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梦幻初唐-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承乾耸耸肩说道:“你以为我想管啊,可是父皇进封张亮为金紫光禄大夫,兼任相州大都督长史,哪还有时间管扩建水师的事情,不得已,父皇才把这件事情交给了我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弄,所以就来求你帮忙了“

    “靠,你小子好事永远想不到我,一有麻烦事就知道找我了“武元庆这个气的

    “能让我想到你,这不是证明你有本事嘛,帮帮忙了,我认识的人里边只有你对水师比较熟,起码你还在海上漂过几个月,不像我们,连海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李承乾拱手作揖拍马屁

    “这事儿你不该找我呀,你应该找白山,你那护卫头子,在海上的时候防卫工作都是他做,我就是确定一下航行好不好“武元庆还是不想管这麻烦事

    让他带几千兵马晃荡一下他不介意,但是让他参与到一个军种的扩建升级中来他可不愿意,这玩意犯忌讳的,尤其他和李承乾关系好的是满朝皆知,万一因为这事儿有人在皇帝面前说点他和太子有勾连,胡乱插手军务,想把持水师等等的坏话,那他就有大麻烦了

    武元庆可深知,从古到今到以后,任何和军队有关系的事情都是最敏感的,李世民可以让他儿子接管水师的组建,但他这个太子最好的朋友是绝对不适合参与进去的

    “我也想用白山啊,可是他被母后要走组建海上商队了“说起这事,李承乾分外沮丧,他老娘要人他不敢不给,可给了以后弄得他自己现在没人可用了

    “那这样吧,要我参与进去帮你肯定是不太好的,而且我也没那时间不过我倒是可以给你推荐两个人“帮忙不合适,不帮忙又说不过去,武元庆皱眉想了想方才说道

    这不是李承乾想要的答案,但看武元庆是真的不想参与,李承乾也只好说道:“那好吧,说说你要推荐的两个人是谁“

    “刘仁轨,刘仁愿“武元庆说出了两个名字

    “这刘仁愿我知道,他们雕阴刘氏为西晋时匈奴右贤王刘豹之后,世代在绥州为豪族。他的高祖父出仕北魏朝廷,并随北魏孝武帝迁入关中地区,历经西魏、北周、隋、以及大唐他父亲刘大俱,做过绥州总管,武德七年八月的时候,突厥进犯原州,忻州、并州等地,震动关中,京都长安戒严。接着又进攻绥州,进逼长安,幸亏被刘大俱击退,才给父皇率兵增援赢得了时间“说到这里,李承乾停顿了下,方才接着说道:“可是刘仁轨其人我却是没有听说过的,听名字,刘仁轨,刘仁愿,难道他们两个是兄弟“

    武元庆哈哈大笑,这样想的不光是李承乾,事实上几乎所有刚看到或者听到这两个名字的人都会下意识以为他们是两兄弟,但实际上不然

    这两个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甚至不是同族的刘仁愿出身名门,贞观二年的时候就因门荫而成为弘文馆学生,随后很快被选为右亲卫,皇帝李世民出行的时候,常常会作为护卫随侍所以不光李承乾对他很熟,武元庆对他也同样很熟

    而刘仁轨却是汴州尉氏县人,自幼家贫,但是这个人爱好学习,武德初年的时候,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按照朝廷的授官规定任命他为息州参军。

    后来改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谁能制服他。刘仁轨警告他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依然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朝廷,李世民愤怒地说:“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能行吗?”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我,我因此杀了他。”李世民认为刘仁轨刚毅正直,提拔他当了咸阳县丞。

    这件事当初闹得还是挺轰动的,不过李承乾作为太子自然不会对这么个小人物上心,所以他没记着但是武元庆却是记得的,而让武元庆记住他的不是因为他敢打死折冲都尉,而是因为历史上发生过的,而这时候还没有发生的一件大事,一场大海战

