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梦幻初唐-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职方郎中陈大德,看看那官职,职方郎中,虽然是兵部的官儿,就是掌天下地图及城隍、镇戍、堡寨、烽候,及沿边少数民族内附等事务的,照职位派他去藩属国调停战事合情合理。

    可是,这个职位仅仅只有从六品的官衔,在大唐是属于低级官员,拍这么一个低级官员去调停三国战事,怎么看也该是重视程度不够的表现,特别是里边还有高句丽这个觉得自己很牛很牛的国家,他们认为自己都能打败隋炀帝三次征伐,那实力比起大唐也就差一点的水平。

    怎么可能甘心听一个六品小官的话就停战了,特别还是在新罗已经被打的快废了灭了的情况下。

    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李世民压根就没有调停的打算,派人只不过是让面子上过的去一点,免得被人说宗主国没什么用。

    "陛下,臣先到的高句丽,在那里臣见到许多的中原子民,都是隋末充军东征,留在高丽的,娶离家远游的女子为妻,与高句丽人杂错居处,几乎占当地人的一半。他们听说臣的到来,都等候在沿路,自报家门并且向臣询问留在中原的家人安好与否,听他们报的地址,真是哪里的人都有。臣不忍看他们失望,只好哄骗他们说均完好无恙。然后那些人挥泪互相转告。臣沿路所见所闻,观之恐不下数十万人,光臣回来的时候跟在后边迟迟不肯离去的就有数万人之多。"陈大德说着说着眼泪盈眶。

    李世民沉吟不语。

    陈大德想了下再次说道:"陛下,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听闻高昌及西域诸国灭亡,大为惊恐,纷纷派人向臣打探,似乎担心陛下会对他们用兵。"

    "高句丽本是汉武帝所设四郡,我大唐对他们用兵也无不可,如果调动数万兵力攻打辽东,高句丽必然要倾国相救,如果另外派水师出东莱,从海道直驱平壤,水陆合围,攻取高丽易如反掌,只是新罗,百济到时候必然会和高句丽互为犄角可能会麻烦一点。"李世民仿佛是自言自语一般。
………………………………

第五百九十一章 突发状况

    "陛下,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臣还请陛下慎行!“房玄龄躬身表达自己的意见。

    “陛下,国虽大好战必亡,远有汉武旧事,近有前隋三征高句丽的惨痛教训,臣还请陛下能体恤百姓疾苦,不要擅起边衅。“魏征一开口就气氛就不对了,说皇帝是汉武帝穷兵黩武就算了,还拿皇帝比隋炀帝这个岳父大人,这是皇帝的逆鳞,最不喜欢听的就是这样的类比了好不好。但老魏胆子一向大,管你爱不爱听我就说。

    “陛下,请三思。去年侯君集才把西域攻灭,今年就又对高句丽,新罗,百济动兵,恐怕会让其他藩属国惊惧,且还有十万大军在西域驻扎,如果对辽东动兵,必使国中空虚,恐受到薛延陀等恶狼之辈乘虚攻击。“杜如晦也反对。

    “陛下。。。。。“

    接着长孙无忌,萧瑀等一个个大臣全以陛下开头,然后都是长篇大论阐述一下动兵的坏处,请求皇帝能熄灭攻打辽东三国的想法。

    文官们几乎全是反对的,这很正常,他们读的就是圣贤书,要么是老子的无为,要么是孔子的德,礼,要么是孟子的仁爱,要么是墨子的兼爱非攻等等。

    大唐的大臣们可不是只尊儒家的,这是一个真正的博爱,融合的朝代,其实就隋朝之前也都是。

    虽然汉武帝搞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唐以前儒家也只是势大,但还没到了全员尊崇的地步。

    儒家真正的一家独大那要到了宋朝,明朝是鼎盛时期。

    在大唐,那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学术流派都有的,不从在独尊哪家。

    但不管是哪家,古代圣贤都提倡和平,最好不打仗,论述打仗坏处的圣贤文章话语那是比比皆是。

    没看兵家的孙子都说了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这样的事情要特别认真的考虑对待。

    所以文官就没几个是不反对打仗的,只要不是必须的,非必要的战争,文官们几乎一水的反对。

    但将军们是只要有仗打,那就没有反对的道理,特别是大唐初年这么多牛逼的将军,没有哪个是畏战的,一听说皇帝想打仗,那是嗷嗷叫着支持。

    文官,武将又对上了。

    不过,文官,武将对不对上影响不了皇帝,皇帝近年来对打仗那是只要一下了决心就不会以别人的反对而转变。

    “众卿不必多言,朕决心已定,即日起整兵备战,,调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任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十万进攻高句丽,另着洛州都督太子詹事张亮任沧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师从海上进兵,和新罗联合攻打百济,高句丽。。。。。。。。。。。“

