么紧张啊?”
吴三辅见韦宝似乎不是很上心的模样,气的嘿一声,跺了跺脚,吴三辅知道爹爹已经在生韦宝的气了,韦宝的处境已经很危险了,这家伙却好像没事人一般,怎么不让他着急:“韦公子,我作为朋友,劝你一句,千万别得罪我爹,否则你和韦家庄,都很难在辽西存活下去!”
对于吴三辅这句重话,韦宝仍然不以为然,韦宝现在在心理上,对吴襄并不惧怕!否则昨天也不敢在吴襄来访的中途,专门设家宴款待赵金凤和赵克虎了,这种节骨眼上,本来是没有功夫为男女的事情分心的。
韦宝不怕吴襄,是因为即便吴家和祖家再来个联手带兵来犯,有酒瓶炸弹,有上千陆军和海军,到时候可以临时组成混编部队,在目前他手里有足够的粮食的情况下,吴家和祖家根本没有能力用军事力量直接摧垮自己一方。
“大哥,你放心吧,我巴结吴大人还来不及呢,哪里敢得罪他?”韦宝淡然一笑,并没有将心理上不再惧怕吴襄的情绪表露出来。
吴三辅点头:“这就好。”遂与韦宝一道,直奔迎宾馆而去。
同窗会和连日来款待吴家众人的酒宴都在韦家庄迎宾馆,但却不在同一个大厅。
韦宝到了迎宾馆,一路有人鞠躬敬礼。
韦宝一路对人点头示意,走过长廊,到了招待同窗会众人的门口,两名侍从急忙帮韦宝拉开门。
韦宝迈步而入,五十多人已经坐了满满的五桌。
众人一见韦宝,均是不约而同的起身打招呼。
在山海书院,韦宝其实并不起眼,在外人看来,韦宝只是一个家里有点银子的小富户罢了。
并不如何稀奇。
与吴三辅、吴三桂、还有汪东明这种的官二代,还有一帮输了大银子的富户子弟们比起来,韦宝的世家就算不是毫无成色。
成色也明显不足。
但是韦家庄的壮观工地,到处都在施工的场景,宏大的施工规模,还有大批的做事的人,这些都将韦宝牵头搞起来的山海书院同窗会的新老同窗们镇住了。
众人这才知道韦家的财力已经到何等地步了?
他们中有不少人曾经到过原先此地的四个里,简直已经认不出本地来了。
………………………………
【0354 同窗聚会的目的】
“韦公子,你是真人不露相啊,我到现在才知道,韦家庄有这么大?有这么多人?而且你在各地施工的规模那般大,你这是想将韦家庄造的比京师还繁华?”汪东明笑道。
韦宝微微一笑,对于汪东明这种人,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在这个时代,他都不会与之交心。
汪东明的爹和吴襄是一个级别的,也是山海关卫指挥使司的同知。
不是说官二代就一定差,还是怎么滴,不能一棍子打死,韦宝对吴三辅的印象就极好,吴三辅对朋友热诚,心地善良,对什么事情都不是很较真,属于佛系青年,这种人,只能说在官二代这种群体当中很少见,不能说完全没有。
就像是明朝的党争,吏治腐败,便说儒家一无是处,官员们一无是处,没有好人了,这是不对的,肯定还是有,比例问题,十个官九个贪,到底还是有一个清官廉吏的。
不过以韦宝对于汪东明这种人的了解,如果自己不是有一定的财力的话,如果自己只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同窗,自己便是饿死在汪东明家门前,他都不会正眼瞧自己一下,还会嫌弃脏了他们家门口的地。
“汪公子说笑了,我们这种乡里地方,再怎么摆弄,也赶不上山海关和永平府那些繁华之地的呀,更不要说堪比京城,这话可不能乱说,犯忌讳哩。”韦宝一副谨言慎行模样。
汪东明笑了笑,酸溜溜道:“韦公子好谦虚。”
“韦公子,以前在书院我要是有什么做的不是的地方,你千万别跟我一般见识,我这人笨。”方安平一脸憨样的笑了笑。
要是不认识方安平,韦宝几乎能被这家伙的外表蒙蔽,这家伙是粮铺老板的儿子,他爹方圆铜是辽西最大的粮商,上回让自己收购了二百万石粮食,一下子将辽西的粮荒给拉上来了,现在辽西的粮价稳定,他家不说一贫如洗,也一下子从一流大商,下降了好几级,现在顶多算是有些人脉,在粮食这个行业内威望比较高的商人而已,从实力上来看,三流都已经勉强了。
否则方安平不会对自己这般低三下四的。
“方公子,你太客气了。”韦宝微微一笑:“以前你也没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都是同窗嘛,一点点口角,也是生活中难免的,不必介意。”
“韦公子真是大方,我汪灿华最佩服的就是韦公子,没有想到在乡里包地种,也能攒下这么大的家业。”汪灿华笑道。
韦宝微微有些不爽,这家伙,时至今日,居然还敢用这种口气跟老子说话,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真特么恶心!
