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鹿鼎记-第6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赡诟蠹父龈蟪级级运推模床⒚挥腥税才攀裁词虑楦觯睦镉谢峒实邸

    “这事不着急,兄长既然说了,包在我身上,我留意一下,实在不行就先到都察院或者大理寺来。”韦宝道。

    李成楝正是这个意思,笑道:“那敢情好,我回去对你嫂子说了,你嫂子肯定乐坏了,乐山他真的不是进学的料,否则我就让他到韦家庄去念书了,我们两个年纪也不小了,身边总是要留一个儿子吧?不可能三个儿子都不在身边。”

    韦宝点头,“大哥放心!”

    “这我就放心了!”李成楝说罢轻声道:“能到都察院就很好,以后就让乐山跟着你,你不知道,这些日子,连我那里都有很多人走门子,要送礼给我,托我去给你带个话,都是跑官的人。不过,我可以一个人的银子也没有收过,我说让他们有什么事情直接找你去,找我没用,我又不是都察院的人,也不是大理寺的人,不知道什么情况。”

    韦宝笑着点点头:“大哥这事办的好,这个银子不好随便拿的,你的确不知道具体什么情况。我们可不是见银子就收,也要符合标准,能办事的人才要,都察院和大理寺衙门不养闲人。”

    “是,是,兄弟就是做官的料,我连我手下几十号人都搞不好呢,你一个人管了两个这么大的衙门,几百号人,现在又扩编,以后既仯角Ф嗪湃说淖畲蟮难妹帕耍】旄仙辖跻挛赖娜耸恕!崩畛砷Φ馈

    “两千多号人算什么?要给我管,官员多多益善!该撤的吃空饷的,一律撤掉,该放人的位置,一律放上人,人浮于事的太多,吃空饷的太多,要是大明官员人人有正事做,有事做的人人出力,早不是这么个局面了。”韦宝感慨道。

    不管到了什么时候,吏治都是最重要的。

    李成楝也点头称是,又敬了韦宝一大碗酒。

    他用大碗,韦宝则只是很文雅的用小酒杯干了一杯。

    韦宝喝完,立刻有郭文亮为他斟满酒,郭文亮对韦宝是真上心。

    韦宝甚至还决定再过一阵子,让林文彪多考察他,如果一直忠心耿耿对自己,就吸收郭文亮进入天地会!

    先在官场招揽自己的人,再将这些人吸收进入天地会,这是韦宝的两步走计划。

    因此,韦宝还特别筹备了天地会一个部门——韦系部!

    韦系部是专门针对大明朝廷官员的部门,这比阉党和东林党又要高一个层面了。

    现在有魏系,将来也要有韦系。

    韦宝知道,迟早有一天韦系会取代魏系。

    他现在就是暗中积累力量,等到那一天,他能让韦系隐藏于东林党之内,成为这天下最大的一股政治势力。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杨雪的几个哥哥都是秀才,熊兆珪更是举人,杨雪和熊欣儿立刻动了心思。

    熊欣儿还好一点,她爹现在被关押在锦衣卫大牢,是朝廷钦犯,不知道韦宝能不能为她哥哥安排差事。

    杨涟现在仍然好好的,杨雪自然想为自己的几个哥哥提一提。

    “韦大人,我听说你们都察院和大理寺,只要是本衙门子弟,有秀才功名就可以当官,是不是?”杨雪问道。

    韦宝笑道:“不错,有这个先例了,我的书办郭文亮郭大人就是这种情况,不过要求对衙门事务熟悉,做了多年,且有很强的能力才可以。”

    郭文亮听韦宝这么给自己脸上贴金,很是自豪的挺了挺胸,在杨雪这样的大美女面前,任何男人被吹捧,都会暗暗得意的。

    “我爹在都察院很多年了,我几个哥哥从小接触都察院的事儿,虽然没有来做过小吏,却也算熟悉的,至于我几个哥哥的能力,那要看韦大人给不给机会了解吧?”杨雪倒是很懂官场的一套,说话委婉却到位,切中事情的要害。

    杨雪的几个哥哥听说说自己的事情,都停下了筷子,看着韦宝。

    熊欣儿和熊兆珪也很关心韦宝的反应。

    韦宝微微一笑,并没有答话。

    做官不用什么天赋,做官无非就是厚黑学,像韦宝这种大概知道一些未来走向的,简直闭着眼睛都能做官。

    现在杨涟马上就要倒霉,这个时候扶持杨家人做什么?

