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明副榜举人-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于谭万金等人牵涉到前任知县是否不法,杨轩下令将其收监以待提刑按察使司衙门。

    余二爷等人被押上囚车,绑缚到法场,以待议事一了就地正法。

    举人李时开等人目瞪口呆,有的更是用《大明律》提醒,一般死刑犯需要省级提刑按察使司衙门复核,特别严重的则更需天子勾决。

    杨轩则认为证据确凿,再加上地方刚刚光复形势不稳,需要快刀斩乱麻,需要当天执行。

    众人在震惊之余重新被请回座位,惩戒谭万金、余二爷等贪官污吏只是一把火而已,真正要治理一方,还差得远呢

    趁着朝廷设置的粮长、里长都在,趁着在地方颇有影响的族长、秀才们都在,杨轩先扔问题。

    现在地方财政困难,余二爷这种白役每年征收商赋**百两,再加上其他巧取豪夺的,更多了。

    但他们可好,交到衙门的则只有五十两,这个问题怎么办?

    上好良田田赋不过3分6厘,加上三饷之后也不过6厘,但地方衙役征收到2钱银子,这个怎么办?

    丁赋朝廷规定1钱2分银子,但地方上征收到4,5钱银子怎么办?

    书办、衙役贪污受贿,如何才能避免?

    实际上也不需要怎么讨论,杨轩每抛出一个问题之后,都有前两天接见的里长、秀才站出来,谈论自己的观点。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
………………………………

第37章 枪杀豪强

    关注「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打仗最重要的是钱,治理地方首推税银征收,而过去官府商赋征收完全交给那些白役,不但对民众巧取豪夺,而且造成税银大量流失。

    在废除白役这种运作方式之后,决定对大明的粮长制度进行革新。

    过去粮长世袭改为官派,每个集市设定一个乡公所,官派粮长,也就是现代意义的乡长,配属2…3个衙役。

    过去朝廷规定每个县三十名民壮,现在巧立名目,将过去守卫县城关隘的民壮分派到各个集市,在地方上征收商赋、田赋、丁赋。

    匠户、商户按照过去的三等九则原则征收,商赋下下等一年1两,下中等2两,下上等3两,中下等4两,中中等6两,中上等10两,上下等15两,上中等20两,上上等25两,这都是仿照朝廷旧制,只是对雇员超过十人,年收入在五百两的超级大商家,则按照其收入征收8厘(8%)的商赋。

    民众赶集商赋征收,一般按照5厘征收。

    除了征收税赋之外,那就是需要重新清丈土地,清理户口,就是编练民团。

    过去大明常常十年搞一次户口清理,土地清丈,虽然流于形式,但这些都是常态,大家也习以为常。

    编练地方民团,如果在太平盛世大家可能会反对,但现在是乱世,这也是过去习惯做法,大家当然不会反对。

    洋洋洒洒的,与大家一道列举了十余条,除了大家对建立官派粮长(乡长)有所疑惑之外,其他的都没有什么了。

    有的善意提醒,官派粮长(乡长)利益虽然看得到,大的集市每年可征收七八百两银子,小的集市也有五六百两,但若官派乡长、民壮征收的话,必然出现贪污受贿,必然出现中饱私囊这种事情。

    这些杨轩早就料到,也早做好准备,现在听大家提起,连连点头,声言自己早有锦囊妙计应对。

    听这么说,大家也没有什么了,一个个连连拱手,表示应允。

    而见议事已定,杨轩率领众人浩浩荡荡的赶往法场,台子已经搭建好,兵丁正在维持秩序,民众也从四面八方的赶过来。

    看着昔日同伴被屠戮,六房书吏,三班衙役提心吊胆的,大明不但官员俸禄低,衙役俸禄更低,书吏则没有俸禄,为了养家糊口,大家平日当然巧取豪夺。

    现在看到往日威风凛凛的班头,巧取豪夺的书吏,在地方堪称地头蛇的衙役一个个绑在柱子上,心中悲戚当然显而易见。

    看大家到齐之后,杨轩站起来,拿着一个简易喇叭,对众人喊话。

    说是简易喇叭,实在是因为这个喇叭太简单了,只是喇叭的雏形,底部是完全开口的,嘴巴对准喇叭口,整个声音通过喇叭传递开来,只是起到定向传播而已。

    喇叭虽然及其简易,但效果远远强于两手捂住喊话,虽然用力较小,但声音听起来非常浑厚,也传得非常广。

    杨轩不是圣人,前世不是,即便穿越这辈子也不愿意做圣人,这次惩罚这些衙役,除了因为新官上任三把火,除了这些人罪大恶极,除了希望地方政治重新洗牌,除了这些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这些人太过分了。

