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梦幻初唐-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李治也的确当得起帝后两口字这么宠爱,长得好看可爱不说,小小年纪还聪明的很,现在才四岁就认识很多字,会背很大一段三字经了,而且每天练字练的也很勤快,不用督促他都不会偷懒的

    李世民斜靠在床上,手里拿着一本奏折却没有看,而是微闭着眼睛有一下没一下的轻轻的拍着,享受着这舒心的时光

    忽然,外边传来急促的说话声,然后就是贴身内侍的低声通报,被吵到的李世民眼睛睁开,一丝不快在眼中一闪而逝

    “进来“李世民沉声道

    吱呀

    殿门被推开,内侍微微弓着腰快步来到李世民身边:“陛下,岭南快马送来的消息“说着呈上一份信

    岭南李世民心中一动,不过却没有急于拆开信封,而是冲内侍摆摆手道:“行了,你退下吧“

    等内侍出去后,李世民才拆开信封观看,看到内容,他脸上先是充满了惊喜,接着微不可闻的冷哼了一声

    “二哥,出什么事了吗“长孙将女儿交给宫女照看,自己则走到李世民身边关心的询问

    “没事“李世民摇了摇头,脸色变了几变,似激动,似生气,似无奈的接着说道:“死丫头要回来了“

    长孙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明白过来这死丫头是说谁了她一把抓住李世民的手,喜极而泣的追问:“真的吗,什么时候回来“

    “你自己看吧“李世民心绪难明的将信递给了长孙

    李世民说不明白自己现在是什么心情,宝贝女儿要回来了,应该高兴的,可是他高兴不起来,毕竟宝贝女儿违抗自己的意愿不说,还在武元庆那个小王八蛋的协助下离家出走了,而且一走就是近两年,还胆大包天的坐船出海去什么狼牙修,孤男寡女成何体统,把皇家的脸都丢尽了

    可要说生气吧,他现在又生不起来,一开始他非常生气,相当生气,那真是要气炸了,恨不得将长乐抓回来狠揍一顿,将武元庆那小王八蛋直接砍了

    可是,后来没抓回来,不但几个月都没抓回来不说,甚至连长乐的人都一直没找到李世民就开始担心起来,担心长乐吃不好睡不好,更担心长乐会有什么危险

    到后来,终于得知长乐又出现了和武元庆汇合到了一处,李世民这个担心终于放心点了,结果没过多久,岭南传来消息,长乐竟然跟着武元庆出海了

    到这时候李世民一肚子的气都没有了,什么孤男寡女,什么皇家的脸面都抛之脑后,只剩下担心,担心女儿的安全,更担心女儿会跟着武元庆那小王八蛋丢下父母家人一去不回头

    现在女儿终于从海上回来了,而且也不再跑了,要回家了,李世民心中想生气,眼眶却湿润,一时间百感交集

    。
………………………………

第三百八十四章 功与过

    就在李世民得到消息后不久,又一封从岭南来的书信送到了崇仁坊的武家

    哗啦,激动的王子瑜打碎了手中的茶盏,襄城丢掉了正在头上比划的金步摇

    武元爽扔掉了手中两个炸弹的好牌,大丫搁下了写了一多半的字帖

    正在经历换牙的武二丫,抱着一块西瓜,张着少了门牙,显得参差不齐的小嘴,呜了哇啦激动的满院欢叫乱窜

    正在刺绣的杨氏扎破了手指,痛呼声吵醒了睡觉的小丫哇哇哇哇

    武士彠心情舒畅的骂走了伺候的丫鬟,哈哈大笑两声,然后恨恨的骂了一句:“小畜生你还敢回来,看老子不抽死你“

    武家人担心了快两年了,武士彠更是既担心又憋屈了快两年其他人还好说,都是妇孺,可武士彠这个吏部尚书作为武元庆的亲爹,可就承受了来自李世民以及长孙家的所有压力

    长孙家嘛,武士彠不怕他们,无非就是政事上找找麻烦,但皇帝那边,武士彠可就憋屈坏了

    宝贝女儿被人拐跑了,找不到武元庆这个罪魁祸首,李世民就把所有的气都撒在了武士彠头上

    但李世民又撤武士彠的官,不但没撤还让武士彠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坐的稳稳的

    但别以为这样就过的轻松,官是没撤,可李世民每次见到武士彠的时候都不会给他好脸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这样的对待给武士彠的压力比臭骂一顿撤了官还要来的大

    皇帝的如此表现,其他的大臣都看在眼里,除了和武家关系铁的,其他人都在暗暗疏远他,有的还时不时故意为难一二让武士彠在朝中过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日子不好过,都怪坑爹的儿子,也不怪得知武元庆要回来后,武士彠会高兴之余还想着抽死他