    而且杨家肯定拿不出银子来,之前留了十多个不拿银子的铁杆东林党,那是做样子的,还老那样啊?

    现在都察院和大理寺已经稳固,自己的位置已经坐稳,完全没有必要装样子了,所以,韦宝这次弄官位,第一要考虑的是能拉拢成为自己的人,第二就是搞钱!

    杨雪的几个哥哥,没有一条符合要求。

    因为杨涟本身就是东林党大佬,他的子女肯定自视甚高,想在以后吸纳进天地会会很困难。

    搞不好,自己免费帮他们搞进来,他们还以为自己想巴结杨涟,想加入东林党呢。

    韦宝不答话,杨雪却不死心,“韦大人,我听人家都叫你韦青天,说你大公无私,为老百姓着想,不是我偏向我哥哥,我几个哥哥都是很清廉自守,且很有才干的人呢,我爹爹从小就对我们管教的很严苛。”

    “招人的事情,我参与,但我并不是全权负责的,这事再说吧,如果有兴趣,你们可以先在郭大人这里留个名字。”韦宝微笑道。

    郭文亮一听韦宝的意思,立刻知道韦宝不想帮杨家几个男人,忙笑道:“对,韦大人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可以先在我这里留名,我一定多提醒韦大人注意照应几位。”

    杨家几个兄长急忙感谢韦宝和郭文亮。

    杨雪却很精明,虽然没有进过官场,虽然只是一个女流之辈,却很能吃透对方话中意思,一听韦宝这么说,就知道韦宝不打算帮忙,俏脸立刻冷了下来。

    韦宝默默看了杨雪一眼,对这个女孩子的印象便不是很好了,太现实了点,太精明了点,这样的女孩子在古代来说,比较少见。

    没有追求就没有失落,韦宝并未太在意杨雪的反应。

    又吃了片刻,韦宝对李成楝说去他官厅喝口茶吧,酒菜吃的差不多了。

    李成楝也已经尽兴,喝的个脸红脖子粗的,又因为韦宝答应帮李乐水解决差事的问题,心情大好,高声道:“好,好,多谢贤弟款待,去喝口茶去。”


………………………………

【0719 熊廷弼当初到底有没有给四万两银子】

    韦宝礼貌的对熊兆珪、熊欣儿、以及杨雪和杨雪的几个哥哥道:“几位也去我官厅坐一坐吧?我那儿比较通风,挺凉快的,醒一醒酒再走。我让人用马车送你们。”

    京城不是什么人都能用马车和坐轿子的,但韦宝作为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主事官员,有这个特权,可以叫衙门的公车。

    没人敢说什么。

    “不必了,多谢韦大人的款待,我们该回去了。”杨雪冷冷道。

    韦宝微微一笑,知道刚才自己委婉的拒绝了杨雪想帮她几个哥哥弄官位的事情,这姑娘肯定嫉恨自己了。

    不过,韦宝丝毫不放在心上,对熊欣儿和熊兆珪道:“熊姑娘,熊兄台,你们呢、要不要再到我官厅喝点茶,醒一醒酒?”

