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鹿鼎记-第3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是中国历史上对史实记载最不较真的时期。什么人都可以写史,什么人都觉得自己亲眼所见就是真的,写的观点是对的。

    以至于很多史料互相传抄,好几本书对一件事情同样的记载,犹不可信。

    所以,对于明末清初的史料,要有辨析的看。谢老所说的价值,是因为从万历四十六年辽事起(萨尔浒),到天启七年十二月这个期间,整个的辽事都有记载。

    因为在明末的史料中,经常是一件事情只是几句话就带过去,很难得象这样有顺序的叙述下来,其价值就在于“十余年之事,记载甚详”。但是,不等于有记载,就一定是对的。

    以王在晋的风格,常常在事实上,玩很多文字游戏,以夸大自己的功劳,贬低对手(主要是孙承宗)。

    举一个例子,修八里铺这事情的奏疏上:王在晋题:『臣因严关墙低土薄,旧边止三丈二三尺,今加高至四丈,土帮止八九尺,今填阔至二丈二三尺。墙则砖灰坚砌,土则夯杵并加,虽南北二部尚有一千八百丈未修,而已修者粉堞崔嵬相望矣。城外錾濠,濠外掘品字沟,沟中下暗签,沟外间一摆空营,众工毕举,窃意计期可成,又于八里铺筑新边,已完土墙二百余丈,臣不时往返,身先调度,勤者赏劳,惰加罚,终日兢兢,如临大敌。————《三朝辽事实录》。

    按照王在晋的说法:一丈三米,一里495米,一里差不多165丈。(明代的度量衡甚至如此)一千八百丈未修,就是十几里未修,旧城一共才二十里,也就是三千三百丈,他修了一千五,一半都不到。已完土墙二百余丈,三十七里新城,不过完成一里多。

    而且,以上还都是土墙,修城肯定不是只用土堆一下就了事的,至少得有砖。请了九十三万两银子,蹦哒半天就这点工程出来。而且,这还是王在晋自己说的完成量,恐怕还得挤点水分出来才对。

    但是,他就敢说城墙“已修者粉堞崔嵬相望矣”,他自己则“不时往返,身先调度,勤者赏劳,惰加罚,终日兢兢,如临大敌。”象这样不尽不实的语句,在《三朝辽事实录》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几乎比比皆是。

    明朝自萨尔浒兵败以后,关外岌岌可危,朝廷将熊廷弼提拔为辽东经略。

    走马上任之时,也是关外抚顺、清河、铁岭等重镇沦陷之际。可是他干不久,又被罢官了,接任的是袁应泰。袁应泰觉得辽东兵力还很多,完全可以跟努尔哈赤大干一场。所以深沟高壑,竖壁清野,结果干下来,继续丢了辽阳,丢了沈阳。

    看来看去,明廷觉得,还是熊廷弼能打,他又成了辽东经略,同时派了一个辽东巡抚王化贞。

    熊廷弼认为跟努尔哈赤不能马上开战,应该守而后战,站稳脚根再开战。而且,要打,也是要求蒙古、朝鲜加上明朝自己的三方兵力一起发动,也就是“三方布置”策。

    王化贞呢?他的座师是首辅叶向高,跟前面的袁应泰以及明朝大部分官员一样,迷之自信,声称对后金完全可以“一举荡平”之。

    巡抚这个职务,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就是逐步演变成军、政、民务啥都可以管。能廷弼的经略也不过是啥都可以管,明朝在辽东的经抚权力严重重合。

    王化贞在广宁前线,关外主力重兵都在他手里,他不认可什么三方布置,不听你的。熊廷弼对此毫无办法,只能任由王化贞去荡平,最后荡平的结果,当然是王化贞败的很难看,整个广宁重镇都丢了,率残兵逃回。熊廷弼率亲属五千兵接应,退回山海关。

    接下来的问题是辽东经略的人选,本来是解经邦,解经邦不敢去,被罢官削籍。

    接着轮到了王在晋,王在晋也不敢去,苦苦推辞,那罢官和经略你选一个,没办法,最后只能硬着头皮上。

    这时候王在晋跟满朝大臣又一个180度大转弯,变成迷之不自信,认为关外必不可守。

    那要守哪里呢?当然是山海关。

    王在晋提议,修建八里铺重关,就是在山海关外,离关八里的一个地方再建一道关隘。变成两重重关,两层乌龟壳,这样似乎更保险。

    这时候,从福建邵武县令进京述职转,并迁兵部职方司主事的袁崇焕,一个人跑到山海关巡查了一次,扬言“与我兵马钱谷,我一人独守此”。勇气可嘉,王在晋提拔为永平兵备道,协助他修城。

