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幻初唐-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铰方ジ呔淅觯⑾纶沓呃鐾醺咴倬
然而此次征讨,隋朝算是损失掺重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又遇上大风,战船多数沉没三十万隋军死了**成,能活着退兵的不足五万
这次基本没有接战就退兵了,但高句丽王惶惧,遣使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面子得到了,至于里子丢了,中原王朝一向是不怎么在意的,所以高句丽一求饶,隋文帝就原谅了他们,对他们还如从前一样
再然后就是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
在史书上,隋炀帝征讨高句丽那无一例外全是骂的,穷兵黩武什么什么的
隋炀帝初衷是好的,只是操之过急,加上时运不济,征调了一百多万军士,两百多万的民夫,真的是集一国之力攻打高句丽却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次接战就因为浮桥延伸到距离对岸还有数米远的时候,被高句丽军半渡而击,死亡甚众,连当朝柱国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与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都战死在了这第一次接战之中
然后好不容易东安大战灭掉高句丽上万大军,乘胜包围了辽东城隋炀帝杨广又乱下皇命,让军令不畅,贻误了战机
隋炀帝说现在是“吊民伐罪,非为功名”,命令手下大军分为三道,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不许轻军独进,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等回复命令。
这尼玛是在古代啊,又不是现代,一个电话就能传达了命令古代完全就是靠人一层层的传,后世有电话,有电脑什么的,都会常常出现贻误战机的情况,更别说古代了
辽东城的高句丽军数次出击不利于是固守。隋炀帝下命令攻城,又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要投降,就应该安抚接纳,不要再纵兵进攻。
完全就是乱命,但下边的人不得不执行
往往都是即将攻打下辽东城的时候,城里边的军队就高喊投降,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而是先上奏隋炀帝,等回复命令到达,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
一次也就罢了,但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出现,隋炀帝刚愎自用就是不觉得自己命令下错了于是好好的一次次战机全被挥霍浪费掉了
有句话说的好浪费机会的人老天都会惩罚的
士气一落再落的隋军死活打不下辽东城,此消彼长之下,高句丽的士气上来了,运气也来了
………………………………
第五百零二章 小国寡民的可笑
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船只守卫相接数百里,进入浿水(大同江),来护儿率领精兵四万登陆攻打平壤,高句丽诈败,来护儿中计,纵兵俘掠,队伍混乱,高句丽伏兵趁机攻击隋军,来护儿大败,士卒还者不过数千人。
人倒霉喝凉水都塞牙,因为老天爷在惩罚嘛来护儿遭遇诈败的计策,损失惨重以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领头的其他九路大军竟然同样中了这个计策而没有发现
宇文述等人的军队人马都携带百日所用的粮草,还带着排甲、枪槊以及衣资、戎具、火幕,太沉重以致于难以负荷。下令军中:“遗弃米粟者斩!”士卒都在幕下掘坑埋了粮草,结果才走了一半路程,粮草已经快要耗尽。
高句丽派其大臣乙支文德来诈降,观察隋军的虚实。隋朝于仲文想要趁机捉住乙支文德吗,但是被刘士龙阻止。于仲文放走乙支文德之后,又后悔了,决定追击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看到隋军将士有饥色,所以想让他们更疲惫,每一接战就诈败、撤走。宇文述一天之内七次战斗取胜,继续前进,渡过萨水。乙支文德再次派使者诈降。宇文述看到隋军士卒疲弊,不能再作战,于是趁机撤退。
这个决定本没有问题,但宇文述忘了他们都把辎重全扔掉了,吃没吃的,喝没喝的,又追赶了一路,现在又无功而退,体力,士气全降到了最低
可乙支文德却没忘,这本就是他有心为之,所以在宇文述下令退兵后,乙支文德命令高句丽军从四面攻击,在过萨水时,再次半渡而击,隋朝左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隋兵溃败
就和牛进达,武元庆率领一万骑兵就能打败二十万吐蕃军,还能斩杀俘获好几万人一样,兵败如山倒,一旦溃败如何也阻拦不了
