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回清明上河图-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柳逸玄听了这话,瞪了秦顺一眼,心里骂道:“你胡说什么,谁一心想来结识他们?说的就像我多想巴结他们似的。”
那济王和康王在城门口见过柳逸玄,自然认识他,只是景王和肃王不曾和他见面,于是景王问道:“哦?他是何人呐,要结识我们作何?”
秦顺笑道:“说起他来,和各位王爷也是亲戚,只是各位王爷未必和他谋过面而已。他就是柳相国的儿子柳逸玄,圣上刚刚把他提拔为御林军的副都统!”
众位王爷一听是柳安国的儿子,自然就知道柳逸玄的身份了,当年钦宗做太子的时候,柳安国还在礼部做侍郎,那时钦宗就与柳安国交往慎密,后来钦宗登基,把蔡京一党官员全部罢免,又提拔柳安国做了左相,可见柳家深得钦宗器重。再者,钦宗的母亲显恭太后和柳安国的夫人是表姐妹,柳家确实与皇家有亲,只是这些王爷与钦宗虽是兄弟,但并非是一母所生,更与太后家的亲戚没有什么走动,所以根本就不认识柳逸玄。
“柳安国的儿子?是不是被太后招为驸马的那个?”康王虽然分封在外,但对京城的事情却一清二楚,他早就听说太后要给玉灵公主指定一位驸马,并且还是京城大员的儿子,因此便问出此话。
那秦顺笑道:“康王千岁说的没错,那柳相国就只有这一位儿子,还与太后有着亲戚,所以太后就有意召这位柳公子为驸马配与玉灵公主。”
各位王爷听了这话,也都暗自点头,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也不算什么罕事,太后要招柳家的公子为女婿,无非是想让柳安国一心辅佐钦宗,钦宗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把自己的亲信委以重任也是理所当然。
康王对柳逸玄笑道:“原来你就是柳安国的儿子!听说你跟随宗泽老将军去了战场,怎么又回到了京城?是不是贪生怕死,在前线待不下去了?”(未完待续。。)
………………………………
第十三章 四王进京(下)
柳逸玄听到康王问了这话,也不知他是何意,只是微微一笑,没有答话。旁边的秦顺以为康王有意要责难柳逸玄,连忙笑道:“王爷说笑了不是,这柳公子跟随宗泽老将军在前线与金人交战,屡次立下战功,这才被圣上招回京城。”
康王听了这话,又将柳逸玄打量了一番,点头笑道:“哦,原来如此。我说呢,皇上怎么会让这么一个年轻后生担任御林军副都统之职,原来柳公子是年轻有为啊!”
几位王爷自然明白康王话里的意思,听完之后也都饶有意味地点了点头。那济王赵栩身兼济州守备之职,对前方战事兴趣很浓,听到柳逸玄是从河北前线回来的,便开口问道:“柳公子,听说宗泽的军队在河北与金人打的很欢,那金国人望风而逃,连丢三座城池,还派来了他们的皇子过来求和,可有此事啊?”
柳逸玄听了这话,心里倒吃了一惊,他不知道济王听谁说的这种屁话,竟然如此罔顾事实,把前线将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说的这么轻而易举。柳逸玄冷冷一笑,问道:“金人望风而逃?济王千岁,您这话都是听谁说的?如果金人这么畏惧我们宋军的话,皇上还至于把你们几位千里迢迢的召回京城来商议?”
“怎么?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朝廷下发的前线捷报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柳逸玄听了这话,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朝廷为了安抚百姓和提升民族信心,故意夸大了前线的胜利,将金人说的不堪一击,把宋军夸的是勇猛无敌。当然,作为一种战时的政治宣传,这样做确实能提高民众对朝廷军队的信心和支持。让更多的年轻人勇于参军,让更多的百姓拿出手里的钱粮来支持军队。但谎言终究还是谎言,它掩盖不了眼前的事实,金国人占领着山西、河北等地,迟迟不肯退兵回去,如果他们真的是不堪一击的话,那收回来的又岂止是三座城池。
柳逸玄对济王说道:“前线的捷报?那东西只能说给下面的百姓们听,王爷贵为帝室之胄,岂能没有自己的判断?事实上,金国人绝非望风而逃。而是殊死抵抗,前线将士为了夺回濮阳、安阳、磁州三镇,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至于金国皇子求和之事,也绝非各位王爷想的这样,今年春天,金国人兵围汴梁,最后因粮草不足和汴梁军民的殊死抵抗才被迫撤兵回去,他们对我中原虎视眈眈,早就有再次南下之意。这次金国皇子来求和,明摆着是来迷惑我们的,我想圣上此次召几位王爷进京,一定也是商议抵御金兵再次南下的事情。”
四位王爷听了这话。面面相觑,表情木讷,对柳逸玄的这一番时局分析完全不以为然,只认为他是一厢情愿的瞎说而已。那济王又问道:“你刚才所说。圣上召我们几个进京是来商议前方战事,这你又是听谁说的呀?”
