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梦幻初唐-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长安怎么睡,在这里也一样怎么睡“武元庆没好气的说道

    “那能一样吗,长安哪有这么多这么大的蚊子啊“武元爽抱怨道

    额,说的也是长安毕竟是都城人口众多,自然植被覆盖率就相对来说低了点,植物少了蚊子自然也就少了点

    武功这里就不同了,人少植物多,还紧挨着河道,蚊子多蚊子大蚊子毒也就在所难免了

    “大哥,你最有本事了,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些可恶的蚊子赶跑啊“二丫哼哼唧唧的说

    “有啊,要是有蚊香点着就不用再担心这些蚊子了“武元庆笑呵呵的说道

    唰,唰唰,不光二丫,元爽,就襄城,子瑜,和大丫的眼睛也都亮了起来

    “可惜呀,咱们没有蚊香“武元庆摇头晃脑的泼冷水

    哎,几个人的肩膀瞬间垮了下来

    “没有蚊香可以做嘛,大哥你帮我们做点呗“二丫眨巴着大眼睛卖萌

    “可我不会做啊“武元庆无奈的问

    “还有大哥不会的东西吗“二丫一脸不相信

    “就是,这蚊香究竟是什么东西,还能难得到大哥“武元爽说

    “蚊香就是一种香,和到寺庙点的香差不多,不过里边有驱蚊的东西,点着以后产生的烟雾就会把蚊子赶跑“武元庆解释到

    “啊,那不是和点艾草熏蚊子差不多“襄城低呼一声

    “咦,还真是“王子瑜想了下说道

    “没错,没错“二丫,大丫几个用力点头

    武元庆眼睛这时候亮了都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就是这样被蚊子咬的时候会想到来片蚊香点上多好,下人用艾草熏家他也常常见,可仿佛就是有一层窗户纸挡着,让他根本没想到过用艾草来自制蚊香

    现在窗户纸被襄城的随口一句话捅破了,他脑子一下就灵光起来了

    对呀,后世的蚊香添加的化学成分或者驱蚊成分他不知道,更不可能做出来但又不是说蚊香就必须要用那些东西,可以换其他相同效果的东西来替代嘛

    没有辣椒的时候,用山茱萸不也能得到辣的滋味嘛

    傻,真傻

    脑子灵光后,武元庆一下就想到几种可以达到驱蚊虫效果的东西来

    艾草肯定是主要的,这东西早在战国时候就被用来辟邪去漳之用了荆楚岁时记记载:“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之户上,禳毒气”。

    然后就是雄黄,雄黄在中药中一直就作为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来用的

    早年间,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除了在门上插艾草外,还会用雄黄泡酒涂在身上,使空气清新,防止蚊子叮咬

    其次还有砒霜,它的化学成分和雄黄类似,作用也很类似,但是毒性更大

    哦,对了还有硫磺,硫磺也有杀虫的效果

    有这些东西,做出大唐版的蚊香完全不在话下
………………………………

第四百一十六章 要不要避一下

    武元庆得意的以为用艾草,硫磺这些制作蚊香是他第一个想出来的,但实际上呢,根本不是这样

    在原本历史上,原始的蚊香最早是出现在宋朝的,根据宋代冒苏轼之名编写的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

    据宋代本草衍义记载:“艾叶干捣筛去青渣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炙”。很可能是在这种“硫磺艾炙”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使人们联想到将浮萍干末加雄黄粉制作出了实用“蚊香”。

    这样的蚊香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然后在江南地区有了更大的改进蚊香开始由松香粉、艾蒿粉、烟叶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武元庆想到用艾草,砒霜,雄黄,硫磺来做蚊香,已经和清代才改良的蚊香差不多了

    不过,砒霜,硫磺,雄黄都有毒性,砒霜,硫磺毒性还挺大的,尤其是砒霜想来想去,武元庆还是决定去掉不用砒霜,哪怕驱蚊效果差点也要保证尽量安全

    然后硫磺也得去掉,这玩意现在不好弄,李世民把这东西已经当成战略物资在限制出售了市面上少量的硫磺还在卖,但是每次买卖都要登记购买人信息的,跟买卖硫磺一样,甚至更严格,不是熟人不卖,量大不卖谁家储存的硫磺量多了,被查出来直接是下大狱的