三十万五千的隋军,返回辽东城时连零头都不剩,只有两千七百人不到,物资储备兵器军械巨以万计,也丢失殆尽。
一个乱命祸害掉三十万人,还劳役了几百万的民夫,荒废了一年的农作还拉开了隋末十三路反王,二十六路烟尘的农民,门阀,豪强大起义
王薄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就让大隋朝稳定了数十年的大好河山烽烟四起
然而,隋炀帝却并没有罢休,两年后就开始了第二次征讨高句丽
这次一切进展的很顺利,又打到了辽东城下,只是在即将攻破城池的时候,后院失火了,督运粮草的杨玄感造反了
于是,隋炀帝不得已再次退兵
回去后平灭掉造反的杨玄感,不甘心失败的隋炀帝再次征讨高句丽
然而国内叛乱四起,士卒在路上逃亡相继,督战官杀的血流成河都阻止不了隋炀帝车驾到达怀远镇,所征之兵多数未能按期到达,高句丽也困弊,隋朝来护儿趁机要向平壤进军,高句丽王高元害怕,于是遣使请降,囚禁并送回斛斯政。
隋炀帝也不想再打下去了,高句丽请降给了他面子,他也就就坡下驴再次退兵
整个隋朝,劳民伤财,四次征讨竟然都没能拿下高句丽不得不说是大隋的悲哀,是百姓的悲哀
汉武帝被人说穷兵黩武好歹是打跑了匈奴,扬了大汉赫赫声威的,隋朝两代帝王却只落了个国破家亡,隋炀帝更是遗臭万年,成了亡国之君,昏君,暴君的典范
回国后的隋炀帝征高句丽王高元入朝,高元却没有来,隋炀帝大怒,准备第四次征讨高句丽,但最终因国内糜烂的战局没有成行
高句丽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之后中原人到高句丽,常会遇到“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
这也就罢了,高句丽还将历次阵亡的隋朝将士尸骨堆积在辽河边上筑成多个巨大的京观炫耀高句丽的武功
大唐承袭的隋朝的江山,自然也继承了隋朝的屈辱而就在大唐建立的时候,高句丽的国王也换了人,隋炀帝挂了,和他爹以及他怼了一辈子的婴阳王也挂了,荣留王高建武上台
大唐新立国,国内还有军阀割据,让王必先安内,所以不想和高句丽再续前仇
而高句丽呢,一个小小的国家,被隋朝干了四次,要不是天时地利与人和都不在隋朝这边,在隋文帝征讨的时候就已经被灭掉了,哪里还用的着隋炀帝来
要不是隋炀帝乱下命令,他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也被灭了,第二次要不是杨玄感造反,还是被灭了第三次,要不是高句丽认输的快,隋炀帝也不想打了,,没听来护儿的建议继续征讨,高句丽依然是被灭的下场
高句丽能活到大唐建立,不是说他国家多厉害,实在是隋朝命不好,总是遇上很对怪事
但经过几次大战,高句丽也疲敝的不行,民不聊生了,高句丽国内也厌战了,所以新上台的不是婴阳王的后代,而是另一支的高建武上台当了高句丽王,和大唐拉关系被封为了荣留王
只是,累世之仇不能忘
李世民记着这个仇,但没想着报,只是想着收回隋朝失落在高句丽的将士骸骨,毁掉高句丽所立的炫耀武功的京观,为的是作出一种姿态,宣抚国中战殁家眷,告慰死者,当然,也有震慑高句丽,重塑宗主国威严的意图。
但是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高句丽人,尤其是他们的国王荣留王一下就想起了和隋朝的恩恩怨怨,如同惊弓之鸟一般觉得是大唐要一雪隋朝前耻,毁掉京观是向高句丽宣战的讯号
于是,从那之后荣留王便断绝了与大唐的频繁交往,不但如此,还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海开始修建起了长达千里的长城,以期抵御大唐
在这种高句丽明显备战的情况下,他们国内的粮商大量的从大唐购入巨量的粮食,就不得不深思,高句丽是不是在做战争储备了
那是要近期对大唐用兵还是其他呢
武元庆不敢确定,他决定再多看看多了解了解
………………………………
第五百零三章 闲的蛋疼瞎折腾
“本寺建于东汉年间汉明帝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日,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陛下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后就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国遇到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二位高僧应邀和蔡、秦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走在幽静的千古名寺白马寺中,负责带路讲解的小和尚装作小高僧模样的给叽叽喳喳指指点点的小公主们讲述着白马寺的由来,在她们后边吊着的是没精打采的武元庆
高句丽人大量买粮食的事情李世民最终还是知道了,武元庆自己没说,但被他疾言厉色询问的含嘉仓仓监,仓丞却害怕的上折子到皇帝那给自己辩护
被皇帝叫过去训斥一顿后,武元庆方才得知原来这个情况皇帝已经知晓了,还知道高句丽是为什么买粮食的
的确,高句丽国内并不怎么缺粮,买粮食就是为了战争做准备的,只是他们的目标不是大唐,而是同为属国的新罗
