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假太监-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大用海盗出身,本就不是个讲道理的主,除了叶珣,他还没服过谁。

    将不肯说实话的船厂统领绑在桅杆上感受一下后,没到一个时辰呢,船厂统领就老老实实地把其他船只的下落交代出来。

    有人指路,剩下的事就更好办了,吴大用一面飞书向叶珣报捷,一面派战舰开始追杀其余逃掉的船只。。。

    收到消息的当然不止叶珣,皇太极在得到消息后,原本身体就还没好利索,气急攻心之下,病的更重了。

    而叶珣在收到吴大用的报捷信后,却提笔给皇太极写了封信。

    大意是哥们你还不能死,你要死了,女真就彻底完蛋了,这有背我当初将你赶到朝鲜的初衷,所以你得好好活着,这样才可能有机会找我报仇。。。

    这封信虽然挺气人的,但也确实是叶珣的真实想法,目前整个朝廷都进入休养生息阶段,如果皇太极突然挂掉,李倧之流肯定会趁机崛起,到那时再出兵朝鲜,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所以叶珣是真不希望皇太极死太早的。

    还真别说,看了叶珣的信后,皇太极体内的小强精神突然迸发,病也奇迹般地好起来。

    按皇太极的话说,他是伟大的努尔哈赤后人,是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打到地。。。

    沈阳,巡抚衙门。

    叶珣与孙承宗站在一副巨大的辽东地图前,不时地用手在上面比划着。

    如果换一个人,或许会觉得叶珣分割辽东的行为是在削他的权,但孙承宗却不这么想。

    如果是在战时,整个辽东确实需要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但现在放眼辽东,已经没有仗可打,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抱着整个辽东不撒手,不利于管理不说,也势必会给他造成不良影响。

    往深一点说,辽东军队是叶珣一手带出来的,军官士兵心中只有叶公公,朝廷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个称呼,根本左右不了他们什么,所以这种情况下,分割辽东,对朝廷也是有好处的。

    所以孙承宗也极力赞同叶珣的想法,只是他也有些担心,这么大的事,不需要经过朝廷商讨、内阁议定吗?

    有关京城那边的倒叶之说,孙承宗也有所耳闻,所谓当局者迷,孙承宗这个局外人,几乎是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所以当杨嗣昌写信试探他的时候,他直接就把信烧掉了,因为他深知,参合这种事的唯一下场就是身败名裂,若叶珣再狠点,等着他们的就是家破人亡了。

    现在叶珣和孙承宗辩论的焦点是辽东如何划分。

    奴儿干都司、宽甸都司,再加上沈阳这个辽东巡抚的治所。

    这是叶珣的想法,毕竟几大都司下面还有很多小城池,也一样能起到治理地方的作用。

    孙承宗却提议在草原在设一个都司,换做后世的说法,就是在辽东设四个行政省。

    草原也划分开来?还别说,这个提议确实很有道理。

    看着察汗浩特的地标,叶珣不由陷入沉思。。。

    (本章完)


………………………………

第553章 自作自受

    明朝建立初期,整个辽东几乎都属奴儿干都司管辖,直到努尔哈赤崛起。

    叶珣崛起辽东之后,奴儿干都司几乎已经消亡,辽东所有事物均决于辽东巡抚,沈阳也取代了原来辽阳的位置,成为辽东新的治所。

    现在孙承宗提议在草原再增设一个行政区,其实等于是分摊了察汗浩特巡抚的权利。

    明朝初期,草原各部也都成立了卫所,但几乎从一开始,这些卫所就是站在大明对立面的,所以根本可以忽略不计。

    叶珣入主京城后,对军队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募兵制已经逐渐取代了卫所制。

    草原各部现在名义上是受朝廷管辖,但除了察汗浩特,其他部族仍是一种自治松散的状态。

    孙承宗应该是看到这方面的问题,才会提议在北方草原上,再增设一个行政区,也就是都指挥使司。

    叶珣对这个提议很动心,不过这件事执行起来,恐怕也有很大难度,因为从根本上讲,蒙古部族的实力要远高于女真各部。

    从前蒙古各部对叶珣就十分恭顺,叶珣也无法用对待女真部族首领的办法,来对待蒙古部族首领。

    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着急划行政区,而是筑城。

    用手指着奴儿干偏西一些的地方,对孙承宗道:“孙大人觉得这里如何?”