    而这场海战的主角,既有刘仁轨,也有刘仁愿

    大家后世记得的要么是明朝时候肆虐沿海的倭寇,要么是甲午战争的那场耻辱所以很多人以为中曰之间的海战第一次爆发就是在甲午战争

    但实际上不然,早在大唐龙朔三年,也就是高宗李治当朝时期,中国就和倭国狠狠打过一回,中国完胜

    事情要从显庆六年说起,显庆六年也可以说是龙朔元年,因为李治常常改年号,所以乱的很

    显庆六年,百济旧将僧道琛、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起兵反抗唐军,围攻刘仁愿于府城(在前一年,苏定方平定百济国,刘仁愿被任为都护,留下与新罗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

    刘仁轨与新罗兵一起援救刘仁愿,并击退围攻百济军,与城中的刘仁愿会合。这时苏定方征讨高丽,围攻平壤没有攻克。唐军因战事不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刘仁轨自请留守。

    于是,刘仁轨,刘仁愿都留在了半岛上

    龙朔三年,百济王扶余丰猜疑福信争权,杀了福信。又闻唐兵骤至,急遣使者到倭国高句丽求援。倭国毛野稚子等率二万余人攻新罗

    李治诏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军队渡过渤海到来了,士气振奋,随后孙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陆军进发,刘仁轨和杜爽、扶余隆沿着熊津、白江进军去和陆军会合。刘仁轨在白江口遇上了倭国的军队,唐军四战皆捷,焚烧倭国战船四百艘,海水都映红了。扶余丰脱身逃走,其宝剑被缴获。百济的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率领自己的兵众和倭国的军队投降

    白江口之战的大胜,直接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同时使倭国受到严重打击。倭国失败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千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
………………………………

第四百零六章 罢了官更好

    这场海战武元庆是不可能和李承乾讲的,不过刘仁愿和刘仁轨两个人武元庆是可以推荐给他的

    “这两个人行吗“李承乾很是怀疑的问

    “你把那个吗去掉“武元庆信心十足的说

    “这么肯定“李承乾再次确定的问

    “就是这么肯定“武元庆重重点头

    这两个人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怎么可能不行,刘仁愿倒霉点,虽然后来遭到猜忌被流放姚州,但在那之前那也是响当当的一方大员的,曾经随李世民出巡外地,徒手与猛兽搏斗,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获得“仗内供奉”的特权。征伐高句丽战争,因战功受到唐太宗的嘉奖,破格升为上柱国,另封黎阳县开国公上柱国,那在勋级里边就是最高的封赏了,而且还封了县公,贞观二十一年任行军子总管

    之后历任葱山道行军子总管,嵎夷道行军子总管等等,绝对是靠着军功一路爬上去的,在贞观后期,以及高宗时期绝对是一时名将

    相比刘仁愿的先牛逼后落魄,刘仁轨是先落魄后牛逼,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典范

    在贞观一朝,刘仁轨一直算是默默无闻,县丞完了是新安令,贞观十四年才累迁为给事中,职权虽重,但却只是个五品官,那时候他已经四十岁了

    十六年后,他五十六岁的时候,又被贬为了青州刺史,又四年以后再次遭到陷害,被免去了官职,以普通百姓的身份随军征讨辽东

    其后才有了白江口海战,然后刘仁轨被委以重任,留在百济治理百济

    乾封元年,刘仁轨六十三岁的时候,才被封为了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累前后战功,封乐城县男

    七十二岁,出任太子左庶子,七十四岁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国。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城,攻克了这座城镇。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不久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仍旧主持政务

    八十一岁,任太子少傅,武则天执政时,又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不久进封郡公。八十五岁,遵从新令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正月二十二,刘仁轨逝世。武则天停朝三日,命在京官员依次到他家中吊祭,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刘仁轨一直到人生的最后阶段,六十三岁开始,最后的二十二年里才算是位极人臣

    当然,和刘仁愿一样,刘仁轨也是一路军功升上去的这两人论军事能力都是一等一的,虽然现在年纪还算不得大,但是也都二十大几,三十多的人了,该成熟的也都差不多成熟了,帮李承乾扩建水师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而且武元庆虽然不想插手水师的事,但是在选择,建造海船上还是可以提点意见的

