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鹿鼎记-第7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维贤的见识广,而韦宝的见识狭窄浅薄,这些都是两个人之间的隔阂。
当然,最关键还是阶级立场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还是对世界的看法不同。
这已经上升到世界观的矛盾了。
张维贤不清楚,韦宝确是很清楚的。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中国早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至清代,中国已进入了商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内部已经产生“新的社会经济系统的苗芽”,“中国封建社会的体内,已经存在和发展着否定它的母体的因素了。假设当时没有国际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这一封建社会,也可能有其自体内所包孕的否定因素的发展而崩溃,蜕化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的。
可是外来资本主义的侵入,却截断了这一历史的阶段,使中国经济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而转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是有限的,只是某种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
当时手工业的经营还没有达到工厂手工业的完成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法没有真正成熟。
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它出现于何时,原来学者大多主张明清说,后来又出现了唐代说、宋代说和元代说。
评价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明末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有没有质的变化。
资本主义萌芽对当时社会的阶级结构有无影响,明清时期是否出现了市民社会和市民运动,涉及到了丝织业、矿冶业、制瓷业、造纸业、榨油业、制糖业、农业等。
这些问题很沉重,韦宝原来也就是一个社会底层,根本没有触及到这么大的课题。
但是韦宝现在作为天地会这样的组织的大牢,并且是唯一的大佬,他不得不考虑这些。
资本主义是一个整体性的历史运动,而不是个别经济现象。
只有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研究资本主义的发生问题,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许多学者承认,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最早发生在意大利,有的学者认为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因素早在11世纪就已清晰可辨了”。
“在威尼斯建立起来的制度一开始就提出了有关资本、劳动和国家之间关系的所有问题”。
随后的经济强国是葡萄牙、荷兰,荷兰最兴盛时的船队数量相当于其他欧洲国家的总和。
但是,资本主义的胜利果实并没有被这些较早的欧洲强国所享有,而是拱手让给了后来居上的英国。
资本主义之所以在英国开花结果,是因为英国具备资本主义发展并导向近代化的综合条件;其他国家之所以没有在英国之前或与英国同时走向近代化道路,是因为这些国家缺乏这样或那样的条件。现在有学者从英国所具有的特殊优势来论证资本主义成功的原因,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工业革命,煤铁资源,科学技术的突破等。
这些论证都有道理,但都只是说明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由资本主义发展而导向近代化的英国模式的确有其特殊性,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具备的,这就是它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发达的金融业、海外殖民的丰厚汇报、早发的工业化、伴随工业化而迅速出现的技术突破和科学发明、知识的进步,包括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等等。