    叶珣手指的地方叫塔哈卫,那里民族比较复杂,有北山女真,也有蒙古喀尔喀部的牧民。

    孙承宗用手比划一下,点头道:“此地可行,这样以沈阳为起点,宽甸、奴儿干,再加上塔哈卫,就成了一个互为犄角的四条线,当可保辽东无忧了”

    “这件事怕是要麻烦孙大人了,京城那边越闹越不像话,我得赶回去处理一下,塔哈卫那边就由孙大人跑一趟吧!在塔哈都司没成立之前,首先要修路、筑城,孙大人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下官明白公公的心思,只是春耕将至,怕不会有太多的劳力,这样工期恐怕也要长一些”

    “这是没办法的事,民以食为天,任何事都没有春耕重要,对了,向关内招募流民的事,进行的怎么样了?”

    “效果不错,尤其是山东两淮一带经常受灾的地方,已经陆续有百姓举家迁移过来了”

    孙承宗说到这忽地顿了一下,片刻后,才迟疑着道:“公公打算如何处置杨大人他们?”

    叶珣微微一愣,他万没想到孙承宗会问这件事,静静地看着他,淡然道:“孙大人以为我该怎么做?”

    “下官不敢,下官只是觉得杨大人他们虽有不是,但、但还请公公能网开一面,不要处罚太过”

    孙承宗几乎是硬着头皮说出的这番话,他说这番话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甚至说是在为叶珣着想。

    杨嗣昌本就是朝廷高官,又是现任的吏部天官,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如果叶珣把他处置的太狠,可说是得罪了一大批人,闹不好是要出乱子的。

    叶珣还以为孙承宗是要为杨嗣昌鸣不平,待见孙承宗始终一脸坦然地看着自己,知道自己是误会他了。

    “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朝廷又何尝不一样?只有稳定才有发展,不过杨大人似乎已经不适合在中枢了,我这么说,孙大人满意吗?”

    听叶珣语气中似有不满,孙承宗忙躬身道:“公公勿怪,下官绝无干涉公公决定之意,只是朝廷中枢官员变换太过频繁,实不利朝廷的稳定,还请公公明查”

    叶珣伸手将孙承宗扶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你不会也认为我是天杀星转世吧?哈哈。。。”

    被叶珣拍了肩膀,孙承宗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心里却说,您老人家要不是天杀星转世,怕就没人是了,除了这次奴儿干之行,您老人家那次出行,不是腥风血雨的?

    想到这,心中却也不无奇怪,按照之前的计划,叶公公不应该这么快就回来吧?而且好像除了跟那些部落首领们见了一面,其他什么事都没做,这是什么情况?也不是他性格啊!。。。

    也不怪孙承宗疑惑,怕是叶珣自己都没察觉到,这趟永宁寺之行后,他的脾气确实有了些改变。

    在沈阳住了一天,叶珣就再次起行返京,担心杨嗣昌他们搞事是假,真正的原因是红袖的预产期就要到了。

    已经有愧于一个老婆,这个老婆却是万万不能再惹了。。。

    此刻京城的局势,可说是完全出乎叶珣的意料,杨嗣昌等人因为一个司礼监的提议,几乎是众叛亲离了。

    按照叶珣原来的计划,是让杨嗣昌他们先尽情地发挥,把所有暗中反对他的人都带出来最好,然后他就可以一网打尽了。

    却不想杨嗣昌自己翻船了,一个纵横政坛多年的官场老油条,能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实在是让人有些不可理解。

    所以说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得意忘形。

    一年一度的大考又要到了,很多士子已经提前赶到京城,在有些人的串联下,不论是京城本地的士子,还是外地进京赶考的生员,纷纷走上街头,高喊着杨嗣昌必须下台,并要严惩他们的口号。

    现在连杨嗣昌他们的家人都不敢出门了,门上和墙上都被贴满了大字报,或是涂上红漆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仔细一看,好像还有什么办证开锁的。。。

    按理说以杨嗣昌他们这样级别的高官,出了这种事顺天府是必须要管的,可报官的人去了,顺天府也答应了,却迟迟没派出一个衙役兵丁来。

    谁也不傻,这时候又到了站队表明态度的时候,皇帝的生死都能被叶公公操控,几个文官能蹦跶出啥结果来?