    所以适用的就是艾草还有雄黄这两样

    制作蚊香很简单,艾草随处可见,雄黄,偌大的侯府里边也有,剩下的就是弄点粘土当粘合剂了

    等下人把东西材料弄来后,武元庆就开始动手制作了起来

    “大哥,这东西该怎么做啊“没事干的武元爽蹲在一旁好奇的问

    “来,你把这些艾草切成段,然后放在蒜罐里捣烂“武元庆吩咐道

    “我啊“武元爽苦着脸说“让下人做就好,干嘛让我做啊“

    “我这个当大哥的都在和泥,你这个做弟弟的干点事怎么了,不行啊你要不想干也行,做出蚊香来你别用哈“武元庆没好气的说

    见老大面色不善,语气不爽,武元爽怂了“得得,我干,我干还不行吗“

    武元庆和泥,武元爽捣艾草,东西不多,就是试验性的先做一点,所以很快就弄好了,然后武元爽又把那点雄黄也捣碎成粉末

    接着将捣烂的艾草和雄黄先混合,最后再将两者混合物掺在和好的泥里

    做这些算不得体力活,但是在大夏天,稍微动一动都会出汗,更别说劳动了

    武元庆武元爽兄弟两个热的一头一脸的汗,二丫还不时扔下麻将跑来观摩外加催促一下,因为她又被蚊子咬了几口了

    武元庆先做了一根细细的棒状蚊香,让下人拿到厨房在火边烘烤了一小会,烤干了就拿回来在大厅里点上

    随着蚊香被点燃,袅袅青烟升起,弥漫,一股淡淡的不算难闻的味道传入了所有人鼻子里,当然蚊子也不例外同样闻到了

    很快肉眼可见的,原本蜡烛灯罩周围飞的噗噗索索的蚊子开始减少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蚊子越来越少

    “大哥,蚊香真的管用,这么会都没有蚊子咬过我了“二丫欢呼的报告使用效果

    “管用就好“武元庆笑着擦了擦鬓角流下的汗水说道

    第一根棒状蚊香是用来应急的,这东西就和庙里上的香一样,持续不了多久,撑死个把时辰做的再长一点容易断,再粗一点又容易灭了

    所以,武元庆后边做的都是跟后世一样的盘状蚊香

    用一根细圆棍为中心,再将两条粗蚊香卷成漩涡状然后烘干,这样一盘后世的盘蚊香就做成了

    用蚊香也特么是技术活,后世武元庆每年夏天每个晚上都在为了将一盘两条的蚊香分开,而小心翼翼的掰着

    结果,结果特么某一天在微信圈看到有人说一盘蚊香没必要往开掰的直接就那样点着其中一条就好,然后这条蚊香就会着一晚上,但又不会把另一条引着当一条燃尽后,另一条自然就脱落了

    照着做了以后,武元庆仰天长叹,尼玛,白活了二十多年,原来连特么蚊香都不会用

    材料不多,最后总共做出来七盘蚊香,每盘两条的话也就是十四条,不过武元庆不打算拆分开,毕竟是简易的怕掌握不好弄碎了

    他们一家人用足够了,大丫二丫睡一个屋,武元庆和王子瑜或者襄城睡一个屋,武元爽一个屋,这样算来有四盘就够他们用了,其他人还能分一下,丫鬟紫鹃和萧凤用一盘,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个护卫用剩下两盘

    到了三更时分,夜色开始微凉,结束了牌局,众人回屋睡觉了

    一夜无话也无蚊安稳的睡到了大天亮

    吃过早饭,二丫非要拽着大哥武元庆跑田间地头抓蝴蝶拗不过这个小姑奶奶,武元庆只能顶着烈日和她出了家门

    一路抓一路放,不一会就从侯府门外跑到了几里外的官路上

    就在武元庆屏气凝神,小心翼翼的伸着手指抓一只很大很漂亮的彩色蝴蝶时,远处传来了嘚嘚马蹄声,还有滚滚的车轮声

    听声音好像来的人不少,速度还挺快,应该没有步行的,要么骑马要么坐车的

    “商队还是哪家大户人家出行“

    武元庆一愣神的功夫,大蝴蝶飞走了,他干脆收手走到了官道上往声音处眺望

    很快,视线中出现了人影,影影绰绰看起来不像大唐人的打扮再近一点,武元庆终于看清楚了,没错,的确不是大唐人,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加宽束腰,这是吐蕃,吐谷浑人的装饰