    刚开始修了不久,袁崇焕觉得不对呀,关外奴尔哈赤根本没有能力一下子占领大片领土,继续推进。十三山的难民还在锦州附近坚持抵抗呢,朝廷完全可以把战线往前推进,直接修守远筑城,战局更加主动。所以就提出反对意见,甚至绕过上司王在晋,把这个意见直接写信给首辅叶向高。

    叶向高对此也很重视,这才有了孙承宗当朝受命,替叶向高阅关。

    所谓争论,其实是孙承宗到了关上,质问王在晋几个问题。孙承宗:你说在关外再筑新关,那新的关隘是山海关分兵驻守,还是另外征兵呢?王在晋:另外征兵四万,驻守新关。

    孙承宗:那就是新城旧城不到八里的距离内有八万兵,而且还有一片石西北也要设兵。

    那两城中间的空地怎么处置呢?王在晋:埋设地雷,防止前城兵溃。

    孙承宗:新旧两城中间埋了地雷,那是为了阻挡敌人还是给新城的兵准备的呢?

    如果新的城可以守住,那还用旧城干嘛?如果新城守不住,那这些守兵退回到旧城城下,你是开关把他们放进旧城呢,还是闭关守城,放弃这些士兵呢?王在晋:我在新城内又建了三座山寨,可以为新城的兵退守计。

    孙承宗:仗还没打,你就建了三座山寨,准备让他们撤,那不是让他们撤吗?如果撤下来,溃兵可以进,敌兵就不能进么?也不想恢复领土,而是划地而守,照你这么个玩法,山海关还有宁日吗?王在晋:…………这一次质问(争论)的最后,是王在晋没有任何语言可以组织应答。

    然后,是朝廷议论守哪里好,阎鸣泰主张守觉岛,袁崇焕主张守宁远,王在晋及其它人主张守广宁中前所(宁前)。

    最后,孙承宗是采纳了袁崇焕的主张。这个过程很简单,王在晋对可能出现的战局形势根本毫无预案,被孙承宗几句话问得哑口无言。

    看看王在晋自己怎么说的:独是八里为两城而旧城之坑壕空营当在三里外,而新城之守卒法当四万,则四万之退步跟将及之,而一不戒,将城下之备尽为我人设。且北山南水,既无为旁出,而贼方拥此四万于旧城之下,开关延之不可,闭关谢之不可,将城上之备又为我人设,而城中惊溃无问也。

    经臣曰:于山建寨三,以为退守计,而三道关俱可入。」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经臣言边兵之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臣遂无以应。——《三朝辽事实录》。

    如果没有对照,王在晋完全把最后孙承宗否定他设三道关的质问省略,变成了孙承宗对他这个方案没有任何回应。盖法云,置之死地而生。

    经臣言:边兵之善走也,即杀,不能止,况大势散,谁复为杀者,故为两城,以固其心,而实置之死,以厉其必死之气。臣无以应。——《孙承宗集·以守修战疏》。

    孙承宗的意思显然对王在晋没话可说。而王在晋却把“臣无以应”这几个字提到前面去了,变成孙承宗无法回答了。这当然不是事实。

    很明显,孙承宗怼王在晋的话,最后关于溃兵的问题,王在晋是不会写进自己的书里的。

    相反,《明史》等书记载的不是“无以应”原文,而是“在晋无以难”反而更加体现史实。整本书太多歪曲手段了,孟森评之曰:“其拉杂挂漏,非为详当时之事变计,乃其自为攘功掩罪计。”可谓精到,对古人毫不留情面。