    李世民一串命令发出,众大臣发现行军大总管的人选竟然全是要从各地调遣的,而次一级的行军总管则是契苾何力,牛进达等将军。

    几位军方大佬很不甘心,他们就在面前,怎么让别人给摘了桃子了。但他们也没办法,看皇帝调的这几个都是资历不比他们差的,关键都是受封藩王领地的都督或者长史,特别是李绩,是晋王李治封地的大都督府长史,大都督则是李治担任的,不得不让人觉得皇帝这是在担心封出去的儿子会和军中大将太亲密了,所以让他们分开一段时间。

    皇帝为了让太子地位稳固如磐石,如论做出什么事情,众朝臣都不会觉得奇怪的。

    “报,高句丽急报。“

    就在李世民说出一个个将领的名字任命职司的时候,突然有内侍从外边跑了进来。小德赶忙去接过那个内侍手里的书信转身小跑着递给皇帝。

    “念。“李世民直接没看,下边文武大臣都关心的看着呢,既然是高句丽的急报,那就念出来大家都听听好了。

    “高句丽发生叛乱,东部大人、大对卢渊盖苏文设宴围杀高句丽大臣百名,高句丽国王荣留王于宫中被,,,,分尸。“

    念到最后,小德震惊的眼睛瞪得溜圆,堂堂国王竟然被臣子给分尸了,这死的太惨了。

    “轰。“下边的大唐朝臣全炸了。

    弑君本就是大逆不道,更何况还是分尸,这要放在中国这样的人除了一些野心家都几乎不会有人再跟随的,就如同弑杀隋炀帝的宇文化及。

    隋炀帝被杀前说的很对,就算谋逆,就算要杀皇帝,但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么能对天子动刀兵。

    隋炀帝要服毒酒而死,结果宇文化及等人不听,硬是活活勒死了隋炀帝,虽没动刀,但却实行了绞杀。

    最后就是跟随宇文化及造反,甚至是比宇文化及还要更早有造反想法的司马德戡、赵行枢和大将陈伯图等都先后想杀掉宇文化及。

    虽然事败反被宇文化及杀了,但也证明了弑君真的是非常不被人接受的。

    最后宇文化及死掉也是被活捉后按照弑君的罪名处死的,因为他先后杀了隋炀帝还有新立的傀儡皇帝杨浩,下场就是被人直接砍了脑袋。

    要不是他弑君,按他的身份正常都是被毒死的或者让他上吊自杀,断不至于砍脑袋。

    在中国一个皇帝,国君的生死正常情况下只能由另一个国君来定夺。因为国君和国君他们的身份才是对等的,其他人如果不敬,那就不是冒犯的一个国君,而是国君这个群体。

    就如同侯君集抓了西域诸国那么多国王,国王的家眷,欺辱肯定有,但绝不敢太过分,更不可能对这些国王的家中女眷做什么,否则等待他的必然是回国后的一刀。

    因为李世民会想,你既然敢对能对这些国王家眷做这些事情,那说明你对王权皇权根本没有一点尊重的,那保不准你心里是怎么对我这个皇帝的。

    人最怕的是没有敬畏,没有敬畏的人要么自我毁灭,要么被人毁灭。

    没有敬畏,不被掌控的人是皇帝最担心的。
………………………………

第五百九十三章 狗日的昏君

    “要臣当征讨大总管兼沧海道行军大总管从海路进攻高句丽,百济?“武元庆嘴巴张大的能把拳头吃下去。

    李世民点了点头,眼神表达的意思武元庆看懂了,那就是没错,你小子不是出现幻听了,怎么样,朕皇恩浩荡,你是不是该领旨谢恩了。

    武元庆如遭雷击,觉得自己被劈的外焦里嫩的了。

    扭头左右看了看其他各方大员,见平日总是吵个不停的他们竟然在回避自己的目光,眼观鼻鼻观心,好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般。

    尼玛,这是国家大事好不好,要不要这么儿戏。

    前两天,还特么定的是李绩,薛万彻等成名已久,战功赫赫的军方巨头大将,现在竟然就按到了我特么头上。

    要不要这么不负责任,你们要不要缩头乌龟一样不说话啊,这尼玛是大军出动好伐,要打仗要死人的好伐,能说句话不?