    “大少爷,来的可能是吐蕃,吐谷浑的人,这些人凶蛮无理,常常会在我大唐境内劫掠,只有我们四个,恐怕不好保护你和二小姐的安全,咱们要不要避一下“王朝警惕的看着远方来人,道

    “呵呵,用不着这里是关中,是大唐腹地,不是边疆,他们没胆子乱来的“武元庆摇了摇头
………………………………

第四百一十七章 使节是假的

    武元庆拉着二丫站在路边,身前是握刀戒备的王朝等四个护卫

    很快,来人就到了跟前,也能清晰的看清楚他们的样貌服饰了,个个都是紫红色脸膛,明显的高原红特征个子算不得高,,但都是膀大腰圆敦实的很,当然这个可能和他们穿的服装也有关系

    明明是盛夏六月天,他们一个个却全都穿的很厚很厚,反正比武元庆他们穿的厚多了人数不少,一百来号人,除了骑马的,还有七八辆马车,人也好,马也好都热的够呛,浑身冒汗,马的身上油光水滑的,都是被汗水浸的

    一身华服站在路边正用好奇神色打量的武元庆,吸引了这些人的注意力

    一声不明意思的喊声过后,这些人勒马停在了武元庆身前,然后一个衣着考究,一脸胡须四十来算,看起来身份很高的人拨马离开了队伍,缓缓来到距武元庆几步开外停下

    “打扰下年轻人,这里距离长安还有多远“这人一口关中话说的还挺地道,也挺客气

    但是武元庆抬眼瞅了他一眼,却没答话

    “年轻人,我在和你说话,你没听到吗“这人加重了语气说道

    “呵呵“武元庆皮笑肉不笑的咧了咧嘴

    “放肆,我家大人在问你话,你这是什么态度,难道这就是你们大唐的礼仪吗“这人面色不快的没说什么,他的手下却怒冲冲的对武元庆呵斥道

    “他问我话我就要回答吗再说你们这是问路的态度吗你们礼仪就是教你们求人的时候连马都不下吗“武元庆挑了挑眉毛反问

    “你是什么身份竟敢要求我们大人下马和你说话“这个手下挥舞着马鞭大喝

    “呦,你们又是什么身份,到了我大唐还敢这么放肆“武元庆嗤笑道

    “我们是吐蕃使节,,奉赞普之命出使大唐,这位是我们大相“这位手下倒是嘴快的很,趾高气昂的报出了家门

    竟然是吐蕃使节这有些出乎武元庆的意料了,他之前一直以为这些人是吐谷浑人

    吐谷浑的疆域是在青海高原那一片,正好俯瞰着大唐通往西域的道路,凉州,玉门关,到伊州全在他们的威胁范围之内

    这也就导致不管是来往的商人还是沿线的百姓,地方州府,都会常常和吐谷浑人打交道

    因此,大唐和吐谷浑的联系很频繁,吐谷浑常有时间来往,干掉突厥后,来朝贺请李世民为天可汗的部族国家里边就有吐谷浑的使节

    遇到吐谷浑人不奇怪,使节也不奇怪,但遇到吐蕃使节就很新鲜了吐蕃这两年一直在打仗,松赞干布正在平叛,所以导致近两年来往大唐的商人都少了不少,更别说使节团了,武元庆记得没错的,起码李世民登记后,贞观这几年吐蕃都没有使节出使过大唐,估摸着武德年间也够呛

    “你是禄东赞“武元庆看向之前向自己问话的那个被人叫做大相的中年人

    这人明显愣了一下,然后摇头:“我叫芒布杰尚囊,不是你说的禄东赞,我也不认识什么禄东赞“

    “额“武元庆也愣了,什么情况,这人是吐蕃大相,却不是禄东赞,甚至都不认识禄东赞

    怎么可能,后世大家最熟悉的藏族名人,或者说吐蕃名人除了松赞干布以外就是这个禄东赞,甚至比起松赞干布,禄东赞出使大唐的事情更为人熟知

    而且这事情应该就是几年后的事情,那也就是说禄东赞起码这时候地位也不低了,就算不是大相,也不该没人听说过他的名字啊

    难道,我遇到的是假的吐蕃使节武元庆狐疑的看着这些自称吐蕃使节的人

    “你们真的是吐蕃使节“武元庆确认到

    “当然,这还有假不信,我们有国书为证的“又是之前报家门的人抢着说

    一次,两次都是这人抢着说话,那个叫尚囊的大相也没有对此表示什么不满,看来这个人在队伍里应该地位也是不低的,不然他的关中话就不会这么好,不是副使,也应该是通译之类的