    所有水师船只都比照他下南洋时候那种尖底船来造说是扩建水师,但武元庆知道实际上主要李世民想扩建的是海军,只是这时候很少有海战,最多的还是内河战,所以整个就用水师来统称了

    而建海军,他下南洋时,那种尖底船就是最为合适的,不光是因为那种船尖底吃水深适合海里航行,还因为武元庆知道那种船已经有龙骨了

    武元庆一直以为龙骨要到了宋朝的时候才会被发明出来的,但是下南洋的时候和船老大黄二老黄闲聊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他乘坐的那种了鸟船已经开始用龙骨了

    至于为什么说后世大家熟知的是宋朝才有了龙骨,武元庆不太清楚,想来可能是因为大唐海运还不算发达,大家又常用的都是内河船所以龙骨才没有推广开来的吧

    “除了给推荐这两个人,你就没其他要建议的吗“李承乾不死心的问

    “没了,我还能有什么给你建议的,我又不懂打仗海上的事情你找我也白搭要不这样,你把这两个人要到手里以后就让他们去岭南去,到我家船队待一段时间,走一走看一看,熟悉一下海上的情况,顺便看看我家船队里边都准备了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光我嘴上说肯定弄不明白,亲自看过以后才能记得住搞清楚“武元庆说道

    “行,那就这样说定了“李承乾点头

    虽然皇帝让李承乾管水师扩建的事儿,但显然的皇帝是不会让他到岭南去的所以李承乾要做的就是居中指挥,调度,解决后扩建资金的问题,具体的事情找几个信得过有能力的人去办就行

    刘仁愿,刘仁轨两个被武元庆推荐的人就是具体办事的人

    “对了,高表仁回来没“忽然想起之前传回来的高表仁怒怼倭国天皇的消息,算算时间差不多该回来了,所以武元庆有此一问

    “没呢吧,前两天才来了消息说从洛阳启程了,现在顶多走到半路,应该还要几天才能回来你怎么突然想起问他了“李承乾奇怪的问

    “我觉得这家伙是个人才,很符合我的脾气,你要不介意他脾气臭的话,等他回来你可以想办法把他弄到水师里去,让他和刘仁愿,刘仁轨两人搭火,刘仁愿,刘仁轨负责军事,让高表仁负责政务,当个监军什么的“武元庆笑呵呵的说道

    “啊,他啊,我不要“李承乾直摇脑袋,腮帮子上的肉都在抖

    “你要不要的话,那我可就要了“看着仿佛被惊吓到了一般的李承乾,武元庆觉得很是好笑

    “我劝你也别要“李承乾瞪大了眼睛说道:“你不知道这家伙现在有多讨人厌呀,父皇得知他和倭国天皇争执,没有宣读国书就回来了,气的把最喜欢的一把玉如意都给砸了大臣们也纷纷上书指责,岑文本更是说他无绥远之才,坏了大唐和倭国的邦交,请求父皇从严治罪我看呐,这家伙回来以后指定是要被罢官的“

    “罢了官更好,更便于我请他“武元庆不以为意的笑道
………………………………

第四百零七章 公报私仇

    过了几天,高表仁率领使节团终于回到了长安

    正如李承乾所言,李世民雷霆震怒,在高表仁交还圣旨,国后,皇帝当着满朝武的面直接罢免了高表仁的一切职司勋爵,一撸到底成了平头百姓了,不然如此,李世民还罚俸两年,就是说要罚款,金额是两年的工资,加所有奖金补助

    但是高表仁已经被免官了以后都没有俸禄了,从以后的工资里扣是不可能了,这个罚款就只能他用家里的积蓄自己交罚款

    想高表仁之前也是作为使节代表大唐出使过别国的,在当使节之前更是新州刺史,算起来也是封疆大吏了

    但凡是刺史,起码是正四品下的官员,这还是作为下州刺史,品级就已经比武元庆高了,中州刺史直接是正四品上,要是像并州那样的上州,州刺史直接就是从三品的大员,和御史大夫,秘监等准宰相是一个品级的