其他国家可能具备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但未具备这些全部的因素,如意大利具备了市场优势,但不具备资源优势、工业化优势等。
荷兰具有环境优势、市场优势、海外殖民优势,但荷兰既没有走向工业化一途,阿姆斯特丹的商业资本主义也很快在伦敦的工业资本主义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
法国则由于殖民地的过早丧失及工业化机会的错过,使之在与英国的较量中甘拜下风,失去了争夺欧洲第一把交椅的机会。
不难看出,英国所具有的条件得天独厚,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的确特殊,是个“例外”,世界其他各国则是常态。
英国经验所体现的社会再生产扩大的普遍规律而言,它适用与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近代化工业。
但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英国经验又是非常独特的,不具有普遍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国模式对研究其他国家或地区近代工业化的发生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经济从不是孤立的。经济活动场所也是其他实体文化、社会、政治的安身之地,其他实体不断向经济渗透,以便推进或者阻碍经济的发展。
这些实体很难互相分开,因为我们所观察到的经验实在,构成一个整体。
在15世纪后半叶,一切影响欧洲从中世纪转变为近代社会的因素和力量都在同时起作用,有时候它们甚至融合到一起,很难区分开来。这些力量是客观条件、实践和思想的混合体。
对比欧洲,尤其是英国的经验,韦宝对明清时期的中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中国何以没有发生资本主义也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韦宝认为明清以来科学技术的落伍是中国近代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的“过密化”是新的生产方式不能产生的根本原因。
中国过强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缺乏以数目字管理的传统,妨碍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
中国江南能源匮乏以及轻工业倚重、重工业倚轻的格局,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重大障碍。
中国能源生产,主要是煤中动力问题的未能解决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的迅猛增加等因素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的“大分流”。
其他的观点还有很多,诸如中国过高的交易成本,如国家征收的赋税太高、贪官污吏的掠夺等、法律的缺乏、产权的不稳定,国家的强取豪夺、农村人口的众多、地理位置的封闭性等等。
随着在这个时代待的时间越久,韦宝其实有时候也是很迷惘的。
韦宝也有怀疑自己做的是否对的时候,似乎,他越是与皇帝,与魏忠贤,与张维贤这种超级大地主阶层的想法接近,他做事就越轻松,成绩就越大。
但是反之,与他们的道不同,韦宝的阻力就越大,很多时候会感觉吃力不讨好。
所以,有时候,韦宝也是挺痛苦的,想着随波逐流,混到最后,反正有韦家庄和辽南垫底,他割据做个军阀是毫无问题的,他现在就可以回韦家庄去当军阀。
谁都拦不住。
但是自己作为一个重生穿越巨,如果目标只是偏居一隅当个小军阀的话,韦宝自己都会有点瞧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对不起自己作为重生穿越巨,超越了这个时代所有人的见识。
毕竟自己很清楚历史的走向,很清楚历史以后会往哪个方向去。
韦宝不愿意看到现在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挣扎在生死线上。