    哪一种方案对,守八里铺还是守宁远?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领土主权、军事策略、筑城费用。1、领土主权首先,明朝比起今天,的确没那么迫切的领土主权的诉求,但这不等于领土主权不重要。是战争服从于领土诉求,还是领土主权服从战争胜负?关外被后金一步一步的蚕食,才使得奴尔哈赤不断的壮大。宁远离山海关,再怎么说也还有二百里的江山,从后来袁崇焕可以从容筑城,再后来赵率教在锦州屯田,奴尔哈赤当时根本没有能力进击至辽河以西。打都没打,就放弃领土,把自己躲在两重关隘之后,这是哪门子的军事策略?2、军事策略建八里铺重关的争议,根本不是主攻还是主守的问题,而是明朝此时的形势一定要守,是守宁远还是守山海关的问题。我建议网络军事家们看地图,看地图,看地图。关宁锦防线,是辽西的一条走廊,北面大片是山地,根本无法行军,南面是海。后金如何推进到山海关,沿线四百里的补给成为问题。反观明朝,则可以很好的解决。因为明朝有水师,登莱水师可以把山东、天津的补给从海路运输至觉华岛,至辽河,进而补给锦州大凌河一带据点。为什么选宁远,就是因为存在觉华岛这个依托,可以互为犄角,退可守,进可攻。

    修筑费用从实际筑城的费用来看,王在晋的策略也是劳民伤财。

    对比一下重关和宁远的费用:王在晋的八里铺重关真的省钱么?

    王在晋的提议,八里铺重关是:“有为再筑边城,从芝麻湾起,或从八里铺起者,约长三十余里,北绕山南,至海,一片石统归总括。”

    对比一下后来用王在晋修八里铺重关剩下的钱修的宁远城,其“城壁外用青砖,内用石块砌成。南北长826米,东西宽804米,顶宽5米,底宽6。5米,高10米,周长3260米。”

    后来袁崇焕重修:“三年九月,崇焕至,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使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工成,遂屹然为关外一重镇。”

    修一条长度是宁远城大约五倍的重关,且问钱省到哪里去?

    那守兵呢,是不是比原来更省,也不是。

    孙承宗当时恰恰有问起这个问题,王在晋说同另外再征召四万兵,也就是原来的兵饷并没有减,要额外增加这四万兵的费用。

    且不说这四万新兵是否可战,且问这又哪里来的省钱?

    另外再增加四万的兵,原来的兵还是原来的兵并没有增减,能省钱么?

    因为筑了宁远城,所以后来形成了关宁锦防线。

    因为关宁锦防线要花钱,所以明朝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

    因为明朝被关宁锦拖累,所以无力剿匪,最后导致灭亡。

    孙承宗袁崇焕之流,实在也是做了很多浪费无能的事情。大概这些人的想法,一看到筑城,就马上工程承包,豆腐渣工程之类的想法跃然而上,以为筑城象现在这样的基础建设,要花很多很多钱。

    实际上,筑城在当时主要是靠劳力,而劳力主要来自于班军。

    明代中后期,京军颓败以后,就从山东河南等地调军拱卫京师,分春秋两班,是为班军。班军到了京城,也无事可干,就大量的被调去修陵寝,修城防。

    到了辽事起,又大量调去修防御工事。

    甚至到了高第上任的时候,朝廷有人建议调四万班军入关修陵,高第不同意,坚持八万班军都部署在关外继续修建。

    因为是调地方的军队,粮饷由地方供应,朝廷只负责发放盐菜银(一种补贴),普通是每月三钱(差不多工匠的工钱),最多的时候九钱。一句话,就是省钱。

    之所以花钱,是因为关宁锦防线不仅可以防守,还可以进攻。

    明朝一心想着收复辽东失地,要复辽,就要征兵,征全国四方的强兵,甚至从广西、福建等边远的地区征调。

    所以征兵的成本越来越多,军事成本居高不下。

    除了征兵还要买马,还在造器械,造火器。在这个基础上,孙承宗袁崇焕给明朝留下了十五万多的关宁军。那征兵复辽就需要花钱,这钱有出处吗?有。明朝自萨尔浒以后,不久,原来征收的辽饷一下子定额就提高到520万两,也就是说,每年针对辽东,都有520万两的预算。

    王在晋筑八里重关需要多少钱?93万两。

    正经的事情不干,省下的钱准备干嘛用?以明朝的性子,这钱肯定就不知道填了哪个窟窿,最后也是败光了。

    关宁锦防线之所以花钱,那是因为征兵复辽的军费,是粮和饷需要增加,不是因为是攻是守哪种更省钱,更不是守哪里更省钱的问题。

    袁崇焕之所以会问韦宝这个问题,就是想要搞清楚韦宝的‘政治立场’!

