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明副榜举人-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如前面所说,中国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古到今饱读诗书之辈如过江之鲫,数不甚数,但由于未经历西方文艺复兴,或者说经历西方数百年自然科学体系教育,教育过程中漠视自然科学教育。
主角要做的就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逐步引入自然科学教育,如中小学数学、几何教育,中学简单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地理教育等。
可以说在将鞑子赶出汉中之际,暂时解除满清政权、流寇的威胁之后,杨轩就思索如何建立现代学堂分级教育制度。
回到CD府之后一个半月,这天各县教谕、学正济济一堂汇集于总督衙门,开始认真检讨这个问题。
这些教谕学正一个个也憋坏了,自甲申年以来流寇入川川省陷入战乱,各地学堂废弛,读书人被杀害众多,大家好不容易盼到一个太平年岁总督衙门重开乡试,自己门生古旧也可以中得举人有一个好出生。
现在听侯爷提起如何教书育人,大家一个个谈得头头是道,看大家口沫横飞杨轩连连摇头,大家所说不是没有道理,但离自己主体相差太远了。
杨轩着急,身边的学政徐孔徒更着急,徐孔徒崇祯初年进士,甲申巨变之际为邛州知州,流寇入川流落民间,后来投靠义勇军被委任为学政。
作为学政徐孔徒当然知道杨轩真正用途,举起手制止众人继续发言,扫视众人一眼道:“大家都为饱读之士,所说未尝没有道理,但大家所说的道理,与我们这次所要革除大弊不同啊。”
众人一听,大家一个个目瞪口呆?读书人虽然社会地位奇高,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清水衙门,难道在这清水衙门之中还有什么大弊不成?
徐孔徒显得得意洋洋,在与大人彻夜长谈数日之久后越来越其中问题,现在看大家眼神,当即提出读书有什么好处?读书过程中如何因材施教?
众人一片哗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当然是为了出人头地,当然是为了升官发财。
徐孔徒连连摇头,当即搬出早已准备好的说辞,读书最基本目的就是为了识文断字不做睁眼瞎,不被外人欺负。
读书深沉次目的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大门楣。
大家最先不服气,现在听学政大人如此一说,也不好提出什么反对意见。
让人气馁的是大家虽然不反对读书的目的,但对如何改变这个现状方法五花八门。
为了平息大家争论,到最后杨轩不得不出马,亲自解释学堂分级教育的好处。
大家见侯爷意见如此,也不好反对,只得点头同意。
经过两天劝说,基本上确定新式学堂分级教育推行方法,那就是:
1、由四川省学政徐孔徒召集地方学正、教谕编辑组成编委会,分别编辑语文、数学、自然学、地理学、历史学等教育课本。
2、在各府建立教师培训班,挑选读书人培养老师。
3、在全省范围推广新式学堂分级教育,计划在两年年以内,各县需要建立一个完整小学,各府需要建立新式中学,全省建立一个新式大学。
4、在五年内,各个乡建立一个完整的新式小学堂,各个里建立不完整的新式小学堂。
5、鼓励地方乡绅与官府合办新式学堂,官府给予新式学堂老师一定教育补助。
。。。。。。。
杨轩利用自己权势强势推行新式学堂教育,徐孔徒召集百余个秀才一天到晚在凤凰山研讨课程设置,而在地方上各地纷纷扰扰,整个读书人躁动起来。
在顺庆府西充县一个乡镇,几个穿着棉袍的读书人坐在茶馆里面,不是从兜里伸出大手拿起茶杯猛喝一口,驱散外面的冷气。
一个四十余岁读书人摇头道:“十年前中得秀才有了功名,本来以为未来可以捷报频传,但谁料到多次不第,现在离家外出成为这私塾老师。
堂中二十余个学生,大家水平参差不齐,有刚刚启蒙读三字经、千字经的,也有读完四书五经的,但这些孩子颇为顽皮,一天到晚操心不小啊。
现在官府贴出告示,不知这公立学堂是什么样啊?”