汪东明那种官场二代,天生会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会分析人的实力。
方安平这种自己家实力被削弱了的二代,不管心理服气还是不服气,会向更强大的人低头。
但是像汪灿华这类还没有被削弱的富家子弟,便不会改变太多对韦宝的态度了,他家是商人,韦宝也算是商人,毕竟小小的秀才功名与官场没啥关系,商人和商人之间,就算是韦家的财富可能略胜他家,他也不必将韦宝看的多高。
韦宝呵呵一笑,没有接汪灿华的话。
好些富家公子哥,一一上来与韦宝攀交情,好些人韦宝都没有见过,不过,韦宝热情的招呼,对甜蜜蜜一个个的倒也应对得体,今天能来韦家庄的,都是想和他交好的人,否则没有必要来。
就算是汪东明、汪灿华这种心里仍然看不上韦宝的,能来,也说明是认可了他韦家的实力了,总归是觉得日后有需要与他韦宝打交道的地方,否则也没有必要来了。
这些人当中,寒门子弟占了大部分,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已经在韦家庄做事,对韦宝的态度便十分恭敬了,一个个以仆从之礼相待,在韦宝面前根本不敢直起腰版说话。
韦宝也没有瞧不起寒门子弟,与一帮人,一个一个的打过招呼,在韦家庄做事的人,教师也属于副管事的级别,他每一个都能叫出名字来。
之后,韦宝当仁不让的坐在了上座,因为他是东主,“大家不用客气,来这里,就当成是在自己家,都请坐下喝杯水酒,大家能到我韦家庄来玩,就是将我韦宝当成朋友!都请品尝一下,看我们韦家庄的四特酒与别处的好酒比起来,还有哪些不足?”
旁边的侍从分别为这些人倒满了酒。
众人品尝之后,纷纷赞不绝口。
“好酒!色清透明、酱香突出。”
“醇香馥郁、幽雅细腻。”
“入口柔绵、清冽甘爽!”
“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在座的都是有文化的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英阶层,说出来的话,也都文绉绉的。
韦宝呵呵一笑。
“依我看,便是御酒也不过如此!我是喝过御酒的。”汪东明半低着身子凑过来,对韦宝拍马屁。
“诶,汪兄,这不敢乱说,哪里敢与御酒比?”韦宝急忙道。
“我说辽西是绝没有哪一家的酒比得上,吴家酒坊的酒是最好的,却连此酒的一成品质也赶不上!喝过韦公子的四特酒,再喝吴家的酒,简直跟和凉水差不多。”方安平笑道。
“酒的确是好酒,不过,方公子说的有些过于夸张了吧?吴家的酒,差不多是此酒一半的品质。”汪灿华道。
虽然汪灿华说话不好听,但韦宝对于汪灿华说吴家的酒,只有自己四特酒一半的品质这句话,还是很受用的,说明四特酒真的很成功!这个夸赞,实至名归!
而且汪灿华与自己不对付,他都能说出吴家的酒只有自己的四特酒一半好,说明实际上还不止一半的差距!自己的酒,顶吴家三到四倍是没有问题的!
韦宝本来还在为外销定价的事情费心呢,现在心里就有底了。
“韦公子,你今天喊大家来,就只是为了聚一聚,叙一叙同窗之谊吗?”汪东明吃了一口菜,问道。
韦宝也吃了一口菜,微微一笑:“那不然呢?大家莫不还以为我有啥心眼?我韦宝对朋友,向来只有好,没有坏,绝不会对同窗,对朋友动啥心眼,就是想大家了,让大家在一起叙一叙旧。”
其实韦宝跟这些人中,大部分是第一次见面,另外即便是真的与韦宝一起在山海书院同窗过的,也没有多深的感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