    韦宝的话让熊家兄妹有点为难,他们是和杨家兄妹一起来的,现在要是不一起走,有点不好,但韦宝又是他们的恩人,韦宝都已经提出邀请了,就这样走了,似乎也不太好。

    韦宝何等精明的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了熊家兄妹的为难之处,笑道:“不想喝茶也不妨事的,我现在就派车送你们回家。”

    “我想留下来喝口茶,哥哥,怎么样?”熊欣儿忽然道:“我还想与韦大人谈一谈爹爹的案子。”

    熊兆珪一怔,杨雪也一怔,没有料到居然是熊欣儿主动接受韦宝的邀约要留下来。

    “好,好吧。”熊兆珪道。熊兆珪对于留还是走,没有什么主见,他主要知道妹妹与杨雪的关系很好,两个玩在一起的,现在杨家姑娘要走,他本来以为妹妹肯定也会跟着一起走。

    果然,熊欣儿选择留下来,有点惹到杨雪了,杨雪快步朝着都察院衙门口走去,杨雪几个哥哥快步跟上。

    “大人,我安排车去送一送他们吗、”郭文亮赶忙问道。

    韦宝点个头,便向自己官厅走去,他知道,估计以杨雪的性格,即便是安排了车子,杨雪也不会坐的,这是一个自尊心超级强的姑娘。

    韦宝甚至可以想象到,刚才杨雪向自己提出给她几个哥哥安排官位,肯定是鼓起了勇气的,也肯定以为自己会答应,他隐隐觉得这杨姑娘也许对自己挺有好感,也许因为自己的敷衍,惹恼了她,让他因爱生恨了?

    这么容易爱,这么容易恨,韦宝好笑于这个时代的姑娘。

    “韦大人,我爹爹本来有机会出来的,都是汪文言从中使坏。”进了韦宝的官厅,熊欣儿便迫不及待的道。

    她还真的是想与韦宝商量她爹爹的案子。

    汪文言是熊廷弼案子的重要人物,狱吏出身,智巧侠气、饶具谋略,因监守自盗,逃到京师,后来投奔王安门下。和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过从甚密。

    刑部郎中于玉立派遣他入京探事,用钱买为监生,用小动作将齐,楚,浙三党变成两党,将其搞垮。从此东林党独大。

    在东林党内阁首辅叶向高的扶持下官至中书舍人。与东宫伴读王安相结纳。

    泰昌、天启年间,在外廷倚仗刘一燝,在内宫靠王安撑腰,文言为之联络通信息,在《东林点将录》中为“鼓上蚤汪文言”。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九月,王安死,顺天府丞邵辅忠弹劾汪文言。

    又被御史梁梦环弹劾,被逮下狱。

    后无罪释放。

    东林党势力不济之后被魏忠贤下狱,受五彪中的阉党锦衣卫指挥佥事许显纯五毒拷打审讯。

    韦宝听了熊欣儿的话,没有回答,他并不关心事实的真相是怎么样的,他是在想,救熊廷弼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妨碍、

    韦宝首先考虑的不是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好处,只要没有太过不好的影响,即便是多花点银子,韦宝也乐意帮助熊家兄妹救出父亲的,韦宝这个人,总的来说,心地实属善良。

    如果没有太不好的影响,韦宝就要考虑营救出来的可能性有多大,实在没有希望的话,不是白费力气吗?

    大明王朝,前后有两位“辽东经略”,雄才大略,却均死于“奸珰”之朝政。一个是袁崇焕。

    另一位,就是熊欣儿和熊兆珪他们的爹熊廷弼,熊廷弼也是大名鼎鼎。

    《明史熊廷弼传》有一句话:“五年八月弃市,传首九边”。据说,其被处死之后,尸体弃之荒野,其血淋淋的首级则被朝廷传至各处边关示众,以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明朝末期,经守辽东疆土者,有“三杰”之说,依次为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

    然而,这三人,均受到排挤打压,甚至死于非命。若“三杰”之中任何一人受到信任并重用之,满清何以坐大并轻松入关?历史或许就此改写了。

    “辽东三杰”,以熊廷弼最早,且正处在后金崛起之初。其经守辽东之功,史家多有正面评价。

    《明史熊廷弼传》记载:“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

    熊廷弼生卒年为1569至1625年,著名军事将领,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人。

    史书说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其少时家境贫寒,放牛读书,却刻苦强记,奋发图强。

    万历二十五年(1597),熊廷弼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

    万历三十六年擢御史巡按辽东,他针对辽东地广人稀、边防多事之现实,主张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