四位藩王突然被钦宗叫到京城来,的确摸不清钦宗的用意。因为往日的朝廷大事,都有皇帝和京城里的大臣们商议,一般不会把驻守各地的藩王们召回京城,现在听柳逸玄说钦宗是叫他们来商议战事,故而多打听两句。
“这个…没有人告诉我,是我自己猜的。”柳逸玄回答道。
“咳!你自己猜的还在这跟我们说什么,我以为你是听你老爹说的呢。你老爹深得圣上器重,一定知道皇上的心思。”那济王一听柳逸玄说的这些都是他的臆断,因此也就没有当真,只把他当成一个热血青年看待。
柳逸玄见这几位丝毫不相信自己的话,也不想跟他们啰嗦,本来他也不指望和他们有什么交往。那康王在旁边听了半天,虽然没有像济王那样一味的反讽柳逸玄的言辞,但在他心里还是对柳逸玄有了几分审度。康王知道钦宗非常倚重柳家,这柳家公子以后也必将受到重用,若能将他收拢过来为自己所用,总归是有好处的。
康王起身对柳逸玄说道:“柳公子,刚才本王言辞多有冒犯之处,你也不要介意,你们柳家与我们皇家有亲,你又是将来的驸马,是我和各位王爷的妹夫,因此你和秦将军一样,都是皇亲国戚,既然咱们都是一家人,就不必这么见外,说什么结识不结识的也没有这个必要,来来来,都在这边坐下。”说着就拉着柳逸玄的衣袖,让他坐在自己旁边。
柳逸玄推辞道:“恕末将不能从命,今日我与秦将军奉旨迎候诸位王爷,如今给位王爷已经到了京城,属下们也该回去交差了,圣上已有过交代,让诸位王爷在驿馆内休息,秦将军也已安排下酒菜,就请各位王爷好好享用吧!”说着就对秦顺使了个眼色,躬身告辞。
那康王一见二人要回去交差,也不好强留,虽然一脸无趣,但也只好让他二人回去。
出了驿站,秦顺对柳逸玄问道:“柳贤弟,刚才康王要留你坐下说话,你怎么给拒绝了?你没看见康王千岁是有意想与你结交吗,这么好的机会你错过岂不是可惜了?”
柳逸玄对秦顺说道:“有什么好可惜的?驸马爷,您可别忘了,您是皇上钦点的御林军都统,是要对皇上忠心不二才行!如果与这些外地藩王接触过多,小心被别人告了黑状!再说了,那康王一看就不是寻常之人,我怕他是别有用心,不愿与他有过多纠缠,才拉着你一块出来的。”
秦顺听了这话,心中更是不解,皱眉问道:“别有用心?有什么用心?你是说康王想……”秦顺只说了一半,便不敢再继续说下去,只用眼神把后面的话做了表述。
柳逸玄轻声道:“他有没有这个想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绝对是个满腹心机的人,这种人我们还是少接触为好,否则难免会成为他野心的殉葬者!”
“是吗?我看康王为人和善,对人都是以礼相待,不像是你说的那样啊?”
柳逸玄对他的不解表示无奈,只得叹了一声,道:“唉!我跟你说了你也未必相信,将来你自会明白,不过有一点老哥你要记住,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千万不要被康王这个人所利用,要对当今圣上忠心耿耿,这才是你这个御林军都统应该做的!”