    韦宝当然清楚袁崇焕的目的,所以模棱两可,说的滴水不漏,效果非常好。

    没有别的,只因为韦宝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这段历史,后世已经能够看的很清楚了,至少,是站在宏观的立场上看问题。

    毛文龙又拍了拍巴掌,“韦公子说的好,我与韦公子的看法一样,就是要以现在孙督师大人的策略,困死建奴!”

    袁崇焕也点头,对于韦宝的话中表现出来的对王在晋的厌恶,而感到满意,觉得韦宝至少在政治立场上,跟自己是站在一边的!“韦公子的确说的很好,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坚持按照孙督师大人的策略去做!”

    韦宝呵呵一笑,看了看刚才还杀气腾腾的毛文龙,又看了看转而轻松愉快了的袁崇焕,暗忖,人和人之间,其实还是很容易找到共同点,找到让彼此开心的事情的嘛。


………………………………

【0403 孙承宗居然会反对】

    “听韦公子与督师大人的想法一致,实乃我辈中人,我敬韦公子一杯酒。”袁崇焕笑道。

    “袁大人客气了,山野小民,岂敢与大人和督师大人相提并论。”韦宝客气的端起了酒杯。

    “辽东荒凉,寒冷,把四川白杆兵,浙江兵,陕西秦军都塞到辽东苦寒之地。那些士兵远征干里,后勤匮乏。又到了寒冷的关外辽东,士兵未战而战力先去一半,打输了又嘲笑这些精兵浪得虚名。辽东就是大明身上的一处巨大的伤口,不断放着大明的血。仅仅因为所谓寸土不让的正义,就可以认为把大明的全部精兵,和大部分财赋填入这无底洞是无比正确吗?”毛文龙道:“唯一有效的方法便是用最小的代价,立足防守。只要建奴无法扩张,等哪天大明财政好转,凑够四五十万大军,一股荡平建奴!”

    “后金是肯定要扩张的,躲肯定是躲不了,所以最后是怎么打的问题,想不打,也得后金同意。”韦宝接着毛文龙的话道。关宁军大多是外地人,后来内地农民军闹的凶了,辽东关外兵马纷纷调往腹地多了,才大部分的辽人。现在的祖大寿等传统辽西辽东世家大户们所以才没有非常嚣张,因为辽人兵马未占到关外兵力的半数以上,顶多与外地兵马一半一半,孙承宗手里是有很大实权的。

    韦宝觉得退守山海关意味着拱手让出辽西山区,只要建奴努尔哈赤征服漠南蒙古部落,就可以从长城上的任一点破关进入。山海关重要性大大降低。

    打不打?或许后金说了算,要是预设战场也是后金说了算,那这仗也没法打了。

    最简单的萨尔浒之战,一群客军在深山老林里,前哨被灭,后卫不知,加上后金与辽军干丝万缕的关系,作战计划,作战路线努尔哈赤如掌上观纹。

    这么不利的客场条件,依然要硬着头皮上,不就是怕担上失土的责任吗?

    政治正确了,剩下的就是一路奔向死亡。

    有搞赤地千里的兵力财力足够直接灭了后金了。

    放弃领土收缩,看起来省钱云云,是站在如皇帝宏观位面的,可是从微观上来看,迁不迁那些辽西的居民呢?

    迁了那就是一笔巨款,不迁的话谁说遗民会一定忠心于大明?

    万一仇恨大明抛弃自己,转身投入敌军提供钱粮入关劫掠更积极,这些怕是都没考虑过。

    本来就是王在晋哭着不去,后来非去不可,找了一个临时抱佛脚的方案。

    指望一个文官考虑这些。有个风吹草动都把牛皮吹的轰轰响,真考虑了这些,还不得上天。

    在辽沈被攻占时就有很多辽东难民了,当时明朝朝廷就没有什么妥善安置的办法,而王再晋经略辽东的时候广宁已经失守,熊廷弼已经把辽西难民迁往关内了。

    不玩赤地千里,结果朝鲜,蒙古,都被后金摆平,大军绕道山海关,直逼顺天。

    每年光边银就三百多万两,还不算辽东自己的赋税,自从孙承宗以后边饷的耗费一年比一年多。

    山海关外驻扎的兵力被拖死啦,实际上后金早就对朝鲜,蒙古动手啦。孙在关外整个防线走的是碉堡群战术逐渐修建碉堡步步为营,准备饿死后金,实际上确实有这个作用,可惜蒙古人和后金偷偷议和,加之袁崇焕卖粮,和晋商卖国,作用被削减,一直被动防御让后金有时间对付朝鲜和蒙古。到后来三饷就拖死大明。