    小小一个县,监狱里面居然有四百余人,若去掉那些拿钱赎回去的,被抓入县监狱的应该超过千户之多,再加上没有锁拿到县监狱的,全县几近数千男丁有被官府锁拿过。

    要知道这个时代人口密度非常低,前世仪陇县虽有上百万人,户房账册上不到万户而已。

    即便大明鱼鳞册造假,户数三万,如此大概每十户有一户被官府锁拿。

    如此无论如何要找替罪羊,而这些平日穷凶恶级,巧取豪夺,贪污受贿的衙役当然就是最好的替罪羊了。

    站在台子中间,杨轩拿着简易话筒讲话,先是这几年天灾**,土匪横行,民间卖儿卖女的,民不聊生。

    书吏虽然没有俸禄,依靠帮民众办事与分子钱过日子,衙役俸禄虽低,但每年分子钱过日子,这些都无可厚非,但这些恶吏、衙役巧取豪夺,最少的一年也捞三四百两银子的好处费,有的更是骇人听闻,一年达到五六百两银子之多,几近朝廷一品大员。

    正一品年俸不过300两银子,1044担粮食,不杀不足以减轻民众的负担,不杀不足以平息民患。

    衙役贪污大家平日早已有所耳闻,正如儒林外史说李老爹(古代对衙役的尊称)一年能够搞千两银子,房子修得如同皇宫一般,现在听官府公开查核证实,大家还是颇为激愤,很多人更是高声大喊,要求斩杀这些猪狗不如的东西。

    杨轩趁机宣布,将向各集市官派粮长(乡长)。

    洪武爷朱元璋过去施行里甲制度,也就是10户为一甲,设1甲首。

    10甲为1里,设1里长。

    600户设定1个粮长。

    这粮长多由乡里大户担当,有点相当于现代的乡长,但又不是乡长,正好将洪武爷当年粮长制改为乡长制。

    商户完全按照三等九则征收商赋,民众赶集只缴纳3…5厘商赋。

    所有衙役俸禄是5两5钱银子不变,他们的分子钱也必须光明正大,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巧取豪夺,更不能祸害乡里。