旁边另一个穿着皮袄的有钱公子摇头道:“杨轩虽然出身读书一脉,但其为人奸诈虚伪,周先生不是不知道?
杨轩口口声声免除三饷,但那有一个条件,那就是重新清丈土地,你不是不知道,重新清丈之后收上去的钱粮比过去朝廷加派三饷还要多。
杨轩巧立名目征收什么商赋关赋盐赋矿赋等等,稍稍拖延就处罚罚款,搞得天怒人怨啊。”
王公子是方圆数十里大户人家,过去依仗权势不缴税赋,重新清丈之后土地面积剧增每年需要缴纳百余担粮食,今年年初就因为少缴钱粮而被处罚。
夺人钱财如同夺人性命,之后王家坚决反对新政,王公子更是隔三差五的邀集三五好友一起聚会抨击时政,声言如此做法完全颠覆官绅共治结构。
周瑾在王家所设私塾设馆,大家也只得附和对方,免得宾主不欢而散。
周瑾三十余岁,崇祯年间中得秀才,其后参加数次乡试不第,因为生活所迫到王家庄开馆授课,以贴补家用。
这一日传来消息,说什么官府准备建立公立学堂,府城正大量招收公立学堂老师。
凡是被选上的,不但不需要离乡背井远走他乡开关授课,工作有保障,更为重要的收入不菲。
想到平日受东家白眼,周瑾不甘寂寞,不顾王公子反对还是决定出去试试运气。
由于有秀才的功名,不需要参加县试,周瑾这天来到顺庆府城。
午时刚过,周瑾赶到玉山书院,还没有走到街口,道路上都是络绎不绝的人群,大家三三两两的呼朋唤友赶往书院。
大小府试参加了七八次,第一次遇到这样多人,周瑾感觉奇怪,连忙停下脚步问旁边路人道:“兄台,这人山人海的,比起往年院试还多,怎么这么多人?”
旁边一个面色焦黄,身材瘦小的中年读书人笑道:“过了院试,不过由童生变为秀才,而这次考的则是教秀才的先生。
凡是通过的进入公立学堂,每年有二十余两银子收入,也可保家庭衣食无忧。”
周瑾重重点了点头,赶紧排队报了名,经过一天考试,周瑾顺利的入围公立学堂教师,这未来三个月之内主要工作就是学习基本算学知识(国人算学水平比较差),讨论确定初级教材。
也就是在这天,周瑾慢慢理解初级教育的目的,那就是经过五年学习,学员能够识文断字,能够简单计算与处理一些数里几何问题。
而不是像过去那种生怯的千字经、四书五经。
………………………………
第293章 投靠
而在这段时间,杨轩不顾众人反对,几乎将主要精力放在新式学堂上。
万事开头难,从古代私塾教育转变到新式学堂教育难上加难,别的不说,光编排课本就花了太多精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古代没有什么人反对办学堂办教育,但现在看到杨轩塞入私货,从过去四书五经传统私塾教育到全面教育发展,众人坐不住了。
这天审议新编教材,按照过去小学初中模式,以国文算学为主,掺杂一些自然学、地理学、历史学知识,仅仅因为这一点改变,就引起轩然大波。
看了看呈上来的教材,钱邦芑连连摇头道:“大人,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次编排教材,需不需要将三十六行全部编进去,这样成了什么呢?”
杨轩嘴角露出一丝笑容,正准备回答,下首一个老者站出来,拱手回答道:“按察使大人,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按察使大人进士出生,你说说秀才缘何不出门而知道天下事情的?”
钱邦芑暗自心惊不已,正准备呵斥对方,但转脸一看对方是叶大宾,心惊不已。
叶大宾举人出生,四(川)绵州人,崇祯末年成为按察使刘之渤幕友,被授予正七品的按察使长使。
流寇入川之后逃回老家,义勇军相继大败流寇鞑子之后投入军中,现在担任总督衙门长使。
钱邦芑当然知道对方厉害,不敢过分造次,收起笑容道:“在下愚昧,孤陋寡闻,叶先生常常以诸葛亮自居,你说说秀才不出名,缘何可知道天下事。”
叶大宾呵呵笑道:“按察使过谦了,秀才不出名缘何知道天下事?