也不愿意在自己参与的这段历史中,仍然像以前一样,慢慢的走到满清入关,慢慢的等着列强带着坚船利炮过来轰开国门,所有人都做洋人的奴隶。
所以,韦宝即便是再矛盾,都没有改过初衷。
对张维贤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少接触,可惜张维贤不行,这是自己的老丈人啊。
………………………………
【0801 翁婿交心】
韦宝还可以向对皇帝和魏忠贤一样,糊弄过去,避重就轻,蒙混过关。
但韦宝可以给皇帝和魏忠贤银子,可以用一起做木工活转移皇帝的注意力。
对张维贤则没有办法用这些办法了。
因为张维贤是长辈,韦宝知道老头是希望自己混得好,希望女儿过得好。
人家张维贤不图自己的钱,并且有明确的见识,不容易被带偏,这就让韦宝很麻烦了。
除非永远避而不见,否则见面之后,就会像现在一样,很多事情没办法说到一起去,很尴尬。
“爹,为了老百姓能吃饱穿暖,就算得罪一些人,我也忍了。凡事不能两全。”韦宝淡淡的想岔开话题,然后自己和张之极大喝大聊一通,最好把自己给灌醉了,那样就能解决今天这一出戏了。
“我也不是让你不管老百姓,但一级做一级的事儿嘛。你现在虽然只是个四品官,但你是海防总督衙门的参政,而海防总督衙门又没有设立总督,你就是最大的,权势甚至比巡抚和总兵都大!该让他们做的事情,就该让底下人去做,巡抚和总兵也不可能什么都管,还有各地的府县衙门,还有各地的卫所衙门吧?你要设法让这些人做事,就算有个别人看不顺眼,你换了就是,也不好一换换一大片的,更不能那个逼人家花钱买官啊。这样做,跟强盗有什么不同?不能让人家觉得你没有容人之量,以后你想去别的衙门,或者想升迁,都是反对你的人,你在仕途上还怎么发展?”张维贤道。
韦宝不住点头,却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心说还是装傻蒙混过关吧。
“我是要让你都要兼顾,能兼顾各方的利益,八面玲珑,这才是为官之道,懂了?”张维贤见韦宝的态度还行,心情好了一些。
“懂了懂了,小宝这么聪明,能不懂吗、”张之极这个大舅哥倒是很尽职尽责,急忙替韦宝圆场,“小宝,快敬你老丈人的酒啊。”
韦宝急忙端着酒杯起身,“爹,我敬您一杯酒,难得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我也实在是忙,等抽空多来陪你老喝酒。”
“好,好,坐下吧。”张维贤乐呵呵道:“还是忙一些好,你要是也像你大哥这样成天在我眼面前晃悠,我才糟心呢。”
“爹,这就是你的问题了啊,你给我弄个差事,实在不行,让我去京营弄个差事,我能没事做吗?”张之极不乐意道。
“你将来是要继承当国公的人,要做什么差事?而且你说你是做事的人吗?不是没有让你做过事,你一,不守纪!二,不用心。你到哪儿都能找到人胡混,到时候把名声败坏了怎么办?”张维贤道。
“呵呵,行,我不说了,以后我就在家当傻子,这又开始一二三四了。”张之极笑道:“小宝,咱哥俩喝酒。”
张之极比韦宝大很多,所以在韦宝这里,他还是很有心理优势的。
韦宝微微一笑,举杯与张之极共饮。
可惜韦宝找张之极喝酒,想把自己灌醉,或者喝个小半斤酒之后就装醉的想法很难实现。
因为就他和张维贤、张之极三人喝酒,人太少了,喝了多少都看着呢。
张之极和韦宝两个人喝酒稍微喝的急了一点,张维贤就会在一旁唠叨。
“都慢点喝,在自己家喝那么多做什么?又没人抢。”张维贤道:“小宝,高第这个人你得小心点,他不是魏忠贤的人,也不算东林党的人,很会搞关系,滑头的很。”
韦宝哦了一声,对高第并没有什么认识,之前找人查过高第。
高第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进士,任临颖县令。赈灾救荒,医活数万人。而且比较廉洁,缴上来的赋税根本不拆封,就直接送到开封府上,由此杜绝了耗羡的弊端。
这样,可能由于征税方面的政绩比较突出,高第“转户曹,榷浒墅关”,也就是派去了苏州钞关收商税。
旧例,在主钞关之外的支流水道上都设绳拦截,以防商船从中私自开走以避税,高第认为只需封锁主河道附近的水域即可,不用一切都斤斤计较。
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高第最终升到了大同知府,是正四品之官了。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二月,高第从大同知府转为山东按察副使。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三月,高第考满,再从山东副使升为湖广右参政,升任从三品。不久后,高第升山东按察使,正三品。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五月再升为陕西右布政使,从二品,很快又升山西左布政使,正式进入正二品大员行列。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吏部以高第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令其巡抚大同。在任上,他又私人出资七千两银子,助给边将的抚赏,在军中朝中口碑很好。