    而此时,被惦记的长乐和武元庆两人已经从杭州来到了扬州

    别看隋炀帝杨广念念不忘扬州,开凿大运河联通南北也要水殿龙舟下扬州,但其实隋朝时候的扬州治所并不在扬州城,而是在丹阳,也就是后世的金陵南京,直到唐武德八年,李渊才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也就是实际上后世的扬州所在地到了这时候扬州城的名字和治所才统一了起来扬州也才真正成了江南这时候最大的城邑

    至此,治所归到了辖区的扬州城才真正成为了江南最大也是最繁华的城邑

    不过扬州虽然出名,在古代在后世都挺出名,但武元庆对这里的了解却着实不多

    除了从小背过的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徐凝的: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

    杜牧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等等诗词外,他就知道好像这里的江中有扬子鳄,但实际上扬子鳄只是因为长江中下游地段又叫做扬子江而得名,扬子江的得名又是因为扬州城南二十里许,有一个名叫扬子的小镇,因地临长江北岸,故又名扬子津

    所以,扬子鳄并不是只有扬子江里有,也不是只有扬州有,而是长江中下游的江河湖泊,水塘和沼泽都可能有

    尤其是唐朝这时候,扬子鳄不说泛滥但绝对不少,人们可不认为它是什么珍稀动物,而是把它们看做凶兽来对待的平日里看见了要么躲着走要么打死

    所以,武元庆兴冲冲拉着长乐在江边找扬子鳄看的时候,找是找见了,结果没看两眼,冲过来几个拿着鱼叉渔网的渔民,三两下就在他们眼前将那条扬子鳄给血腥解决了

    尼玛,太扫兴,太残忍了

    坏了心境的他们,扭头离开了美不胜收的扬州,坐上画舫开始在大运河上徜徉

    画舫在两岸的翠柳中间推波前行

    武元庆斜倚栏杆感叹:“还是这运河里安稳,瞧瞧,水波不兴走的多平稳,哪像海上,一浪接一浪,不得不说,杨广当年开凿运河的决定做的真的很英明“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听到如此感慨,长乐走到船头脆生生的念到

    “这诗写的不错啊,你作的吗“武元庆惊喜的问

    长乐笑了笑摇头道:“江都宫乐歌,隋炀帝写的“

    “怎么想起念隋炀帝的诗了“武元庆很好奇,难道长乐还是隋炀帝的仰慕者

    长乐正色说道:“念这首诗我是想告诉元庆哥哥,隋炀帝开凿运河是为了方便他到扬州游乐,这个决定并不英明也正是他为了一己之私,征调徭役,劳民伤财,先是大修宫殿,又开凿运河,征调的百万丁男,役死者过半,才导致民怨沸腾,民变四起,我父皇和祖父他们才会于晋阳起兵建立大唐的“

    “所以呢“武元庆摇头笑了笑问

    “所以,隋炀帝是昏君,是贪图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的暴君,所以,元庆哥哥你不该说他英明“长乐加重语气说道

    长乐不止是在说隋炀帝的残暴昏庸,也是在强调李唐皇族起兵的合理性因为,如果隋炀帝英明的话,那她父皇她祖父造反就没有道理,大唐的建立也就不再名正言顺

    长乐的小心思武元庆知道,不过这么评价杨广实在有失偏颇:“长乐,杨广并不昏庸没错,他征调徭役,劳民伤财,百姓死伤惨重,他是个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杨广虽然无德,但是有功。为了征讨高句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顾客观条件,任性妄为,把百姓和国家都拖进了灾难中,但是他的初衷是好的,他是为了遏制打压门阀以及旧有权贵,只是他太急于求成了,没有考虑的百姓,国家的承受能力但是杨广当年攻打陈朝统一了南北,后来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域,威震各国,开展贸易,畅通丝路等等功劳是无法抹去的即便他开凿运河虽然有方便自己扬州游乐的因素,但实际上更大的却是便利了南北的沟通,加速了南方的发展就像我们现在这样,要不是杨广让人开凿的运河,哪里有我们现在直接通过运河就能回到北方这么便捷而且不止是现在,就是以后的以后,这条大运河也是南北交流,沟通的最重要一条通道所以,我觉的杨广过在当代,利在千秋“

    说到这里,武元庆长叹一声吟诵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第三百八十五章 相似的经历;不一样的结局

    杨广是一代暴君,李世民是传诵千古,可以作为帝范的明君

    对两人的评价完全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但如果真的对着两个人多一些了解的话,就会发现杨广和李世民两人的人生经历真的真的非常相似

    两人的老爹都是皇帝,在家里都是排上老二,自幼呢,杨广美姿仪,少聪慧,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两人的童年都是别人家孩子的典范

    杨广爱好广泛,诗文都精通,还写的一手好字,李世民也是如此,甚至李世民的飞白笔力遒劲堪称大家,尤为一时之绝

    并且两人都曾以军功著称,杨广二十岁统军屡有战功统一南北,李世民协助父亲李渊晋阳起兵,攻入长安,灭了大隋,后来破薛举,击败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等,军功之盛一时无两