    一群死人啊。

    昏君,佞臣。

    武元庆发现自己特么竟然是孤立无援的,没一个出来反对皇帝的乱命的,他的心里开始骂天日天了。

    武元庆不知道的是,大臣们都在用眼角扫他呢,里边满满的是怜悯,小子,你就委屈一些吧,打赢打输看天命吧。

    我们是没法反对了,要再反对,陛下就要御驾亲征了,大将都派出去了,大军也调了一半去草原了,除了需要镇守地方的,现在也只能凑出五万大军,外加在海边的水师两万人马。

    就这七万人马,还没有几个大将跟随,可不敢让陛下御驾亲征的。

    陛下又说高句丽非打不可,现在都找不出放心带兵的人,数来数去,能用的也就你了,你有带兵的经历,特别对水师海战很熟悉,所以,不是陛下就是你,二选一,没得选,只能你去了。

    “你有什么要求没,要没要求的话就下去准备吧。“李世民见武元庆愣着也不说接旨很是不高兴。

    满腹怨念的想,傻小子这么好的机会,要不是下边这些王八蛋死活不同意朕亲征,哪里轮得到你捡便宜。

    “那什么,臣要求多给水师准备些火药,炮弹。“已成定局,武元庆知道反对不了,不接受是不可能了,只能多要点弹药增强实力,不多带点心里很没底。

    “这个你不用担心,水师配备的火药炮弹一直都是满额的,足够你们打几个月打仗的。“李世民嘴里这么说,其实他是去年就有了攻打高句丽的想法,让水师护送漕粮到北方就是打的这个主意。

    所以,早在年初他还没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已经命人押送了大量的火药炮弹送到了琅琊。

    之所以当着百官的面睁眼说瞎话,不过是不想让百官知道他早有预谋攻打高句丽,百济,否则,堂堂宗主国皇帝,天可汗天天惦记着攻打藩属国,百官还不得上书劝谏死他啊。

    “那,臣从海上进攻,陆地上谁进攻啊,总不能光靠水师吧。“武元庆又问道。

    “辽东道行军总管是中郎将苏定方,平壤道行军总管程处默,沃沮道行军总管尉迟宝林。“李世民说道。

    得,一听这些人选,除了苏定方一直很牛逼外,程处默,尉迟宝林都从没独当一面过,向来都是跟着军方巨头们当个先锋啊,当个副手的副手之类的。

    关键,这两货更多的时候是负责皇宫值守侍卫统领工作的,带兵打仗,虽然特么是家传,但武元庆怎么就觉得非常不靠谱呢。

    还真是没人用了,竟然把这两货派出来。

    不过,从这里也看出来了,在李世民和大臣们眼中能直接危险到关中腹地的草原上的薛延陀才是心腹大患,而高句丽,百济在他们看来不过是疥癣之疾罢了。

    不然真的很重视的话,怎么也该调两个军中大员前来的,虽然派去草原的不少,但要抽调也不是抽调不出来的,就是需要点时间赶来罢了。

    等武元庆回到家,本就不快乐的脸庞更是直接垮了下来。要打仗,这没几个月肯定下不来的。

    他原还想着等长乐,襄城快临盆的时候告个假跑回长安陪两个老婆生产呢,现在好了,这要带兵是万万不可能请假的了。

    娘的,昏君。

    相比武元庆的郁闷无比,程处默,尉迟宝林两个就是兴奋的小心脏扑通扑通的乱跳,走路都觉得轻飘飘的能飞起来了。

    要知道他们两个作为军方巨头大唐国公家的长子,天然的就受到很大的保护,要不是特别的事儿,或者比较安全的情况,他们是断不会被允许也不会被委派随军出征的。

    而且,皇帝虽然没有把军方压下去的打算,但也不想出现某一家在军方势大的情况出现,更不想出现什么将军世家之类的。

    军方大佬们也都知道皇帝的想法,所以家里边的孩子,除了少部分的读不来书的会教授兵发武艺外,其他的都是读书往文官路线发展的。

    所以,才出现程处默,尉迟宝林都三十多的人了,带兵打仗的经历寥寥无几,要知道他们的老爹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那已经是赫赫有名的造反派大人物了。随着大唐建立,直接就封国公成为军方大员了都。