    但是,他的“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时任辽东经略的杨镐之议不和,后被排挤,转岗督学南直隶。

    万历四十七年,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发生,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四十七万大军惨败。

    朝廷经廷议,遂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杨镐为辽东经略,从而使大明王朝辽东战局大为一振。“由是人心复固。”

    熊廷弼镇守辽东,居功至伟。其终被问罪,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韦宝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来,概括起来大致是三个原因。

    一是天子更替。二是党争之害。三是熊廷弼这个人本身之性格。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历朝历代的特色之一,明朝也不例外。

    熊廷弼是在万历朝被重用的,万历皇帝虽说长年罢朝,但是对熊廷弼仍相当信任。

    万历的用人原则,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毫无疑问,在万历去世之前,熊廷弼的方针政策均得到万历皇帝毫无保留的支持。

    有人甚至认为,万历皇帝与熊廷弼是“军事战略上的知己之交”。

    正因为如此,万历皇帝特赐熊廷弼尚方宝剑,“重其事权”。

    其实,在万历年间,熊廷弼被言官谤议攻击的事情,从未间断,特别是在镇守辽东的不长时间内,各种弹劾之奏疏,不绝于耳。

    但是,万历皇帝从来不听。他对熊廷弼的建议和主张,统统予以支持。

    这一点,仅从简单的《明史熊廷弼传》就可以看出来。

    凡是熊廷弼向万历皇帝的上疏,记载皆为“疏入,悉报允”、“疏入,帝从之。”

    万历皇帝曾针对言官的弹劾,对熊廷弼批复过一段相当有意思的话。他说:“辽事败坏,皆地方官玩曷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依赖。今夷情甚急,岂经略释肩之时,自弃前功!着益殚忠任事,与诸臣协心共济,毋为人言所阻”。

    这段话,可以看出,万历皇帝对熊廷弼的“深切依赖”,以及对一个重要臣僚的“语重心长”。特别是一句“毋为人言所阻”,更是推心置腹、坚定决心。

    照通俗的话语解释,意思就是你放心,让别人说去吧,一切无妨,照你的思路干去下吧,朕支持你。

    据说,万历临死之前,身患重病,依然对熊廷弼分外关注,别的奏疏可以不看,唯独熊廷弼的奏疏另眼相待,非看不可,且还要一一批复。

    只可惜,万历皇帝的庇护很快结束了。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卒。明光宗继位,不到一个月,也死了。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大统。

    言官文臣立刻磨刀霍霍,群起攻击熊廷弼。

    自泰昌元年始,攻击熊廷弼的言论就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诋廷弼废群策而雄独智”。

    韦宝知道,辽东是出风头的地方,也是火山口。

    稍微有点成绩,能传遍整个朝廷,稍微有点过错,也能把一个正常人完全的妖魔化。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老调重弹,但问题是皇帝换了。

    明熹宗毕竟不是熊廷弼的知己,他派了一个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调查,这个人,还算公允,承认了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成绩,但是因为熊廷弼曾为弹劾之事“掼纱帽”,他的结论有一句话“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功劳是有的,但是掼纱帽则有负皇恩。一个“罪浮于功”,熹宗皇帝便将其打发回家了。“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

    结果,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成了辽东经略,直接导致了沈阳陷落,其本人也战败身死了。

    熊廷弼倒霉的第二个原因,熊廷弼不慎卷入党争。

    明末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

    以原吏部郎中顾宪成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因此得名。

    与此同时,另有一批官吏士绅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

    这些党派既互有矛盾,又互为利用。

    其中,以东林党人势力最为强大。

    起初,乃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则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到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排斥。