    同样的一开始都是,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赞颂

    然后两个老二都成功逆袭干掉了老大,当上了太子,然后当皇帝,两人的皇位都得之不正

    大家都说杨广弑父杀兄,欺娘淫嫂,这里边有多少是真不予考证,就当全是真的,但相比之,李世民在这上边也不遑多让

    玄武门之变,直接干掉了哥哥和弟弟,这一点无可辩驳,李世民自己都承认,弑父,李世民的确没干,但是他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却是真,不然李渊好好的,还能活好多年皇帝位上干得也不错,为什么要在玄武门之变后不久就退位

    欺娘这点对哪个都是扯淡,但是淫嫂杨广不好说,李世民却的确是把建成和元吉的媳妇收到了自己后宫的

    在这之前,两人的性格,经历真的是相似到了极点

    登基称帝以后,两人干得原本都很不错,一直到后边,杨广大兴土木,建宫殿,开凿运河,三征高句丽,性子太急,摊子铺的太大,百姓国家承受不住了,于是民变四起,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最后杨广在扬州被弑身亡

    而李世民呢,也四处征战,打梁师都,突厥,薛延陀,吐蕃,高昌,吐谷浑等,攻打的地方比杨广还要多,杨广三征高句丽,李世民也同样御驾亲征高句丽,但是相比杨广的性子急,李世民要显得克制的多,杨广不顾民怨沸腾,国家都要分崩离析了,依然坚持打了三次李世民大高句丽也打了很多次,但大规模的出征只有一次,在发现久攻不克,加之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兵马难以久留后,李世民就下令退兵,之后的多次攻打高句丽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上

    这是杨广和李世民的不同,杨广桀骜,自视甚高,他有才,有远见,但是没有耐心,办事情希望一蹴而就

    李世民同样自视甚高,但他却能听进谏言,知道审时度势,知道取舍

    两人做的同样的事情,因为性格不同,取舍不同,早就的就是一个暴君,一个明君的区别

    李世民深知,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打仗也好,修宫殿也罢,对,杨广干得事情,李世民真的真的很多都干过,他修过永安宫,也就是后来的大明宫

    这个宫殿是给李渊修的同样是修宫殿,李世民选择的却是在避过农忙时节后才征调徭役修建,这样就对百姓造成的影响小上许多

    后来开修没多久,李渊死了,于是宫殿修建就停止了要说是李世民自愿停止的吗,肯定不是既然开修肯定是想要直接修完的,只是李世民愿意,群臣不愿意,所以李世民听了劝谏方才停止到了后来高宗李治继位后,宫殿的修建才再次开始

    就是因为如此种种,李世民让他治下的百姓能够感觉的幸福,没错,是幸福,这时候的大唐百姓你问他们幸福吗,他们会给你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答复,他们幸福,而不是像后世,你幸福吗,都成了一句笑话我不姓福,我姓曾

    而杨广最大的问题,恰恰也是次,他没有让治下百姓幸福,他没有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

    后世,不少人调侃王莽是最像穿越者的历史人物,甚至信誓旦旦说他就是一个穿越者,因为从他造反到建立新王朝后的改革,都不像是同朝代人能做出来的事王莽一开始是夹着尾巴做人,但暗地里发展自己的势力,礼贤下士、招募人才;然后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直接造反,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王朝;接着全面大改革,让古老的中国脱胎换骨、展翅腾飞,这妥妥是八零后穿越到古代的标准模板

    可惜,王莽的眼光太超前了,例如,实行王田制,将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这可是土地改革,蕴藏的是社会主义思想,在封建地主时代鼎盛时期能实行下去才怪

    除了种种改革,王莽还非常鼓励和支持科学试验与发明创造,与现代观念无异,还发明了一种原始的游标卡尺

    如此等等不合时宜,太过超前的举措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脱节,导致社会动荡,不但官僚大地主反扑,就连百姓也纷纷造反,结果就是王莽在位十六年后背造反百姓所杀

    而武元庆觉得,隋炀帝杨广的所作所为也真的很像一位穿越者,比他这个穿越者都更像穿越者

    起码他光是惦记着闲暇时候搞搞小发明,顶多撺掇攒动太子,皇帝搞搞事情,怼怼小鬼子

    而杨广就像一个理想远大急切想要大干一场,叫日月换新天的有为青年穿越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好像做什么事情都在赶,生怕时间不够用,不够改变一样,修东都洛阳只用了一年,修大运河也是,那么大的工程,在他在位之内的有限时间就修好了