大家都是读书人,当然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读书人即便不出远门,只要能够读万卷书,所知道的也不比普通人行万里路逊色啊。”
众人一怔,良久参政刘长麟共收道:“叶先生所言没错,但万卷高楼平地起,读书要脚踏实地,切忌一知半解,到时候误人误己,害人不浅啊。”
叶大宾呵呵笑了笑道:“布政使大人所言极是,在座的大家都是读书人,大家都饱读私塾,当然知道书房之事。
过去私塾教育,三年下来一般人能够识文断字,十年八年下来学习好的可考得秀才什么的。
现在虽然加入算学,加入自然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内容,五年下来阅读无碍,十年八年下来,也可达到秀才水平的。”
狠狠地瞪了瞪叶大宾一眼,钱邦芑摇头道:“叶先生大谬亦,参政大人不是这个意思,大家都是饱学之士,参政大人当然也希望大家能够博闻强记。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等反对从一开始就开设这样多课程,这样很容易将人带偏,让很多人不务正业。”
杨轩脸色难看,正准备发难,前川南巡抚詹天颜笑道:“按察使大人大谬,正如侯爷最先说那样,以国文算学为主,辅以自然学、历史学、地理学、武学等杂学。
在小学1…3年全都为国文算学,仅仅辅以必要武学而已。
在4…6年级,才选学一定的自然学、地理学、历史学基础知识,但这些都不作为考核要求。
到初中之际,才大量增加自然学、地理学、历史学知识,也才纳入考试范畴。
整个教学循序渐进,怎么说不务正业,将学生带偏了啊。”
双方据理力争,声音越来越大,杨轩坐在上首目瞪口呆,看到大家你来我往争论不休,连最初准备好的说辞也忘记了。
缘何如此,主要因为没有想到前川南巡抚詹天颜,前按察使府长使叶大宾出面支持。
琢磨了半天,终于想明白了,这些人除了看到老式私塾教育弊端,看到新式学堂教育带来的好处,最大可能就是看明白形势,在当今四(川)只有依靠主角杨轩方能有一番作为。
钱邦芑、刘长麟口口声声的传统,口口声声的皇权,虽然占据道义上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上根本不可行。
现在明廷从一个一道意思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朝廷威望尽失,对地方各个藩镇影响甚微,各地天高皇帝远,根本不听中央号令。
与别的地方不同,义勇军目前控制川省十余个州府不是承接明朝统治,而是一个个县打下来。
弘光帝朱由崧继位之际为安抚江北四镇,将川北大好河山人为划分为四个藩镇,地方官吏也完全由朝廷任命总兵委派,各地之间如同唐朝末年藩镇割据。
现在弘光帝潞监国相继为清廷所掳,被杀害于北京,隆武帝绍武帝相继被杀,永历帝朱由榔虽然凭借高贵出生继承王位,但根本不能约束朝廷官吏,更遑论地方诸侯。
明白这点之后,杨轩显得信心满满,当场驳斥钱邦芑、刘长麟等人担忧,一再追问读书的目的。
读书目的不外乎三,其一识文断字,不做睁眼瞎。
其二,养成学习能力,将来即便科举不第,也可跟随名师学得一门手艺,养家糊口。
其三,科举中第,光大门楣,造福一方,留下好的名声。
在过去私塾教育基础之上,增加算学、自然学、历史学、地理学,就是为了将来谋生。
杨轩高喊道:学好算理化(算学、地理、自然学),走遍天下也不怕。
为了增加大家信心,杨轩以江南诸省为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男子多读书到十三四岁,科举无望之后,多学一门手艺,将来养家糊口。
内地虽然也崇尚技不压身,很多农家子弟也外出寻找名师学得一门手艺,但很多人没有读什么书,不但学得非常慢,而且也学不精。