(本章完)(未完待续。。)
………………………………
第十四章 风云突变(上)
靖康元年九月二十一日,天气多云间晴。柳逸玄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就进宫当差去了。因为昨日是太后寿辰,钦宗和几位进京的王爷带着朝中的大臣去宁寿宫给太后祝寿,太后见百官进贺一时大喜,便让钦宗赐宴,招待文武百官。由于御林军承担保卫皇家成员的重任,因此秦顺和柳逸玄等一班御林军将领忙活了整整一天。
那秦顺既是御林军都统,又是太后的大女婿,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时身心疲惫,今日便告假休息,将手头的一干事务全都推给了柳逸玄。柳逸玄见秦顺这个人虽然没有多大能耐,但为人还算忠厚,且对自己一向照顾有加,因此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回家好好休息。
柳逸玄进了宫门,见宫墙之内一片安静,宣德殿的前面是一片宽阔的广场,东西宽约两百步,南北长约三百步,几个御林军士兵拿着长枪站哨,一个个昏昏欲睡。偶尔有几个太监和宫女路过,也都是悄无声息。
“妈的,把老子从前线叫回京城,我以为要给我个多大的官当一当,谁曾想竟然让我当个保安,整天给他们看家护院,真他妈无聊!”柳逸玄自言自语,在墙角处边走边骂。
柳逸玄怨天尤人了几句,觉得应该找点事情干,于是便溜达着去了中书省衙门,因为他老爹柳安国就在此处办公,钦宗大老远把几位藩王召回京城,到底都商量了些什么,柳逸玄也想打听打听。
绕过了几条回廊,柳逸玄便进了中书省,此时的柳安国正坐在书桌旁阅读各地送来的官文和奏折,中书省的官员大部分也是柳安国的门生,对柳逸玄也都认识,一位正在昏睡的官员听见有人的脚步声。急忙从睡梦中醒来,定睛一看并不是皇帝突击检查公务,而是柳家的公子来找爹,也就没当回事,继续拖着脑袋昏睡。
柳逸玄走到老爹身边,轻声叫了一声父亲。那柳安国抬头一看是自己的儿子,便问道:“你怎么过来了?找我有什么事吗?”
柳逸玄笑道:“没什么事,秦驸马今天告假,我来宫中当值的,一时闲着没事。就过来看看您!”
“哦,是这样啊,这皇宫里规矩多,你可不能随意走动。”又说道:“昨日宴会之后,太后还跟我说起你和灵儿的婚事,眼看十月初六就快到了,我这边事情又多,你也应该帮你母亲张罗一下,别让你母亲太过操劳了!”
“是。孩儿记下了。”柳逸玄乖乖答应着,又问道:“父亲,圣上召几位王爷进京到底是为了什么呀?是不是打算要跟金人决一死战了?”
柳安国知道儿子平日总爱关心时局,也知道他对时局往往有新的看法。而自己作为一国宰相,自然愿意听听儿子见解,也好扩宽思路,有个参谋。于是便放下手中的奏折,拿起放在旁边的一盏瓷杯,将杯内泡好的茶水抿了一口。说道:“此次圣上召四位王爷进京,的确是来商议军情的,最近朝中事务繁杂,大臣们又都意见不合,圣上怕朝一时忙不过来耽误了大事,就让几位藩王进京共同理政。
此外,圣上吸取上次京城被围而无人救驾的教训,又将天下兵马分为四部,交给四位藩王统领,如若金人再次南下,各位藩王可自行调兵前来救驾。”
柳逸玄听了这话,觉得钦宗还是有些想法的,上次京城被围,周边的郡王和节度使都不敢前来救驾,幸亏京城军民团结御敌,才得以保全京师。钦宗知道各地郡王和节度使虽是些有功之臣,但跟自己毕竟疏远,如若把调兵权交给自己的亲兄弟们,若是京城再遇危难,这些兄弟们必然会来救驾,即便不是来救自己,也应该救他们的父亲和母亲,毕竟各位王爷与自己都是徽宗的儿子,若见父兄有难而不救援,便是不忠不孝,那么这些王爷也就没脸面见天下人了。
“哦?真看不出来啊,圣上还能有这种心思,不知这天下兵马是怎么个分法?”
柳安国道:“四王之中,肃王年长,圣上将关西巴蜀的兵马交与他统领,景王封在江南,圣上便把荆襄和江南的兵马交与他统领,又让济王统领山东的兵马,让康王统领京畿和中原的兵马。此外,圣上又赐给了几位王爷调兵的图符,一旦京城有变,几位王爷可自行调兵前来救驾。”
柳逸玄听后,暗自点了点头,觉得钦宗并非无能之人,就是性格太过柔软,身上少了一股与敌人决战的狠劲,以大宋此时的国力,只要同仇敌忾与金人决一死战,胜算的把握还是有的,只可惜他年纪太轻,根本镇不住朝中的那些大臣,一时摇摆不定,才落得今天的这种被动。
“嗯,这办法看似不错,可就怕这几位王爷得了兵权之后,各自有自己的心思, 万一到时他们隔岸观火 作壁上观,那又该如何?……”
“玄儿!”柳安国听到儿子越说越离谱,连忙厉声制止道:“这种话岂能乱说?若被别人听去了,岂不是又要惹祸!”