    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异军突起,形成了直接对抗。

    照理说,熊廷弼原为楚党,与东林党人并不是一路人。

    但是,当时的东林党代表人物杨涟等人,突破门户之见,曾在辽东军事等问题上为熊廷弼说过好话,熊廷弼同后来的所谓“东林党六君子”,也有不错的个人关系。

    这一切,为其最终的杀身之罪理下祸根。

    或许,人称“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的思路也是简单的,政敌拥护的,咱就要坚决反对。

    明史说:“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死,廷臣复思廷弼”。也就是说,袁应泰一死,辽东战局告急,“烟火断绝,京师大震”。

    满朝上下,这才想起熊廷弼来。甚至有人感叹:“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于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辽东经略。

    然而,阉党们不放心,“搭班子”的时候,生生替他配了一个叫王化贞的巡抚。

    这个人,明史有评价:“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

    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无实质的兵权。据说他可以调动的人马,仅有离京时带的京营五千人。

    而王化贞则握有实权,其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与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径庭。

    明史说:“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可虞。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

    毕竟,今日之辽东,早已不是十年前的辽东了。

    应该说,熊廷的策略是正确的。

    然而,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可是王化贞自恃朝中有人,根本不把熊廷弼放在眼里。

    这一切,直接造成了广宁兵败,致使辽东尽失。

    兵败问罪,朝廷震怒。自然要下令处置败军之将。

    王化贞的责任是主要的。

    明史记载:“二月逮化贞,罢廷弼听勘”。

    一个是逮,一个是勘。

    显然,朝廷对两人的定罪是有差别的。

    然而,最后的议决却是“廷弼、化贞并论死”。

    这时候,又出了一件事情。

    就是熊欣儿现在对韦宝说的事情,熊廷弼为保命,曾托汪文言向魏忠贤行贿,数目不小,四万两。

    然而,熊廷熊并不是一个贪官,他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既而背之”。

    于是,“魏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

    第三个原因,乃是熊廷弼的性格所致。明史说:“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

    此评价,甚为形象。也就是说,熊廷弼的脾气不太好,有才之人大抵如此,遇事特别容易激动,也因此得罪不少人。

    当然,有些人是无意中得罪的。

    比如给事中姚宗文,仅仅是熊廷弼没有替他在补缺的时候求情,而结下了梁子。

    熹宗初立之时,有人“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也有人说他经略辽东失职。熊廷弼的反应是什么呢?《熊廷弼传》说“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廷弼益愤,再疏自明”,甚至公开“惯纱帽”。

    说到激动的时候,“抗疏辨,语颇愤激”,即使皇帝在场,他也从不忌讳。

    但凡有人弹劾,熊廷弼总是要抗辩上疏一番的。

    任何批评,他都不能坦然地存在肚子里。

    因此,给满朝大臣留下他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的深刻印象。

    熊廷弼“褊浅刚愎,有触必发,盛气相加,朝士多厌恶之”。

    万历皇帝在,可以包容他。

    换了熹宗皇帝,自然就会看着极其不爽了。

    熊廷弼同王化贞的矛盾,虽说是责任在王化贞,但熊廷弼也有责任。

    他似乎根本看不起王化贞这个人。同下属说话,有时候也不注意分寸。

    熊廷弼反对王化贞的军事策略,又无法阻止,便上疏告状,话也是说得很难听,且不留余地。

    王化贞自然心存不满。待到王化贞兵败之时,两人相见,“化贞哭”。看出来,王化贞是有悔意的。

    熊廷弼却“微笑曰: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弄得王化贞无地自容,“化贞惭”,一点不留面子。

    他们两个人同被朝廷究责之时,熊廷弼依然故我,态度不好;相比之下,王化贞伏罪,倒是态度端正,痛哭流涕。

    凡此种种,都说明熊廷弼是不谙为官之道的人。

    恃才自傲,这在任何时候的官场都是危险的。

    毕竟,不是每一个领导者都是有胸襟的。

    “当初告发你爹爹的御史梁梦环,我没有留用他,现在他还没被允许回都察院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