    将清丈土地,清理户口,完成清丈里甲,将按照朝廷规定,上等田田赋6分银子,每丁1钱2分银子。

    众人一听,虽然很多人颇为疑惑,现在田赋每亩收到2钱3钱银子,丁赋收到4钱5钱银子,现在听知县如此说,现在征收的比过去少多了,现在听杨轩如此说,一个个高声叫好。

    杨轩有心震慑县里宵小,行刑方式当然与众不同,验明正身之后,死囚被拉到前面柱子上绑好,正面面对行刑枪队。

    一个小旗的火枪手站在对面,一声令下全部放铳开火,对方身上留下数个弹孔,在众人面前慢慢倒下死掉。

    用人形容在战场上枪杀打死十余个敌人也没有在刑场上枪杀一个死囚更加恐怖,有的兵丁动作严重变形,有的双手颤抖,更有的来不及放铳,如此可见如何考验行刑火枪手。

    而台下观看众人一个个更是胆战心惊的,过去虽然听说过鸟铳,但不知道其威力,今日一见,可以说大开眼界。

    先说声音,如同鞭炮一样不断响起,震得耳膜发痛,一些站得近的更是连连用手捂住耳朵。

    再说威力,兵丁站在三十步开外对准死囚开火,不但被射穿,伤口处鲜血涌出,更在木柱上留下深深的弹痕。

    死囚被射中之后,整个人散了架,马上倒在地上,地面上满是血污。

    枪决之后,则是几个杀手小队整齐的走过去,对准死囚胸部补刀,免得出现漏网之鱼。

    杨轩虽然上了几次战场,迎面扑来的血腥味还是让人感到胃部不舒服,用力压住喉头,免得气血翻滚,更免得出洋相,让人知道自己的软弱。

    十余名死囚全部枪决之后,行刑官郭崇烈气定若闲的跑来报告,杨轩还不能压制住翻滚的气血,只是简单一挥,然后默默的爬上战马,回到衙役。

    但令人惊讶的是周围人的表情,大家好像没事一般,有的更是显得颇为兴奋,好像这一切不是现实中发生,而是一部恐怖的电影而已。

    杨轩感慨不已,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前世亦很少见识血腥画面,要像古人那样嗜血好杀,真的好难。

    很多穿越者妄想一到古代,就依靠自己王霸之气镇服群雄,这实际上是妄想。

    穿越族比古人强的不是搏杀技巧,而是数百年历史积累,而是现代科学系统的自然知识体系。

    ps追更的童鞋们,免费的赞赏票和起点币还有没有啊~515红包榜倒计时了,我来拉个票,求加码和赞赏票,最后冲一把!
………………………………

第38章 税票可抵税哦

    明天就是515,起点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古代人口少,住户不像现在这样密集,一个市集的面积大概相当于前世的一个区。(在清朝末期,在县乡两级中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那就是区公所。特别是共和国建立后,更是专门建立区人民政府,下辖4,5个乡镇。在九十年代政府机构改革之后,各省都撤区并乡,加强乡的职责,如此全国农村区这种行政单位方逐渐消逝。

    即便如此,现在全国还有两个县辖区,负责地方事务。另外,在我国囼丸省也保存区这种行政单位,如新北市就包含29个区。)

    在明末清初,地方人口较少,前世数个乡才设一个集市,如同八十年代的中心区那样,辐射周边里甲,为货物集散贸易之所。

    三道集就是这样一个市集,方圆二十余里就只有这样一个市集,二五八赶集的时候,方圆三十里的民众都早早出门,背着担着要交易的货物,呼朋唤友的赶到集市买卖货物。

    年关将近,赶场置办年货的特别多,人流慢慢的汇集,在离集市一里远的地方居然汇合成长长的人流,熟悉的不熟悉的相互打着招呼,向集市赶去。

    大家有说有笑的,突然看到前面有人停下歇息,有的更指着远处山沟议论什么,大家感到稀奇,一个个抬头望去。

    远远的看见有人在岩石上用石灰写了几句口号,明朝人不同于蛮清那样愚昧,固步自封,在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环境下,各个家族都有请私塾,教族中子弟读私塾。

    大的家族私塾老师多,读书的子弟多,小的家族虽然人数少,也拿出钱两断断续续的请私塾老师。

    再加上一些沾亲带故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子弟,如此民间识字的男丁超过三四成,可不像蛮清那样愚昧无知。(爷爷过世已经十年,让人惊讶的是其竟然能够背论语,真是匪夷所思)

    岩石上有字,这可颇为稀奇,识字的边走边念,而不识字的更是竖起耳朵细听,念的听的一个个喜形于色,但又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为何如此,主要因为上面写的与现实相差太大了啊。

    如“火耗两成,多收者贪污”,田赋丁赋缴银子,火耗完全看衙役心情,少则三成,多则五成,如果只是两成,那实在太少了吧。

    “官派粮长衙役,商赋3…5厘,不给少给税票者,贪污”,这三道集是刘大爷承包的,刘大爷可是县里面谭户书的亲戚,承包三道集税赋征收已经十多年了,怎么说罢免就罢免

    再说了,这税票是什么东西,大家从来没有听说过。

    “税票可抵税,1两税票可抵5分税银”

    “重新清丈土地,清丈良田田赋6分”,这也太不切实际了,现在上等良田那有少了2钱银子的,6分银子,这怎么可能?

    “清理户口,每丁丁赋1钱2分”,也不可能,现在有的地方已经征收到5钱了,搞得大家逃荒的逃荒,有的干脆落草为寇,怎么可能1钱2分银子。

    大家念叨着,很多人感到不以为然,有的更认为这是那个搞的恶作剧,是诚心恶心刘大爷呢?