柳逸玄自知失言,吐了一下舌头,不敢再说下去,他见老爹这般生气,又笑嘻嘻的劝慰道:“都是孩儿不好,父亲不要生气了,孩儿并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说万一被我说中,那圣上岂不是亏大了!”
柳安国自然明白儿子的意思,其实他内心也有这种担心,去年太上皇临危退位,慌忙把皇位传给了钦宗赵桓,各地的王爷虽然没有敢明言反对的,但他们心中多少有些不服,钦宗是做了多年的太子,但他才华不及肃王赵枢,聪敏不及景王赵杞,功劳不及济王赵栩,城府不及康王赵构,而就因为他是徽宗的长子,而且金人南下时他就在徽宗身边,所以才被徽宗让位。如今钦宗将兵权一分为四,交给他们的弟弟,这虽然是他对各位弟弟的信任,但也是无奈之下的一次赌博。
柳安国叹了一口气,道:“皇上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我们做臣子的,自然不能多说什么。再者说,各位王爷与圣上虽不是一母所生,但却都是太上皇的儿子,并且他们的生母,也就是各位太妃,也都在京城居住,他们总不能对自己的父母也不管不顾吧?”
柳逸玄听后,冷笑一声,说道:“但愿吧!”。父子二人正交谈间,却见内府中丞张公公走了进来。张公公对柳安国说道:“柳相国,皇上宣你到枢密院议事,说宗泽将军派人送来军情急报,要召各位大臣和几位王爷商议对策。”
柳安国听了宣召,急忙戴好官帽起身前去,柳逸玄一听是宗泽老将军送来的急报,便料到一定是磁州发生了什么事情,也想跟着前去。
“父亲,孩儿也跟你一块去吧,我对磁州的事情比较熟悉,或许能帮上什么忙。”
柳安国回身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子,觉得他已是四品的武将,也应该有资格议政,再加上他对前方战事如此好奇,便决定带他一块往枢密院议事。
“好吧,你就跟我一块来吧,记住,不该说的话不要乱说!”
柳逸玄不耐烦地说了一声“知道啦!”,便跟在柳安国的后面去了枢密院。
又绕过了几道回廊,便进了枢密院的议事大厅,柳逸玄乖乖的跟着柳安国进了殿门,却看到有十几位大臣正围坐在钦宗旁边商议,钦宗身着一身黄袍,带着紫金龙冠,正坐在一张椅子上说话,几位王爷和大臣都被赐了座,纷纷围拢在一起,像是在密谋什么事情一般。
柳安国父子过去参拜道:“老臣参加圣上,吾皇万寿无疆!”
“爱卿免礼了,快给柳相国赐座!”钦宗又看到柳逸玄也跟了过来,便又言道:“噢,柳爱卿也把儿子带来了!来的正好,朕这里有宗泽老将军送来的一封急报,你们爷俩先看看吧!”说罢把手里的一份奏折递了过去。
柳安国双手捧过奏折打开,柳逸玄伸着脖子也来瞧看,只是阅读古文的速度没有他老爹快,还没看到一半就被他老爹合上交还给了钦宗。
钦宗道:“柳卿家,你对宗泽所言出兵邯郸一事有何看法?”
柳安国道:“宗泽奏折上所言,那完颜吉列带着邯郸的兵马往大名府方向集结,城中驻守的金人不足一万,这的确是收回邯郸的大好时机!”
“哦?这么说,柳相国也认为应该出兵邯郸?”钦宗急切地问道。
“正是,那邯郸地处燕赵腹地,久被金人占领,如今金人大军撤离邯郸,正是一举收复失地的良机,若宗泽老将军能将邯郸收回,则河北之地皆在掌控之中了!”
钦宗闻言,笑道:“爱卿所言有理啊。”坐在旁边的太师朱范听了这话,连忙起身奏道:“圣上,切不可轻易出兵啊!”