    “国书什么的没必要拿来说了,我又没见过你们吐蕃的国书你就给我看我也看不出真伪来我就知道吐蕃有一个叫禄东赞的人很有本事,很有能力,在你们吐蕃应该是个大官的可你们又说没听说过这个人,我不得不对你们的身份表示怀疑“武元庆耸耸肩说道

    “年轻人,我看的出来你家世不错,在大唐应该很有身份,但是我没有必要给你证明什么,不过我还是要再和你说一遍,我的确是吐蕃大相,也的确是使节,而你说的禄东赞我也的确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你是从何得知,你不妨再找人问问,是不是你或者告诉你这个名字的人弄错了“中年人尚囊态度倒是可以,被人质疑了,也不恼怒,语气平淡的解释

    武元庆没好气的想,找谁问去要问还的穿回去,可要能穿不早穿回去了啊

    被武元庆一番质疑,这些不明真假的吐蕃人也没了问路的心思

    “走吧,应该快到长安了“见武元庆不说话,中年人尚囊吩咐到

    “哎,等等“武元庆赶忙出声阻止

    “还有什么事儿吗“中年人尚囊问

    “你没听过禄东赞,那像禄什么,或者什么东赞的你有没有听说过,或者说有没有认识的“武元庆不死心的问

    他打算,如果这些人要还说没有的话,他就什么也不说了,放他们过去然后就赶紧回去派人联系李承乾在长安将这些人一举拿下

    好在,他问完这句话后,那个中年人尚囊愣了下,然后很快的答道:“你问的是噶尔・东赞吗“

    噶尔・东赞

    武元庆摸了摸下巴想,这个名字有些靠谱了,除了姓氏不一样,名字倒是一样的都叫东赞

    “这个噶尔・东赞是什么人“武元庆又问

    “噶尔・东赞是我吐蕃贵族,家族有很大一片封地,他现在是吐蕃的大臣好了年轻人,我们还要赶路去长安,请你让开“浪费了不少时间,中年人尚囊也有些不耐烦了

    没成想,武元庆又一次问了这个问题:“你们真是吐蕃使节“
………………………………

第四百一十八章 恶趣味的武元庆

    武元庆一开始犯了想当然的错误他以为禄东赞在后世不管是电视,还是历史书,小说等等里边都叫禄东赞,那名字就应该是禄东赞的,但他忘了藏族人的名字和汉族是不一样的,当然语言也是不一样的

    所谓的禄东赞这个名字,那都是中原王朝史书上记载的,甚至是到了后世才慢慢统一成这个名字的

    而人家实际上在吐蕃的名字并不叫禄东赞,这就是原名和译名的区别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禄东赞,藏名是叫噶尔东赞,即便是原本历史上中原王朝的文史上记载的也并不只有禄东赞这一个译名,而是还有论东赞、大论东赞的名字出现

    后来噶尔东赞的儿子投降大唐的时候,还以论为姓氏,成为论姓的始祖

    至于说后世都叫他禄东赞,那只是因为这个名字相比其他的更符合汉族人的取名习惯和称呼习惯,所以才以禄东赞一名为汉族人民所熟知的

    就连大家知道的松赞干布,在新唐书里边记载的也是弃宗弄赞,弃宗农册府元龟作器宗弄赞、器宋弄赞、不弗弄赞,通典作弃苏农赞。

    所以,用后世知道的名字和现在的吐蕃人对照,对不上太正常了

    尤其现在,吐蕃才是第一次派使节到大唐,禄东赞的名字更不可能出现了,所以尚囊不知道禄东赞就是指的噶尔东赞也就在不足为奇了

    名字武元庆搞错了,,连官职都搞错了后世大家一说起禄东赞,都说他是吐蕃的大相,多么多么有才干,帮着松赞干布干了多少事情

    但实际上那都是错误的,禄东赞成为大相的时间要往后推不少时间,现在的禄东赞只是松赞干布手下一个比较信任的大臣或者说部族首领

    哪怕是原本历史上的七年以后,也就是贞观十四年,禄东赞作为使节到大唐为松赞干布求亲,求取文成公主的时候,他也不是大相

    所以电视上演的文成公主和亲那段,动不动就是吐蕃大相禄东赞怎么怎么样,纯属瞎扯淡禄东赞当大相是在贞观十六年往后的事情了那时候原来的大相被吐蕃的一位大臣琼波邦色使用离间计陷害并害死了,后来这位要还松赞干布,结果被禄东赞发现了畏罪自杀了,才轮到禄东赞继任大相之位