且目前荣留王高建武还没有下定决心是否开战,所以只是未雨绸缪的备战,至于什么时候会打起来还不清楚,可能一个月,也可能一两年,还可能是四五年
这种未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就像大唐和吐蕃,谁能想到因为嫁不嫁公主的事情,吐蕃会悍然入侵,大唐又想都没想的就狠狠还击了
同样的,就像后世一战之前,谁能想到一个普通的塞尔维亚国庆日竟然会发生一场刺杀,而这场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人刺杀的事件竟然引起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更因此引起了席卷半个地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很多时候,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很偶然的突发的开始
不过,既然高句丽目标不是大唐,那武元庆也就没兴趣关注了
前方小和尚还在给公主们讲述着白马寺的悠久历史,什么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是汉人历史上第一部汉译佛典啦,什么在这两人之后又有多少位西方高僧到过白马寺啦,这些高僧又翻译了多少佛经出来啦
之后又诞生了第一部汉字佛经和汉字戒律,产生了第一个汉地僧人等等等等个第一
反正小和尚想表达的意思概括之后就是俺们白马寺很牛逼,牛逼坏了俺们是大唐所有佛寺的祖庭,佛教在汉地生根发芽就是在俺们白马寺,开枝散叶还是在俺们白马寺,其他寺庙都是从俺们白马寺分出去的
对小和尚这么鼓吹佛教,鼓吹白马寺,武元庆心中很不乐意,忍不住嘀咕,牛掰嘛呀,后世知道你白马寺的有几个,大家知道最多的是少林寺好不好
少林寺大家知道的多还特么不是因为什么佛法,而是因为所谓的功夫,什么天下武功出少林,什么藏经阁七十二绝技的
小和尚噼里啪啦的讲解,不但武元庆不爱听,其实小公主们也没几个爱听的,因为一个个都是姓李的,她们李唐皇族自承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后人,所以道教是国教,也是她们该信仰的
不过就和几乎绝大多数汉人一样,无事不登三宝殿
李唐皇族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坚定的信仰,道教她们也信,佛教她们也信,反正想找神仙祈祷了,不管寺庙还是道观她们都会去,要没事,才不会往什么寺庙跑呢
让公主们了解佛教是怎么来的她们一个个都兴趣缺缺,她们到白马寺的目的不是听讲来的,而是活泼好动来游玩来的
看过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佛殿以及据说藏着历代大德翻译的诸多佛典的藏经阁后,白马寺也就没什么可看的了
武元庆带着公主们在一家酒楼吃过东西后,又在街上逛了一个多时辰也就打道回府了
地处中原的洛阳因为是平原地带,温度升高的比挨着秦岭的长安还要快,四月刚进夏天,天儿就热的受不了了
大早上五点左右天就大亮了,这要在河东晋阳老家,武元庆觉得这时候正应该是一天中最凉快的时候,在长安也就能感觉到有点热可放到洛阳,竟然就特么是太阳东升火红的和正午一样,大早上就能晒照的热死了
有一天热的不行,武元庆起了个大早,天刚亮就起床了,心说这时候还早哈,出外边凉快凉快,等太阳升上来了再躲回屋里扇扇子
结果倒好,刚出门时候还没觉得,等离开宫殿的阻挡,来到没遮没拦的宫门口不远处时,也就十多分钟的样子吧,太阳就完全升起来出现在了东方的天际,然后热浪就席卷了武元庆,那感觉就和在长安正午时分站在太阳下一样
大早上竟然就能热的和三伏天正午时分的长安一样了,而且一旦热起来就让你没处躲没处藏
多遮挡住太阳的地方也就是脑袋不在晒得那么疼了,可身上温度一点没变,哪像在黄土高原上,大夏天只要找个太阳晒不住的地方,身上顿时就能感觉凉快很多,甚至有些太阳长时间照不到的地方待着还让你有种冷的感觉
这么热的天,武元庆都恨不得钻在装满冷水的大木桶里不出来随行的大员中却有人撺掇李世民到泰山封禅去
嗯,武元庆觉得就是撺掇,闲的蛋疼乱搞事情的撺掇
但在那些大臣们看来,封禅是正经事儿,现在政通人和,百姓衣食无忧,还先后灭掉了突厥,吐谷浑,打败了薛延陀,吐蕃,开疆拓土何止千里,这么显赫的功绩怎么能不向上天报告一下呢
朝臣们觉得自己辅佐的皇帝够资格封禅,皇帝李世民也觉得自己是盛世明君有这个资格,于是君臣一拍即合
………………………………
第五百零四章 拿架的李世民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但泰山封禅的具体起源却不得考,因为有人说始于秦始皇,也有人说始于伏羲,还有人说始于黄帝,炎帝,尧舜禹之类,反正各种传说都有
虽然说法种种,不过记载清楚的应该要从秦始皇说起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到“天下第一山”泰山封禅,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在泰山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然后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