    这次能捞到带兵打仗的机会,还是一个方面军的行军总管,也就是最高决策人,完完全全是意外之喜。

    以前想都没想到的。

    所以,这哥俩是一个比一个高兴,相约着兴冲冲的就跑来找武元庆了,因为武元庆是征讨大总管,名义上是他们的上官,所有征讨高句丽,百济的军队都是武元庆的手下。

    “大总管,属下这厢有礼了。“程处默顶着一张毛茸茸黑乎乎的大圆脸,不文不武的捏着嗓子向武元庆行礼。

    “咳咳,见过大总管。“尉迟宝林做不来程处默那么不要脸,不过也有些打趣的行礼。

    “滚滚滚,有多远滚多远。老子现在看到你们就来气。滚蛋。“武元庆没好气的骂道。

    “呦呵,这官一升脾气就立涨啊,你这嘴脸真难看。“程处默讥讽道。

    “你丫再讥讽一句,你信不信我找陛下换了你丫的。“

    “呵呵。“
………………………………

第五百九十四章 攻击目标的选择

    骂归骂,闹归闹,但该商量该计划的还得做。

    这时候行军打仗也没什么参谋部参谋参谋,完全就是看带兵将领的军事素养,临场发挥。

    计划也就是大体计划下,你从哪里进攻,预期多少时间能打到哪里,咱们从哪里汇合,然后怎么怎么样。

    这就算计划好了。

    所谓的协同作战也就是如此的,如此的,粗糙。

    对,就是粗糙。

    这时候没有任何即时通讯工具,两个队伍分开几十里,想互通消息就要跑死传令兵了,更别说踏上敌人的疆土,完全是陌生的情况,想互相通信那是难之又难的。

    更没有什么手表之类的准确计时工具,只能是看看天色,大体估计一下时间,所以什么同时发起攻击之类的也是扯淡,当然也完全没必要,即便不是同时发起攻击,只要中间相隔不是几天计算,那敌人想知道另一方出事了也是很难的。

    烽火台之类的,说实在的,这玩意华夏历代用的多一点,周边屁大点国家哪还搞什么烽火台的,反正国家也小,快马两三日就从这头跑那头去了。

    “苏定方还没到,不过他是辽东道行军总管,肯定是要从,营州那边进兵的。处默你走平州往北配合苏定方一起进兵先攻下怀远,从那里过了辽水后合击安市城,打下安市城后分兵,苏定方继续攻打辽水沿线的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城池,处默你则直接往东打过大行城后直击平壤城。“说到这里武元庆停顿了下,想了想,又说:“要是一时打不下来的话你就回师和苏定方先把他的那些目标打下来。

    至于宝林,我会派水师送你们这一部兵马从莱州过海直击平壤。你的目标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平壤拿下来,然后牵扯高句丽在平壤一线的军队,不让他们给处默,苏定方添乱。当然平壤城有浿水流过,浿水直通海边,水师可以直接沿河而入,直奔平壤城下,到时候水师炮火会给你们提供帮你,助你们尽快拿下平壤。记着,你们两个千万不可贪功冒进,一定要保证身后有一座城城池是由咱们大唐军队驻守的,就算出个叉子,到时候也能有个固守待援的地方。“

    “行,我们知道了,那你呢,你准备从哪里进攻,是从鸭绿江吗?“程处默好奇的问。

    “我啊,我先不参与攻打高句丽,我会联合新罗,东西夹击百济。先把百济灭掉了再说。“武元庆笑呵呵的说道。

    武元庆的想法是,新罗现在被百济,高句丽联合攻打的有点惨,是最需要大唐出兵帮助的时候,这时候大唐说要出兵,帮着新罗灭掉百济,新罗绝对是求之不得,要什么给什么,到时候把百济灭掉了,大唐不用帮忙,新罗都会求着帮忙的,因为这辽东三国都是属狗的,还是恶狗,见到好处就想占,才不管自己的实力够不够资格,能不能吃的下,反正有好处,就恶狗扑食的冲上去先咬住再说。