天启二年,1622年十二月,天启皇帝朱由校召高第入京,为兵部右侍郎。
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为兵部左侍郎。
天启五年,1625年二月,高第为兵部左侍郎管工部右侍郎事。五月,升任兵部尚书。
十月,就是目前这个月,皇帝将高第召到文华殿,赐其蟒衣玉带,令以兵部尚书经略蓟辽。
韦宝对于高第的印象就是这个人面面俱到,左右逢源,所以能在官场混得开,并且还比较注重老百姓和普通兵士的感官。
总之就是一个很会做官的人,不过,五十多岁才开始发迹,然后飞速高升,这在大明都属于正常的升迁轨迹。
大明官员在仕途上雄起,一般都是四五十年纪,很少有冯铨那种三十出头就发迹的情况,冯铨那是抱上了魏忠贤的大腿。
更没有韦宝这种十来岁已经做到了正四品的情况,历史上都罕见。
“我稍微研究了一下高第,这个人搞钱应该有一手,而且手法高明,做事隐蔽,且能笼络同僚和部下,还能照顾老百姓和普通兵士。”韦宝道。
张维贤点了点头:“高第就是你的榜样啊,要是能像他一样,两边不靠,还能步步高升,这是最佳的法子。”
“爹,也不能这么说吧,这种官场老油子多了去了,遇到大事,总归还是要会做事的,你让高第这种人去辽东,他有能力顶替孙阁老吗?孙阁老就凭这两年保住辽东没有被建奴夺走土地,能保住北直隶太太平平的,就功不可没。”张之极道。
“你知道什么?孙承宗是在辽东做的不错,可他和魏忠贤不对付,和魏忠贤不对付,能做的长久吗?人家高第不管有没有本事,他那样的人,出了事,找不到他的头上,要是侥幸立了功,功劳他能占一多半。这才使得为官之道。”张维贤道。
张之极呵呵一笑,对父亲的话很是不屑,却也没有顶嘴。
“我昨日与厂公私下见了一面,他承诺我只要裁撤掉蓟辽和辽东五万多兵马,让他们各自佣兵五万,再在对建奴的战事上立下战功,就在年底保举我成为海防总督衙门总督!”韦宝道:“厂公让我要帮高第执掌辽东扫清障碍,意思不言自明,让我帮着将恩师孙阁老挤走。”
韦宝本来是不打算将魏忠贤私下见面的事情说给张之极和张维贤知道的,担心张之极喜欢出去玩,怕张之极说出去,但是想到既然张美圆已经知道了,张维贤便有可能知道,这种事,也没有必要瞒着老丈人,所以说出来了。
张维贤见韦宝告诉自己这么机密的事情,很欣慰,随即又有些疑惑,“小宝,你实话对我说,你和魏忠贤在一起,到底搞到了多深?你别陷进去啊。”
韦宝对于张维贤这么说,不由的不高看自己老岳父一眼,明显张维贤是很清楚魏忠贤将来的下场肯定不好,不会长久的。
可他是知道历史进程的人,才知道天启皇帝朱由校死了,魏忠贤自然要失势倒台,可朱由校才二十出头,正值壮年,不知道张维贤是如何做出这种判断的。
“我不是厂公的亲近之人,但谁为朝廷办事,我是管不了的,我只是为朝廷出力,为陛下出力。”韦宝虽然是在英国公府,都是自己人,也没有对魏忠贤出言不逊,没有直呼魏忠贤的大名,却也没有叫九千岁,而是尊称一声厂公。
因为韦宝不知道张维贤府里是不是有东厂的细作。
所以,韦宝在这里说话也比较保留,用的都是模棱两可的外交辞令。
张维贤皱了皱眉头,他在官场多年,自然能听出韦宝话中的保留,“这里又没有外人,都是自己家人,你怕我府里面有细作吗?”
“爹,您别误会,我是真心话,我只想着为朝廷和陛下办事,真没有多想什么,我对厂公和东林党都一样,保持分寸,并不疏远,也不主动靠过去,这两者之间,我稍微倾向于厂公一些吧,毕竟现在朝局掌握在厂公手中。”韦宝道。
“这就对了,你有什么话只管放心说,之极他虽然贪玩一点,但是说话办事还是有点分寸的,尤其是官场上的事。”张维贤低声道:“我告诉你一个大秘密,陛下虽然年轻,但身体已经不行了!顶多三五年就得,懂了吗?”
韦宝一怔,没有想到张维贤的根子这么深,连皇帝的身体情况都一清二楚,只可惜,你这三五年的估计都高看朱由校了,朱由校这个皇帝,两年不到就得西天取经。
但韦宝不可能说这是他知道历史大势得来的结论,只是点了点头。
“魏忠贤完全依仗陛下,陛下不在,他算什么?立刻要垮掉。”张维贤道:“所以做事不能只看眼前,更要想到将来,想到长远之处。”
“怕只怕皇帝生出子嗣,继续被魏忠贤和客氏操控。”张之极道。
“也有这个可能,只是天不佑我大明,陛下子嗣很难健康活下来,不知道是不是魏忠贤和客氏从中做了手脚。我只怕他们利益熏心,弄个假的太子出来乱了宫廷血脉。不过,咱们在宫中是有眼线的,魏忠贤和客氏想这么做,很难!将来的天下,十有八九要落到信王的头上!”张维贤判断道。
韦宝闻言暗暗点头,暗忖这顿酒没有白喝啊,看样子,自己这老丈人的确是大明顶梁柱式的人物,什么都知道,判断的极为准确!