这上山下山,登封礼,降禅礼组合起来就是始皇帝的泰山封禅
封禅很多人觉得对皇帝来说应该是大事,好事,因为能封禅说明这个皇帝干得不错嘛,不然哪有脸封禅向上天汇报情况呢
但事实上不光皇帝非常看重封禅,每个皇帝都想在泰山封禅,就连大臣们也想皇帝能够封禅,当然自己是能跟随皇帝去才行的
因为皇帝如果封禅,那不但会石刻诏书对自己的功绩歌功颂德,还会把随从大臣的名字也刻在上边
皇帝是天子,封禅是皇帝在向上天汇报工作情况,那随行大臣的名字和工作报告刻在一起,自然也就说大臣们的名字也能让上天看到,也算是蹭热度上达天听了
别觉得这理由很好笑,在古代虽子不语怪力乱神,但那指的是神怪仙佛,而老天爷是很有市场的
像写史记的司马迁,他爹司马谈因病未能随汉武帝行封禅,那是一辈子都充满遗憾的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哭泣悲叹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
所以,李世民登基当皇帝后,除了开始几年比较乱没人提封禅的事情外,之后几年,常有大臣奏请封禅,想跟着沾沾光让上苍知道一下自己的名字
先是贞观五年,朝集使赵郡王李孝恭等人上表,认为四方夷族均已归服,请求行封禅大礼,李世民拒绝了
紧接着第二年就再次有人奏请泰山封禅,这次主力换成了武元庆他爹武士彠
李世民想装逼来着,他说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
李世民这话意思就是我这么牛逼,不是别人说我牛逼,而是我自己真牛逼,难道没有泰山封禅就能说我不牛逼吗肯定不能你们都说泰山封禅是帝王盛世反正我是不以为然的当年秦始皇封禅泰山,汉文帝没有封禅泰山,也没有谁敢说汉文帝就不如秦始皇好的因为汉文帝时候天下安康,百姓衣食无忧,就算不封禅人家也是好皇帝
李世民就是说漂亮话,谦虚一下我这人很淡泊的,不在意那些虚的
结果装逼装成傻逼了,本想说完漂亮话后就顺水推舟接受封禅的奏请的
因为古代嘛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不能别人一说我就应下来,大臣们请辞皇帝还得挽留意思意思,然后几次三番后再装作依依不舍的同意
李世民依照惯例说完漂亮话,大臣们就很识趣的继续奏请,李世民就装作没奈何的同意,结果李世民忘了他手底下还有千古明镜魏征老魏头呢,装逼给玩脱了老魏头上书表示老子我不同意
李世民就怒了,老子就谦虚一下你特么还当真了啊,你凭什么不同意,你是觉得老子功劳还不够高吗还是德行不够深厚,还是大唐不够安定,还是四夷没有臣服,还是粮食没有丰收,还是国家没有符瑞
李世民也不谦虚了,直接拿自己的功绩质问魏征
魏征老实的点头说这些陛下都做到了
李世民更怒了,既然老子都做到了,那凭什么不能封禅
李世民装谦虚,装逼装不下去了,发怒质问,可他碰上了克星老魏头,老魏胆儿肥,根本不怕他,解释说“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赏赉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
咣咣咣,一串理由砸下来,直接把李世民怼了回去
自从贞观六年装逼玩脱了手,好几年都没有大臣提过封禅的事情了,可能大家也觉得皇帝不靠谱,老子们好心好意请你封禅你还拿架,结果被魏征给怼了,那我们也不忙着操这个心了
一直拖到今年,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巡幸洛阳,这家伙挨着泰山比较近了,终于有大臣再次提起封禅之事了
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李世民也不装逼不拿架了,直接二话不说同意了,然后当下就下令秘书少监颜师古,谏议大夫朱子奢,以及魏征,杨师道两位宰相共同研究封禅事宜,最后由百官头头左仆射房玄龄裁定
封禅事宜定下后,抽调了很多民夫开始修路,尤其修上下泰山的路,还有搭建祭坛
魏老头可能是因为这次没有劝阻皇帝封禅担心皇帝会骄傲自满,所以开始频频给皇帝上书劝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后世称为谏太宗十思疏的劝谏奏折
虽然这时候魏征上这样的折子听扫兴的,但因为封禅的事情魏征没有劝阻,李世民也就很给面子的接受了劝谏,,表示一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还用镇纸压在御案上首表示以后一定常看,时刻警醒自己
………………………………
第五百零五章 不招待见的小人
“元庆哥哥,我让人打探过了,高句丽不但购买了很多粮食,还购买了兵器,虽然看似只是商队买来防身的,一个商队也就买几十把,但实际上只是不想引起我大唐注意而已“长乐表情严肃的说道
“一共有多少商队“武元庆急忙问道
“没有具体数字,但据盘问的人回报,洛阳城中大大小小铁匠铺有上百家,几乎每家都有高句丽人订购过兵器“长乐说道
铁器一直都是朝廷禁售的东西,更别说是兵器了但这样的禁售只是对于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