    内阁朝房,七位阁臣都在,气氛却有些诡异。

    袁应泰和张铨,仍在专心致志地摆弄着手指头,好像手上随时会长出花一样。

    王寅面含冷笑,却不知这份冷笑是冲着谁去的。

    方振儒一副莫测高深的表情,手捻胡须,心里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剩下的三人是穿一条裤子的,早朝之后,这三位老哥三更坐不住了,原本是士子们在闹,今天却已经公然有御史弹劾他们,并要求他们引咎辞职了。。。

    (本章完)


………………………………

第554章 落井下石

    事到如今,杨嗣昌反倒冷静下来,冷冷地看了其他四人一眼,道:“几位是不打算看在同僚之谊,助我等共渡此劫了?”

    “哈!也罢!既然如此,就不劳烦各位了,本官这就去向太后请罪,让太后治我等的罪”

    嘴里这么说,杨嗣昌的屁股却连动都没动,好像是在等谁挽留一般。

    只可惜今天注定是要老杨同志失望了,一个看错别人又高估自己的人,注定有一天是要被所有人抛弃的。

    杨嗣昌怒极反笑,道:“看来这朝堂上已经容不下我等了,袁大人、于大人,我们走!”

    袁可立倒是听话地站了起来,于昭杰却迟疑着道:“杨、杨阁老,这又是何必呢!我看我们不如去向叶公公请罪,想我等也是一时糊涂,叶公公一定会原谅我们的”

    “你。。。老夫真是看错你了,你去给阉贼认错吧!说不定阉贼还能再给你加官进爵呢!”

    杨嗣昌真有点气糊涂了,他万没想到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关键时刻居然不能跟自己一条心。

    “啪!”

    杨嗣昌话音未落,就见方振儒重重地一拍桌子,随即怒道:“杨大人,注意你的言辞,叶公公可有一点对不住你?若无叶公公力挽狂澜,今日的大明又将是何模样?你也是个饱学之士,总不能不辨是非曲直吧?”

    人一旦看另一个人顺眼的时候,他不论做什么都是对的,杨嗣昌虽然一直站在叶珣这一边,但要说他多么认可叶珣,显然也是在昧着良心说话,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叶珣是个太监!

    听了方振儒的话,杨嗣昌只是冷冷地扫了他一眼,哼了一声,随即大步而去,袁可立也没有再停留,紧跟着杨嗣昌身后走了出去。

    二人并没有回府,而是奔后宫求见宝珠太后去了,说白了,老杨同志还有些不死心,因为他没觉自己做错什么,重开司礼监,说好听点是遵循祖制,但只要不是叶珣掌管司礼监,任何一个太监上位,都不可能对朝廷官员形成威胁。

    所以老杨同志很不理解,为什么就没人能体察他的苦心呢!

    最能挑事的两个人走了,于昭杰躬身向方振儒施礼道:“方大人,下官之前多有不是之处,回头本官会自行去向叶公公请罪,唯今之计,还应趁叶公公没回来之前,尽快稳定京中局势”

    对这种墙头草似的官员,一直都是最被人所不齿的。

    方振儒倒也实在,点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既然这样,于大人先辞去工部尚书,这样本官也好向太后和叶公公交代”

    “这个。。。”

    于昭杰胆子小,但功利心却非常重,原本想着提前跟杨嗣昌划清界限,即便受到些处罚,却也不至于被踢出内阁吧!现在看来,方振儒这是要一棒子把他打死了。

    就在这时,原本一脸蒙娜丽莎微笑的王寅,忽然说道:“方大人,有御史弹劾袁可立的奏章您应该看到了,另外本官这里也接到一份密报,就是有关女真贝子爱新觉罗洛格死在礼藩院一事的检举信,信中说礼部尚书袁可立曾利用职务之遍,叮嘱礼藩院官员虐待女真人,人证物证具在,是否请督察院也介入此事?”

    王寅一番话把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也太不要脸了吧?那有这么栽赃人的?虽有墙倒众人推一说,可这墙毕竟还没倒呢!

    方振儒下意识地望向袁应泰和张铨,这两叶珣的铁杆还没发话呢,他俩的话也就是叶珣的意思,还是听听他们怎么说吧!