    至于说在那之前的大相则是尚囊,也就是现在武元庆面前的这位

    方才尚囊说的噶尔东赞,武元庆差不多已经对应上了就是禄东赞,自然对尚囊是吐蕃使节的身份不再怀疑

    但他还是又问了一遍“你们真是吐蕃使节“,这句话武元庆并不是用的质疑的疑问语气,而是用的一种调侃打趣的语气

    但汉语博大精深,吐蕃人就算懂,说的关中话也挺好,但气急的时候却也不能马上分辨出来

    这不嘛,吐蕃人就把他这一而再再而三的问这话当成了是在挑衅,不光大相尚囊变了脸色,那个老是插嘴的人更是要气炸了,指着武元庆就是关中话夹杂一两句藏语的怒骂

    对此,武元庆倒是没怎么生气,又不是什么大事儿,毕竟是以后的兄弟民族,这点涵养,这点面子还是可以给的

    见武元庆面带微笑,尚囊冷着脸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呀“武元庆笑了笑说道“我就是觉得你们这当使节当得太不专业了难道你们来的路上就光顾着埋头赶路了吗,难道就没打听打听朝中的动向“

    尚囊一脸懵懂不明其意

    哎,还是文化不够,脑子也聪明不了

    武元庆长叹一声解释道“你们走到这里了,难道都没听说我们皇帝陛下现在不在长安吗“

    不在长安“尚囊彻底懵了,皇帝怎么能不在长安呢

    是啊,怎么能不在长安呢,剩下的吐蕃人同样想

    “对,不在长安“武元庆很肯定的点头

    傻帽了吧,觉得自己白来一趟了吧,发现业务真的不熟练了吧看着懵逼晕菜了的吐蕃人,武元庆恶意满满的想

    “那大唐皇帝在哪里“尚囊呆愣了一会后嗫喏的问

    武元庆抬手朝他们来路指了指“往回走两百多里,九成宫,找个人问问你就知道了“

    尚囊的表情在这一刻很精彩,震惊,诧异,狐疑,沮丧,懊恼,悔恨,轮番上演

    看着已经怀疑人生的尚囊,武元庆一脸的怜悯,孩子真傻,真的,傻的冒泡,作为使节都不知道提前派人沿路打探,关心一下出使过的朝事,连要出使国家的皇帝不在京师这么大的事情都不知道,真真,尼玛,没法说,不如死了算逑了

    不过,傻点也好,最好一直这么傻下去,对大唐有好处

    “走,回去“从懊恼自责中醒转后,尚囊第一时间下令让使节团沿路往回返

    武元庆面带笑容,恶趣味的看着使节团调转马头,调转车头开始往回走

    “谢,,,“尚囊刚说了一个谢字要表达一下对武元庆好言相告的谢意

    话没说完,就被武元庆摆手制止了,只见武元庆一副好奇的样子发问“你们这是要去哪里“

    “额,你不是说你们皇帝陛下在那边的九成宫吗“尚囊愣怔了下说道

    “对啊,是我说的但是你们要觐见大唐皇帝,首先要到鸿胪寺递交国书,然后鸿胪寺上奏给皇帝后,皇帝再决定见不见,什么时候见,你们现在这样直接找过去,皇帝是不会见你们的“武元庆笑嘻嘻的说道

    尚囊又愣了,虽然他年纪不小了,当吐蕃的大相也有不少年头了,可说到底吐蕃以前只是一个大点的部落国家

    平日里打交道的都是其他的部落或者小国,像什么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亦或者泥婆罗之类的

    和这些国家打交道很简单,你去了,他们接上你,然后回去喝酒,吃肉肉,看看粗矿的舞蹈,然后事情商量一下能成就成,成不了就干一架,这这么简单

    哪里会像和大唐这么麻烦,流程这么多,还要先到鸿胪寺,然后通过鸿胪寺上奏皇帝,再由皇帝决定

    “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尚囊不太相信的问

    “呵呵,本官不才,添为鸿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