    有的诚心看好戏,嘀咕着今天这三道集大概龙争虎斗,何方神圣胆敢如此戏弄刘大爷呢?

    大家边走边议论,都不以为然,有的人嘀咕,若真的按照这个执行的话,虽然这几年天气不好,但大家还是能够混过温饱,有好日子过的。

    大家赶到市集,让人惊讶的是在场口,在场子里面多了很多陌生人,这些人有的打扮成书生模样,有的则是一副公差打扮,站在场口收税。

    难道真的变天了,难道刘太爷不再收商赋了吗?大家感到惊讶,有的更是努力寻找那些白役的身影。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读书人一个个态度都颇为和蔼可亲,简单评估东西价值之后,迅速的算出税金,让大家缴纳税赋。

    税金不高,至少比往日刘大爷他们收得少,低于1钱的货物不需要缴纳任何税银,超过的也收得非常少。

    在收完税银之后,让人惊讶的是居然还撕票,缴了多少撕多少票,指着票据,一个书生模样的提醒道:“大爷,这是税票,好好保存,将来可以抵丁赋的。”

    何老头哆哆嗦嗦的接过税票,不敢置信的看着对方,问道:“这位差官,这,这几张纸还能抵银子”

    杨轩笑了笑,点头道:“是的,大爷。这可不是寻常纸张,这是税票,是你缴纳商赋的凭证。

    你这里有9个铜板的税票,这一张上面写了一个五字,是五个铜板的税票,这四张税票上面写了一个一字,是一两银子的税票,加在一起是九个铜板的。

    如果凑齐20个铜板就能抵1个铜板的丁赋,若你一年能够凑齐1两银子的,也能抵5分银子的。

    一年下来,若是凑齐2两4钱银子的税票,到时候衙役来收丁赋,直接将这税票交过去就好了。”

    何老头大惊,接过税票仔细看了看,上面有两个红色印章,虽然信了三分,但还是将信将疑的问道:“差爷,你,你没有骗我老汉吧,官府公差收田赋丁赋什么的,一个个恨不得多收一点,怎么这几张纸能够抵钱呢”

    杨轩笑着指了指税票道:“大叔,你看看,你赶集标语看到了吧,你再看看这税票,这里是县户房印章,是你们三道集的印章,两道印章啊。”

    何老头将信将疑的收好税票,将其折叠后放在衣服最里层,害怕丢掉。

    由于过年,集市上人数很多了,何老头找了一个空地,摆好货物叫卖,与贩子谈好需要过秤。

    贩子都在秤上使了手脚的,一般很少人使用贩子的秤,大家挤在到市场上的公秤处,看到现场放了几张秤。

    小的使用一次一个铜板,大的则需要两个铜板,这也比过去少很多,过去可需要两个铜板。

    大秤小秤绑在上面,只需要将货物挂好,然后打秤,完成过秤,向一个箩筐里面丢一个铜板就可以了。

    一场下来可以收两三千铜钱,装满半个箩筐,这简直比沈万三的聚宝盆还要厉害,一场下来光过秤就能收到1…2两银子。

    然后到集市里面的商铺去卖东西,远远的看见每个商铺都挂了一个营业执照,用一块匾做成,上面有列出户主姓名,经营范围,地址,与店铺规模等。

    指着这个小横匾,店主夸耀,光这一横匾每年都需向户房缴纳2两银子。

    若开店铺不交,或者中等冒称下等被发现的,会被衙役罚款。

    大家有意无意谈起刘大爷,往日场口收税赋的白丁,自从前几天知县大人亲自斩杀十几个为非作歹的胥吏,早已经没有往日威势,现正躲在角楼里面喝茶,根本不敢阻扰。

    举人李时开大开眼界,一行二十余人一大早观摩如何收商赋,最初自己还在抱怨,古代陶渊明为了五斗米折腰,现在自己堂堂一个举人老爷怎么也干这个衙役事情?