很多时候,人能不能成事,一开始的判断就是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注定了是对是错。
“爹和我想的差不多。”韦宝低声道。
张维贤还以为韦宝只是附和自己的话,笑道:“真的?你是出于何种判断?”
“我虽然没有眼线,但我经常见着陛下,感觉陛下身体是不太行,但没有想到只能再活三五年。”韦宝随口道:“陛下若是不在的话,厂公的确位置很难保住。至于想弄个假的太子,这是不太可能的,宫中人多嘴杂,哪个贵妃要想怀胎十月而不被人发现是假的,怎么可能?”
张维贤见韦宝与自己想的一样,不由大为欣慰,“我果然没有看错人,小宝你机敏过人,这么年轻就能想事情全面,难得,难得啊。所以你就更不能与魏忠贤走的太近了,以我对信王的观察,信王非常厌恨宦官,亲近于东林党!以后东林党还是要卷土重来的。我偶尔有见着信王的机会,我现在已经在为你布局,时常在信王面前说你的好话了。”
“多谢爹。”韦宝急忙道。
“依着我看,你干脆设法贿赂魏忠贤一笔银子,就在海防总督衙门当个左参政便是了,辽东还是不要去了,去了也讨不了好处。你想,蓟辽边军和辽东边军,长期在外,都是世袭的将领,与朝廷隔着心呢,连魏忠贤都没有办法,你去了之后,你手头没有兵马,你能有什么办法?他们不会让你裁军的。打建奴是更不可能了,就蓟辽和辽东的情况,能守住不被建奴打,已经很不容易!”张维贤又道。
韦宝撇了撇嘴,最怕的就是张维贤这么说,去辽东是肯定要去的,什么都不做,自然没有风险,但不立功,如何扩展势力、尤其为了引开建奴对朝鲜和辽南的注意力,韦宝也必须让辽东兵马发点威风出来。
韦宝知道,按照正常的轨迹走,建奴是会先平定朝鲜,再平了蒙古和毛文龙,然后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对付辽东的,甚至可以拐个弯,打到北直隶来。
好像在历史上,崇祯刚刚登基没有两年,皇太极就带着人拐弯进入了蓟辽,并且打到了京城下面,还杀了很多明军。
现在韦宝弄出个辽南来,建奴肯定也是要先收回辽南的,否则背后有这么大一片地盘被别人掌握,形成了那么大的一股势力,建奴什么都做不了了,更别说对付辽东,更不用说打到京师。
“爹,您这就管的宽了一些吧?小宝这么大的人,做事自有分寸,不去辽东如何立功、大明也就辽东最容易立军功,升迁最快了。”张之极道。
“你知道个屁!”张维贤一听就火了,“你听说谁在辽东立下军功了的?建奴已经今非昔比,能守住就不错!”
韦宝一见张之极和张维贤又要怼起来,急忙道:“爹,大哥,说的都有道理。爹,辽东我不能推了,我已经答应陛下了,是陛下下的圣旨。”
“没事,给魏忠贤点银子,魏忠贤能让陛下再下圣旨的,爹这是为了你好,你要是办不了,爹帮你办了。”张维贤慨然道。
韦宝只得道:“爹,这趟辽东,我必须去,您忘了,我手里还有个辽南呢!不管是为了朝廷还是为了我自己,我不能丢下辽南的大片土地和几百万人不管。”
“辽南我知道啊,地广人稀,都是荒山,你要来做什么?几百万一年要消耗多少粮食,你知道吗?你养得起吗?你还想在辽南称霸啊?”张维贤不解的问道。
“没有土地可以开垦,今年我的人已经到处开垦了,难过也就是这两年,等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