    袁应泰也感觉王寅有点过了,干咳一声道:“此事先不忙,叶公公回来自有公断,刚才于大人说的有道理,因杨大人和袁尚书的不当之举,京城已有不稳的迹象,所以别的事都可以先放一放,安抚住士子们才是当务之急”

    听了袁应泰的话,于昭杰仿佛抓到救命稻草一般,忙附和道:“袁大人说的是,袁大人有什么吩咐尽管说,下官一定全力配合”

    王寅脸变得也很快,蒙娜丽莎微笑马上换成了谄笑,道:“呵呵!下官这嫉恶如仇的毛病总也改不了,袁大人尽管吩咐,下官也一定全力配合”

    方振儒实在有点看不下去这两人的嘴脸了,而且他想的也比较远,从目前的形势看,杨嗣昌和袁可立出局已经是必然的结果,再加上于昭杰,内阁一下就空出三个名额,那么接下来又该是什么人入阁,或是保持现状呢?

    功利心谁都有,而且想要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最需要的就是政治盟友,即便是再没有私心的人,也同样希望身边都是志同道合的伙伴。

    瞪了王寅和于昭杰一眼后,忍不住对袁应泰道:“不知叶公公什么时候能回来?”

    袁应泰心想,叶公公什么时候回来,我怎么会知道?只是这事发展到现在,恐怕也不是叶公公想要的结果,不过貌似这样也挺好,起码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沉吟片刻,道:“还是先请示一下太后吧!”

    袁应泰说的很含蓄,杨嗣昌是吏部尚书,袁可立是礼部尚书,都是当朝重臣,没有太后的旨意,是不能随便动的。

    就在几人商量着要去请示宝珠太后的时候,杨嗣昌和袁可立在慈宁宫外也吃了闭门羹,拦住他们的是木铮。

    之前木铮的态度一直都是模棱两可,所以老杨很自觉地以为挑起了木公公的野心,到了慈宁宫外,想要木铮通禀太后的时候,也是理直气壮的,却不想木铮根本不给他们面子。

    阴阳怪气地道:“二位大人,事情让你们闹成这样,还有脸来求太后?太后让你们气病了,二位大人还是回去自求多福吧!”

    杨嗣昌不悦地道:“木公公,司礼监一事,别忘了你当初也是同意了的,现在忙着划清界限,不嫌太晚了吗?”

    “杂家同意什么了?杨大人要搞清楚,杂家可是最不齿与你们这些读书人为伍的,好了,太后需要静养,二位大人请回吧!”

    木铮说完转头对左右侍卫吩咐道:“若有人大声喧哗惊扰了太后,小心你们的脑袋”

    说罢再不理会杨嗣昌和袁可立二人,转身走了。

    得了吩咐的侍卫们待木铮走远,一扫刚才的谄媚样,一字排开地拦在二人之前,冰冷的眼神已经说明一切,如果这二人还不识趣离开的话,恐怕就不是赶他们走那么简单了。

    杨嗣昌和袁可立当然不在乎侍卫们的眼神,只是看着木铮远去的背影,一颗心也渐渐沉了下去。。。

    (本章完)


………………………………

第555章 儿女双全

    “听说了吗?杨嗣昌几个人已经被太后下旨免职在家闭门思过了”

    “要我说啊,太后还是太仁慈了,像这样的奸佞之徒,也配称读书人?真给我们读书人丢脸”

    “说的是呢,人家叶公公以内宦的身份,都能力主裁撤司礼监,他一个读书人居然打着恢复祖制的幌子,重建司礼监,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杨贼此举不过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我敢打保票,一旦司礼监重开,他的下一个目标一定是叶公公,只可惜,手段不行,搬起石头却砸到自己的脚了”

    “要说这叶公公也真是够大度的,他杨嗣昌能有今天,还不仗着叶公公的提携,最后却反过头来算计人家叶公公,要我是叶公公,早就命西厂番子请他去诏狱喝茶了”

    。。。。。。

    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叶珣一行返回京城,在他进京之前,几个老婆已经再次被宝珠接进皇宫,随着消息传开,有关叶公公在太后面前失宠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