    皇帝的处罚如此之重,高表仁已经足够倒霉了,但有人还不想放过他

    这个人就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跟李世民说,陛下,高表仁是奉旨出使倭国的,但他却连国都没有宣读就返回,不但恶了倭国,同时也是抗旨不遵,罪在欺君,仅仅罢官去爵恐怕有点轻了

    李世民一想大舅子说的也有点道理,加上其他大臣也没有反对的,于是又加了一条将高表仁流放岭南

    得到这个消息,武元庆心中这个气的慌,长孙阴人还真是不干人事儿

    冠冕堂皇说的是为公的话,实际上却是出于私心,在公报私仇因为高表仁的缘故,大唐和倭国的邦交算是刚连上就又断了,这大大影响了长孙家在倭国的商贸发展

    有邦交和没有邦交,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有了邦交长孙家和倭国的商业往来就要容易很多,长孙家获利也就要多少很多

    但是现在高表仁把这一切都给毁了,本来有了邦交长孙家可能一年在倭国就赚四五万贯的,可是现在却只能赚四五千贯,直接数倍,数十倍的少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长孙无忌如此针对高表仁一点也不奇怪

    但是他这么一搞,却把惦记着招揽高表仁的武元庆给闪了腰原本想着高表仁要是被罢了官,自己就下手招揽他,有这么一个政治经验丰富,脾气还够强硬的人做帮手,以后很多事情自己都能交给他来干

    可现在好了,高表仁直接被流放到岭南了,还招揽个屁,就算招揽上了也只能在岭南待着,在岭南办事,这和武元庆的初衷完全不同,他刚才那边回来未来几年可不想再去了

    不行,得想想办法让皇帝收回成命

    武元庆去找李承乾帮忙,结果李承乾直接拒绝了,他本来就不同意武元庆招揽高表仁,现在高表仁被流放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又怎么可能会帮忙

    找李承乾不行,武元庆又去找李泰,正好这家伙现在修养好了,又开始忙着造热气球了,而且是准备按照武元庆说的那样造,正是有求于武元庆的时候,武元庆想和李泰来个等价交换,自己帮他造出新式热气球,他帮自己搞定高表仁的事情

    而且李泰刚刚飞天成功,在他父皇面前正是说话最最有分量的时候,比起太子李承乾来一点都不差,有他帮着说话,皇帝**不离十是会同意更改对高表仁的处罚的并且高表仁犯的错说大也大,说不大也不大,从轻从重完全就是皇帝张张嘴一句话的事儿

    但是李泰特么也拒绝了,得瑟的告诉武元庆说科学是严肃的,是不容玷污的,把这个当条件来谈判是对他也是对科学的不尊重

    狗日的,飞了一次天,都尼玛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被李泰赶出来的武元庆狠狠吐了口唾沫,纷纷骂到

    原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事情,出了岔子,最强的两个助力都拒绝了,武元庆彻底没奈何了

    搁在以前,还有个长乐能帮着说话,但现在长乐才刚刚被取消了禁足,正每天在她父皇母后面前扮乖乖当好孩子呢,这时候让她帮忙不说能不能成,关键的,武元庆不想因为一个高表仁让长乐再在她父皇母后面前失分

    事情就这么卡住了,连着多日武元庆都没想出办法来,而高表仁被发配岭南的出发时间却越来越近了

    武元庆都已经准备放弃了,想着实在不行就等高表仁到了岭南那边再说,自己磨一磨李承乾,总能在岭南水师里给高表仁安排个位置

    谁知,就在高表仁被发配即将离开长安的前两天,武元庆得到消息长孙家组建了一个超大商队载着满满的货物离开了长安,方向是向东往洛阳去的,据说最终目的地是倭国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长孙家常年有商队去往倭国肯定是因为有利可图,这次商队虽然庞大了点本也没什么,但长孙家这次所去的地方却是石见国

    石见国,这个名字引起了武元庆的注意

    石见国知道的人可能没多少,但是和这个国家毗邻的另一个国家出云国相信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的