钦宗早就知道朱范会来反对,他要不反对的话,也用不着开这种议政大会了,于是便问道:“老太师又有何高见?给朕说说吧。”(未完待续。。)
………………………………
第十五章 风云突变(中)
枢密院内,钦宗与群臣继续商讨边关战事。
朱范道:“圣上,宗泽老将军虽在奏折中说 金兵撤离邯郸往大名集结,但并未探得金兵往大名集结的目的,且上次金国三皇子前来议和,圣上已答应金人要罢战休兵,如若此时出兵,必然会被金人说成是背信弃义,所以依老臣来看,还是暂且不要出兵为好,等弄清楚了金人的动向再做决定。”
钦宗听了朱范之言,也觉得有几分道理,金人突然撤离邯郸,其用意的确让人难以琢磨,万一是金人设的圈套,故意引诱磁州的兵马出动,等宗泽人马进了邯郸再来个瓮中捉鳖,岂不是又要吃亏。
“嗯,老太师之言也有些道理,前番朕已写下国书与那金国皇帝,只是金国人尚未给我们答复,这次金人在边境暗地调兵,的确令人捉摸不透啊!”
“皇上,没什么捉摸不透的!金人这是要准备再次南下了!”柳逸玄在一旁高声奏道。
钦宗和众大臣一听此言,连忙都将目光转到柳逸玄身上,柳安国见儿子在群臣面前大喊大叫,又怕他乱说惹出祸来,急忙厉声喝道:“你给我住口!圣上和这么多的王公大臣们议事,岂容你插嘴,快退下!”
钦宗见柳逸玄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知道他有话想说,于是对柳安国笑道:“柳卿家不必如此,令郎已是四品的京官,这参政议政也是早晚的事。”便又对柳逸玄问道:“柳公子,你方才说金人要准备再次南下,是什么意思?”
柳逸玄走上前去,对钦宗深施一礼,奏道:“圣上,您真的相信金人会与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吗?您真的相信金人会平白无故的把大军撤回国内吗?金国人平了高丽灭了大辽,向外扩张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前段时间金人又把北方的蒙古人赶回阴山以北,就是为了扫除后患以便再次南下,占我中原。这半年多来,金人占领了我们河北、山西等地的七十多座城池,掠夺了我们那么多的金银财宝,他们会白白的就此放手而撤军回去吗?假如您是金国的皇帝,您会这么做吗?……”
“放肆!你好大的胆子,敢跟皇上这么说话!”旁边的朱范见他出言大不敬,连忙厉声呵斥。
钦宗知道这柳逸玄平时说话总是不拘小节,言语方式也与别人不同。便对朱范笑道:“太师不必动怒,柳公子只是做了个假设,并无对朕不敬之意,你且听他把话说完。”又对柳逸玄道:“柳逸玄,你接着说。“
柳逸玄继续道:“对不起啊皇上,我刚才的比喻可能有些不恰当,您别生气,但话又说回来,即便按照一般的常理。金人也不会退兵回去的。前番那金国三皇子来到我们京城,对我中原的物产大加赞赏,可见金人对我中原早已垂涎已久!所以就请皇上和众位王爷,不要再幻想着金人会跟我们议和休兵。赶紧通告全国做好战争准备,金人很快就会南下中原,若不做好准备,恐我大宋存亡之际就在今年了!”
柳逸玄一口气把话说完。语气中充满着无限的忧患与发自内心的诚恳,但钦宗和众位大臣却听得目瞪口呆,特别是“存亡之际就在今年”一句更是振聋发聩。钦宗从来就没有听过哪位大臣敢说出这种话来。一时也不知如何对答。
“大胆的柳逸玄,你竟敢危言耸听,用亡国之言来恐吓圣上,我看你是不想活了!”朱范指着柳逸玄厉声呵斥,又连忙对钦宗奏道:“圣上,这柳家公子信口开河,竟敢说我大宋‘存亡之际就在今年’,此乃大逆不道之言,恳请圣上治罪!”
刘安国也慌忙下跪求情,“圣上息怒,都是老臣管教不严,让这逆子说出这种话来,圣上念在他年少无知的份上,开恩饶过他这一次吧!”说完又拉着柳逸玄的衣服,让他下跪认错。
柳逸玄对他父亲说道:“父亲,你不必为孩儿求情,孩儿并没有什么过错,我只是把实话实情都说出来罢了!”
那朱范见他不肯认错,又在一旁煽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