杨轩大声说道:聪明的三年,一般的五年,也能够识文断字,不做睁眼瞎。
初中三年,大家在继续学习基础上,基本上达到过去童生的水平,好的可以进入高中基础教育,一般的也在学堂学习了算学、自然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知识,可以外出学得一门技艺,养家糊口。
高中三年,就相当于过去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学习成绩好的通过考试,继续深造,学习专门知识,将来学业有成。
学习成绩差不能通过考试的,由于有算学、自然学、历史学、地理学等谋生知识,也可以有诸多前程。
杨轩侃侃而谈,众人点头不已,虽然一些人内心怀疑不已,但毕竟有利士林,大家多为读书人,昔日古交因为命运不济多有落魄生活不济之士,新式学堂可为大家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杨轩当场宣布,在全省十余个州府设立教师预科班,所有新式学堂老师需要通过预科班三个月培训方可正式授课。
各府在第一年需要开设一所模范中学,在三年之内各县都需要建立一所模范中学,在十年之内各乡需要建立一所正式完小,以在全省范围内正式推行学堂分级教育。
一个萝卜一个坑,明末四(川)有十三府、六直隶州、十五散州、一百十一县、一宣抚司、一安抚司、十六长官司,人口虽然不像前世那样多,但也有千余个乡镇,光新式学堂一项可为近万读书人解决生计,尽收地方士林之心。
在争论声中,新式学堂逐步在全省展开。
在新式学堂争论声中,杨轩也逐渐学会如何行驶权力,任命亲信官员,培养势力,以保障各种政策落实。
为了给大家树立一个良好典范,前川南巡抚詹天颜被委任为左布政使
前按察使衙门长使叶大宾被委任为重(庆)府知府
詹天颜、叶大宾等人破格录用,就是告诉大家,在如今四(川),顺之者昌的道理。
………………………………
第294章 书生费密
在将主要精力放在分级学堂教育的同时,杨轩也没有放松对军政人才的培养。
前世黄埔军校如雷贯耳,但很多人不知道孙中山在创立黄埔军校的同时,更是创立中山大学,以培养军政人才。
去岁驱逐鞑子光复CD府的时候,杨轩就有这种打算,琢磨着将CD贡院改造为地方技术官员的摇篮。
在对传统私塾教育改造的同时,四川民政学院也计划在八月上旬开学授课。
由于有武备学堂示范效果,民政学院招生一推出就受到众人热捧。
三年前武备学堂在顺庆府面向军队,面向地方招生,大家不以为然,那些大字不识的丘八能够有什么出息?
结果大出众人意料之外,经过半年培训之后,很多大字不识的丘八做事有条有理,言谈之中透露出自信,更重要的一个个带兵一把好手,上了战场连战连胜,令人刮目相看。
经过三年时间,过去很多低级军官多成为把总、千总,有的更成为将军或者地方指挥使,让人十分羡慕。
前面有武备学堂示范,这次军政学院招生消息刚刚传出,在四钏士林再次引起轰动。
这其中,费密就是其中一个人,现在摩拳擦掌准备有一番作为。
看到费密跃跃欲试准备参加考试,知县显得不以为然道:“费先生,你与侯爷同窗,不需要走这条路,完全可以像张琅诸人一样投入幕府,建功立业啊。”
费密陷入一阵沉思,想到去岁与杨轩见面场景,想到这几个月点点滴滴,内心感叹不已。
去岁大败鞑子杨轩回师CD府,稍待政务理顺之后,这天带着三五个随从来到锦江书院,看望昔日同窗。
费密等人将其迎入大厅之中,待大家坐好之后,说出自己想法。
如今百废待兴,教育为先,现在书院破旧不堪,期望能够捐献一点银子重修校舍。
杨轩笑了笑,看着对方道:“此度兄,募捐之事好说好说,大家不是疯传我劫了豪格大营,有点银子。
这银子啊,放在库房里面又不会钱生钱,当然是给大家花的啊。
不过,此度兄,听说流寇入川,你曾经被盗匪抓了,怎么现在又回来了?”
费密呵呵笑了笑,说道:“子修兄,不要转移话题,书院这样破旧,你说说,你准备花多少募捐多少银子?”