    当然后世大家知道的出云国都是从倭国的神话,或者动漫里边看来的,但出云国却有其国

    石见国和出云国所处的地方古时候就叫做出云地区,有自成体系的神话传说

    而石见国这个位于出云地区的倭国所辖地方小国之所以会引起武元庆的注意,是因为这个地方的一种资源,贵金属,白银

    后世人们都知道倭国是个*****贫乏,除了森林覆盖率高,导致木材资源多外,其他的资源几乎是少之又少

    甚至被称为资源标本之国,意思就是这里的资源太少了,少到每样资源仅仅只够做标本看看

    但很多人不知道,倭国的白银储量是很高的,在一段时间内,也就是明朝时期,大明王朝所流通的白银有一半都是来自于倭国,甚至东南亚各国所用的白银也大都来自倭国

    那时候倭国白银的产量占到了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
………………………………

第四百零八章 恶心人的话

    而倭国白银巨大的出产量,全部要归功于一座银山的发现,位于出云地区石见国的石见银矿

    石见银矿发现于十六世纪,曾是十七八世纪世界上代表性银矿床之一,从倭国战国时代后期到江户时代前期都是倭国最大的银矿山从发现到闭矿一共经过了四百多年的大力开采

    明朝时候,因为铜的缺乏,白银已经成了和铜钱并驾齐驱的流通货币,甚至超过了铜钱的使用率而白银在中国的产量同样也不多,也不足以满足市面的流通需要,所以倭国的白银大多流向了中国

    在大唐,流通货币主要是铜钱,布帛也可以以物换物作为货币来流通,而金银却基本是不作为货币流通的

    虽然基本不参与货币流通,但金银作为贵金属的价值在那摆着呢,所以大宗货物的买卖往往会用到金银

    这就跟后世中国一样,金银虽然不能当人民币用,但却可以用人民币衡量,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中国大妈疯狂抢金

    因为金银这种东西是保值的,都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白银,其他东西的价格可能有巨大起伏,但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却不会

    任何时候拿出金银来卖,都能换到对得起它们身价的流通货币来

    有金银就相当于有钱,有钱就能买东西

    没人能不在意金银,哪怕是不以金银作为货币流通的大唐帝国的皇帝李世民

    就像发现了香料岛,李世民就惦记着扩建水师,想占据海上航线,还有那些到处是珍贵木材和香料的岛屿和周边国家一样

    有了能大量出产白银的石见银矿,武元庆就不信李世民会不动心关键的石见银矿不只是出产白银,它还出产铜

    这个矿的成因武元庆不知道,但是他知道这个矿是由两条矿脉组成的,其中一条矿脉主要就是有铜,和银组成的铜还要排在前边

    有白银,又有铜,对李世民的吸引力会更大,谁让现在流通的是铜钱呢,寺庙里的和尚都特么把铜钱融化了铸成佛像来藏钱了

    搞得朝廷想从寺庙抠点钱出来都做不到,人家理直气壮的说没钱是,的确没钱,铜钱少的可怜,加上每天的香油钱才够寺庙的日常基本开支

    可是没钱的寺庙摆的全是铜铸鎏金的巨大佛像,看的户部去要钱的官员直流口水,却愣是说不出这佛像就是钱来

    这样的藏钱方式不光是寺庙在搞,就朝中勋贵大员们家里也是如此都知道钱不露白,所以一个个都把房里储存的铜钱融化浇注成了各种器皿物件,铜盆,铜水壶,铜雕像,铜桌子铜椅子

    有钱的都是这样藏钱的,搞得现在商业是越来越繁荣了,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却是越来越少了

    可是大唐的铜矿产出有限,造币的速度还比不上有钱人家融钱铸器的速度呢,为此李世民都快要愁死了

    如果现在有一个新的产银还产铜的矿区被发现,李世民绝对会高兴死的,哪怕这个矿远在倭国,大唐也刚和倭国闹掰但也足以让李世民巨兴奋,巨期待了

    有了足够的动力,等到时机成熟,李世民绝对不介意把这个矿区占下来,哪怕要和倭国打一仗也在所不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