    若是换做从前,叶珣或许会去安慰一下杨嗣昌他们,但这回却直接返回了皇宫。

    儿子已经继承了皇位,这些老臣早晚都是要退出舞台的,所以也没必要再去虚头巴脑地表示慰问了。

    三月的京城,空气中虽然已经有了春天的气息,温度却依然很低。

    外面虽然冷,不过随着叶珣的回来,慈宁宫里却是火热一片。

    宝珠不擅伪装,叶珣不在的这段日子,可把她难为坏了,天天崩着小脸摆出母仪天下的架子,装的不知道有多辛苦。

    也只有在叶珣面前,宝珠才会露出小女人态,就是在红袖她们面前,也自在多了。

    红袖即将临产,自然是重点保护对象,而因为叶珣的提前赶回,红袖的心情也一下开朗起来,有说有笑地同几个女人聊着,话都比平时多了。

    陪着红袖说笑一阵,叶珣才回到宝珠寝宫来看儿子。

    几个月大的孩子,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小脸越加圆润,胳膊和腿都如同莲藕一般,壮实有力,就连哭声都格外有力,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心情不好似的。

    夫妻俩拉着手并肩站在摇篮旁,看着里面手蹬脚刨一脸欢笑的儿子,心中一片祥和。

    “这小子肯定是想你了,你不在的时候,总是哭闹,你这一回来,却不哭也不闹了,真是个小磨人精”

    叶珣知道宝珠是意有所指,握着宝珠的手不由紧了紧,道:“这次一定多在家陪陪你们”

    宝珠当然知道叶珣都在干什么,心中又怎会真的怪他,只是那个女人希望自己丈夫总不在身边的?

    轻轻将头靠在叶珣肩膀上,柔声道:“我的夫君是个盖世英雄,为了震儿,也不能天天猫在宫中啊!真希望震儿快点长大,你这个当爹的也不用这么忙了”

    一想到儿子将来长大的样子,叶珣却有些笑不出来了,儿子长大,他这个当爹肯定要离开,那宝珠这个母亲呢?她会不会因为舍不得儿子,而不跟自己走?

    听着现在说这件事有点早,但这一天终究是要来的。

    忽地俯身将宝珠横抱起来,在宝珠惊呼声中,伏在宝珠耳边轻声道:“咱们多努努力,在生他十个八个的。。。”

    听清了叶珣的话,虽是老夫老妻,宝珠的小脸还是瞬间变得通红,轻啐了一口,道:“当人家是什么了?生那么多”。。。

    这次回到京城后,叶珣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天天躲在皇宫里醉身于温柔乡,朝政虽然没有因为杨嗣昌等人的下岗而耽搁,但他却并没有再发表过任何意见,好似这些事真的跟他无关了一般。

    又过了十余天,红袖成功产下一个女婴。

    这可把叶珣乐坏了,早就想要个小棉袄了,女儿直接起名叶无双,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女儿抱在怀里逗弄一会,都快比红袖这个亲娘抱的时候多了。

    原本还以为生了女儿叶珣会不高兴,而叶珣的表现则让红袖彻底放下心来。

    宝珠却有些嫉妒了,因为叶珣还从未对儿子这么好过。

    这是一种真情流露的表现,说了宝珠也不会明白的。

    叶珣开心了,朝堂上却已开始暗流涌动,朝臣们纷纷托关系找路子,有去袁应泰和张铨那里递帖子拜码头的,也有去木铮那里攀亲戚的,当然了,方振儒府上同样也不消停。

    这些官员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杨嗣昌和袁可立走后空下来的位置。

    太后不下旨,叶珣没有暗示和表态,弄得朝臣们的小心肝跟热锅蚂蚁似的,没个消停时候。

    木铮也同样被烦的不行,又不敢直接跟乐不思蜀的叶珣说,只好找了个机会,悄悄把朝廷上的情况对宝珠透露了一下。

    宝珠一直都是个识大体的女人,因为有叶珣在,平时根本就不关心外面的事,现在听木铮说了,才猛地想起,叶珣好像有段时间没出宫了,这好像不是他的作风啊!

    其实宝珠不知道,叶珣此举也是在观察朝臣们的反应,有西厂在,外面任何风吹草动也瞒不过他。

    严格来说,明朝的内阁制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朝政发展的机制,但这种机制的弊端就在于过分地限制了皇权,若是一个强横的雄主还好,一旦皇帝性子懦弱些,内阁就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