    但让人心惊的是知县杨轩居然干得不亦乐乎,站在场口收税,每撕一张发票还轻言轻语的向那些乡下汉解释一番。

    这些读书最初人放不开呆在旁边看着,慢慢的有很多人开始帮忙,大家挽起袖子与衙役一起征收。

    一场下来,光是称秤旁边,就装满了半箩筐,大家估计足足有两千多铜板。

    下场之后,大家简单清点,商赋再加上过秤处收费,接近一万两千个铜板,折算成银子接近十两。

    在来之前杨轩可是宣布,粮长、衙役年俸都是5两5钱,除此之外,就是提成。

    商赋乡长衙役共提成5厘,也就是乡长征收的全归乡长,若是衙役征收的,则衙役提6乡长提4

    ps 515「起点」下红包雨了!中午12点开始每个小时抢一轮,一大波515红包就看运气了。你们都去抢,抢来的起点币继续来订阅我的章节啊!
………………………………

第39章 陋规陋规,民脂民膏全陋规了

    明天就是515,起点周年庆,福利最多的一天。除了礼包书包,这次的『515红包狂翻』肯定要看,红包哪有不抢的道理,定好闹钟昂~

    今天商赋可超过八两银子,虽然接近年关多一点,但如此看来,一年下来商赋不可能少于800两的,乡里面可分得40两银子。

    过秤处收费,每年需向县衙交付60两银子之外,其他的归乡里面所有,如此看来,光过秤处一年下来也不低于30两银子。

    再加上田赋、丁赋人工费2厘(给里长、甲长等人员),乡里提成3厘,如此算下来,光一个小小的三道集,一个乡长三个衙役,一年提成不少于100两银子。

    这还只是税赋征收方面,若再算上其他各种办事费用,朝廷俸禄,一年下来乡长收入不会低于50两银子,而衙役也不会低于30两银子。

    这可是明代,中国是施行银本位,一般中等人家年收入也不过20两银子,朝廷规定知县正规收入也不过108担粮食(54两银子),如此可见衙役收入着实颇为可观。

    读书人虽然厌恶铜臭味,但没有铜臭味也万万不可行,特别是看到王日孟被当场提拔为乡长之后,一个个干练的甲长被提拔为衙役,一个个更是羡慕不已。

    杨轩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希望读书人,希望一些干练的里长支持官派乡长政策。

    杨轩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希望读书人,希望一些干练的里长支持官派乡长政策。

    有的时候更是感慨万千,封建社会土匪横行,盗寇丛生,一到乱世呼风唤雨,搞得国家天崩地裂的最主要原因是朝廷治理根本没有到达乡村。

    在封建社会,朝廷只是向各个县派出数名官员(最多6人,分别是知县、县丞、主薄、典吏、教谕、训导,但实际上不过两三名而已),而地方乡绅自治。

    就拿仪陇县来说,面积超过一千七百多平方公里,偌大地域,一两个官员怎么能够触及基层,地方行政设置形同虚设,平日乡绅还可以镇住民众,但若身处乱世,要想维护地方安定难上加难。

    一连数日,杨轩带着各房书吏,带着衙役,带着那些追随而来的读书人一道建立乡公所这一行政管理单位,特别是到最后,很多未得任命的读书人、里甲长为了得到任命,一个个完全放开了。

    由于前两天血腥打击余二爷这些白役,现在看到官府正式接过地方税赋征收工作,惊慌之余,地方上白役,既得利益者不敢反对,现在看到官府在主要场口建立乡公所,征收税赋后,大家可不敢成为出头椽子当众反对,最多躲在暗地搞一些破坏,或者跑到府城告状而已。

    见往日地痞无赖,白役等既得利益集团没有跳出来公开反对,杨轩也乐得清闲,一面放手使用,而另一方面则将精力放在重新清丈土地,清理户口上面,放在编练团练,放在练兵上面。

    古代政务讲究公开原则,不但各种海捕文书需要公开,就是朝廷各种政令,官府公告也会张贴出来,供民众查阅。

    古代衙门基本上是坐北朝南,在前面墙壁上常常张贴朝廷、官府的各种命令,但古代文书没有标点符号,又是用生涩的文言文写成,为了让民众了解命令的意思,衙役不但敲锣打鼓的,旁边还有读书人进行解释。

    坐在知县衙门的阁楼里面,看着南墙外面民众热烈的样子,杨轩瞪着前面的谭万金说道:“交待吧,本县派出人员到贵府抄家,真是触目惊心。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你一个小小书吏,竟然贪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