    这么赶,时间观念这么强的,貌似古代皇帝里边除了王莽好像就只剩下杨广了
………………………………

第三百八十六章 都怪魏老头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船行运河,仿佛每一寸碧波,每一株沿岸垂柳,都曾见证了水殿龙舟游扬州的意气风发,也见证了惶惶终日的大隋末路

    自从武元庆念过: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为杨广说了句公道话,又历数了杨广种种惠及千秋的功绩后,长乐就开始变得安静起来,常常皱着眉头思考

    武元庆知道小丫头在为什么烦恼,不过就是自己所说的和她从小受到的教育,知道的历史不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而已

    有人说过,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个打扮的权利掌握在获胜者的手里

    还有个词叫做成王败寇,就像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烟尘,大家都是起兵造反的,只是因为李渊,李世民他们父子赢了,所以他们就是皇族,其他人就是反贼

    从他们开始,以后的史书里,这些反贼将永远都是反贼

    但造反了就是造反了,不管怎么粉饰你都是造反者,那么怎么让自己的形象好一点呢,那就是抹黑前朝

    历朝历代大家都这么干,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

    造了前朝的反,新朝建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否定前朝,抹黑前朝,起码要抹黑前朝的亡国之君

    如果本身就黑的不行,那就让你更黑点

    李渊,李世民父子对杨广就是这样,隋炀帝有过也有功,但是功他们不说,只说过,甚至把过夸大

    既抹黑了杨广,也给自己造反的理由加了砝码

    作为隋朝的埋葬者,李唐皇族为了突显自身的合法性,尽可能抹黑前朝再正常不过了

    长乐这种迷茫,苦恼,作为大唐的公主殿下,也是大唐的既得利益者来说是正常的

    反倒是武元庆这种站在旁观者角度看待杨广的功与过,是与非,不管是对于他现在的身份,还是这个所处的时空来说,都是相当的三观不正

    三观不正的武元庆有感而发哼唱了几句:“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

    三观被毁紧锁眉头的长乐也不知从这歌声中感悟了什么,眉头舒展了,笑容也重新挂在了脸上

    有时候来了兴致,和武元庆说起杨广的种种事情来,看法也比以前客观了许多

    走一路看一路,一个多月后,他们已经沿着大运河走到了通济渠的尽头板渚津渡口

    当年隋炀帝修运河的时候,就是从这里引黄河水南下联通的淮河

    后世,大家认识的京杭大运河好像比较直的样子,但那实际是经过取短改道的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分了几段,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分别沟通了渭水,黄河,淮河,长江而这里边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就是大运河通过通济渠是要和东都洛阳相连的,因为杨广后来迁都到了洛阳

    而后世的大运河,则是因为元朝定都北平,不再绕道洛阳,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武元庆和长乐对去洛阳没什么兴趣,所以到了板渚后,就直接沿着黄河溯流而上回往长安

    随着距离长安越近,长乐开始变得安静了起来时不时偷偷小声叹气两声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小丫头离家出走了一年多,现在要回家了,心里终于开始有些担心害怕了,不知到时候该如何面对父母双亲

    “都怪魏老头,要不是他,长乐你现在就不用这么忐忑不安了“再一次看到长乐叹气后,武元庆有些愤愤的说

    “怪魏大人什么啊“长乐迷茫不解的问

    “怪魏老头拦着你父皇到泰山封禅啊,一路上你没听有人说起过吗,文武大臣都请你父皇到泰山封禅,后来你父皇也心动了,结果却被魏老头给拦住了“武元庆说

    长乐还是不懂:“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啊“

    武元庆无奈解释到:“关系大了要是你父皇到泰山封禅的话,从开始准备到成行上路,现在这个时间差不多也就是刚刚到泰山对吧“

    见长乐赞同的点头,武元庆接着说道:“你看你父皇如果在泰山的话,是不是距离咱们很近,咱们要是去找他的话是不是很快就能见上当然这早见和晚见区别不大,但是如果你父皇在泰山封禅,这么重要的祭天仪式,咱们去见他的话,是不是你父皇生气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长乐有些明白的点头

    “即便你父皇还是生气,但这生气也有大有小对不对,在祭天仪式期间,他是不是要顾忌一点,是不是生气也会注意场合,注意影响,会小小的发发脾气就算了呢“

    “没错“长乐重重点头

    “你看,咱们出来这么久,回来就迫不及待的去见他了,然后呢他发过脾气了,就算是有所顾忌之下发的脾气,那也是发过了即便事后还要找咱们算账,是不是要生的气也要比直接回长安见他要小的多呢所以,你说是不是都怪魏老头,让咱们错失了见你父皇的最佳机会呢“

    “对,都怪魏老头“长乐越听越觉得有理,于是也气鼓鼓的开始喊魏征叫魏老头

    被带的三观开始不正的长乐经过武元庆这似是而非的瞎扯淡,把气都怼到了一心为民的明镜魏老头身上,近乡情怯的压力倒是慢慢消散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