    毛文龙、袁崇焕与韦宝聊了一会,毛文龙的生活算是比较自律,才也夜里九十点钟,毛文龙便要回去睡觉,雅间的酒席因此散了。

    韦宝送了毛文龙和袁崇焕回来,辽西辽东一帮世家大户仍然玩的高兴,有天地商号的管事相陪,有范大脑袋等人张罗,韦宝不必亲自去陪,回自己专属楼层去看吴襄父子。

    吴襄和吴三辅父子却已经在此之前就走了。

    韦宝很奇怪:“你们服侍的,他们不满意吗?”

    韦宝问两名女特工。

    两女摇头,其中一人道:“或许是真有事,我估计吴襄是着急回去看看公子答应还给他的12万两黄金到了没有?另外,可能他还急着去向祖大寿做报告。吴二公子还想玩,他爹要走,他不好留下。”

    韦宝点头,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对二人道:“好,你们去忙你们的吧。”

    二女行了军礼之后退下,在公众场合,她们与这个时代的弱女子无异,但是在私下,在韦宝面前,她们是军职人员的身份。

    王秋雅进来服侍公子洗漱,准备休息。

    “公子,要沐浴吗?”王秋雅问道。

    韦宝虽然有点乏了,喝了酒的关系,不过还是道:“沐浴吧!省得一股酒气,不舒服!”

    王秋雅立时让人去安排,韦宝身边大批服侍人员,即便不在韦家庄,也不影响韦宝帝王一般的生活条件。

    “你怎么看上去不是很高兴啊?知不知道?我刚才和毛文龙谈妥了合作的事情,马上我们就能获得金州半岛和朝鲜六年的控制权!这一下,我们韦家庄真的要冲出去了!天地会从此能冲出辽西,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发展了!”韦宝躺在巨大的木头澡盆中,仰面看着正在为自己搓洗胸口泥垢的王秋雅。

    王秋雅微微的叹口气:“高兴,可是如果要是能控制北直隶的啥州府,再不行,能跑到山东,到登莱,都会更高兴的。关外总是不安稳,我是怕公子的银子会打水漂呢,还有啊,朝鲜离咱们这里这么远,又隔着大洋,咱们鞭长莫及,跑那么远的地方去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公子真的要小心呢。”

    韦宝笑道:“你别这样,做什么事情能完全没有风险啊?小心是肯定要小心的。你不相信你家男人的运气,还是不相信你家男人的眼光呢?我可是文曲星下凡呀!”

    王秋雅嫣然一笑,她跟随韦宝久了,自然清楚哪里有什么文曲星下凡?王秋雅觉得韦宝只不过比一般人聪明的多罢了,并没有啥仙法,也是凡人一枚。

    韦宝拉着王秋雅的手,“放心吧!我做事情有分寸的,虽然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跑到关外去,跑到朝鲜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确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我们绕不开这一步,咱们只不过是平头老百姓,没有什么官府背景,只能靠自己。所以,到大明官府管辖之外的地方去发展,是最自由,束缚最小的,行不行的话,就看我们自己的本事啰。另外,以后就算我有机会进入官场,我们仍然要以域外发展为主,直到我们有实力在大明内部与人竞争为止!注意,厉害的人,并不一定要处处厉害,而一定要懂得选择战场,一步步的将自己能力范围能够做到的事情做好,懂了吗?”

    王秋雅笑道:“我才不用懂,反正不管公子怎么做,我都会全力支持的。”

    韦宝笑道:“你也不用全力支持的,你让我舒服就好!等会到了床上,就是你支持我的时候了。”

    王秋雅闻言,粉脸羞红,嗔道:“公子啊。”

    “呵呵,别叫公子,叫老公!老公等下让你爽死!”韦宝说着便站起身,笑着去抓跳着逃开的王秋雅。

    吴襄府中,吴襄和吴三辅的心情很不错,而吴雪霞就没有这么高兴了。

    “怎么了啊?这么晚了,还不去睡觉?”吴三辅在陪着吴襄查验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