大家想不到对方如此大方,纷纷高声叫嚷,有声言要十两银子,有声言要一百两银子,最多最多的,喊出五百两银子。
见对方笑而不语,费密推了推说道:“子修兄,我等知道你不同往日,当日在书院里面你拿着两个铜钱捂半天,但你现在与往日不同啊。
上个月你大赏三军,听说足足花了四十万两银子。
你也曾在书院求学,这修缮书院,这银子你可舍不得不出啊。”
杨轩笑了笑,看着众人道:“各位兄弟,过去在书院,小弟有一个雅号小赵括。
各位兄弟,数年不到,小弟为何能从一介穷书生署理四川巡抚,为何如此?”
有的人眉头紧皱,特别是想到自己今日窘境更是如此,场面稍显肃穆,良久费密拱手道:“愿闻其详。”
从案几上拿起杯子,抿了一口,杨轩站起来,侃侃而谈。
从书本知识谈起,到这几年感受,最后当然重点落到自己未来打算。
杨轩显得情真意切,告诉大家,自己今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先祖曾经留了二十余亩公田,族人能够聘请私塾老师教育大家识文断字。
主要是因为自己博览群书,而非死读四书五经教义,主要是因为自己贴近民生,发现社会大弊,身体力行,从被人嘲讽的市掾(古代市场管理人员)地保做起,如此方有如此成就。
现在鞑子虽然已经退走,但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自己需要重建军队,需要各级官府需要建立自己的小内阁,地方基层也需要建立乡公所、厢坊公所这类基层组织,地方更需要兴办义学,教大家识文断字,不做睁眼瞎子,现在需要太多太多人才,需要大家帮助。
迎着大家热烈的眼光,杨轩笑称,自己读书治学不如费密严谨,书院同窗都是地方翘楚,目前缺的是历练,如果大家能够投入重建之中,或者入伍,或者入仕,或者到地方教书育人,在未来大家成就多不在自己之下。
杨轩现在署理四川巡抚,当众说出这种话,揽才之心溢于言表。
锦江书院的最差也是一个秀才,大家多熟读四书五经,与那些举人进士相比,稍稍差一点的是做文章火候,或者是运气。
大家寒窗苦读,梦寐以求的是出来做官发财,或者实现自己内心深处那朴素的报复。
现在听杨轩意思希望大家出仕众人纷纷响应,在这世上又有谁嫌自己官小呢?
费密选择从政,本来以为能够坐一个知县,谁知道分配到偏远山区成为一个户房书吏。
费密自负平生才学能够经世济民,现在居然这样一个结果,内心愤怒可想而知。
本来有心不去,家人一再劝诫,最后才来到重庆府内江县。
知县三十余岁的童生,没有多少文墨,听到费密到达后,当即将其请到二堂。
谈起新政,王知县赞不绝口,连番驳斥世人对大人种种污蔑。
过去朝廷征收三饷,地方层层摊派,一亩地缴上四五钱银子,老百姓种地根本不划算,即便在CD平原这样富庶地方大家多逃荒。
现在虽然有照顾读书人,秀才减免一担粮食与一人丁赋,举人减免三担粮食一人丁赋,除此之外大家一样纳粮,每亩不过稻谷一升,每丁不过一钱二分。
大人施行仁政,但有的读书人造谣生非,硬说大人横征暴敛,这是什么道理?
………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费密最初不信,其后几天方恍然大悟。
前一个月在县城,每天跟随一个衙役到街道执勤,种种见闻让人触目惊心。
先是按照户房登记薄对县城各个商铺、店铺进行核对,与过去那种书札不同,户房有一个总表,分门别类记载店铺信息。
这天走进一家粮店,粮店老板虽然叫苦不已,声言现在生意不好做,每天起早摸黑的,刚刚图一个温饱。
过去官府从来没有征收税赋,现在要登记缴税,真的生意不好做。
见对方连番抱怨,连一起公差都显得颇为不满,嚷道:“掌柜的,你真会叫苦啊。
洪武爷订下三等九则标准,你说说,你这个店铺,一年销售东西有没有两千两银子?”
费密揉了揉自己眼睛,以为是老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