    灭掉百济,在灭掉高句丽,那对新罗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他们不愿意才怪。

    而且灭掉百济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担心在和高句丽打的火热的时候,百济出兵帮忙。而且从文登跨海可以直接从汉江入海口沿江而入,沿江一线全是百济的重要城市,把这一线灭掉百济也就没了一半了。而水师最厉害的是什么,就是船坚炮利,虽然火炮射程算不得多远,但最远射程四五里还是可以达到的,汉江一线的城池基本都在火炮的覆盖范围内。

    就如同武元庆说派水师送尉迟宝林沿浿水直杀平壤城一样,平壤城也在江边,正好够火炮轰的。

    打下百济以后,就能和新罗从南边往北攻打高句丽,程处默,苏定方是从东北方往南打,尉迟宝林是从中段直插进去。

    这就形成三面夹击的态势,高句丽想要堆积重兵于一城死据唐军就成了奢望。

    就在武元庆和程处默,尉迟宝林商量妥当后,再次有皇命下达,这次传达的是皇帝和文武百官商量后的行军路线,大体和武元庆说的差不多,细节不一样。

    这就不用理睬太多了,皇帝给出大方向,细节带兵将领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修改,李世民不是隋炀帝,不会要求所有的进攻都要得到他的批准才能实行。

    时间进入六月,程处默已经汇合和自己那一路兵马赶往平州往北和直接从冀州到营州的苏定方汇合合力攻打怀远了。

    武元庆这边也带好了齐备的物资,一部分船只送尉迟宝林去平壤,一部分从莱州到文登在跨海到百济汉江江口。

    送尉迟宝林的船只会在用炮火洗一遍平壤城,助尉迟宝林拿下平壤后沿海岸线赶到汉江和武元庆汇合。

    “大总管,为什么咱们不从熊津江进入百济呢,百济的旧都熊津城,现在的国都泗沘都在熊津江一带的啊。“在舰船上,刘仁轨憋了许久的疑惑终于憋不住问了出来。

    “就是啊,大总管,汉江一线百济占得可不算太多呀,反倒是新罗许多重要的城池都在汉江,而且汉江距离高句丽也没多远,很容易引来高句丽的攻击的。“刘仁愿也帮腔说道。

    “你们说的都没错,但有些是以前的了,百济,高句丽联合攻打新罗这么久了,汉江一线早就落入了高句丽和百济的手中,新罗现在仅仅守着东南面的一小片地方了,如果咱们大唐不出兵,新罗被灭也用不了多久了。所以,咱们何必舍近求远攻打熊津江一线呢,有新罗打百济的南边一线就足够了,而且那边兵力还比较多,先让他们打死一些再说。

    再一个,你们也说高句丽距离汉江很近,甚至不少地方都是他们和百济交叉控制的,这种情况咱们从汉江一路打进去是不是能给牵扯不少高句丽的兵力,为其他几路人马减轻一些压力呢。“武元庆笑着解释。
………………………………

第五百九十五章 为什么不固守城池

    “大总管,你说隋朝的时候三次征讨高句丽,特别是第二次征讨的时候,已经打下高句丽那么多城池了,为什么后边退走的时候要全让出去呢,要是固守的话,下一次再打高句丽的时候不是能省不少事情吗?“

    千帆竞发的大唐水师航行在碧波汪洋上,武元庆弄了把椅子在甲板上吹海风,巡视了一遍舰船岗位的刘仁轨也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旁边,坐下没一会,刘仁轨就呆不住了,没话找话的问。

    “是啊,你说他们是不是傻,每次都要从辽水往过打。“

    武元庆这么说让刘仁轨很无语,心想是我问你不是你问我好吧。

    “那片一直以来都是咱华夏的地方,最早的国家也是华夏人建立的。汉四郡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基本就把现在的多半个百济,新罗都包括在内了,至于高句丽那片更是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只是啊总有些时候力有不逮,让这些宵小占了咱们的便宜,把土地给侵占了去,所以,等力量够了的时候子孙后代一定要把属于我们的东西夺回来。“武元庆还在呓语一般的说。

    “大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